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483|回复: 22

小渔村四十五期评阅强化班疏影组第七讲作业

[复制链接]

45

主题

446

帖子

44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4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6-28 20: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凡皿沐子 于 2025-6-28 20:54 编辑

第七讲作业:


一、 问答题


1.写诗评有哪两种方法?具体步骤有哪些?


2.点评诗词有几种思路?


二、 创作题


一)从讲义例诗中找一首诗做点评(运用所学评点步骤)。


二)写一首送别诗,无论是自己离开,还是送友人离开都可以。七律五律绝句不限,韵部不限,必须使用平水韵。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格律诗作业。
要求:
1、采用诗家语。
2、把所用诗家语变形标注出来,并加以说明。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指出在哪里运用了抽象可见化是什么技巧。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要符合4/4或5/3 要求。

0

主题

31

帖子

3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31
发表于 2025-6-29 00: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5评阅强化班第七讲作业
疏影17-闻笛
一、 问答题
1.写诗评有哪两种方法?具体步骤有哪些?
答:写诗评的核心方法可分为文本细读法和知人论世法,二者常结合使用:(1)文本细读法

聚焦诗词文本本身,从语言、意象、格律等内部要素分析。
步骤:

1. 通读文本,把握整体情感基调(如悲喜、豪放、婉约)。

2. 拆解关键意象(如“明月”“落花”),分析其象征意义及在诗中的作用。

3. 关注语言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对仗、用典等)、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句式节奏(长短句变化、平仄韵律)。

4. 梳理结构层次(起承转合),分析句间逻辑与情感递进。

5. 总结文本自身的艺术特色与表达效果。

(2)知人论世法

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解读诗词内涵。
步骤:

1. 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如苏轼的贬谪生涯)、思想倾向(如李白的道家思想)。

2. 考察创作背景(如社会动荡、个人遭遇,如杜甫“三吏三别”与安史之乱)。

3. 联系时代文化特征(如唐诗的昂扬、宋词的世俗化)。

4. 分析背景与文本内容的关联(如陆游诗中“报国无门”的情感与南宋时局的关系)。

5. 总结作品的历史意义或作者的个人寄托。
2.点评诗词有几种思路?
答:点评诗词的几种思路
从情感内涵切入:分析诗词表达的情感(思乡、爱国、离别等),以及情感的真实性、感染力。
​从艺术技巧切入:点评修辞手法(如比喻的新颖性)、结构布局(如首联破题、尾联升华)、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豪放、柳永的婉约)。
​从意象与意境切入:解读意象的叠加效果,分析意境的营造方式(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从历史与文化角度切入:联系时代背景或文化传统,阐释作品的时代价值。
​比较赏析:与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对比,或与同题材作品对比
二、 创作题
一)从讲义例诗中找一首诗做点评(运用所学评点步骤)。
二)写一首送别诗,无论是自己离开,还是送友人离开都可以。七律五律绝句不限,韵部不限,必须使用平水韵。
七律·送友人
文/闻笛
长街破晓笛音残,执手临歧意未阑。
铁骥无声牵别绪,站台斜影透衣寒。
屏中情共相逢语,身后思随暮色漫。
此去生涯疏聚首,梦魂常绕月轮端。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格律诗作业。
要求:
1、采用诗家语。
2、把所用诗家语变形标注出来,并加以说明。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指出在哪里运用了抽象可见化是什么技巧。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要符合4/4或5/3 要求。
自评:这首《七律·送友人》格律工稳,意脉连贯,将现代送别场景与古典情思巧妙融合。
诗题点出“送友人”,全诗紧扣“离别”展开:首联以“破晓笛残”起兴,“执手临歧”直写不舍,奠定怅惘基调;颔联“铁骥无声”“站台斜影”勾勒站台实景,“牵别绪”“透衣寒”将物景与心境相融,寒意既是晨凉也是心凉;颈联由眼前转向回忆与展望,“屏中情”“相逢语”是别前温情,“身后思”“暮色漫”是别后绵长;尾联“生涯疏聚首”道尽现实无奈,“梦魂绕月”以古典意象收束,让思念有了寄托。
古今意象(铁骥/月轮、屏中情/临歧)衔接自然,无生硬感,读来既有旧体诗的韵味,又能唤起现代人对站台送别的共鸣,情真意切,余味悠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3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31
发表于 2025-6-29 00: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5评阅强化班第七讲作业
一、 问答题
1.写诗评有哪两种方法?具体步骤有哪些?
答:写诗评的核心方法可分为文本细读法和知人论世法,二者常结合使用:(1)文本细读法

聚焦诗词文本本身,从语言、意象、格律等内部要素分析。
步骤:

1. 通读文本,把握整体情感基调(如悲喜、豪放、婉约)。

2. 拆解关键意象(如“明月”“落花”),分析其象征意义及在诗中的作用。

3. 关注语言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对仗、用典等)、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句式节奏(长短句变化、平仄韵律)。

4. 梳理结构层次(起承转合),分析句间逻辑与情感递进。

5. 总结文本自身的艺术特色与表达效果。

(2)知人论世法

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解读诗词内涵。
步骤:

1. 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如苏轼的贬谪生涯)、思想倾向(如李白的道家思想)。

2. 考察创作背景(如社会动荡、个人遭遇,如杜甫“三吏三别”与安史之乱)。

3. 联系时代文化特征(如唐诗的昂扬、宋词的世俗化)。

4. 分析背景与文本内容的关联(如陆游诗中“报国无门”的情感与南宋时局的关系)。

5. 总结作品的历史意义或作者的个人寄托。
2.点评诗词有几种思路?
答:点评诗词的几种思路
从情感内涵切入:分析诗词表达的情感(思乡、爱国、离别等),以及情感的真实性、感染力。
​从艺术技巧切入:点评修辞手法(如比喻的新颖性)、结构布局(如首联破题、尾联升华)、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豪放、柳永的婉约)。
​从意象与意境切入:解读意象的叠加效果,分析意境的营造方式(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从历史与文化角度切入:联系时代背景或文化传统,阐释作品的时代价值。
​比较赏析:与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对比,或与同题材作品对比
二、 创作题
一)从讲义例诗中找一首诗做点评(运用所学评点步骤)。
二)写一首送别诗,无论是自己离开,还是送友人离开都可以。七律五律绝句不限,韵部不限,必须使用平水韵。
七律·送友人
文/闻笛
长街破晓笛音残,执手临歧意未阑。
铁骥无声牵别绪,站台斜影透衣寒。
屏中情共相逢语,身后思随暮色漫。
此去生涯疏聚首,梦魂常绕月轮端。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格律诗作业。
要求:
1、采用诗家语。
2、把所用诗家语变形标注出来,并加以说明。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指出在哪里运用了抽象可见化是什么技巧。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要符合4/4或5/3 要求。
自评:这首《七律·送友人》格律工稳,意脉连贯,将现代送别场景与古典情思巧妙融合。
诗题点出“送友人”,全诗紧扣“离别”展开:首联以“破晓笛残”起兴,“执手临歧”直写不舍,奠定怅惘基调;颔联“铁骥无声”“站台斜影”勾勒站台实景,“牵别绪”“透衣寒”将物景与心境相融,寒意既是晨凉也是心凉;颈联由眼前转向回忆与展望,“屏中情”“相逢语”是别前温情,“身后思”“暮色漫”是别后绵长;尾联“生涯疏聚首”道尽现实无奈,“梦魂绕月”以古典意象收束,让思念有了寄托。
古今意象(铁骥/月轮、屏中情/临歧)衔接自然,无生硬感,读来既有旧体诗的韵味,又能唤起现代人对站台送别的共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4

帖子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34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6-29 05: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馨馨 于 2025-7-1 01:17 编辑

小渔村四十五期评阅强化班疏影组第七讲作业
疏影15-雨曦

一、 问答题
1.写诗评有哪两种方法?具体步骤有哪些?
答:写诗评有分步简析法和综合分析法两种方法。
(一)分步简析法,就是按照诗词的创作步骤,来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拿到一首作品,首先要多读几遍,然后从立意,谋篇,炼字,押韵,对仗,引典,造句,修辞,平仄四声……等方面来看,按照平时写诗词的过程审视。你拿到的作品,怎么构思怎么写,就怎么评点。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是看主题。
2然后看用韵。
3格律。
4章法。
5句意。
6炼字。
7整体意境。
8相关诗法,用典。

(二)综合分析法,就是通读全诗,然后根据诗词的物像和意像来考量,要按照以下要点,综合分析,逐一点评。具体步骤如下:
1先审题,看诗词整体是否完全涵盖题目,题不入诗。
2格式标点是否规范齐全。
3诗词格律是否正确,忌孤平,三仄尾,三平尾,要用正格,尽量不要拗救。
4注意韵脚要使用同一韵部,少用孤雁格。韵字不入诗,忌窄韵等,韵字要求阴阳平衡。
5首字平仄比例要合适。
6注意入声字的运用。
7注意音节,尾三字最好不要出现词组。
8起承转合章法是否清楚,脉络是否清晰。
9看诗运用的是景加情,还是情加景,还是情景交融。
10要求起兴比合,意不尽。
11注意开头是否破题,交代时间、地点等,体会感情基调。
12起句景物不能超过4个,注意物像的画面感。
13承句是否承接起句,是否为转句做了铺垫,转句是否给合句埋下伏笔。
14第七句收了吗,第八句含蓄了吗。
15偶句工稳吗,忌合掌,忌四平头。
16避免中二联句式相同,句式要灵活,动名词要错开,结构要错落有致。
17景色和感情要符合。
18用典要恰当,尽可能化典于无形。
19观技法如何,是否做到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20注意诗的类别。
21寻找诗眼,注意炼字。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的凝练,体味妙处。
22诗词的时间和空间布局是否合理,脉络是否顺畅。
23立意是否新颖,结尾是否含蓄蕴藉,意达言外。
24诗词的季节要保持一致,不能出现违背自然规律的物像混搭。
25诗词的感情色彩要和谐统一,避免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冲突。

2.点评诗词有几种思路?
答:点评诗词有六种思路
一 从分析作品意境入手
第1步:描绘作品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2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第3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从结构思路上入手
第一步:概述作品的内容。
第二步: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三 从分析作品技巧入手
第一步用提问方式:这首作品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用提问变体: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第三步解答分析:表达技巧是作者,用以抒发情感的手段,要求做到准确无误,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第四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其手法有效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 从分析语言特色入手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第二步:结合作品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阐述作品的用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 从语言风格入手
第一步:肯定作品中“好”或肯定哪个更好。
第二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第三步: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成句中所描摹景象。
第四步:点出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六 从分析炼字入手

二、 创作题

一)从讲义例诗中找一首诗做点评(运用所学评点步骤)。


二)写一首送别诗,无论是自己离开,还是送友人离开都可以。七律五律绝句不限,韵部不限,必须使用平水韵。

五律•秋暮送别
疏影15-雨曦
霜携寒浸道,袂断泪沾巾。​
岐路终须别,旧情时扰频。
​眸空销远影,暮黯没孤身。
叶落柔肠断,风随冷月巡。

自评:格律无误,全诗押平水十一真韵。韵字阴阳2:2,音韵和谐。无撞韵、挤韵、连韵等问题,首字平仄符合 4/4要求。起句破题,景中藏情(首联)承句延展,情随事生(颔联)转句拓境,境中寓理(颈联)合句收束,以景结情(尾联)。
起(霜寒、袂巾)→ 承(岐路、旧情)→ 转(眸空、暮黯)→ 合(叶落、风月),从环境到情感、从瞬间到永恒,符合五律"起要突兀,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的规范。  
诗家语特色:  
"霜携寒"拟人、"袂断"借代、"眸空销影"倒装等变形手法,使语言凝练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象压缩,同时通过"时扰频"的平仄调整,实现"文从字顺"与"格律严谨"的统一。
"霜"被赋予主动动作"携",与"寒"构成主谓结构,实为"霜寒浸道"的变形。"袂断"非实指衣袖断裂,而是 "挥袂告别"的动作省略("断"含"决绝"之意),"袂"借代离别行为。
霜携寒浸道
拟人化+意象嫁接
"霜"被赋予主动动作"携",与"寒"构成主谓结构,实为"霜寒浸道"的变形。
以动态拟人强化秋霜的侵入感,如柳宗元"岭树重遮千里目"的意象活化手法。
袂断泪沾巾
动作缩约+借代
"袂断"非实指衣袖断裂,而是"挥袂告别"的动作省略("断"含"决绝"之意),"袂"借代离别行为。        以肢体细节代指离别场景,符合杜甫 “感时花溅泪” 的借代修辞传统。
旧情时扰频
语序倒装       
正常语序为"旧情频时扰",为协平仄("频"需押平声韵)将状语"频"后置。
倒装后"漫扰频"形成"动词+补语"结构,突出愁绪蔓延的持续性。
眸空销远影
被动句省略+语序倒置
实为"远影销(于)眸空",省略介词"于"并将宾语"远影"前置。       
以"眸空"为主语,强调主观视角下景象的消逝,类似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视觉聚焦。
暮黯没孤身
使动用法+意象压缩       
"没"为使动("使…… 淹没"),"暮黯"(暮色黯淡)与"孤身"构成因果关系,省略连接词。       
用单字"没"浓缩暮色吞噬身影的过程,具李商隐"只是近黄昏"的意象张力。
风随冷月巡
拟人化+通感       
"巡"赋予冷月巡视的动作,"风随"与"月巡"构成动态呼应,暗含时间流逝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72

帖子

101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19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5-6-29 08: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5评阅强化班第七讲作业:
疏影26-起风了
一、 问答题
1.写诗评有哪两种方法?具体步骤有哪些?
答:诗评的核心方法为文本细读法和知人论世法,二者常结合使用:
(1)文本细读法:
聚焦诗词文本本身,从语言、意象、格律等内部要素分析。
步骤:
1. 通读文本,把握整体情感基调(如悲喜、豪放、婉约)。
2. 拆解关键意象(如“明月”“落花”),分析其象征意义及在诗中的作用。
3. 关注语言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对仗、用典等)、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句式节奏(长短句变化、平仄韵律)。
4. 梳理结构层次(起承转合),分析句间逻辑与情感递进。
5. 总结文本自身的艺术特色与表达效果。
(2)知人论世法:
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解读诗词内涵。
步骤:
1. 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如苏轼的贬谪生涯)、思想倾向(如李白的道家思想)。
2. 考察创作背景(如社会动荡、个人遭遇,如杜甫“三吏三别”与安史之乱)。
3. 联系时代文化特征(如唐诗的昂扬、宋词的世俗化)。
4. 分析背景与文本内容的关联(如陆游诗中“报国无门”的情感与南宋时局的关系)。
5. 总结作品的历史意义或作者的个人寄托。

2.点评诗词有几种思路?
答:点评诗词的几种思路:
1.从情感内涵切入:分析诗词表达的情感(思乡、爱国、离别等),以及情感的真实性、感染力。
2.​从艺术技巧切入:点评修辞手法(如比喻的新颖性)、结构布局(如首联破题、尾联升华)、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豪放、柳永的婉约)。
3.​从意象与意境切入:解读意象的叠加效果,分析意境的营造方式(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4.从历史与文化角度切入:联系时代背景或文化传统,阐释作品的时代价值。
5.​比较赏析:与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对比,或与同题材作品对比。
二、 创作题:
五律•拟赠别
文/起风了
生涯何恤老,每与岁初辞。
风起送行处,泪飞离别时。
征夫从事业,贱妾奉恩慈。
此去多珍重,莫为家事羁。
三、自评本次作业。
自评:
格律正确,水平韵上平四支韵。没有撞韵、挤韵、连韵现象发生。
阴平:羁。
阳平:辞、时、慈。
韵脚阴阳比例为1:3,比例合适。
首字平:生、风、征。
首字仄:每、泪、贱、此、莫。
首字平仄比例为3:5,比例合适。
题目是赠别,起句直接破题,点明送别的起因和时间。
炼字:恤、辞、起、飞、从、奉。
中二联对仗工整,句式词语结构有错开(221/212)避摞眼之病。
章法布局:首联直接破题,点明送别的时间以及送别的起因。颔联进一步细处着笔分别从送别的情、景两方面写夫妻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颈联则进一步细处着笔具体描写了夫妻分别后各自的担当。尾联则在此基础上突出妻子临别时的殷殷嘱托以嘱咐回扣主题,继而收束全篇。诗作起承转合符合章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8

帖子

13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38
发表于 2025-6-29 09: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中有小鱼 于 2025-6-29 11:14 编辑

第七讲作业:
疏影-江小鱼

一、 问答题
1.写诗评有哪两种方法?具体步骤有哪些?
答:写诗评的两种方法是:分步简析法和综合分析法
分步简析法,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是看主题。
2,然后看用韵。
3,格律。
4,章法。
5,句意。
6,炼字。
7,整体意境。
8,相关诗法,用典。

综合分析法,具体步骤如下:
1,先审题,看诗词整体是否完全涵盖题目,题不入诗。
2,格式标点是否规范齐全。
3,诗词格律是否正确,忌孤平,三仄尾,三平尾,要用正格,尽量不要拗救。
4,注意韵脚要使用同一韵部,少用孤雁格。韵字不入诗,忌窄韵等,韵字要求阴阳平衡。
5,首字平仄比例要合适。
6,注意入声字的运用。
7,注意音节,尾三字最好不要出现词组。
8,起承转合章法是否清楚,脉络是否清晰。
9,看诗运用的是景加情,还是情加景,还是情景交融。
10,要求起兴比合,意不尽。
11,注意开头是否破题,交代时间、地点等,体会感情基调。
12,起句景物不能超过4个,注意物像的画面感。
13,承句是否承接起句,是否为转句做了铺垫,转句是否给合句埋下伏笔。
14,第七句收了吗,第八句含蓄了吗。
15,偶句工稳吗,忌合掌,忌四平头。
16,避免中二联句式相同,句式要灵活,动名词要错开,结构要错落有致。
17,景色和感情要符合。
18,用典要恰当,尽可能化典于无形。
19,观技法如何,是否做到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20,注意诗的类别。
21,寻找诗眼,注意炼字。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的凝练,体味妙处。
22,诗词的时间和空间布局是否合理,脉络是否顺畅。
23,立意是否新颖,结尾是否含蓄蕴藉,意达言外。
24,诗词的季节要保持一致,不能出现违背自然规律的物像混搭。
25,诗词的感情色彩要和谐统一,避免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冲突。

2.点评诗词有几种思路?
答:有以下几个方法
一,从分析作品意境入手。
  二,从结构思路上入手。
三,从分析作品技巧入手。
四,从分析语言特色入手。
五,从分析语言风格入手。
六、从分析炼字入手。

二、 创作题
一)从讲义例诗中找一首诗做点评(运用所学评点步骤)。
  白居易《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的这首五绝,起句破题,点明分别的地点南浦,承句点明时间是秋天,铺垫了凄清、伤感的离愁别绪。转句从一个点撬开,形成情感的爆发,结句是转句的延伸,虽然离别是痛苦的,我还是希望你一去莫回头,将情感收扰,形成了合力。

二)写一首送别诗,无论是自己离开,还是送友人离开都可以。七律五律绝句不限,韵部不限,必须使用平水韵。

五律:毕业分别
文/江小鱼
江城求学路,四载一须臾。
回首离愁满,擎杯别语殊。
同谁留后约,各自盼前途。
海角存音讯,情真俱在乎。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格律诗作业。
点评:1)用韵、格律无误。
   2)首字平仄符合5/3要求。
   3)诗中没有撞韵、挤韵、连韵的情形。
   4)诗词结构:起句交待离别的地点,点明分别的事由。承句从情感的独白到话别时动作语言描写,渲染离别的氛围。转句承接上句,拓展别语的语境,一是希望后会有期,二是祝愿前程似锦,有着少年的稚嫩与义气。结句是期盼,也是肯定,愿友谊地久天长。
   5)对于韵字的阴阳,实在没有弄懂,所以未评。
   6)语言风格与特色:语言质朴,平常如话。
   7)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三四句和五六句结构有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2

帖子

5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2
发表于 2025-6-29 10: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辣椒。 于 2025-6-29 11:13 编辑

小渔村45评阅强化班第七讲作业
疏影07-辣椒
一、 问答题
1.写诗评有哪两种方法?具体步骤有哪些?
答:写诗评的核心方法可分为文本细读法和知人论世法,二者常结合使用:(1)文本细读法
聚焦诗词文本本身,从语言、意象、格律等内部要素分析。
步骤:
1. 通读文本,把握整体情感基调(如悲喜、豪放、婉约)。
2. 拆解关键意象(如“明月”“落花”),分析其象征意义及在诗中的作用。
3. 关注语言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对仗、用典等)、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句式节奏(长短句变化、平仄韵律)。
4. 梳理结构层次(起承转合),分析句间逻辑与情感递进。
5. 总结文本自身的艺术特色与表达效果。
(2)知人论世法
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解读诗词内涵。
步骤:
1. 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如苏轼的贬谪生涯)、思想倾向(如李白的道家思想)。
2. 考察创作背景(如社会动荡、个人遭遇,如杜甫“三吏三别”与安史之乱)。
3. 联系时代文化特征(如唐诗的昂扬、宋词的世俗化)。
4. 分析背景与文本内容的关联(如陆游诗中“报国无门”的情感与南宋时局的关系)。
5. 总结作品的历史意义或作者的个人寄托。

2.点评诗词有几种思路?
答:点评诗词的几种思路
从情感内涵切入:分析诗词表达的情感(思乡、爱国、离别等),以及情感的真实性、感染力。
​从艺术技巧切入:点评修辞手法(如比喻的新颖性)、结构布局(如首联破题、尾联升华)、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豪放、柳永的婉约)。
​从意象与意境切入:解读意象的叠加效果,分析意境的营造方式(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从历史与文化角度切入:联系时代背景或文化传统,阐释作品的时代价值。
​比较赏析:与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对比,或与同题材作品对比。

二、 创作题
一)从讲义例诗中找一首诗做点评(运用所学评点步骤)。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首先看创作背景‌。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晚年在巴蜀地区(今中国四川、重庆一带)所作,因政局动荡与个人漂泊,诗人无法确定归期。诗中“巴山夜雨”既是实景描写,也隐喻了连绵不绝的愁绪。‌‌
‌情感‌核心
‌羁旅之愁‌:“君问归期未有期”以问答形式,直白展现归期难定的无奈。‌‌‌‌后两句通过想象未来相聚时“共剪西窗烛”的温馨场景,反衬当下的孤独,情感表达含蓄而浓烈。‌‌‌‌
艺术手法解析
‌时空交错结构‌。
‌虚实结合‌:眼前的“巴山夜雨”与未来的“西窗夜话”形成虚实对照,拓展了诗歌意境。‌‌‌回环往复‌:重复使用“巴山夜雨”,强化了诗歌的韵律感和情感深度。‌‌
通过‌“剪烛”这一生活化动作,既暗示长谈的亲密,也以烛光象征希望,与秋雨孤寂形成反差。‌‌‌‌

二)写一首送别诗,无论是自己离开,还是送友人离开都可以。七律五律绝句不限,韵部不限,必须使用平水韵。

七绝.送别
文/辣椒
挥手依依渡口边,强收泪水望江天。
莫伤此去千重隔,举目仍能共月圆。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格律诗作业。
要求:
1、采用诗家语。
2、把所用诗家语变形标注出来,并加以说明。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指出在哪里运用了抽象可见化是什么技巧。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要符合4/4或5/3 要求。

学评:格律无误。首字平仄2/2符合要求。
韵字:阴平——阴平——阳平。符合要求。
首句入题,描写送别的场景,渡口边。承句写强收泪水望江天。表现出作者的内心变化。
转句:莫伤此去千重远,用转折词莫伤,即是对亲人的劝慰,也是对自己伤感的自我安慰。结句,举目仍能共月圆。暗示彼此心心相通,距离再远也能心中呼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23

帖子

7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23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6-29 15: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筱筱兰 于 2025-6-29 16:03 编辑

小渔村45期评阅强化班疏影组第七讲作业
疏影20-筱筱兰

一、 问答题
1.写诗评有哪两种方法?具体步骤有哪些?
答:写诗评主要有分步简析法和综合分析法。
(一)分步简析法
就是按照诗词的创作步骤,来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是看主题。
2.然后看用韵。
3.格律。
4.章法。
5.句意。
6.炼字。
7.整体意境。
8.相关诗法,用典。
(二)综合分析法
就是通读全诗,然后根据诗词的物象和意象来考量,要按照以下要点,综合分析,逐一点评。具体步骤如下:
1.先审题,看诗词整体是否完全涵盖题目,题不入诗。
2.格式标点是否规范齐全。
3.诗词格律是否正确,忌孤平,三仄尾,三平尾,要用正格,尽量不要拗救。
4.注意韵脚要使用同一韵部,少用孤雁格。韵字不入诗,忌窄韵等,韵字要求阴阳平衡。
5.首字平仄比例要合适。
6.注意入声字的运用。
7.注意音节,尾三字最好不要出现词组。
8.起承转合章法是否清楚,脉络是否清晰。
9.看诗运用的是景加情,还是情加景,还是情景交融。
10.要求起兴比合,意不尽。
11.注意开头是否破题,交代时间、地点等,体会感情基调。
12.起句景物不能超过4个,注意物像的画面感。
13.承句是否承接起句,是否为转句做了铺垫,转句是否给合句埋下伏笔。
14.第七句收了吗?第八句含蓄了吗?
15.偶句工稳吗?忌合掌,忌四平头。
16.避免中二联句式相同,句式要灵活,动名词要错开,结构要错落有致。
17.景色和感情要符合。
18.用典要恰当,尽可能化典于无形。
19.观技法如何,是否做到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20.注意诗的类别。
21.寻找诗眼,注意炼字。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的凝练,体味妙处。
22.诗词的时间和空间布局是否合理,脉络是否顺畅。
23.立意是否新颖,结尾是否含蓄蕴藉,意达言外。
24.诗词的季节要保持一致,不能出现违背自然规律的物像混搭。
25.诗词的感情色彩要和谐统一,避免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冲突。

2.点评诗词有几种思路?
答:
(一)从分析作品意境入手
第一步:描绘作品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从结构思路上入手
第一步:概述作品的内容。
第二步: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三)从分析作品技巧入手
第一步用提问方式:这首作品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用提问变体: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第三步解答分析:表达技巧是作者用以抒发情感的手段,要求做到准确无误。
第四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其手法有效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从分析语言特色入手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结合作品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阐述作品的用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从分析炼字入手
第一步:肯定作品中“好”或肯定哪个更好。
第二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第三步: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成句中所描摹景象。
第四步:点出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 创作题
(一)从讲义例诗中找一首诗做点评(运用所学评点步骤)
                 王安石《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意境分析
此诗以“缺月昏昏”“一灯明灭”开篇,营造出秋夜驿站的孤寂氛围。病身感风露、归梦隔山水,虚实交织,凸显羁旅漂泊之愁。“岁时慷慨”“天地凄凉”将个人感伤升华为时代悲慨,尾联以鸣蝉、半黄桐叶的衰飒意象收束,强化了诗人对生命凋零、仕途困顿的深沉喟叹。全诗意境苍凉,情景交融,折射出王安石变法前夕内心的忧思与迷茫。
2.结构思路
全诗以时间为暗线,由夜至晓展开:  
①首联:写驿站夜景,定下基调;  
②颔联:转入自身病体与乡梦,空间由实转虚;  
③颈联:“坐感”“起看”动作变化,时间推移至黎明,情感由个人扩展至家国;  
④尾联:以蝉鸣桐黄呼应秋意,余韵悠长。
3.艺术技巧
①对比反衬:“一灯明灭”的微弱与“天地凄凉”的苍茫形成张力;  
②视听结合:昏月、秋床为视觉,漏声、蝉鸣为听觉,多感官渲染氛围;  
③虚实相生:病身、风露为实写,归梦、山水为虚笔,拓展诗意空间;  
④象征手法:半黄桐叶隐喻生命凋敝,鸣蝉刺耳暗喻世事纷扰。
4.语言特色
①凝练沉郁:如“最觉”“不知”直击身心矛盾,语言高度浓缩;  
②顿挫感强:颔联“病身—风露早”与“归梦—山水长”形成节奏断裂,模拟人生阻隔;  
③典故化用:尾联暗含《诗经·豳风》“七月鸣蝉”的时序变迁之悲,厚重含蓄。
5.炼字精妙
①“缺”与“昏”:月缺暗示人生缺憾,昏昏叠加强化朦胧颓唐;  
② “乱”字:蝉声本无序,“乱”更添心烦,主观情绪投射于物;  
③“半黄”:精准捕捉桐叶将枯未枯之态,隐喻诗人进退两难之境。  
④“照”“感”“起”“抱”等动词亦生动传神,使静态画面充满动态张力。

(二)写一首送别诗。
七律·津亭别怀
文/筱筱兰
津亭柳色接天荒,乱絮缠风拂客裳。  
棹影渐随斜日尽,离愁暗共碧流茫。  
经年驿路逢秋病,永夜乡心染鬓霜。  
纵有莼鲈堪寄远,烟波万叠隔参商。

自评:
1.诗作为平起首句入韵式,格律严谨,平仄无误,用韵正确。韵字阴阳平衡(3阴2阳,比例得当),首字平仄分布平衡(4平4仄),规避了撞韵、挤韵、连韵等音韵瑕疵。
2.中二联对仗工整,节奏点分别为2221和2212,句式灵活,结构错落有致。
3.章法结构清晰,起承转合分明。
①起(首联):  
以"津亭柳色"点题,"接天荒"拓开空间,奠定苍茫基调。"乱絮缠风"双关物理与心境,符合"一切景语皆情语"之法。  
②承(颔联):  
"棹影""斜日"承"津亭"之离别场景,"尽""茫"强化时间流逝与愁绪弥漫。由实景转入虚写,暗伏"参商"之叹。  
③转(颈联):  
突转至"经年""永夜"的时间维度,"秋病""鬓霜"具象化离愁,从空间之隔转入人生迟暮之悲,张力顿生。  
④合(尾联):  
用"莼鲈"典故作势(张翰思乡),却以"烟波万叠"逆转,将个人离愁升华为永恒的阻隔(参商星宿不相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21

帖子

4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21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6-29 21: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影38-浅浅淡淡
小渔村45评阅强化班第七讲作业
一、 问答题
1.写诗评有哪两种方法?具体步骤有哪些?
答:分为文本细读法和知人论世法,二者常结合使用
(1)文本细读法
步骤如下:
1. 通读文本,把握整体情感基调(如悲喜、豪放、婉约)。
​2. 拆解关键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及在诗中的作用。
​3. 关注语言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对仗、用典等)、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句式节奏(长短句变化、平仄韵律)。
​​4. 梳理结构层次(起承转合),分析句间逻辑与情感递进。
​5. 总结文本自身的艺术特色与表达效果。

(2)知人论世法
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解读诗词内涵。
步骤如下:
1. 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如苏轼的贬谪生涯)、思想倾向(如李白的道家思想)。
​2. 考察创作背景(如社会动荡、个人遭遇,如杜甫“三吏三别”与安史之乱)。
​3. 联系时代文化特征(如唐诗的昂扬、宋词的世俗化)。
​4. 分析背景与文本内容的关联(如陆游诗中“报国无门”的情感与南宋时局的关系)。
​5. 总结作品的历史意义或作者的个人寄托

2.点评诗词有几种思路?
答:
1、从情感内涵切入:分析诗词表达的情感(思乡、爱国、离别等),以及情感的真实性、感染力。
2、​从艺术技巧切入:点评修辞手法(如比喻的新颖性)、结构布局(如首联破题、尾联升华)、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豪放、柳永的婉约)。
3、​从意象与意境切入:解读意象的叠加效果,分析意境的营造方式(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4、从历史与文化角度切入:联系时代背景或文化传统,阐释作品的时代价值。
5、​比较赏析:与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对比,或与同题材作品对比。

二、 创作题
一)从讲义例诗中找一首诗做点评(运用所学评点步骤)。
例如:
   白居易《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这首《南浦别》以白描手法二十字凝练,以景衬情渲染离愁别绪,把去留双方的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
七律·长安送别
文/浅浅淡淡
渭水东流细雨潇,灞桥烟柳系兰桡。
亭前野草随风舞 ,堤上杨花似雪飘。
万里关山今别浦,三杯樽酒夜归辽。
生涯莫忘分襟处,共赏婵娟别样娇。

自评;使用平水韵二萧部,格律正确节奏相谐,韵脚阴阳平衡,中二联对仗工稳。前四句以景衬情 ,后四句转入抒情,虚实结合豁达略有离别感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7

帖子

4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47
发表于 2025-6-30 05: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5期评阅强化班疏影组第七讲作业
疏影31-我本无奈

一、问答题解析

1. 写诗评的两种方法及步骤

文本细读法(聚焦诗词本身):

1. 通读把握情感基调(如悲喜、豪放);

2. 拆解意象(如“明月”象征思念),分析其作用;

3. 关注修辞(比喻、对仗)、炼字(如“绿”字活用)、节奏;

4. 梳理起承转合,分析情感逻辑;

5. 总结艺术特色。

知人论世法(结合背景):

1. 了解作者生平(如苏轼贬谪经历);

2. 考察创作背景(如杜甫遇安史之乱);

3. 联系时代文化(如唐诗的昂扬风格);

4. 分析背景与内容的关联;

5. 总结历史意义或个人寄托。

2. 点评诗词的五种思路

从情感内涵切入:分析思乡、离别等情感的真实性;

从艺术技巧切入:点评修辞、结构、语言风格(如李白豪放);

从意象意境切入:解读意象叠加(如“柳”“月”烘托离愁),分析情景交融;

从历史文化角度切入:联系时代背景(如陆游诗中的报国情怀);

比较赏析:对比同一作者或同题材作品(如王维与李白的送别诗)。

二、创作题示例与点评
送别
微霜野径茫,薄霭送晨凉。
琴曲催离意,杯醪暖别肠。
遥思前路远,暗忖去时长。
桑梓多佳景,期君早返乡。

此诗以秋日晨别为背景,通过“微霜”“薄霭”等冷色调意象奠定离愁基调,继而以“琴曲”“杯醪”渲染离情,尾联寄寓对归期的期许,情感真挚。

诗家语运用:“琴曲催离意”中“催”字将无形愁绪具象化,赋予琴声情感驱动力;“杯醪暖别肠”以“暖”字活用,表面写酒暖,实则反衬内心寒凉,属矛盾修辞。

结构与意象:首联以空间转换(“野径”至“晨凉”)展开画面,颔联对仗工整,颈联“遥思”“暗忖”转入心理刻画,尾联回归现实,意脉连贯。但“前路远”“去时长”稍显直白,可尝试以景代情增强余韵。

格律与用韵:全诗押平水韵七阳,平仄合律,韵字“茫、凉、肠、长、乡”声调错落,无撞韵、挤韵问题;首字平仄为5平3仄,符合要求。整体而言,作品完成度较高,在诗意凝练与含蓄表达上需进一步打磨,可更上层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1 10:17 , Processed in 0.11496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