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一粒沙

29期联诗班第七讲A组作业贴(组长:月媚儿)

 关闭 [复制链接]

0

主题

39

帖子

17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78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6-26 20: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29期联诗班第七讲A组 16 —心花作业

1.        什么是关联点?如何寻找关联点?
什么是关联点?
   答:关联点就是从出句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致、色调、情绪”等方面进行探寻设置,确定一个中心点之后,对句从这个点上,进行延伸或拓展。也叫作“切”,反之即不切,就是“隔”了。“关联点”是出句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或者是一个事物、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气氛。除了无情对、诗钟等特殊情况外,对联都是有“关联点”的。
寻找“关联点”的几种方法:
答:(1)、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
(2)、事物特点法==即在出句中,找到人或事物的典型特点。这条在成联创作中尤其重要。
(3)、修辞技巧法==即以出句的夸张、比喻、拟人等主要修辞方法为“关联点”,同时也要审查出句的时间、地点、情绪、色调等问题,避免景隔、意隔,合掌等。
(4)、合理转假法==所谓合理转假法,就是利用出句进行合理延伸拓展,以延展出的事物作为“关联点”。

2.上下联都有哪些逻辑关系?
答:(1)、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表达同一个主题,这样的对联我们称之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词,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立意集中,遣词造句也比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不足的是如果处理不好会显的平淡、单调,缺乏灵活变化的生气。
(2)、顺承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连续,叫做顺承关系。顺承关系也叫“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顺承关系构成的对联,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顺承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造中应用较多。
  (3)、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具体的讲就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已是……何堪”“不但……而且”等。
  (4)、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不易对得工整、妥帖。因此,此类对联较少。
(5)、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
   (6)、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依据转折关系结构而成的对联,对比鲜明,波澜起伏较大,比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无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一些。
   (7)、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其句法构成形式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是这,或者是那”,“宁可如此,也不如彼”等,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经过比较,决定取舍。依据选择的逻辑关系结构的对联,一般来说,笔调清朗,语气肯定,倾向鲜明,主题清楚。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一些抒怀言志、寄托抱负的堂联或者格言联。
   (8)、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依据因果关系创作的对联,一般来说,层次分明,说理性强,在对联作品中也很多见。
(9)、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3.用下面的的虚词以对联的形式试着造句。
(1)…只知…  …谁道…
只知春去花竞落
谁道思来念亦深
(2)…但得…  …不教…
但得清心如白雪
不教慧眼惹淄尘
(3)…不因…  …哪得…
不因清水潺潺澈
哪得荷花艳艳容
(4)…才…  …已…
才有蜻蜓枝上立
已然菡萏水中开

4.对出下联并试解析:
出句:撩人最是春多处【雨樵】
对句:醉我还如花艳时(心花)

出句:素白一枝斜照水【雨樵】
对句:嫣红几朵正清香

出句:门外春篱花挤破【雨樵】
对句:树梢紫燕语频传

出句:种竹几竿凉蔽瓦【雨樵】
对句:弹琴一曲静身心

出句:诗文换酒偷闲日【雨樵】
  对句:身心轻松乐其中

出句:心中无火清凉自【雨樵】
  对句:眉底有思惦念来

点评

出句:素白一枝斜照水【雨樵】 对句:嫣红几朵正清香《心花怒放》 入选理由:白,红,颜色词对,斜照水视觉,正清香嗅觉,上联近景,下联远景!意丰满好联!  发表于 2016-6-29 10: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00

帖子

41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1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6-26 20: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29期联诗班第七讲A组 月媚儿 作业

1.什么是关联点?如何寻找关联点?
关联点就是从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精致,色调,情绪等中寻找关键字词作为点。
重点字词法,事物特点法,技巧修辞法,合理转嫁法。
2.上下联都有哪些逻辑关系?
顺承,递进,并列,转折,因果,假设,目的。
3.用下面的的虚词以对联的形式试着造句。
(1)…只知…  …谁道…
只知酒里千杯少
谁道人间半语多
(2)…但得…  …不教…
但得诗文吟自在
不教俗事乱悠闲
(3)…不因…  …哪得…
明月不因浮云冷
青山哪得落日寒
(4)…才…  …已…
才把炊烟起
已将苦累消
3.对出下联并试解析:

撩人最是春多处[雨樵]
惬意当为花好时

素白一枝斜照水[雨樵]
清香几缕正称心

门外春篱花挤破[雨樵]
屋中香味自传来

种竹几竿凉蔽瓦[雨樵]
爽心一片梦怡情

诗文换酒偷闲日[雨樵]
风月怡情得乐时

心中无火清凉自[雨樵]
眼里含情幸福谁  

点评

月媚儿的句子中规中主,在练字练意方面多努力  发表于 2016-6-29 1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

帖子

38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6-26 21: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心情 于 2016-6-28 06:57 编辑

29期联诗班第七讲A组作业   A15-流年

1.什么是关联点?如何寻找关联点?
答:关联点就是从出句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致、色调、情绪”等方面进行探寻设置,确定一个中心点之后,对句从这个点上,进行延伸或拓展。也叫作“切”,反之即不切,就是“隔”了。“关联点”是出句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或者是一个事物、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气氛。除了无情对、诗钟等特殊情况外,对联都是有“关联点”的。
寻找“关联点”的几种方法:
(1)、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
(2)、事物特点法==即在出句中,找到人或事物的典型特点。这条在成联创作中尤其重要。
(3)、修辞技巧法==即以出句的夸张、比喻、拟人等主要修辞方法为“关联点”,同时也要审查出句的时间、地点、情绪、色调等问题,避免景隔、意隔,合掌等。
(4)、合理转假法==所谓合理转假法,就是利用出句进行合理延伸拓展,以延展出的事物作为“关联点”。

2.上下联都有哪些逻辑关系?
答:(1)、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表达同一个主题,这样的对联我们称之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词,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立意集中,遣词造句也比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不足的是如果处理不好会显的平淡、单调,缺乏灵活变化的生气。
(2)、顺承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连续,叫做顺承关系。顺承关系也叫“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顺承关系构成的对联,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顺承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造中应用较多。
(3)、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具体的讲就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已是……何堪”“不但……而且”等。
(4)、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不易对得工整、妥帖。因此,此类对联较少。
(5)、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
(6)、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依据转折关系结构而成的对联,对比鲜明,波澜起伏较大,比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无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一些。
(7)、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其句法构成形式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是这,或者是那”,“宁可如此,也不如彼”等,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经过比较,决定取舍。依据选择的逻辑关系结构的对联,一般来说,笔调清朗,语气肯定,倾向鲜明,主题清楚。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一些抒怀言志、寄托抱负的堂联或者格言联。
(8)、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依据因果关系创作的对联,一般来说,层次分明,说理性强,在对联作品中也很多见。
(9)、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3.用下面的的虚词以对联的形式试着造句。
(1)…只知…  …谁道…
只知细叶随风剪
谁道清泉伴雨流
(2)…但得…  …不教…
但得功名留百世
不教利禄负一生
(3)…不因…  …哪得…
不因春暖送寒去
哪得花开迎燕归
(4)…才…  …已…
院里花红才几朵
岸边柳绿已千绦

4.对出下联并试解析:
出句:撩人最是春多处【雨樵】=引蝶无非花好时
出句:素白一枝斜照水【雨樵】=嫣红几朵正临风
出句:门外春篱花挤破【雨樵】=园中香气蝶归来
出句:种竹几竿凉蔽瓦【雨樵】=轻吟一曲静凡心
出句:诗文换酒偷闲日【雨樵】=锣鼓喧天喜庆时
出句:心中无火清凉自【雨樵】=眼里含情羞涩多

点评

不因春暖送寒去 哪得花开迎燕归《A15-流年》 入选理由:暖,寒比衬,送,迎比衬,诗意足。拟人修辞手法 ,意看似平淡,技巧却高深。  发表于 2016-6-29 11: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2

帖子

2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0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6-27 09: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29期联诗班第七讲作业:   
A24-雪如玉

1.什么是关联点?如何寻找关联点?
答:关联点就是从出句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致、色调、情绪”等方面进行探寻设置,确定一个中心点之后,对句从这个点上,进行延伸或拓展。也叫作“切”,反之即不切,就是“隔”了。“关联点”是出句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或者是一个事物、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气氛。除了无情对、诗钟等特殊情况外,对联都是有“关联点”的。
寻找“关联点”的几种方法:
(1)、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
(2)、事物特点法==即在出句中,找到人或事物的典型特点。这条在成联创作中尤其重要。
(3)、修辞技巧法==即以出句的夸张、比喻、拟人等主要修辞方法为“关联点”,同时也要审查出句的时间、地点、情绪、色调等问题,避免景隔、意隔,合掌等。
(4)、合理转假法==所谓合理转假法,就是利用出句进行合理延伸拓展,以延展出的事物作为“关联点”。

2.上下联都有哪些逻辑关系?
答:
(1)、并列关系
(2)、顺承关系
(3)、递进关系
(4)、假设关系
(5)、条件关系
(6)、转折关系
(7)、选择关系
(8)、因果关系
(9)、目的关系

用关联词造句
(1)…只知…  …谁道…

只知旧梦心独守
谁道春新燕又回
(2)…但得…  …不教…
但得悠闲归隐处
不教落寞夜长时



3)、不因槛外桃花起
那得屋中香味飘
(4)…才迎小月三更起
…已是霜花正放时

3.对出下联并试解析两个对联:
撩人最是春多处[雨樵]
惊梦可为燕啭时

素白一枝斜照水[雨樵]
清香几缕又成诗
门外春篱花挤破[雨樵]
溪边卵石水刷新
种竹几竿凉蔽瓦[雨樵
植梅一角润诗情

诗文换酒偷闲日[雨樵]
笔墨怡情淡泊心

心中无火清凉自[雨樵]
笔下怡情雅兴来

点评

上联纤浓之内含纯洁之态,艳丽中蕴高雅之趣,下联虽有点直白,但描写具体,刻画细腻,且由视觉转化为嗅觉也是一大亮点。  发表于 2016-6-29 11: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2

帖子

2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0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6-27 09: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29期联诗班第七讲作业:   
A~楚韵作业

1.什么是关联点?如何寻找关联点?
答:关联点就是从出句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致、色调、情绪”等方面进行探寻设置,确定一个中心点之后,对句从这个点上,进行延伸或拓展。也叫作“切”,反之即不切,就是“隔”了。“关联点”是出句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或者是一个事物、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气氛。除了无情对、诗钟等特殊情况外,对联都是有“关联点”的。
寻找“关联点”的几种方法:
(1)、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
(2)、事物特点法==即在出句中,找到人或事物的典型特点。这条在成联创作中尤其重要。
(3)、修辞技巧法==即以出句的夸张、比喻、拟人等主要修辞方法为“关联点”,同时也要审查出句的时间、地点、情绪、色调等问题,避免景隔、意隔,合掌等。
(4)、合理转假法==所谓合理转假法,就是利用出句进行合理延伸拓展,以延展出的事物作为“关联点”。

2.上下联都有哪些逻辑关系?
答:
(1)、并列关系
(2)、顺承关系
(3)、递进关系
(4)、假设关系
(5)、条件关系
(6)、转折关系
(7)、选择关系
(8)、因果关系
(9)、目的关系


(1)…只知…  …谁道…

只知春深花易落 [楚韵]
谁道缘浅事难成 [楚韵]


(2)…但得…  …不教…

但得春光都入画 [楚韵]
不教阴雨总忧心 [楚韵]
(3)不因雪色冰天寄 [楚韵]
…哪得梅香徹骨来 [楚韵]

(4)
槛外春花才两朵 [楚韵]
山前况味已无边 [楚韵]
3.对出下联并试解析两个对联:
撩人最是春多处[雨樵]

迷蝶犹为杏艳时 [楚韵]
素白一枝斜照水[雨樵]
鹅黄两岸慢摇风 [楚韵]

门外春篱花挤破[雨樵]
溪边卵石水刷新 [楚韵]
种竹几竿凉蔽瓦[雨樵
得荫一处羿闲棋 [楚韵]

诗文换酒偷闲日[雨樵]

竹菊为邻淡泊心 [楚韵]
心中无火清凉自[雨樵]

梦里有她红晕生[楚韵]

点评

楚韵的作业认真,完成得较好。  发表于 2016-6-29 14: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202

帖子

53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32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6-27 10: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29期联诗班第七讲 A组青峰垠上 作业
1.什么是关联点?如何寻找关联点?
一个词,或者是一个事物、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气氛。除了无情对、诗钟等特殊情况外,对联都是有“关联点”的。
寻找“关联点”的几种方法:
(1)、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
(2)、事物特点法==即在出句中,找到人或事物的典型特点。这条在成联创作中尤其重要。
(3)、修辞技巧法==即以出句的夸张、比喻、拟人等主要修辞方法为“关联点”,同时也要审查出句的时间、地点、情绪、色调等问题,避免景隔、意隔,合掌等。
(4)、合理转假法==所谓合理转假法,就是利用出句进行合理延伸拓展,以延展出的事物作为“关联点”
2.上下联都有哪些逻辑关系?
答:并列关系,顺承关系,递进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选择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
3.用下面的的虚词以对联的形式试着造句。
(1)…只知…  …谁道…

只知腊梅能傲雪===谁道秋菊不经霜
(2)…但得…  …不教…

但得经纶装满腹===不教外敌扰神州
(3)…不因…  …哪得…

不因傲骨梅花志====哪得虚怀竹叶低
(4)…才…  …已…
才知生活趣===已是古来稀
3.对出下联并试解析:
撩人最是春多处[雨樵]==== 品酒无非蝶舞时
素白一枝斜照水[雨樵]=== 素白一枝斜照水
门外春篱花挤破[雨樵]=== 窗前修竹绿成行
种竹几竿凉蔽瓦[雨樵]=== 闻香数缕好提神
诗文换酒偷闲日[雨樵]==== 书画分香引蜜蜂
心中无火清凉自[雨樵]=== 梦里有情爱恋生

点评

素白一枝斜照水[雨樵]=== 素白一枝斜照水这个没对句哦?  发表于 2016-6-29 15: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16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6-27 13: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29期联诗班第七讲A组作业   A13-落雪为念

1.什么是关联点?如何寻找关联点?
答:关联点就是从出句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致、色调、情绪”等方面进行探寻设置,确定一个中心点之后,对句从这个点上,进行延伸或拓展。也叫作“切”,反之即不切,就是“隔”了。“关联点”是出句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或者是一个事物、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气氛。除了无情对、诗钟等特殊情况外,对联都是有“关联点”的。
寻找“关联点”的几种方法:
(1)、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
(2)、事物特点法==即在出句中,找到人或事物的典型特点。这条在成联创作中尤其重要。
(3)、修辞技巧法==即以出句的夸张、比喻、拟人等主要修辞方法为“关联点”,同时也要审查出句的时间、地点、情绪、色调等问题,避免景隔、意隔,合掌等。
(4)、合理转假法==所谓合理转假法,就是利用出句进行合理延伸拓展,以延展出的事物作为“关联点”。

2.上下联都有哪些逻辑关系?
答:(1)、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表达同一个主题,这样的对联我们称之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词,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立意集中,遣词造句也比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不足的是如果处理不好会显的平淡、单调,缺乏灵活变化的生气。
(2)、顺承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连续,叫做顺承关系。顺承关系也叫“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顺承关系构成的对联,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顺承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造中应用较多。
(3)、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具体的讲就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已是……何堪”“不但……而且”等。
(4)、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不易对得工整、妥帖。因此,此类对联较少。
(5)、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
(6)、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依据转折关系结构而成的对联,对比鲜明,波澜起伏较大,比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无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一些。
(7)、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其句法构成形式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是这,或者是那”,“宁可如此,也不如彼”等,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经过比较,决定取舍。依据选择的逻辑关系结构的对联,一般来说,笔调清朗,语气肯定,倾向鲜明,主题清楚。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一些抒怀言志、寄托抱负的堂联或者格言联。
(8)、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依据因果关系创作的对联,一般来说,层次分明,说理性强,在对联作品中也很多见。
(9)、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3.用下面的的虚词以对联的形式试着造句。
(1)…只知…  …谁道…
只知小楼秋梦短
谁道长巷夜更寒
(2)…但得…  …不教…
但得红颜花落去
不教寸缕染尘埃
(3)…不因…  …哪得…
不因贫寒失壮志
哪得旭暖济苍生
(4)…才…  …已…
才闻燕莺啼
已见桃李笑

4.对出下联并试解析:
出句:撩人最是春多处【雨樵】
对句:感遇莫不情浓时
出句:素白一枝斜照水【雨樵】
对句:轻浅几处鸟飞来
出句:门外春篱花挤破【雨樵】
对句:堂前早燕声染泥
出句:种竹几竿凉蔽瓦【雨樵】
对句:采菊一朵香满堂
出句:诗文换酒偷闲日【雨樵】
对句:烟柳垂杆寻旧时
出句:心中无火清凉自【雨樵】
对句:腹内不扰天地宽

点评

4,题对句也未遵守格律,如:出句:种竹几竿凉蔽瓦【雨樵】对句:采菊一朵香满堂  发表于 2016-6-29 15:07
才闻燕莺啼 已见桃李笑 能遵守格律更好。  发表于 2016-6-29 15: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0

帖子

50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05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6-27 21: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29期诗联班A组 A-23逐梦
作业
1.什么是关联点?如何寻找关联点?
答:关联点就是从出句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致、色调、情绪”等方面进行探寻设置,确定一个中心点之后,对句从这个点上进行延伸或拓展。
寻找关联点的方法有:
(1)重点字词法。(2)事物特点法。
(3)修辞技巧法。(4)合理转假法。

2.上下联都有哪些逻辑关系?
答:
(1)并列关系。(2)顺承关系。(3)递进关系。
(4)假设关系。(5)条件关系。(6)转折关系。
(7)选择关系。(8)因果关系。(9)目的关系。

3.用下面的的虚词以对联的形式试着造句。
(1)…只知…  …谁道…
谁道前程花似锦;
只知世路步维艰

(2)…但得…  …不教…
但得浮名抛脑后;
不教俗事累心间。
但得湖山能醉眼;
不教名利总缠身。

(3)…不因…  …哪得…
不因经锻炼;
哪得露锋芒。
秃铁不因经锻炼;
其身哪得露锋芒。

(4)…才…  …已…
才闻春讯一声响;
已见桃花满岭红。

3.对出下联并试解析:
撩人最是春多处[雨樵]
惬意常为花好时
解析:春来,生机盎然,天蓝水碧,草青花红。美景如此,自是诱人。尤其看到漫山遍野的花儿绽放着春的多彩多姿,更是心情舒畅,惬意满满。出对句共同组成了一幅踏青赏春之美图。

素白一枝斜照水[雨樵]
粉红十里漫铺山
解析:碧水一池,池边花树几棵,其间一枝素白斜映水中。粉红十里,漫山遍野的山花点缀于池之四围的青山之上。出对句共同组成一副锦绣之图。

门外春篱花挤破[雨樵]
村头老柳燕裁青
解析:出句以拟人手法,说是在春暖花开之际,花的开放挤破了门外的篱笆,用以形容春花繁盛与春景的美好。对句亦用拟人手法,说是村头的老柳树也生出新的枝芽,青青柳芽是被燕剪裁出来的。出对句以修辞为关联点,共述春之美景与春之生机。

种竹几竿凉蔽瓦[雨樵]
围阴一处慢敲棋
解析:庭院中种几竿翠竹,竹影长长遮了碧瓦,给人带来清凉之感。人也聚坐竹阴下,品茶聊天慢敲棋。悠然自在,一幅夏日闲庭消暑图。

诗文换酒偷闲日[雨樵]
风月盈眸逸兴时
解析:诗文换酒,可知乃是一性情洒脱之人,风月指美好的景色。在诗文换酒偷闲之日,让风月盈眸,挥洒超凡脱俗的性情以尽兴。

心中无火清凉自[雨樵]
室内培兰淡泊从
解析:心中无火,自是心静,而古语说心静自然凉。在室内培一株兰花,与兰花自然芬芳的淡泊秉性为伍,以表主人之心性也。

点评

铺山,对得十分工整。  发表于 2016-6-29 15:28
素白一枝斜照水[雨樵] 粉红十里漫铺山《A-23逐梦》 入选理由:下联虽未能跳出上联视觉的范围,但上联一枝为点 ,下联十里为面,点面结合,斜照水近景,漫铺山远景。且素 白,粉红,一枝,十里,斜照水,漫   发表于 2016-6-29 15: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

帖子

10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8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6-27 23: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29期联诗班第七讲  

1.什么是关联点?如何寻找关联点?
答:出句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关联点。
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寻找关联点:
1、重点字词法。
   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
2、事物特点法。
   即在出句中,找到人或事物的典型特点。
3、修辞技巧法。
   即以出句的夸张、比喻、拟人等主要修辞方法为“关联点”,同时也要审查出句的时间、地点、情绪、色调等问题,避免景隔、意隔,合掌等。
4、合理转假法。
   所谓合理转假法,就是利用出句进行合理延伸拓展,以延展出的事物作为“关联点”。
2.上下联都有哪些逻辑关系?
答:
1、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表达同一个主题,这样的对联我们称之为并列关系。
2、顺承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连续,叫做顺承关系。顺承关系也叫“连贯关系”。
3、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
4、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
5、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
6、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
7、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
8、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
9、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
3.用下面的的虚词以对联的形式试着造句。
(1)…只知…  …谁道…
    只知事逐眼前去==
    谁道老从头上来
(2)…但得…  …不教…
    但得残花藏笔底==
    不教愁雨落人间
(3)…不因…  …哪得…
    不因心静似流水==
    哪得眼开看过云
(4)…才…  …已…
    才对古书寻乐趣==
    已观云物会天机
3.对出下联并试解析两个对联:
  撩人最是春多处[雨樵]
  解析:最美、最动人的时刻莫如春浓时。
  撩人最是春多处[雨樵]
  弄月还须夜半时
  素白一枝斜照水[雨樵]
  冷香几缕正迎春
  门外春篱花挤破[雨樵]
  窗前柳径燕归来
  种竹几竿凉蔽瓦[雨樵]
  吟风一树绿临窗
  诗文换酒偷闲日[雨樵]
  笔墨生香入境时
  心中无火清凉自[雨樵]
  笔底生风绚烂多
  解析上联:心静自然凉。

点评

渔歌晚唱作业完成得校好,但对句方面还须再练意!  发表于 2016-6-29 15: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

帖子

9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6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6-28 17: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流年碎影 于 2016-6-28 17:27 编辑

29期诗联班第七讲A组A-31流年碎影作业
1、什么是关联点?如何寻找关联点?答:1)关联点就是找出句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致、色调、情绪等方面进行探寻设置,确定一个中心点之后,对句从这个点上,进行延伸或拓展,也叫作”切“反之就叫”隔“了。”关联点“是出句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个事物,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气氛。
      2)寻找关联点的方法:重点字词法、事物特点法、修辞技巧法、
2、上下联都有哪些逻辑关系?
答:上下联的逻辑关系有      1)并列关系
      2)顺承关系
      3)递进关系
      4)假设关系
      5)条件关系
      6)转折关系
      7)选择关系
      8)因果关系
      9)目的关系
3、用下面的虚词以对联的形式造句。
    1)...只知...    ...谁道...
只知金榜题名傲==谁道路途出汗多

    2)...但得...    ...不教...
但得恩师勤指点==不教光阴虚蹉跎

    3)...不因...     ... 哪得...
不因规矩来约定==哪得方圆成气候

    4)...才...    ...已...
才见电雷闪==已迎风雨飙

4、对出下联并试解析两个对联。
撩人最是春多处[雨樵]==醉客方知月满时

素白一枝斜照水[雨樵]==梨花千瓣乱迎飞     解析:一枝素白的花影斜照在水中,忽然吹来一阵风,吹落花瓣在风中翻飞。

门外春篱花挤破[雨樵]==房中书架字堆山     解析:门外春花怒放,春色溢出篱笆院墙。房中书架上,书一排排摆满书架,字如山。房内书香,篱笆院里花香四溢,好不惬意。

种竹几竿凉蔽瓦[雨樵]==闲云一片欲遮天        解析:种几竿绿竹乘凉,抬头看天,一片闲云也遮挡着些许阳光,悠闲飘过。

诗文换酒偷闲日【雨樵】==笔墨留香入梦乡

心中无火清凉自【雨樵】==梦里有人浪漫多

点评

流年碎影作业完成比较认真,对句方面注意词性结构就好。  发表于 2016-6-29 15: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23:35 , Processed in 0.07029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