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顿明 于 2019-7-2 22:13 编辑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散曲: 1、什么是散曲:散曲元代称为“乐府” 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散曲的特点: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2)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 (3)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 什么是小令?
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我们在这里所指的寻常小令,具体指单阕之曲,为曲中至简者。 小令分为寻常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和集曲四种形式。 寻常小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与诗一首、词一阕相当。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 重头小令: 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带过曲:
见于北曲,即连用两首或三首(一般不超过三首)宫调相同旋律恰能衔接的曲调,合成一首新曲。
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小令所用的衬字较少,套曲则比较多。衬字不受格律的限制,不讲平仄,不拘字数。衬字有三种情况:一是加于句首,二是加于句中,三是加于句末(一般情况下,衬字是不能加于句末的,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加于句末)。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当代?赵山林在《读曲常识》中,给“幺篇”下的定义是:“戏曲、散曲术语,北曲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后面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而是写作‘幺篇’或简作‘幺’”。 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的一种曲调形式。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 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 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集曲的写作要求
(1)、在名称上
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就是我们刚才所举的一系列例子。 《醉罗歌》是摘取《醉扶归》《皂罗袍》《排歌》三调各数句而成。 (2)在宫调上 所集各曲,必须是宫调相同,或宫调不同但可以相通的曲牌。 (3)在曲式上 一是集曲之首数句,必须是原曲的首数句 二集曲的末数句,亦必须是原曲的末数句 三是集曲的中间各句,则较为灵活。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别称
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分三种形式:
(1)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
(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 ,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 。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
(1)借韵:在正常押韵时偶然有一韵字押到所规定的韵部之外,但其音又很相近,在曲中不视为出韵,而称之为借韵。
(2)赘韵:即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地方,而作者因为一时方便,就多押了一两个韵脚
如果押同一韵部称之为赘韵 。
(3)暗韵:就是在句子的中间穿插进一个韵字,故此称此为暗韵或句中韵。
(4)重韵:即在同一首曲子里有两个以上相同的韵脚。
重韵在诗和词中大都忌重韵,惟有曲不忌重韵
(5)失韵: 曲中失韵者很少见 ,初学者,要尽量避免失韵 。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 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
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
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杂剧的结构:
(1)宾白:
指戏曲中的“道白”
(2)科范:
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
如笑科、打科、见科、哭科等
(3)折:
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 (4)楔子:
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断,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
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
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5)正名与题目:
北曲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道出全剧的表演纲目,再以其中最为精辟确切的句子作为本剧的剧名,在每一个杂剧剧本结尾都要加上“题目”与“正名”。
所谓题目:
即总结剧情的一句或对句
正名:
即剧名,也是一句或对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