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1162|回复: 12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梁08客居幽谷作业本

[复制链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7-29 21: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居幽谷作业本

0

主题

164

帖子

1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64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8-2 15: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作业

作业:以刘裕的权势想直接代晋易如反掌,为什么他还要导演这样的受禅剧呢?
梁组08—客居幽谷
答:其一,晋司马氏虽已沦为傀儡,但仍受到士族们的拥护,其政治号召力不容低估。其二,司马氏乃北方大士族出身,又享国一百五十余年,根系庞大。刘裕虽云是汉宗室刘交之后,却出身贫寒,既缺乏名望,又无宗族根基。故而,虽然权力在手,却对司马氏颇为忌惮。其三,司马氏得国不正,而引来的痛恨。历代权臣篡位,司马氏的篡国行径是最遭人鄙夷的。即是司马懿的子孙,都为司马懿父子得天下的手段而感觉到羞愧。寄奴此举也是免造人诟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讲作业
梁组08——客居幽谷
作业:评价一下谢瞻的为官之道。
答:人们常说,福兮祸所伏,人们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志得意满,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灾祸,由福转祸。当处于危机四伏的朝堂之上时,唯有外其身,方可独善其身;迷恋荣华富贵,唯有死路一条。自古伴君如伴虎,文臣武将在帝王身边,难免动辄得咎,招致灾祸。唯有淡看名利,不张扬,做人低调,才是为官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讲作业
从先帝的角度:选顾命大臣应注意什么?
答:1.“顾命大臣”必须是久经考验、才能卓著的朝廷栋梁。
      2.对朝廷衷心不二。
      3.各位大臣能互相牵制,权力不能过分集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讲作业
梁组08——客居幽谷
试分析到彦之北伐的意义。
到彦之北伐是宋文帝第一次北伐。北魏在景平元年(423年)曾乘刘裕去世大举南侵,夺取刘宋的虎牢、洛阳及滑台等刘宋地处河南的洛阳盆地。宋文帝有复河南失地的志向和打算,决定北伐。从这一角度,说明北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惜最终以失利告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讲作业:用不同的方式评价檩道济以沙代粮惑敌军,萧思刘振之望风而逃。可以两件事一起评,也可以只评一件事,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诗词赋。
梁08-客居幽谷
答:
一、为将者,谋略很重要,当时情况危急,檩道济想出的以沙代粮计策很妙,一举扭转了不利局面。二、为将者,要有气度,危急情问下,檩道济没有慌张,而是镇定思谋。三、善于思谋,檩道济料定敌会派出细作乘着天黑潜入宋军营中打探,所以才会演绎一出以沙代粮的场面。

第六讲作业:用不同的方式评价檩道济以沙代粮惑敌军,萧思刘振之望风而逃。可以两件事一起评,也可以只评一件事,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诗词赋。
梁08-客居幽谷
答:
一、为将者,谋略很重要,当时情况危急,檩道济想出的以沙代粮计策很妙,一举扭转了不利局面。二、为将者,要有气度,危急情问下,檩道济没有慌张,而是镇定思谋。三、善于思谋,檩道济料定敌会派出细作乘着天黑潜入宋军营中打探,所以才会演绎一出以沙代粮的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讲作业

梁组08——客居幽谷
谈谈檀道济、刘义康两人获罪原因的异同
檀道济:既忠诚又能干,却被宋文帝刘义隆毫不犹豫的冤杀掉。刘义隆担心他“功高震主”被冤杀。
    檀道济是南北朝时的顶级名将,尤其是在刘宋,除了“气吞万里如虎”的开国皇帝刘裕,论起打仗来还真没人敢跟老檀叫板。
   徐羡之等几个比较显眼的权臣一死,刘义隆越看檀道济越不顺眼。毕竟他放眼朝堂之上,无论文官武将除了废物就是庸才,唯独檀道济要能力有能力、要功勋有功勋、要威望有威望,麾下部将身经百战且忠心耿耿,8个儿子又个个都是人中龙凤……所以刘义隆理所当然的认为,如果朝中再出叛逆、再有人觊觎他屁股底下的皇位,那么这货肯定是檀道济。刘义隆在大病了两场之后更是“大彻大悟”,认定了檀道济非反不可。于是他下诏公布后者的“罪行”,其中大都是猜测臆断或是胡乱安插的罪名,然后认定檀道济已反,下令将其处斩。而那个据称已经造反的檀道济,在被捕时根本没做反抗,只是给后人留下两个成语(目光如炬和自毁长城)、给刘义隆留下一句箴言:“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由此可见,檀道济压根就没造反,甚至连造反的想法都没有过。
   北魏大军压镜,刘义隆终于承认自己杀掉檀道济是犯了一个大错误。
刘义康:自古以来,卷入冤案的诸侯王不计其数,刘义康虽然立下过大功,但是其交往的多是损友,他的损友们结交的也都是心怀鬼胎的损友,因为他担任过摄政,因此多次被意图谋反的人当作造反的旗子,被想要上位的人当作垫脚石,最终死于非命。
   被卷入了谋反事件,胡籓的儿子胡诞世杀害了豫章太守桓隆之,打着拥立刘义康的旗号造反,被檀和之打败,但是这次事件之后,刘义康就面临了杀身之祸。
   元嘉末年,刘义隆开始增加诸子的力量,削弱兄弟们的权势,刘义康作为曾经地位最高的宗室,成为了朝廷重点打击的对象。
    被接连卷入各种谋反案的刘义康被一贬再贬,其中,决定刘义康的生死存亡的事件就是刘宋历史上著名的范晔案。
   范晔这个人一开始和刘义康的关系并不好,刘义康祭奠他妈妈的时候,范晔竟然一边喝酒一边听哀乐取乐,于是范晔被刘义康给各种打压,最高官职只能做到宣城太守。
   后来,范晔结识了孔熙先,这位孔熙先的父亲因为曾经贪污被收押廷尉府,幸好刘义康保释,才能够出狱。后来,刘义康因为主相之争失败,被贬黜,孔熙先这时候想起来报恩了,打算偷偷联络朝廷官员拥立刘义康。他看到范晔一直郁郁不得志,就开始向刘义康引荐范晔。
正赶上,这时候沈演之取代了范晔成为了刘义隆的宠臣,范晔对刘义隆心怀不满,萧综向范晔转达了刘义康想要结交大臣的心意,于是范晔就和刘义康和好了。之后,范晔假意诬陷刘义康,实际上却向刘义隆探访了许多机密。刘义隆废掉了刘义康的官爵,将刘义康以及他的儿女们流放到了安成郡,自此被软禁,终日受沈邵看守,不得自由。由于北魏大军进犯瓜步,当时镇守刘义康故地的刘骏多次上书刘义隆杀掉刘义康,刘劭和何尚之也认为应该这样。于是,在元嘉二十八年正月,刘义康派中书舍人严龙前去赐死刘义康,刘义康拒绝自尽,被严龙等人用被子捂死,他的儿子中除了刘昭和刘方早亡之外,其它的都被刘劭杀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4

帖子

1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64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8-2 15: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客居幽谷 于 2021-8-2 15:07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4

帖子

1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64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8-2 15: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讲作业
梁组08——客居幽谷

作业:简析刘诞一直支持孝武帝,最后却命丧广陵的原因?
答:刘诞(433年-459年8月17日),字休文,宋文帝刘义隆第六子,母为殷修华。刘诞官至司空、南兖州刺史,虽在刘劭及刘义宣的两场动乱中坚定支持兄长孝武帝,然仍遭猜忌,最终遭孝武帝诛杀。
  刘诞虽在这两场变乱中都支持孝武帝,并建有一定功勋,但这仍然招来孝武帝猜疑,而刘诞自己所筑的府第园林都冠绝当时,更招集文武人士入府及收藏精良兵甲,这都令孝武帝很不满意,于是在孝建二年十月壬午(455年11月19日)改刘诞任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太子太傅、司空、南徐州刺史,将之调离建康。不过南徐州治所京口离建康很近,孝武帝仍然不安心,遂在大明元年八月甲辰(457年10月1日),又调刘诞都督南兖南徐兖青冀幽六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驻地转为江北的广陵。原来的南徐州刺史由宋孝武帝的心腹重臣刘延孙接任,防堵刘诞对建康的军事威胁。刘诞亦知兄长对他的猜疑,于是托辞北魏进攻而修治城池及积聚军需品,以作防备。当时民间亦有常言称刘诞要作反了。刘诞一直坚持至七月己巳(8月17日),广陵城终遭攻克,刘诞与申灵赐逃走,被队主沈胤之在桥上追上,刘诞举刀自卫但被沈胤之砍伤面部堕水,遂被捕杀害,享年二十七岁。母殷修华、妻徐氏都自杀。刘诞首级被传至建康,遗体葬在广陵,更贬姓留氏。前废帝即位后与妻、女获以庶人礼改葬,宋明帝时又再改葬,祀以少牢之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四讲作业
梁组08——客居幽谷
作业:刘子业幼年登基,做了许多荒唐的事,最终丧生,也算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试析刘子业做这些荒唐事的原因。
答:父辈留给刘子业的遗传基因: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宋文帝刘义隆早年册立嫡长子刘劭为太子,但刘劭品行恶劣,竟私下求助于巫术诅咒父亲文帝早死,以便自己早日当上皇帝。宋文帝得知消息后本来打算废黜他,但因走漏了消息,刘劭先发制人发动政变,于公元453年二月派人弑杀文帝,并大杀政敌,于同月自行篡位称帝。登基之后依然大肆杀戮,由此开启了刘宋皇室自相屠戮的悲剧。
童年留下心理阴影和怨恨 ,登基后露出本性。刘子业出生于公元449年,他的父亲是刘骏,刘骏当上皇帝后,刘子业就住进了东宫,当上了太子。刘子业小时候脾气就非常暴躁,经常遭到刘骏的责骂,刘骏的责骂没有让他的性情变的温和,反而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脾气变的更加暴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五讲作业
梁组08——客居幽谷
作业:晋安王刘子勋起兵对抗朝廷,并在寻阳称帝,得到全国州镇的支持,结果却失败了,试探讨刘子勋失败的原因。

答:泰始元年(465年)十一月,宋前废帝刘子业被刺杀。十二月,湘东王刘彧即帝位,年少的晋安王刘子勋被谋主邓琬左右,在寻阳(今江西九江西南)拒受新命,战争一触即发。次年正月初六,刘彧下令内外戒严,以司徒、建安王刘休仁为都督征讨诸军事,车骑将军、江州刺吏王玄谟为副手。刘休仁驻军南州。以沈攸之为寻阳太守,兵屯虎槛。前锋各军共十路兵马络绎继至,准备进攻刘子勋。正月初七,在镇军长史邓琬的主持下,刘子勋即帝位于寻阳,改元义嘉。并在今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地区展开的一场大规模决战,以刘子勋失败而告终。
这场以明帝刘彧为首的文帝系诸王和以晋安王刘子勋为首的孝武帝系诸王展开的决战,规模宏大,战线较长,双方投入兵力众多,历时八个多月。刘子勋初在寻阳起兵,形势对其有利,然而由于谋主邓琬大权在握,卖官鬻爵,酣歌博弈,以至士民忿怨,上下离心:而部将袁颉等人无勇无智,后又拥兵坐等,失去良机,终至惨败。宋明帝刘彧一方,部将熟悉战阵,能攻善守,且屡出奇计,或截击,或偷袭,或抄后路,或断粮道,故多获成功。但这场宋王朝骨肉相残的决战,导致许多镇将投降了北魏,失去大片国土,南朝百姓频遭战祸。继而诸州日趋分化,内乱迭起,加速了宋王朝的灭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六讲作业
梁组08——客居幽谷

作业:简述明帝数次北伐失利的原因。
答:467年1月,尉元大败张永、沈攸之,宋军全军覆没,刘宋遂丢失淮北和淮西的大片土地。3月,宋明帝派军队攻占青州后,北魏很快便派慕容白曜率军向青州和冀州发起进攻,随后,刘宋和北魏围绕青州和冀州战斗了一年多,慕容白曜最后取得胜利,在469年1月使刘宋淮北诸州全部被北魏占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七讲作业
梁组08——客居幽谷

作业:简评宋明帝残害自己的兄弟对国家的危害。
答:
宋明帝在没有当皇帝之前,是以宽厚仁慈著称的,但是深陷权力旋涡之后,他也变得疯狂了。而且从后来的所作所为去看,他比孝武帝、前废帝更疯狂。
宋明帝杀了孝武帝十多个儿子,又杀了自己四个弟弟(刘祎、刘休佑、刘休仁、刘休若),还把自己大舅子王景文也杀掉了。而且宋明帝执行这种屠杀时,通常只是因为这些人活着就会对自己儿子构成威胁。事实上,这些人大都没有犯什么必死之罪。至于刘休仁、王景文更一再退让,都无法躲过被杀的命运。刘宋宗室子孙满堂,结果内斗死伤无数。从底层一路拼杀最终建立刘宋王朝。奈何子孙不孝,互相拼杀,内斗把宗室力量耗尽了,结果让武将萧道成捡了便宜,丢了江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八作业
梁组08——客居幽谷
作业到今晚宋纪已经学完,试点评两三位刘宋皇帝的功过。
答: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祖籍彭城县绥舆里(今安徽省萧县县城东北二十里),兴宁元年三月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功勋卓著。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刘宋开国之君。于隆安三年(399年)参军起义,对内平定战乱,先后消灭刘毅、卢循、司马休之等分裂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致力于北伐,消灭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国。
420年7月10日(宋武帝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号大宋,都建康,南朝开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土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南朝第一帝”。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雏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4

帖子

1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64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2-22 19: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讲作业
梁08-客居幽谷
作业:1.简评高允。
2.简评寿阳之战。
答:高允(390年―487年),字伯恭,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历仕郡功曹、中书博士、侍郎,修国记,以经授太子,以修史暴露国恶罪将受极刑,太子营救获免。后拜中书令、封咸阳公。高允历仕北魏五帝,以太和十一年(487年)去世,享年九十八岁。死后追赠为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将军,谥号文。高允少年丧父,大器早成,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十分惊异,感叹说:“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我只担心自己不能亲眼见到。”高允十来岁时,为祖父高泰奔丧还归本郡,家中财产都让给两个弟弟而自己身归沙门,取名法净。不久又还俗。高允喜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求学。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其爱好《春秋公羊传》。郡中召他为功曹。

神麚三年(430年),太武帝拓跋焘的舅舅阳平王杜超任征南大将军,镇守邺城,任命高允为从事中郎,当时他已有四十多岁。杜超因为春天快到而诸州囚犯多不能判决,于是上表让高允与中郎吕熙等人分头前往各州,共同评决狱事。吕熙等人都因贪污枉法获罪,惟有高允因清廉公正而得到嘉赏。杜超幕府解散之后,高允回家教书,受其学业的有一千多人。神麚四年(431年),他与卢玄等人一起被征召,拜为中书博士。迁任侍郎,与太原张伟二人都以本官兼任卫大将军、安乐王拓跋范从事中郎。拓跋范是太武帝的宠弟,西镇长安,高允辅佐他很得当,秦地人很是称赞他。不久高允就被征召还朝。高允曾经作《塞上翁诗》,诗有混同高兴悲伤、遗落得失的情致。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西讨上邽,高允又以本官参与拓跋丕军事。凉州平定后,因参与谋划之功,朝廷赐高允爵汶阳子,加授建武将军。
答:北魏和平六年(465年)九月,宋徐州刺吏义阳王刘昶据徐州(治彭城,今江苏徐州)起兵抗命,兵败投魏。魏文成帝以公主嫁之,拜侍中、征南将军、驸马都尉,封其为丹阳王。魏太和三年四月,宋齐王萧道成废宋顺帝刘准,称帝建齐,改元建元,仍都建康(今南京),史称南齐。萧道成建齐后,对兖州刺吏垣崇祖表示:我新得天下,北魏必以纳刘昶为辞,进犯齐国,而寿阳又首当其冲,非常需要你前往对付。于是任命垣崇祖为豫州刺史,备战御敌。果然,齐建元元年十一月,魏孝文帝以奉丹阳王刘昶复国为由,分兵数道大举攻齐。萧道成为宋臣时,曾遣骁骑将军王洪范出使柔然,约其一同击魏。王洪范自蜀出吐谷浑历西域今方到达,柔然应允,以l0余万骑攻魏,但仅至塞上而还。次年正月,魏将薛道标引兵奔赴寿阳,齐帝命齐郡太守刘怀慰伪造冠军将军薛渊的书信,招抚薛道标。魏帝得知,便召薛道标还,以梁郡王拓跋嘉替代之。二月,拓跋嘉与刘昶率兵攻寿阳。临战之前,刘昶流涕四拜众将士,请求同心协力,决战取胜,以雪仇耻。面对北魏步骑20万进攻寿阳的严重局势,齐豫州刺史垣崇祖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对策,决定在城西北的淝水上筑堰,堰北又筑一小城,城周深挖壕堑,待魏军来攻,立即决水冲之。不久,魏军攻堰北小城时,垣崇祖下令决堰放水,顿时一片汪洋,魏军攻城之众均漂坠堑中,人马溺死以干数,只得退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讲作业
梁08-客居幽谷


作业:1.简评萧道成。
2.简评周盘龙周奉叔父子。
答:萧道成(427年-482年),别名绍伯、斗将,西汉丞相萧何二十四世孙。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属山东省兰陵县),南北朝时期南齐开国皇帝,479年—482年在位。少年时拜名士雷次宗学习儒家文化。公元443年(元嘉二十年),萧道成开始了军旅生涯;公元479年,萧道成在建康南郊登基称帝,国号齐,改元建元,史称南齐。公元482年,萧道成重病在临光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泰安陵。萧道成少有大志,喜怒不形于色,胸有四海之心;长得仪表英异,宽额方脸,声如洪钟,身高七尺五寸,遍体有鱼鳞纹。
  齐高帝萧道成革除-,清明政治;兴办学校,培养人才,重视礼教;减免租税,让百姓休养生息;反对奢侈,大兴节俭之风;是一位推动了历史进步的皇帝。借鉴了宋灭亡的教训,以宽厚为本,不要手足相残。他临死前,要求其子萧赜继续其方针。武帝遵其遗嘱,继续统治国家,使南朝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
答:周盘龙是南北朝时期(刘)宋、齐时期的猛将,这家伙小时候就有胆量,善骑射,打仗不要命,因此很得领导赏识,升迁很快。长大后帮助萧道成建立南齐政权,战功赫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战例。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故事。公元481年,鲜卑派几十万军队进攻南齐的淮阳,并把角城包围了起来,密密麻麻围了好几十圈。当时守卫角城的家伙叫成买,也是位猛将,率部死守,但寡不敌众,形势相当危险。
萧道成派李安民去救成买,并对周盘龙说:“敌人现在全力进攻角城,他们西部的河道应该很空虚,你可以带领军队走这条路去接应李安民。”周盘龙答应了。
这个时候成买跟鲜卑人已激战数十回合,虽然亲手杀了不少敌人,但终究寡不敌众,力战而死。周盘龙带兵赶到,派儿子周奉叔带200多人冲锋,别看人少,可周奉叔跟张飞似得,有万夫不当之勇,所以周盘龙并不担心。谁知鲜卑军队并不大意,派1万多骑兵左右两翼合围过来,跟老鼠夹子似得,“啪”一下就将周奉叔围在了核心。周奉叔左冲右突,怎么也冲不出来。
这时周盘龙正在吃饭,忽然一个小兵进来报告说周奉叔已经战死了。周盘龙大惊,立马扔掉筷子,骑上战马,手拿长槊,直冲阵前,大喊:“我周盘龙来了!”周盘龙个子矮,其貌不扬,但几十年的老将军,别有一番气势,这一声喊,响彻敌阵。

鲜卑人早就听过周盘龙的名声,这时一听他来了,胆战心惊,一时被他杀得晕头转向。当时周奉叔其实并没死,还杀了不少敌人,已经冲出了重围,周盘龙却以为爱子死了,尸体找不到多半是早已被敌人踏成了肉泥,怒气攻心,大砍大杀,敌人中者立毙。
周奉叔见父亲出不来,急了,骑着马又再次杀进敌阵。父子二人联手,非常勇猛,在敌军阵中“冲东击西,奔南突北”,所向披靡,数万敌军招架不住,阵脚大乱,纷纷败逃。从此周盘龙父子二人威名大振,威震敌胆。
现在千余年过去了,冷兵器战争的尘嚣也早已不在,周盘龙父子二人并肩大战数万敌军,还杀退敌人成了不可重现的经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讲作业
梁08-客居幽谷
作业:简评竟陵八友。
在南朝文坛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莫过于“竟陵八友”。竟陵王萧子良不以文学见称,然喜好文学,礼接文学之士,组织文学活动,促进了南朝文学的彬彬之盛。齐永明二年(公元484 年),竟陵王开西邸招文学之士,先后有七十四位文人进入西邸,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庞大的文学集团。谢脁、王融、沈约、萧衍、萧琛、任昉、范云、陆倕八人乃其翘楚,史称“竟陵八友”。
  南朝竞陵八友的诗歌因与齐、梁诗或永明体诗的关系素来遭受诸多批评。他们表现声色、采丽竞繁、玩情弄性与感怀兴寄、平易自然,构成了自我诗歌风格的复杂状态。同时,竞陵八友发展了谢灵运山水诗清新而富有情韵的一面,淡化玄理而亲和自然,使山水诗更具山水的韵味。
“竟陵八友”是南朝文学中最为优秀的作家,然研究者甚少,本文是拟从整体上第一次对“竟陵八友”进行研究,内容包括“竟陵八友”的生平事迹补考、交游考、诗文系年、诗文辑佚,以及“竟陵八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考证,试图藉此推进“竟陵八友”的文学研究。具体说来,全文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竟陵八友”与西邸文人团体。本部分考证出西邸文人团体包括七十四位文人,并考察了他们进入西邸的大致时间,同时考索了西邸文人的文学活动。作为西邸文入团体中杰出的作家——“竟陵八友”,他们以其优秀的文学创作,促成了齐、梁文学的“新变”,对中国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竟陵王萧子良,齐武帝之第二子,性嗜文学,招纳名士,一时天下才学皆游集焉。文风之炽,足以追踪建安,号永明体,其中王融、任昉、谢朓、沈约、范云、陆倕、萧衍、萧琛声誉最隆,人称竟陵八友。
  王融,字元长,临沂人,警慧有文才,然躁於名利,刚险浮竞,竟婴罪赐死,年二十七。
  任昉,字彦升,乐安博昌人,聪敏神悟,孝友纯挚,为竟陵王记室参军。入梁,官宜兴太守,颇以仁爱恤民,荒岁,活人无算,天监七年(西元五○八)卒。昉文格壮丽,为沈约深所推挹,时称任笔沈诗。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贵胄子弟,性豪放,善草隶,长於五言诗,诗皆俊秀清新,沈约常谓二百年来所无。东昏侯废立之际,下狱诛死,年三十六。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工诗文,为人少嗜欲,时遇虽隆而居处俭素,好坟籍,聚书二万卷。卒年七十三,諡曰隐,所撰宋书及文集等俱行於世。
  范云,字彦能,南乡舞阴人,性机瞥有识,且善属文,下笔即成,诗则清便宛转。为子良上宾,宠冠府朝,然家无蓄积,卒諡曰文。有文集三十卷。
  陆倕,字少佐,少劝学,杜绝往来,昼夜读书数岁。文章与任昉齐名。萧衍,即梁武帝,受齐禅建国。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性通脱,有才辩,好音律、书、酒,卒年五十二,諡曰平子。
  萧子良(460-494年),字云英,竟陵文宣王。为齐武帝萧赜之次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4

帖子

1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64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2-22 19: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讲作业
梁08-客居幽谷

1.谈一谈您对李彪提议的看法。
答:孝文帝征求群臣有关如何安民的意见。秘书丞李彪呈上密封的奏章,认为:“豪门贵族的家庭,往往奢侈过度。所以臣建议对他们的府第宅院和车驾服饰,应当规定一定的等制。还有,国家的兴亡,关键在继承人的善恶;而继承人的善恶,关键又在教谕的得失。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曾跟群臣说:‘朕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年龄还很小,所以不能专心。到即位日理万机时,又没有时间温习。现在回想起来,何止只是朕自己的过错,也怪师傅不够勤勉。’尚书李訢当时就脱下头冠谢罪。这是可以借鉴的近事。臣认为应当遵照古代法典设立师傅的官职,用以训导太子。
“还有,汉朝设置常平仓用以对付荒年。去年京师一带歉收,我们不得不让百姓到外地逃荒,这样不但荒废了他们的本行,也让他们经历了艰难困苦。对于国家的实体也很有损害。还不如预先在仓库积储粮食,荒年时用来接济百姓,岂不比驱赶这些年老体弱的人们千里迢迢地到外地去养家糊口强?臣建议应当将州郡征调的九分之二,和京师开支的剩余集中起来,各自成立一个专管部门,在丰年时购买粮食藏入仓库,荒年时则取出来卖给百姓。这样一来,百姓一定会努力耕作好卖粮食给官府换取布匹,同时积累钱财以备荒年时购买官粮。丰年时经常累积粮食,荒年时则直接供给。几年下来,粮食也积累够了,百姓也不用逃荒,即使灾害来了也对付得过去。

“还有,应当从黄河以南七州民众中选拔人才,让他们前来京阙,按照中州官员选拔的制度,根据才能加以叙用。这样既可以宣扬圣朝对新旧人员一视同仁的大义,也可以鼓励长江和汉水一带民众前来归附有道之国的热情。

“还有,父子兄弟,虽然各有自己的形体,却毕竟血缘相连。他们罪不相及,那是君王的厚恩。至于说他们休戚与共,忧惧相连,那是很自然的。只有无情的人,当父兄被关进监狱时,子弟才会表现得若无其事;也只有无义的人,当子弟逃过刑罚时,父兄才会毫无愧疚愤恨的感觉。不管亲人发生了什么,他们照样莺歌燕舞,游从自若,车马衣冠,不变华饰。骨肉之间的情感,难道应该这样吗?所以臣的愚见是:当父兄犯法时,应当让子弟穿着素服袒露肩膀,前往宫阙请罪。而子弟有罪时,则应当让父兄上奏引咎,然后自我请求解职;如果由于职务需要不允许解职,朝廷可以慰勉挽留。只有这样才能敦促那些平庸薄情的人,使他们知道廉耻。”

“再有就是,朝廷大臣遭遇亲人丧事的,通常在丧假期满后即回京赴任,并且也照样衣冠楚楚地跟随皇舆车驾到郊外的宗庙去参与祭祀,走起路来还大摇大摆,弄得腰上挂的玉器叮当作响,朝廷的庆典宴会也不肯错过。这真有伤作儿子的伦理,对不起天地。臣的愚见是:但凡遭遇祖父祖母和父母亲丧事的,都必须服完规定的丧期。如果实在没人代替而职务不能空缺时,朝廷可以下优诏慰喻,请他出来继续办事,但也只是平常的事务性差事,转奏陈述而已。国家的喜庆盛典则一概不参与。如果是军人,又遇上军旅行动,那么则应当身穿黑色丧服出征。这么做也许从礼仪上有点说不过去,但却是应该这么做的。”孝文帝全都同意他的建议。实施了李彪的政策后,北魏官府和民间都富裕了起来,即使遇到水灾旱灾,百姓也不再困苦贫穷。
2.简评王俭。
答:王俭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宋明帝很喜欢他,把阳羡公主嫁给他为妻,拜驸马都尉。他18岁时为秘书郎,历任秘书丞、义兴太守,太尉右长史等职。齐台建,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入齐,因佐命之功,封南昌县公,历任侍中、尚书令、镇军将军、太子太傅,以本号开府仪同三司,位终中书监,卒追赠太尉,谥文宪。他死于齐高帝永明七年(489年),享年38岁。
  王俭在辅政期间,礼仪诏策,大多出自他的手笔。他作为皇家的女婿,在物质生活上,条件是很优厚的。但他“居身以约,玩好绝于耳目”(任昉《王文宪集序》,下引同),整日“布素表于造次。”他不贪图生活享受,以俭朴为荣,“室无姬妾,门多长者”,与人相处关系很好。他“立言必雅”,“行为必果”,“未尝显其所长”,而“持论从容,未尝言人之所短”,他待人平等、和顺,“居厚者不矜其多,处薄者不怨其少”,是一个品行兼优的古代学者。
  王俭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在谱学和书法方面,更是名重一时。他的侄子王融,孙子王训,由于受到他的熏陶,在书法艺术等方面,也颇多造诣。而王俭本人作为一个博古通今的学者,他既是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家、书法家,又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目录学家、谱学专家。齐武帝时,在王俭家开学士馆,又诏令王俭以家为府,很受武帝器重。士人选用,奏无不可。38岁时他身患重病,武帝亲临看视。王俭逝世后,武帝十分悲痛,谥文宪公。任昉曾在《王文宪集序》中对他的道德和文章进行评价,十分恰当、公允。
  王俭“自幼及长,述作不倦”。他曾校勘古籍,依《七略》例选《七志》40卷,其中《图谱志》突破刘歆《七略》收书不收图的旧例,图文并举。他又撰《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古今丧服集记》等,皆佚。而最有名的是他所修谱牒,与王僧孺并称为当时的“谱学专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讲作业
08-客居幽谷
1.简评萧子响之乱。
2.简评冯太后一生的功过。
答:永明八年(490年),齐武帝被迫停止检籍,并宣布“却籍”无效,对“却籍”而被发配戍边的人民准许返归故乡,恢复以前户籍所注的原状。许多庶族地主和商人因而取得士族所具免赋役的特权。 萧子响,是齐武帝第四子 ,封巴东郡王。永明七年(489年),萧子响被任命为荆州刺史。 他就任荆州刺史后,多次在自己的内宅设宴,用牛肉、美酒犒劳侍从。同时,萧子响又私下制作了锦绣长袍、红色短袄,打算将这些东西送给那里的蛮族,换取武器。长史刘寅、司马席恭穆二人联名暗中把这件事报告齐武帝。齐武帝下诏要求深入调查。萧子响听说官差到来但没看见齐武帝的诏令,于是,他就把刘寅、席恭穆和谘议参军江愈、殷昙粲、中兵参军周彦、典签吴修之、王贤宗、魏景渊召集在一起,盘问他们,刘寅等人仍保守秘密,不回答。吴修之说:“既然皇上已经下了诏令,就应该设法搪塞过去。”魏景渊说:“我们应该先做调查。”萧子响勃然大怒,就把刘寅等一行八人抓起来,在后堂将他们杀了,并将这一情况全都报告给了齐武帝。齐武帝本来打算赦免,但听说他们全都被杀死了,大怒。
同年,齐武帝任命随王萧子隆为荆州刺史。齐武帝打算派淮南太守戴僧静率兵讨伐萧子响。戴僧静当面报告说:“巴东王年龄小,而长史刘寅等人逼得太急,所以,一时生气,而没有想到后果。天子的儿子由于过失误杀他人,有什么大罪!陛下忽然派大军西上,使人们感到恐慌,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因此,我不敢接受圣旨。”武帝没有说什么,但心里很赞赏戴僧静的话。于是,派卫尉胡谐之、游击将军尹略和中书舍人茹法亮率领几百名武装侍卫前往江陵,搜捕萧子响左右那些小人。并且下诏说:“萧子响如果放下武器,主动回到建康请罪,还可以保全他的性命。”任命平南内史张欣泰做胡谐之的副手。张欣泰对胡谐之说:“这次出行,胜利了没有什么名,而失败了却要成为奇耻大辱了。萧子响聚集的是一帮凶狠狡诈的人,他们之所以听从他的指挥,是因为有的人是贪图赏赐,有的人是害怕他的声威,因此,他们还不会自行溃败。如果我们在夏口驻扎军队,向他们讲明利害、福祸关系,就可以用不着动武而能抓获罪人。”胡谐之没有接受张欣泰的建议。张欣泰是张兴世的儿子。 胡谐之等率领大军抵达江津后,在燕尾洲兴筑了城垒。萧子响也穿上便服登上城楼,多次派使者到胡谐之这里陈述说:“天底下哪有儿子反叛父亲的呢?我不是想抗拒朝廷,只不过是做事粗心鲁莽。现在,我就乘一只船回到朝廷,接受杀人罪的处罚,你们何必兴筑城垒,派大军来抓我呢?”尹略一个人回答使者说:“谁跟你这种叛父的逆子讲话!”萧子响只是哭泣流泪。
同年,齐武帝任命随王萧子隆为荆州刺史。齐武帝打算派淮南太守戴僧静率兵讨伐萧子响。戴僧静当面报告说:“巴东王年龄小,而长史刘寅等人逼得太急,所以,一时生气,而没有想到后果。天子的儿子由于过失误杀他人,有什么大罪!陛下忽然派大军西上,使人们感到恐慌,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因此,我不敢接受圣旨。”武帝没有说什么,但心里很赞赏戴僧静的话。于是,派卫尉胡谐之、游击将军尹略和中书舍人茹法亮率领几百名武装侍卫前往江陵,搜捕萧子响左右那些小人。并且下诏说:“萧子响如果放下武器,主动回到建康请罪,还可以保全他的性命。”任命平南内史张欣泰做胡谐之的副手。张欣泰对胡谐之说:“这次出行,胜利了没有什么名,而失败了却要成为奇耻大辱了。萧子响聚集的是一帮凶狠狡诈的人,他们之所以听从他的指挥,是因为有的人是贪图赏赐,有的人是害怕他的声威,因此,他们还不会自行溃败。如果我们在夏口驻扎军队,向他们讲明利害、福祸关系,就可以用不着动武而能抓获罪人。”胡谐之没有接受张欣泰的建议。张欣泰是张兴世的儿子。 胡谐之等率领大军抵达江津后,在燕尾洲兴筑了城垒。萧子响也穿上便服登上城楼,多次派使者到胡谐之这里陈述说:“天底下哪有儿子反叛父亲的呢?我不是想抗拒朝廷,只不过是做事粗心鲁莽。现在,我就乘一只船回到朝廷,接受杀人罪的处罚,你们何必兴筑城垒,派大军来抓我呢?”尹略一个人回答使者说:“谁跟你这种叛父的逆子讲话!”萧子响只是哭泣流。
答:冯太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主持北魏政权多年,其团队中主要是中书学毕业的士族大地主,对北魏国家封建化有一定作用。
影响深远的北魏太和改革,是北魏政府群体智慧的结果。无论算到冯太后头上,还是孝文帝头上,都是贪天之功,不符实际。只能说,冯太后加入北魏管理层多年,以个人智慧实现了北魏两代人的顺利交接,没功劳,也有苦劳[3]
冯太后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她祖父是北燕的皇帝,父亲是北魏的降臣,她生于长安,八岁入宫,她一生奋斗在平城,即大同这块土地上,死后葬在大同方山,她是地地道道的大同人。作为世世代代今天生活在大同人,说不定血管还流着鲜卑人和汉人融合的血,很有必要详细弄清她的历史功绩。于是我拂去历史的尘埃,翻阅着历史资料,研究着当时的政治状况、人物关系,和宫廷斗争,是鲜卑人的“子贵母死”制度,使她抚育太子,尊为太后,而又临朝称。改革使她付出一生的心血,也成就了她的大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4

帖子

1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64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2-22 19: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讲作业   08-客居幽谷
1.简评萧嶷。
2. 侍臣李元凯对曰:“江南多好臣,岁一易主;江北无好,臣百年一易主。”谈谈您的看法。
答:豫章文献王萧嶷(444年-492527日) 字宣俨,中国南北朝时期南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之同母弟。生母高昭皇后刘智容。
  萧嶷为人宽仁弘雅,有大成之量,萧道成特别钟爱他。起家为太学博士、长城令,入朝为尚书左民郎、钱唐令。萧道成击破薛索儿时,改萧嶷封邑至西阳,以先爵赐为晋寿县侯。除通直散骑侍郎,但以偏忧而去官。萧道成在桂阳之役出顿新亭垒,萧嶷为甯朔将军,领兵卫从。刘休范率士卒攻垒南,萧嶷手执白虎幡督战,屡次摧却刘休范军的攻击。事件平息后,迁中书郎。寻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
  当沈攸之责赕,率军讨伐荆州界内的蛮族,遂至五溪,禁断鱼、盐交易。各蛮族大怒,酉溪蛮王田头拟杀沈攸之使者,沈攸之责赕千万,田头拟输五百万因而被气死。其弟田娄侯篡位而立,田头拟之子田都出走入獠中。于是蛮部大乱,抄掠平民,至郡城之下。萧嶷遣队主张莫儿率将吏击破蛮军。田都自獠中请求继立,而田娄侯亦因惧怕而归附。萧嶷诛田娄侯于郡狱,命田都继其父之位,蛮众才安定。入朝为宋顺帝车骑咨议参军、府掾,后转为骠骑将军,仍迁从事中郎。见司徒袁粲时,袁粲谓人曰:“后来佳器也。”
  萧道成在领军府时,萧嶷居于青溪宅。宋废帝刘昱夜中微行,意欲掩袭萧嶷宅内时,萧嶷命令左右舞刀戟于中庭,刘昱从墙间窥见,以为他有所防备所以散去。萧道成领南兖州时,镇军府长史萧顺之在镇,忧危既切,期渡江北起兵。萧嶷谏曰:“主上狂凶,人下不自保,单行道路,易以立功。外州起兵,鲜有克胜。物情疑惑,必先人受祸。今于此立计,万不可失。”宋废帝殒后,萧道成通报萧嶷曰:“大事已判,汝明可早入。”宋顺帝即位,转任侍中,总管宫内直卫。
  沈攸之叛乱作难时,萧道成入朝堂,萧嶷代萧道成出镇东府,加冠军将军。袁粲举兵当晚,丹阳丞王逊报告叛变消息,先至东府,萧嶷遣帐内军主戴元孙二千人随薛道渊等俱至石头城,焚门之功,戴元孙是一早预谋的。先是王蕴荐部曲六十人助城防之务,其实为内应。萧嶷素知王蕴怀有贰心,所以不给其车仗,遣散至外省。沈攸之叛乱时搜检王蕴等人,皆已逃亡而去。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长江上游平定后,萧赜自寻阳回来,萧嶷出为使持节、都督江州豫州之新蔡晋熙二郡军事、左将军、江州刺史,常侍如故。给鼓吹一部。以出谋献策之功,改封永安县公,食邑千五百户。仍迁徙都督荆、湘、雍、益、梁、甯、南北秦八州诸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常侍如同往时。
  当时萧道成辅政,萧嶷以省约为首务,停止府州迎物仪式。当初沈攸之意欲聚众,开民相告,士庶坐执役者甚众。萧嶷至镇,一日遣散三千余人。见囚五岁刑以下不连台者,皆原地遣返。以市税重滥,更定樢格,以税款归还民众。禁诸市调及苗籍。二千石官长不得与人为市,诸曹吏听分番假。百姓对他的仁政甚为喜悦。顺帝禅让之时,萧赜意欲速定大业,萧嶷却对篡改之事,沉默无所言。建元元年(479年),萧道成即位,赦诏未至,萧嶷先下令免除部内升明二年以前拖欠金额。迁侍中,尚书令,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持节如故。受封为豫章郡王,邑三千户。仆射王俭笺曰:“旧楚萧条,仍岁多故,荒民散亡,实须缉理。公临莅甫尔,英风惟穆,江、汉来苏,八州慕义。自庾亮以来,荆楚无复如此美政。古人期月有成,而公旬日致治,岂不休哉!”
2:“南朝多好臣”,来自南北朝君臣经典对话:“南朝多好臣,一岁一易主。北朝无好臣,百年一易主。”
好臣的标准,因时而异。曹操与诸葛亮,如诞生于武帝刘彻时代,是酷吏的模范。王导与谢安,如诞生于光武帝刘秀时代,是平凡的官僚。
南北朝时代“臣”的表现,是南北不同格局的结果。 五胡乱华,北朝战乱频繁,但胡人与汉族士大夫结盟的后果,使北朝没有挣脱“分久必合”的大一统轨道。北朝的“臣”如王猛、崔浩、李冲等,是曹操与诸葛亮的继承,是隋唐名臣高颖与房玄龄的前辈。北朝臣僚,是经世致用的代表,专注于治理,但难逃堕入保守圈套,北宋司马光,正是北朝臣僚的最终归宿。
南朝的“臣”,是魏晋风流的后代,是政治妥协大环境的产物,对于南朝臣僚而言,王导型的天才外交与无所作为之间,难以准确定义与划清界限。南朝臣僚,没有北朝臣僚经世致用的条件,演变的路径,只会沦为政治上的“右派”与“左派”。右派,是南朝臣僚堕落为谄媚臣属的定义,谄媚,是魏晋风流的最终归属。左派,是南朝臣僚以激进方式重回政治舞台的途径,北宋变法的主持者王安石,恰恰是南朝臣僚的最后归宿。
拓拔宏说的南朝好臣,是魏晋名流的继承者。魏晋名流以“清谈”闻名于世,是祸国殃民的士大夫阶层,但是名流的高雅与门第,极具迷惑性,连拓跋宏这种英明帝王,都认为是“南朝多好臣”。
“一岁一易主”,东晋南朝大一统政权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正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岁一易主”的南朝社会,不管政权如何变幻,“好臣”永远存在。南朝的门第世家(好臣),是南朝根深蒂固的力量。
“百年一易主”,自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北朝的北魏汉化,以汉魏晋一脉相承的大一统国家为范本,君王才是北朝的根本。
“江北无好臣”,拓跋宏的汉化措施阻力重重,受到北魏鲜卑贵族的阻挠。拓跋宏反感之余,或许也预见到北魏的汉夷融合运动,蕴藏的矛盾将演变为动乱与战争。
在以魏晋南朝为汉化范本的北魏汉化进程中,拓拔宏心目中的好臣,或许是魏晋南朝一脉相承的江南士大夫。拓拔宏的认知,存在严重谬误。
“汉化”,是民族融合的专业术语,蛮夷与华夏融合之汉化,不同时期的汉化范本不同。北魏汉化的范本,是魏晋清谈成为风气的东晋南朝。
五胡乱华,东晋政府南渡江南,北方部分士大夫随同南下。离开战火纷飞的北方而南下的士大夫,是东晋政府中上层官员与贵族。没有南下而留在北方的士大夫,则是中下层官员与贵族。(大规模战乱,上流社会人士,一般随政府迁移)
东晋上流社会人士,拓拔宏心目中的好臣,恰恰正是以魏晋清谈为时尚的阶层。南朝的好臣,以维护家族利益为己任,无视政权变换。南朝的好臣,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代表性阶层,接下来的路径,唯有等待才华横溢、不切实际的隋炀帝杨广时代,南朝的好臣,将最后的微弱光芒投射向君王,博取最后的认同。
拓拔宏以东晋南朝的所谓正统政权为汉化范本,门第世家的华丽外表,使拓拔宏产生错觉。
东晋南北朝真正的好臣,不在江南正统,而在蛮夷北方。
魏晋时代的上层门第世家,大部分随晋政府南下。上层门第世家,是经世致用无出路、转向玄学与清谈的魏晋门第世家的后代。上层门第与中下层门第的区别在于,上层远离经世致用哲学、靠近玄学与清谈,而中下层门第尚存经世致用理想、而并未彻底被玄学与清谈所俘虏。
北方中下层门第经世致用的典型,是加入蛮夷政权的“贰臣”崔浩家族(现代称之为汉奸),“贰臣”的主要功能,是大幅度减少蛮夷政权杀戮顺民的数量,恢复北方秩序。崔浩,是推动北魏汉化、同化入侵蛮夷的主要奠基者。
以玄学与清谈为标准,南朝多好臣。以经世致用的贰臣为标准,好臣在北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讲作业  08-客居幽谷
作业:1.简评孝文帝南迁。
2简评萧赜。
答:拓跋宏4岁即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在他的任上,不仅极力推行汉化,更做出一个对中华历史影响巨大的举动——南迁都城。
拓跋珪在平城(今大同)建国前,拓跋部都还处在完全的游牧状态。建国后,拓跋各部即使居所固定,不再迁徙,也是采用游牧民族的分居方式,即各部落根据血缘的远近进行“分土定居”,著名的北方六镇就是如此的产物。
随着北魏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不断融合,拓跋氏越来越感受到京都平城的局限性。
首先,拓跋氏虽然逐步摆脱游牧的落后生产方式,转而向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转化。可是这样的转化相对于民众的要求还是太慢,特别曾经属于中原王朝的汉民族,他们本就是先进的农耕民族,他们和少数民族的融合交流,也拉动了少数民族对先进生产力的渴望。先进生产力的直接表现就是生产效率高,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好。可是底层民众的要求却触犯到了拥有众多奴隶的贵族利益,引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使得贵族和民众之间矛盾加深,结果就是民众的不断起义,这样的起义对生产力又造成了严重破坏;其次,平城做为京都,人口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庞大,粮食供应成了瓶颈。平城地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界,是个可耕可游牧的地区,因此地位非常尴尬。重要的是,平城做为京都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大量的粮食供应就需要大量的粮食生产。北魏曾试图不断往北方塞外移民,让人们在塞外耕种,可是粮食产量并不高,生产的粮食仅仅能支持北方六镇的军粮消耗,因此向北方要粮食行不通;第三,北魏逐渐摆脱游牧向农耕转化,掠夺已经不再是增加财富的途径,转而是要以防御来保证耕地和人口的安全。因此,军事战略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军队是为了掠夺,现在的军队是防御,而平城距离塞外的北方民族如柔然等太近,这些北方民族一旦遇到天灾等因素就必然南下,平城常常首当其冲,成为战争之地。
因此,以上三个硬道理导致北魏必须南迁。
答:2南齐武帝萧赜(440年—493827日),字宣远,小名龙儿,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母昭皇后刘智容,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第二任皇帝,建元四年(482年)到永明十一年(493年)在位,年号永明。
元嘉十七年(440年),萧道成父亲萧承之领兵驻防豫章(今南昌),萧道成放弃学业随军南下。就在这一个,萧道成长子萧赜出生。
身为创业皇帝的长子,萧赜很小就南征北战,历练治国理政之术。
萧赜最初担任寻阳国侍郎、州西曹书佐、赣县县令等职。泰始二年(466年),萧赜16岁时,南朝宋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谋反,萧赜因不顺从刘子勋,而被南康相沈肃之关在南康郡的狱中。后来族人萧欣祖、门客桓康等攻破郡城迎救萧赜。沈肃之率领将吏数百人追击,萧赜和身边的人拼死作战,生擒沈肃之,把这一百多人全部斩杀。
这一战,青年萧赜打出了威名。
元徽五年(476年),宋顺帝刘准即位,萧赜担任左卫将军。同年十二月,沈攸之起兵反叛,当时朝廷的任命还没下达,萧赜看到沈攸之进军的道路中途可以待敌,便领兵占据盆口城做好战守的准备。萧赜的父亲萧道成听说后大喜说:“真不愧是我的儿子!”
建元元年(479年)四月,萧道成受禅登基,建立南朝齐,立萧赜为皇太子。这一年,萧赜已经39岁,儿女成群了。
以萧赜的能力、经验、阅历,他早已是独当一面的实权人物了。
萧赜十分关心百姓疾苦,即位后,就下诏说:“今年收成不是太好,百姓贫困无食的非常多,京师附近长江两岸,民不聊生。派遣中书舍人前往赈恤。”
齐武帝提倡节俭,不喜欢游宴、奢靡之事。曾下令举办婚礼时不得奢侈,甚至他的身后事都力求简朴。他以富国为先,提倡农业,并且下令多办学校,挑选有学问之人任教,以培育人们的德行。
由于萧赜与北魏通好,使得边境较为安定,减少军事调动。使得萧赜在位的十一年期间,政治清明,国内社会安定,带动经济文化的发展,替齐国带来一个小康的安定局面。
永明十一年(493年)正月二十五日,太子萧长懋去世,谥号文惠太子。四月十四日,齐武帝立萧长懋的长子南郡王萧昭业为皇太孙。
七月三十日,萧赜病危,下诏让皇太孙萧昭业继承皇位,让百官尽心辅佐,丧礼从简,将自己选定的葬地定名为景安陵,不准建造塔和寺院。当天萧赜去世,时年54岁,庙号世祖,谥号武皇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4

帖子

1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64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2-22 19: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讲作业  梁08-客居幽谷
1.孝文帝特赦抢劫人民财产的三个士卒,谈谈您的看法。
2.简评王肃
答:
在行进的路上,大司马、安定王拓跋休逮捕了三名犯偷盗罪的士卒,正把他们绑起来送到各个军营游行示众,游行之后就要将他们斩首。恰好孝文帝御驾经过这里,他看到之后就下令赦免这三个人。,拓跋休认为不能这样做,他说:“陛下亲自统领六军,正准备远征江南,而如今咱们刚刚走到这里,这些奸诈小人就开始偷盗抢劫,如果不斩了他们,咱们今后又怎么能禁止士兵们干坏事呢?(陛下亲御六师,将远清江表,今始行至此,而小人已为攘盗,不斩之,何以禁奸!)”孝文帝说:“你说得对。不过,帝王本身就意味着意外的恩泽。这三人犯了这样的罪虽然理应被处死,可是命运使他们遇到了朕,即便他们违犯了军令,也可以因此而特赦他们。(诚如卿言。然王者之体,时有非常之泽。三人罪虽应死,而因缘遇朕,虽违军法,可特赦之。)”接着,孝文帝又对司徒冯诞说:“大司马拓跋休执行法令很严,你们以后可要谨慎做事啊。(大司马执法严,诸君不可不慎。)”。应该就法论下刑。
2(464—501)北魏琅邪临沂人,字恭懿。王导后人。仕南齐为秘书丞。孝文帝太和十七年,父兄为齐武帝所杀,乃奔魏。在魏甚得孝文帝器重,授大将军长史。以破齐将裴叔业功,进号镇南将军。孝文帝死,受遗命为尚书令,依江南制度定九品官制。宣武帝时,累封昌国县侯,官至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卒谥宣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讲作业  梁08-客居幽谷
1.简评萧昭业。
2.简评韩显宗谏言的利弊。
答:萧昭业(473年―494年9月5日),字元尚,小字法身,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 ,母王宝明(追封文安皇后),南北朝时期南齐第三任皇帝。萧昭业在位1年,被萧鸾杀死,终年21岁,葬处不明。
答2:韩显宗,字茂亲,昌黎棘城人,使持节、散骑常侍、安东将军、齐冀二州刺史、燕郡康公韩麒麟次子。谏言迁都。窃闻舆驾今夏若不巡三齐,当幸中山,窃以为非计也。何者?当今徭役宜早息,洛京宜速成。省费则徭役可简,并功则洛京易就。往冬舆驾停邺,是闲隙之时,犹编户供奉,劳费为剧。圣鉴矜愍,优旨殷勤,爵浃高年,赉周鳏寡,虽赈普沾今,犹恐来夏菜色。况三农要时,六军云会,其所损业,实为不少。虽调敛轻省,未足称劳,然大驾亲临,谁敢宁息?往来承奉,纷纷道路,田蚕暂废,则将来无资。此国之深忧也。且向炎暑,而六军暴露,恐生疠疫,此可忧之次也。臣愿舆驾早还北京,以省诸州供帐之费,并功专力,以营洛邑。则南州免杂徭之烦,北都息分析之叹;洛京可以时就,迁者佥尔如归。有谋略,有见识。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4

帖子

1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64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2-22 19: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讲作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4

帖子

1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64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2-22 19: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讲作业  08-客居幽谷
1. 简评王晏。
答:王晏(?497)南朝齐琅邪临沂人,字休默,一字士彦。起家宋临贺王国常侍。历诸王属官。后为萧颐(齐武帝)记室,掌军旅书翰,参议机密。入齐,为太子中庶子。齐武帝即位,官至吏部尚书,位任亲重。武帝死,萧鸾(齐明帝)谋废立,晏有佐命功,转尚书令。明帝立,进号骠骑大将军,领太子少傅,封曲江县公。事多专决,内外要职,每与上争用人。言论常非武帝故事,遭帝疑忌,被杀。
2. 简评汉中之战。
答:此战,魏将拓跋英智谋过人,几次智胜齐军,达到作战目的。齐军因增援不及,主将用兵犹豫不决,接连失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讲作业  08-客居幽谷
作业:1.简评孝文帝改革。
:正面.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负面.1、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
2、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认为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的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这是孝文帝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
2.简评元恂
答:元恂(483年-497年),原名拓跋恂,原字元道,后改字宣道,北魏孝文帝元宏长子,母孝文贞皇后林氏。太和七年(483年),生母林氏按北魏惯例(子贵母死)赐死,元恂由嫡祖母冯太后养育。太和十七年(493年)七月,立为皇太子。孝文帝远征南齐,元恂留守新都洛阳。元恂嫌河南酷暑,穿胡服。太和二十年(496年),元恂逃至平城,得到反对汉化和南迁的贵族的支持。其父孝文帝返回后平息了变乱,废黜元恂为庶人,囚禁在河阳,衣食仅够维生。不久,又派人将元恂赐死。元恂享年仅15岁。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孝文帝前往故都平城,路过长安。中尉李彪趁机密报孝文帝,告发元恂仍与左右密谋反叛。孝文帝在长安命中书侍郎邢峦与咸阳王元禧,带着诏书和毒酒前往河阳,赐死元恂,元恂死时年仅十五岁。尸体仅用平常的衣服和粗木棺材收殓,就葬在河阳城。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冬天,御史台令史龙文观犯法应判死刑,为了减刑,他向廷尉告发说,元恂被勒令自尽前,曾亲笔给孝文帝写了一封申诉信而被中尉李彪、侍御史贾尚扣留。贾尚因此而被廷尉逮捕。当时李彪正闲居在家,孝文帝驾临邺城,尚书上疏请求逮捕李彪押往洛阳,但正好碰到大赦,于是就没再加以追究。贾尚出狱后,突然得了重病,没过几天就去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三讲作业  08-客居幽谷
作业:1.简评王晏之死。
答:南齐时王晏忠心事朝,但反被和帝杀害。这是为什么呢?
王晏没有很高的声望,只知尽忠办事。他和皇帝常意见不一。皇帝看他事多专断,且用人多系他的门生旧故,心中就对他发季了猜忌。王晏只知干事,却不知帝王的心意。他又请人相面,相士说他将会大贵。他和人谈话,常常屏却左右。这些行为传到皇帝耳内,皇帝则更疑心他要谋反,就有了杀他之意。
这时有一个叫鲜于文粲的人是王晏儿子的朋友,他得知皇帝对王晏有猜忌,竟密告王晏心怀不轨。王晏左右的人也知皇帝对王晏不满,就也纷纷报告王晏要谋反。还说王晏要趁皇帝去郊外祭祀时,在路上要发动兵乱。
墙倒众人推,王晏此时仍不知防备。到了皇帝郊祀的日子,皇帝决定不去了,他告诉了王晏和徐孝嗣。徐孝嗣就听从了皇帝的决定,王晏却力陈郊祀是朝中大事,皇帝必需亲自去。这时皇帝想起王晏左右人的告密,相信那些人的话是真的了。他在朝会之后,就召见王晏,不容他分辩,杀死了他。
王晏之死是冤枉的。这其中坏人诬谄、告密、皇帝偏听偏信。固然是促使王晏被杀的主要因素。但是王晏为人过于忠直,行为不加检点,对左右的小人毫无防范,也不能说不是重要的因素。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做事万不能一味傻干。否则连自己怎么被人害死都会不清不楚。
2.简评傅永。
答:傅永(434516)南北朝时武将。字修期。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到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 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0:07 , Processed in 0.07476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