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4438|回复: 63

小渔村赋14期毕业学员全部作业汇总跟帖处

[复制链接]

702

主题

4189

帖子

45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0: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渔村赋14期毕业学员全部作业汇总跟帖处
       小渔村辞赋14期全体毕业学员,请你们将全部作业,包括毕业答题汇总于此!(10次作业,1次毕业创作题)
                       小渔村辞赋14期班委

汇总作业要求:
1.按每讲作业顺序汇总!一共10次作业,毕业创作题一次,一人可占四个楼层。
2.汇总作业截止时间为12月15日
3.根据汇总名单统计,公布毕业学员名单,然后向学校申请毕业!

3

主题

1836

帖子

183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6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0: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点春 于 2020-12-4 10:37 编辑

小渔村14期1417一点春作业汇总(一)
赋1417*一点春第一讲作业[size=12.0000pt]
一、简答:[size=12.0000pt]
1、什么是辞赋?[size=12.0000pt]
答:辞与赋,严格来说,是两种文体。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由于赋这一文体的发源,受到诗经、楚辞、散文的影响,并且,《文心雕龙》认为,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所以后来的人,常将“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统地称为“辞赋”。[size=12.0000pt]
2、何为散体赋?[size=12.0000pt]
答:散体赋是先秦赋之滥觞。此体之宗源,在先秦散文,至两汉最为兴盛。因有铺陈宏大,篇幅偏长等特点,散体赋又称之为“散体大赋”或“汉大赋”。散体赋在思想立意上,多立足于赞美或稍涉讽谏。[size=12.0000pt]
体式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即以“一问一答为章法所用”为主。且问答之人多为虚拟。如“子虚”、“乌有先生”、“凭虚公子”、“安处先生”等等皆是。[size=12.0000pt]
此体以状景体物为主,并极尽夸大奢辞。好用奥僻字词。句式三言至十言皆有。韵句与散句相间。亦间有早期偶对的痕迹。长句诵读节奏近于文而别乎诗骚,散文化明显。另散体赋篇幅较长,通常数千字或以上。[size=12.0000pt]
二、填空:[size=12.0000pt]
1、赋的起源有( 诗经  )、( 楚辞 )、( 上古散文)。[size=12.0000pt]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 荀况 )的(  赋篇 )。[size=12.0000pt]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 2 )字或( 3 )字一个节奏。[size=12.0000pt]
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 诗经 )的流变。[size=12.0000pt]
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 韵 )文大类。只是( 押韵 )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size=12.0000pt]
5、赋体衍变从( 先秦 )开始,到(宋代)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size=12.0000pt]
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 骚体赋 )、( 散体赋  )、(骈体赋 )、( 律赋 )、
( 文体赋 )五大类。
[size=12.0000pt]
[size=12.0000pt]
[size=12.0000pt]
小渔村赋1417*一点春第2讲作业
赋13期1308一点春第二课作业:[size=12.0000pt]
[size=12.0000pt] 一、简答:[size=12.0000pt]
1、什么是骈句?[size=12.0000pt]
答:骈句是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size=12.0000pt]
2、什么是骈体赋?[size=12.0000pt]
答:骈体赋,即是以此类骈句,为行文方式的一种赋体。[size=12.0000pt]
3、律赋有哪三个特点?[size=12.0000pt]
答:其一是有题韵字做为限韵标准,做赋用韵,必需使用所题之字为韵。其余韵字,亦需在题韵字的所在的韵中选用,不得越出。其二是篇赋短小,多在三百字至四百字之间。其三是律赋重论述轻铺陈。虽有名为风物与景观者,但多为托物论理之作。不如骈赋所涉及的内涵宽广。
[size=12.0000pt]
二、填空:[size=12.0000pt]
1、至六朝时期,(平上去 入 )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反切注音法  )迅速普及,(  韵书)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音韵层面  )。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size=12.0000pt]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  骈对)与(音韵  )之美。 [size=12.0000pt]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 骈体 赋)之外,还有(骈体文  )。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骈体赋  ),不用韵的叫( 骈体文 )。[size=12.0000pt]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 王勃)的( 《寒梧栖凤赋》 )。[size=12.0000pt]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 “古文运动”)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 骈对)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 韵)的。断没有全然(无韵 )的文体赋。[size=12.0000pt]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 散偶)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押韵 )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
1417一点春第三讲作业
小渔村赋十四期1417一点春第三课作业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壮)、(紧)、(长)、(隔)、(漫)、(发送)。共计六个大类。
2、壮句为(三)字成句相骈对者。紧句为(四)字成句相骈对者。长句为(五)至(九)字成句相骈对者。隔句为(含分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六种。
轻隔:句式为上(4)字,下(6)字;重隔:与轻隔颠倒,上(6)字,下(4)字;疏隔:为上(3)字,下不限多少字;密隔:上(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平隔:上下字数(不限),但要字数(相同);杂隔:上(四)字,下(五、七、八)字不限。或下(四)字,上亦(五、七、八)字不限;漫句:既(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
4、简答题:什么是提引发送?
发,即发语词,如“夫、惟、盖”等等。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5、新增练习:
“月”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圆如璧,缺似钩
:才开云迹,却上西楼
:何故照离乡之游子,徒然增满目之清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836

帖子

183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6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0: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14期1417一点春作业汇总(二)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四课作业:
1417一点春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 4)言的基础上加字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后 )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不用虚词。而骈句是向( 前)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 虚)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二字 )连读“。诗句是”尾(三字 )连读”。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法子。
3、关于虚词的节奏划分上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虚字(后 )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 前)暂顿。
4、旧时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三连 ),骈(尾连 )。之 后(双 ),不妨事。之后(单 ),并成字”。
5、 8言或者9言的骈句,通常是在7言8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中间 )或者(前面 )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2字 )连读或(4字 )连读。

附加题:
“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长句:秋枫似火红铺于群岭,新月如钩眉画于碧天。
轻隔:风吹麦浪,碧海翻于陇上;鸭游池塘,芦蒿短于春水。
重隔:蒹葭随风而舞,寂静寒潭;芦花遍地而放,在水一方。
疏隔:空山新雨,明月高悬于松间;天气晚秋,清泉流动于石径。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5课作业:
1417一点春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 骈赋 )、( 律赋 )与(  骚体赋),而(文体赋  )与(散体赋  )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散体赋 )赋与( 文体赋)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
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 骈)赋(律赋)赋要弱。
形象的说,(骈 )赋、( 律)赋合适高声吟诵;(  散体)赋与( 文体 )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整齐  )且句式(变化 )较少,故韵律(偏密  )。韵律(偏密  )者,宜于(高歌配曲  )。
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答:就诗与赋而言,如果诗作骈句在句式上平仄要复杂许多,骈句四言或五言多要增加虚词,或在前面加动词性质的实词。骈句可以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在句式上比诗复杂,而诗不需要加虚词,在考量平仄时候,虚词可以加入节奏,有时候又不需要加入节奏。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答:诗的吟诵是按照平仄节奏,平长仄短,韵字拖长,入声字短顿。骈句吟诵时,节奏与节奏之间要短暂停顿,这个暂停时间就是自然换气。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答:一般作赋赋要平仄转韵,不宜平声韵转平声韵,仄声韵转仄声韵。遇仄韵对仄韵时,要注意上去入替换,不要同一个声调。

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疏隔:
依东篱,感霜风之瑟瑟;媚西岭,怀秋意之绵绵。
密隔:
采菊兮忘我,陶公退而为临渊;争名兮舍身,仕子忙而为夺利。
平隔:
楚客餐英之秋菊,浮世岂沾于俗尘;何郎索笑于江梅;风烟堪引以清雅。
杂隔:
菊开野陌,风传香袅于四周;枫染西山,云卷影红于十里。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六课作业:
1417一点春
1、骈句源于(古偶句  )。( 先秦诸子  )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切韵》  )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有形体者  )谓实,字之( 无形体者 )谓虚;(似有而无者  )为半虚,( 似无而有者 )为半实。实者皆是(  死)字,惟虚字则有(死 )有(活 )。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联绵字 )字、( 叠)字、(  同(近)义连用 )字和(  反义连用 )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  )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虚实死活  )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字类  )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  )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活用  )。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一个  )字时,除了(实  )词之外,通常不论(   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 词性   )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 现代 )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古代  )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 古今 )结合,( 以今辅古 )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  灵活忌呆板 )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 文脉畅通不滞  )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
“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答:紧句:翼似大鹏,头如子弹。
长句:背负白云而前进,相迎旭日而穿梭。
轻隔:穿梭云彩,逆风千里而行;奔赴天涯,迎日几时即至。
重隔:展翅翱翔而过,云层之上;披星戴月而行,天地之间。
漫句:倏忽飞行千里之遥,翼展如远天之白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836

帖子

183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6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0: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14期1417一点春作业汇总(三)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7课作业:
1417一点春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
:“成句”是指前人的诗句。这个方法是为加深骈句节奏感而设计的,“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者7言诗做为“成句”,“压”即压缩,成句是五言的,就压为3言壮句或者4言紧句。翻是指字数不增减,但要用骈句的吟诵节奏来表达。展就是伸展的意思,成句要是五言的话,就要用骈句的节奏伸展为6、7、8、9言的长句。通常到九言即止,也可以加长到10字或者10字以上。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只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古时选母字多是依平水韵的韵目来选。
3) 何为“提引”?
: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4) 何为“发送”?
:“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紧句。
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压为壮句:于是迟急管,咽长弦。
压为紧句:情迟急管,恨咽长弦。
翻为五言:情迟而急管,恨咽于长弦。
展为六言:泥情迟之急管,流恨咽之长弦。
展为七言:泥情而迟之急管,流恨而咽之长弦。
展为八言:泥情惟欲迟之急管,流恨为谁咽之长弦。
展为九言:其泥情惟欲迟之急管,以流恨为谁咽之长弦。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8课作业:
1417一点春
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而自己做的(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分类)、(析义)、(作珠~炼化)、(寻较)、(作骈)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具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1、实珠法
比如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孔明隐于野,如天龙之闲卧。”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同样是“孔明卧龙”这个源做“虚珠”——“君子既归,不期三顾之遇。”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戊子之秋,八月在望。仰望苍穹,陡增神伤。仲秋之夜,虽有习习凉风,皎皎明月,然则无赏玩之宾朋,独怅然矣。记去年丹桂飘香处,旦夕朝暮,嚣哗沸舞,阮咸筝鼓,瓠巴拨奏,鸿钟音籁之及处,訇礚隆鸣之所遇,熙攘遍周,好不热闹矣。回思是时,环视而顾,感秋夕之又,月节之欲驰,见银盘之转还,月挂梢上影清清,影在心头人凄凄。翌年白书黄斑斑,昔时肝肺情绵绵。奈何即景生情,执笔着书,抒情流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9课作业:
1417一点春

一,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感情),也可做(叙述)与(议论)。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语气)词以强调(感情色彩)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4-8)字。这个字数,即便于(朗读),亦有一定的(容量性)。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4.6)7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答: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此口诀下附带有批注:骈双句,14言上下宜。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
我们先来分析与领会下这段口诀的大意: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3字句式之后,就应该用4,5字的句式。4,5字的句式之后就应该7,8言的句子.
“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6个字的句子是属于字数在适中的句子。如果用了九字句,那接下来就应该用字数少的句式了,这叫“回头滑”。
“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考量平衡句子的长短是不是合适,要以一个段落为基数。就是写完一段再看。另外按披注“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来看,计数方式其实可分为粗细两种。粗的算法是按一段落计数。细些呢,可以按2骈4句就开始计算。平均算下来,单句字数在六七字就比较合适(其实可适当放宽在单句5,8字皆是合理的长短)。如果按一两句骈计算,则在12到16言都算合适的。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主次祥简),段落的(安排顺序)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起首段),(腹段),(尾结段)。“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承叙)、(分叙)(渡结)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实起法)、(虚起法)、(破题法)。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答:
要注意的就是:
1.通常是以骈句开始,与实起法开篇常用散句不同。
2.不能拉扯与题目隔意太远的事物或意象。
3.虚法部分不宜太长,一般2骈或4骈之后,务必要拉回到题目上来。
说简单点就是——若题目为山川花木之类,在写之前,不直接契入,而是从大的方面或者细微的方面入笔。比如从天地乾坤铺垫引发,或者一思一见的细小处地方下手。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具体操作中,大家可以自行发挥。
虚法开篇,多合适于中长篇幅的赋。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重阳赋
1417一点春
中国传统节重阳,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者。夫“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盖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嗟乎,九九归真,一元肇始,九九重阳是吉祥。故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乃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夫传承至今,拂又添加敬老等内涵。观夫: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祭天、祭祖。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故此,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836

帖子

183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6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0: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14期1417一点春作业汇总(四)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10课作业:
1417一点春
一、填空:
1、        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承叙”
) ( “分叙”) (“渡结” )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天马行空  ),(  无拘无束)的议。而是要在考虑(  整体章法)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 文脉 )。而这条脉线,是(似显非显  ),(似隐非隐  )的。即不能( 太直白 )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隐匿不见  )。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所谓“实写”,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境况描写。
所谓“虚写”,是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包括发感议论之类。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承叙”部分就是指开篇之后,你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此条的作用在承上启下,使不突兀。特别是在用“虚”法开篇之后,如缺少此类,将使文章有脱节的感觉。
我们前面的课程学习过一个歌诀:“首起势,腹中细,腰下收,尾回契。龙扬气脉需雍泰,内涵虚实层层替。文章欲结引笔回,渐收再望深无底。”
其中“腹中细”与“内涵虚实层层替”这两句,就是专讲这“分叙”部分的。我们可以好好领会下这两句的含义。“腹中细”容易理解。就是指腹段内容细写。“内涵虚实层层替”是指他的具体要求,就是说应该虚写与实写相结合。
“文章欲结引笔回”就是说的这部分。这“渡结”旧塾将其归纳在“腹段”之内。其实现在来看,它也可以归属在“尾结”的大段之中。
“渡结”说白了,其实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
附加题:
“轻寒上翠微赋”
两百字内,韵自选。
雾重烟外,蛾月长颦。箨龙凌,风篁啸晚,翠微高处幽居。缥简波,人间一点尘无。绿深门户啼鸦,看堆床、.载轻寒、低鸣橹。更有连绵雨。露草迷烟,萦绿过前浦。青青陌上橘树,硕果累累摇佩,渐遮断十里。.岂知绿叶素荣,苍崖翠壁。上临千仞之盘薄,下有惊湍之濆激。涧断无路,林高暝色。假日徒步,驴友结伴,偏走最险之处,专行无人之迹。体味轻寒,品察翠微,好不快哉!
小渔村赋十四期毕业作业:1417一点春
“竹赋”、“高铁赋”、“飞机赋”为题,任选其一为题作赋。
骈律赋不限,若作律赋题韵字自选。字数300~500字(不含标点)。
竹赋
1417一点春
    老宅东南两三米,种有翠竹数百株者,四季常青之矣,美哉。竹其枝以修挺,与梅松同为三友,与兰菊共爱,风从兹生,竹其叶摇曳,雨从兹润,扶疏舞林。茎婀娜乃叠翠,修筠拂岑,芬馥而裳,但映涧影之纤纤,依岩漠漠,浮流霭霭,泮水沈沈。 风声和,含虚怀韧;翠色在水,抚筝拨琴,不乏情愫。
    夫竹,劲节也,春比丹华,又虚怀也,夏不争丽,秋不改其之贞颜,冬来常留之青翠。故存之风骨,韧弥坚空其襟怀,虚弘沐晨旭舒猗,衔云夕而拔萃,裁六律,调八风而飙恣。
   嗟乎!斑竹留痕,湘妃涕落。照影惊风,清幽十里;而况啼痕染夹濡,奈何淳酒一尊和泪酌。
   噫嘻!沈醉家山,翠接池阁。吾愿:寒暑与竹同恒,春秋与竹共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0:42: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香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8

帖子

1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8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1: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一课作业
赋1413-一瓯茶
一、简答:
1、什么是辞赋?
答:辞与赋,严格来说,是两种文体。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由于赋这一文体的发源,受到诗经、楚辞、散文的影响,并且,《文心雕龙》认为,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所以后来的人,常将“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统地称为“辞赋”。

2、何为散体赋?
答:    散体赋是先秦赋之滥觞。此体之宗源,在先秦散文,至两汉最为兴盛。因有铺陈宏大,篇幅偏长等特点,散体赋又称之为“散体大赋”或“汉大赋”。散体赋在思想立意上,多立足于赞美或稍涉讽谏。体式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即以“一问一答为章法所用”为主。且问答之人多为虚拟。如“子虚”、“乌有先生”、“凭虚公子”、“安处先生”等等皆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成语“子虚乌有”,意指虚幻事物,他的出处就来源于此。

二、填空:
1、赋的起源有(诗经)、(楚辞)、(上古散文)。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荀况)的(赋篇)。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两字)字或(三字)字一个节奏。
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诗经)的流变。
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韵)文大类。只是(押韵)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
5、赋体衍变从(先秦)开始,到(宋代)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骚体赋)、(散体赋也称汉大赋)、(骈赋)、(律赋)、(文体赋)五大类。
*************************************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二课作业:1413-一瓯茶
一、简答:
1、什么是骈句?
答: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

2、什么是骈体赋?
答:骈体赋,就是以骈句为行文方式的一种赋体,它以互辞的修辞手法,重复一些关键词汇来达到互为阐发、加深或补充效果。以骈句为文的还有骈体文。有韵的叫骈体赋,无韵的为骈体文。

3、律赋有哪三个特点?
答:律赋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有题韵字做为限韵标准,做赋用韵,必需使用所题之字为韵。其余韵字,亦需在题韵字的所在的韵中选用,不得越出。其二是篇赋短小,多在三百字至四百字之间。其三是律赋重论述轻铺陈。虽有名为风物与景观者,但多为托物论理之作。不如骈赋所涉及的内涵宽广。

二、填空:
1、至六朝时期,(平上去人)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反切注音法)迅速普及,(韵书)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音韵)。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骈对)与(音韵)之美。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骈体赋)之外,还有(骈体文)。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骈体赋),不用韵的叫(骈体文)。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王勃)的(寒梧栖凤赋)。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骈赋)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韵)的。断没有全然(无韵)的文体赋。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散偶)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押韵)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
​*************************************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三课作业
1413-一瓯茶
三课作业: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壮)、(紧)、(长)、()、(漫)、(提引发送)。共计六个大类。
2、壮句为(三)字成句相骈对者。    紧句为(四)字成句相骈对者。    长句为(五)至(九)字成句相骈对者。    隔句为含(两)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六种。           
轻隔:句式为上(四)字,下(六 )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六)字,下(四)字;    疏隔:为上(三)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为上句(五)字以上,下句(六)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但要字数(相同);   
杂隔:上(四)字,下(五,七,八)字不限。或下(四)字,上亦(五,七,八)字不限;   
漫句:既(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

4、简答:什么是提引发送?
答:
提引发送句:
发,即发语词,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新增练习:
以“月”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壮句:若夫冰轮转,桂影摇。
紧句:一勾弯月,两处闲愁。
长句:窗纱之筛月,竹影之分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8

帖子

1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8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1: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瓯茶 于 2020-12-4 11:43 编辑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四讲作业
1413*一瓯茶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四)言的基础上加字    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中间)或者(后)加字,并且不用虚词。而骈句是向(中间)或者(前)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虚)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二)连读“。诗句是”尾(三)连读”。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法子。
    3、关于虚词的节奏划分上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    虚字(后)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前)暂顿。
   4、旧时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三连),骈(尾二)。之 后(双),不妨事。之后(单),并成字”。
    5、 8言或者9言的骈句,通常是在7言8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中间)或者(后面)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两字)连读或(四字)连读。

附加题:
以“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长句:见西山之一脉,有红叶之千重。
轻隔:秋风萧瑟,吹落叶于关山;
            晚照凄清,见飞鸿于古道。
重隔:枫叶漫山之灿,举火通天;
            桂花夹路之风,溢香各处。
疏隔:遇重阳,结伴登山之望远;
            见夕照,相携留影之归迟
*************************************​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五课作业:  1413*一瓯茶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骈赋)、(律赋)与(骚体赋),而(文体赋)与(散体赋)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散体赋)赋与(文体赋)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骈)赋(律)赋要弱。形象的说,(骈)赋、(律)赋合适高声吟诵;(散体)赋与(文体)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整齐)且句式(变化)较少,故韵律(偏密)。韵律(偏密)者,宜于(高歌配曲)。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
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答:不同点:诗的押韵要求是一韵到底,适于用平水韵。而赋的押韵则是平仄韵兼有,韵脚最好平仄相替,适于用平水韵或词林正韵。
相同点:无论诗或赋的韵脚字,均不能重复使用,而且,避免与韵脚同声的字入韵,最好韵脚字的声母尽量不同。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答:以五言为例,诗的节奏点是2+3节奏;而赋的节奏点是212,也就是说,一个分句吟诵时,其节奏是:诗尾三赋尾二
。偶尔诗句也有212节奏,但诗无虚词,赋句超4字以上是有虚词的。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答:在赋中,仄声对仄声时,注意“上,去,入”不能同时使用,例如:前句上声,后句应使用去声或入声。
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疏隔:盈露菊,似怜团扇之悲;染霜枫,犹盼题诗之趣。
密隔:​黄昏之把酒,东篱秋菊之溢香;碧照之吟诗,北苑寒枫之秀色。
平隔:萧瑟之西风,青荷之瘦尽;晶莹之霜露,秋菊之傲开。
杂隔:​菊开野陌,风传香袅于四周;枫染西山,云卷影红于十里。
*************************************​
小渔村赋十四班第六课作业:赋1413*一瓯茶

1、骈句源于(古偶句)。(先秦诸子)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切韵)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有形体者)谓实,字之(无形体者)谓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连绵)字、(叠)字、(同近义连用)字和(反义连用)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虚实死活)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虚实死活)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活用)。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一)字时,除了(方位)词之外,通常不论(虚实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现代)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古代)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古今)结合,(以今辅古)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灵活忌呆板)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文脉通常不滞)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
以“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紧句:呼啸腾云,往来躍日。
长句:穿层云而展翅,跨万壑而凌空。
轻隔:昂首腾空,追日从容而上;
             奋身掠影,临风迢递而行。
重隔:长空万里之遥,任其展翼;
             远岫九天之阔,犹自飞身。
漫句:访牛津之路何须驾雾,
             见蟾窟之宫自可追霞。
​本作业下接12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5154

帖子

51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155

贵宾会员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1: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一课作业:
赋1498-独舞者

一、简答:
1、什么是辞赋?
答:辞与赋,严格来说,是两种文体。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由于赋这一文体的发源,受到诗经、楚辞、散文的影响,并且,《文心雕龙》认为,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所以后来的人,常将“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统地称为“辞赋”。

2、何为散体赋?
答:散体赋是先秦赋之滥觞。此体之宗源,在先秦散文,至两汉最为兴盛。因有铺陈宏大,篇幅偏长等特点,散体赋又称之为“散体大赋”或“汉大赋”。散体赋在思想立意上,多立足于赞美或稍涉讽谏。体式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即以“一问一答为章法所用”为主。且问答之人多为虚拟。

二、填空:
1、赋的起源有(诗经   )、(  楚辞)、(上古散文  )。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  荀况)的( 《赋篇》  )。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 两)字或( 三 )字一个节奏。
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 《诗经》 )的流变。
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韵  )文大类。只是(押韵  )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
5、赋体衍变从(先奏)开始,到(宋代)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骚赋)、( 汉大赋  )、(骈赋  )、(律赋  )、(文赋  )五大类。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二课作业:
赋1498-独舞者

一、简答:
1、什么是骈句?
答: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

2、什么是骈体赋?
答: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骈体赋,即是以此类骈句,为行文方式的一种赋体。

3、律赋有哪三个特点?
答:律赋与骈体赋关系紧密。骈赋对律赋有明显的启先关系。相较而言,律赋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有题韵字做为限韵标准,做赋用韵,必需使用所题之字为韵。其余韵字,亦需在题韵字的所在的韵中选用,不得越出。其二是篇赋短小,多在三百字至四百字之间。其三是律赋重论述轻铺陈。虽有名为风物与景观者,但多为托物论理之作。不如骈赋所涉及的内涵宽广。

二、填空:
1、至六朝时期,(  “平上去入”)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反切注音法”  )迅速普及,(韵书  )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音韵层面  )。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骈对  )与(  音韵)之美。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  骈体赋)之外,还有(骈体文  )。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骈体赋  ),不用韵的叫(骈体文  )。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王勃 )的( 《寒梧栖凤赋》 )。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古文运动” )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 骈对)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 韵)的。断没有全然( 无韵)的文体赋。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 散偶)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押韵 )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三课作业:
赋1489-独舞者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壮 )、(紧 )、( 长)、(隔 )、(漫 )、(发送 )。共计六个大类。2、壮句为(三  )字成句相骈对者。    紧句为(四 )字成句相骈对者。    长句为( 五)至(九 )字成句相骈对者。    隔句为含(分 )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 轻隔)、(重隔 )、( 疏隔)、( 密隔)、(平隔 )、( 杂隔)”六种。           轻隔:句式为上(4 )字,下(6 )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6 )字,下( 4)字;    疏隔:为上(3)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为上句(5 )字以上,下句( 6)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 ),但要字数(相同 );    杂隔:上( 四)字,下(五、七、八  )字不限。或下( 四)字,上亦(五、七、八 )字不限;    漫句:既( 散句 ),不需要(对偶  )的句子。

4、简答:什么是提引发送?
答:“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发,即发语词,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

5、新增练习:
以“月”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壮句:月如盘,光似酒。
紧句:圆月如盘,清辉似酒。
长句:庭前之圆月如盘,地上之清辉似酒。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四课作业:
赋1498-独舞者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 4)言的基础上加字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后 )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不用虚词。而骈句是向( 前)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 虚)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二字 )连读“。诗句是”尾(三字 )连读”。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法子。
3、关于虚词的节奏划分上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虚字(后 )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 前)暂顿。
4、旧时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三连 ),骈(尾连 )。之 后(双 ),不妨事。之后(单 ),并成字”。
5、 8言或者9言的骈句,通常是在7言8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中间 )或者(前面 )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2字 )连读或(4字 )连读。

附加题:
以“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长句:霜枫罢舞红铺于群岭,大雁南飞字写于碧穹。
轻隔:风吹野菊,金黄缀于群山;鹤渡寒塘,仙羽留于秋水。
重隔:枯草随风而舞,寂静山岗;雁声穿宇而飞,苍茫大地。
疏隔:野菊初黄,骏马穿行于山径;棠梨凋落,秋声藏匿于草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5154

帖子

51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155

贵宾会员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1: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五课作业:
赋1498-独舞者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骈赋  )、(律赋  )与(骚体赋  ),而(文体赋  )与( 散体赋 )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散体)赋与(文)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骈 )赋( 律)赋要弱。形象的说,( 骈)赋、( 律)赋合适高声吟诵;(散体  )赋与(文体 )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 整齐 )且句式( 变化 )较少,故韵律(偏密  )。韵律(偏密  )者,宜于(高歌配曲  )。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答:区别:诗的押韵的韵脚字数是固定的,而赋押韵同一个韵部一般至少押二个韵字,多则不限。律绝的押的一般为为平声韵,而赋押韵是平仄韵可以互换的。
相同:
诗赋的押韵的首句可以押韵,其余的段落的句子都是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答:诗的吟诵节奏:五言近体诗句,按诗句的吟诵节奏规律是2+3节奏。七言近体诗则是在五言近体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双音节的节奏即可得。其声律原理一致。赋的吟诵节奏:由于骈句常有单音节独为一个节奏的情况,故在变化上要较诗句更为丰富。而诗句通常没有虚词,这点上与骈句大不相同。骈句多有虚词,在考量平仄时,有时需将虚词并入节奏,有时又需要排除虚词分析节奏。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答: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用仄字中的其余两个声调的字去骈对。

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疏隔:金丝吐,轻舒碎瓣而临风;黄蕊香,独对秋霜而带露。

密隔:碎剪金英而卷,丝丝锦缎随风而舞;轻开黄蕊而芳,缕缕苦香迎日而弥。

平隔:琼枝濯濯,月落含露;紫艳丛丛,日出吐霞。

杂隔:槛菊风流,雪清玉瘦而笼烟;清芬酝藉,气淡神怡而对月。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六课作业:
赋1498-独舞者

1、骈句源于(古偶句)。( 先秦诸子)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切韵》)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有形体者)谓实,字之( 无形体者 )谓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 似无而有者 )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 )有(活 )。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联绵字 )字、( 叠)字、(同(近)义连用 )字和(反义连用 )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虚实死活)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字类)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活用)。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一个)字时,除了(实)词之外,通常不论(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 词性)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 现代 )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古代)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 古今 )结合,( 以今辅古 )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灵活忌呆板 )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 文脉畅通不滞)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
以“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答:紧句:翼似大鹏,头如子弹。
长句:背负白云而前进,相迎旭日而穿梭。
轻隔:穿梭云彩,逆风千里而行;奔赴天涯,迎日几时即至。
重隔:展翅翱翔而过,云层之上;披星戴月而行,天地之间。
漫句:倏忽飞行千里之遥,翼展如远天之白鸟。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七课作业第七课作业:
赋1498*独舞者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答:所谓“成句翻展法”,其“成句”的意思是指前人的诗句。这个方法主要是为加深骈句节奏感而设计的,难度上要小于“母字成骈法”。“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7言诗做为“成句”,然后按“压,翻,展”的次序进行。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答:“母字成骈法”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主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

(3) 何为“提引”?
答: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个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4) 何为“发送”?
答:“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用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紧句: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答:壮句:是故情迟管,恨咽弦。
紧句:泥情迟管,流恨咽弦。
长五言句:泥情而迟管,流恨而咽弦。
长六言句:泥情而迟急管,流恨而咽长弦。
长七言句:泥离情而迟急管,流幽恨而咽长弦。
长八言句:泥离情而缓迟急管,流幽恨而凝咽长弦。
长九言句:泥于离情而缓迟急管,流于幽恨而凝咽长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12:59 , Processed in 0.08318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