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路漫漫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宋05凤王作业本

[复制链接]

206

主题

3861

帖子

386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6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3-13 17: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四年级第十六讲作业
宋05-凤王
你怎么看高俨之乱
答:
北齐后期发生的琅琊王高俨政变,对北齐后期的政治走向有着很深远的影响,这场政变以琅琊王高俨及其属下的被杀告结束,极大地震撼了北齐后主的心理,促进了北齐政治进一步落入恩倖势力手中,加深了北齐王朝的腐败。在这场政变之后,以北齐后主为核心的北齐王朝在腐败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被北周所吞灭。
琅琊王高俨是北齐武成帝高湛和胡皇后的第三子,他自幼生活优越,受到父母的宠爱,甚至“器服玩饰,皆与后主同”, 他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地位都同后主等夷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过了后主,这种现象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皇权政治体制下是很难想象的。武成帝夫妇如此重视高俨,并非仅仅出自偏爱, 也是出于政治考量。高俨作为年幼之亲王,在武成帝尚在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野心家利用以进行政争的工具,而武成帝死后,他所建立的政治格局就陷人危机。在他帮助下,原先地位甚高的琅琊王高俨也受到猜忌,于武平二年出居北官,除太保,“余官悉解”,导致高俨对此极为不满,成为政变发生的导火索。
据《北齐书》记载,参与这场政变的人有王子宜、高舍洛、刘辟疆、厍狄伏连、冯子琮、翟显贵等人。王子宜为治书侍御史,冯子琮为尚书右仆射,此人乃是北燕王室之后,属于迁移到邺城的洛阳北魏胡汉贵族后代,在高演时代,他除“领军府法曹”、“典机密,摄库部”,在高湛继位后,“又奉别诏,令共胡长仁辅太子,属于胡太后的外戚集团中人,但因为受到和士开为首的恩倖势力的排挤,故也参与了反对和士开的密谋。厍狄伏连“少以武干事尔朱荣,至直闇将军。后从高祖建义,赐爵蛇丘男",可见其人乃是元老武将,但无甚战功,政变发生时任领军大将军,在政变密谋中并非核心人物,根据政变时的记载,此人似乎并未参加政变密谋。
在这场政变中,作为勋贵集团中的老将斛律光在得知政变发生后,大笑曰:“龙子做事,固自不似凡人”表示出高兴的神色,这也表现出勋贵势力对武成帝生前政治格局的不满,但是斛律光没有支持高俨推翻后主,而是支持后主免遭推翻,其中原因应为斛律光女斛律氏为后主皇后。可见武成帝生前的良苦用心。不过,斛律光在政变中体现出的巨大作用,为他之后被杀埋下了伏笔。
总之,北齐后期发生的琅琊王高俨政变,后主以及围绕着后主身边的恩悻人物,同琅琊王高俨和支持他的外朝宗室勋贵势力之间的一场政治冲突。其根源于武成帝高湛生前布置的政治格局所导致的权力、利益的不均衡。在政变过程中,恩悻人物、勋贵人物、宗室人物都展示了不同的政治立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场政变塑造了北齐后主的政治心理,为以后的北齐内部政争不断、政治腐败埋下了隐患,对北齐的最后灭亡,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3861

帖子

386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6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3-22 10: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南北朝四年级18讲
宋05-凤王
1.北齐国运28年因何皇室唯有兰陵王高长恭流芳百世?
答:高长恭(541年-573年), 又名高孝瓘、高肃,祖籍渤海调蓧(今河北省景县),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郡王。
高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分享。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突厥攻入晋阳,高长恭奋力将其击退。邙山之战,高长恭为中军,率领五百骑兵再入周军包围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长恭戴着头盔,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头盔脱下来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长恭,派弓箭手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高长恭在此次战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战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后历任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司马、太保、太尉等。与段韶征讨柏谷,又攻打定阳。段韶患病,高长恭总领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后因“国事即家事”招致北齐后主高纬记恨,于武平四年(573年) 被高纬赐死。死后朝廷追赠为太尉,谥号武。
本名:高长恭别称:高孝瓘、高肃所处时代北齐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时间541年去世时间573年主要成就邙山大捷、白狼城之战祖籍 渤海调蓧 (今河北省景县)爵位兰陵王官职大司马、太保谥号武葬地今河北省磁县。
金墉解围
乾明元年(560年) 三月二十一日,高长恭受封兰陵王。后来累次升迁至并州刺史。河清二年(563年),突厥攻打北齐,攻入北齐的晋阳,高长恭奋力将突厥人击退。将士歌颂兰陵王入阵曲,国事即家事一句遭帝猜忌,而后功高盖主,就算拖病不出,也被皇帝赐死,结局可悲可叹。
2. 你怎么看陈朝吴明彻北伐?
答:战功卓著吴明彻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他的祖父做过南齐的南谯太守,父亲在梁朝担任右军将军。吴明彻“早见兵书,遍知剑术”,他读过书史经传,跟随汝南的周弘正学天文、孤虚、遁甲之术,“颇以英雄自许”,可是吴明彻的仕途却不太顺利。直到554年,吴明彻遇到了陈霸先,两人一见如故,陈霸先封他为戎昭将军、安州刺史。此后,吴明彻为陈霸先征战沙场。555年,他率军征讨杜龛、张彪等反对陈霸先的势力,并且取得了胜利。556年,吴明彻跟随陈霸先大破北齐的军队。陈朝建立后,吴明彻历仕四朝,先后为陈武帝、陈文帝、陈废帝、陈宣帝效力,对外与北周、北齐、西梁作战,对内平定各地的叛乱势力,可是说是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将。
太建北伐太建五年(573年)三月,北齐不断爆发内乱,国力衰弱,因此陈宣帝打算派兵北伐,收复江北失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3861

帖子

386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6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3-26 18: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四年级第十九讲作业
宋08-芳溶
怎么评论周武帝灭佛
答:
宇文邕(543—578),字祢罗突,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他当了十八年皇帝,死时仅三十五岁,史称北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可惜正当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全国理想的时候,病逝于出征前夕,令后人唏嘘。
周武帝反佛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周武帝的出身——宇文护,又名萨保,是宇文泰的侄儿。西魏时,曾任大将军、司空。556年,宇文泰病重临终之前,曾对宇文护要求他辅佐少主。宇文护表面许诺。但第二年,他立宇文觉为帝,建北周。宇文觉“性刚果,恶晋公护之专权”。宇文护见他不服,不久将他毒死,另立宇文毓为帝,为北周明帝。北周明帝在位四年后,宇文护又将他毒死,改立北周武帝——宇文邕。在武帝掌权之前,大权为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掌握。宇文护大力推行佛道,因此当时的武帝也对佛道极力的推崇,这可能也是明哲保身迫不得已之举。
北周武帝灭佛,这也是和当时北周武帝后来推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北魏末年,社会动荡。公元 515 年爆发过冀州沙门法庆聚众造反之事,其众多达 5 万以上,法庆自称“大乘”,鼓吹“新佛出世”,所至即毁寺、杀僧、焚经、烧像,故此对当时的僧俗地主统治阶级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北魏镇压了“大乘起义”后不久,在公元523年,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六镇起义”,接着各处纷纷出现反魏起事,群雄并出。当时北方地区的僧、道阶层过于庞大。根据《魏书》称,正光(公元520-525年)以后,不少原属国家的编户民众,为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此外,其时社会政治动乱的加剧,亦令普通百姓寻求相对安全的宗教实体之庇护。以致全国的佛寺竟有3万之多,僧、尼数目则有200万之巨,这在当时北中国的人口比例上,达到了极高的程度,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6分之1。这促使封建国家政权采取极端手段,以扩大经济来源来充实国力。
天和二年(567),有一个叫卫元嵩的人给周武帝上书,认为“唐、虞无佛图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国,则会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为本,安乐含生,终不苦役黎民。”因此,他建议周武帝灭佛。
公元572年,周武帝诛杀宇文护,把大权收归己有之后,于次年十二月,又召集道士、僧侣、百官再次讨论佛、道、儒三教的问题。这一次,“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把佛教抑为最末,事实上已是灭佛的前奏。当时有些佛教徒不知周武帝用意所在,还一个劲地争辩不休,说明佛教当在道教之上,心里很不服气。而另一些明眼人却看透了周武帝的心事,指出:“若他方异国,远近闻知,疑谓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深诚可怪。”他们认为周武帝这样做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为“但顽僧任役,未足加兵;寺地给民,岂能富国”。
武帝不怕死后下地狱的威胁,于建德三年(574)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一时间,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后,针对继续发展的佛教实体,立即推行灭佛政策,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10分之1 的人重新成为国家编户,这对急需兵源和财力的封建朝廷来讲,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北周灭齐乃至北周统一北方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佛道二教极度兴盛的南北朝时期,周武帝独树一帜,毁佛断道,但并不屠杀僧侣,显示了其统治的高度灵活性。纵然周武帝个人十分认可甚至是推崇宗教思想,但当宗教的发展与国家机器的运作发生冲突时,他能清醒认识,挈重量轻,果断抉择而不拘泥于传统,实为难能可贵。对比同一时期,即北齐、江左政权的各位封建君主,大多不能正视宗教过度发展给国家带来之不利而盲目推动,更可衬托周武帝统治政策之灵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3861

帖子

386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6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4-1 18: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朝四年级20讲
宋05-凤王
1.作业,北周武帝第一次伐北齐为什么会失败
大雪纷飞,已经接连下了数十天,北齐境内南北一千多里,均被大雪覆盖,平地积雪数尺之厚。北齐武成帝高湛接到十万火急的军情后,立即从邺城率军倍道兼行,火速赶往晋阳,十二月二十八日,高湛来到晋阳。北齐太子太保斛律光率领三万步骑驻守在平阳,抵御南线达奚武之军。


高湛进抵晋阳的第二天,即十二月二十九日,突厥与北周联军就逼近了晋阳。高湛没有想到联军如此之强,他身穿军服,打算带上宫女一起,不战东逃,赵郡王高叡、河间王高孝琬一齐拦住马头苦苦劝谏。高孝玩恳请让高叡负责晋阳城防,肯定会万无一失。高湛听从了,命令六军行动都听从高叡的指挥,又让并州刺史段韶负总责。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一月一日,北齐武成帝高湛登上晋阳北城城楼检阅军队,北齐军容整齐,士气高昂。突厥可汗归咎于北周人说:"你们说北齐混乱,所以才来讨伐。如今,北齐人人眼睛锐利如铁,如何能够抵挡?"


周军以步兵为先锋,从晋阳西山上下来,挺进到距离晋阳两里的地方。北齐众将纷纷请战,段韶却说∶"步兵的力量有限,如今,积雪很厚,我们迎战会白白消耗体力,不如严阵以待,他们疲劳,我们安逸,以逸待劳,肯定能将其击破。"于是,齐军就这样平静地等待着周军的到来。等到周军一步步来到跟前后,齐军精锐部队倾巢而出,呼喊着冲向敌军。突厥人被齐军的声威吓倒,不敢应战,退还西山,周军大败。突厥不敢久留,率军向塞外撤离,沿途纵兵烧杀抢掠,从晋阳往北七百余里,百姓、牲畜扫地无遗。段韶率军追击,却不敢逼近。突厥人撤回陉岭,天寒地冻,山路很滑,只好在路面铺上毛毯,人马才得以勉强通过。战马在严寒中瘦成枯骨,马膝盖下面的毛全部掉光,等到撤至长城,战马几乎死光。突厥将士们只好折断长矛,充当手杖,一步步挪回境内。
达奚武推进至平阳,并不知道北路杨忠已经大败退去。斛律光给他写信说∶"鸿鹄已经飞向了蓝天,猎人却还在沼泽地里低头寻觅。"达奚武得到书信后,也率军退去。斛律光率军追击,深入北周境内,俘获了两千多人后,撤回国内。见到斛律光后,高湛抱住他的头失声痛哭,任城王高潜劝道∶"何至于到这程度!高湛这才停了下来。
周齐第一次交兵后,北齐武成帝任命斛律光为司徒,武兴王高普(高归彦侄儿)为尚书左仆射,以冯翊王高润为司空,赵郡王高叡为录尚书事,前司徒娄叡为太尉,段韶为太师,任城王高揩为大将军。
2北周武帝的太子教育为什么会失败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太子教育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教育方式极端严厉:


宇文邕对太子宇文赟的教育采取了极端的严厉措施,包括每日必须按照规定上早朝,遇到礼仪盛典也必须恭敬出席,即使在严寒酷暑也不能稍事休息1。
若有差错,宇文邕会痛责太子,甚至使用棍棒,导致宇文赟表面老实,私下仍然贪图享乐,不思进取1。
缺乏对太子个人成长的关注:


宇文邕对待太子的方式与其他大臣无异,没有考虑到太子作为未来皇帝的特殊性和成长需求,这种对待方式只培养出唯唯诺诺的“打工人”,而非能够挑大梁的“负责人”2。
剥夺太子的爱好和生活乐趣:


宇文邕强行剥夺了太子喝酒的爱好,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促进太子的成长,反而加深了他对父亲的仇恨23。
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引导:


宇文邕对太子的教育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引导,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太子的错误,导致太子在德行上的缺失3。
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忽视:


宇文邕的教育方式严重损害了太子的身体健康,没有给太子足够的自由时间来思考战略全局,同时也忽视了太子的心理健康,导致太子英年早逝2。
综上所述,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太子教育失败是由于教育方式的极端严厉、缺乏对太子个人成长的关注、剥夺太子的爱好和生活乐趣、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引导,以及忽视太子身体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3861

帖子

386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6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4-8 19: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四年级第二十一讲作业
宋05-凤王
1、对高纬的评价
答:
北齐后主高纬(556年―577年),字仁纲,汉族,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五位皇帝(565年―577年在位)。父亲是北齐武成帝高湛,母为胡皇后。生于并州的王邸。少年时容仪美好,为父亲宠爱,拜为王世子。武成帝即位,562年,立为皇太子。565年,武成帝禅位于他。568年亲政。576年,禅位于长子高恒。高纬好文学,但言语涩讷,无志度,不喜见朝士。信巫觋,祈祷不加节制。宠任陆令萱、和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人。杀害宗室,大臣,如高长恭、斛律光等。好奢侈,大起宫殿。在位期间朝政败坏。北周武帝宇文邕伐齐,北周军队攻至青州,高纬准备逃往陈国,中途被周将尉迟迥抓获,送往邺,被封为温国公,北齐灭亡。577年,被诬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与北齐文襄帝高澄第五子高延宗等数十人无论少长皆赐死,高欢的子孙十存一二。大象末,葬于长安北原洪渎川。
北齐后主高纬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身为皇帝,却荒淫无道,任用奸佞,宠幸冯小怜,杀害多位贤能的朝臣,导致北齐政治腐败,军力衰落,国势摇摇欲坠。他的行为无疑加速了北齐的灭亡,使国家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高纬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和困境。他天生口吃,形成了自卑的性格,极度的内向使他不愿意接触他人,甚至连朝廷里的官员也不行。这种性格特质无疑影响了他作为皇帝的治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此外,高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也反映出他对于权力的过度追求和对于享乐的过度沉迷。他宠爱冯小怜,甚至在上朝时都要把她抱在怀里,这无疑是对政务的极大忽视。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得他无法专注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北齐的衰落。
总的来说,高纬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行为和性格既有其个人的缺陷和困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政治环境。虽然他的统治给北齐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我们也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北齐二首
唐·李商隐
一笑相倾国便亡,
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
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
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
更请君王猎一围。
这两首诗是通过讽刺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这一荒淫亡国的史实,以借古鉴今的。两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议论附丽于形象。既是咏史,便离不开议论。然而好的诗篇总是以具体形象感人,而不是用抽象的道理教训读者。议论不脱离生动的形象,是这两首诗共同的优点。第一首前两句是以议论发端。“-笑"句暗用周幽王宠褒姒而亡国的故事,讽刺“无愁天子”高纬荒淫的生活。“荆棘”句引典照应国亡之意。晋时索靖有先识远量,预见天下将乱,曾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这两句意思一气蝉联,谓荒淫即亡国取败的先兆。虽每句各用一典故,却不见用事痕迹,全在于意脉不断,可谓巧于用典。但如果只此而已,仍属老生常谈。后两句撇开议论而展示形象画面。第三句描绘冯淑妃("小怜”即其名)进御之夕“花容自献,玉体横陈”司马相如),是一幅艳的春宫图,与“一笑相倾”句映带;第四句写北齐亡国:情景。公元五七七年,北周武帝攻破晋阳(今山西太原),向齐都邺城进军,高纬出逃被俘,北齐遂灭。此句又与"荆棘”映带。两句实际上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前两句的内容。淑妃进御与周师攻陷晋阳,相隔尚有时日。“已报”两字把两件事扯到一时,是着眼于荒淫失政与亡国的必然联系,运用“超前夸张”的修辞格,更能发人深省。这便是议论附丽于形象,通过特殊表现- -般,是符合形象思维的规律的。如果说第一首是议论与形象互用,那么第二首的议论则完全融于形象,或者说议论见之于形象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中形容美女妩媚表情。“巧笑"与“万机”,-女与天下,轻重关系本来一目了然。说“巧笑"堪敌“万机”,是运用反语来讽刺高纬的昏昧。“知"实为哪知,意味尤见辛辣。如说“一 笑相倾国便亡” 是热骂,此句便是冷嘲,不议论的议论。高纬与淑妃寻欢作乐的方式人之一是畋猎,在高纬眼中,换着出猎武装的淑妃风姿尤为迷人,所以说"倾城最在著戎衣”。这句仍是反语,有潜台词在。古来许多巾帼英雄,其飒爽英姿,确乎给人很美的感觉。但淑妃身著戎衣的举动,不是为天下,而是轻天下。高纬迷恋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态。他们逢场作戏,穿著戎衣而把强大的敌国忘记在九霄云外。据《北齐书》载:周师取平阳(晋阳),帝猎于三堆,晋州告急。帝将返,淑妃更请杀一围,从之。在自身即将成为敌军猎获物的情况下,仍不忘追欢逐乐,还要再猎一围。三、四句就这样以模拟口气,将帝、妃死不觉悟的淫昏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尽管不著议论,但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及反语的运用,即将议论融入形象之中。批判意味仍十分强烈。
二、强烈的对比色彩。在形象画面之间运用强烈对比色彩,使作者有意指出的对象的特点更强调突出,引人注目,从而获得含蓄有力的表现效果,是这两首诗的又一显著特点。
第一首三、四两句把一个极艳极亵的镜头和一个极危急险恶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对比色彩强烈,产生了惊心动魄的效果。单从“小怜玉体横陈”的画面,也可见高纬生活之荒淫,然而,如果它不和那个关系危急存亡的“周归入晋阳”的画面组接,就难以产生那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惊险效果,就会显得十分平庸,艺术说服力将大为削弱。第二首三、四句则把“晋阳已陷”的时局,与"更请君王猎一围”的荒唐行径作对比。- -面是十万火急,形势严峻; -面却是视若无睹,围猎兴浓。两种画面对照出现,令旁观者为之心.寒,从而有力地表明当事者处境的可笑可可悲,不着一字而含蓄有力。这种手法运用也是诗人巧于构思的具体表现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3861

帖子

386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6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4-27 18: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宋05-凤王四年级第二十三讲作业
作业:1.评价北周武帝。
答:北周武帝宇文邕,南北朝最佳帝王。
公元560年,北周武成二年,权臣宇文护以毒杀手段夺取政权,这已经是他在朝廷上第二次杀害皇帝了,此前他曾先后杀害了西魏恭帝拓跋廓和周孝闵帝宇文觉。
宇文护已经是北周王朝的头号权臣,但他还要对皇帝痛下杀手,唯一的目的是废帝自立。这个过程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而宇文护正是西魏权臣宇文泰的侄子。
宇文泰,一位出身战将的领袖,身负伤病,但在登上皇位的前夜,身体不支离世。在临终前,他找到了自己的大侄子宇文护,并将自己掌握的军国大权交给他,希望他能够辅佐自己的儿子宇文觉。
这是一种高明的策略,因为宇文泰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宇文护,他只是管理权的拥有者,而王朝的继承权永远是他的儿子的。
对于宇文护来说,他只有一次机会,那就是做宇文觉的忠实打工人。宇文泰去世后,宇文护果然废黜了西魏恭帝拓跋廓,拥立了孝闵帝宇文觉。
然而,宇文觉认为宇文护权力过大,想要对付他,但却被宇文护反杀。宇文觉的死,理论上扫清了宇文护登基称帝的障碍,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继续忠实地为宇文觉服务。
这表明,宇文护的心中,永远只有他的大侄子和他的王朝,而没有他自己。
周孝闵帝宇文觉在即位前,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虽然他有心成为皇帝,但理论上的实施却并不容易。一旦他杀了皇帝然后立即登基,那就会被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视为篡位和谋逆。
这不仅仅会导致他们反对他,而且也会引起网络上的舆论攻击和营销号的恶意炒作。因此,宇文护决定找一位傀儡皇帝来过渡,等时机成熟后再将自己的皇位禅让给他,以此来确保自己的合法地位。
明帝宇文毓被宇文护推举为新帝,被视为宇文护的傀儡。宇文护的想法是让宇文毓在皇位上当两年的吉祥物,然后禅让给他,就可以顺利完成过渡。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按照计划进行。
周明帝宇文毓并非平庸之辈,而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明君。他以仁政治国,勤政爱民,使得北周政通人和,国力大增。
他的英明领导受到了百官和百姓的广泛赞誉和拥戴。然而,宇文护却因此感到不安,担心宇文毓的声望和威望会威胁到他的地位。
于是,他便派人将宇文毓杀害,企图篡夺皇位。然而,就在他即将登基之际,大臣们却拿出了宇文毓临死前的遗诏,规定死后皇位传给他的弟弟宇文邕。
这让宇文护感到非常失望和沮丧,因为他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北周朝廷最有权力的大臣,但却从未得到皇室的真正信任。
宇文毓早就看透了他的阴谋,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他提前写下了遗诏,防止宇文护的篡位野心得逞。
宇文护的篡位计划彻底破产了,因为皇帝很久之前就留下了遗诏,指定宇文邕作为合法的继承人。宇文护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成为了皇室的家奴,虽然炙手可热的皇位近在咫尺,但此刻却又远在天边。
他只能将到手的皇位交给新的继承人——北周武帝宇文邕。对于新皇帝宇文邕来说,他登基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除掉宇文护。
从情感角度来看,这个对朝堂造成威胁的大权臣背叛了父亲的承诺,杀害了他的两位哥哥;从统治角度来看,如果宇文邕想要坐稳皇位,除掉宇文护也是必要的。
但是,宇文邕初登帝位,根基不稳,政治背景全无,想要对抗宇文护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只能采取韬光养晦、后发制人的策略。
宇文护要钱,宇文邕就拨国库的钱亲自送到他家里;宇文护要权,宇文邕就给他高官厚禄,满足他的所有要求。逢年过节,宇文邕还亲自去拜访宇文护,节假日还会给宇文护发放三倍工资,一丝一毫也不敢怠慢。
天子屈尊到了这种地步,宇文护终于满意了,他开始沉醉于现状。但就在这时,宇文邕举起了他的屠刀。
《周书》记载,丙辰那天,皇帝宇文邕诛灭了权臣大冢宰晋国公宇文护和他的儿子柱国谭国公宇文会。相比于逐渐瓦解权臣的势力,在政治战场上击败对手,或者策划兵变,宇文邕采取了一种更为极端的方式。
他在朝堂之上趁宇文护不注意,绕到了他的身后,亲手用一柄尖锐的玉器猛砸在宇文护的头上,将其击杀。至此,北周王朝焕然一新,那些一直认为宇文邕屈服于宇文护的大臣们才明白,这个看似软弱的帝王,其实是在下一盘千钧一发、一招制敌的大棋。
不要以为屈服就没有力量,更不要以为软弱就没有尊严。可怜宇文护,做了一辈子的皇帝梦,到死还是个可怜的打工人。
宇文邕夺回主权后,马不停蹄地开始对外扩张。此时的天下,可以说是南北朝两分,不如说是南陈、北齐、北周三分天下。
南陈离北周太远,即使宇文邕想要攻打,也鞭长莫及,因此他很快将目光转向了北齐。 当年北周内乱时,北齐趁火打劫,天天在边境搞骚扰,现在北周翻身了,收拾你还不是手到擒来?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周武帝宇文邕攻灭北齐,北方自此一统。
朋友们,虽然北方一统比不上天下一统,但在攻灭北齐的过程中,北周光复了几乎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的绝大部分地区,这为之后隋朝的统一华夏奠定了基础。
当然,宇文邕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实现了北方的统一。然而,他也因此成为了争议的焦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灭佛政策。
尽管有些人认为宇文邕的灭佛政策是一种反宗教的行动,但事实上,他采取这个政策的原因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
在当时,佛教在北周的发展过于壮大,寺庙大量占用土地和社会资源,而且僧众不用参加劳役和缴纳赋税,这使得国家财政损失严重。
因此,宇文邕采取了这个措施,以确保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繁荣。 然而,这个政策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对,尤其是当地僧众的强烈抗议。
他们认为宇文邕毁坏了他们的寺庙,大行恶举,如果下地狱,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为自己的信仰而战。然而,宇文邕对此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他明确表示,只要能让百姓得到幸福和快乐,他愿意忍受任何困难和痛苦。 总的来说,宇文邕的灭佛政策虽然引发了一些争议,但他的坚定信念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北周时期,虽然国家很小,但是武帝宇文邕有着远大的抱负和雄心壮志。他试图收复被突厥占领的漠北地区,希望能够一统天下,青史留名。
然而,他在宣政二年出征突厥的途中病倒,离世前,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他的成就都是通过努力和奋斗,以及机遇获得的。
2.七律•咏宇文宪
作者:凤王
武川代郡鲜卑人。智勇孝贤名战神。
三司将军封骠骑,两公县郡谓周臣。
镇安蜀地施仁政,赞颂伟功招杀身。
谥号炀王宗庙列,空留遗恨赋诗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3861

帖子

386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6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4-28 20: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南北朝班四年级第二十二讲作业
宋05-凤王
说说你对北周武帝平北齐的感受
答:
北周和北齐,双方或是源自鲜卑拓跋氏族或是被鲜卑化的汉族,他们既保持着某种相同的习惯,又为了夺标疆土而不断争斗厮杀。
北齐由东魏衍生而来,由高氏家族把持政权,开始军事力量还算强大,经济发展也算迅速,当时与北周相比,强弱立分上下,但高氏政权28年间换了7位皇帝,而且个个昏庸残暴,不理朝政却喜乱伦,世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北周的崛起显然对北齐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长期以来,北周和北齐的关系主要是战争关系,双方虽互有胜负,力量也逐渐趋于均衡。但是自从北周武帝宇文邕亲政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帝宇文邕是一位非常有魄力的君主,他励精图治,积极改革,使得北周国力逐渐强盛。武帝宇文邕首先是经过灭佛,国家经济势力增长;二是吸收均田上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扩大了府兵队伍,军事优势形成;三是北与突厥和亲,南和陈朝通好,外交策略上的成功。而北齐,却处于“政出多门,鬻狱(yù yù借案件收贿赂)卖官,唯利是图,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嗷然(边界内哀嚎貌),不胜其弊”的状况。
  北周武帝看清了北齐混乱的局势,决定出兵伐齐。建德四年(575年),北周武帝他独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并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阳),七月,周武帝命宇文纯、司马消难,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宇文盛、侯莫陈琼、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杨坚、薛迥、李穆等率军分道并进。周武帝自率大军六万,直指河阴。周军进入北齐境内,纪律严明,“禁伐树践稼,犯者皆斩”。 颇得民心,因病还师。次年(576年),又率大军伐齐,几路并进,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时军事失利,自己仅得免。其后听从宇文忻“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的建议,终于攻克晋阳。建德六年(577年),入邺,灭北齐。从此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
北周武帝平北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是北朝时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3861

帖子

386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6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5-6 00: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年级25讲
宋005-凤王
具体情况分析三点打消受降,拒绝原因有3:
1、如果是主动动机投降,说明这样的人属于见风使舵,这样的人不是忠臣,一个这样的人,也不利于隋朝自己的团队建设。这样没有价值的人直接拒绝。隋文帝拒绝夏侯苗弊大于利。
2、如果是被动动机投降,这样的人如果是真的,那么的确能够为隋朝所用,因为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以后报复陈朝会更卖力。但是拒绝后,陈朝自己会杀了夏侯苗,让其自断臂膀。隋文帝,利弊平等。
3、如果是阴谋动机投降,这样以维护和平协议的借口,拒绝夏侯苗,不仅仅能够让隋文帝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还能够隐藏自己统一动机,麻痹陈后主,释放出和平信号,能够让其放松战备。利大于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3861

帖子

386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6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5-20 19: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南北朝班四年级第二十六讲作业
宋05-凤王




1. 评论尉迟迥叛乱
答:
尉迟迥叛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与后期民族融合及汉族一统天下有着直接的关系。其评价在历史上也是众说不一。
有人认为,尉迟迥叛乱是为维护北周政权、抵抗杨坚篡权的行为。唐朝常乐公主在劝唐宗室举兵反抗武则天篡夺唐室时,曾以尉迟迥为例,评价他“犹能举兵匡救社稷。功虽不成,威震海内,足为忠烈。”明朝学者张燧也曾盛赞王谦和尉迟迥,认为他们都是“破家殉国、视死犹生”的忠臣。
然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尉迟迥的叛乱完全是为了实现个人野心。例如,明朝学者王夫之就质疑尉迟迥的忠诚度,指出他在杨坚已经掌握实权的情况下,仍然选择起兵反抗,并尊奉赵王招的少子为名义领袖,这显示出他并非完全为了北周政权而行动。
这场叛乱对隋朝而言:是杨坚篡夺北周政权的最大障碍之一。杨坚通过平定叛乱,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和威信,并削弱了北周旧臣和氏族势力的反抗能力。此后不久,杨坚就废除了北周的国号和制度,建立了隋朝,并开始了统一中国的事业。
对北周而言:这场叛乱是北周灭亡的导火索之一。北周在叛乱中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财力,并失去了最忠诚和最有能力的将领之一。北周皇室和旧臣也失去了保卫国家和反抗杨坚的机会和希望。此后不久,北周就被杨坚所灭,并被并入隋朝。
怎么看杨坚毁了邺城?答:在战国时期,中原大地硝烟弥漫,魏国的核心城市邺城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魏文侯将其设为陪都,使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秦朝统一六国后,邺城被纳入了邯郸县的版图。在刘邦进行郡县改革后,邺城又成为了邺县的治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繁荣的城镇建设使邺城在东汉时期进一步扩大,甚至吸引了周围县的治所迁至此地,使它成为了中国北方的重要都市之一。
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时期,北方豪强袁绍选择了邺城作为他的根据地。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将重心转移到了经营邺城。他在修复战乱造成的破坏的同时,对邺城进行了全新规划,并且在城外建造了铜雀台等建筑物,赋予了邺城都城的雏形。
另外,为了方便控制,曹操将工作地点迁移到了邺城,使其成为了曹魏势力的中心。曹丕接受禅让后,邺城和洛阳同样被视作曹魏的都城。
铜雀台是曹操在修建邺城时,借鉴并创新战国以来的王城建筑模式,以王宫为中心,建筑和街道呈对称布局。这种设计,不仅对洛阳长安的布局进行了改良,也将宫城集中起来,为后来的中国古都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虽然曹魏政权被篡夺后,司马炎将政治中心迁到了洛阳,但邺城依然作为北方重镇,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晋朝陷入了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趁机入侵,中原大地生灵涂炭,刚刚重建的城市再次被毁。
后赵暴君石虎将都城从襄国迁至战火中保存完好的邺城。石虎嗜杀成性,大肆敛财,迁都后大兴土木,使邺城成为中原最繁华的城市。
后世君主纷纷将邺城定为都城,如冉魏、北燕。苻坚虽未迁都,但仍将得力干将王猛派往邺城。北魏末年,高欢在洛阳建立东魏,为方便掌控,效仿曹操,将兵马将帅都带到邺城,使其成为东魏和北齐早期真正的都城。
邺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稳固的城防,成为了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重要城市。在战乱频繁的北方,它成为了政治中心和庇护所,吸引了众多的君主和枭雄。
此外,邺城还是北方佛教的发源地和文化交流中心,众多寺庙的建立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此背景下,僧人们开始修炼武艺,这一风气后来也影响了民间,使得邺城成为了当时著名的习武之乡。
邺城的风潮不仅令周边百姓更加悍勇,也为招募更优质兵源提供了可能,使该城地位在南北朝时期不断提升。
而南朝对北朝的威胁导致洛阳等古都安全性无法保障,反而促使邺城地位进一步提高,最终在北齐末年达到规模巅峰。
北周平定北齐后,中国北方迎来统一,北朝相对于南朝的优势更加明显,北方摆脱了战争,进入发展期。但宇文邕英年早逝,北周政局不稳,给了杨坚等人篡位的机会。
在周宣帝暴毙后,杨坚迅速掌握实权,为篡位打下基础。
杨坚因行为引发北周贵族不满,镇守邺城的名将尉迟迥发布讨贼檄文,双方展开战斗,最终杨坚派出老将韦孝宽艰难战胜尉迟迥。
在攻打邺城时,隋军损失惨重,这场战斗让杨坚重新审视了这座古都,考虑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条件,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邺城周边的百姓迁徙到安阳,随后下令焚烧邺城。
为了防止拥兵自重的地方将领再次出现,杨坚在邺城被毁后并没有重建,而是将其从中华大地上抹去。虽然附近的安阳成为了新的居住地,但人们仍习惯将周边地区称为邺城。
因此,在隋唐时期的诗句中,提到的“邺城”实际上指的是安阳。这其中,曹操的影响功不可没。他迁都邺城后,由于曹家父子对文学的热爱,吸引了大批流亡文人的加入。
在曹魏集团稳定的政局下,这些文人纷纷搬到了邺城,成为曹魏集团的御用文人。他们经常在铜雀台等地举办集会,与曹氏父子和其他文人一起饮酒赋诗,使得东汉建安时代成为中国文人创作的一个高峰。
邺下文人集团的生活,也被后世文人所推崇,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人们更倾向于称其为邺城,而非安阳。
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邺都城地位之争,让人见识到古都邺城不仅在战场上留下了名场面,更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3861

帖子

386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6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5-30 14: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级20讲
宋05-凤王
作业:诗词曲赋任选,咏肖宝寅或陈庆之,不会写的可以写一段话。
七律•咏陈庆之
都道梁朝有子云。散财儒将虎威军。
成名一战赐侯爵,平定多城护颢君。
开拓农田生息养,屯粮救济豫州群。
善于谋略谥尊武,深得人心后世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5:35 , Processed in 0.0712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