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路漫漫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梁20绿竹清泉作业本

[复制链接]

0

主题

383

帖子

38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6-2 18: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五十四讲作业
梁20-绿竹清泉


1、评价朱异之死
答:朱异,官居中书通事舍人,参掌机要,三十余年混迹萧梁朝廷,正是朱异的误判导致了侯景之乱,被南朝臣民视为祸国殃民的奸臣,66岁时病亡。
朱异办事不是遵照原则规律,而是对梁武帝将计就计,就坡下驴,凡是听之任之,善于逢迎
。在个人品性上,朱异是典型的政客思维,既不愿进言献策,也不愿主动作为。听之任之的做派,纵容了梁武帝的形势误判,加速了侯景之乱的隐患。


另外朱异对侯景的过度轻视,侯景几度易主,尔朱荣、高欢,再到梁武帝,到哪里都能装亲生,带有三姓家奴的特质,但凡能做三姓家奴的人物,那都不是一般人,远比萧渊明那类皇亲将领强多了,只靠800人的小分队,一路打过长江,攻陷建业,饿死梁武帝,还如愿迎娶了公主。被侯景弄死,是萧梁王朝最恶心的一件事,朱异的慵懒做派也了萧梁亡国的众矢之的,在国人的口诛笔伐下,朱异病种,他从未对梁武帝做过负责任的事,但是这次他担不起侯景之乱的责任,忧愤中病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3

帖子

38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6-2 18: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梁组第五十五讲作业
梁20-绿竹清泉


     您怎么评价梁武帝的“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的感叹。
答:梁武帝的“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是说缔造南梁的是他自己,倾覆南梁的也是他自己。
      想当年,他南齐任要职,积极抵御北魏,后应民心起兵攻讨萧宝卷,继而拥戴萧宝融称帝,又取而代之,成为了南梁的开国皇帝,那个时候他是何等意气风发、叱咤风云,是个果敢决断的君主。
      萧衍统治初期,留心政务,纠正宋、齐以来的弊政。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采取了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兼以讨伐的方针。他尊崇门阀士族,宽待宗室。军事上抵御北魏南侵,维持了南北均势;后数次发动北伐,但战果不大。可是,在位晚期,随着年事增高,开始怠于政事,姑息宗室族亲,整个国家在佞佛痴迷中退化成了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战斗力。
      侯景之乱为导火索,引发了大动荡,次年梁武帝被囚死于建康台城,享年八十六岁。梁武帝说他“亦复何恨”,我理解的是他觉得自己得了国家又失去了国家,也不亏也不赚,算是与命运交了平手了,所以也不用生恨。说这话,只能说他悟得还不通透,他不觉得国家的覆灭是自己的失职所致,毫无罪恶感,他应该可以做得更好些,给百姓带来更长久更切实的福祉利惠,这才是他在帝王之位上应尽的职责本分。
       终此一生,梁武帝的认知格局只在自我的有无之间,而没有上升到真正的人道关怀的能量层级,他的慈悲只是针对于他的萧家宗室及大家贵族,而不是针对于黎民百姓的。这就是他的局限所在,是他终不能参透菩提的最根本原因。
      梁武帝为“自我得之,自我失之”而感叹,我们则为梁武帝的感叹而感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3

帖子

38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6-2 18: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梁组02一点春第五十六讲作业梁20-绿竹清泉


1.你怎么看梁武帝之死?
答:他既是南梁的开国皇帝,也是南梁的灭国之君。他在位的48年间,是南北朝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鼎盛时期,南梁甚至一度成为当时的社会文化中心。
那么,戎马一生、解决百姓温饱的梁武帝,为何最终却落得个自己被饿死的下场呢?
萧衍名门出身,注定他只能放下文学梦,转而走上从政之路。萧衍做皇帝初期励精图治,政绩非常显著。后期佞佛无度,劳民伤财。佛系治国以慈悲为怀,不只是纵容亲戚宗室,最后还引狼入室,收留了侯景,导致了后来的侯景之乱。
      公元548年,侯景勾结梁武帝的侄子萧正德,发动了叛乱。这个萧正德也曾投敌叛国,在北魏混了一段时间,后来混不下去,又返回南朝。梁武帝不仅没有惩罚他,还对他委以重任。就这样,恩将仇报的萧正德与叛军侯景里应外合,将梁武帝死死围困在城中。侯景最终没有杀梁武帝,只将他囚禁于宫中,让他自生自灭。
   历史的推手把萧衍推到了时代的最顶端,前期他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确是个拥有丰功伟绩的英主。可惜的是,后期他信佛无度,养寇贻患,以致身死国亡,晚节不保。
   纵观梁武帝萧衍的一生,可谓是半生英明半生愚,半是魔半是佛。如果他能不忘初心,始终如一,有怎至于风光地来,落寞地走呢。
2.评价一下王思政。
答:王思政作为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将领,确实有一定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手腕。在南北朝这个混乱的时期,可以得到善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会审时度势,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当时他对外多次抵御东魏的进攻,并且趁着东魏的候景叛乱趁机攻占了战略要地颍川,被加封为大将军、都督河南诸军事。
      可见他对西魏有着很大的贡献,并且在大统十四年打退了东魏大将高岳的进攻。大统十五年兵败被俘也是无奈之举,并没有得到西魏很强力的支持,而且对于这些武将内心而言,东魏西魏本是一家,效忠的是一家之主,时间久了也没有那么多卖主求荣的惭愧感了。并且投降也能保全手下将士的性命,确实是一种明智之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3

帖子

38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6-2 18: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五十七讲作业
梁20-绿竹清泉


1、你怎么看梁宗室在侯景叛乱期间的表现。
答:萧梁宗室人数众多,在侯景之乱中所持姿态也不一,大致可分几类:有的坚决捍卫皇权,如鄱阳王萧范。有的态度暧昧,其本质是试图在战争中攫取资本,如邵陵王萧纶。有的更是直接拒绝勤王,保留实力欲收渔翁之利,如湘东王萧绎、武陵王萧纪。也有少数投敌者,如临贺王萧正德。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不习兵事的萧氏子孙大多还能在家国丧乱的数年间表现出忠诚和勇气,是武帝多年敦睦宗族的成果。但是他的宗法设计和对宗室的安排,既有益于社稷的一面,又有相当致命的缺陷。湘东、武陵二藩的作为,便是最为直观的表现。此次战乱中最大的得利者是湘东王萧绎,他不仅保存了实力,消灭了外敌,且扫除了宗室中的竞争对手,于是顺利登上了帝位。但是这阴谋夺取的皇权是以萧氏基业为代价的,北方的两个王朝趁机占去了南梁大片领土,萧绎只当了三年皇帝便殒身失国,从而又变成了最大的失败者。
在萧梁近宗之中,武陵王萧纪作为最得武帝宠爱的皇子,在父兄限于危难之地,宗庙社稷隳堕沦灭之际,竟然丝毫不为所动,足可见王朝在宗室政策、宗法礼制方面出现了根本性的问题。


2、高澄之死,如何评价?
答:在北周统一北方之前,一共发生了三次较为知名的权臣被弑事件,除了高澄之外,还有尔朱荣和之后宇文护的被杀。而这三件事情中,权臣的身边都缺乏卫士,这证明了高澄的疏于防范并不是偶然事件,而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和他们的过度自信有关。
尔朱荣和宇文护的被杀,是因为他们低估了元子攸和宇文邕的决心和能力,这是他们自己犯下的错误。而高澄在被杀之前,其所处的政治环境,比另两位权臣更加稳定。东魏早期拓跋氏皇帝的地位远低于元子攸所处的时代,而且高氏集团掌控东魏已经有十余年,朝中大臣都是高欢父子的心腹,元善见自然没有反抗的能力,而且当时唯一有野心的权臣侯景也已经远遁南梁,高澄的威势要远远大于尔朱荣等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澄自然不用担心会有人像高贵乡公一样挑战自己的权威,因此在自己的地盘上并不需要配备太多的防卫力量来保证安全。
而且高澄遇刺的情景也和其他两人不同,他并不是去面见自己潜在的政治敌人,而是在私人的住所被刺,其府中都是自己的仆人,自然更不必安插防卫力量,即使有必要,也应安插在府外,因此其在面对刺客的时候缺乏保护也是正常的,并不是因为有人暗中安排,削弱了高澄的力量。
高澄遇刺,之后接替其掌权的高洋和政敌元善见成为了最大的嫌疑人。不过这两人在高澄遇刺的时候显然还没有足够的政治资源来确保自己能够接替高澄的位置,成为东魏的掌权者,这让两人的嫌疑变得微乎其微。因为这两名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杰在情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是不会做出如此高风险的尝试的。
那么高澄之死显然就是一场意外了,由于高澄在平日里对自己身边下人经常打骂责罚,他们对高澄心怀不满也是正常的,这位东魏的权臣忽视了自己府中的防守,也轻视了下人的反抗意愿,最终酿成了这场东魏政坛的大风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3

帖子

38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6-2 18: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梁组第五十八讲作业
梁20-绿竹清泉


1. 怎么看张嵊求死?
答:
张嵊,生于483年,死于548年,字四山,吴郡吴县人。镇北将军张稷之子,南朝梁大臣,少方雅,有志操,能清言。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张嵊据守城郡,城破被杀,时年六十二。梁元帝加赠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贞。
张嵊虽是一介寒儒,但是在侯景之乱后,是少数坚守臣子气节的大臣,曾有人劝张嵊仿效袁君正,也率领全郡军民迎接侯子鉴。张嵊叹道:“袁家世世代代都以忠贞著称,没想到名声被袁君正毁于一旦。我难道不知道吴郡陷落以后,吴兴势必难以保全的道理吗?我只是为国家尽心尽力,就是死也不会有二心的!
侯子鉴率大军攻打吴兴,九月张嵊战败,败退到府上,被侯子鉴抓了送往建康。侯景嘉其守节,想要为自己所用,张嵊说:“我忝任专城,朝廷倾危,不能匡复,今日速死为幸。”侯景又想要留他一个儿子,张嵊说:“我一门已在鬼录,不就你这虏求恩!”侯景大怒,尽杀掉。
张嵊一门忠烈,全都死在侯景手上。张嵊求死,已经尽忠,并拒绝侯景给自己留下一个儿子。史称这种人为以死求名之人,不仅自己死,还要儿子也不留于侯景。他若忠于国家,国家还在;他若忠于君王,君王已归附侯景;所以后世评价不多,是因为张嵊对梁武帝的忠诚,是有很大愚忠的,梁武帝已不再是年轻的英明君主,晚年的利令智昏,必须一切为二的看待,但是张嵊以带上全家老幼为萧梁王朝殉葬的方式,缺乏审时度势,有些偏激。


2. 谈谈你对萧詧与萧绎为敌的看法
答:
南梁王朝熬到最后,皇室矛盾愈加突出,萧绎和他的侄子萧詧,以叔侄关系打到了最后,甚至做出了引西魏入侵的事情,加速了南梁走向灭亡。萧绎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继承皇位的可能十分渺茫。侯景之乱时,坐等时机,没有积极迎战,其目的就是借侯景之手杀掉梁武帝和三哥萧纲,以合理的形式获取继承权。在纵容侯景之乱时,采取观望状态,抱有政治投机心里,而对两个侄儿萧詧和萧誉两兄弟,萧绎却一心想要置他们于死地,他两兄弟是最有资格获取皇位的人。
萧詧和萧誉昭明太子萧统的儿子,梁武帝萧衍的嫡系皇孙,在萧纲被侯景处死之后,这两兄弟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宗室子弟。萧绎在萧衍的儿子中继承资格不高,有个两个嫡系皇孙在,几乎没有即位可能。萧纲和他的儿子被侯景所杀,梁武帝嫡系只剩下昭明太子萧统的后代。除了死于内战的,就只有萧詧和萧誉两兄弟,导致了萧绎的敌视。萧誉被杀,萧詧向西魏求援,引狼入室,西魏扶持血统优越的萧詧于“江陵一州之地”称帝立国,史称“后梁”。后梁虽以萧梁正统自居,其国文物典制“亦依梁氏之旧”,然实已沦为北朝附庸。后梁先后称藩于西魏、北周和隋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3

帖子

38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6-2 1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九讲作业:
梁组20-绿竹清泉

1.梁武帝被困台城,诸位皇子为什么围而不救?
首先,萧统的几个儿子心怀不满,比如萧詧“既以其昆季不得为嗣,常怀不平。”侯景之乱爆发后,他们拒绝接受朝廷的命令,也不派兵救援。

其次,刺激了萧衍的几个儿子,他们觉得自己也是皇子,因此觊觎皇位。在侯景之乱爆发前,这种矛盾就已经凸显出来了,“兄弟相贰,声闻四方”。台城还没有被攻破,梁朝宗室的内乱就已经爆发了,最急于争夺皇位的人正是梁武帝的第七子萧绎。张缵给萧绎写信,说“河东、桂阳二蕃,掎角欲袭江陵。”萧绎闻讯后,先杀死堂侄桂阳王萧慥,接着又杀死了亲侄河东王萧誉。

2。你对侯景有什么认识?

侯景,一个充满野心的人,一旦掌握了大权,就变得疯狂妄为。他不仅迎娶了简文帝的女儿溧阳公主,还自封为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这样的头衔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侯景并不满足于此,他决定将南梁皇室的萧氏一举踢开。在551年,侯景废黜了萧纲,立豫章王萧栋为新皇帝。然而,在同一年,他迫使萧栋退位,并登基为新帝,将其国号定为汉。侯景满足了自己作为皇帝的欲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3

帖子

38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6-2 18: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六十讲作业
梁20-绿竹清泉


1、评价高洋创立北齐。
答:高洋创立北齐可以三个字来来表示:短平快。他在高澄被刺后才展露头角。那时,他才弱冠不久,就承担起了原本不属于他的责任。一方面亲自带领卫队全力以赴地搜捕刺客,将那些证据确凿的刺客全部处死,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洋亲自接管国家朝政事务,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他都会亲自处理,使得朝堂秩序井井有条,混乱的局面迅速回归稳定之中。在高洋初步将外面的叛乱处理完成回到邺城之后,就立刻派遣司空以及侍中等人前去拜见孝静帝,希望他能够遵循上天的意思,效仿尧舜,主动禅让皇位。高洋实在不愿意像父亲和兄长那样只知道一昧的顾忌天下人的看法,反正都已经得到骂名,那还不如彻底登上皇位以绝后患。孝静帝本身就是傀儡皇帝,对于高洋的想法他并没有拒绝的余地,因此含着泪签了禅让皇位的诏书,被赶出皇宫。就这样,高洋正式登基为帝,建立了北齐政权。为表示欣喜,他赦免了天下囚犯,并罢黜了相国府,防止分化皇权现象的出现。高洋的才华本来就远超兄长,只不过为了不遮掩兄长的光芒而选择了忍辱负重。所以在众人眼里,高洋在少年时期的才华之名并没有兄长那样出色,这恰恰就是他所想要的结果。若是当初他一开始就选择锋芒毕露,那可能等待他的就是兄长不断地针对,以至于最后在变化多端的朝堂之中丧失生命。他一直暗中潜伏,等待时机的到来,才能在最终一举掌控国家大权,建立北齐政权,了却父亲的遗愿。韬光养晦多年的他,终于接住了命运赐给他的机会。


2、写一段《萧詧论》。
答:萧詧是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获封岳阳郡王,官至雍州刺史。侯景之乱后,萧詧的兄长萧誉举兵勤王,却因遭人离间,被叔父萧绎攻杀。萧詧为替兄长讨说法,便率军进攻萧绎,结果大败而归,只好向西魏称藩。
不久,萧绎平定侯景之乱,并在江陵称帝。萧绎称帝后,本应还都建康,但由于受到荆州士族的阻扰,最终竟然未能成行。不仅如此,此时梁元帝跟西魏间因为益州问题产生矛盾(侯景之乱期间,西魏攻取南梁的益州),双方间关系迅速恶化。承圣三年(554年)十一月,在萧詧的帮助下,西魏大将杨忠率军攻陷江陵,梁元帝被俘后遭遇残杀,年仅48岁。
梁元帝遇难后,西魏扶立萧詧为帝(西梁宣帝),并把以江陵为中心、周围三百余里的区域划归他统治,但同时却又夺走他的大本营-襄阳。就此,萧詧在这块弹丸之地上称孤道寡,组建起属于自己的小朝廷,一切规章制度沿袭南梁旧制,历史上将其称为西梁政权,又称后梁。
然而萧詧虽为皇帝,但需要奉北朝的正朔,向北朝皇帝称臣,本质上只是后者的附庸。不仅如此,北朝还在江陵设置驻军,名义上是帮助他防御南梁/南陈,但实际上却是在监督他。身处四战之地,管辖的地盘只有巴掌大,境内还驻有北朝的大军,萧詧除了忍气吞声做附庸,通过依附大国来求生外,并没有其他法子。
其实在最初,萧詧本可以摆脱做附庸皇帝的命运。当时,西魏刚刚攻陷江陵,老将尹德毅便劝说萧詧利用宴请、犒赏西魏诸将的机会,将他们一举铲除,然后安抚江陵百姓,并脱离北朝而自立。但是萧詧既感念西魏的恩德,又担心此计划过于冒险,便没有采纳。等到江陵全城老幼都被西魏掳掠西去,大本营襄阳也被夺走后,萧詧才追悔莫及,深恨错失良机。
面对着疆域狭促、受制于人的局面,萧詧虽然很不甘心,但却既不敢又无力改变现状,唯一能做的,便是终日吟诵曹操的诗句以自励。大定八年(562年)二月,萧詧因忧愤过度,导致背部发疽而死,终年才44岁。
总而言之,萧詧是被梁武帝选立接班人不当而引起的宗族大争斗所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后便宜了西魏。只能说,萧詧也尽力了,想维持住南梁的辉煌昨日,怎奈天时地利人和都不成全,引狼入室得到了一隅之安,却只能是残喘而活。深究之,这都是拜梁武帝昏聩治国根基塌陷所赐,让萧詧作为孙辈为之买单。萧詧之后,还传了两代,最后被隋文帝杨坚灭国。萧詧的孙女萧氏嫁给晋王杨广为妃,后来则成为隋朝的皇后。等到隋炀帝遇害后,萧皇后又先后依附于许帝宇文化及、夏王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最终被唐太宗迎回长安居住,可称得上是“六易其国”的皇后。如此让人唏嘘,梁国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3

帖子

38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6-2 18: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梁组第六十一讲作业
梁20-绿竹清泉

作业:
1.评价冼氏夫人的作用。
答:
冼夫人即谯国夫人,广东高凉人氏,后嫁于当时的高凉太守冯宝。冼夫人最大贡献是梁、陈、隋三朝岭南地区的女性政治家,在南北朝末期,不断战乱时期,维护了岭南地区的安全发展,为最后并入大隋,实现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元550年,在参与平定侯景叛乱中结识后来的陈朝先主陈霸先,并认定他是平定乱世之人,公元551年,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杀李迁仕。梁朝论平叛功,册封冼太夫人为“保护侯夫人”。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陈朝立。公元558年,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夫人平定乱局,被册封为石龙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后冼夫人率领岭南民众归附,隋朝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

2.你怎么看湘东王萧绎与武陵王萧纪争斗。
答:
      侯景之乱爆发时,武陵王萧纪遥居西蜀,从历史角度来看,西蜀三分天下有其一,除了多位皇帝,但是没有出过统一的皇帝。萧纪在一群儿子萧圆照。幕僚的煽动鼓吹下,竟然早早称帝了。
      萧纪称帝于成都,年号天正,兵马出川,来势汹汹,在江陵即位的梁元帝,身处四战之地,十分被动。因为八弟萧纪敢称帝也不是白吹的,他却是有能力,在地方上有政绩,是梁武帝生前最喜爱的一个儿子。在这场兄弟大战,决定胜负的关键,是外援。梁元帝萧绎为克服地上的不利局面,开始勾结西魏,西魏大将韦孝宽出兵相助,剿灭了萧纪。公元553年7月,萧绎命令军队反攻,长江两岸十余城守将纷纷背弃萧纪,开城投降。萧绎派游击将军樊猛带兵断绝萧纪退路,将萧纪所乘坐的船团团围困,萧纪求见萧绎遭到拒绝。按照梁元帝的密令,樊猛、张天成等即将萧纪斩杀于船上。萧纪终年46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3

帖子

38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6-2 18: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六十二讲作业
梁20-绿竹清泉

1.你怎么看梁简文帝
答:梁简文帝萧纲本来是被封为晋王的,在太子萧统死后,萧纲被梁武帝萧衍封为太子。后来遇上侯景之乱,萧纲率军阻击侯景,但最终力不从心,在阻击侯景的时候败北,并在其威胁下,做了傀儡皇帝。时间不久,侯景想要自己做皇帝的想法爆棚,就废除了梁简文帝,并将他杀害。
萧纲从人品上讲:
为人正直,忠于朝廷,遇侯景之乱敢于展开斗争,远远强于那些各怀鬼胎坐视风云的皇室宗亲们。
从政治才能上讲:
由于自小生于深宫长于深宫,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骑马上阵少,治国谋略缺,所以政治才能平平,没有什么政绩。
从文学水平上讲:
从小就通晓诗文。很会写诗,得到了当时很多文人的赞赏。在当晋王的时候,他的王府里聚集了一批文人,他们经常在一起创作作品,善于写宫体诗,引领了当时的文学风气。
历史的重演,又是一个会写诗的皇帝,在面对风云变换的情况下,政治掌控能力的严重缺乏,不得不承认失败的现实。

2. 如何和看待关陇贵族集团
答:关陇,就是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这是一个胡汉文武合一的统治集团,适应了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要求。关陇贵族集团”有两大特征:一是“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二是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关陇集团,可谓是历史上最出彩的阶段。其政治势力可谓不容小觑。它不仅横跨北周、隋、唐三个王朝,而且这些朝代的更迭,也是随着关陇集团内部的权力转换而兴替。该集团广泛团结各民族、各领域的时代精英,形成了中国古代最有活力、最具政治军事和经济才干、最富改革和团结精神的统治集团。
“关陇贵族集团”强盛达近两百年,这绝非偶然。该集团的上层精英们通过府兵制与土地发生紧密关系,巩固了其经济基础与军事基础;又通过相互之间的联姻,增强了集团的凝聚力。隋唐之际的几代皇帝,如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等,虽然都曾尝试过遏制该集团的势力,但均收效甚微。相反地,作为该集团的代表,他们后来还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以维护本集团的根本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3

帖子

38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6-2 18: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六十三讲
梁20-绿竹清泉


1. 分析评价高欢七友
答:
高欢,祖籍渤海蓨县(今河北人),随祖迁徙怀朔。明显的鲜卑化汉人。怀朔为北魏六镇之一,北方军事要塞。高欢后来入伍投军,奔波于怀朔、洛阳等各地之间。
        他在怀朔结交了司马子如、刘贵、贾显智、孙腾、侯景、尉景、蔡俊,即“高欢七友”,他与前三人关系甚为密切,史称为“奔走之友”。八位朋友结交于怀朔,皆是怀朔镇军官,共同感受到北魏迁都洛阳后,怀朔的衰落,军中无事,便相聚饮酒谈天,还不时外出狩猎,。
八友中,贾显智升官最早。六镇起义后,贾显智随其兄与高欢分道扬镳,独自发展。其余六个,尔朱荣死后,先后回归,追随他南征北战,建功立业。
下面来分述:
        首先来看看侯景,史家关注的重要人物。侯景名声仅次于高欢,跟随尔朱荣后,军事才略逐渐显露,迅速成长为名将,高欢对侯景深加器重,“使拥兵十万,专制河南,仗任若己之半体。”侯景最忌惮的是高欢长子高澄,高欢死后,便率军投降南梁,引发震惊南北的 “侯景之乱”,最后兵败,被 “焚骨扬灰”。至死,敬重高欢。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尉景。高欢刚出生,母亲病死,他就被寄养在尉景家,与尉景是总角之交。朋友之外,俩人还是姻亲,尉景的妻子,是高欢的姐姐。尉景是开国元勋,能力不大,性贪贿,屡犯过错,死后得到善待,致使“齐受禅,以景元勋,追封长乐王。”
       再次, 蔡俊。蔡俊自始至终追随高欢,并且在进击葛荣,击溃尔朱氏的战役中,功不可没。曾任齐州刺史、扬州刺史等职,“为政严暴,又多受纳”,死后却享有开国元勋待遇。
        其四,当属刘贵。
        刘贵是秀容阳曲人,与尔朱荣同乡,北魏后期,高欢未起兵时,一度追随尔朱荣。高欢逃离葛荣后,将高欢介绍给尔朱荣。
在刘贵再次力荐后,高欢终于得到尔朱荣赏识,立住脚,得以开启他的雄图大略,直到羽翼丰满,掌握了六镇余众,脱离尔朱兆另图发展。
        刘贵曾任尔朱荣的凉州刺史、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兼左仆射、西道行台,晋州刺史等职,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帮助高欢。高欢举义旗后,他断然离开尔朱氏,与高欢走到一起。
        刘贵不仅与高欢是旧友,年轻时就情投志合,从墓志记载的刘贵与高欢二人“同德比义,事等鱼水”以及史书记载的 “然与高祖布衣之旧,特见亲重”,不难看出,二人关系融洽,推心置腹,配合默契。尤其是刘贵谨遵君臣之礼,“进退有度,信义无违”,达到善始善终。
        其五,司马子如。
        据《北齐书》记载,他参加高欢队伍的时间是高欢攻占洛阳后,比尉景、蔡俊、刘贵诸人稍晚。由于高欢念旧,情谊深厚,一来就任命为“大行台尚书,朝夕左右,参知军国。天平初,除左仆射,与侍中高岳、侍中孙腾、右仆射高隆之等共知朝政,甚见信重”。
        可是,他不如刘贵“进退有度”,在任上“兼恃旧恩,簿领之务,与夺任情,公然受纳,无所顾惮”。数次被御史弹劾,北齐建立,他被高洋免官,其后高洋考虑到他是 “高祖之旧,复以为太尉” 。
        其六,孙腾。
        慢说孙腾功劳,一是察觉“抚宜镇军人谋逆,将害督帅。腾知之,密启高祖”。二是阻止高欢最后一次与尔朱兆聚会,免高欢于困危之中。三是“腾以朝廷隔绝,号令无所归,不权有所立,则众将沮散,苦请于高祖。高祖从之,遂立中兴主”。四是“与斛斯椿同掌密机。椿既生异端,渐至乖谬。腾深见猜忌,虑祸及己,遂潜将十余骑驰赴晋阳。高祖入讨斛斯椿”,避免一场政变。
数件大功,使得孙腾志骄意满,致使 “在邺与高岳、高隆之、司马子如号为四贵,非法专恣,腾为甚焉。高祖屡加谴让,终不悛改,朝野深非笑之” 。还有争抢民女,“遂相间构”,“ 违礼肆情”。尽管被高欢几次免官,然而仅是遮人耳目,掩息舆情,不久又 异地调动,官复原职,爵品照旧。
       如此看来,高欢旧友除贾显智外,先后归随高欢,辅佐高欢成就大业,扫平政治和军事障碍,终得“大丞相”高位,建立东魏政权与晋阳霸府,执掌朝廷大权,成为无冕之皇。


2你怎么看湘东王萧绎王僧辩的关系
答:
王僧辩出身于显赫大族太原王氏,跟着父亲一起投降了梁朝。他是萧绎的第一心腹爱将。救援建康失败后,被侯景放回荆州任竟陵太守。
作为梁元帝萧绎手下的将领,他和陈霸先一起平定了侯景之乱。但是,王僧辩没能受到萧绎的完全信任。何故?一个铁的事实能说明一切。当萧绎和他侄子萧誉内斗正酣之时,他让王僧辩和鲍泉带兵去讨伐萧誉。他想置侄子于死地,为自己赢得皇位。
         萧绎下令后,王僧辩并没有马上动身,因为他的所有精锐部队都在竟陵,而这些军队,还没有全部到来。他在等自己的部下,只有带着这支作战勇敢的部队,王僧辩才有取胜的把握。
        为了不让萧绎看出自己有意拖延,王僧辩和和鲍泉一块儿去见萧绎,他们要和萧绎解释一下。萧绎正值气头,本就生性多疑的萧绎,眼见王僧辩又不服从命令,怀疑王僧辩是因为害怕故意拖延。因此,当王僧辩到来时,他质问王僧辩,为何始终不出兵?王僧辩实话实说,但萧绎根本就不相信。而且,王僧辩还在据理力争。萧绎抽出宝剑,直戳向王僧辩,正中左大腿,鲜血直流。当场昏厥。随即被关进监狱,并处置。一同进狱的有王僧辩所有的儿子和侄子。
王僧辩的母亲光着双脚,在萧绎面前俯哭谢罪。萧绎才平静下来,赏赐给她特效药,保住了王僧辩的性命。此时,岳阳王萧鮞袭击江陵,全城人心惶惶。萧绎派人把王僧辩从监狱里放出来,让他做都督,指挥江陵保卫战。他之所以不杀王僧辩,最终就是知道自己离不开这个善战的将军。很快,萧鮞被王僧辩打败了,江陵之围随解。而另一个将军鲍泉,则辜负了萧绎的厚望,没有打下萧誉据守的长沙。于是,萧绎就派王僧辩代替鲍泉,湘州迅速得到平定。
        后来,王僧辩和陈霸先又一起灭了侯景,历时五年的侯景之乱终于画上句号,王僧辩也因此彻底得到萧绎的重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0:30 , Processed in 0.0652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