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955|回复: 18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白驹组第十五讲作业

[复制链接]

977

主题

2132

帖子

250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0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5-1-8 2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快乐蝴蝶 于 2025-1-8 21:23 编辑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2、什么是兴寄?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三、  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要求:
1、必须采用诗家语。
2、注意镜头的聚焦。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注意不要犯摞眼。
8、注意不可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



0

主题

455

帖子

45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55
发表于 2025-1-10 11: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讲作业:
白驹22-闲坐听风

一、        问答题
1、        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一词,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引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范畴的出典。
“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兴寄”说渊源于汉人诗说中的“美刺比兴”的观念。汉代儒家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要求诗歌创作为巩固封建政治服务,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这种政治教化的功能又可以区分为“美”和“刺”两大方面。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 ·踏雪寻梅
白驹22-闲坐听风
寻梅雪里岭头来,但见殷红点点开。
羡尔凌寒香入骨,一枝折取笔端裁。

简评:首句破题精准,首字平仄比例3:1比例合适,阴阳韵脚比例2:1比例合适。小诗脉络顺畅,作者踏雪寻梅,看见梅花凌寒开放,心生敬畏,激起了写诗的欲望,小诗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品质和傲骨精神。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836

帖子

183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6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9 10: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白驹01一点春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一词,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引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范畴的出典。

“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兴寄”说渊源于汉人诗说中的“美刺比兴”的观念。汉代儒家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要求诗歌创作为巩固封建政治服务,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这种政治教化的功能又可以区分为“美”和“刺”两大方面。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 踏雪寻梅
白驹01一点春
雪里梅花独自香,桥边静秀意蕴长。
朱朱白白迎春醉,万里风烟赋雅章。
三、  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1、采用了诗家语。
2、注意了镜头的聚焦。
3、运用了形象思维。
4、注意了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顺畅无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没有犯摞眼。
8、没有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
1)用韵、格律无误。
2)起承转合符合章法。
3)韵字阴阳平衡。
4)没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2

帖子

27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72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0 00: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白驹05-紫微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以《隋书·文学传序》在概括介绍了南北朝文学创作的发展情况后说:“然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轻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胜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它把南朝与北朝文学传统的差异,归结为“轻绮”和“气质”的对立,要求取长补短,以形成新一代文风。
    “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白居易。他在《读张籍古乐府》诗中说:“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明确提出“风雅比兴”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唐人对“风骨”和“兴寄”的要求,又都偏重在诗歌内容方面,是唐诗内容上的两大支柱。
    凭藉这两大支柱,唐诗建立起一种“风骨”健举、“兴寄”深植的艺术传统,以它对人生的执著追求,对社会的普遍关注,以它严肃的思考和感情的力度,打动了千秋万世的读者,赢得人们的高度叹赏。
    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而“兴寄”讲求寄托。  从历史的演进线索来看,“风骨”论流传在先,盛唐之前已经风行;“兴寄”说产生稍后,中唐以下始形发达。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不光是理论观念上的迁革,亦且是诗歌创作实践的变化,即从唐前期侧重诗人主观情怀的抒述,逐渐过渡到中叶以后偏向客观社会事象的描绘。
正是通过“风骨”与“兴寄”两种质素间主导地位的交替转换而呈现出来了唐诗的发展线索。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踏雪寻梅》
白驹05-紫微
寒风昨夜走飞沙,晨见琼瑶掩小车。
欲学蹇驴寻白雪,好沿驿路寄梅花。
罗浮望断八千里,处士孤山居爱家。
未得半分春信息,先凭逸兴把诗賖。。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采用了诗家语。注意了镜头的聚焦。运用了形象思维。注意了诗中的空间设计。意脉没有断裂。
没有犯摞眼等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用六麻韵,经查格律无误,起联点雪,颔联用两典故点题,颈联转远,合句照应开头。起承转合合符规范。六麻韵韵字不多阴阳平衡不足。无撞韵、挤韵、连韵等,平仄符合4/4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47

帖子

104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4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0 16: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二顷田 于 2025-1-10 20:23 编辑

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白驹17.二顷田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
  “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
“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七绝~踏雪寻梅
白驹17.二顷田
万里碎云如絮来,琼华满地盖千栽。
摇枝惊见花香洁,屹立风前最冷开。

自评:这首作品主题就是踏雪寻梅,冰天雪地,作者踏雪赏景的过程,惊奇中发现,在雪中正开着的梅花。视角重宏大,聚焦到点上。
作品格律无误,脉络顺畅清晰。用韵正确,起句以宏大的雪景作起,聚焦到点上的主题梅花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8

帖子

27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78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1 05: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白驹07-始俑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以《隋书·文学传序》在概括介绍了南北朝文学创作的发展情况后说:“然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轻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胜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它把南朝与北朝文学传统的差异,归结为“轻绮”和“气质”的对立,要求取长补短,以形成新一代文风。
    “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白居易。他在《读张籍古乐府》诗中说:“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明确提出“风雅比兴”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唐人对“风骨”和“兴寄”的要求,又都偏重在诗歌内容方面,是唐诗内容上的两大支柱。
    凭藉这两大支柱,唐诗建立起一种“风骨”健举、“兴寄”深植的艺术传统,以它对人生的执著追求,对社会的普遍关注,以它严肃的思考和感情的力度,打动了千秋万世的读者,赢得人们的高度叹赏。
    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而“兴寄”讲求寄托。  从历史的演进线索来看,“风骨”论流传在先,盛唐之前已经风行;“兴寄”说产生稍后,中唐以下始形发达。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不光是理论观念上的迁革,亦且是诗歌创作实践的变化,即从唐前期侧重诗人主观情怀的抒述,逐渐过渡到中叶以后偏向客观社会事象的描绘。
正是通过“风骨”与“兴寄”两种质素间主导地位的交替转换而呈现出来了唐诗的发展线索。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踏雪寻梅》
白驹07-始俑
满园白絮几枝红,淡淡幽香清冽中。
谁把胭脂轻点玉,绛珠仙子坐寒宫。
三、  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1、采用了诗家语。
2、注意了镜头的聚焦。
3、运用了形象思维。
4、注意了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顺畅无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没有犯摞眼。
8、没有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
1)用韵、格律无误。
2)起承转合符合章法。
3)韵字阴阳平衡。
4)没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5

帖子

5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5
发表于 2025-1-11 17: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白驹01一点春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一词,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引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范畴的出典。

“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兴寄”说渊源于汉人诗说中的“美刺比兴”的观念。汉代儒家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要求诗歌创作为巩固封建政治服务,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这种政治教化的功能又可以区分为“美”和“刺”两大方面。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踏雪寻梅
白驹10-江海
玉龙风裹路难开,为觅幽芳独往来。
遥看冰崖红几点,方知春信雪中栽。三、  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1、采用了诗家语。
2、注意了镜头的聚焦。
3、运用了形象思维。
4、注意了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顺畅无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没有犯摞眼。
8、没有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自评:
用韵、格律:
“开”“来”“栽”押平水韵“十灰”韵部,格律无误,符合七绝平起首句入韵格式,平仄、对仗、押韵均合规。
起承转合:
- 首句“玉龙风裹路难开”起笔不凡,以“玉龙”喻雪,描绘出风雪交加、道路难行的恶劣环境,此为“起”,既点明踏雪背景,又渲染艰难氛围。
- 承句“为觅幽芳独往来”紧承首句,在艰难中表明“觅幽芳”的心志,“独”字更突出执着,是情节发展,为“承”,将寻梅缘由与决心交代清晰。
- 转句“遥看冰崖红几点”笔锋一转,由艰难行路转到视觉所见,从茫茫雪景聚焦到冰崖红梅,画面由面及点,色调由白转红,打破沉闷,引出新意,此为“转”。
- 结句“方知春信雪中栽”回扣主题,“春信”一词升华意境,寓意梅是春使者,在雪中孕育生机,既点明踏雪寻梅收获,又给人希望,为“合”。
韵字阴阳平衡:“开”“来”“栽”在古韵中阴阳相对协调,无阴阳失调之感,使音韵和谐优美。
撞韵、挤韵、连韵:全诗无撞韵、挤韵、连韵
首字平仄:首句首字“玉”为仄声,全诗共四句,符合七绝首字平仄 4/4 或 5/3 大致分布要求,开篇仄起,使节奏有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6

帖子

3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6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1 21: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驹组09一云飞15讲作业

一、        问答题
1、        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一词,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引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范畴的出典。
“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兴寄”说渊源于汉人诗说中的“美刺比兴”的观念。汉代儒家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要求诗歌创作为巩固封建政治服务,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这种政治教化的功能又可以区分为“美”和“刺”两大方面。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二创作题
七绝•踏雪寻梅 白驹组09一云飞 寒风吹面雪纷扬,策杖山林觅暗香。
点亮禅门墙角处,一枝羞涩探红装。
简评:该诗格律、韵字无误。韵字阴阳搭配平衡。首句点题式直写雪,承句点题踏雪寻梅。转句顺转写在古寺的墙角处,看见一枝着涩的紅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352

帖子

35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2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2 10: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白驹02日出东南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一词,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引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范畴的出典。

“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兴寄”说渊源于汉人诗说中的“美刺比兴”的观念。汉代儒家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要求诗歌创作为巩固封建政治服务,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这种政治教化的功能又可以区分为“美”和“刺”两大方面。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踏雪寻梅
文/白驹02-日出东南
漫天瑞雪溪桥滑,忽见琼林数点红。
羞面半遮姿旖旎,何时芳气入襟中。


三、  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1、采用了诗家语。
2、注意了镜头的聚焦。
3、运用了形象思维。
4、注意了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顺畅无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没有犯摞眼。
8、没有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
用韵、格律无误。起承转合符合章法。韵字阴阳平衡。没有撞韵、挤韵、连韵。首字平仄符合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2

帖子

12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5-1-12 18: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女其姝 于 2025-1-15 17:58 编辑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白驹组第十五讲作业
白驹23-静女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具体来说,这种政治教化的功能又可以区分为“美”和“刺”两大方面。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五绝•踏雪寻梅
文/白驹23-静女
一望白茫茫,群山裹素装。
晚来宜踏雪,野径认梅香。自评:本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冬日踏雪寻梅的清雅画面。前两句“一望白茫茫,群山裹素装”描绘了雪后大地的苍茫与群山的纯净,营造出宁静而深远的画面。后两句“晚来宜踏雪,野径认梅香”则通过踏雪寻梅,表达了雪景之美、寻梅之趣。体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立意鲜明,情感真挚,画面感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11:06 , Processed in 0.0714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