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紫鳶 于 2018-7-20 11:08 编辑
初级阶段一年级作业:风裳一讲作业
1、玄黓困敦,是什么干支年?公元2000年是什么干支年?公元前841年是什么干支年?
答:玄黓困敦是壬子年,公元2000年是庚辰年;公元前841年是庚申年。
2、说说你对《资治通鉴》的了解?
答:《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司马光同他的助手刘攽[bān]、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zuǎn]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与《史记》重合战国——汉武帝的部分。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qì]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这本书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间框架体系,如“著雍摄提格”之类。“著雍”相当于汉语“戊[wù]”,“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yín]”。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时间术语,用这些就表示属于“皇纲”性质,故而被采用为历史的纪年词语,以表示历史的正统。
风裳二讲作业
1、阅读周纪一后面的内容(安王和烈王在位时的内容),如下形式制一安王和烈王在位时的大事年表。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燕湣公薨,子僖公立。二十四年己卯,公元前四零二年王崩,子安王骄立。盗杀楚声王,国人立其子悼王。
安王:元年庚辰,公元前四零一年
秦伐魏,至阳狐。二年辛巳,公元前四零零年
魏、韩、赵伐楚,郑围韩阳翟。韩景侯薨,子烈侯取立。赵烈侯,国人立其弟武侯。
秦简公,子惠公立。三年壬午,公元前三九九年,王子定奔晋。
虢山崩,壅河。四年癸未,公元前三九八年
楚围郑。郑人杀其相驷[sì]子阳。五年甲申,公元前三九七年,日有食之。六年乙酉,公元前三九六年,郑驷子阳之党弑繻公,而立其弟乙,是为康公。
宋悼公薨,子休公田立。八年丁亥,公元前三九四年,齐伐鲁,取最。韩救鲁。郑负黍叛,复归韩。九年戊子,公元前三九三年
魏伐郑。
晋烈公薨,子孝公倾立。十一年庚寅,公元前三九一年,秦伐韩宜阳,取六邑。十二年辛卯,公元前三九零年,秦、晋战于武城。齐伐魏,取襄阳。鲁败齐师于平陆。十三年壬辰,公元前三八九年,秦侵晋。十五年甲午,前三八七年年,秦伐蜀,取南郑。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秦惠公薨,子出公立。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
韩烈侯薨,子文侯立。十六年乙未,公元前三八六年,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赵公子朝作乱,出奔魏,与魏袭邯郸,不克。十七年丙申,公元前三八五年,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齐伐鲁。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齐太公薨,子桓公午立。十九年戊戌,公元前三八三年,魏败赵师于二台。二十年己亥,公元前三八二年,日有食之,既。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三八一年,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二十二年辛丑,公元前三八零年,齐伐燕,取桑丘。魏、韩、赵伐齐,至桑丘。二十三年壬寅,公元前三七九年,赵袭卫,不克。齐康公薨,无子,田氏遂并齐而有之。是岁,齐桓公亦薨,子威王因齐立。二十四年癸卯,公元前三七八年,狄败魏师于浍。魏、韩、赵伐齐,至灵丘。晋孝公薨,子靖公俱酒立。二十五年甲辰,公元前三七七年,蜀伐楚,取兹方。鲁穆公薨,子共公奋立。韩文侯薨,二十六年乙巳,公元前三七六年,王崩,子烈王喜立。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
烈王:元年丙午,公元前三七五年,日有食之。韩灭郑,因徒都之。赵敬侯薨,子成侯种立。三年戊申,公元前三七三年,燕败齐师于林狐。鲁伐齐,入阳关。魏伐齐,至博陵。燕僖公薨,子辟公立。宋休公薨,子桓公立。卫慎公薨,子声公训立。四年己酉,公元前三七二年,赵伐卫,取都鄙七十三。魏败赵师于北蔺。五年庚戌,公元前三七一年
魏伐楚,取鲁阳。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六年辛亥,公元前三七零年,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赵伐齐,至鄄。魏败赵师于怀。
楚肃王薨,无子,立其弟良夫,是为宣王。
宋辟公薨,子剔成立。七年壬子,公元前三六九年,日有食之。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
2、从智氏选智瑶为后而亡族,赵氏选赵无恤为后而立国,说一说你对选择一个公司领导人的标准。
答:智瑶(襄子)虽有才华横溢,却德不足,为人骄傲跋扈,以至于亡国;而现在的公司领导人物就像公司支柱,必须才德皆备,具有管理能力和相关技术以外,还要懂得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能知人善用,心胸大度,善于取长补短,善于总结,善于变通,以应突发情况,以诚信为本,不投机取巧,脚踏实地做事,所以能成大业。
3、以《豫让》为题写一首律诗(可五言可七言,可绝句可律诗)。
七绝·豫让
心存知遇智瑶恩,吞炭入潜襄子门。
无奈机关难算尽,出师未捷泪侵身 。
一年级第五讲作业今天作业:
1.谈谈你对于萧望之集团和石显集团党争的看法。
萧 望之在汉昭帝的时候就已成名,和元帝有师生的情义。元帝即位之后自然成为辅政大臣,这位仁兄和周堪、刘更生和金敞等清儒党员新官上任干的如火如荼。于是无 形中架空了外宦党高级官员车骑将军史高(来源于元帝外祖父家族)和中书令宦官石显。反正得罪都已经得罪了不如乘机连根拔除,清儒党决定主动出击,萧望之上 言道:“中书政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应古不近刑人之义。”话虽有理但是有点不地道了,不让 用就不让用呗,不该把人家受过宫刑拿出来招摇,比较伤人品。孙膑、司马迁等都是受刑之人照样彪炳史册,不知道这老小子“古不近刑人之义”是从哪里杜撰出来 的。这篇奏折大大的伤害了石显等人的自尊心。可是汉元帝采纳了没有呢?没有。《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是:上初即位,谦让,重改 作,议久不定,出刘更生为宗 正。可见元帝是个没有主见以至于到了昏庸的人,做皇帝的人怎么能真“谦让”?不好的政策该改正就要改正,这点破事还值当“议久不定”?近的看看吕后和赵高 不就行了?亏了班彪还说他“善史书”,看来这哥们看史书是当《故事会》看的,根本没看出门道来。最后这个“出刘更生为宗正”的结局很值得品味,刘更生原来的职位是“谏大夫、给事中”很中枢的职位,这场辩论的结果却是被出为“宗正”也就是管理刘姓皇族杂事的官,明显是降职了。可见第一回合清儒党虽然主动出击还是以失败告终,折损大将一名。
2.你觉得对一个国家来说,领土是不是可以放弃的。
不可以。放弃领土就是放弃自己的国家的尊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