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1009|回复: 10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六十八讲作业

[复制链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8-20 21: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路漫漫 于 2023-8-20 21:20 编辑

作业:梁元帝为什么不愿意回健康而迁都江陵,这么做有何后果?

5

主题

678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3-8-21 10: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六十八讲水晶作业
梁元帝为什么不愿意回健康而迁都江陵,这么做有何后果?
​答:按照中国古代的规矩,作为皇帝应该是在首都登基即位的,而且在太庙也有着一系列的登基流程,这样称帝才具备合法性。但是萧绎并没有如此操作,只是把封地江陵改作陪都,其他所有一切照旧。他这样的操作也就引起了很多朝廷大臣的猜疑,出现了政局不稳的情况。再加上他自己并不是萧衍认定的法定继承人,所以在兄弟之间形成非议,为他在兄弟相残中败亡埋下了隐患。他为什么不再建康即位登基,白白放过了这个名正言顺登基称帝的机会呢?
萧绎是梁武帝庶出的第七个儿子,梁武帝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传位于萧绎。天监十三年(514年),年仅六岁的萧绎就离开了建康,到江陵当湘东王。这导致萧绎在建康几乎没有什么人脉势力,而江陵却是他经营多年的根据地。萧绎自然不愿意离开江陵。            
     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建康固然有着很重要的政治意义,得到建康后也会赢得门阀士族的支持,但在侯景之乱后却也存在很大的隐患。由于在侯景之乱中建康受到极大的破坏,在城防和安全上已经不能满足作为首都的需求,这是萧绎不选择建康作为南梁朝廷所在地的首要原因之一。经过了侯景、王僧辩等多支军马的反复攻伐,建康这个昔日中华最为繁华的城市已经破败不堪。此时的建康别说作为首都,就是养活普通人都成了问题,又怎么可能作为首都存在呢。​
     ​  侯景之乱,常住建康的门阀士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靠近建康的三吴之地门阀士族,在这次内乱中损失最为惨重,可以说是家族势力被侯景连根拔起。在他们受到如此惨重损失之时,萧绎却打着勤王的旗号阳奉阴违。他一边高呼剿灭侯景营救萧衍和萧纲扽口号,一边却在战争中出工不出力,把矛头对准了自己的兄弟部队,致使侯景坐大,为的就是争权夺利。这种乱战不仅仅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使得建康的萧氏宗族、门阀士族损失惨重。后来王僧辩攻破建康,又进行了一轮迫害和屠杀,这让建康成了人间地狱。也正是因为如此,建康的萧氏宗族、门阀士族、官员军队、庶民百姓都是比较仇恨萧绎的。而江陵是萧绎的封地,也是起兵之地,从安全和民心上更有保障,所以在他看来江陵比建康更适合建立南梁朝廷。
      ​从当时的军事环境来看,江陵比起建康也更有利于萧绎军队在未来的军事行动。建康虽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六朝古都,但在军事环境上是比较差的。尤其是建康被侯景之乱严重破坏,作为后勤基地的三吴之地被连根拔起的态势下,建康是绝不可能守住由长江上游发起的进攻的。与建康相反,江陵所在的荆州却没有在侯景之乱中受到太大的伤害。他既有长江中上游的地理优势,又处于中国古代第二大粮食主产区,可以说是兵精粮足。在建康已经破烂不堪的情况下,固守荆州是萧绎的最佳选择,也是在南梁乱局中占据优势的第一选择。可以说对比江陵和建康两座大城在当时政治军事格局中的状态,选择江陵作为重建南梁朝廷之地是没有问题的。​从军事发展来看,无论是益州的萧纪,还是西魏的萧詧,都处于长江上游,对于江陵是具备一定地理优势的。萧绎从江陵出发攻打,还能勉强能应付,可如果迁都到建康,对方的优势就更大了,等于是白白把荆州的有利地势扔给了对方。在这种局势下,萧绎自然要分轻重缓急,建康的政治意义再重要,也比不上江陵在军事上的巨大作用。因此萧绎在政治和军事上权衡利弊,选择江陵作为南梁陪都。
        ​萧绎与宗族兄弟争夺皇位掀起的内乱让南梁大伤元气,尤其是在平定了益州萧纪之后,更是使得南梁国力陷入了最低点。在此境况下面临引狼入室的萧詧及其带来的西魏军队,疲惫至极的南梁军队难以抵抗,最终江陵城破,萧绎以败亡而告终。从这个角度看,萧绎虽然在军事上做了最佳的选择,但在政治上却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他的称帝登基看似胜利了,其实却让南梁一步步的走向深渊,国家的失败也成了他最大的失败。由此看来,当政治上陷入最大失败的时候,以图在军事上挽回便成了极大的奢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23-8-21 13: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六十八讲作业
宋07顿明作业:梁元帝为什么不愿意回健康而迁都江陵,这么做有何后果?
       有三个原因:第一,萧绎是梁武帝庶出的第七个儿子,梁武帝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传位于萧绎。天监十三年(514年),年仅六岁的萧绎就离开了建康,到江陵当湘东王。这导致萧绎在建康几乎没有什么人脉势力,而江陵却是他经营多年的根据地。萧绎自然不愿意离开江陵。
       第二,侯景之乱对以建康为中心的三吴地区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江陵几乎没有被侯景之乱的波及,人口和生产力都没有受到很大的损害。
       第三,萧绎在登基之后面临的局势不好,西边是也已经登基的萧纪,北方则是已经逐渐发展为统一核心的西魏。对于萧纪和西魏,萧绎采取的策略是“引西魏灭萧纪”。为了“引西魏灭萧纪”的成功实施,萧绎决定不离开江陵。
       结果就是萧绎的江陵政权被西魏消灭,南梁此后再没有出现过有实权的皇帝,进而名存实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14

帖子

51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14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8-21 18: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六十八讲作业
宋08-芳溶
梁元帝为什么不愿意回健康而迁都江陵? 这么做有何后果?
答:
众所周知,南朝的都城是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而且建康在侯景死后已经被王僧辩和陈霸先收复了。按照常理,梁元帝在登基后应该返回建康。但奇怪的是,梁元帝在收复建康后依然留在江陵,最终导致自己死于西魏之手。那么梁元帝萧绎为什么不愿意返回建康呢?

梁元帝不肯返回建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萧绎是梁武帝庶出的第七个儿子,梁武帝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传位于萧绎。天监十三年(514年),年仅六岁的萧绎就离开了建康,到江陵当湘东王。这导致萧绎在建康几乎没有什么人脉势力,而江陵却是他经营多年的根据地。萧绎自然不愿意离开江陵。

第二,侯景之乱对以建康为中心的三吴地区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史书记载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与建康相比,江陵几乎没有被侯景之乱的波及,人口和生产力都没有受到很大的损害。萧绎是个“四季常服不过八套”的人,江陵此时的生活要比建康舒服。

第三,萧绎在登基之后面临的局势不好,西边是与萧绎“地拟孙刘,情深鲁卫”并且也已经登基的萧纪,北方则是已经逐渐发展为统一核心的西魏。对于萧纪和西魏,萧绎采取的策略是“引西魏灭萧纪”。为了“引西魏灭萧纪”的成功实施,萧绎决定不离开江陵,以便亲自微操。

萧绎最终否决了王褒、周弘正,以及武昌太守朱买臣(荆州人)还都南京的建议,定都于时称“全盛”的江陵。江陵所在的荆州地区,地处长江中游开阔地域,沿江上溯可入蜀,顺江而下可进江南,北上经襄阳可入中原,南下过五岭可入广交(交趾),是一个战略要地,同时又是一个“四通之地”、“四战之地”。江陵政权如取攻势,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攻出发地和后方基地;但如取守势,由于四面皆“通”,易攻难守,政权中心在此难以立足。结果仅仅一年后,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九月,西魏宇文泰大举出兵,在萧詧的配合下,进攻江陵。很快,江陵失陷,萧绎的江陵政权被西魏消灭,萧绎被萧詧杀害。剩下的百官与士大夫也沦落为奴婢,被驱逐、被奴役。南梁此后再没有出现过有实权的皇帝,进而名存实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8

帖子

1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8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8-23 10: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六十八讲作业
一瓯茶

1.梁元帝为什么不愿意回健康而迁都江陵?这么做有何后果?
答:自梁朝大乱后,萧绎的大本营一直在江陵。江陵所在的荆州,扼长江上游,对在长江下游作乱的侯景,在战略上有居高临下的优势。
但是南京是南朝“天然性国都”,国贼侯景被灭后,作为最有资格继位的湘东王萧绎,按理说他应该回到南京即位。只有这样,他的皇位才具有“天然性”与“合法性”。但是当这个问题摆在梁朝君臣面前时,却引出一场地域集团的利益之争。
当时朝廷官员明显分成两派。东部氏族和西部氏族。 黄门侍郎周弘正 、王褒等人意愿东迁,认为继承大统就应还都建康;而领军将军胡僧佑、太府卿黄罗汉等都不同意东迁,他们认为建康凋残、江陵全盛,不必再东迁重建建康城。前者都是东部士族,后者都是西部士族,这场争论很明显地有着地域色彩。
这一场争论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六朝政局基本上是由士族门阀主导。东晋、宋、齐、梁四朝之中,东部士族一直主宰着政局。侯景之乱基本结束了东部士族的政治优势地位,其军事依靠力量基本被打击殆尽。这就使得他们被迫依附于各方实力派,或附逆贼侯景,或依荆州萧绎集团,或南下依附南方土著豪强。
以荆雍集团为主体的西部士族在平定侯景之乱后,一下子就强势起来,再加上梁武帝本人就是以荆雍起兵而建政权,梁朝的军事将领也多出自西部,因此要求定都江陵的呼声一直较高。萧绎见状不愿违背西人之愿,并顾虑再发生政治风波,所以最终决策定都江陵。

江陵所在的荆州地区,地处长江中游开阔地域,沿江上溯可入蜀,顺江而下可进江南,北上经襄阳可入中原,南下过五岭可入广交(交趾),是一个战略要地,同时又是一个“四通之地”、“四战之地”。江陵政权如取攻势,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攻出发地和后方基地;但如取守势,由于四面皆“通”,易攻难守,政权中心在此难以立足。所以,建都江陵从战略上讲,必然会给帝王执政留下隐患,后果可想而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0

帖子

1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60
发表于 2023-8-26 17: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寒云 于 2023-8-26 17:51 编辑

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六十八讲宋组作业:宋21-心雨姐姐
1.梁元帝为什么不愿意回健康而迁都江陵?这么做有何后果?

首先从以下三个原因分析:梁元帝不肯返回建康的原因及后果:
1.
萧绎是梁武帝庶出的第七个儿子,梁武帝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传位于萧绎。天监十三年(514年),年仅六岁的萧绎就离开了建康,到江陵当湘东王。这导致萧绎在建康几乎没有什么人脉势力,而江陵却是他经营多年的根据地。萧绎自然不愿意离开江陵。
2.
侯景之乱对以建康为中心的三吴地区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史书记载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与建康相比,江陵几乎没有被侯景之乱的波及,人口和生产力都没有受到很大的损害。萧绎是个“四季常服不过八套”的人,江陵此时的生活要比建康舒服。
3.
萧绎在登基之后面临的局势不好,西边是与萧绎“地拟孙刘,情深鲁卫”并且也已经登基的萧纪,北方则是已经逐渐发展为统一核心的西魏。对于萧纪和西魏,萧绎采取的策略是“引西魏灭萧纪”。为了“引西魏灭萧纪”的成功实施,萧绎决定不离开江陵,以便亲自微操。综合来讲,多年的经营、生活上的享受和所谓的“战略考虑”让萧绎拒绝返回建康,而是继续待在江陵。结果就是萧绎的江陵政权被西魏消灭,南梁此后再没有出现过有实权的皇帝,进而名存实亡。
总之,江陵所在的荆州地区,地处长江中游开阔地域,沿江上溯可入蜀,顺江而下可进江南,北上经襄阳可入中原,南下过五岭可入广交(交趾),是一个战略要地,同时又是一个“四通之地”、“四战之地”。江陵政权如取攻势,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攻出发地和后方基地;但如取守势,由于四面皆“通”,易攻难守,政权中心在此难以立足。所以,建都江陵从战略上讲,必然会给帝王执政留下隐患,后果可想而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3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8-30 15: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六十八讲作业
宋06-春风桃李

1.梁元帝为什么不愿意回建康而迁都江陵?这么做有何后果?
答:
公元552年,湘东王萧绎平定侯景之乱。作为梁武帝唯一尚存的儿子,萧绎随即在江陵即位称帝。他此时自然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还都建康还是定都江陵。为此,朝廷内部发生了激烈争论。
侯景之乱平定之后,萧绎成了梁武帝唯一尚存的儿子,顺利在江陵即位称帝。萧绎称帝之后,考虑还都建康,首倡东迁,但立马遭到很多朝廷大员的反对。关于定都何处的争论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涉及到参与争论各方的切身利益。
当时朝廷官员明显分成两派。黄门侍郎周弘正 、王褒等人意愿东迁,认为继承大统就应还都建康;而领军将军胡僧佑、太府卿黄罗汉等都不同意东迁,他们认为建康凋残、江陵全盛,不必再东迁重建建康城。前者都是东部士族,后者都是西部士族,这场争论很明显地有着地域色彩。
这一场争论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六朝政局基本上是由士族门阀主导。西晋继永嘉祸乱之后,又遭匈奴南侵,北人纷纷南渡。南渡的北方士族称为侨姓士族,土著的南方士族称为吴姓士族。在统治集团内部,侨姓士族在政治地位上优于吴姓士族,而在侨姓士族内部又因地域关系分为东部士族和西部士族,东部士族地位明显优于西部。侨姓与吴姓士族、东部与西部士族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东晋、宋、齐、梁四朝之中,东部士族一直主宰着政局。侯景之乱基本结束了东部士族的政治优势地位,其军事依靠力量基本被打击殆尽。这就使得他们被迫依附于各方实力派,或附逆贼侯景,或依荆州萧绎集团,或南下依附南方土著豪强。
以荆雍集团为主体的西部士族在平定侯景之乱后一下子就强势起来,再加上梁武帝本人就是以荆雍起兵而建政权,梁朝的军事将领也多出自西部,因此要求定都江陵的呼声一直较高。萧绎尽管以帝王之尊首倡东迁,但终究不愿违背西人之愿,他也顾虑再发生政治风波,所以最终决策定都江陵。
江陵所在的荆州地区,地处长江中游开阔地域,沿江上溯可入蜀,顺江而下可进江南,北上经襄阳可入中原,南下过五岭可入广交(交趾),是一个战略要地,同时又是一个“四通之地”、“四战之地”。江陵政权如取攻势,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攻出发地和后方基地;但如取守势,由于四面皆“通”,易攻难守,政权中心在此难以立足。
东魏(公元550年,高洋取而代之,建北齐)一直对梁朝虎视眈眈,在侯景之乱时就伺机取利。549年3月,侯景军攻下台城,完全掌控建康时,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同年7月派人攻占合肥。之后,北齐军又陆续占领寿阳等地,不久就取得了江淮一带,逼近建康。
552年11月,梁元帝萧绎即位称帝、定都江陵,建康空虚。次年9月,高洋派遣侯景余部郭元建率2万大军在合肥一带大量集结舟舰,准备袭击建康,同时派出大将邢景远、步大汗萨、东方老等率各路人马相继来攻。同时,早在549年就投奔东魏的湘潭侯萧退也随军而行。
显然,北齐军对此次进攻进行了充分准备。他们也深知建康的重要地位,一旦渡江攻下建康城,将立即扶植傀儡萧退政权,并以萧退为正统,以建康为中心倾覆梁元帝萧绎的江陵政权。
当时司空陈霸先代大都督王僧辩镇守建康,听得消息后,立即派人飞马快报江陵。梁元帝接报后,命从江陵回建康途中的王僧辩立即到姑孰(今安徽当涂)组织防御。王僧辩到姑孰后,调集侯瑱部3000精兵在东关(在今安徽巢湖东濡须山上)筑垒,严防南侵的齐军,后又派吴郡太守张彪、吴兴太守裴之横等率所部与侯瑱部在东关会合,并击败来犯的郭元建军。齐军见梁军准备十分充分,撤军而退。湘潭侯萧退不得已,灰溜溜退回到邺城 。
梁元帝萧绎以江陵建都而不还都建康,本是无奈之举,却把北方的邻居西魏搞得很紧张。由于江陵离中原不远,以为萧绎要取攻势进攻自己,于是紧急整军经武,准备先发制人,主动向江陵用兵。
萧绎登上皇位之后,完全沉浸在老庄之道中,在国策上哪里知道什么是上策、中策、下策。等到西魏大军围困江陵,他尚且集合百官大谈老庄之道。当西魏军攻打江陵甚急之时,萧绎登城视察敌情,还不忘口占一诗。随行之人也不忘附和,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待到南城陷落,火光冲天之时,萧绎来到东阁竹殿,命左右尽烧古今图书14万多卷,又用宝剑狂砍竹柱,仰天长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11月,西魏攻陷江陵,俘获了梁元帝。南朝10多万人被迫迁往北方,其中包括大批士族,这是南朝士族受到有史以来最沉重的打击。从此,侨人东部士族作为统治集团从历史上消失了,西部士族却因追随王僧辩镇守长江下游得以保全部分实力。
此时,江南土著吴姓士族因为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仍然保全着相当的势力。
江陵沦陷后,梁朝中央政权的中心人物是代表侨人的王僧辩和代表南人的陈霸先,他们共同拥立了萧绎第九子萧方智为梁敬帝。此时的梁敬帝年仅13岁,政权主要由王僧辩操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27

帖子

3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27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0-2 15: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八讲作业:

作业:
梁元帝为什么不愿意回健康而迁都江陵?这么做有何后果?
答:梁元帝不愿意回健康(南京)而迁都江陵(荆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与荆州关系太不一般。19岁时萧绎就出任荆州刺史,后几经调转,又复任荆州刺史。萧绎手下心腹重臣多是荆州人,即“楚人”,他们不想离开荆州故土。而萧绎能灭侯景,也是倚仗荆州与荆州人。如果还都南京,自己在南京的“人情”也不太熟。去了一个自己“人情”不太熟的地方,又丢掉了荆州士族的支持,萧绎两头不讨好。
但不论从军事地理、经济、权力的角度,对梁元帝来说,还都南京都比定都江陵更为合适。当时,除了萧詧控制襄阳外,西魏宇文泰已出兵西川。江陵以北有萧詧,江陵以西有宇文泰,无论是萧詧走陆路攻江陵,还是宇文泰顺江攻江陵,都不难。如果还都南京,固然江北就是北齐,但过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南京以东、以南没有强敌,以西又有千里之外的江陵作为屏障,安全系数相对较高。南京凭江恃险,易守难攻,而江陵处在四战之地,易攻难守。
萧绎最终否决了臣子们还都南京的建议,定都于时称“全盛”的江陵。仅仅一年后,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九月,西魏宇文泰大举出兵,在萧詧的配合下,进攻江陵。很快,江陵失陷,萧绎被萧詧杀害。在魏兵进攻之前,梁散骑郎庾季才就劝过萧绎赶紧还都南京,置重兵于江陵作为南京屏障。庾季才认为这样一来,即使丢掉江陵,至少我们还能保住江东半壁,可惜萧绎不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31

帖子

54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45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0-14 13: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六十八讲作业
宋15  疏雨滴梧桐

梁元帝为什么不愿意回健康而迁都江陵?这么做有何后果?
答:梁元帝不愿意回健康(南京)而迁都江陵(荆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与荆州关系太不一般。19岁时萧绎就出任荆州刺史,后几经调转,又复任荆州刺史。萧绎手下心腹重臣多是荆州人,即“楚人”,他们不想离开荆州故土。而萧绎能灭侯景,也是倚仗荆州与荆州人。如果还都南京,自己在南京的“人情”也不太熟。去了一个自己“人情”不太熟的地方,又丢掉了荆州士族的支持,萧绎两头不讨好。
但不论从军事地理、经济、权力的角度,对梁元帝来说,还都南京都比定都江陵更为合适。当时,除了萧詧控制襄阳外,西魏宇文泰已出兵西川。江陵以北有萧詧,江陵以西有宇文泰,无论是萧詧走陆路攻江陵,还是宇文泰顺江攻江陵,都不难。如果还都南京,固然江北就是北齐,但过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南京以东、以南没有强敌,以西又有千里之外的江陵作为屏障,安全系数相对较高。南京凭江恃险,易守难攻,而江陵处在四战之地,易攻难守。
萧绎最终否决了臣子们还都南京的建议,定都于时称“全盛”的江陵。仅仅一年后,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九月,西魏宇文泰大举出兵,在萧詧的配合下,进攻江陵。很快,江陵失陷,萧绎被萧詧杀害。在魏兵进攻之前,梁散骑郎庾季才就劝过萧绎赶紧还都南京,置重兵于江陵作为南京屏障。庾季才认为这样一来,即使丢掉江陵,至少我们还能保住江东半壁,可惜萧绎不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85

帖子

11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4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3-11-12 22: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想西泠学资治通鉴南北朝交三年级第六十八讲作业
1.梁元帝为什么不愿意回健康而迁都江陵?这么做有何后果?
答:公元552年,湘东王萧绎平定侯景之乱。作为梁武帝唯一尚存的儿子,萧绎随即在江陵即位称帝。他此时自然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还都建康还是定都江陵。为此,朝廷内部发生了激烈争论。

父死兄亡 萧绎等来梦寐以求的皇冠

萧绎是梁武帝第七子,由于出身在文学世家,他不仅是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还精通乐理、姓氏学、医学、围棋、周易、星相、相马等等。

萧绎于514年被封为湘东王,526年出任荆州刺史,从此便控制了长江中上游一带,成为地方实力派。他作为皇子,前半生一直养尊处优,吟诗作画,倒也逍遥自在。可惜的是,他早年因病一眼失明,性格缺陷与身体缺陷一样明显,在侯景之乱中一下子暴露无遗。他拥有强大的军力却作壁上观,暗藏私心,迟迟不愿发兵勤王,直到其父梁武帝被侯景叛军围困活活饿死在宫中。因为猜忌,他先后杀掉弟弟桂阳王萧慥、侄子萧誉、孙辈萧栋,并袭击兄长萧纶。他唯恐武陵王萧纪插手平叛,将萧纪之子萧圆照部阻挡在白帝城,不准东下;侄子萧圆正率领部下接受他的指挥,却被他囚禁在岳阳。他怕兄弟来抢地盘,向西魏求救,使西魏趁机夺得了蜀地。

侯景之乱平定之后,他成了梁武帝唯一尚存的儿子,顺利在江陵即位称帝。萧绎称帝之后,考虑还都建康,首倡东迁,但立马遭到很多朝廷大员的反对。关于定都何处的争论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涉及到参与争论各方的切身利益。

定都之争 强势的西部士族完胜东部士族

当时朝廷官员明显分成两派。黄门侍郎周弘正 、王褒等人意愿东迁,认为继承大统就应还都建康;而领军将军胡僧佑、太府卿黄罗汉等都不同意东迁,他们认为建康凋残、江陵全盛,不必再东迁重建建康城。前者都是东部士族,后者都是西部士族,这场争论很明显地有着地域色彩。

这一场争论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六朝政局基本上是由士族门阀主导。西晋继永嘉祸乱之后,又遭匈奴南侵,北人纷纷南渡。南渡的北方士族称为侨姓士族,土著的南方士族称为吴姓士族。在统治集团内部,侨姓士族在政治地位上优于吴姓士族,而在侨姓士族内部又因地域关系分为东部士族和西部士族,东部士族地位明显优于西部。侨姓与吴姓士族、东部与西部士族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东晋、宋、齐、梁四朝之中,东部士族一直主宰着政局。侯景之乱基本结束了东部士族的政治优势地位,其军事依靠力量基本被打击殆尽。这就使得他们被迫依附于各方实力派,或附逆贼侯景,或依荆州萧绎集团,或南下依附南方土著豪强。

以荆雍集团为主体的西部士族在平定侯景之乱后一下子就强势起来,再加上梁武帝本人就是以荆雍起兵而建政权,梁朝的军事将领也多出自西部,因此要求定都江陵的呼声一直较高。萧绎尽管以帝王之尊首倡东迁,但终究不愿违背西人之愿,他也顾虑再发生政治风波,所以最终决策定都江陵。

江陵所在的荆州地区,地处长江中游开阔地域,沿江上溯可入蜀,顺江而下可进江南,北上经襄阳可入中原,南下过五岭可入广交(交趾),是一个战略要地,同时又是一个“四通之地”、“四战之地”。江陵政权如取攻势,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攻出发地和后方基地;但如取守势,由于四面皆“通”,易攻难守,政权中心在此难以立足。所以,建都江陵从战略上讲,必然会给帝王执政留下隐患,后果可想而知。
建康空虚 北齐南下攻城略地

东魏(公元550年,高洋取而代之,建北齐)一直对梁朝虎视眈眈,在侯景之乱时就伺机取利。549年3月,侯景军攻下台城,完全掌控建康时,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同年7月派人攻占合肥。之后,北齐军又陆续占领寿阳等地,不久就取得了江淮一带,逼近建康。

552年11月,梁元帝萧绎即位称帝、定都江陵,建康空虚。次年9月,高洋派遣侯景余部郭元建率2万大军在合肥一带大量集结舟舰,准备袭击建康,同时派出大将邢景远、步大汗萨、东方老等率各路人马相继来攻。同时,早在549年就投奔东魏的湘潭侯萧退也随军而行。

显然,北齐军对此次进攻进行了充分准备。他们也深知建康的重要地位,一旦渡江攻下建康城,将立即扶植傀儡萧退政权,并以萧退为正统,以建康为中心倾覆梁元帝萧绎的江陵政权。

当时司空陈霸先代大都督王僧辩镇守建康,听得消息后,立即派人飞马快报江陵。梁元帝接报后,命从江陵回建康途中的王僧辩立即到姑孰(今安徽当涂)组织防御。王僧辩到姑孰后,调集侯瑱部3000精兵在东关(在今安徽巢湖东濡须山上)筑垒,严防南侵的齐军,后又派吴郡太守张彪、吴兴太守裴之横等率所部与侯瑱部在东关会合,并击败来犯的郭元建军。齐军见梁军准备十分充分,撤军而退。湘潭侯萧退不得已,灰溜溜退回到邺城 。

萧绎亡国 侨人东部士族的时代结束了

梁元帝萧绎以江陵建都而不还都建康,本是无奈之举,却把北方的邻居西魏搞得很紧张。由于江陵离中原不远,以为萧绎要取攻势进攻自己,于是紧急整军经武,准备先发制人,主动向江陵用兵。

根据西魏对梁朝防御方针的判断:梁元帝萧绎跃军沔南 ,还都建康,乃是其上策;移郭内居民,退保子城,峻其陴堞(音:pí dié),以待援军,乃是其中策;若难以移动,据守江陵,乃是其下策。经过周密部署,西魏派大将于瑾、宇文护、杨忠在554年10月率领5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直下江陵。

萧绎登上皇位之后,完全沉浸在老庄之道中,在国策上哪里知道什么是上策、中策、下策。等到西魏大军围困江陵,他尚且集合百官大谈老庄之道。当西魏军攻打江陵甚急之时,萧绎登城视察敌情,还不忘口占一诗。随行之人也不忘附和,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待到南城陷落,火光冲天之时,萧绎来到东阁竹殿,命左右尽烧古今图书14万多卷,又用宝剑狂砍竹柱,仰天长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11月,西魏攻陷江陵,俘获了梁元帝。南朝10多万人被迫迁往北方,其中包括大批士族,这是南朝士族受到有史以来最沉重的打击。从此,侨人东部士族作为统治集团从历史上消失了,西部士族却因追随王僧辩镇守长江下游得以保全部分实力。

此时,江南土著吴姓士族因为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仍然保全着相当的势力。

江陵沦陷后,梁朝中央政权的中心人物是代表侨人的王僧辩和代表南人的陈霸先,他们共同拥立了萧绎第九子萧方智为梁敬帝。此时的梁敬帝年仅13岁,政权主要由王僧辩操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5:14 , Processed in 0.0783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