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作业 梁08-客居幽谷 1.简评萧嶷。 2. 侍臣李元凯对曰:“江南多好臣,岁一易主;江北无好,臣百年一易主。”谈谈您的看法。 答:豫章文献王萧嶷(444年-492年5月27日) 字宣俨,中国南北朝时期南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之同母弟。生母高昭皇后刘智容。 萧嶷为人宽仁弘雅,有大成之量,萧道成特别钟爱他。起家为太学博士、长城令,入朝为尚书左民郎、钱唐令。萧道成击破薛索儿时,改萧嶷封邑至西阳,以先爵赐为晋寿县侯。除通直散骑侍郎,但以偏忧而去官。萧道成在桂阳之役出顿新亭垒,萧嶷为甯朔将军,领兵卫从。刘休范率士卒攻垒南,萧嶷手执白虎幡督战,屡次摧却刘休范军的攻击。事件平息后,迁中书郎。寻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 当沈攸之责赕,率军讨伐荆州界内的蛮族,遂至五溪,禁断鱼、盐交易。各蛮族大怒,酉溪蛮王田头拟杀沈攸之使者,沈攸之责赕千万,田头拟输五百万因而被气死。其弟田娄侯篡位而立,田头拟之子田都出走入獠中。于是蛮部大乱,抄掠平民,至郡城之下。萧嶷遣队主张莫儿率将吏击破蛮军。田都自獠中请求继立,而田娄侯亦因惧怕而归附。萧嶷诛田娄侯于郡狱,命田都继其父之位,蛮众才安定。入朝为宋顺帝车骑咨议参军、府掾,后转为骠骑将军,仍迁从事中郎。见司徒袁粲时,袁粲谓人曰:“后来佳器也。” 萧道成在领军府时,萧嶷居于青溪宅。宋废帝刘昱夜中微行,意欲掩袭萧嶷宅内时,萧嶷命令左右舞刀戟于中庭,刘昱从墙间窥见,以为他有所防备所以散去。萧道成领南兖州时,镇军府长史萧顺之在镇,忧危既切,期渡江北起兵。萧嶷谏曰:“主上狂凶,人下不自保,单行道路,易以立功。外州起兵,鲜有克胜。物情疑惑,必先人受祸。今于此立计,万不可失。”宋废帝殒后,萧道成通报萧嶷曰:“大事已判,汝明可早入。”宋顺帝即位,转任侍中,总管宫内直卫。 沈攸之叛乱作难时,萧道成入朝堂,萧嶷代萧道成出镇东府,加冠军将军。袁粲举兵当晚,丹阳丞王逊报告叛变消息,先至东府,萧嶷遣帐内军主戴元孙二千人随薛道渊等俱至石头城,焚门之功,戴元孙是一早预谋的。先是王蕴荐部曲六十人助城防之务,其实为内应。萧嶷素知王蕴怀有贰心,所以不给其车仗,遣散至外省。沈攸之叛乱时搜检王蕴等人,皆已逃亡而去。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长江上游平定后,萧赜自寻阳回来,萧嶷出为使持节、都督江州豫州之新蔡晋熙二郡军事、左将军、江州刺史,常侍如故。给鼓吹一部。以出谋献策之功,改封永安县公,食邑千五百户。仍迁徙都督荆、湘、雍、益、梁、甯、南北秦八州诸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常侍如同往时。 当时萧道成辅政,萧嶷以省约为首务,停止府州迎物仪式。当初沈攸之意欲聚众,开民相告,士庶坐执役者甚众。萧嶷至镇,一日遣散三千余人。见囚五岁刑以下不连台者,皆原地遣返。以市税重滥,更定樢格,以税款归还民众。禁诸市调及苗籍。二千石官长不得与人为市,诸曹吏听分番假。百姓对他的仁政甚为喜悦。顺帝禅让之时,萧赜意欲速定大业,萧嶷却对篡改之事,沉默无所言。建元元年(479年),萧道成即位,赦诏未至,萧嶷先下令免除部内升明二年以前拖欠金额。迁侍中,尚书令,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持节如故。受封为豫章郡王,邑三千户。仆射王俭笺曰:“旧楚萧条,仍岁多故,荒民散亡,实须缉理。公临莅甫尔,英风惟穆,江、汉来苏,八州慕义。自庾亮以来,荆楚无复如此美政。古人期月有成,而公旬日致治,岂不休哉!” 答2:“南朝多好臣”,来自南北朝君臣经典对话:“南朝多好臣,一岁一易主。北朝无好臣,百年一易主。” 好臣的标准,因时而异。曹操与诸葛亮,如诞生于武帝刘彻时代,是酷吏的模范。王导与谢安,如诞生于光武帝刘秀时代,是平凡的官僚。 南北朝时代“臣”的表现,是南北不同格局的结果。 五胡乱华,北朝战乱频繁,但胡人与汉族士大夫结盟的后果,使北朝没有挣脱“分久必合”的大一统轨道。北朝的“臣”如王猛、崔浩、李冲等,是曹操与诸葛亮的继承,是隋唐名臣高颖与房玄龄的前辈。北朝臣僚,是经世致用的代表,专注于治理,但难逃堕入保守圈套,北宋司马光,正是北朝臣僚的最终归宿。 南朝的“臣”,是魏晋风流的后代,是政治妥协大环境的产物,对于南朝臣僚而言,王导型的天才外交与无所作为之间,难以准确定义与划清界限。南朝臣僚,没有北朝臣僚经世致用的条件,演变的路径,只会沦为政治上的“右派”与“左派”。右派,是南朝臣僚堕落为谄媚臣属的定义,谄媚,是魏晋风流的最终归属。左派,是南朝臣僚以激进方式重回政治舞台的途径,北宋变法的主持者王安石,恰恰是南朝臣僚的最后归宿。 拓拔宏说的南朝好臣,是魏晋名流的继承者。魏晋名流以“清谈”闻名于世,是祸国殃民的士大夫阶层,但是名流的高雅与门第,极具迷惑性,连拓跋宏这种英明帝王,都认为是“南朝多好臣”。 “一岁一易主”,东晋南朝大一统政权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正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岁一易主”的南朝社会,不管政权如何变幻,“好臣”永远存在。南朝的门第世家(好臣),是南朝根深蒂固的力量。 “百年一易主”,自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北朝的北魏汉化,以汉魏晋一脉相承的大一统国家为范本,君王才是北朝的根本。 “江北无好臣”,拓跋宏的汉化措施阻力重重,受到北魏鲜卑贵族的阻挠。拓跋宏反感之余,或许也预见到北魏的汉夷融合运动,蕴藏的矛盾将演变为动乱与战争。 在以魏晋南朝为汉化范本的北魏汉化进程中,拓拔宏心目中的好臣,或许是魏晋南朝一脉相承的江南士大夫。拓拔宏的认知,存在严重谬误。 “汉化”,是民族融合的专业术语,蛮夷与华夏融合之汉化,不同时期的汉化范本不同。北魏汉化的范本,是魏晋清谈成为风气的东晋南朝。 五胡乱华,东晋政府南渡江南,北方部分士大夫随同南下。离开战火纷飞的北方而南下的士大夫,是东晋政府中上层官员与贵族。没有南下而留在北方的士大夫,则是中下层官员与贵族。(大规模战乱,上流社会人士,一般随政府迁移) 东晋上流社会人士,拓拔宏心目中的好臣,恰恰正是以魏晋清谈为时尚的阶层。南朝的好臣,以维护家族利益为己任,无视政权变换。南朝的好臣,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代表性阶层,接下来的路径,唯有等待才华横溢、不切实际的隋炀帝杨广时代,南朝的好臣,将最后的微弱光芒投射向君王,博取最后的认同。 拓拔宏以东晋南朝的所谓正统政权为汉化范本,门第世家的华丽外表,使拓拔宏产生错觉。 东晋南北朝真正的好臣,不在江南正统,而在蛮夷北方。 魏晋时代的上层门第世家,大部分随晋政府南下。上层门第世家,是经世致用无出路、转向玄学与清谈的魏晋门第世家的后代。上层门第与中下层门第的区别在于,上层远离经世致用哲学、靠近玄学与清谈,而中下层门第尚存经世致用理想、而并未彻底被玄学与清谈所俘虏。 北方中下层门第经世致用的典型,是加入蛮夷政权的“贰臣”崔浩家族(现代称之为汉奸),“贰臣”的主要功能,是大幅度减少蛮夷政权杀戮顺民的数量,恢复北方秩序。崔浩,是推动北魏汉化、同化入侵蛮夷的主要奠基者。 以玄学与清谈为标准,南朝多好臣。以经世致用的贰臣为标准,好臣在北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讲作业 梁08-客居幽谷 作业:1.简评孝文帝南迁。 2简评萧赜。 答:拓跋宏4岁即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在他的任上,不仅极力推行汉化,更做出一个对中华历史影响巨大的举动——南迁都城。 拓跋珪在平城(今大同)建国前,拓跋部都还处在完全的游牧状态。建国后,拓跋各部即使居所固定,不再迁徙,也是采用游牧民族的分居方式,即各部落根据血缘的远近进行“分土定居”,著名的北方六镇就是如此的产物。 随着北魏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不断融合,拓跋氏越来越感受到京都平城的局限性。 首先,拓跋氏虽然逐步摆脱游牧的落后生产方式,转而向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转化。可是这样的转化相对于民众的要求还是太慢,特别曾经属于中原王朝的汉民族,他们本就是先进的农耕民族,他们和少数民族的融合交流,也拉动了少数民族对先进生产力的渴望。先进生产力的直接表现就是生产效率高,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好。可是底层民众的要求却触犯到了拥有众多奴隶的贵族利益,引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使得贵族和民众之间矛盾加深,结果就是民众的不断起义,这样的起义对生产力又造成了严重破坏;其次,平城做为京都,人口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庞大,粮食供应成了瓶颈。平城地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界,是个可耕可游牧的地区,因此地位非常尴尬。重要的是,平城做为京都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大量的粮食供应就需要大量的粮食生产。北魏曾试图不断往北方塞外移民,让人们在塞外耕种,可是粮食产量并不高,生产的粮食仅仅能支持北方六镇的军粮消耗,因此向北方要粮食行不通;第三,北魏逐渐摆脱游牧向农耕转化,掠夺已经不再是增加财富的途径,转而是要以防御来保证耕地和人口的安全。因此,军事战略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军队是为了掠夺,现在的军队是防御,而平城距离塞外的北方民族如柔然等太近,这些北方民族一旦遇到天灾等因素就必然南下,平城常常首当其冲,成为战争之地。 因此,以上三个硬道理导致北魏必须南迁。 答:2南齐武帝萧赜(440年—493年8月27日),字宣远,小名龙儿,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母昭皇后刘智容,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第二任皇帝,建元四年(482年)到永明十一年(493年)在位,年号永明。 元嘉十七年(440年),萧道成父亲萧承之领兵驻防豫章(今南昌),萧道成放弃学业随军南下。就在这一个,萧道成长子萧赜出生。 身为创业皇帝的长子,萧赜很小就南征北战,历练治国理政之术。 萧赜最初担任寻阳国侍郎、州西曹书佐、赣县县令等职。泰始二年(466年),萧赜16岁时,南朝宋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谋反,萧赜因不顺从刘子勋,而被南康相沈肃之关在南康郡的狱中。后来族人萧欣祖、门客桓康等攻破郡城迎救萧赜。沈肃之率领将吏数百人追击,萧赜和身边的人拼死作战,生擒沈肃之,把这一百多人全部斩杀。 这一战,青年萧赜打出了威名。 元徽五年(476年),宋顺帝刘准即位,萧赜担任左卫将军。同年十二月,沈攸之起兵反叛,当时朝廷的任命还没下达,萧赜看到沈攸之进军的道路中途可以待敌,便领兵占据盆口城做好战守的准备。萧赜的父亲萧道成听说后大喜说:“真不愧是我的儿子!” 建元元年(479年)四月,萧道成受禅登基,建立南朝齐,立萧赜为皇太子。这一年,萧赜已经39岁,儿女成群了。 以萧赜的能力、经验、阅历,他早已是独当一面的实权人物了。 萧赜十分关心百姓疾苦,即位后,就下诏说:“今年收成不是太好,百姓贫困无食的非常多,京师附近长江两岸,民不聊生。派遣中书舍人前往赈恤。” 齐武帝提倡节俭,不喜欢游宴、奢靡之事。曾下令举办婚礼时不得奢侈,甚至他的身后事都力求简朴。他以富国为先,提倡农业,并且下令多办学校,挑选有学问之人任教,以培育人们的德行。 由于萧赜与北魏通好,使得边境较为安定,减少军事调动。使得萧赜在位的十一年期间,政治清明,国内社会安定,带动经济文化的发展,替齐国带来一个小康的安定局面。 永明十一年(493年)正月二十五日,太子萧长懋去世,谥号文惠太子。四月十四日,齐武帝立萧长懋的长子南郡王萧昭业为皇太孙。 七月三十日,萧赜病危,下诏让皇太孙萧昭业继承皇位,让百官尽心辅佐,丧礼从简,将自己选定的葬地定名为景安陵,不准建造塔和寺院。当天萧赜去世,时年54岁,庙号世祖,谥号武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