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6-1 19: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冯源源 于 2024-6-1 20:14 编辑
四年级南北朝第一讲作业宋01—冯源
作业:1.你对孤独信之死怎么看?
答:独孤信,本名独孤本愿,其祖上和拓跋氏一样都是鲜卑诸部落大人之一。他的祖父来到武川镇,成为了一名边帅。而独孤信自己也在六镇长大,成为了北境有名的美少年。
六镇大起义后,独孤信也成为了义军中的一员,军中人唤“独孤郎”。起义失败后,他又被尔朱荣所赏识,留在军中继续任职,并逐渐成长为了一员高阶将领。待到元修和高欢决裂前夕,他已经成了荆州大都督,算得上是一方诸侯了。
元修和高欢开战的时候,独孤信恰好入洛觐见皇帝。而当皇帝的军队兵败如山倒的时候,单枪匹马的独孤信却主动跑到皇帝身边,宣誓向他效忠。
这下子可把成了孤家寡人的元修给激动坏了——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独孤信就是真正有贞有诚的大忠臣!
说句实在话,独孤信投奔到元修身边,还真不一定是他有多忠诚。因为在他历任荆州期间,他就已经和同为武川人的宇文泰频频通信、相互示好了。而两人的老上级——贺拔岳和贺拔胜又是亲兄弟,因此,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他们之间是否有什么政治默契。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独孤信在跟元修逃跑的时候,把老婆孩子全扔在了关东。而高欢对于他的家人也没动刀子,只是将其软禁了起来。后来北齐灭了北周的时候,独孤信的长子还承继了其父的爵位。
而独孤信本人就更加传奇了,在逃到长安并成为西魏的开国功臣以后不久,他自告奋勇前去荆州招抚当地军民。结果刚到荆州不多久,就被一位老朋友——侯景带着兵给包了饺子。无奈之下的独孤信只好一路向南,投降了梁朝。
萧衍对从北方来投靠的高级官员一向礼遇有加,对独孤信也不例外。然而独孤信却终究心不在南朝,好吃好喝养了三年以后,他还是告辞回了西魏。萧衍这边没为难他,宇文泰那边也不处理他,晃晃悠悠好几年,独孤信的官反而比以前做得更大了。
只是不得不承认,在对付东魏方面,独孤信确实不太在行。回西魏后他参加的第一战就是河桥之战,结果就是在他手里丢的洛阳;而后的邙山之战,他也只起到殿后作用。尤其是他命里似乎犯在侯景手里,每次跟侯景打总是占不着便宜,以至于后来侯景作乱的时候,都公开宣称独孤信会是他在西魏方面的后援。
外战虽然略微外行,但是独孤信剿灭内乱还是相当内行。西魏草创之时,内忧外患不断。国内各色人等都敢占个山头自立为王。独孤信就被宇文泰拉去当救火队长,到处打盗匪,最后成为了西魏在陇右的柱石,并名列西魏八柱国之列。
平心而乱,独孤信的战功相对一般,相比于西魏时期其他名将如韦孝宽、王思政等,他的军功并不耀眼。而宇文泰如此之看重他,自然也不是因为他有多少军事才能,而是看中他的背景。
之前说过,独孤信家祖上就是和拓跋氏一起打江山的主儿;即使后来家道中落一些,也是武川镇响当当的家族。而在宇文泰和他构建的西魏-北周帝国里,最需要借重甚至顾忌的,就是六镇的鲜卑大人们,因此,提高独孤信的地位也就变得理所应当了。
从宇文泰对独孤信的任用方式,也能看出他对独孤信的复杂感情来:
当河桥之战中,独孤信贻误战机丢掉金墉城乃至洛阳的时候,宇文泰并没有惩罚他,只是把他从东线调到西线,去打各地的起义军;
而当西部边陲已经安定,独孤信自己主动请求回长安任职的时候,却屡次遭到宇文泰拒绝。他给了独孤信大司马、柱国大将军等一系列职位,还给独孤信几个年纪还很小的儿子们爵禄,却一直拒绝让他回来,哪怕东魏方面派人通知独孤信母亲的死讯,也不许他治丧。
不仅如此,宇文泰死后不久,独孤信就被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猜忌,最终勒令其于家中自裁而死。有此一例,足可见宇文家族对独孤信的忌惮。
从后来的历史看,宇文护这么做是对的,只可惜还不够。因为独孤信有一个小女儿,嫁给了他手下大将普六茹忠的儿子。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帮自己的叔父报了仇,把宇文泰家族杀得几乎干干净净。他,就是隋文帝杨坚。
2.评价一下陈霸先创立陈朝?
答:“高祖拔起垅亩,有雄莱之姿。”这句话描写的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陈武帝陈霸先。陈霸先寒门出身,发迹于岭南讨蛮,其在位仅有短短三年,但史学家却评价“他是南朝难得的英主。
陈霸先年轻时候曾种过田、打过鱼,据古县志记载,长兴曾留下过陈霸先的钓台、古银杏等古迹。他还当过村长、“油库管理员”,虽然职位低下,但他胸怀大志、为人豪爽,平时读兵书、练习武艺,很多人都对他十分敬佩。
这时候的陈霸先深受吴兴太守萧暎的器重,在萧暎府里当差,梁大同七年(541), 萧暎又当上了广州刺史,陈霸先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先是任广州府直兵参军,不久又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这时候,改变他命运的一件事发生了。
这一年的十二月,交州刺史萧谘“以严刻失和”,大失民心,当地豪族李贲连同好几个州的豪杰起兵叛乱,梁武帝几次派兵讨伐都未果。大同十年(544)正月, 李贲仿照梁朝设置百官,自称越帝。三月,梁武帝派孙固、卢子雄再伐李贲,没想到这年春天疟疾横行,部队刚走到合浦,就有三分之二的士兵病死。士兵死了一大半这仗不打自败,孙卢二人又只是俚族酋长,便违背梁武帝的命令中途返回了。
谁知受到萧谘小人的诬告,梁武帝误以为他们也叛变了,令萧暎将他们在广州处死,结果激怒了孙卢属下,于是其在五月举兵包围了广州。这一下,广州城外云集数万叛军,岌岌可危。陈霸先在岭南经营数年,已经有了一些底子,此时赶紧带着三千精兵赶来救援。这一战陈霸先展现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大败叛军,还活捉了僧明、周文育等头目,其文韬武略甚至连梁武帝都有所耳闻。
这年冬天,陈霸先的伯乐萧暎病死,他在护送灵柩途中收到梁武帝诏命,任他为交州司马,与刺史杨膘一起去讨伐李贲。大同十一年(545),梁军在朱鸢、苏历江口两败李贲,李贲不得不逃往嘉宁城,梁军率军又至,于次年正月攻克嘉宁。九月,梁军趁着江水暴涨大败在典澈湖屯兵的李贲,逼得李贲再次逃跑,跑到了屈獠洞,终于在太清二年(548)死在了屈獠洞中,交州之乱终于告一段落。
陈霸先作为核心领导统领了整个平叛过程,三次大败李贲,功勋卓著。他经此战正式掌握了大量的军队,为后来势力不断壮大打下了基础,可以说陈霸先就是靠这次平叛掌握的军政大权。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年八月河南王侯景突然举兵反梁,侯景之乱爆发,彻底改变了南北朝的局势。
太清三年(549),侯景攻破皇宫,梁武帝被饿死,太子萧纲被扶植为傀儡皇帝。陈霸先投靠了湘东王萧绎,与侯景手下在南康一带展开了为期一年半的拉锯战,终于擒斩其统帅李迁仕。此时,陈霸先做了一个重要的抉择——与另一军阀王僧辩在白茅湾宣誓结盟,协和将帅齐心共事讨伐侯景。两大集团的同心同德为平息侯景之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后陈霸先得以镇守京口,把持住这一重大战略地区对后来陈霸先赢得王、陈之争产生了巨大影响。
梁承圣四年(555),镇守建康的王僧辩迫于北齐军队压力,决定拥护北齐送来的萧渊明称帝。陈霸先非常反对但苦争无效,于是举兵突袭杀死了王僧辩,皇帝萧方智帝位又恢复。不过事到如今梁朝已经是陈霸先独揽大权,此后他先后打退了两次北齐入侵,梁国军政牢牢握在陈霸先手中。
几番征战,梁国朝廷已大失民心,几个皇帝也是死得极为窝囊,百姓们也因此遭了大罪,对朝廷极其失望。而陈霸先抵御外敌、保卫国家的军功为他积累了大量人心,甚至他对皇室萧家也是尽心尽力,数次勤王为梁国皇室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太平二年(557),陈霸先禅梁称帝,上合天意,下合民情,陈朝建立。这时候的陈国与北齐、北周三分中国,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格局。
陈霸先出身低微,平时吃穿用度朴素,虽以军队起家,却性情和善,不喜动武。而他本人也极具人格魅力,对部下很大方,赏赐从来不亏欠,为很多奇人推崇。他政治眼光长远,进退有度、循序渐进,终为自己赢得了人心。魏征对他评价很高:“英略大度,应变无方,盖汉高魏武之亚矣。”陈霸先的帝位可以说完全是自己奋斗得来的,他决机百胜,从底层摸爬滚打立下无数战功,终于称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