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一招剑封喉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三讲汉组作业楼下评楼上

[复制链接]

0

主题

72

帖子

34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6-23 13: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鲁慧文 于 2016-6-23 14:05 编辑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三讲,汉34-慧文
作业:对比说明刘项二人的成败原因。
答:秦灭亡之后,接下来的就是4年的楚汉战争,楚汉战争以项羽失败,刘邦胜利而告终。
项羽的失败,正是过份依赖军事的结果。他出生将门贵族,崛起于秦始皇大秦帝国动荡之际,他拥有用兵如神的军事天赋,在短短三年内,率领五国联军直入秦都咸阳,终结了大秦帝国,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内;他凭着天赋的军事才能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在他二十七岁起,就逐步立下惊人的战功;他用兵别有洞见,敢于行险,善于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士卒的心,形成强大实力。他本应成为秦始皇之后下一个掌控天下的人,然而,与年长一倍、出身草莽的刘邦对峙争峰数年后,在「楚汉争霸」中,却让他尝到一败涂地的四面楚歌滋味。他虽善战,政治谋略却不敌老谋深算的刘邦,灭秦之后一连串失策的扰民、焚宫、封王、杀义帝等举动,引发了四起的民怨及诸王叛乱,终于让长于收买人心的刘邦羽翼丰满,布下牢不可破的圈套,霸业昙花一现,功败垂成。却出现全盘皆输的大逆转...
刘邦高明的地方在知人善任,宽宏大量,宁愿斗智而不斗力。这正是刘邦能够从风起云涌、诡谲多变的时代里脱颖而出的原因。

项羽失败的原因

一、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

项羽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险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险为易的人,怎么能领导众人走向成功呢?

二、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1、目光短浅、自满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2、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刘邦取胜的原因:

一、以名人为榜样,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追求人生的高度,这是刘邦战胜项羽的最重要原因。
  工于心计,善于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请看刘邦。他天生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名子不为世人知这与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宽容、仁慈、有大胆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四、为实现大谋,坚忍克己。
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 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悟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486

帖子

150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6-24 11: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题。 于 2016-6-24 11:37 编辑

汉17无题作业
刘邦:
一、刘邦待人宽厚仁爱,豁达开朗,谦和,常胸怀大志,从很多事例中都可看出他的为人。如他曾经去咸阳服徭役,有机会看到秦始皇出行,大为感叹地说:“磋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从这可看出他的胸怀大志,又如攻下沛县后,父老们让他作沛县县令,他一再谦让,说:“天下方忧,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鸿门宴上,正因为刘邦卑辞言和,刘邦和项羽才能暂时和解,刘邦才在项伯的帮助下脱逃,为以后成就帝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刘邦入关中后,与老百姓约法三章,大得人心,并且刘邦又会收买人心。进入咸阳后,让人把秦宫中的贵重珍宝及各种财物封藏在府库里,然后召集各县的父老豪杰,与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余的秦法一概废除,并说明他到关中的目的是“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让大家不要害怕。正因为他的约法三章和“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秦人大喜,”从而赢得了人心,秦国老百姓都争着拿牛羊及酒食敬献慰劳军士,刘邦又辞让不受,说仓库里粮食多,不打算破费百姓的财物,民众又更加喜,只怕刘邦不做秦王。在到达洛阳时,听说义帝被项羽所杀,“袒而大哭,”于是为义帝举哀,军士们也都哀哭吊唁了三天。然后派出使者通告诸侯说:“天下共立义帝,北面吏之,今项羽杀义帝于江南,大逆不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刘邦此举是要诸侯为此而东进,讨伐项羽,向四海之内宣扬他的仁德,实则是收买人心。
三、刘邦善于用人,周围有一批谋士良将如萧何、张良、陈平、韩信等,并且刘邦也善于采纳他们的意见,这些谋士良将在他成就帝业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如在进军关中途中,刘邦想越过宛城,绕道而走,张良向他建议说:“沛公虽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于是刘邦乃夜引兵从他道,更旗帜。”又如当刘邦、项羽在公元前203年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项羽引兵东归,张良、陈平劝刘邦趁胜追击,不要养虎遗患,即”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饥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刘邦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再如在最终打败项羽的战争中,刘邦又用张良的计谋,派使者约韩信、彭越,刘邦许以划地封王的愿以后,韩信、彭越马上率军并进,将项羽围困于垓下。就连刘邦自己也说:“坐在军帐之中出谋划策,料定千里之外的胜负,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使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联合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他们三人都是杰出人才,而我却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缘故。”
四、刘邦能取得胜利,还有一个地利的因素。刘邦能以关中为根据地,无后顾之忧。刘邦乘项羽疲于奔命的机会,出汉中,定关中,与楚相持于荥阳、成皋之间,三四年间,刘邦虽然屡败于楚,但拓地日广,形势益固。

项羽:
一、项羽生性残忍,纵兵烧杀抢掠,大失人心。项羽平时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为人残忍,如在派谁先入关破秦时怀王的老将都主张派刘邦而不派项羽,他们说:“项羽为人骠悍滑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又如在章邯带领秦军主力全军投降以后,项羽带兵西进。项羽怕秦降军军心不服,加上将官们对秦军的议论也稍有所闻,报告项羽,项羽召集黥布和蒲将军商量说:“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于是在途经新安的时候,把秦降卒二十万人坑杀了。再如在打败田荣后,“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也就是北进烧毁夷平了齐国的城郭房屋,活埋了田荣投降的士兵,掠取了齐国的老弱妇女,攻略齐国直到北海,不少地方被摧残毁灭。在彭城,大破汉军后,又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灵璧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所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项羽纵兵烧杀抢掠突出的一例就是他带兵西屠咸阳,进入关中,知道秦王子婴已向刘邦投降,大怒“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抢掠货宝和美女东归,秦民大失所望。这一系列作法使项羽大失民心。以致项羽在垓下之围中突围至阴陵迷失道路时,问一农夫逃命之路时,农夫骗他说往左,结果陷入一片沼泽地里,所以被汉军追上了。
二、项羽不能容人,也不善于听取意见,仅有谋士范增最后也愤然而去。范增曾为项梁出谋划策,项梁死后,辅佐项羽。范增认识到刘邦是楚的劲敌,力主在鸿门宴中杀掉刘邦,以除后患,项羽没听取范增的意见,以致使刘邦在项伯的帮助下得以脱逃,让范增叹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敢,吾属今为之虏矣。”后来,在荥阳之战中,由于刘邦采用陈平的反间计,项羽果然中计,“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导致范增愤而离去,临行时称:“天下事大定矣 君王自为之。”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三、项羽骄傲自大,有勇无谋,也不知道反躬自责。秦始皇巡游会稽,渡钱塘江,他与项梁一起去观看,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可见其狂妄。正因为这种心理,进入关中后,项羽想自己称王,就先封诸将相为王,自封为西楚霸王,辖九个郡,定都彭城。就是到了最后已经失败了都还自认为自己的失败不是自己用兵打仗的过失,而是天要亡他,即太史公所说:“······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尚不觉,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四、与刘邦恰恰相反的是,项羽没有根据地,虽然兵力比刘邦强,自己作战勇猛,但他和他的军队想依仗武力征讨一统天下,结果由于诸侯又多反,长期疲于奔命,军用物资的供应就会成问题,这也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

总之,刘邦代表的是一个团结、高攻击力、高智囊的集团,而项羽代表的是一个人,仅仅是一个人。 他是一位可用之人却处于用人者的位置,这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也是他的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8

帖子

12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28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7-2 15:41: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刘邦取得了天下,史书中都是赞美之言,不必多说了,项羽对秦的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70万主力,之后的分封诸侯,说明项羽的势力到达巅峰,分封诸侯是其走向失败的开始,十八家诸侯是友是敌?直至亥下之战被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78

帖子

127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74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6-7-3 11: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对比说明刘项二人的成败原因。
答:刘邦多谋善断;项羽有勇无谋,此刘成项败原因之一。
    刘邦知人善任,项羽用人唯亲,,败原因之二。
刘邦意志将强,项羽感情用事,此刘胜项败原因之三
如此成败便见分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54

帖子

156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65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16-7-23 21: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三讲汉组作业:汉06—诗野
作业:对比说明刘项二人的成败原因。
答:刘项二人的成败原因是,
一,     刘邦审时度势,多谋善断;项羽刚愎自用,自恃甚高。刘邦卑辞厚礼以骄项羽,项羽则有勇无谋,不讲策略。项羽作为驰骋战场的一员猛将,他确实是英勇无敌的,但作为指挥一方的主要领袖,却不是刘邦的对手。特别是骄傲轻敌,孤军奋战,最终使他一败涂地。
二,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项羽用人唯亲,自恃拒谏。刘邦用人以才,不论出身:他采纳肖何的推荐,拜韩信为大将军。刘邦手下的谋士将领,大多数出身下层。刘邦能够纳谏,对张良、肖何、韩信、陈平等人,言听计从。可以说刘邦的胜利,是刘邦集团的集体智慧的胜利。项羽缺乏驭才艺术,既没有识人选人之慧眼,又没有容人用人之雅量。项羽任韩信为执戟郎,大材小用、任人唯亲,不懂知人善任,气走了亚父范增,韩信陈平另投明主,项氏集团奸细内出,众叛亲离终坏大事。另一方面,项羽缺乏决策之智,听不进有识之言,在关键时刻决断又缺乏果断决择。
三,     刘邦坚忍克己,远见卓识;项羽感情用事,不忍乱谋。在二人先后进入关中的不同表现上可以对比出刘邦的远见卓识以及项羽的鼠目寸光。
四、项羽在同刘邦的角逐中失败了,刘邦取胜有因,项羽失败有果。
项羽的悲剧就在于,因屡战屡胜而骄傲,自恃武勇,疑人拒谏,不讲策略,不懂用谋。这正是项羽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教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2

帖子

30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8-31 21: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05-栖霞客
作业:对比说明刘项二人的成败原因: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败退至乌江,面对滔滔的江水,悲壮地自刎而死;汉王刘邦却在群臣的拥戴下,踌躇满志地登基皇位。至此,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之间的一场长达四年争夺天下的战争,以刘邦笑到最后的胜利画上圆满的句号。
可能会有很多人为项羽而愤愤不平,对刘邦嗤之以鼻。项羽的的简单直爽,与刘邦的奸巧深沉;项羽对爱人的真挚眷恋,与刘邦的多情寡义,无疑不形成了鲜明对比。项羽作为一代枭雄,固然有其可贵可赞之处,但刘邦的胜利却是不争的事实,换言之,刘邦拥有项羽没有的真正成为领导的独特气质和才能。
其一,刘邦审时度势,多谋善断;项羽刚愎自用,自恃甚高。“鸿门宴”上刘邦卑辞厚礼以骄项羽,借上厕所为名逃回霸上;入汉中遂烧绝栈道,表示没有东向出击之意,以麻痹项羽;趁项羽北击田荣之机,暗渡陈仑,袭占关中;荥阳被围时,用陈平计,出黄金四万斤以离间楚君臣,使项羽疑范增,失去谋主;以封王利诱韩信、彭越、英布共击项羽,形成对楚军的包围,取得垓下决战的胜利。项羽则有勇无谋,不讲策略。他击杀楚怀王,使诸侯离心;“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灭”,使“秦人大失望”。项羽兵败,认为“天亡我也”,不过乌江,自刎垓下。项羽作为驰骋战场的一员猛将,他确实是英勇无敌的,但作为指挥一方的主要领袖,却不是刘邦的对手。特别是骄傲轻敌,孤军奋战,最终使他一败涂地。
其二,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项羽用人唯亲,自恃拒谏。刘邦用人以才,不论出身:他采纳肖何的推荐,拜韩信为大将军。刘邦手下的谋士将领,大多数出身下层。刘邦能够纳谏,对张良、肖何、韩信、陈平等人,言听计从。可以说刘邦的胜利,是刘邦集团的集体智慧的胜利。项羽缺乏驭才艺术,既没有识人选人之慧眼,又没有容人用人之雅量。项羽任韩信为执戟郎,大材小用、任人唯亲,不懂知人善任,气走了亚父范增,韩信陈平另投明主,项氏集团奸细内出,众叛亲离终坏大事。另一方面,项羽缺乏决策之智,听不进有识之言,在关键时刻决断又缺乏果断决择。鸿门宴上,他质问刘邦时,刘邦一句解释就化解了他的疑心,竟然把他的间谍名单透露给刘邦,让刘邦亲自除了曹无伤。而垓下之战时,听到四面楚歌得项羽,居然不派人进行调查,盲目怀疑汉军已经包围了楚军,自己断送了突围的可能。
其三,刘邦坚忍克己,远见卓识;项羽感情用事,不忍乱谋。刘邦从一开始长亭起兵,自知军力薄弱随即投入项羽麾下,就开始为以后的发展做了准备。在二人先后进入关中的不同表现更可以对比出刘邦的远见卓识以及项羽的鼠目寸光。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当刘邦兵败,蓄积力量,以图东山再起,能在巨大的屈辱面前“卧薪尝胆”。刘邦与项羽大规模的交锋一共有六次,刘邦失败了前五次,战胜了最后一次,就这一次,天下就改姓为“刘”。而项羽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乱立诸侯,以至引火烧身、四面树敌。优秀的领导干部在情感的控制上能够有张有弛,灵活地在观众面前表达,有效地调动大家的情绪。但是项羽表现却是“妇人之仁”,垓下一战之前,霸王竟然悲歌而慨,带领大家一起哭泣,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鼓舞士气,反而意气用事,用个人的忧伤,干扰大家的战斗意志,这样的战前动员,哪有取胜的欲望。
项羽在同刘邦的角逐中失败了,刘邦取胜有因,项羽失败有果。。虽然他至死不明白失败的原因,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但他始终是一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直到他最后深感愧见家乡父老,不肯过江东。他虽然失败了,但他的见义勇为、敢作敢当、来去磊落的品格,却使人永怀难忘。他的悲剧就在于,因屡战屡胜而骄傲,自恃武勇,疑人拒谏,不讲策略,不懂用谋,“欲以力征经营天下”,最后脱离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才落得败死乌江的下场。这正是项羽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教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3

帖子

19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9-3 16: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秋节 于 2016-9-3 16:46 编辑

汉07中秋节
对比说明刘项二人的成败原因:
.
反秦武装力量最强的有两支部队,一是首举义旗的陈胜领导的农民武装,一是项梁响应陈胜而发动楚人起事的项梁领导的武装。而陈胜、项梁都 以失败告终,项羽继承项梁事业并领导原楚兵,农民武装则大多归刘邦领导。项羽战河北,刘邦战河南,终于推翻暴秦,接着两人争天下。本来项羽比刘邦强大得多,为什么刘邦终于取胜,并开创了西汉王朝呢?现着重分析刘邦得胜的原因。
1.乱世出草泽英雄
古时,人民一般来说是安份守己的,而人民造反,大多是被统治者逼出来的。陈胜等揭竿起义正是因此。二世六年七月,下诏遣发贫民九百人到渔阳(今北京郊区密云县)去戍守,并令当天就出发。这支队伍由陈胜任屯长,还有两都尉监管。适天下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不能按限期到达,而失期,按秦法都要斩头。这些被暴秦压榨得活不下去的农民,久已积愤在胸,陈胜与其好友吴广商议,认为既然要死,不如造反以求生。他俩便设计杀了监管他们的两都尉,并将造反求生的意图告知所属戍卒,大家当然赞成。于是,大家在陈胜领导下起来造反了,攻城略地,各地被压迫的农民纷纷来参加,占据陈时,已有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众人立陈胜为王,号为张楚。这星星之火一点,到处燃起燎原之火,各阶级的人反秦的越来越多。
刘邦也是因官逼民反,不得不反。刘邦原当泗水亭长,他经常为县押着夫役去骊山筑秦始皇陵墓。有一次送夫役到半路,夫役多逃亡,他自料到骊山时必跑光了。这样,他是要被斩头的。于是,他召集大家饮酒,对夫役们说:大家都走吧,我也要逃避他乡了。其中有十余名壮者愿跟随他。到陈胜起义时,刘邦已聚众近一百人了。在沛县椽、主吏肖何、曹参的策划和樊哙的参预下,刘邦率领其徒杀了沛县令,造反起来了。
还有黥布、彭越等人也是被暴秦所压迫而起来造反的。黥布,姓英氏,是个普通平民,犯暴秦刑法,受处在脸上刺字的刑罚,这种刑叫做黥,故称黥布。他被送往骊山筑秦始皇陵墓。当时参加筑陵墓的有数十万人之多,因不堪受压迫,便结伴逃亡,在江中为盗。后黥布率其徒众投奔项梁的反秦队伍,项梁死,归属项羽。黥布率领的骊山之徒因受压迫最深恨秦也最深,在救巨鹿和其他反秦的战斗中打先锋,拼死战斗,常常以少胜多。而楚兵勇冠诸侯,实赖英布率领骊山之徒的英雄奋战。彭越原在巨野泽中捕鱼为生,因受苛政所逼,铤而走险,结党为盗。秦末大乱,彭越聚众到万亲人。在楚汉相争中,彭越和黥布先后投奔刘邦麾下,在打败项羽军中战功卓著,都被立为王。
这些草泽英雄是在乱世中才能出现的,他们也因在乱世才能称王或成就帝业。在当时诸多乱世英雄中,开始陈胜的力量最强,影响最大,正如司马迁所说:一夫作难而七庙堕,亡秦的序幕是他揭起的。虽然由他首举义旗而掀起反秦战火,但他终兵败身死,不能实现其亡秦壮志。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陈胜起事时,秦军力尚未削弱,可以集中力量镇压陈胜领导的农民军。
二是农民军初起,战斗经验不足,其中自说懂得兵事的,只不过是曾在项燕军里占吉凶的周文,陈给他将军印西向击秦,由于人心所向,到函谷关时已有车千乘,卒数十万。兵虽多,因是乌合之众,被秦大将章邯所破,陈胜被其车夫庄贾所杀。
三是脱离群众和用人不当。(《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被内奸所害后,农民军大多汇集于刘邦的麾下,刘邦实际上成为陈胜的继承者。刘邦后来能入关和战胜项羽,这与客观形势发生变化有关。陈胜虽败,他掀起的反秦风暴,严重削弱了秦的力量,而尔后各阶级组成反秦队伍,从四面八方向暴秦冲击,使秦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因此,刘邦所处的地位比之陈胜有利得多。特别是,项羽率领楚军救巨鹿,牵制秦军主力,刘邦才得以顺利入关。由于项羽和刘邦两军打击,终于消灭秦军,推翻暴秦。
而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就刘邦其人和汉军而论,是因刘邦本人及其将相以及汉兵经过长期的战争实践和千锤百炼,战争经验日益丰富,战斗实力日益强大。尤其是刘邦本人善于御将、懂得争取人心和能集众智成大事,故他远比项羽高明得多。这便是他能打败项羽成就帝业的主要原因。下面将具体评述。
2.实战中不断成长
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只有学而知之的人。任何英雄俊杰之所以成为英雄俊杰,都需要经过学习——实践——学习。只有如此的反复,人的才智才日益丰富,成就才越来越大。汉朝的开创者刘邦和开国功困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刘邦原是个无赖,他不事生产,酗酒好色,是个说大话,少成事(肖何话)的人。其人喜交游,慷慨大度。这种人如在太平盛世,可能成为帮派首领,估计没有更好的前程;恰好他生逢在秦末乱世,苛政逼他投入反秦的战争。在战争洗礼中,他的劣根性的一面得到一定的改造,优点即喜交游、慷慨大度的一面得到发挥,能聚众容人。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野心也就大。他在咸阳看到秦始皇时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是对皇帝高贵威武的羡慕,入关后就有当皇帝的雄心壮志了。初时,他看见秦宫殿豪华,美女如云,他好色酗酒的本性又发作,想留此享乐,后纳樊哙、张良之谏,以图天下为重,才还军霸上。这说明,刘邦这时已把争天下放在首位,只要对此有利的话都听,有利于此的事都干,他成熟了。
韩信原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他是淮阴人,贫而无行,故没有被推荐到政府去做事。又不会生产和经商,尝寄食于亲戚朋友家,人多讨厌他。淮阴城有一个卖猪肉的无赖青年对他说:你这么高大,好带刀剑,实是装模作样以掩盖你胆小。又当众辱他说:你不怕死就用剑刺我;你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爬过去。韩信注目看这无赖一会儿。就趴在地下从他的裤裆下爬过去。全市人都笑韩信胆小怕死。当时,韩信落魄到向人讨吃,未免有自卑感,且因此杀人没有必要,而这无赖还有一群恶棍想帮,他力敌不过,只能忍辱。但像韩信这样游手好闲的人,如果不是乱世,或在乱世而不投入反秦队伍,他肯定不会成为军事家,可能成为流氓。而一个人的变化有时是难于预料的,士别三日,刮目相视,不能用老眼光看人。楚大将龙且就是从韩信过去甘受辱的事看不起他,结果自己倒霉。韩信曾在项梁反秦队伍当兵, 后又在项羽手下当郎中(侍卫),一直到项羽入关。在这比较长时间里,韩信在战争实践中得到锻炼,特别是他在楚军最高统帅项羽身边工作,从中学习项羽的指挥作战的才能,接受秦、楚战争的经验教训,正因具有如此良好的条件,使他逐渐成长,后来已能向项羽提出作战方略。因项羽不采纳而投汉。肖何与之谈话,甚为敬佩。后来在楚汉战争的实践中,他的军事才能不断增长并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一代名将。
汉军中的谋士、武将,除张良在未投汉前得黄石公授予《大公兵法》而有作战谋略外,其他大都是平民百姓,且都是社会最下层出身。如樊哙是狗屠,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布贩,患敬是车夫。这些人,原来毫无战争经验,对军事一窍不通,后来能成为汉的主要将领,还不是在战争实践中成长的。樊哙当他屠狗卖肉时,他不会想及天下之事。可是,在协助刘邦打天下后,他所做所想的已能从图天下这个大局出发,故刘邦留恋秦宫和美女而不想离开时,他严厉批评刘邦这是走亡秦的老路。在助刘邦打天下中,他忠心耿耿,奋不顾身,在鸿门宴上刘邦危急时,他拥盾侧身冲入,慷慨陈辞,使项羽无话可说,才使刘邦脱身归去。樊哙己从一个计较斤两的屠狗之徒成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将领了。周勃这个在丧事混饭食的吹鼓手,不只他人就是他自己也不会想到他成为将相。而在反秦和楚汉相争中,不断的战争实践,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将领,屡立战功,是刘邦最信任的大将之一,后来升为太尉,官到丞相。
至于陈平,是一个盗嫂受金品行不端的读书人。也许他从书本中已懂得兴亡之理,而后来他成为刘邦的杰出谋士,也是他长期从事反秦斗争中学到本领之故。肖何、曹参也只不过是县吏,开始也不懂得治国治军,在为刘邦打天下,肖何功居第一,曹参战功最大,后都位列丞相。如果不参加战争实践,决不会有此丰功伟绩,也不会位极人臣,其成就也是有限的。
在推翻暴秦以图天下中,逐鹿中原的英雄俊杰不知有多少。而最后刘邦得其鹿,固然与刘邦领导有方有关,但如果只靠刘邦一个,即使他有三头六臂或才干超人,也难得天下。显然,刘邦能得天下,正因他这个集团有许多杰出的人材,正因有这个人材群体,他操纵的战争机器,才能运转自如,指挥随意,即使在屡战屡败的劣势下,也能顶得住,坚持到最后胜利。
3.因人因势御将相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只要善于用人,也要善于御人,而用人和御人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颇。如果能用人而不能御人,人将不听其指挥,会造成分裂:御使人而不能用人,人将不服而背离。因此,要使人心服而紧紧团结其在周围,必须巧妙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刘邦就有这种天才。说是天才,并非说天生便有,而是说其人素质较好,智商较高,经过实践或别人启发,他易于领会,或自我揣摩无师自通。
刘邦能用并能驾御韩信便是个典型的例子。韩信归汉后,刘邦只给他当治粟都尉,即管理粮饱小官,没有发现他是个奇才。只有肖何与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大将之才,故韩信未被重用而逃亡时,肖何立即前往追他回来。经肖何的竭力推荐,刘邦拜他为大将,从一个管理粮饷的小官一下子提升为大将,这不能不使全汉军惊奇。这种机遇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对于韩信来说也是出乎意料之外,不能不感激无涯,竭智尽力为刘邦打天下。刘邦虽放手让韩信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但对他有戒心,常常加以适当控制,特别是在韩信实力强大的时候。如刘邦曾派张耳随韩信东向征伐,韩信军先后破魏、代军,刘邦就派使抽调其精兵到荥阳以拒楚。这样既可增强荣阳守军力量,又防止韩信力量过大会出现尾大不掉的意外事。刘邦在成臬被项羽围急,刘邦逃出渡河到修武,修武是韩信、张耳军的驻地,刘邦一早自称汉使突入帐中,韩信、张耳还未起床,即在其卧外夺其印符,召集诸将。信、耳才知刘邦到,大惊。刘邦夺两人军,令张耳守赵地,任韩信为相国,收赵兵以击齐。刘邦就是这样既信任韩信,又常常控制其军为己用。刘邦打败项羽登上帝位,也出于对韩信的戒备,便以游云梦计擒韩信,削其王位,降为淮阴侯。有一次,刘邦与信谈及诸将将兵的才能,刘邦问信:我能将多少兵?信答道: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兵。刘邦说:那么您呢?答:臣将兵,多多益善。
刘邦笑说:多多益善,你为什么被我擒了?信答道: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所以信为陛下所擒。(《史记·淮阴侯列传》)这说明,韩信 是承认刘邦有御将的才能的。
对背楚归汉的黥布恩威并施,也显示了刘邦御将的巧妙手腕。刘邦利用九江王黥布与项羽的矛盾,便派随何去说黥归汉。黥布到,刘邦却在床上洗脚时召见,布看见刘邦如此傲慢待他,大怒,悔来,想自杀。黥布出,到安排他所住的地方,见内帐、车辆、饮食都跟汉王一样,又大喜过望。刘邦坐在床上洗脚时召见黥布,是有意给他个下马威,以显示两人政治地位已不同。 因为黥布和刘邦都同时被项羽封为王,两人地位是一样,现在黥布来投刘邦, 彼此有君臣之分,故先施之以威,以明彼此地位。接着又施之以恩,在生活 上待之如己,即给予王的优厚待遇。在刘邦的恩威并济下,黥布既安于下属之位,又甘心效力。项羽知黥布背楚归汉,立即派项伯收九江兵,将黥布妻 子都杀了。布派人到九江,其心腹将率数千人归汉,从此,黥布死心塌地事汉以击楚,屡立战功,对打败楚起了重要的作用(《史记·黥布列传》)。
对于肖何,既给予重任,又暗中防备,但其手段很巧妙,使肖何小心谨慎,屡以行动表明其忠。肖何任县吏时,刘邦有事,常得肖何袒护。刘邦起事,肖何是谋主,及刘邦为汉王,以何为丞相。刘邦与项羽争天下,肖何留守关中,供粮供兵无缺。关中成为刘邦的根据地,肖何是否忠心,关系到汉的成败,故刘邦时时派人到关中慰劳丞相肖何,实暗中观其动静。肖何知刘邦对自己有所疑,便派自己子孙、兄弟及宗室数十人到前线服役,刘邦才放心。信任又控制,给恩惠又施之以威,这就是刘邦用人、御人的妙术。
4.民心将心都归汉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人们常说而公认的一条规律。而在战时,所谓人心,主要指民心、将心、军心,这三心是互相联系又密不可分的。得民心,战争需要的人力、物力就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得将心,将校才为之拼命沙场。而兵还不是人民的子弟,得民心其子弟当然为之效死;而兵能否打仗还不是由将带出来,得将心就能训练一支勇敢的队伍。故说得民心和将心,也就得军心,军队就乐于战死,胜利在望。相反,如果不得民心、将心,也就不得军心,就使人力、物力不得补充,将领不愿效命,军队不想打仗。这样,不败何待。
项羽反秦,得楚人之心,六国人之心,故能率领六国诸侯军推翻暴秦。但在胜利的同时,他所过无不残灭,逐渐失去人心,特别是秦人对他的怨恨。刘邦与他不一样,他胜利进军入关,既不扰秦人,也不增加秦人的负担,连秦人自动送来的慰劳品,也婉言拒绝,原任官职的照旧,连降王子婴也保护起来。对于暴秦的苛政峻刑尽除去,只与秦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而项羽刚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入关后,不只杀降王子婴,还到处屠杀烧掠,纵火把秦官烧成一片焦土。两相对比,一仁一暴就极其明显。秦人拥护刘邦而怨恨项羽是必然的了。在楚汉相争中,秦人怕项羽取胜,他们将大遭殃,故倾尽全力支持刘邦。刘邦虽屡战屡败,而秦人供应的人力、物力源源不断,使刘邦一次又一次挨过难关,最后打败了项羽。
能否得将心是胜败的关键。项羽重用人是局限于他项氏宗族和妻子的亲属,如此划线,在这圈子里的人才当然是有限的,而圈子外虽有人才也就不能用了。韩信和陈平都是奇才,韩信是归刘邦后立大功被刘邦称为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才;陈平归汉后曾六出奇计为刘邦取天下安天下。而这两人原是楚营里的人,项羽对他们言不听,计不从,于是便背楚归汉。韩信归汉后屡立奇功,被任为齐王,手握重兵,到后来成为楚汉之间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时,汉军日益强大,项羽恐惧,便派盱眙人武涉往说韩信。他说:天下人因苦秦久了,故合力反秦。破秦后,项王计功割地,分土封王,以休士卒。今汉王举兵向东夺人之地,破三秦后率诸侯兵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不罢手,其不知足如此之甚。汉王是不可靠的,他几次落到项王的手中,项王怜而活之,但他一脱身便背约,复攻项王,其人不可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要被他所擒。足下得以至今不彼他暗算,正因项王尚在,需要你为他打天下。当今二王相争,胜败定于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明日必轮到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而王之?今失此良机,一定要为汉攻楚,难道是智者所做的事吗!尽管武涉分析形势,说明利害,韩信不为所动,婉言加以拒绝。他说:我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策不用,故背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统率数万大军,他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从,我才有今天的地位。汉王如此亲信我,背之不祥,我虽死也 不易心。韩信表明对汉王的生死不易的忠心,实是当时汉将心归汉王的反映。
5.集众智以成大事
楚汉久相持未决胜败,项王要求与汉王独战以决雌雄。汉王笑说:我 宁斗智,不能斗力。以两人智比,项王智不逊于汉王,为何汉王宁斗智? 这是因为项王自负独断独行,不纳智者之策,而其个人智有限,故多失计; 汉王兼听纳谏,集众智成大智,故乡得计。项氏世世为楚将,代代有家传兵法,项羽叔父项梁主曾以兵法传授项羽,项羽打起仗确有一套本领,在垓下决战前,他亲身领导的战役几乎是战无不胜,也因此自负不凡,不仅对身边
的郎中韩信几次上策不屑一顾,连老谋深算的范增多次献计也当耳边风,因而屡失战机。使刘邦能屡败屡起,最后置他于死地。刘邦起事之前,是个酗酒好色的无赖之徒,父亲是个农夫,当然无家传兵法,对打仗是外行;他又不读书,也就不能接受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懂得兴亡之理。但他有个显著的长处,就是虚心听取别人的计策。故能集众智成大事。刘邦在战争实践中,也懂得些行军打仗之事,但运筹帷幄非其所长,往往作出错误的决策。由于他对张良、陈平等谋士言听计从,故能及时纠正错误,实行正确的决策。如刘邦率军西向攻秦,因秦将坚守宛城,攻不下,刘邦率军越宛城西进。张良谏说:沛公虽急欲入关,但秦兵尚多,拒险而守,难于攻破。今不下宛城,如越城西向,宛守军从后追击,前面秦兵拦击,前后夹攻,将处于危机。于是,刘邦于夜间率军从他道回来,更换旗帜,天黎明时,包围宛城三周,守将要自刎,其舍人陈恢止之,便往见刘邦,说:宛城认为降必死,故皆坚守。汉军强攻,死伤更多。为足下计,最好的降,封其守将官职,使其留守,引其甲士西进。其余城池知优待投降将士,必争开门投降,汉军将通行无阻。刘邦说:好!乃封宛城守将为殷侯,封陈恢为千户。刘邦率军西进,无不下者。而汉军所过,军纪严明,不掳掠屠杀。于是,先诸侯军进入关中(《史记·高祖本记》)。
刘邦被项羽急围于荥阳,便与郦食其谋议削弱项羽权力。食其建议:秦 灭六国,其后人无立锥之地。如汉能立六国之后,其君臣百姓必感恩戴德,必支持汉而反楚。刘邦表示同意,便叫人刻印,派食其前往分封六国后代。
食其还未启程,张良从外来到,项羽将食其主张分封事相告,张良说:天下游士离乡别井来投汉,拼死立功,所盼望的是想得封侯赐邑,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谁与您取天下。楚强,六国必从之,那会附属 于汉。用立六国之谋,汉大事完了!这时,刘邦正在吃饭,听了张良的话气得吐出来,大骂道:竖儒,几败乃公事!立即叫人销毁印章(《史记·留侯世家》)。
6.抓战机进行决战
在楚汉相争后期,楚汉两军在荥阳东北广武对峙。这时,彭越在梁地,神出鬼没袭楚后方,绝其粮道;韩信破齐后起兵击楚。项羽恐惧,乃与刘邦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归。张良、陈平认为是消灭项羽良机,让其东归是纵虎归山。刘邦便进兵追项羽,到阳夏南驻军,待韩店、彭越军到击楚军。到固陵,仍未见韩信、彭越应约前来。楚击汉军,大破之。汉军复入壁,深堑坚守。刘邦势孤,毫无办法。后用张良计:从陈县以东到海滨的土地封给韩信,唯阳以北的土地纣给彭越,并调黥布率兵来会战。韩信、彭越得封地立即听令会师于垓下,刘邦终于打败了项羽,开创西汉王朝,登上了皇帝宝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

帖子

13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30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9-5 18:56: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項敗:其一、沒有遠大志向,佔領了肥沃的關中之地,不思好好經營,卻只想富貴還鄉,註定他最終得不了天下。其二、 不得民心。幾次勝利的戰爭之後,對民眾是劫掠,對戰俘是殺戮,所以最後會失去民心。其三、逆潮流而動。天下統一是大勢所趨,項羽卻自以為是的大封諸侯,最後卻被自己封的諸侯所滅,也是他的命運使然。劉成:其一、首先是得民心,入關中“約法三章”秋毫無犯,受到了關中人民的愛戴,為日後把關中作為根據地奠定了基礎。其二、胸懷天下。為了得天下,劉邦改點了自己的諸多惡習,為了得天下捨棄過去的自己,是成大事者應有的風範。其三、善於籠絡人才。韓信、蕭何、張良都是難得的人才。重要的是,在劉邦手下,能做到人盡其才。有了這三點,劉邦得天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8

帖子

2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6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10-6 17: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04-冰灵
作业:对比说明刘项二人的成败原因。
答:1、约束行为,以待天时。刘邦志在远大,收敛了自己流氓行为,“妇女无所幸”“观其志不在小……此天子气也”,攻下秦都,封咸阳府库,以待项羽。占天时,积蓄力量,主动作为。项羽则占有刘邦打下的咸阳,焚秦宫室,毁阿房宫,抢劫妇女,掠夺财宝,显示出志大才疏,不重视在百姓中树立形象,军队纪律涣散,逐渐失去人心。   
2、约法三章,昭信天下。汉王刘邦听萧何计策,约法三章,取信于民;项羽焚烧秦宫室,掠美人财物,成为刘氏大仁大义的反面陪衬。  
3、屈尊揽才,接受忠谏。大将韩信、谋士张良、相国萧何,像陈平、周勃、夏侯婴等人才济济,俱为所用。筑台拜将,亲授帅符。对有利于得到大奶酪的要求、计策,迅速决策;项羽则优柔寡断,终妇人之心,用人必亲近,不会用人,加上决策失误,最终失去大好机会。   4、用人以才,不论出身。刘邦接受谋士的建议,用人不论身份和名声。韩信受辱胯下,陈平盗嫂,樊哙乃杀狗屠夫……尽为之用,以展其才,这叫用人之长,容人之短;项羽任韩信为执戟郎,大材小用,不会用人,不会识人,贤愚不分,任人唯亲,项氏集团奸细内出,终坏大事。   
5、能识大体、顾全大局。刘邦能审时度势,伺机以待天时。这是刘邦认可的比较理性的思考。项羽则刚愎自用,感情处事,加之妇人之仁,不识大体,最终毁掉大局。正是,“长城”非他毁,自毁也!   
6、隐忍屈辱,不乱大谋。 刘邦兵败,蓄积力量,以图东山再起;项羽兵败,认为“天亡我也”,不过乌江,自刎垓下。   
7、大的气量,能容他人。 刘邦能容纳那些有个性的人才,尤其是在关键时刻。项羽则好大喜功,乱封诸王,引火烧身,四面树敌,成众怨之的。   
8、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以说刘邦有用人的专长,加上那些谋士的策划与参谋,基本成功完成了关键的几件大事。项羽不懂知人善任,气走了亚父范增,众叛亲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31

帖子

54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45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7-7-19 20: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11疏雨滴梧桐
作业:对比说明刘项二人的成败原因.
    答:刘邦,能从一个市井人物变成一代帝王,绝不是善类。头脑机灵,眼光独特,识人善用。能抓住机遇,让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能让那么多能人甘于在他手下,不能不说有自己的一套。
          项羽,力大无比,学会兵书战策,却自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连一个范增也没用好,最后落得不肯过江东的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4 09:34 , Processed in 0.0702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