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1091|回复: 9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三十七、八讲作业

[复制链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11-27 19: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路漫漫 于 2022-11-28 21:27 编辑

作业:沙苑之战,西魏以少胜多,宇文泰怎么做到的?

2

主题

1528

帖子

1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8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1-30 11: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三十七、三十八讲作业
一瓯茶
沙苑之战,西魏以少胜多,宇文泰怎么做到的?
答:沙苑之战,本来宇文泰以不足一万之军对高欢二十万之军,是极为被动的。但宇文泰头脑清晰,指挥灵活,迅速占领有利地形,于苇深土泞之地进行设伏。而东魏高欢却只想雪潼关战败之耻,对当前敌情缺乏全面分析,拒绝“分进合击,互相照应,互为正奇”的呼声,听不进属下“此时长安必定空虚,不如分精骑袭击长安,一战而下”的建议,而是坚持集中一路大军渡河进入关中。这一战,宇文泰在沙苑附近苇深土泞的渭曲设伏。以部将赵贵、李弼分置左右,背水列阵以待。当东魏军进入伏击区时,见西魏军少,未等列阵便争相进攻。宇文泰乘东魏军轻敌不为行列,当即下令出击,李弼、赵贵伏兵顿起,李弼的铁骑横击东魏主力,将高欢大军截为两段,在沙苑一举击溃东魏军队,俘虏7万人,缴获铠仗18万件,高欢连夜跨骆驼逃往黄河西岸。骠骑大将军于谨领六军配合作战,李弼率铁骑横击,大破东魏军,歼8万人,余皆溃散。此战,西魏军判断准确,根据地形特点,从容设伏,获得了以少胜多的战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3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2-1 20: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三十七、八讲作业
宋06-春风桃李

作业:
沙苑之战,西魏以少胜多,宇文泰怎么做到的?
答:
西魏大统三年(537),西魏丞相宇文泰在潼关击败东魏军之后,八月率军东进,占据东魏弘农(今河南陕县、灵宝一带),附近的宜阳、邵郡等东魏政权的官员,都来归降西魏。当地那些原先归附东魏的地方豪杰势力,也纷纷依附宇文泰。时值关中遭灾,粮食缺乏,宇文泰就驻军弘农,休养士卒。

高欢见宇文泰抢占了弘农,立即发兵争夺。九月,他率军二十万,出壶口(今山西长治市东南),趋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准备从后土祠(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庙前村)渡黄河。同时派大将高敖曹率三万人,扑向关中。宇文泰的兵力不足一万,处于明显劣势。他得知高欢军将要渡过黄河西进,就立即率军退入关中。高欢遂趋军渡过黄河,威胁华州(后改为同州,治所在今大荔县)。华州刺史王罴布置兵马,严加防备。高欢见难以攻取,就引军驻扎许原(今陕西大荔境)西部。宇文泰率军驻守渭南,向分布在各州的军队发出军令,命他们前来参战。随即,不等各州军队到达,他就召集在渭南的将领们开会,商讨对敌之策。宇文泰说:“高欢翻山渡河,远远地赶到这里,是天灭亡他的时候。我打算和他决战,大家看怎么样?”众位将领都说敌强我弱,我们不能迎击他。让高欢军再向西进发再看他的情况。宇文泰说:“要是让高欢率军西进到咸阳,关中人心就会浮动,社会就会SAO乱。现在借他刚到,立足未稳,就可以打击他。"

于是,宇文泰令军土在渭河架上浮桥,又令军土只带三天的口粮,轻装过了渭河。军中大量辎重,则从渭南沿着渭河向西运送,屯放在比较安全之处。十月初一,宇文泰率军到了沙苑(在今大荔县南部),与高欢的军队相距六十余里。高欢得知西魏军到来的消息,便率领大军前来迎战。初二日,哨兵向宇文泰报告,说高欢军快到跟前了。宇文泰立即召集众将,商议对策。李弼说对方兵多,我们兵少,不能在平坦的地势上列阵对付他们。在这里以东十里的地方,有个渭河弯曲地带,我们应该把军队开到那里,与他们决战。

宇文泰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军队开赴渭河弯处,面向东方,摆开背水而战的阵势。李弼军为右翼,赵贵军为左翼。令将士们都要把身体和刀矛隐藏在芦苇之中,听到鼓声再奋起厮杀。过了正午,到太阳偏西的时候,高欢率军赶到这里,宇文泰只用少量兵力诱敌深入。高欢见对方兵少,心中轻敌,穷追不舍,要一举歼灭他们。待高欢军进入伏击圈之后,宇文泰亲自击鼓,士卒们冲出芦苇,拼力砍杀。东魏军毫无精神准备,猝不及防,手忙脚乱。而西魏的于谨等六员战将一起率军冲杀,配合宇文泰所率的主力部队作战。李弼等将领也率领骑兵冲杀过去,横冲直闯。高欢军被截为两段,互相不能照应,完全乱了阵势,失去招架之力,被西魏军彻底击溃;被杀六千余人,临阵投降者两万余人。两军直战至晚间,高欢乘着夜色,率领残兵败将向东逃跑。西魏军穷追不舍,追到黄河边上,大加砍杀,又杀死、俘虏了很多。前后共俘虏东魏军八万。宇文泰把俘虏留下两万,改编为自己的军队,其余的全部遣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78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2-12-6 15: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三十七、三十八讲水晶作业
沙苑之战,西魏以少胜多,宇文泰怎么做到的。
​答:沙苑之战宇文泰以寡敌众,本来极为被动。无奈高欢一错再错,于是在宇文泰非常有利的地理环境下发生交战。这一战,东魏军在战场上的直接代价不算太大,临阵被斩首大约六千余级,但在其后的仓皇逃窜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丧甲士八万人,弃铠仗十有八万”。这说明,战场上的主要损失发生在崩溃之后。
  宇文泰在战术层面上做到了“以正合,以奇胜”。他占据了芦苇丛,并把老弱稀稀拉拉摆在前面,做为正兵诱敌。而把精锐做为奇兵,都藏在了芦苇丛中,只等东魏人深入,然后奋起合击,又命李弼所部铁骑横击。历史上一场惊天动地、血光四溅、以弱敌强、可歌可泣的沙苑大战就此名垂史册。
      ​凭借这场以弱胜强的伏击战,宇文泰既巩固了建立不久的西魏政权,确立了东西魏割据的局面,同时也巩固了自己在西魏政权的主宰地位,为之后北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沙苑之战后东魏不再能随意侵入关中,东西魏的主战场转为河东(山西)和河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22-12-7 17: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三十七、八讲作业
宋07顿明
作业:沙苑之战,西魏以少胜多,宇文泰怎么做到的?
答:沙苑地处洛水与渭水之间,由于河道经常变化,地势坑洼不平,沙多、沼泽多、芦苇多,非常不利于大兵团展开。而其中连绵不断的芦苇,又可为数量较少的西魏军提供掩护。如果部置得当,还有得一战。宇文泰遂以惊人的胆气,将主力埋伏在芦苇中,以少量兵力引诱东魏军来攻。
  但这个选择并不见得高明。东魏主帅高欢亦是不世出的顶尖战略家,他第一时间发现了芦苇的战术价值,并作出了本能的反应。高欢询问诸将:我军不明敌情,先放火烧了芦苇如何?不用说,这把火一旦烧起来,躲藏在芦苇丛中的周隋唐三代皇帝祖先,势必命丧火海。纵使逃出大火,西魏军阵势一乱,人数又少,东魏军趁势压上,西魏也是难逃大限。
  然而关键时刻,高欢突然犯了选择困难症。他自恃以多打少定能取胜,又想生擒宇文泰以宣扬军威。把明摆着该怎么做的计策拿出来询问,其实也是在问自己,到底该用什么办法取胜才更舒服呢?
  高欢帐下侯景,敏锐地揣摩到高欢的心思。身为大将,他也有点养寇自重的心思,如果这么容易便干翻西魏,有道是狡兔死走狗烹,以后自己岂不没了前程。因此他建议不要火攻,而以堂堂正正之师生擒活拿宇文泰。
  结果就在将帅们的集体骚操作中,东魏军放弃火攻,笨拙地发动了大阵。由于地势起伏不平,将军们无法通视战场,阵形刚一展开便有些凌乱。西魏军乘势杀出,以精锐骑兵直穿东魏军阵,采取以快打慢、以骑击步的战法,经过惨烈的厮杀,东魏军20万人的大阵被冲的星落云散,一时竟不知狂暴的西魏人到底有多少兵。
  多达7万的东魏士兵扔掉武器,向西魏人投降。沙苑之战惊人的结果,改变了整个北中国的局面。东魏经此一战猛挫锐气,不敢再来攻逼。西魏也暂时稳住了危如累卵的国势,东西分峙的形势就此奠定。
  东西魏沙苑之战,主要是高欢的失策。对于入侵者高欢来讲,首先吸取了上次分进合击被各个击破的教训,坚持不分兵,集中一路大军渡河进入关中。高欢本来就是较为持重的人,加之上次教训实在深刻,以致于在执行是否分兵上过于抵触,过于僵化,这非常不利于出奇制胜。
宇文泰在战术层面上做到了“以正合,以奇胜”。他占据了芦苇丛,并把老弱稀稀拉拉摆在前面,做为正兵诱敌。而把精锐做为奇兵,都藏在了芦苇丛中,只等东魏人深入,然后奋起合击,又命李弼所部铁骑横击。历史上一场惊天动地、血光四溅、以弱敌强、可歌可泣的沙苑大战就此名垂史册。
      凭借这场以弱胜强的伏击战,宇文泰既巩固了建立不久的西魏政权,确立了东西魏割据的局面,同时也巩固了自己在西魏政权的主宰地位,为之后北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沙苑之战后东魏不再能随意侵入关中,东西魏的主战场转为河东和河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83

帖子

37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75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2-11 23: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七、八讲作业
宋组06~莫愁
沙苑之战,西魏以少胜多,宇文泰怎么做到的?
答:公元537年十月,东魏丞相高欢亲率二十万军队至蒲津攻打西魏,西魏帝派遣宇文泰前来迎击,当时宇文泰的军队不满一万人,但他力排众议,率军轻骑急进,在沙苑一举击溃东魏军队,高欢狼狈而逃。南北朝东西魏于537年爆发的沙苑之战,便是这样一场战斗。
  这场战斗的背景很简单,曾经称雄北方的北魏帝国崩溃,被两大军阀高欢、宇文泰一分为二,分别拥立北魏元氏,建立各自认为是正统的魏帝国,这便是邺城的东魏、长安的西魏。高欢自恃地大兵强,发动大军进攻关中要兼并西魏,统一北方。
  可以说,沙苑之战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潞川之战、淝水之战等一样,都是争夺霸权的关键性战役。但与上述战役最大的区别在于,参战人员颇为奇特。东魏是失败者,其成员后来大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西魏的参战高级将领名单,说出来足以闪瞎眼。北周、隋朝、唐朝三个朝代的皇族祖先,全都参与了这场战斗。
  北周太祖宇文泰,时任西魏丞相兼柱国大将军;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之父杨忠,时任宇文泰禁卫军督将;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祖父李虎,时任骁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周隋唐三朝上下370余年,开国皇帝的祖先们居然像鸡蛋一样,全放在沙苑之战这个筐里,历史之任性狂野,命运之波诡云谲,令人不得不舍书而叹。
  西魏如此豪华的阵容,面临的却是最险恶的处境。彼时东魏军多达20万,西魏由于甫遭大饥荒,军队主力四散于各地就食,只有宇文泰麾下直接掌握的1万人开到沙苑前线。1比20的巨大差距,令宇文泰不敢硬拼,只能借助沙苑的地形,勉强与东魏一战。
  沙苑地处洛水与渭水之间,由于河道经常变化,地势坑洼不平,沙多、沼泽多、芦苇多,非常不利于大兵团展开。而其中连绵不断的芦苇,又可为数量较少的西魏军提供掩护。如果部置得当,还有得一战。宇文泰遂以惊人的胆气,将主力埋伏在芦苇中,以少量兵力引诱东魏军来攻。
  但这个选择并不见得高明。东魏主帅高欢亦是不世出的顶尖战略家,他第一时间发现了芦苇的战术价值,并作出了本能的反应。高欢询问诸将:我军不明敌情,先放火烧了芦苇如何?不用说,这把火一旦烧起来,躲藏在芦苇丛中的周隋唐三代皇帝祖先,势必命丧火海。纵使逃出大火,西魏军阵势一乱,人数又少,东魏军趁势压上,西魏也是难逃大限。
  然而关键时刻,高欢突然犯了选择困难症。他自恃以多打少定能取胜,又想生擒宇文泰以宣扬军威。把明摆着该怎么做的计策拿出来询问,其实也是在问自己,到底该用什么办法取胜才更舒服呢?
  高欢帐下头号妖星侯景,敏锐地揣摩到高欢的心思。身为大将,他也有点养寇自重的心思,如果这么容易便干翻西魏,有道是狡兔死走狗烹,以后自己岂不没了前程。因此他建议不要火攻,而以堂堂正正之师生擒活拿宇文泰。
  结果就在将帅们的集体操作中,东魏军放弃火攻,笨拙地发动了大阵。由于地势起伏不平,将军们无法通视战场,阵形刚一展开便有些凌乱。西魏军乘势杀出,以精锐骑兵直穿东魏军阵,采取以快打慢、以骑击步的战法,经过惨烈的厮杀,东魏军20万人的大阵被冲的星落云散,一时竟不知狂暴的西魏人到底有多少兵。
  多达7万的东魏士兵扔掉武器,向西魏人投降。沙苑之战惊人的结果,改变了整个北中国的局面。东魏经此一战猛挫锐气,不敢再来攻逼。西魏也暂时稳住了危如累卵的国势,东西分峙的形势就此奠定。
  沙苑之战西魏军是怎么以少胜多的?
  东西魏沙苑之战,主要是高欢的失策。对于入侵者高欢来讲,首先吸取了上次分进合击被各个击破的教训,坚持不分兵,集中一路大军渡河进入关中。高欢本来就是较为持重的人,加之上次教训实在深刻,以致于在执行是否分兵上过于抵触,过于僵化,这非常不利于出奇制胜。
  《孙子兵法》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个道理高欢本来应该明白的,早年解决贺拔岳,就是通过伐谋,借刀杀人而达成目的。沙苑战前的形势也表明,交兵合战并不是东魏最佳的选择。
  正如其谋臣薛琡所指出的,关西大饥荒,人都饿到啃树皮草根的程度了,所以冒死去攻弘农粮仓。如今我们只需要大军围住弘农,把西魏人逼进关内。他们求战不得,求粮不得,不是饿死,就是哗变,何劳用兵深入危险之地,冀望战场上的侥幸胜利呢?
  但高欢不听,坚持出兵。侯景此时建议,分前后两军,相继而进,互相照应,避免一战失利,而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高欢这个时候最害怕听到的,就是分兵了,当然不会听从。如此教条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实在暴露其军事才能之不足。
  其实并非不能分兵,而在于两军能否互相照应,一军遭遇敌人,另一军能否迅速急救。如果真的如此,则两军互为“正奇”。怎么讲呢?假设分甲、乙两军,甲军遇敌,则甲军就是“正”,与敌胶着,就是“以正合”。此时乙军就是奇兵,迅速乘敌之后攻击。反之亦然。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谓常山之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潼关之战失利,那是两军并不能互相接应,窦泰军成了孤军,不得不单独面对西魏全部精锐,遂致覆灭。要知道高欢军数量远超宇文泰军,把数量优势进行很好的展开,分进合击,互相照应,互为正奇,那是最佳选择。宇文泰攻一军要冒被各军围攻的极大风险,而不攻则坐以待毙。如果不能做有效分兵,则只能在一个战场决生死了。此时很多偶然因素可能会主宰战局。
  更不利的是,西魏军渡过渭水接近东魏军后,迅速占据沙苑渭曲的有利地形。此处河道弯曲构成屏障,不利于大军展开;而芦苇丛生土地湿泞,更不利骑兵集团冲锋。以上地理因素,极大的限制了高欢所率东魏骑兵发挥数量和力量的优势。两军在沙苑渭曲照面列阵,临战之前,东魏都督斛律羌举突然建议说:不如在此与之相持,分精骑去袭击长安。宇文泰既被我军牵制于此,长安必定空虚,可以一战而下。巢穴既破,宇文泰不战可擒也。
  这可谓当时最最佳的选择了!从地理上看,高欢军在西,宇文泰军在东,长安在西边,实际上高欢军和宇文泰军是互相截断了对方的归路,南边就是渭河,构成行动障碍。此时高欢如果分兵沿渭河西进长安,宇文泰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前面就是对峙的强大东魏军,想要撤走去救长安,谈何容易。军阵一动,很可能就不可收拾。
  斛律羌举的建议,完全符合“以正合,以奇胜”的要点,渭曲已经“正合”,此时不出奇制胜,更待何时?高欢仍不愿意分兵!使人每次读史至此,真有徒呼奈何之叹。当然,我们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自然可以头头是道。当局者迷,在深入敌境与强敌对阵时,任何贸然的行动都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不过,这不正是区分天才和常人的关键点吗?
  高欢虽不愿分兵,但其临阵常有奇计,此刻见芦苇草深,突发奇想道:如果我用火攻,会不会效果更好呢?比较一下分兵袭击长安和在此地放火,哪个更稳妥?显然放火的偶然性因素太大,高欢军在西边,宇文泰军在东边,当时是冬天十月(按今天的公历应该是十一月了),也许常常刮西北风吧?从西向东刮,火势指向东边的宇文泰军,但如风势一改,火苗倒窜怎么办?
  不管怎么说,比之强行交战,放火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个时候,决定中国未来三百年命运的两个人站了出来,都反对放火,坚持交兵。这两个人,一个是侯景,一个是彭乐。侯景的反对理由完全站不住脚:烧死宇文泰,太便宜他了,应该活捉然后当众处罚。
  这算什么理由,你当宇文泰那么好捉吗?你当已经胜券在握吗?显然,侯景此言,别有用心。从后面的历史事件进程来看,侯景和高欢貌合神离,由于高欢的崛起,使得侯景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可能跟刘备在曹操手下闲居的那段岁月有得一比。如果宇文泰也被消灭,这位乱世枭雄恐怕更无出头之日了。
  侯景的军事素养可能甚至强过高欢,对其一再错失良机恐怕也有所察觉,甚至有所领悟。以其这样,不如干脆失败,高氏的统治如果就此土崩瓦解,正好浑水摸鱼一把。即便高氏不至于崩溃,但留下宇文泰这个死敌,侯景自己的身价不就更高一些吗?正所谓“养寇自重”,正符合我们对侯景当时心态的揣摩。
  至于勇将彭乐反对火攻,应当是想逞匹夫之勇,活捉宇文泰以邀功。彭乐的这种怂恿,很可能不只是他个人行为,也许是很多东魏军将的想法。就像彭乐说的:我众对单,百人擒一,何忧不克?在将士们一片乐观情绪的感染下,高欢居然就听从了,放弃了纵火的打算,决定正面突击,把胜负的天平交给命运之神去裁夺吧。
  命运之神早就偏向了宇文泰。宇文泰以寡敌众,本来极为被动。无奈高欢一错再错,于是在宇文泰非常有利的地理环境下发生交战。这一战,东魏军在战场上的直接代价不算太大,临阵被斩首大约六千余级,但在其后的仓皇逃窜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丧甲士八万人,弃铠仗十有八万”。这说明,战场上的主要损失发生在崩溃之后。
  宇文泰在战术层面上做到了“以正合,以奇胜”。他占据了芦苇丛,并把老弱少摆在前面,做为正兵诱敌。而把精锐做为奇兵,都藏在了芦苇丛中,只等东魏人深入,然后奋起合击,又命李弼所部铁骑横击。历史上一场惊天动地、血光四溅、以弱敌强、可歌可泣的沙苑大战就此名垂史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50

帖子

8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6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2-12-17 12: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三十七、八讲作业
03-溪水
作业:沙苑之战,西魏以少胜多,宇文泰怎么做到的?
答:宇文泰以寡敌众,本来极为被动。无奈高欢一错再错,于是在宇文泰非常有利的地理环境下发生交战。这一战,东魏军在战场上的直接代价不算太大,临阵被斩首大约六千余级,但在其后的仓皇逃窜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丧甲士八万人,弃铠仗十有八万”。这说明,战场上的主要损失发生在崩溃之后。
宇文泰在战术层面上做到了“以正合,以奇胜”。他占据了芦苇丛,并把老弱稀稀拉拉摆在前面,做为正兵诱敌。而把精锐做为奇兵,都藏在了芦苇丛中,只等东魏人深入,然后奋起合击,又命李弼所部铁骑横击。历史上一场惊天动地、血光四溅、以弱敌强、可歌可泣的沙苑大战就此名垂史册。
战役意义
凭借这场以弱胜强的伏击战,宇文泰既巩固了建立不久的西魏政权,确立了东西魏割据的局面,同时也巩固了自己在西魏政权的主宰地位,为之后北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沙苑之战后东魏不再能随意侵入关中,东西魏的主战场转为河东(山西)和河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85

帖子

11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4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3-2-4 19: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想西泠学资治通鉴交南北朝班三年级第三十七、三十八讲作业
沙苑之战,西魏以少胜多,宇文泰怎么做到的?
答:沙苑之战西魏军是怎么以少胜多的?命运之神偏向宇文泰!
  战役经过
  中国南北朝时,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天平四年,537)十月,西魏军在沙苑(今陕西大荔南)地区大败东魏军的伏击战。
  东魏丞相高欢乘西魏丞相宇文泰攻占恒农(今河南三门峡市)之际,为雪潼关战败之耻,亲率20万大军进攻西魏。天平四年闰九月,高欢军自壶口(今山西吉县西)经蒲津(今陕西大荔东)渡黄河,过洛水,进屯许原(今陕西大荔南)西,直指长安。宇文泰在东魏大军压境时,亲率近万人自恒农回师渭水南,征诸州兵迎战。为阻止东魏军逼近长安,乘其远来新至,不待州兵齐集,即令部卒在渭水架设浮桥,携带三日粮秣,轻骑渡渭。
  十月初一,进至沙苑,与东魏军仅距60里。这时,宇文泰一面派部将达奚武领数骑侦察,一面与诸将商议,决定在沙苑以东10里苇深土泞的渭曲设伏。以部将赵贵、李弼分置左右,背水列阵以待。
  次日午后,东魏军果然进入伏击区,见西魏军少,未等列阵便争相进攻。宇文泰乘东魏军轻敌不为行列,当即下令出击,李弼、赵贵伏兵顿起,李弼的铁骑横击东魏主力,将高欢大军截为两段,在沙苑一举击溃东魏军队,俘虏7万人,缴获铠仗18万件,高欢连夜跨骆驼逃往黄河西岸。骠骑大将军于谨领六军配合作战,李弼率铁骑横击,大破东魏军,歼8万人,余皆溃散。宇文泰命令将士每人在战场上植柳树一株,以示庆贺,后升为柱国大将军。
  此战,西魏军判断准确,根据地形特点,从容设伏,获得了以少胜多的战果。
  战后分析
  沙苑之战,失败由一错再错铸成
  东西魏沙苑之战,有关的精彩分析已经很多了。这里主要结合兵法要义来看双方的得失,主要是高欢的失策。
  对于入侵者高欢来讲,首先吸取了上次分进合击被各个击破的教训,坚持不分兵,集中一路大军渡河进入关中。高欢本来就是较为持重的人,加之上次教训实在深刻,以致于在执行是否分兵上过于抵触,过于僵化,这非常不利于出奇制胜。
  《孙子兵法》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个道理高欢本来应该明白的,早年解决贺拔岳,就是通过伐谋,借刀杀人而达成目的。沙苑战前的形势也表明,交兵合战并不是东魏最佳的选择。正如其谋臣薛琡所指出的,关西大饥荒,人都饿到啃树皮草根的程度了,所以冒死去攻弘农粮仓。如今我们只需要大军围住弘农,把西魏人逼进关内。他们求战不得,求粮不得,不是饿死,就是哗变,何劳用兵深入危险之地,冀望战场上的侥幸胜利呢?
  但高欢不听,坚持出兵。侯景此时建议,分前后两军,相继而进,互相照应,避免一战失利,而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
  前面已经说过了,高欢这个时候最害怕听到的,就是分兵了,当然不会听从。如此教条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实在暴露其军事才能之不足。
  其实并非不能分兵,而在于两军能否互相照应,一军遭遇敌人,另一军能否迅速急救。如果真的如此,则两军互为“正奇”。怎么讲呢?假设分甲、乙两军,甲军遇敌,则甲军就是“正”,与敌胶着,就是“以正合”。此时乙军就是奇兵,迅速乘敌之后攻击。反之亦然。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谓常山之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潼关之战失利,那是两军并不能互相接应,窦泰军成了孤军,不得不单独面对西魏全部精锐,遂致覆灭。
  要知道高欢军数量远超宇文泰军,把数量优势进行很好的展开,分进合击,互相照应,互为正奇,那是最佳选择。宇文泰攻一军要冒被各军围攻的极大风险,而不攻则坐以待毙。
  如果不能做有效分兵,则只能在一个战场决生死了。此时很多偶然因素可能会主宰战局。
  更不利的是,西魏军渡过渭水接近东魏军后,迅速占据沙苑渭曲的有利地形。此处河道弯曲构成屏障,不利于大军展开;而芦苇丛生土地湿泞,更不利骑兵集团冲锋。以上地理因素,极大的限制了高欢所率东魏骑兵发挥数量和力量的优势。
  两军在沙苑渭曲照面列阵,临战之前,东魏都督斛律羌举突然建议说:不如在此与之相持,分精骑去袭击长安。宇文泰既被我军牵制于此,长安必定空虚,可以一战而下。巢穴既破,宇文泰不战可擒也。
  这可谓当时最最佳的选择了!从地理上看,高欢军在西,宇文泰军在东,长安在西边,实际上高欢军和宇文泰军是互相截断了对方的归路,南边就是渭河,构成行动障碍。此时高欢如果分兵沿渭河西进长安,宇文泰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前面就是对峙的强大东魏军,想要撤走去救长安,谈何容易。军阵一动,很可能就不可收拾。
  斛律羌举的建议,完全符合“以正合,以奇胜”的要点,渭曲已经“正合”,此时不出奇制胜,更待何时?
  高欢仍不愿意分兵!使人每次读史至此,真有徒呼奈何之叹。
  当然,我们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自然可以头头是道。当局者迷,在深入敌境与强敌对阵时,任何贸然的行动都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不过,这不正是区分天才和常人的关键点吗?
  高欢虽不愿分兵,但其临阵常有奇计,此刻见芦苇草深,突发奇想道:如果我用火攻,会不会效果更好呢?
  比较一下分兵袭击长安和在此地放火,哪个更稳妥?显然放火的偶然性因素太大,高欢军在西边,宇文泰军在东边,当时是冬天十月(按今天的公历应该是十一月了),也许常常刮西北风吧?从西向东刮,火势指向东边的宇文泰军,但如风势一改,火苗倒窜怎么办?
  不管怎么说,比之强行交战,放火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这个时候,决定中国未来三百年命运的两个人站了出来,都反对放火,坚持交兵。这两个人,一个是侯景,一个是彭乐。
  侯景的反对理由完全站不住脚:烧死宇文泰,太便宜他了,应该活捉然后当众处罚。
  这算什么理由,你当宇文泰那么好捉吗?你当已经胜券在握吗?显然,侯景此言,别有用心。从后面的历史事件进程来看,侯景和高欢貌合神离,由于高欢的崛起,使得侯景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可能跟刘备在曹操手下闲居的那段岁月有得一比。如果宇文泰也被消灭,这位乱世枭雄恐怕更无出头之日了。侯景的军事素养可能甚至强过高欢,对其一再错失良机恐怕也有所察觉,甚至有所领悟。以其这样,不如干脆失败,高氏的统治如果就此土崩瓦解,正好浑水摸鱼一把。即便高氏不至于崩溃,但留下宇文泰这个死敌,侯景自己的身价不就更高一些吗?正所谓“养寇自重”,正符合我们对侯景当时心态的揣摩。
  至于勇将彭乐反对火攻,应当是想逞匹夫之勇,活捉宇文泰以邀功。彭乐的这种怂恿,很可能不只是他个人行为,也许是很多东魏军将的想法。就像彭乐说的:我众贼寡,百人擒一,何忧不克?
  在将士们一片乐观情绪的感染下,高欢居然就听从了,放弃了纵火的打算(更不要说分兵了),决定正面突击,把胜负的天平交给命运之神去裁夺吧。
  命运之神早就偏向了宇文泰。
  宇文泰以寡敌众,本来极为被动。无奈高欢一错再错,于是在宇文泰非常有利的地理环境下发生交战。这一战,东魏军在战场上的直接代价不算太大,临阵被斩首大约六千余级,但在其后的仓皇逃窜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丧甲士八万人,弃铠仗十有八万”。这说明,战场上的主要损失发生在崩溃之后。
  宇文泰在战术层面上做到了“以正合,以奇胜”。他占据了芦苇丛,并把老弱稀稀拉拉摆在前面,做为正兵诱敌。而把精锐做为奇兵,都藏在了芦苇丛中,只等东魏人深入,然后奋起合击,又命李弼所部铁骑横击。历史上一场惊天动地、血光四溅、以弱敌强、可歌可泣的沙苑大战就此名垂史册。
  战役意义
  凭借这场以弱胜强的伏击战,宇文泰既巩固了建立不久的西魏政权,确立了东西魏割据的局面,同时也巩固了自己在西魏政权的主宰地位,为之后北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沙苑之战后东魏不再能随意侵入关中,东西魏的主战场转为河东(山西)和河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74

帖子

48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9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2-13 19: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七,三十八讲作业:宋21-心雨

作业:沙苑之战,西魏以少胜多,宇文泰怎么做到的?

侯景的军事素养可能甚至强过高欢,对其一再错失良机恐怕也有所察觉,甚至有所领悟。以其这样,不如干脆失败,高氏的统治如果就此土崩瓦解,正好浑水摸鱼一把。即便高氏不至于崩溃,但留下宇文泰这个死敌,侯景自己的身价不就更高一些吗?正所谓“养寇自重”,正符合我们对侯景当时心态的揣摩。
  至于勇将彭乐反对火攻,应当是想逞匹夫之勇,活捉宇文泰以邀功。彭乐的这种怂恿,很可能不只是他个人行为,也许是很多东魏军将的想法。就像彭乐说的:我众贼寡,百人擒一,何忧不克?在将士们一片乐观情绪的感染下,高欢居然就听从了,放弃了纵火的打算,决定正面突击,把胜负的天平交给命运之神去裁夺吧。
  命运之神早就偏向了宇文泰。宇文泰以寡敌众,本来极为被动。无奈高欢一错再错,于是在宇文泰非常有利的地理环境下发生交战。这一战,东魏军在战场上的直接代价不算太大,临阵被斩首大约六千余级,但在其后的仓皇逃窜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丧甲士八万人,弃铠仗十有八万”。这说明,战场上的主要损失发生在崩溃之后。

宇文泰在战术层面上做到了“以正合,以奇胜”。他占据了芦苇丛,并把老弱稀稀拉拉摆在前面,做为正兵诱敌。而把精锐做为奇兵,都藏在了芦苇丛中,只等东魏人深入,然后奋起合击,又命李弼所部铁骑横击。历史上一场惊天动地、血光四溅、以弱敌强、可歌可泣的沙苑大战就此名垂史册。
  凭借这场以弱胜强的伏击战,宇文泰既巩固了建立不久的西魏政权,确立了东西魏割据的局面,同时也巩固了自己在西魏政权的主宰地位,为之后北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沙苑之战后东魏不再能随意侵入关中,东西魏的主战场转为河东和河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31

帖子

54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45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0-14 13: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三十七、八讲作业
宋15疏雨滴梧桐
作业:沙苑之战,西魏以少胜多,宇文泰怎么做到的?
答:公元537年,东魏丞相高欢为雪小关战败之耻,亲自率领大军20万赶往蒲津(今山西西南部、陕西大荔东),第二次东西魏大战沙苑之战开始。
由于关中旱灾引发大饥荒,宇文泰带着不到1万人在弘农粮仓休整。听说高欢渡河来战,他立即入关准备。此时,东魏将领高敖曹已将弘农粮仓围住。
东魏将领纷纷献计献策:“分兵诸道,不与敌兵接战,等到麦收时候,敌方军民饿死大半,宇文泰不死也得投降。”“我军几十万士兵,可以把大军一分为二,相继而进。前军若胜,后军全力攻上,前军若败,后军可以接应。”但高欢报仇心切,执意率兵从蒲津渡过黄河。
宇文泰手下诸将以为,两军兵力悬殊,等高欢军队西行才是两军交战的最好时机。但宇文泰坚持认为:“高欢如果到了长安,民众会归服于他。现在趁他刚刚来,正好一举击破。”于是,宇文泰命将士们在渭水架设浮桥,携带3天的粮食,距高欢军60里屯军;同时命人化装混入高欢军营内侦察。
高欢得知宇文泰兵至渭曲,部下介绍了渭曲地形:“芦苇茂密,泥泞不堪,士兵交战用不上全力。”高欢一听灵机一动:“放把大火把敌军烧死,怎么样?”大将侯景却说:“应该生擒宇文泰。”大将彭乐请战:“我们人多势众,百人擒一人,还怕不打胜仗?”于是高欢下令出击。
东魏兵个个贪功冒进,战阵散不成形。宇文泰趁东魏军轻敌乱阵之时,把高欢大军截为两段,在沙苑一举击溃东魏军队。高敖曹得知东魏军队溃败,从弘农撤围,退保洛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0:27 , Processed in 0.06599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