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1748|回复: 12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三讲作业

[复制链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19-8-17 19: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路漫漫 于 2019-8-17 21:12 编辑


本期作业:
1.评论一下祖逖这个人。
2.王导应该怎样处理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的关系。

159

主题

673

帖子

67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8-23 08: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三讲作业
http://chinaxiaoyucu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910&fromuid=7569
(出处: 小渔村文学论坛)

本期作业:11愿你快乐
1.评论一下祖逖这个人。
答:武将最害怕的是他的副将立了战功,又怕别人奖励他,被别人利用,而且还去怕他排挤、超过自已,这是武将一般的常态。陈川的将领李头征战有功,祖逖侍他甚厚。李头很感激祖逖,愿做他的部属。陈川就怀疑、嫉妒、杀掉了李头,投靠了石勒。结果汴(开封一带)、晋(山西)之间大乱而不能安定。看来,领兵容易,领将难啊。
了解了武将的常态,而又不违背他们的愿望,这就是权术。这不是畏惧他们怨怒而曲意顺从,而是真理在我们这一边.这样的权术就是正义的。在三军里面.有很多有智、有勇、勤劳、不怕死的将士。他们大智大勇以死报国的行为甚至超过了主帅,但他们不得不听命于主帅,这是因为有纲常、纪律的约束。皇帝统治天下臣民、元帅统率群将、群将统领诸将士,靠的就是三纲五常,靠的是纪律。既然让他们统率诸多人马,又不能正确地统率,靠一时的功劳和失误来实行奖励和惩罚,那么纪律就会松弛.纪律松弛了,将领就无法统率将士,副将,而元帅也不能统率将领,这样就失去了上下关系.皇帝也不能指挥元帅了。所以韩信攻下燕赵大地,平定三齐内乱,并非是靠他一人的力量。他部下众多有勇有谋的将领成就了他的功业。然而汉高帝刘邦阻止了韩信的继续前进,只是因为李左车的建议,韩信才从其议,刘邦也才答应。而刘邦也仍然承认他的王爵。韩信说:“皇帝您不能领兵,但却很会统帅将领。”真是如此啊。
既然名义上已做了副将,就要听主将的指挥;副将的大智大勇之策有时为主将压制,这时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见去行事,而要慢慢的从长其议。要任用好人,重视刑赏。自己做为几十万人的统帅,要想一一辨其好恶,力尽也不能做到。祖逖使李头愿听他的指挥,背离陈川,自认为任用了好人,自认为这是公平的,而实际上是破坏了纪律。祖逖多才多谋,所做甚多,但终于没有统一中华。就是他不过早地死去,恐怕也不能收复中原,统一中华。有句称赞周公的话:“凡事谨慎有礼貌,看见善的不惊喜,看见坏的不发怒。”英明的皇帝,多才的贤相,要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的!

祖逖步步为营,逐步向北推进。形势一片大好。
中原大乱,当时很多汉人豪强建立坞堡以自卫,百姓也纷纷归附。形成一个个小的军事堡垒。具有很高的独立性。祖逖要进军中原,争取他们是很重要的。沦陷区的坞堡,在夷狄的军事压力下,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的姿态。这也是人之常情,祖逖对他们不苛求,他们一看祖国的军队来了,也会归附。如果因为他们曾经对夷狄妥协,就把他们当贼,那就只能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了。
祖逖训练士兵,积蓄粮食,为收复黄河以北的失地做准备。后赵王石勒为此忧患,于是下令让幽州守吏为祖逖修葺祖父和父亲的陵墓,并安置两户人家看守坟冢。然后写信给祖逖,要求互通使节和开放贸易。祖逖不回复他的信,但是听任双方来往贸易,因而获取了十倍的利润。祖逖的牙门童建杀死新蔡内史周密,投降后赵。石勒将童建斩首,把首级送给祖逖说:“叛臣逃吏,是我深以为恨的。将军憎恶的人,也是我所憎恶的。”祖逖深为感动,从此凡后赵叛降归附的人,祖逖都不接纳,禁止众将侵犯、攻掠后赵民众,两国边境之间,逐渐得以休养生息。
  祖逖在河南有了威望,石勒写信要求与他和好,祖逖不给他回信,而是听任军民互做买卖,这可以说是善于谋算的了。
敌我两军相对抗,如果我们禁止双方做买卖,那是不容易的,禁止双方做买卖不仅使兵民得不到好处,而且有些人为了获利而铤而走险。何况我们有时也需要对方的物资而秘密地购得。禁止买卖只能禁止我们不去对方那边,而不能禁止对方来我们这边做买卖。我们这边采购东西,不是一日就能采购得到的,即使从远处采购到,用牛拉马驮,舟车远送,没有运到战场就会泄露了秘密,这样,反而限制了我们自己。相反,若对方来我们这边做买卖,在战场附近交易,一天也可能达到数千的交易,我们物资供应也就有了保障,所以我们怎能禁止互市呢。禁止互市的结果就是我们的金钱都尽数给了对方,而仅仅得到数日的消费,干是对方一天天富起来而我们日益贫困,我们三军日益困难,这样百姓就会有怨言.
禁止贸易的人说,“贸易会招致间谍进来。”间谍出入我方,一般是从小路出入的,禁止贸易不可能能禁止百姓暗地的交易,而且小路那么多,间谍往来反而会更多。如果双方互通贸易,而且渡口、路口有官吏检查人们的出入;贸易也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人们的随意往返,这样军民就会高兴,小路也就无人走,从而限制了间谍的出入。间间谍也并不都是身怀不轨之志,挺而走险的人。如果暗地里贸易,人们就会知道官吏禁止不严,有些人因此还会和敌方亲近,成为一个很有危险的奸人。如果对方互市,除了一定的场地,没有别的途径可与敌方亲近,那么不是很有胆量的奸人,谁敢心存侥幸冒死去尝试呢?所以,以双方互通贸易禁止间谍的出入,这是祖逖深思熟虑的高招。这也是两军对垒、使我方富足、杜绝奸人的好办法,带兵打仗的人应该知道这一点。

一个当得起“伟大“二字的人,伟大的英雄。祖逖一生,都在为了收复北方的失地而战斗,可以说燃尽了最后一滴血。
少年时期,闻鸡起舞,素有大志。
在东晋朝廷不思进时像一个孤胆英雄,没有后援,没有朋友,义无反顾。
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祖逖一死,北伐大业又要耽搁了。由此可见,在国家内部不和,矛盾重重的情况下,光靠少数人的热情,是无法成就大业的。

2.王导应该怎样处理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的关系。
答:国家危难时刻,还想家族利益是不可取的,无为、玄虚的东西显然是在自杀。应当赶紧扭转这种不良风气。
王导不能做纯洁正的大臣,这从周顗被杀即可看出。后世评论的人指责他,这也是公允的。但如果说王敦思谋篡权而王导为他的辅佐,从王导平生所作所为推测,他不大可能这样做。而王敦残暴凶恶。奸贼杀掉他的兄长他也不恨,因为他想借此来篡位。王导成望声誉向来比王敦高,他一定也不会促成他的死,王导即使愚蠢,难道这一点也会不明白吗?
至于说王导首鼠两端,脚踩两只船。不能被称为东晋纯洁的忠臣,则是有原因的。因为王导以保护其宗族(王氏家族)为重,这就有损了他的名声。王氏家族除了王导之外,没有几个有才华的人,面横行不法之徒却为数不少。整个王氏家族随皇帝一起渡过长江,他们息难相依,不相分离,如果不能齐心共力,互相帮助,恐怕也不是人之常情。但忠臣应该保卫国主,君子护卫家族,是有道理的。要根据情况来爱护自己的家族,根据道理来帮助自己的家族。按照人们的才能大小而决定用与不用,不能任人唯亲。因为国家的惩罚和奖励,不是根据自己好恶决定的。当时,纪瞻、卞壶、陶侃、郄鉴等有才华之流,都聚于江东,而却把兵权授给王敦.王导难道不是想实现他的计谋吗?他主要是关心他的家族,而不想压制他罢了。
可能会有人说,西周时期管叔作乱叛逆,周公尚且不忍心过早地阻止他。管叔是周公的兄长,周公并不因为此而派他监视商。管叔,是周文王的儿子,是周武王之弟,也是周成王的叔父。他是诸位天子的亲属,也有才华,但人们怀疑他有不轨之谋而及早约束他,也是不可能的。王导难道是这样吗?天下是司马氏的天下,而不是王氏的天下。王氏家族拥戴皇帝战功赫赫,尝遍了千辛万苦,而王导以别人的天下来抚慰自己的家族,难免不遭人指贵,可惜啊。
世家大族往往把自己家族的利益置于国家民族之上。因此历代兴盛的王朝都要打击这种利益小团体。汉朝摧抑豪强,迎来了武帝时期的全盛。唐朝开科举,有了开元盛世。
王导能力不错,也很忠心,就是放不下家族利益,这事是他的一个软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08: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班主任-路漫漫第三讲作业
1.        评论一下祖逖这个人。
答: 祖逖读书很刻苦,成年后当上了一名基层公务员,并遇到他人生中第一个好基友——刘琨。两人住一间宿舍,天天晚上开卧谈会。这两好战分子经常幻想天下大乱,他们如何走上人生巅峰等剧情。有时候吹激动了,恨不得马上骑着二哈上战场!
当时宿舍隔壁是个养鸡场,公鸡每天早上5点打鸣,喊母鸡们起床下蛋。祖逖听到打鸣后比母鸡还兴奋,也起床尿尿,洗脸刷牙,然后去院子里下蛋,不是,耍剑!这就是闻鸡起舞的故事。
公元291年,司马家的弟兄们玩起了吃鸡大作战(八王之乱)。当时的祖逖才25岁,先后就死了3位老板。后来跟着东海王司马越去调戏成都王,结果被反调戏了,战败后逃回洛阳。
司马家的王爷们玩的不亦乐乎,把服务器(西晋)都快玩爆了。这时卖外挂的匈奴胡人也掺和进来了,他们一仗干死十万晋军,攻入洛阳后屠三万余人,活捉晋怀帝。永嘉之祸,汉人历史上最屈辱黑暗的时代来了。
洛阳失守后,祖逖带着数百家族人向南方迁徙。衣冠南渡的队伍浩浩荡荡,他把车马让给老弱病人,把口粮分掉,还要应付收过路费的山贼。一路走的艰难,足智多谋的祖逖被推举为“行主”。
走到江苏时,晋愍帝在长安继位了,想让司马睿去攻打洛阳救先帝。司马睿说:“别扯淡了,那些胡人都是彪子,听说都在洛阳城吃人了,谁爱去谁去!反正老子要去南方度假。”
祖逖进言:“打回洛阳,救我百姓,复我河山,雪我国耻”。吃饭端大碗,干活溜地边的司马睿被打脸了,他故意刁难祖逖,封他为奋威将军,赏他一千人口粮、三千匹布帛,催他马上买机票,赶快去收复洛阳。
祖逖一看:娘的,这堆东西我一个人也扛不动啊!他带着族里的男儿渡江北上,祖逖看着奔腾不息的江水,顿时热血涌动,他激动的拍打船帮子唱起rap:“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这是成语“中流击楫”的来源。
下岸后,他就地装锅炉、造兵器,招募了2000多士兵。当时山东河南一带都乱套了,不是胡人肆虐就是豪强当道。祖逖使出浑身功夫,听话的联合,不听话的干掉,用了一年时间在豫州站稳脚跟。
公元318年,司马睿这怂货逛到南京了,看淮河夜景不错,就地建立东晋。此时的北方成为匈奴、羯、鲜卑、氐、羌厮杀争霸的战场(五胡十六国)。东晋王朝做起了职业观众,还觉得自己是VIP中屁。
祖逖在北地奋战到52岁,祖逖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连后赵的石勒都拿他没办法。其实,祖逖最厉害的还不是战场吃鸡,而是他的包容和教化。
有些小城的老大,儿子小三之类在后赵当人质,不得不给后赵当马仔。祖逖理解这些二鬼子,还偶尔假装揍他们。石勒以为二鬼子们还尽心的为他守地盘,就给人质们赏点秦岭一白的土蜂蜜。这些马仔对祖逖感恩戴德,经常暗地帮他搞情报。
祖逖的名气很大,但生活很俭朴,所以深得民心。连对手石勒也很敬重他,不但斩杀了从祖狄那叛逃的降将,还写信要和他做生意(互市)。有祖逖在,双方边境还算和谐,人民也算安康。
司马睿一想起祖逖,脸就火辣辣的疼。当上东晋老板后,也不管祖逖在给谁玩命的挣家业。看到边界安稳后,他就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祖逖被晾边上了。
祖逖心里很委屈,自己玩命收复了河南,却依然不被老板信任。憋屈的同时,又看到东晋朝局内斗严重,根本没人看他提交的北伐报告。长期郁郁不得志,结果忧愤成疾。
祖逖也不请病假,随时防备后赵来偷袭。他派儿子去修筑重镇虎牢城,城墙还没加固好,祖逖就病死了,终年56岁。祖逖死后,后赵立马出兵攻陷河南,没几年,祖逖收复的大片土地又全部丢失。
当年和祖逖一起吹牛逼的刘琨,也为晋朝建立很大的功业。后来在东晋的内斗中含冤被杀,部下们一怒之下投靠后赵的石勒。纵观整个晋朝,真的是唯有一声叹息。
2.        王导应该怎样处理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的关系。
答:晋惠帝时候,东海王司马越控制着江淮地区,他率兵北上参与诸王混战,便任用琅邪王司马睿为平东将军,留守下邳。司马睿与王导关系密切,以王导为司马,委以军事重任,王导对司马睿也倾心推奉。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睿移师建康,事事咨询王导,对他更 加依赖和信任。在西晋皇族中,司马睿的地位和名望不高,政治军事 能力也都平平,初到建康,江南世家大族看不起他,不来拜见,更不愿前来做官。没有江南士族的支持,要在那里站住脚是不可能的,司马睿为此伤透了脑筋。

王导有个堂兄叫王敦,当时在扬州做刺史,是地方实力派人物。 王导把他请到建康商议对策。他们觉得自己是北方人,要在南方继 续享有国家赋予的政治特权,必须有政治靠山,而这个靠山只能是司马睿。于是决定利用自己在士族中的影响,设法提高司马睿的威望。

江南地区有一种风俗,三月初三这天,上自高官、下至百姓都到江河水边去,洗除宿垢,祓(犯)除不祥,称作“禊(xi)节”。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带着威武整齐的仪仗队伍,王导、王敦 为首的北方士族名流,骑着高头大马跟在轿子后边,浩浩荡荡,非常壮观。南方人从来没看到这样的大场面,一时大为轰动。江南世家大族首领顾荣、贺循等人听到这个消息,从门缝里偷偷张望。他们看到司马群这样尊贵,北方士族如此拥戴他,十分震惊,生怕怠慢了司马睿,纷纷出来拜见。

看到江南士族已经动心,王导又向司马睿提议:顾荣、贺循是江 南士族的领袖人物,对他们要优礼相待,这样就可以笼络江南士族了。司马眷马上派人上门拜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两人十分高兴, 接着便来拜见司马睿。司马睿隆重地接见他们,贺循被任命为吴国内史,顾荣被任为军司马。遇有军政事务,都主动与他们相商。其他江南士族不再徘徊观望了,他们争先恐后,前来投靠司马睿。司马睿 一一任以官职。纪瞻出任军祭酒。周圮一贯以淡漠名利相标榜,过去东海王司马越曾任命他做官,但他理都不理,现在不但出任吴兴太守,接受乌程县侯的爵位,而且很卖力气,在吴兴颇有政绩。

王导心里清楚,江南士族与司马氏政权合作,是迫于形势的压 力,北方士族才是司马氏统治的基石与核心。当时到江南避难的江 北士族除了琅邪王氏之外,还有太原王氏、陈国(河南淮阳)谢氏、谯 国(安徽)桓氏等,他们当初都是名门望族。王导劝说司马睿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请出来,任以官职,前后选取了上百人为官,其中不少人如祖逖、刘隗、庾亮、桓彝、温峤等都是司马氏政权的重臣。

建武元年(317年),长安失陷,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 司马睿登基那天,王导和文武官员列队朝见。司马睿明白,自己能当上皇帝,全是王导的功劳。他见王导与百官同列,觉得不甚得体,于是从御座上走下来,一把拉住王导,要他和自己一起坐到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王导是个聪明人,不会做这种僭越的蠢事,坚决推辞。

司马睿对王导兄弟感激涕零,对他们特别敬重。他任用王导担 任宰辅,综揽朝廷大权,王敦总管军事,都督荆扬江湘交广六州军事。 王家的子孙都担任了重要官职。

过了几年,司马睿的皇位逐渐坐稳了,听说民间流传“王马共天下”的话,不禁如鲠在喉,他想削夺王氏的权力。善于逢迎拍马的刘隗、刁协等成了他的心腹,暗中进行军事部署,逐渐疏远了王导。

看到司马容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王氏兄弟心中更是忿忿难平。永昌元年(322年), 王敦以诛刘隗为名,从武昌顺流而下,攻入建康。王导反对王敦这种过激的行为,劝他退回武昌,一场大战才算平息下去。司马窨见无法动摇王氏的势力,忧愤生病,不久便一命呜呼了。

王导先后辅佐元帝、明帝、成帝三朝,为政清静平和,善于忍让和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为保持东晋初年稳定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北方士族出身的庾氏、桓氏、谢氏也都先后与司马氏共同执掌朝政,但由于他们之间相互牵制,都无法取代司马氏政权。北方士族与司马氏共同掌握政权,成为东晋一代的基本政治格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78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9-8-23 16: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班魏晋班三年级第三讲水晶作业
1、评论一下祖逖这个人
答: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他的一生,都在为了收复北方的失地而战斗,可以说燃尽了最后一滴血。
     祖氏家族在北地是大族,世代都是高官,祖逖年少的时期特别豁达,不拘小节,为人极其讲义气,对朋友更会慷慨,经常救济身边贫困的人,乡党了的人很是敬重祖逖。成年后的祖逖才开始发奋读书,博看群书,后来搬家到阳平郡的时候被举为孝廉,又被举为秀才,但是祖逖都没有去上任。
     公元291年,八王之乱爆发后,祖逖深受诸王的青睐,先后担任了司马府的掾属,祭酒、主簿、从事中郎等官职。永嘉五年,洛阳沦陷,祖逖率领乡党百姓南下避难,路途中遇到海盗,祖逖也都应付自如,被同行的人推举为“行主”。
    后晋愍帝继位,司马睿封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但是拨给祖逖的兵马并不多,祖逖率领部队北伐,祖逖的军队军纪十分严明,得到各地百姓的积极响应,数年间收复不少黄河以南的土地,后来封为镇西将军,朝廷一方面封祖逖的官一方面还担心祖逖的兵力过于强大,所以派了朝廷官员去牵制祖逖。
    太兴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祖逖目睹朝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忧愤而死,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北伐大业也因此而功败垂成。
      祖逖在历史上就被评为民族英雄,一生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王导应该怎样处理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的关系。
答:在东晋建立时,司马睿因为王氏的功劳,重用了王导和王敦。当时,司马睿刚刚上任,自然会有各种不同意的声音,也会有各种战乱,例如,当时的江州刺史就不想听从司马睿的命令,于是,司马睿就派王敦去帮他讨伐江州刺史,另外,还有其他的大小战乱,也都是派王敦帮他平复的。但是,王敦与王导不同,他是属于有野心的人。所以,随着王敦平复的地方变多,他就开始在每个地方开始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自己任命官员等。最后,他几乎是统治了长江中游一带地区。
    王敦是王导的堂兄。兄弟二人出身显赫世族,身份高贵。王导为内王敦为外,朝堂渐渐被掌握在他们手里。但是皇帝并不愿意见到这个局面。
       对于君王来说,大臣权利特别大,就是个威胁。所以,当司马睿发现王敦权势已经如此大的时候,他就开始害怕了,怕他谋反,于是重用了一些其它姓氏的人,希望他们能够压压王敦的气焰。但这却使王敦兵行险招,终于在鄂州发动兵变。还在都城的王导为了保全自己发布了一个与堂兄划清界限的声明,希望中央能尽快抓住叛贼。紧接着司马皇帝也发布了一个表彰了王导的大义灭亲的声明。王敦从鄂州一路南下,很顺利就攻占了京城边的一处军事要塞。他纵容手下的士兵四处抢劫。坐不住的皇帝只能选择向王敦求和。王敦一见到堂弟就怪他在当今皇帝即位前没有听他劝,现在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但王导依然坚持认为不能改立皇帝,王敦只好退回鄂州。后来皇帝因为忧虑成疾病逝了,王导接受了遗召,辅佐幼帝上位。
     后来王敦病重了。他的堂弟谎称他已经死了,还发丧号召叛乱者投降。可是王敦没有真的死,他知道后立即组织兵马,但为时已晚,只能不甘地死去。由王敦引发的叛乱就这样被王导平定了。王敦所做并没有影响王氏家族的繁盛。王导的官越做越大,最终成为一代东晋中兴名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19-8-23 23: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07顿明第三讲作业.
1.评论一下祖逖这个人。
答: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后率亲党避乱于江淮,被授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但因势力强盛,受到东晋朝廷的忌惮。
太兴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祖逖目睹朝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忧愤而死,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北伐大业也因此而功败垂成。
祖逖少年时生性豁荡,不拘小节,轻财重义,慷慨有志节,常周济贫困,深受乡党宗族敬重。他成年后发奋读书,博览书籍,涉猎古今,时人都称其有赞世之才。
祖逖善于谋算,当石勒写信要求与他和好,祖逖不回信,但允许军民互做买卖。
2.王导应该怎样处理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的关系。
答:元帝开始统治江东的时候,王敦和堂弟王导同心同德,共同拥戴和辅佐,元帝也推心置腹,重用他们。王敦总领征讨军事,王导把持机要政务,后来王敦自恃有功,而且宗族势力强盛,越来越骄恣拔扈,元帝因畏惧而憎恶,于是提拔刘隗、刁协等人作为自己的心腹,逐渐抑制和削弱王氏的职权,王导也逐渐被疏远。中书郎孔愉向元帝陈述王导的忠贤,认为有辅佐王室的功勋,应当加以任用,也被元帝贬黜为司徒左长史。王导能够听任自然,安守本分,性情澹泊,了解其为人的都称赞他能妥善对待职位的升降。但王敦却更加心怀不满,于是与元帝之间产生了裂痕和矛盾。
因为王导以保护其宗族(王氏家族)为重,这就有损了他的名声。王氏家族除了王导之外,没有几个有才华的人,面横行不法之徒却为数不少。整个王氏家族随皇帝一起渡过长江,他们息难相依,不相分离,如果不能齐心共力,互相帮助,恐怕也不是人之常情。但忠臣应该保卫国主,君子护卫家族,是有道理的。要根据情况来爱护自己的家族,根据道理来帮助自己的家族。按照人们的才能大小而决定用与不用,不能任人唯亲。因为国家的惩罚和奖励,不是根据自己好恶决定的。当时,纪瞻、卞壶、陶侃、郄鉴等有才华之流,都聚于江东,而却把兵权授给王敦,他主要是关心他的家族,而不想压制他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50

帖子

8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6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9-8-24 12: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溪水 于 2019-8-25 04:48 编辑

03溪水第三讲作业
1、评论一下祖逖这个人
祖逖(266年-321年), 字士稚。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东晋北伐大将。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后率亲党避乱于江淮,被授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但因势力强盛,受到东晋朝廷的忌惮。
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后因朝廷内乱,北伐失败。
逖少轻财好侠,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曾为齐王冏大司马掾,累官太子中舍人,东海王司马越任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母丧不赴。永嘉五年(311)匈奴族刘曜率汉军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中原大乱,祖逖率亲邻几百家避难南下,甘苦与共,被推为流徒的首领——行主。至泗口(今江苏清江北),镇东大将军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不久征为军咨祭酒,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上书司马睿,力请北伐。建兴元年(313),司马睿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予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作为北伐物资,由其自募战士,自造兵器。他带着随他南下的部曲百余家北渡长江,中流击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至淮阴后,一面冶铸兵器。一面招募流散,得两千多人,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当时,河南坞主各拥部曲自重,相互攻击,依违于石勒和晋朝之间,他派人招抚,共御石勒,进克谯城(今安徽亳州)。蓬陂坞主陈川势力较大,大掠豫州诸郡,被祖逖设伏击溃,将所掠子女财物各归原主,深得民心。陈川投石勒,祖逖率军伐陈,勒遣石虎领兵五万救援,祖逖数以奇兵击退进犯。石勒统治的镇戍多归附祖逖,北方晋室将领李矩、郭默、上官巳、赵固等也愿听从指挥,九年即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土地。祖逖军纪严明;自奉俭约,不畜资产,劝督农桑,发展生产,深得百姓爱戴。历经丧乱的中原父老说:“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黄河北岸坞壁群众向祖逖密报石勒的活动,迫使不敢南犯。石勒遣书求互市,他虽不答,却任凭通商贸易,收利十倍。正当他营缮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秣马厉兵,积蓄力量,准备向北岸推进时,东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太兴四年(321),晋元帝司马睿派遣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以监督祖逖。祖逖忧虑王敦和东晋政权对立,内乱爆发,北伐难成,当年,忧愤死于雍丘。他收复的土地又被石勒攻占。

2.王导应该怎样处理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的关系。答: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龙 、阿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在东晋建立时,司马睿因为王氏的功劳,重用了王导和王敦。当时,司马睿刚刚上任,自然会有各种不同意的声音,也会有各种战乱,例如,当时的江州刺史就不想听从司马睿的命令,于是,司马睿就派王敦去帮他讨伐江州刺史,另外,还有其他的大小战乱,也都是派王敦帮他平复的。但是,王敦与王导不同,他是属于有野心的人。所以,随着王敦平复的地方变多,他就开始在每个地方开始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自己任命官员等。最后,他几乎是统治了长江中游一带地区。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心有恻隐仁爱之心,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其为政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上面,安置一个皇帝。但是由于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不可能建立东晋朝。王导一生的事业就是调剂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这个局面也是王导和晋元帝所专注和希冀的。
王导实行的“侨寄法”,成为安置了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也起了一定的开垦繁殖、发展经济的作用。《世说新语》记载:他晚年,完全不理政务,只是签字画押。自己感叹道:“人们说我糊涂,但后人会怀念我这种糊涂的。”(实为执行其安抚士族、缓和与长江上下游势力矛盾的举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48

帖子

135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50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8-24 20: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乐爱阳光 于 2019-8-24 20:57 编辑

17-快乐爱阳光
本期作业:


1.评论一下祖逖这个人。
回答:祖家为北地大族,世代都有两千石的高官。祖逖少年时生性豁荡,不拘小节,轻财重义,慷慨有志节,常周济贫困,深受乡党宗族敬重。他成年后发奋读书,博览书籍,涉猎古今,时人都称其有赞世之才。
祖逖与刘琨一同出任司州主簿。两人的关系十分融洽,常纵论世事,有时夜深还不能入睡,拥被起坐,相互勉励道:“如果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你我二人应在中原干出一番事业!”
元康元年(291年),八王之乱爆发。祖逖得到诸王的重视,先后效力于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豫章王司马炽,历任大司马府掾属、骠骑将军府祭酒、主簿、太子中舍人、豫章王府从事中郎。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即位,以司马睿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命其率兵赴洛阳勤王。  当时,司马睿正开拓江南,根本无意北伐。祖逖进言道:“晋室之乱,并不是皇帝无道,百姓造反,而是藩王争权,自相残杀,给了夷狄可乘之机。如今北地百姓备受蹂躏,都有奋起反击之志。大王如能命将出师,让祖逖等人为统领,江北豪杰必定会望风响应,沦亡人士也会欢欣鼓舞。如此,也许可以申雪国耻。”司马睿虽不愿北伐,却也不便公开反对,于是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但却只拨予千人粮饷、三千匹布帛,让他自募战士,自造兵器。
司马睿的消极态度,并未动摇祖逖的北伐决心。祖逖攻占谯城后,终于在豫州站住脚跟,打通了北伐的通道。
祖逖礼贤下士,善于体恤民情,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低下之人,也能施布恩信,予以礼遇。将士稍有微功,便会加以赏赐。他生活俭朴,不畜资产,劝督农桑,带头发展生产,又收葬枯骨,深得民心。刘琨在给亲戚写信时,大力称颂祖逖威德,晋元帝也下诏擢升他为镇西将军。
太兴四年(321年),晋元帝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出镇合肥。  祖逖认为戴渊虽有才望,却无远见卓识,而且自己辛苦收复河南,却仍不得朝廷信任,心中甚为不快。不久,祖逖又听闻王敦跋扈,朝廷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消息,担心内乱爆发,北伐难成,以致忧愤成疾。
祖逖虽患病,但仍图进取,抱病营缮虎牢城。虎牢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壁垒,易被敌军攻破,特意派从子祖济率众修筑壁垒。但壁垒尚未修成,祖逖便在雍丘病逝,时年五十六岁。

祖逖死后,豫州百姓如丧父母,谯梁百姓还为他修建祠堂。晋元帝追赠祖逖为车骑将军,并命其弟祖约接掌其部众。  后赵趁机入侵河南,祖约难以抵御,退据寿春。祖逖收复的河南大片土地最终又被后赵攻陷。




2.王导应该怎样处理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的关系。
回答:王导善于体察人情,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其为政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上面,安置一个皇帝。但是由于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不可能建立东晋。王导一生的事业就是调剂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这个局面也是王导和晋元帝所专注和希冀的。
王导主要的政治措施有三方面:
“镇之以静”,稳定人心。
强化凝聚力,不仅团结北来大族和南方当地大族,也团结中下层南北人士。
兴办学校。他从巩固和有利于统治出发,认为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使“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顺,而君臣之义固矣”,以期使“文武之道坠而复兴,俎豆之仪幽而更彰”。《晋书》赞道:“观其开设学校,在乎沸鼎之中,爰立章程,在乎栉风之际,虽在世道多故,而规模弘远矣。”

王导实行的“侨寄法”,成为安置了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也起了一定的开垦繁殖、发展经济的作用。
据《世说新语》记载:王导晚年完全不理政务,只是签字画押。自己感叹道:“人们说我糊涂,但后人会怀念我这种糊涂的。”此举实为执行其安抚士族、缓和与长江上下游势力矛盾的举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85

帖子

11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4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9-8-25 16: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想西泠学资治通鉴魏晋班交三年级第3讲作业
1.        评论一下祖逖这个人。
答:祖逖(266年-321年), 字士稚。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东晋北伐大将。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后因朝廷内乱,北伐失败。逖少轻财好侠,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曾为齐王冏大司马掾,累官太子中舍人,东海王司马越任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母丧不赴。永嘉五年(311)匈奴族刘曜率汉军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中原大乱,祖逖率亲邻几百家避难南下,甘苦与共,被推为流徒的首领——行主。至泗口(今江苏清江北),镇东大将军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不久征为军咨祭酒,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上书司马睿,力请北伐。建兴元年(313),司马睿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予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作为北伐物资,由其自募战士,自造兵器。他带着随他南下的部曲百余家北渡长江,中流击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至淮阴后,一面冶铸兵器。一面招募流散,得两千多人,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当时,河南坞主各拥部曲自重,相互攻击,依违于石勒和晋朝之间,他派人招抚,共御石勒,进克谯城(今安徽亳州)。蓬陂坞主陈川势力较大,大掠豫州诸郡,被祖逖设伏击溃,将所掠子女财物各归原主,深得民心。陈川投石勒,祖逖率军伐陈,勒遣石虎领兵五万救援,祖逖数以奇兵击退进犯。石勒统治的镇戍多归附祖逖,北方晋室将领李矩、郭默、上官巳、赵固等也愿听从指挥,九年即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土地。祖逖军纪严明;自奉俭约,不畜资产,劝督农桑,发展生产,深得百姓爱戴。历经丧乱的中原父老说:“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黄河北岸坞壁群众向祖逖密报石勒的活动,迫使不敢南犯。石勒遣书求互市,他虽不答,却任凭通商贸易,收利十倍。正当他营缮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秣马厉兵,积蓄力量,准备向北岸推进时,东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太兴四年(321),晋元帝司马睿派遣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以监督祖逖。祖逖忧虑王敦和东晋政权对立,内乱爆发,北伐难成,当年,忧愤死于雍丘。他收复的土地又被石勒攻占。

2、王导应该怎样处理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的关系。
答: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龙 、阿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在东晋建立时,司马睿因为王氏的功劳,重用了王导和王敦。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心有恻隐仁爱之心,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其为政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上面,安置一个皇帝。但是由于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不可能建立东晋朝。王导一生的事业就是调剂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这个局面也是王导和晋元帝所专注和希冀的。王导实行的“侨寄法”,成为安置了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也起了一定的开垦繁殖、发展经济的作用。据《世说新语》记载:他晚年,完全不理政务,只是签字画押。自己感叹道:“人们说我糊涂,但后人会怀念我这种糊涂的。”(实为执行其安抚士族、缓和与长江上下游势力矛盾的举措),在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家族利益方面,王导还是处理得比较好的,维护了国家利益才有王家的家族利益,他的谦和宽厚,心有恻隐仁爱之心,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从而能做三朝元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7

帖子

112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6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9-9-19 14: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三讲
花未作业

1.答:祖逖有勇有谋,不愧"闻鸡起舞”之勤勉忠贞果敢义士,时势英雄,临危受命,不朝廷只顾偏安一方,无意北伐夷狄,且对其威望忌惮的情况下,毅然受命高举北伐大旗,与各路反兵斗争到底。其间爱民如子,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在政,劝课农桑,抚纳新附,多次以计谋取胜谋逆之士,以宽仁待疏贱及依附之人,鼓舞士气,热血杀敌,胜算时多。
      后赵王石勒见其勇谋有威望,杀其叛门童以示拉拢。大义面前,祖逖不为所动,反不纳不使侵暴后赵之民,以示其仁政与勒残暴不两二,大丈夫真仁士,真气节也,较之友刘琨,云泥之别。祖逖出生乱世,一心为民,在那个草头王频立的年代,是为数不多的大写的人。其忧国感世而卒,以致其豫州士女若丧父母,王敦久怀异志,逖卒,更无忌惮。乱世之中的中流砥柱,惜生不逢时。

2.答:王导如为正真之士,当让国家利益高于家族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即便平时不兼顾,大义,大是大非面前,国家利益重于一切。不攀附不纵容家族,行逆之时不得包庇,也算是为家族的繁衍作长远着想,否则,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后帝因敦故,并疏忌导。周嵩上疏,以为:导忠素竭诚,辅成大业,不宜听孤臣之言,惑疑似之说,放逐旧德,以佞伍贤,亏既往之恩,招将来之患。"帝颇感寤,导由是得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3

帖子

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1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9-10-1 1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期作业:
1.评论一下祖逖这个人。
答:祖家为北地大族,世代都有两千石的高官。祖逖少年时生性豁荡,不拘小节,轻财重义,慷慨有志节,常周济贫困,深受乡党宗族敬重。他成年后发奋读书,博览书籍,涉猎古今,时人都称其有赞世之才。
祖逖与刘琨一同出任司州主簿。两人的关系十分融洽,常纵论世事,有时夜深还不能入睡,拥被起坐,相互勉励道:“如果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你我二人应在中原干出一番事业!”
元康元年(291年),八王之乱爆发。祖逖得到诸王的重视,先后效力于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豫章王司马炽,历任大司马府掾属、骠骑将军府祭酒、主簿、太子中舍人、豫章王府从事中郎。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即位,以司马睿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命其率兵赴洛阳勤王。  当时,司马睿正开拓江南,根本无意北伐。祖逖进言道:“晋室之乱,并不是皇帝无道,百姓造反,而是藩王争权,自相残杀,给了夷狄可乘之机。如今北地百姓备受蹂躏,都有奋起反击之志。大王如能命将出师,让祖逖等人为统领,江北豪杰必定会望风响应,沦亡人士也会欢欣鼓舞。如此,也许可以申雪国耻。”司马睿虽不愿北伐,却也不便公开反对,于是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但却只拨予千人粮饷、三千匹布帛,让他自募战士,自造兵器。
司马睿的消极态度,并未动摇祖逖的北伐决心。祖逖攻占谯城后,终于在豫州站住脚跟,打通了北伐的通道。
祖逖礼贤下士,善于体恤民情,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低下之人,也能施布恩信,予以礼遇。将士稍有微功,便会加以赏赐。他生活俭朴,不畜资产,劝督农桑,带头发展生产,又收葬枯骨,深得民心。刘琨在给亲戚写信时,大力称颂祖逖威德,晋元帝也下诏擢升他为镇西将军。
太兴四年(321年),晋元帝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出镇合肥。  祖逖认为戴渊虽有才望,却无远见卓识,而且自己辛苦收复河南,却仍不得朝廷信任,心中甚为不快。不久,祖逖又听闻王敦跋扈,朝廷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消息,担心内乱爆发,北伐难成,以致忧愤成疾。
祖逖虽患病,但仍图进取,抱病营缮虎牢城。虎牢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壁垒,易被敌军攻破,特意派从子祖济率众修筑壁垒。但壁垒尚未修成,祖逖便在雍丘病逝,时年五十六岁。
祖逖死后,豫州百姓如丧父母,谯梁百姓还为他修建祠堂。晋元帝追赠祖逖为车骑将军,并命其弟祖约接掌其部众。  后赵趁机入侵河南,祖约难以抵御,退据寿春。祖逖收复的河南大片土地最终又被后赵攻陷。
2.王导应该怎样处理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的关系。
答: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龙 、阿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在东晋建立时,司马睿因为王氏的功劳,重用了王导和王敦。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心有恻隐仁爱之心,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其为政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上面,安置一个皇帝。但是由于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不可能建立东晋朝。王导一生的事业就是调剂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这个局面也是王导和晋元帝所专注和希冀的。王导实行的“侨寄法”,成为安置了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也起了一定的开垦繁殖、发展经济的作用。据《世说新语》记载:他晚年,完全不理政务,只是签字画押。自己感叹道:“人们说我糊涂,但后人会怀念我这种糊涂的。”(实为执行其安抚士族、缓和与长江上下游势力矛盾的举措),在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家族利益方面,王导还是处理得比较好的,维护了国家利益才有王家的家族利益,他的谦和宽厚,心有恻隐仁爱之心,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从而能做三朝元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0:26 , Processed in 0.07204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