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4-30 08: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二年级第九讲作业 晋02-乡关愁客
1.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缺点对比。
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狭义封建制指分封制, “封建”即“封土建国”,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卿大夫,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分封是让他们建立封国和军队,协助统治。汉语对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所封之地称为“诸侯”(“诸侯国”、“封国”或“王国”),统治诸侯(王国)的君主称为“诸侯王”、“君”或“王”,也使用“诸侯王”的称谓。同时,汉语对欧洲从中世纪起的君主制国家也称为“王国”,君主称为“国王”,尽管两者有所不同,但从纯粹的土地分封来看两者都是一致的。
“封建”一辞,最早见于春秋时富辰之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封”之本义起始于“丰”字,在殷墟甲骨文与金文中,其字形状如“植树于土堆”,故“封”是“疆界”“田界”之意[1]。“建”乃由“封”而来,“建”字可见于金文,指“建国立法”;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郡县制,指对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起源于周朝,起初是封建制的补充[1],后经过秦汉发展,取代封建制成为主要体制。亚洲其他国家也从中国学习了该体制,如日本、朝鲜。
周武王分封诸侯之时,由于不愿意给诸侯过大的封地,又不愿分封太多的异姓诸侯,导致“有许多地方既非王畿又无适当的人可封”,这些土地“悬而未决”,只能暂时派人管理,等待有合适的人来封,称为“悬之”,后来就演化成了“县”。
春秋时期诸侯兼并,大国灭掉小国之后如不愿将该地分封给大夫,也会设置为县。如楚国就先后将权国、陈国、蔡国灭掉立县。晋国也曾将大夫的封地划分出一块设置为县以加强中央集权。设县主要原因是国土日益变大,如不能分封,中央直接管理也麻烦,所以设置县,交给县尹、县令、县公、县大夫管辖,“使其成为独立的地方政治单位而直属于中央”。所以春秋时期的县只有“晋、楚、秦、齐、吴等大国”有,而小国不需要设县。至战国时代这种制度逐渐为各强国采用,逐渐减少分封于贵族的地区。
在分封制时期权力相对分散,诸侯国的存在对帝权产生了制约,作为帝王的行为受到监督,死后以谥法来盖棺论定。对于各国君主也是如此,要求其行为附和王道,先公后私,对公室负责任。由此形成了上下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政治体系。各诸侯国内亦是如此,公卿们监督与制约君主,臣工们监督与制约公卿,乡绅们监督与制约臣工,百姓们监督与制约乡绅。天子以采风形式访查民情,不称职的诸侯会受到惩处,择贤而立。家与国乃是一体,君主与公卿、大小臣工们最初是同祖同宗,同一氏族,部族壮大之后才有了更多的氏族。因为国属于家国,屈原的爱国与爱家是分不开的,屈原与楚王是同宗兄弟,有骨血关系。
权力分散状态下各国实行自治,齐国以盐海之利迅速富庶起来。其他诸侯国也是同样,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贤良人才受到各国的普遍欢迎,对壮大本国有利。分封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迫使各国的君主择贤而立,公卿之家的继承人也是择贤而立。分封制时期人们只有乡土观念而没有国家概念,臣工们的封邑即为封国,国有大小,而且经常发生变动,国是不确定的。在封国之内臣工们就是君主,公田上的收入归其支配。爱国是一种个人行为与私家行为,与百姓毫不相干。百姓是有迁徙的自由的,可以去任何一国进行生产与生活。
在分封制状态之下,人们有自由的选择,对于君主没有什么社会责任。抗敌守土是为了保家卫国,而非效忠于君主。农耕社会是聚族而居的,人口流动性很少,社会比较稳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很容易做到的。乡约民俗比帝则更加具有约束力,有恒产则有恒心,很少有人愿意离开乡土,除非为环境所迫。王道思想是社会的主导思想,处于正统地位。欺凌弱小是可耻的行为。乡社是民间地方自治组织,扶贫济困是他们的责任。乡校是人们议事议政的公共场所,也是进行教育的所在。
实行郡县制之后,有利于天下大一统。贯彻实施秦法彻底改变了数千年的生产与生活秩序,一切权力归中央政府。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法律条文细密,百姓动辄犯法,天下不足二千万人口刑徒多达百万,一个县令就刑民无数,文化管制与言论管制达到了道路以目的境地,说句错话就是灭族之祸。皇帝旨意朝下夕动,无人敢于违抗,公子扶苏接旨后马上自杀。大一统的郡县制有利于上层统治,对于百姓是个枷锁。高度集中的权力失去了监督与制约,握有权力者为所欲为,指鹿为马,秦法可以任意加以解说,事实上是以权代法。当百姓养鸡十只以上,养猪三头以上就成了犯法时,那个法已经变成了恶法。上层权贵们肆意榨取民脂民膏,奢侈腐化,道德沦丧,要求百姓成为顺民已经不再可能了。
分封制维持了四五百年,郡县制维持四五十年就出现大面积官场腐败,而且愈演愈烈。秦汉以来官僚政体的腐败性已经昭然若揭,魏晋之后更是变本加厉,中央威权一旦失去马上陷入军阀混战状态,比列国纷争更为惨烈,更加血腥。军民百姓十死八九,人相食普遍存在,人性为兽性所取代。在极权统治下,只有官欺民,没有民欺官的,所以社会矛盾激化均为官逼民反,这是由社会体制所决定的。人们怀念王道乐土,对霸道统治畏之如虎。大一统的郡县制事实上从未制约过战乱的发生,而是使得战乱更无秩序,更无规律,晋末的政权换的如同走马灯,有的只存在几十日,几百日,几年,十几年,五胡十六国内国中有国,派中有派,都想争夺中央权力。郡县制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是个倒退,是私有制的进步,公有制的倒退。
2.如果你是燕太子丹,面对秦国的威胁,你该如何做。
如果我是燕太子丹,只能比他更蠢,在面对秦国的威胁的情况下,首先当然改革政务,休养生息。安抚民心,等待时机,卧薪尝胆,不断学习,操练军队,增强国力,安抚民心,等待时机。让弱小的燕国能够迅速强大。不能凭一时的激忿而去冒犯如狼似虎的秦国,和秦国只能进行巧妙的周旋,尽量延缓秦国进攻的时间,与强秦进行谈判,最后可能后来的吴越国的钱弘俶了,。使燕国的民众获得好的政策,轻徭薄赋,过的好一点。
钱弘俶审时度势,遵循祖宗武肃王钱镠的遗训,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念,为保一方生民,采取“重民轻土”之善举,毅然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五月入宋京开封,尽献十三州之土,归降宋朝,使宋王朝兵不血刃,成就了一段顾全大局,中华一统的历史佳话。千年前的古人具有如此的历史远见和宏大胸怀,实属不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