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1511|回复: 14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二年级第五讲作业

[复制链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19-6-15 20: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路漫漫 于 2019-6-15 21:05 编辑

本期作业:
1.谈一谈你对《徙戎论》的看法。
2.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问题上的失误。

159

主题

673

帖子

67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6-15 21: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二年级第五讲作业
http://chinaxiaoyucu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305&fromuid=7569
(出处: 小渔村文学论坛)
本期作业:11愿你快乐
1.谈一谈你对《徙戎论》的看法。
答:自古都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野蛮而又落后的夷狄,看汉人居住的地区土地富饶,物产丰富,便不断南下劫掠。同时,它们又是毫无廉耻之辈。实力弱的时候可以卑躬屈膝装孙子。等缓过劲来,又复叛。历史上很多中原王朝出于安全考虑,将打败的或主动归附的夷狄,安置到内地。其初衷是便于监管。刚一开始这些夷狄确实很老实,甚至对中原王朝把它们从塞外苦寒之地迁到富庶之地而感恩戴德。可一旦中原出现变故,这些原本老老实实的夷狄便乘势而起,屠杀汉人,霸占中原。五胡乱华就是血的教训。因此,对夷狄要时刻提高警惕,不可引狼入室。
  这篇《徙戎论》,可以说是江统的先见之明切中要害,把数百年来中原王朝在对待夷狄中犯下的重大失误指了出来。如果那时候朝廷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并采取措施外迁夷狄,也许还不晚,也许已经晚了。不过大不了也就是让它们提前几年反叛。那个时候八王之乱还没有爆发,西晋朝廷兵力还算强盛,对付那些夷狄,胜算还是比较大的。可惜朝廷没采纳,结果就是随后的八王之乱耗尽了晋朝的国力,五胡趁机反叛,晋朝无力抵挡,中原沦陷。

2.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问题上的失误。
答:晋惠帝完全是贾南风手里的提线木偶。是个白痴,是贾南风的玩物。不过贾南风想大权独揽,因此聪明好学的太子成为了她的眼中钉。想尽一切办法要陷害这位太子。要废太子,用卑劣手段随便找个理由。满朝文武多数不敢替太子说话。曾使用软刀子,故意把太子引导向荒淫。然后才有借口废了他,阴毒至极。这也不能怪太子的老师们不能尽力劝导。毕竟太子正在性格养成期,周围的宦官又和他接触的机会最多,被带歪也是正常的。
贾南风居然还想用别人的儿子来取代丈夫的血脉。于公来说,如此偷天换日,窃人之国,和谋反无异。于私来说,以外人冒充丈夫的后嗣,也完全不是一个妻子应该做的。此等毒妇,千古罕见。
废了太子不说,还要借此清理同情太子的人。好在孙琰一番巧说,保住了这些正直之士。
贾南风的行为激起了众多人的不满。但他们所托非人,孙秀心怀鬼胎,结果此举不仅没能救回太子,反而加速了太子的遇害,并让另一个野心家司马伦上位。〈一招借刀杀人,孙秀真是恶毒之极。祸国殃民全凭他这一张破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78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9-6-16 13: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班魏晋班二年级第五讲水晶作业
1.谈一谈你对《徙戎论》的看法。
答:魏晋南北朝时民族矛盾突出,民族交往也更为频繁。元康九年,孟观打败反叛的氐族首领齐万年后,江统有鉴于齐万年的起兵造反,深感四夷乱华的苗头已经产生,于是作书《徙戎论》,上书晋惠帝。但很不幸,晋惠帝在位的元康元年,彻底动摇西晋皇权统治根基的“八王之乱”已经开始,西晋皇室忙于权斗,控制胡人全无可能。更何况,晋惠帝司马衷原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指望一个白痴帝王去做这种大规模的变革决策,更是想都不用想。
     江统有感于当时氐、羌等胡人反叛不断的情况,提出迁徙关中地区的氐、羌等族还其故土的想法并没有错。但就在提出《徙戎论》的元康九年,贾后杀害太子,西晋王室陷入长期内乱。12年后,西晋国都洛阳更是遭遇了“永嘉之乱”。晋帝被掳、晋之诸王公被杀。西晋的统治体系全面崩溃。江统提出《徙戎论》在前,而“五胡乱华”发生在后,江统自然是有先见之明的。
      但是《徙戎论》最终未被西晋统治者采纳,这一结果更加证明民族融合是历史之必然。
2.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问题上的失误。
答:司马炎统一全国,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他的糊涂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可以说,后来的“八王之乱”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都可追溯这次错误的决策,让天下陷入了比三国时期更加黑暗和更加动乱的大分裂时代。
       司马炎虽然荒淫无度,但是也不至于不知道他的这个宝贝儿子是什么样的,何况他还有很多智力正常的儿子司马炎也曾经考虑过立其他的儿子,但是杨皇后不同意。她说不能废长立幼,司马衷虽然傻点,但是他是老大。杨皇后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在宗法制度的社会里,老大接班理所当然。
    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好糊弄的,他还是一直在动摇,始终不放心将位子传给这个白痴,但是司马衷与谢才人有个儿子司马遹特别乖巧聪慧,深得司马炎的喜欢。于是杨皇后大打皇孙牌,说什么“看孙不看子”,有个好皇孙,可以保证司马家皇图永固,于是司马炎改立太子的想法就越来越淡薄了。
     人算不如天算,他哪里知道太子妃贾南风如此阴毒,而太子司马衷会比他想象的还要傻,加上又没有给太子留下一个得力的大臣辅佐,更要命的是司马氏子弟都不争气。因此,他撒手一死,不仅晋朝很快分崩离析,自己真正属意的接班人也最终死于贾南风的屠刀之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48

帖子

135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50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6-18 10: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乐爱阳光 于 2019-6-18 10:57 编辑

小渔村资治通鉴班魏晋班二年级第五讲作业
17-快乐爱阳光

1.谈一谈你对《徙戎论》的看法。
回答:不论是国与家的失败都是在,看不清大势优柔寡断,都会因没有正确的选择而导致的毁灭性的打击而一蹶不振的消亡。
在先期朝廷不能有效的抑制与处理蛮夷扰乱不安分的势力问题引狼入室,导致统治与被统治者的相互颠覆,历史的情节历历在目却又在不断的被重复着复制与上演。要什么与如何处理的圆满结局,永远是人类历史生活中事无巨细的选择的走向,没有偶然终于必然。选择了什么样的处理方式方法就会有相应的结局!

2.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问题上的失误。
回答:司马炎对待传位事初虽有些比较客观正确的观念,但是架不住枕边风心怀叵测的妇人怂恿,纵有建国立业的根本也在被不断的软化与洗脑给葬送了皇家大业,所以说不忘初心坚持正确的知见是何等重要。晋武帝败在不辨是非,不能辨识人心之上。
他不清楚最初明智的选择与望见真实的根本了,糊涂了的错误选择必然灭亡与其于己于万事万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19 21: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二年级班主任-路漫漫第五讲作业
1.        谈一谈你对《徙戎论》的看法。
答: 公元299年,在中国为西晋元康九年。在这一年氐族齐万年之乱平定。叛乱从此前四年的公元296年爆发,参与者为秦、雍两州的氐族,羌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目的是摆脱汉族中央政府的统治,建立各少数民族自己的政权。此前两年即公元297年,悍将周处(大名鼎鼎的除三害)在和齐万年叛军的交战中因孤军无援而战败阵亡。在此之后,晋末另一员悍将孟观从平叛战争中涌现出来,血战十余次,终于在公元299年将叛乱平息。中央政府取得了短暂的和平。
也正是在这一年,太子冼马(辅佐太子文理政务的官员)江统,感忧于齐万年之乱,写出了他的名篇《徙戎论》!
《徙戎论》是一篇时局对策建议书,同时也是一部预言书。其内容,简言之就是“北方蛮族遣返倡议”。江统有感于从汉末以来北方蛮族内迁杂居,引发种种民族矛盾,犹如给帝国埋下了定时炸弹,预感到风雨欲来,从而上书建言。
西晋末年北方蛮族矛盾的祸根,在东汉末年即已埋下。曹操《蒿里行》中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向我们生动展示了经过东汉末年长期战乱,中原汉族人口急剧下降的现实。在古代国与国的竞争中最重要的是人口土地,为了争夺天下必须有足够的人口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以羌胡实边助国,成了一个可以立竿见影的政策。曹操曾内迁大量匈奴人,并将其分为五部。镇守魏国西部边疆的邓艾(后灭蜀),为了抗衡蜀汉,也曾迁数万鲜卑人于军事重镇雍、凉。从曹操时推行此项政策起,八十多年后,到西晋时期,胡人已经遍布北方各地,关中地区尤其众多。《徙戎论》中惊呼,“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可以看到人口结构的剧变,汉族已经失去人口的绝对优势。
内迁北方蛮族,虽与汉人杂居,但并未能汉化融合。江统对其民族性的描述:“弱则畏服,强则侵叛”,“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等很多字段。
江统认定中原王朝无法顺利融合这些北方蛮族,而定时炸弹的引爆只需时间。他在文中明确指出“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
在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江统提出解决之道,就是遣返。“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但这个解决办法的实行,有巨大的难度。民族迁徙这种事情,将几百万人连根拔起,再搬回原籍。
此时的晋朝,已经处于八王之乱的漩涡中,根本无力也没有意愿,做这样一项宏大艰巨且充满风险的工程。江统上书之后,虽得赞誉,但议不见行。
《徙戎论》之后不到十年,五胡乱华开始。晋朝灭亡,神州陆沉,衣冠南渡。汉民族经受了长达近200年的浩劫,汉文明第一次被割裂。
江统成为汉人最伟大的预言家之一,他看到了历史长河中巨大的漩涡,希望惊醒一船的人们,但注定徒劳。最为悲怆的是他亲眼看到了自己的预言成真。公元310年,江统于逃难中病逝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此时匈奴人刘渊石勒已经雄起于北方,不断南侵。江统病逝后一年,匈奴终于攻陷晋都洛阳,是为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正式进入高潮!
2.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问题上的失误.
答: 司马遹,据史书记载,其母谢玖清惠贞正,选入晋武帝后庭作才人,被司马炎已经尝过“鲜”。司马衷十岁被立为太子,一入东宫,选太子妃就被列入首要大事。“武帝虑太子尚幼,未知帷房之事,乃遣往东宫侍寝。”《晋书》中这句话泄露真相,武帝肯定是用过这位貌美如花的谢才人数次,才觉得这位才人聪敏、善解人意,派去给自己傻儿子作性启蒙,以身试“性”,教会傻小子在床上与女人“那个”。“(谢才人)由是得幸有身。”贾南风过门后,对太子宫内别的嫔妃可以随意杀戮,对谢才人则不敢。谢才人也知道贾妃奇妒,“求还西宫,遂生愍怀太子(司马遹)。”几年后,傻乎乎的太子进宫朝见父皇,见一个三四岁的白胖小子与数位皇子在一起玩耍,非常可爱,便走过去拉着小孩的手嘿嘿傻笑。武帝远远望见,行至近前,对司马衷说:“是汝儿也。”司马衷不明就里,只能跪于地上拜谢。
由此,也可以这样设想,司马遹这个漂亮孩子也是晋武帝的骨血,虽然谢才人和司马衷春风几度,但十二三岁的小孩让人怀孕的可能性毕竟不是很大。晋武帝只把这位处于嫡长地位的傻儿子做个过渡,内心深处盼望小儿子司马遹日后以皇太孙继承帝位。但让晋武帝始料不及的是,太子妃贾南风太阴毒,朝中大臣太没用,自己的司马氏子弟太子不争气,因此,他撒手一死,不仅晋朝很快分崩离析,自己最喜爱的皇太孙(或皇子)也最终死于贾南风的屠刀之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64

帖子

59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96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6-20 19: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魏晋班二年级第五讲作业
风裳
1.谈一谈你对《徙戎论》的看法。

答:江统是江左侨姓济阳江氏的重要人物,可以说济阳江氏之门第即由江统建成。

江统祖父江蕤官至谯郡太守、父亲江祚官至南安太守,虽然皆不显赫,但也确实是跻身于魏晋士族之列。江统年轻时与同乡蔡克齐名,蔡克应该是出自同郡望族济阳蔡氏即蔡邕一族,两人齐名除了地域相同外,也应有门户相仿的因素。

江统为人忠正又有远见,《徙戎论》略见一斑。八王之乱期间,江统违背贾后谕令为废太子送行,而后又参大司马齐王司马囧军事,多所劝谏。后又归成都王司马颖,在成都王颖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兵败时,因为吴郡陆机兄弟生死问题,与范阳卢志等人决裂。并因此脱离了成都王,投入东海王司马越一方。

司马越虽是八王之乱的最后胜利者,却因出身疏宗所以需要依仗诸多名士豪族,西晋一朝势力最强的大姓莫不过于河东裴氏和琅琊王氏,而这两者都与司马越关系匪浅。江统凭其忠直也为司马越所重用。【东海王越为兖州牧,以统为别驾,委以州事】,江统在兖州最重要贡献就是提拔了高平郗鉴。

江统作为士族名士,虽然先辈官位并不显赫,自身也没能登上三公令仆,但凭《徙戎论》而得朝野敬服。又投入司马越阵营,而获得了南迁江左之契机。江统本人虽然病死于南迁过程中,但由其提拔过的郗鉴日后成为了与王导、庾亮并列的东晋三大巨头,郗鉴也回馈了江统,提携其两子江虨、江惇。江虨后官至尚书仆射,江惇养志不仕,与太原王濛、陈留阮裕等人深交。

济阳江氏的地位在刚过江时在侨姓中不显,后来历东晋南朝逐步提升。盖因江统虽然本人是中朝名士,但毕竟没有活到东晋建立,所幸由其开创之门第却已大体形成。

诸葛恢大女适太尉庾亮儿,次女适徐州刺史羊忱儿。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虨。恢儿娶邓攸女。于时谢尚书求其小女婚。恢乃云:“羊、邓是世婚,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谢裒儿婚。”
初过江时,琅琊诸葛氏与琅琊王氏交相辉映。诸葛恢是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的孙子,其子女婚姻皆联高门如颍川庾氏、太山羊氏,而济阳江氏亦在其联姻考虑之内,至于此时门第尚不显赫的陈郡谢氏,就只能等诸葛恢死后才能娶到诸葛氏了。

而此刻尚需要诸葛恢顾看的济阳江氏,日后发展却胜过了琅琊诸葛氏,自南朝时已经可说跻身一流士族,仅次于王谢袁萧等寥寥数门而已。
2.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问题上的失误。

答:
作为开国皇帝来说,不思进取,贪图享受,也可以算作他的政治失误。《晋书》记载,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281年春天,晋武帝下诏从东吴的后宫里选五千宫女充实自己的后宫。据说,他的后宫原来就有五千宫女,加上东吴这五千,共一万名美女供他享用,个个秀色可餐。


这么多美女嫔妃,司马炎自己都不知道去哪好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让羊拉着车,随心所欲地走,他坐在上面。羊停到哪里他就在那里停下。一来省了自己绞尽脑汁想哪个嫔妃最美最值得去,二来也让后宫那些勾心斗角的女人们省了争执。这样,一头羊解决了让人头痛的事。不过,女人有女人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嫔妃们争先恐后地把竹叶插在门上,用盐水撒地,以此诱惑羊把车子拉倒自己宫殿门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19-6-20 20: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07顿明第5讲作业
今天的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期作业:
1.谈一谈你对《徙戎论》的看法。
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江统很有远见,分析得很有道理。徙戎对于晋来说,迫在眉睫,很遗憾晋朝没有驾驭全局的帝王。

2.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问题上的失误。
答:没有选择好接班人,没有配备有智慧有能力的人辅佐皇孙,没有让自己亲近的兄弟子侄留守京城。在贾后争权中,晋朝的人才和实力开始削弱。而皇太孙少时聪颖,长大被人带歪,与贾后的阴毒不无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50

帖子

8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6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9-6-21 23: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溪水 于 2019-6-21 23:09 编辑

03-溪水第五讲作业
1.谈一谈你对《徙戎论》的看法
答:徙戎论是西晋陈留圉人江统的一部政治论著,鉴于当时游牧民族大量内迁杂居,后齐万年等在边关作乱的情况,提出"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羇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的主张。《徙戎论》在当时西晋朝廷由贾南风当政的情况下没有被采纳。随后不到十年即发生五胡乱华。
江统在《徒戎论》大致阐述了外族是什么(外族的相关历史),外族从哪里来(内迁的过程),外族的危害,还有我们要怎么办这几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江统依据史料,阐述客观事实,没什么问题。通过文章,可以大体了解胡人是如何内迁进来的。而外族的危害,江统也说的很有道理。毕竟当时西晋的天下风雨飘摇,前有秃发树机能,后有齐万年,江统已经意识到了民族矛盾带来的巨大隐患,在文章中提出【然其天性骁勇,弓马便利,倍于氐、羌。若有不虞风尘之虑,则并州之域可为寒心。】可以说是很有预见性,因为后来西晋就是亡于匈奴之手。问题的关键在最后一点,我们要怎么办?毕竟光指出问题是不够,还要解决问题才行。而江统提出的解决方案不难理解就是外迁外族,既然内迁外族有很大的危害,那我们把他们再强迁回去不就好了吗?但是外迁外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简直比登天还难。大规模的迁移,不仅会消耗国力,而且极有可能成为大规模暴乱的导火索,对此江统认为只要【廪其道路之粮,令足自致,各附本种,反其旧土,使属国、抚夷就安集之。】就能完成迁徙,实在是有些天真。如果羌胡问题是这么好解决的话,那东汉何不直接把羌族和南匈奴都给强迁出去,这岂不美哉?东汉的羌患问题十分严重,甚至一度打算放弃凉州,对于羌族的危害,东汉自然是心知肚明。可他们也没将所有羌族强迁出去,这当然不是因为东汉仁慈,同样也不是因为东汉在意外族那点人口(东汉五千万人口,远比西晋多),因为把各地外族全体强迁实在是不具备可行性。与其搞复杂的强迁,东汉觉得还是民族屠杀政策效率更高,不过依然没解决问题。故而江统受限于自身的阅历和时代局限性,并没有提出能够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整篇文章因为要上呈给皇帝,所以是以汉人角度去阐述的,文中很少有从少数民族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过江统本人应该也是有所察觉到这个深层次问题,可是源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他不敢多加阐述。在文中江统这么写道【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可以说是少有的反应了当时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由于民族歧视政策造成的。所以说这个问题基本上无解,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不可能允许士大夫高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东汉张奂的怀柔政策被段颎的民族屠杀政策所取代就是其中的一个体现。
2.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问题上的失误。
答:其实司马衷的愚蠢痴呆,武帝是很有了解的,那么为何最终还是要选择他来接班?这背后的原因大概有三点:
1.杨皇后临终前的遗愿,杨皇后年仅36岁便去世,去世之前武帝已经开始宠幸胡夫人。杨皇后深恐胡夫人会被立为皇后,并担心司马衷的太子之位不稳,于是临终前头枕武帝膝盖,苦苦哀求他不要废黜太子,并要求立自己的堂妹杨芷为皇后,做太子的监护人。武帝闻言大恸,只能流着眼泪答应她。
2.荀勖、冯紞等人的运作,在当时的朝廷,宠臣荀勖、冯紞组成了一个小集团,臭味相投、狼狈为奸,很受正直之士的反感,尤其是执政的齐王司马攸。司马攸是武帝的母弟,谦恭温和、聪明多慧,执政期间多有建树,因武帝多病、太子愚呆,被大部分朝臣视为帝国最合适的接班人。荀勖、冯紞因备遭齐王嫉恨,为保全首领、维持权势,遂拉同样被朝臣嫉恨的重臣贾充下水,共同策划将其女儿贾南风纳为太子妃,以此来巩固太子地位,对抗司马攸。
3.寄希望于皇孙司马遹,武帝之所以没有废黜司马衷的太子之位,除了上述两点原因,还跟他寄希望于皇孙司马遹有关。司马遹是司马衷的独生子,早慧聪明,武帝赞其有宣帝司马懿之风,常常夸他能兴旺司马家的基业。武帝既然异常喜爱司马遹,自然便有了隔代指定的意思,大有当年古公亶父因为喜欢孙儿姬昌,便立第三子季历为接班人之意。此时的武帝,将未来寄托于皇孙身上,至于太子的愚呆,在他的眼里似乎也就不再成为大问题。然而司马遹长大后的表现,完全背离了祖父的期望,司马遹不修德业,经常在宫中与宫女、奴仆厮混,摆摊切肉卖酒,并在西园销售杂货,以收其利,一时间声名大损。皇后贾南风以其非己出,加之性情暴虐,恐其即位后对己不利,于是诬陷他“谋反”,将其废黜、囚杀于许昌。至此,武帝当初最后的一点期冀也被毁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7

帖子

112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6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9-6-22 10: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二年级魏晋班
第五讲  05花未作业

答:1太子洗马陈留江统,以为戎、狄乱华,宜早绝其原,乃作《徙戎论》以警朝廷曰:“夫夷、蛮、戎、狄,地在要荒,禹平九土而西戎即叙。其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为甚,弱则畏服,强则侵叛。当其强也,以汉高祖困于白登、孝文军于霸上,及其弱也,以元、成之微而单于入朝。此其已然之效也。是以有道之君牧夷、狄也,惟以待之有备,御之有常,虽稽颡执贽而边城不弛固守,强暴为寇而兵甲不加远征,期令境内获安,疆场不侵而已。

以上是徒戎论原文。太子洗马江统说得很清楚了,戎狄一族,历来弱则畏服,强则侵叛,骨子里流的和中华不一样的血液,人无仁义,志无归服,散落华夏疆域不过是权宜之计,不可能为我所融,于我国盛兵强之时,且安顺,一旦国内有纷争,不啻于引狼入室,随时是定时炸弹。自古以来,有识之士都能深刻认识这点便加进谏劝诫,奈何高层及君主无道,无视于卧火薪之榻,令生灵涂炭,惨绝人寰,几令汉族灭种。悲兮叹兮。

2答:晋武帝重皇孙而认皇子亦贤,这种看法莫名其妙。作为国家领导人未来的继承者,首以贤德才能,充分考查其治国能力才能委以重任,其他的附加因素当不在考虑之内。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子不贤无能,易为人所控,且逊位遥遥无期,一旦权力为人所觊觎,孙将不保矣。晋武帝实在是将国家权力视同儿戏,不查,不智,匮昏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1

帖子

13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6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7-2 16: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08-清心竹 作业
本期作业:
1.谈一谈你对《徙戎论》的看法。
答:太子洗马陈留人江统,认为戎人、狄人祸患中华,应当尽早断绝为祸的根源,于是作《徙戎论》以提醒朝廷。江统的这篇《徙戎论》,博古论今,可以说是切中要害,把数百年来中原王朝在对待夷狄中犯下的重大失误指了出来,我完全赞同江统的观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野蛮而又落后的夷狄,看汉人居住的地区土地富饶,物产丰富,便不断南下劫掠。同时,它们又是毫无廉耻之辈。实力弱的时候可以卑躬屈膝装孙子。等缓过劲来,又复叛。历史上很多中原王朝出于安全考虑,将打败的或主动归附的夷狄,安置到内地。其初衷是便于监管。刚一开始这些夷狄确实很老实,甚至对中原王朝把它们从塞外苦寒之地迁到富庶之地而感恩戴德。可一旦中原出现变故,这些原本老老实实的夷狄便乘势而起,屠杀汉人,霸占中原。五胡乱华就是血的教训。因此,对夷狄要时刻提高警惕,不可引狼入室。
2.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问题上的失误。
答: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本身没有失误。错就错在立太子上。晋武帝明知道儿子是个白痴,但看在孙子聪慧的份上,才立儿子为太子。但俗话说:竹子都靠不着,还靠笋子(孙子)?殊不知,有这样的糊涂白痴的爹,对孙子只能是祸。其后,贾皇后对这个孙子百般使计,先不使其成才,直至想法贬为平民,最后连日平民都没得做,非弄死不可。可怜这个聪慧无辜的皇孙哟!
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本身没有失误。错还错在选皇妃上。贾南风,又丑又恶,心肠歹毒,无所不用其极,她自己没有儿子,但宁愿使诡计让外人继皇位,也要废掉太子。这等于是断送了晋氏江山啊!这是晋武帝为自己选的好儿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5:17 , Processed in 0.0707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