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55|回复: 5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蘅唐组第四次作业贴

[复制链接]

206

主题

3861

帖子

386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6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37讲
诗词:咏薛仁贵
问答:太宗为何偏爱山东人
—————
小渔村治资通鉴初唐班39讲
诗词:斥高甑生
问答:李渊儿女们结局如何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41讲
诗词:咏温彦博
答题:唐朝为何同意赐婚土蕃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43讲
诗词:咏张玄素
问答:李世民为何超过太子对李泰好?
—————

0

主题

75

帖子

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5

注册会员

发表于 前天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蘅唐组第四次作业贴   
蘅唐09-灰姑娘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37讲
诗词:咏薛仁贵
蘅唐09-灰姑娘
《咏薛仁贵》
白袍如雪裂重关,箭雨腥风戟血斑。
天山石勒将军字,七十弓弦霹雳还!
问答:太宗为何偏爱山东人
蘅唐09-灰姑娘
太宗为何偏爱山东人,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制衡关陇集团:李唐起家依赖关陇军事贵族(如长孙无忌),但太宗为防权力垄断,刻意提拔山东士族(如崔、卢、李、郑)及寒门(如魏徵、马周),形成政治制衡。现实人才需求:隋末乱世中,山东豪杰与文士(如房玄龄、张亮)最早投效秦王府,军政贡献卓著,且熟悉关东民生,为治国必需。文化正统导向:山东士族代表汉儒传统,太宗欲以“文治”取代“武功”,借其礼法、经学重塑帝国意识形态,淡化关陇胡汉混血色彩。本质:权力平衡术与治国实用主义的结合,通过打破关陇贵族垄断,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统治基础。
—————
小渔村治资通鉴初唐班39讲
诗词:斥高甑生
蘅唐09-灰姑娘
《斥高甑生》
玄武星沉战甲斑,功成雪岭剑光寒。
诬词翻作惊雷落,铁券摧冠千嶂看!
问答:李渊儿女们结局如何
蘅唐09-灰姑娘
问答:李渊儿女们结局如何?1)玄武门之变定生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杀,其子嗣尽诛(幼子亦未幸免)。2)太宗兄弟幸存者荆王李元景(高祖六子)等多数皇子封王,但后期多卷入政治风波:如吴王李恪(太宗子)被诬谋反处死;元景因房遗爱案牵连被赐死。3)公主命运分化平阳昭公主(三女)早逝得哀荣;高密公主等改嫁得善终;晚期公主卷入权力斗争:如太平公主(孙女)被玄宗诛杀。总之,整体呈现悲剧性,高祖42子女中,超1/3非正常死亡,尤以李世民继位初期的血脉清洗(诛杀建成、元吉十子)及高宗时期宗室连环案(房遗爱案诛戮荆王等)最为惨烈,折射初唐皇权更迭的残酷性。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41讲
诗词:咏温彦博
答题:唐朝为何同意赐婚土蕃
蘅唐09-灰姑娘
唐朝赐婚吐蕃的核心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战略缓冲需求吐蕃松赞干布崛起(7世纪),武力威胁唐西南边疆(如638年松州之战)。唐太宗视和亲为“柔远之策”,以公主换边疆三十年和平,避免双线作战(时正征高丽)。2)文化输出工具文成、金城公主入藏携带工匠/医典/佛经,使吐蕃“渐慕华风”,唐借机渗透文化影响力,弱化其军事侵略性。3)离间吐蕃盟友通过联姻分化吐蕃与吐谷浑、党项等部族联盟,降低西北边防压力。本质:以婚姻为政治筹码,在军事实力未达绝对优势时,用最小成本实现边疆羁縻。然安史之乱后,吐蕃仍趁虚攻占长安,暴露和亲策略的局限性——公主琵琶终难抵雪域铁骑。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43讲
诗词:咏张玄素
问答:李世民为何超过太子对李泰好?
蘅唐09-灰姑娘
李世民偏爱李泰的核心原因:1)情感补偿心理李泰为长孙皇后嫡次子,体胖憨拙,太宗常许其乘小舆入宫,叹“父子之爱,岂是常情可论”,投射对玄武门之变的愧疚(杀兄后格外重亲情)。2)制衡太子需求太子李承乾跛足且渐失德,太宗欲以李泰为“备选储君”,默许其设文学馆招士(仿己夺权旧事),刺激承乾改革。3)政治资本差异李泰主编《括地志》彰显文治,又得岑文本等山东士族支持;承乾则因胡化行为(扮突厥、宠佞臣)引发关陇集团不满,太宗潜意识倾向“类己”之子。恶果:过度纵容致李泰逼宫(扬言“杀子传弟”),反促承乾谋反。最终两败俱伤,太宗忍痛囚泰、废乾,改立晋王李治——舐犊之私终酿储位血泪。另外,此偏爱实为玄武门心魔再现,暴露太宗以权术驭亲情的历史反讽。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352

帖子

35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2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注册会员

发表于 昨天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37讲
诗词:咏薛仁贵
诉衷情令·咏薛仁贵
蘅唐06日出东南
征鞍披甲踏胡尘,钢戟破妖氛。天山数箭惊落,瀚海屡建功勋。
身历战,血凝痕。志长存。至今关塞,尚话英雄,久卫邦门。

问答:太宗为何偏爱山东人
蘅唐06日出东南
答:唐太宗李世民偏爱山东人,具体原因如下:
1、山东地区的文化与人才优势:山东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儒家文化根基深厚,教育发达,涌现出大量经史渊博、政治经验丰富的人才。这些人才在治理国家、推行文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符合唐太宗“偃武修文”、完善制度的需求。
2、平衡关陇集团势力的政治考量:唐朝初年,关陇军事集团长期掌握核心权力,对皇权构成潜在威胁。唐太宗为巩固统治,需要引入其他地区的势力制衡关陇集团,而山东士族及人才是重要的可依靠力量,通过重用山东人,能有效分散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3、山东士族的社会影响力:山东地区的门阀士族(如崔、卢、李、郑等家族)声望极高,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人脉资源。唐太宗通过优待和重用山东人,可争取士族支持,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基础。
综上,唐太宗对山东人的“偏爱”,本质上是基于治国需求和政治平衡的战略选择,既利用了山东的人才优势,也通过整合区域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
—————
小渔村治资通鉴初唐班39讲
诗词:斥高甑生
临江仙·斥高甑生
蘅唐06日出东南
战鼓催征云色暗,沙场烽火弥天。高生应勇卫河山。却临危丧胆,弃义自偷安。
律法昭彰奸佞惧,岂容宵小贪欢。恶行终现众人前。千秋留骂语,遗臭载尘编。

问答:李渊儿女们结局如何
蘅唐06日出东南
答:李渊(唐高祖)共有22个儿子和19个女儿,其中较为知名者的结局如下:
儿子
李建成:太子,“玄武门之变”中被李世民射杀,其子嗣被株连。
李世民:次子,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即位为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649年病逝。
李元吉:四子,支持李建成,“玄武门之变”中被杀,子嗣遭株连。
李元霸(李玄霸):三子,早逝(一说16岁卒),无太多历史事迹。
李元景:六子,封荆王,唐高宗时因牵涉房遗爱谋反案被赐死。
李元昌:七子,封汉王,因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被李世民赐死。
其他诸子:多为早逝或平庸终老,部分因卷入政治斗争被流放或赐死(如李元婴虽荒诞但善终,为滕王,滕王阁与之相关)。
女儿
平阳昭公主:李渊第三女,巾帼英雄,曾组建“娘子军”助父起兵,去世后以军礼安葬,是唐代唯一获此殊荣的公主。
长广公主:初嫁赵慈景,后嫁杨师道,晚年因儿子参与谋反受牵连,忧郁而终。
其他公主:多通过联姻与贵族或功臣结合(如高密公主嫁长孙孝政、段纶),结局多为正常终老,部分因家族变故命运起伏。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41讲
七律·咏温彦博
蘅唐06日出东南
隋乱初逢文墨香,太宗朝里绽锋芒。
掌机秘府谋猷远,典客胡邦声誉彰。
宿卫曾劳心力瘁,论思常使德音长。
陵前碑字昭勋绩,千载英名日月光。
答题:唐朝为何同意赐婚土蕃
蘅唐06日出东南
答:
唐朝同意赐婚吐蕃(即“和亲”),主要原因如下:
1、缓解军事冲突,稳定边疆:吐蕃是唐朝西南地区的强大政权,双方在松州等边境地区曾多次发生战争,消耗巨大。通过和亲,唐朝可暂时缓和与吐蕃的紧张关系,减少边境战事,为国内发展创造稳定环境。
2、巩固政治联盟:和亲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外交手段。唐朝将公主嫁入吐蕃,可通过婚姻纽带建立名义上的“舅甥关系”,避免吐蕃与其他势力联合对抗唐朝。
3、传播中原文化,促进融合:和亲过程中,中原的礼仪、技术、文化等随公主及随行人员传入吐蕃,有助于增进双方了解,推动民族融合,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边疆的稳定。
最著名的例子是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此次和亲不仅暂时稳定了唐蕃关系,更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唐朝的赐婚决策,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边疆安全的务实选择。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43讲
七律·咏张玄素
蘅唐06日出东南
唐廷俊彦性纯殊,耿介忠忱世所无。
面斥朝堂批帝阙,谏言宫掖醒君途。
出身微末才情显,心向黎元道义扶。
史册留名传美誉,清风浩浩映冰壶。

问答:李世民为何超过太子对李泰好?
蘅唐06日出东南
答:1、情感因素-与长孙皇后的感情: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感情深厚,李泰是他们的次子。长孙皇后的早逝让李世民格外怜惜她所生的子女,对李泰的感情也因此更为深厚。
李泰善于迎合:李泰很聪明,善于揣摩李世民的心思,投其所好。李世民重视文教,李泰就积极组织修书等文化活动,展现出对文化事业的热情,这让李世民非常高兴。
2、李泰自身因素
1)才华出众:李泰“聪敏绝伦”,才华横溢,在文学、书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这很得李世民的赏识。
2)无威胁感:从法理上来说,李泰是嫡次子,正常情况下皇位继承顺序在太子李承乾之后,对李承乾的太子之位看似没有直接威胁,所以李世民对他的宠爱没有太多政治上的顾虑。
3、教育理念因素:李世民对太子李承乾和李泰的教育方式和期望不同。作为太子,李承乾肩负着未来继承大统的重任,李世民对他的要求极为严格,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储君,所以在教育上表现得较为严厉。而对李泰没有这样高的政治要求,更多的是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儿子来宠爱,希望他能平安快乐地生活,发展自己的才能。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3861

帖子

386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6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蘅唐组第四次作业贴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37讲
诗词:咏薛仁贵
蘅唐21丹心
《咏薛仁贵》
白袍驰马战尘雄,三箭天山定虏功。
跨海征辽勋业显,威名千载傲苍穹。

问答:太宗为何偏爱山东人
蘅唐21丹心
太宗为何偏爱山东人,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制衡关陇集团:李唐起家依赖关陇军事贵族(如长孙无忌),但太宗为防权力垄断,刻意提拔山东士族(如崔、卢、李、郑)及寒门(如魏徵、马周),形成政治制衡。②现实人才需求:隋末乱世中,山东豪杰与文士(如房玄龄、张亮)最早投效秦王府,军政贡献卓著,且熟悉关东民生,为治国必需。③文化正统导向:山东士族代表汉儒传统,太宗欲以“文治”取代“武功”,借其礼法、经学重塑帝国意识形态,淡化关陇胡汉混血色彩。本质:权力平衡术与治国实用主义的结合,通过打破关陇贵族垄断,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统治基础。

—————
小渔村治资通鉴初唐班39讲
诗词:斥高甑生
蘅唐21丹心
《斥高甑生》
身为副将不思忠,妒毁贤能意自蒙。
纵有薛公多伟绩,奸心陷帅罪难同。

问答:李渊儿女们结局如何
蘅唐21丹心
问答:李渊儿女们结局如何?(1)玄武门之变定生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杀,其子嗣尽诛(幼子亦未幸免)。(2)太宗兄弟幸存者:荆王李元景(高祖六子)等多数皇子封王,但后期多卷入政治风波:如吴王李恪(太宗子)被诬谋反处死;元景因房遗爱案牵连被赐死。(3)公主命运分化:平阳昭公主(三女)早逝得哀荣;高密公主等改嫁得善终;晚期公主卷入权力斗争:如太平公主(孙女)被玄宗诛杀。总之,整体呈现悲剧性,高祖42子女中,超1/3非正常死亡,尤以李世民继位初期的血脉清洗(诛杀建成、元吉十子)及高宗时期宗室连环案(房遗爱案诛戮荆王等)最为惨烈,折射初唐皇权更迭的残酷性。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41讲
诗词:咏温彦博
答题:唐朝为何同意赐婚土蕃
蘅唐21丹心
唐朝赐婚吐蕃的核心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战略缓冲需求:吐蕃松赞干布崛起(7世纪),武力威胁唐西南边疆(如638年松州之战)。唐太宗视和亲为“柔远之策”,以公主换边疆三十年和平,避免双线作战(时正征高丽)。(2)文化输出工具:文成、金城公主入藏携带工匠/医典/佛经,使吐蕃“渐慕华风”,唐借机渗透文化影响力,弱化其军事侵略性。(3)离间吐蕃盟友:通过联姻分化吐蕃与吐谷浑、党项等部族联盟,降低西北边防压力。本质:以婚姻为政治筹码,在军事实力未达绝对优势时,用最小成本实现边疆羁縻。然安史之乱后,吐蕃仍趁虚攻占长安,暴露和亲策略的局限性——公主琵琶终难抵雪域铁骑。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43讲
诗词:咏张玄素
问答:李世民为何超过太子对李泰好?
蘅唐21丹心
李世民偏爱李泰的核心原因:(1)情感补偿心理:李泰为长孙皇后嫡次子,体胖憨拙,太宗常许其乘小舆入宫,叹“父子之爱,岂是常情可论”,投射对玄武门之变的愧疚(杀兄后格外重亲情)。(2)制衡太子需求:太子李承乾跛足且渐失德,太宗欲以李泰为“备选储君”,默许其设文学馆招士(仿己夺权旧事),刺激承乾改革。(3)政治资本差异:李泰主编《括地志》彰显文治,又得岑文本等山东士族支持;承乾则因胡化行为(扮突厥、宠佞臣)引发关陇集团不满,太宗潜意识倾向“类己”之子。恶果:过度纵容致李泰逼宫(扬言“杀子传弟”),反促承乾谋反。最终两败俱伤,太宗忍痛囚泰、废乾,改立晋王李治——舐犊之私终酿储位血泪。另外,此偏爱实为玄武门心魔再现,暴露太宗以权术驭亲情的历史反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3861

帖子

386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6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蘅唐组第四次作业贴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37讲
诗词:咏薛仁贵
蘅唐22初心
《咏薛仁贵》
龙门跃将烈如虹,破阵辽东胆气雄。
三箭威名传后世,征西勋业映苍穹。

问答:太宗为何偏爱山东人
蘅唐22初心
太宗为何偏爱山东人,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制衡关陇集团:李唐起家依赖关陇军事贵族(如长孙无忌),但太宗为防权力垄断,刻意提拔山东士族(如崔、卢、李、郑)及寒门(如魏徵、马周),形成政治制衡。②现实人才需求:隋末乱世中,山东豪杰与文士(如房玄龄、张亮)最早投效秦王府,军政贡献卓著,且熟悉关东民生,为治国必需。③文化正统导向:山东士族代表汉儒传统,太宗欲以“文治”取代“武功”,借其礼法、经学重塑帝国意识形态,淡化关陇胡汉混血色彩。本质:权力平衡术与治国实用主义的结合,通过打破关陇贵族垄断,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统治基础。

—————
小渔村治资通鉴初唐班39讲
诗词:斥高甑生
蘅唐22初心
妒贤偏起祸心萌,背义欺天负众英。
陷将恶行昭日月,千年犹斥此奸狞。

问答:李渊儿女们结局如何
蘅唐22初心
问答:李渊儿女们结局如何?(1)玄武门之变定生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杀,其子嗣尽诛(幼子亦未幸免)。(2)太宗兄弟幸存者:荆王李元景(高祖六子)等多数皇子封王,但后期多卷入政治风波:如吴王李恪(太宗子)被诬谋反处死;元景因房遗爱案牵连被赐死。(3)公主命运分化:平阳昭公主(三女)早逝得哀荣;高密公主等改嫁得善终;晚期公主卷入权力斗争:如太平公主(孙女)被玄宗诛杀。总之,整体呈现悲剧性,高祖42子女中,超1/3非正常死亡,尤以李世民继位初期的血脉清洗(诛杀建成、元吉十子)及高宗时期宗室连环案(房遗爱案诛戮荆王等)最为惨烈,折射初唐皇权更迭的残酷性。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41讲
诗词:咏温彦博
答题:唐朝为何同意赐婚土蕃
蘅唐22初心
唐朝赐婚吐蕃的核心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战略缓冲需求:吐蕃松赞干布崛起(7世纪),武力威胁唐西南边疆(如638年松州之战)。唐太宗视和亲为“柔远之策”,以公主换边疆三十年和平,避免双线作战(时正征高丽)。(2)文化输出工具:文成、金城公主入藏携带工匠/医典/佛经,使吐蕃“渐慕华风”,唐借机渗透文化影响力,弱化其军事侵略性。(3)离间吐蕃盟友:通过联姻分化吐蕃与吐谷浑、党项等部族联盟,降低西北边防压力。本质:以婚姻为政治筹码,在军事实力未达绝对优势时,用最小成本实现边疆羁縻。然安史之乱后,吐蕃仍趁虚攻占长安,暴露和亲策略的局限性——公主琵琶终难抵雪域铁骑。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43讲
诗词:咏张玄素
问答:李世民为何超过太子对李泰好?
蘅唐22初心
李世民偏爱李泰的核心原因:(1)情感补偿心理:李泰为长孙皇后嫡次子,体胖憨拙,太宗常许其乘小舆入宫,叹“父子之爱,岂是常情可论”,投射对玄武门之变的愧疚(杀兄后格外重亲情)。(2)制衡太子需求:太子李承乾跛足且渐失德,太宗欲以李泰为“备选储君”,默许其设文学馆招士(仿己夺权旧事),刺激承乾改革。(3)政治资本差异:李泰主编《括地志》彰显文治,又得岑文本等山东士族支持;承乾则因胡化行为(扮突厥、宠佞臣)引发关陇集团不满,太宗潜意识倾向“类己”之子。恶果:过度纵容致李泰逼宫(扬言“杀子传弟”),反促承乾谋反。最终两败俱伤,太宗忍痛囚泰、废乾,改立晋王李治——舐犊之私终酿储位血泪。另外,此偏爱实为玄武门心魔再现,暴露太宗以权术驭亲情的历史反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26

帖子

3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26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昨天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语辰辰 于 2025-7-20 20:58 编辑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蘅唐05-语辰辰第四次作业汇总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37讲
诗词:咏薛仁贵

问答:太宗为何偏爱山东人答:
唐太宗偏爱山东人主要有以下原因:
关陇集团人才不足:
李唐皇室出身于关陇集团,该集团成员多重武轻文,相对于中原豪门贵族,文化积淀不足,且经过长期发展,人才储备相对匮乏。而治理广袤的国家需要大量人才,山东地区文化高度发达,人才荟萃,自然成为唐太宗搜罗人才的重要对象。
山东文化底蕴深厚:
山东是孔孟之地,有着高度的文化传统和浓厚的读书风气,门阀制度下也有很多高门贵族,影响力巨大。山东人受儒家文化影响深刻,忠君思想根深蒂固,任用他们有利于维护唐朝的统治。
缓和地区矛盾:
隋末起义时,从山东发家的李密、窦建德等人受到山东人的拥戴,最终被李唐王室消灭,导致山东人与李唐王室存在对立情绪。此外,李世民与李建成争夺皇位时,李建成先获得很多山东豪杰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后,山东人对太宗存在一定的恶意和猜忌。因此,唐太宗重用山东人,是为了安抚山东地区的人心,缓和双方的矛盾。
维护经济稳定:
山东地区物产丰饶,人口众多,是李唐皇室重要的经济来源,其税收在国家财政中占比很大。将山东人才招入朝廷,给予高官厚禄,能使其效忠于李唐王室,减少叛乱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经济命脉的稳定。
此外,在争夺皇位和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山东人也为唐太宗提供了重要支持。李世民在攻略山东时,吸纳了秦琼、徐世绩等众多山东豪杰,他们为李世民取得了赫赫战功。登基后,面对山东地区不稳定的局势,唐太宗重用东宫旧臣魏征等山东人,有效安抚了当地民心。
—————
小渔村治资通鉴初唐班39讲
诗词:斥高甑生
问答:李渊儿女们结局如何
答:
唐高祖李渊一生子女众多,其中儿子22人、女儿19人(记载有姓名及封号者约10人)。由于时代背景(如玄武门之变、皇权斗争、早夭等),他们的结局差异极大:有的成为帝王,有的死于政治斗争,有的得以善终,也有的早逝或结局成谜。
结局的核心影响因素
1.皇权斗争:嫡子(李建成、李元吉)因与李世民争夺皇位,成为政治牺牲品;庶子中少数(如李元景、李元昌)因卷入后续谋反案被杀,多数因远离权力核心得以善终。
2.时代背景:唐朝开国初期战乱、疾病(如早夭),以及后期武则天掌权时对李唐宗室的打压(部分庶子后代受牵连),也影响了部分子女及后代的结局。
3.个人选择:如李世民主动夺权成功,成为帝王;平阳昭公主因战功获得尊崇,结局体面;而卷入谋反的皇子(如李元昌)则因政治错误丧命。 总体而言,李渊的子女中,嫡子因“玄武门之变”成为最大悲剧者,李世民成为唯一的“胜利者”;其余子女的结局则更多与“是否卷入权力斗争”直接相关,远离斗争者多得以善终。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41讲
诗词:咏温彦博
答题:唐朝为何同意赐婚土蕃答:
唐朝同意与吐蕃(注:“土蕃”为“吐蕃”误写,吐蕃是7-9世纪青藏高原的政权)赐婚(即“和亲”),并非单纯的“同意”,而是基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重现实考量的战略选择。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641年)和金城公主嫁尺带珠丹(710年),这两次和亲是唐蕃关系的重要节点。唐朝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联姻缓和冲突、稳定边疆,并换取战略利益。
具体原因如下:  
一、军事压力:吐蕃崛起威胁唐朝边疆,和亲是“以柔克刚”的缓冲手段 吐蕃在7世纪初由松赞干布统一后迅速崛起,成为青藏高原的强大政权,其军事力量直接威胁唐朝的西部边疆(今青海、甘肃、四川等地)。 但吐蕃的战斗力让唐朝意识到:彻底消灭吐蕃不现实,长期战争会消耗大量国力(当时唐朝还需应对突厥、高句丽等其他威胁)。 和亲可以暂时停止军事冲突。
二、政治诉求:通过联姻建立“名义上的宗藩关系”,稳定周边秩序 唐朝是东亚“天朝上国”体系的核心,对周边政权的策略是“恩威并施”——武力威慑与怀柔拉拢结合。和亲本质是一种政治契约:对唐朝而言,吐蕃“请婚”被视为“承认唐朝宗主地位”的象征。
三、文化与经济考量:通过和亲推动交流,以“软实力”弱化冲突 唐朝是文化鼎盛的王朝,对周边政权的“文化辐射”是稳定边疆的隐性手段。和亲并非单纯的婚姻,更是文化、技术传播的载体
四、唐蕃关系的复杂性:和亲是“战与和”交替中的选择,而非永久和平 需要明确的是:唐朝与吐蕃的和亲,是双方实力相对均衡时的妥协,而非唐朝“单方面恩赐”。唐蕃关系始终伴随着战争与谈判。 因此,唐朝赐婚吐蕃,是特定历史阶段(双方暂时无力彻底击败对方)的战略选择——用最小的成本(联姻)换取边疆稳定,同时为自身争取发展时间,本质是“政治智慧”而非“软弱”。
总结 唐朝同意与吐蕃赐婚,核心是以婚姻为纽带,平衡军事、政治、文化利益:既避免了长期战争的消耗,又以名义上的宗藩关系稳定了周边秩序,同时通过文化交流弱化冲突。尽管和亲未能彻底消除唐蕃矛盾,但在特定时期有效缓解了边疆压力,成为唐朝“多元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43讲
诗词:咏张玄素

问答:李世民为何超过太子对李泰好?
答:李世民对次子李泰的宠爱一度超过太子李承乾,这一现象背后既有父子间的情感偏向,也有对李泰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暗含着他对储君培养的复杂考量。但这种“偏爱”并非单纯的“喜欢”,而是交织着父亲的私心、君主对“理想继承人”的期待,最终却意外加剧了储位矛盾。
一、李泰的个人特质:契合李世民对“理想子嗣”的期待
李泰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次子(嫡次子),与太子李承乾、晋王李治同为嫡出。相比之下,李泰的特质更能打动李世民;  
二、李世民的“父亲私心”:对“补偿心理”与“情感投射”的流露
李世民虽是君主,但作为父亲,他对子女的态度难免带有个人情感。这种偏爱与他的经历密切相关,李世民自己是李渊的次子,当年因兄长李建成(太子)的压制,最终发动玄武门之变夺位。或许正因如此,他对“嫡次子”李泰有一种隐秘的“共情”——他深知次子在嫡长子继承制下的“边缘感”,潜意识里想通过宠爱弥补这种“不公”。  
三、政治层面的试探:对“嫡长子继承制”的微妙动摇
唐朝初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尚未完全稳固(李世民本人就是打破规则的例子),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也暗含着对“储君标准”的试探:  
以李泰为“参照物”,敲打太子:李承乾后期逐渐叛逆(如私养刺客、模仿突厥习俗),李世民虽未废储,但希望通过抬高李泰,让李承乾产生危机感,迫使他“改过自新”。他曾公开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意久属之,但为承乾故,未忍耳。”(《资治通鉴》)——这话既是对李泰的肯定,也是对李承乾的警告。  
四、关键前提:李世民从未想过“废长立幼”,偏爱是“失控的情感”
需要明确的是: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始终停留在“情感偏爱”和“能力认可”,并未真正打算废黜李承乾。他的核心目标是“既保住嫡长子的储位,又让次子的才华得到施展”,但这种平衡最终失控:  
总结
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超过太子”,本质是情感(对次子的共情与喜爱)、期待(对才华子嗣的认可)与政治试探(敲打太子)的混合产物。他既希望嫡长子李承乾能成为合格储君,又忍不住对更“完美”的李泰流露欣赏,却忽略了嫡长子继承制下“储位唯一性”的敏感——最终,这种失控的偏爱不仅没带来“两全其美”,反而引爆了皇子间的矛盾。这一事件也成为李世民晚年的重要教训,让他彻底明白:帝王的“父爱”必须让位于“制度稳定”,否则会重演骨肉相残的悲剧。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1 03:17 , Processed in 0.07757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