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1018|回复: 6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梁组第四十一讲作业

[复制链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12-18 21: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业:怎么理解南北朝的农村的堡垒坞壁?

3

主题

1836

帖子

183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6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2-19 20: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梁组第四十一讲作业
梁组02一点春

怎么理解南北朝的农村的堡垒坞壁?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壁也称坞堡或壁垒。多择既有山林险阻,又可进行农耕的宜守宜农之地设置。比较常见的是采取血缘和地域的形式,以宗族与乡里作为团聚的纽带。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强自为坞主,或称宗主。他们以宗族乡里关系组织地方割据武装,被控制的宗人乡亲实际上是坞主的私人部曲。此外,也有以流民结集的方式出现的坞壁,坞主都由流民公推有才能或宗族势力相对强大者任之。坞壁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区。十六国和北魏的统治者,往往按坞主的实力大小,分别给予官职,大小坞壁又成为各级地方政权机构的治所。北魏前期,推行宗主督护制,更全面地承认了宗主们及其控制下的大小坞壁的合法地位。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三长代替了宗主;邻、里、党等地方基层组织也取代了大、小坞壁组织。
魏晋时期战乱不断,实力雄厚的乡里大族多率领百姓逃亡山野之间,修筑坞壁以求自保,有时也称“坞”“壁”“垒”“坞堡”“壁垒”等。由于“坞壁”在选址时,就将耕作生产的因素考虑进来了,所以即使与外界隔绝,民众也可以自给自足。
坞壁的首领称为坞主、营主、垒主等,他们占有土地,招募民众耕作,在平时为坞壁的行政长官,组织生产,教化百姓,战时率领坞民作战。坞主甚至自行制度规章,设置部吏和幕僚,坞壁内民众称坞民或堡户,租种土地,缴纳田赋,坞壁内的民众往往是本族族众,乡里乡亲,失去土地或躲避胡人侵扰而流亡过来的流民,坞主也经常自行招募流民,补充实力。这些坞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跟随坞主作战,“且耕且守”因为守卫家乡,故而通常士气高昂,战斗力强。坞主和坞民形成紧密的联系。通常十分牢固。坞壁内部还制定了各种法规,相约共同遵守,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管理秩序。如禹山坞通过与玛众共同立誓的办法制定了法规。庾衮与乌众誓曰:无恃险,无怙乱,无暴邻,无抽屋,无樵采人所植,无谋非德,无犯非义,戮力一心,同恤危难。
由于战争频繁,屯田是坞壁普遍采取的措施,因此坞壁内往往存储大量粮食,自给自足,形成封闭的“庄园式经济”,很少进行商业往来。根据出土文物来看,大型坞壁内设有手工作坊,畜牧场,甚至娱乐场所,但极少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市场。这也是“坞堡”与“城市”的最大区别,即坞堡是封闭的,没有“市场”的,当粮食不足时,坞主往往会率领坞民进行抢劫,如上文所述郭默即以抢劫为生。这种抢劫行为在坞主里是非常常见的。《晋书刘聪载记》称:(刘)曜还师攻郭默于怀城,收其米粟八十万斛。”仅仅郭默一个坞壁就有粮食八十万斛,数量可谓十分惊人。其他大型坞壁的情况可想而知。
坞主一旦产生往往在本坞壁内有世袭性倾向,一任坞主去世,则传其子或同宗族近属继续担任坞主,其他异姓不得染指,具有很强的宗族色彩。坞主所拥有的武装常称部曲,玛主和其所领部曲的关系是非常牢固的,苏峻死后,峻司马任让等人共立峻弟苏逸为主,领苏峻原来的部众。坞主若死其部众传至其子或弟,其他非本族成员难以统领。鸡主刘遐死后朝廷以其部众授予郭默,刘遐宗族亲戚故旧不乐他属,拥立刘遐子刘肇叛晋。《晋书》卷《刘遐传》以郭默为北中郎将,领遐部曲。遐妹夫防及遐故将史迭、卞咸、李龙等不乐他属,共立肇,袭遐故位以叛。成帝遗郭默等率诸郡讨之。叛军得以平息。
坞壁的人口相当于现代的镇或村,通常有数百户,人口千余,后赵时三辅豪右多杀其令长,拥三十余壁,有众五万以应勋。则平均每个坞壁1500人左右。《晋书》卷《慕容俊传》:张平跨有新兴、雁门、西河、太原、上党、上郡之地,垒壁三百余,胡晋十于万户。”则每个坞壁平均三百户,也是千余人左右。
在这样的情况下,坞壁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小社会,小个体,在北方大乱,地方政权崩溃的情况下,坞壁事实上成了实际上的地方政权组织,晋室南迁后,也经常利用这些坞壁和坞主,在沦陷的北方实施间接统治,东晋政府经常给这些坞主“太守”“刺史”“都督”等封号。自我安慰,这些坞主也愿意接受封号加强他们的地位,上文提到的苏峻,就曾接受东晋政府册封,被朝廷赐予所谓“安集将军”“峻少为书生,有才学,仕郡主簿。年十八,举孝廉。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于时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遣长史徐玮宣檄诸屯,示以王化,又收枯骨而葬之,远近感其恩义,推峻为主。遂射猎于海边青山中。元帝闻之,假峻安集将军。” 郗鉴以被东晋朝廷封为所谓“兖州刺史,龙骧将军”,上文所述的李矩,郭默等分别被东晋朝廷封为“太守”许多坞堡主也自封太守,刺史,将军等等,用以加强统治,然后让朝廷承认既定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3

帖子

9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6
发表于 2022-12-19 20: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梁—10德威三年级第四十一讲作业:
怎么理解南北朝的农村的堡垒坞壁?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人们为了自保避乱,为防御外敌,在乡、里中修建了坚固的城堡,称为坞壁,又称坞堡。简单的说,就是选取一个合适的地点,建立起带有城墙的围坞,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和敌楼,像一个缩小的城池。坞壁是以宗族和乡里为纽带,保障乡人的安全的基层组织。正如《晋纪》上记载的那样:“永嘉大乱,中原残荒,坞壁盈世”。“坞壁”是西汉末年开始兴起的,汉明帝的司空第五伦在乱世中建坞自保,“宗族闾里争往附之。伦乃依险固筑营壁,有贼,辄奋厉其众,引强持满以拒之”。坞壁的分布范围极广,种类也很多。有以豪强组织起来,以流民为主体的坞壁,如三国时期汉中豪强刘雄鸣在汉中建立的流民坞壁,“有众数千人,亡命皆往依之”;也有按照家族建立的家族坞壁,如曹魏时期的田畴“率宗族及附从数百人,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的家族坞壁;还有豪门大族建立的豪族坞壁,如许褚投曹操之前,便在家乡“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这些坞壁的共同特征都是保境安民,保卫坞壁内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魏晋那种乱世,坞壁遍布全国各地,数量十分庞大。坞壁一般有一位德高望重、能保护居民安全的坞主,一般都是由当地豪强担任,利用本身的号召力和震慑力来保证坞内居民的安全,同时组织生产,有些半军半民的性质。坞主一般能够世袭,父死子继,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基层组织。坞壁大多设立于远离城邑的险要地区,利用易守难攻的地形,因势利导建成。因为地势险要,多能长期存在,如薛辩在汾阴建立的坞壁便“历石虎、苻坚,凭河自固”,坚持了很多年。坞壁做为一个准军事单位,它的军事功能是必须放在第一位的。坞中的人民战时是军人,平时是农民,也有一些特殊的人才担任军事指挥或者对外联络工作。形成一个军事防御体系。坞壁内的人要吃饭,要花钱,所以坞壁的经济问题也是个重要问题。坞民在坞堡内,一般拒绝向国家交税,也不承担国家的各种徭役,只对本坞负责。这使得坞民们能专注生产。西晋时郭默的怀城的坞壁,能岁收米粟八十万斛。我们现在仍能在陕西和四川不少遗址中发现坞田的痕迹。在一些大的坞壁内,除了耕种,还有多种项目。比如养殖牛马、种植药材,养蚕织布,争取最大限度的自给自足。因为一旦遇到战事,不能保证自身的供给,也谈不上什么据险自保。坞壁内部就是个小型社会,有学校教育坞民的子女,有专门管理各类婚丧嫁娶的机构,也有处理坞民内部纠纷的专门人员。坞壁内部都是在各种制度的约束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社会生活。坞壁也不是共产主义的天堂,坞民和坞主及坞内地主阶级的关系仍然是一种剥削的关系。坞民只是将皇帝和官府换成了坞主和坞内地主,普通坞民仍然没有任何权利,在坞主的管理下从事农业生产和军事防御,也要向坞主交租,为整个坞壁服务。所以我们也不能过度美化这种制度,将它当成原始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坞壁制由于有着很强的军事防御能力,所以往往被政府利用,当做防御一方的堡垒,特别是位置很好,能扼守交通要津的坞壁,更加得到政府的青睐。在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柏壁村,有一个坞壁的遗址,就是当时被政府当作雍州壁垒来看待的。这个坞壁很大,“城高二丈,周八里”,在隋末唐初的战乱中,被李渊当成防御刘武周的桥头堡。柏壁镇还有一个地方叫秦王堡,也是为了纪念李世民在这个坞壁与宋金刚、刘黑闼作战而得名。坞壁并不是政府规定的一级组织,魏晋南北朝三百年中,都是以郡县制治理天下的。坞壁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原因。它是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延续,也是那个“五胡乱华”时期老百姓悲惨生活的写照。在政府无法依靠的情况下,为了生存,老百姓不得不团结起来,用自身的力量抵抗,使得中华文化特别是汉族文化得以延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04

帖子

50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2-20 14: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四十一讲作业
梁-孟庆瑞

作业:怎么理解南北朝的农村的堡垒坞壁?
答: 魏晋南北时期乡村确实出现了更多以村为名的居住聚落,而且也有更多的村修筑了防御工事,类似于堡垒坞壁,以保证居住者的安全。
这种集中居住方式既可能与乡里制度挂钩,也可能在战争情况下与乡里制度脱钩而成为一种自治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3

帖子

38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2-24 18: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梁组第四十一讲作业
梁组20-绿竹清泉

怎么理解南北朝的农村的堡垒坞壁?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壁也称坞堡或壁垒。多择既有山林险阻,又可进行农耕的宜守宜农之地设置。比较常见的是采取血缘和地域的形式,以宗族与乡里作为团聚的纽带。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强自为坞主,或称宗主。他们以宗族乡里关系组织地方割据武装,被控制的宗人乡亲实际上是坞主的私人部曲。此外,也有以流民结集的方式出现的坞壁,坞主都由流民公推有才能或宗族势力相对强大者任之。坞壁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区。十六国和北魏的统治者,往往按坞主的实力大小,分别给予官职,大小坞壁又成为各级地方政权机构的治所。北魏前期,推行宗主督护制,更全面地承认了宗主们及其控制下的大小坞壁的合法地位。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三长代替了宗主;邻、里、党等地方基层组织也取代了大、小坞壁组织。
魏晋时期战乱不断,实力雄厚的乡里大族多率领百姓逃亡山野之间,修筑坞壁以求自保,有时也称“坞”“壁”“垒”“坞堡”“壁垒”等。由于“坞壁”在选址时,就将耕作生产的因素考虑进来了,所以即使与外界隔绝,民众也可以自给自足。
坞壁的首领称为坞主、营主、垒主等,他们占有土地,招募民众耕作,在平时为坞壁的行政长官,组织生产,教化百姓,战时率领坞民作战。坞主甚至自行制度规章,设置部吏和幕僚,坞壁内民众称坞民或堡户,租种土地,缴纳田赋,坞壁内的民众往往是本族族众,乡里乡亲,失去土地或躲避胡人侵扰而流亡过来的流民,坞主也经常自行招募流民,补充实力。这些坞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跟随坞主作战,“且耕且守”因为守卫家乡,故而通常士气高昂,战斗力强。坞主和坞民形成紧密的联系。通常十分牢固。坞壁内部还制定了各种法规,相约共同遵守,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管理秩序。如禹山坞通过与玛众共同立誓的办法制定了法规。庾衮与乌众誓曰:无恃险,无怙乱,无暴邻,无抽屋,无樵采人所植,无谋非德,无犯非义,戮力一心,同恤危难。
由于战争频繁,屯田是坞壁普遍采取的措施,因此坞壁内往往存储大量粮食,自给自足,形成封闭的“庄园式经济”,很少进行商业往来。根据出土文物来看,大型坞壁内设有手工作坊,畜牧场,甚至娱乐场所,但极少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市场。这也是“坞堡”与“城市”的最大区别,即坞堡是封闭的,没有“市场”的,当粮食不足时,坞主往往会率领坞民进行抢劫,如上文所述郭默即以抢劫为生。这种抢劫行为在坞主里是非常常见的。《晋书刘聪载记》称:(刘)曜还师攻郭默于怀城,收其米粟八十万斛。”仅仅郭默一个坞壁就有粮食八十万斛,数量可谓十分惊人。其他大型坞壁的情况可想而知。
坞主一旦产生往往在本坞壁内有世袭性倾向,一任坞主去世,则传其子或同宗族近属继续担任坞主,其他异姓不得染指,具有很强的宗族色彩。坞主所拥有的武装常称部曲,玛主和其所领部曲的关系是非常牢固的,苏峻死后,峻司马任让等人共立峻弟苏逸为主,领苏峻原来的部众。坞主若死其部众传至其子或弟,其他非本族成员难以统领。鸡主刘遐死后朝廷以其部众授予郭默,刘遐宗族亲戚故旧不乐他属,拥立刘遐子刘肇叛晋。《晋书》卷《刘遐传》以郭默为北中郎将,领遐部曲。遐妹夫防及遐故将史迭、卞咸、李龙等不乐他属,共立肇,袭遐故位以叛。成帝遗郭默等率诸郡讨之。叛军得以平息。
坞壁的人口相当于现代的镇或村,通常有数百户,人口千余,后赵时三辅豪右多杀其令长,拥三十余壁,有众五万以应勋。则平均每个坞壁1500人左右。《晋书》卷《慕容俊传》:张平跨有新兴、雁门、西河、太原、上党、上郡之地,垒壁三百余,胡晋十于万户。”则每个坞壁平均三百户,也是千余人左右。
在这样的情况下,坞壁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小社会,小个体,在北方大乱,地方政权崩溃的情况下,坞壁事实上成了实际上的地方政权组织,晋室南迁后,也经常利用这些坞壁和坞主,在沦陷的北方实施间接统治,东晋政府经常给这些坞主“太守”“刺史”“都督”等封号。自我安慰,这些坞主也愿意接受封号加强他们的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1404

帖子

140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0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1 22: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一讲作业
梁组随心


怎么理解南北朝的农村的堡垒坞壁


在很多地方因为战乱而赤地千里之时,坞壁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从汉末开始形成的坞壁制造出了许多豪强大族,中央政府往往要利用他们,赋予他们权力,他们的宗族经过发展,形成了强大的门阀势力,是南北朝时代门阀政治的基础。可以说,南北朝许多世家大族是因坞壁而兴起的。
经过数百年战乱后,隋朝终于统一了天下。随着天下的大治,相对封闭的坞壁也走向了衰落,而强大的中央政府也不可能允许一个不向中央缴纳税赋的独立王国的存在。所以经过数十年的打压与治理,到了盛唐之时,坞壁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
对于我们今天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来说,坞壁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保护中华文化,是做了很多贡献的。我们应该记住,在那个充满血腥的黑暗历史时期,还有这样一个小桃源一般的坞壁,使得更多的汉人和汉族文化得以保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60

帖子

36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0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7 09: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一讲作业

坞壁自汉代就有,在战乱年代,较小的行政地域,建立坞壁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从汉末开始形成的坞壁制造出了许多豪强大族,中央政府往往要利用他们,赋予他们权力,他们的宗族经过发展,形成了强大的门阀势力,是南北朝时代门阀政治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壁也称坞堡或壁垒。多择既有山林险阻,又可进行农耕的宜守宜农之地设置。比较常见的是采取血缘和地域的形式,以宗族与乡里作为团聚的纽带。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强自为坞主,或称宗主。他们以宗族乡里关系组织地方割据武装,被控制的宗人乡亲实际上是坞主的私人部曲。
此外,也有以流民结集的方式出现的坞壁,坞主都由流民公推有才能或宗族势力相对强大者任之。坞壁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区。十六国和北魏的统治者,往往按坞主的实力大小,分别给予官职,大小坞壁又成为各级地方政权机构的治所。北魏前期,推行宗主督护制,更全面地承认了宗主们及其控制下的大小坞壁的合法地位。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三长代替了宗主;邻、里、党等地方基层组织也取代了大、小坞壁组织。唐以后,坞壁转入衰落,但并未根绝。
经过数百年战乱后,隋朝终于统一了天下。随着天下的大治,相对封闭的坞壁也走向了衰落,经过数十年的打压与治理,到了盛唐之时,坞壁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0:07 , Processed in 0.08365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