|
本帖最后由 庶陋斋主 于 2018-6-13 18:58 编辑
渔村中华赋一研修班长门组第一讲作业
长门01-庶陋斋主
1仔细阅读以下两则典事,分别用最简洁的字数概括其完整的意思,并各做一个骈句。可以做成紧句、长句或隔句。
2 将两个典事用相关联的脉联系起来,合成一个骈句。可以做成紧句、长句或隔句。
3在第二个骈句的基础上,前后再各加一个骈句,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段,小段必须由:紧句、长句和隔句,三种句式组成。三种句式安排顺序可随意。
【提示: 第一个句式或交代起因、或铺叙; 第二个句式交代主要典故事件的含义和观点; 第三个句式或补充或递进】
1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心想)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用暴力来取代暴力,却不知这种做法的错误呀!我所向往的神农氏[指炎帝],虞[指舜帝]和夏王朝时代不知不觉中都灭亡了,我应该回归到哪里呢?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2 《汉书·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译文
单于想更进一步的招降苏武,于是把苏武囚禁在寒冷的大窖中,断绝了他的饮食。天上雨雪交加。苏武蜷缩躺着,只能饿了啃咬旃毛就着冰雪一起咽下去,数日都没有饿死。匈奴人都觉得他非常神奇,于是有把他囚禁到无人的北海上放牧,要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允许回来。其他不同官职的人也安置到不同的地方去。苏武来到北海上,供给的粮食却不送来,只能挖野鼠充饥。高举着节杖牧羊,不管睡觉还是醒着都不离手,节杖上的毛掉落殆尽。
1、伯夷﹑叔齐乃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均不想做太子,先后逃往周国。二人悉西伯厚道,一同去找西伯。等他们赶到时西伯已死。此时西伯之子武王开始伐纣。伯夷﹑叔齐冒死马前跪劝武王不要这样。武王部下欲杀二人。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二人送走。武王平殷乱后,天下皆归向周。伯夷﹑叔齐认为吃周国的粮食可耻,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藏在首阳山,采薇菜而食,直至饿死。
做骈句:夷齐流亡,耻食周粟;扣马规劝,饿死首阳。
单于想进一步招降汉朝使臣苏武。他把苏武囚禁在露天的大地穴中,断其饮食。天降雨雪,苏武卧于雪中,吃雪和旗柄上的毛维生。匈奴见其不死,把苏武囚禁到相当偏僻的无人处,让他放牧公羊,待公羊产崽才能放他回国。与苏武同时出使的常惠等人也囚禁到不同的地方。苏武至远离祖国的贝加尔湖,口粮却不送来,靠挖野鼠充饥。他高举节杖牧羊,不管醒睡从不离手。十九年过去,节杖上的毛全掉光了。
作骈句:出访匈奴,忍苍苍离乡之害;手持使节,怀耿耿报国之魂。
2、做骈句:
流亡夷齐,耻周而不屈;牧羊苏武,矢志则不移。
3、做骈句:
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啮嚼雪旃,终归西汉。夷齐让位而流亡于周国,苏武守节而困厄于北方。流亡夷齐,双双耻周而不屈;牧羊苏武,耿耿秉志则不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