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轻寒一剪梅

资治通鉴班轻寒一剪梅作业整理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7: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二年级第四讲晋组轻寒一剪梅作业
破阵子.赵括

自幼修文读史,一朝纸上行军。三十日残兵独守,五十万尸骨横陈。江山断送秦。
若为平原小吏,或成散客高人。廉颇骁勇安社稷,白起歃血辅黎民。笑谈千古闻。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21: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二年级第五讲晋组轻寒一剪梅作业

信陵君救赵

这一故事中,有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形象。

侯嬴:这一事件的策划者,可以算是导演。他靠的是无双的智慧和审时度时的才能,以及对信陵君执行力的信任。他通过策划让计划完美实现,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将会向对的结局,无悔无憾地选择了自尽,以报答信陵君对他的知遇之恩。谋士如此,堪为典范。

信陵君:执行人和主演。信陵君礼贤下士,对侯嬴恭敬备致,当赵国有难,信陵君因姐姐的请求想要发兵时,魏王不许。客观来看,赵若亡,魏亦危,无论于国还是于私,救赵都是对的。信陵君万般无奈下以求死的心态想要出兵,临时别候嬴。去而复返,才得到候嬴的计划。他的执行力是一流的,一切正如预计中一样,赵国得救。魏王震怒,信陵君从此留在赵国,也算是明智之举。从此,平原君对他甘拜下风。
有几处小细节:
1、领军:父子在军,父还,兄弟在军,兄还,独子不出战。可以看得出信陵君的仁心。
2、请侯嬴:大宴宾客时,身为君候的他亲自去请市井之人。可以看出他的求贤之心。
3、礼遇朱亥:对于一个屠夫,只因候的一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就多次探望,而后者并不回礼,他也不放在心上。可以看得出他对侯嬴的信任。
4、有恩于如姬:事件事情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信陵君原来救为如姬斩杀过仇人,如姬宁愿以死报之。可以说是前因得到的后果。

如姬:盗符的操作者。为报恩,不惜一死。可歌可泣。烈女也。

朱亥:虽信陵君数次拜访他,均不理睬。但实际上,内心早对信陵君的知遇之恩深铭五内,但不想做些虚礼,当信陵君需要他出面时,锤杀晋鄙,不惜以死相报。比于荆轲、聂让亦不多让。勇士也。

平原君:信陵君的姐夫。通过这件事,四公子中平原君认识到信陵君的为人,服了他。也能看得出四公子的心胸与当时士大夫间的风采。君子也。


四此故事乃知:历史比虚构感人,行动比言语可靠,信任比聪明有力,仁慈比残暴长远。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21: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轻寒一剪梅 于 2016-7-5 21:18 编辑

小渔村资治通鉴班二年级 晋轻寒一剪梅 第六讲作业:

1:谈谈你对秦国发展壮大成功的分析或者谈谈你觉得秦国是怎样走向成功的。
可以写诗,可以自己的话,可以结合现实说说。
答:
秦国发展壮大最后走向成功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源于秦国的政策和400年的积累。
其一:时局条件,统一的大趋势。中国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秦处于全国浩劫,生灵涂炭时期,人心所向就是统一。而秦的统一顺应了这个趋势。统一使秦国真正强大起来,也使它更好地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发展到中原各国。灭六国者,六国也。从晋被三分以后,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战乱就没停过,各怀心事,相互不信任,给了秦国发展壮大的外部有利条件。如果连横成功,秦将遇到强大的阻力,不可能这么快地发展起来。
其二:人才因素,英明的好君主。秦之所以能发展,明君与明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虽然常有人说劳动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但在秦的壮大过程中,起作用的则是璨如繁星、名垂千古的名臣、名相、名将、名人。更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好君主,独具慧眼,用人得当,使秦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用了最短的时候,完成了最快的发展。找了一个名人表如下:


不得不说这其中的几位:
为相者:
1、商鞅变法。它的作用前面说了太多,不再多说,更难得的是虽然他本人被车裂而死,但商君之法不废。能如此做的君主,是何等英明,分得清啊。
2、张仪为相。辩士中,张仪若认第一,只怕无人敢认第一。他的合纵政策,使得秦赢得了发展的机会,更削弱了敌国的力量。
3、李斯。虽然秦灭在李斯手上,但秦的壮大却离不开李斯的功劳。

为将者:白起、魏冉、蒙恬

当时这些人,并不都是秦国人,但秦能将他们做为已用,而且用人不疑,并且获得了他们的忠心,不能不说是政治清明的一大收获。

其三:政策公道,还民以生机。秦的政策,战功则升级,法律严格,一视同仁。虽然看似没有人情味,但真正执行下来,人人自律,却也人人都有出头的机会。而且在发展经济和农业上,秦做的也是实实在在的事情。都江堰和郑国渠都是秦朝兴建的。这些都使得秦能更快地发展,恢复因为战乱毁坏的家园。

其四:善于学习,能融汇贯通。秦从不觉得自己的东西一定是最好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它学,楚国的仁义礼它学,这是一个敢于向其它国家吸收精化,并化为已用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最快地发展自己,在收服了周围的胡族以后,并没有把他们当成异类,而是充分利用了他们善于骑射的能力,改装了自己的军队。能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别人,看到并且能学到别人的优点,才是他真正走向成功的开始。

内部因素的努力和外界机遇的促成,使得秦能成为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21: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二年级第七讲晋组 轻寒一剪梅 作业

一.请你谈谈战争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这一讲主要是学习了荀子关于战争地理论,因此作业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所在。按旬子的理论总结如下:

其一、团结一致。认为统一的思想是致胜的关键所在,百人如一人,万人如一人,在战场上形成不可破的防线。一人受制则众人支援,必然密不可破。若真有这样的一支军队,能达到荀子所说的团结,那一定是最强大的战争力量。

其二、实施仁政。君王以仁义之礼对待下属,实施仁政,让军队对君王的服从,由不得不,变成主动服从,愿意效忠。这样的军队必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凝聚人心,统一思想,是每一个为君为将者想达到的最高境界。受人之恩,必以死报之。利益总是没有最高限的,当形势变得利益双方对比不同时,只要仁义也是唯一可以制衡人的力量。

其三、优秀将领。一个领兵的人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能做成什么。牺牲什么,才能得到什么,听从什么,拒绝什么。这些说起来简单,其实古往今来,真正能做到的,没有几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句古语,说的就是将军可以在战场上根据战争情况自己决定如果打这场仗,毕竟君王远在千里之外,不可能熟知战场情况。然,有所不受的同时,则要求将军更高的决策能力和掌控能力,也会承担更大的风险和责任。韩信不听汉王令,只因他觉得这场仗打不胜,白起不听王命,只因他觉得这场战争一定会赢。这便是战神,古往难寻的将军。

荀子的理论,看似天衣无缝,处处都说到了点子上。其实,真正实施起来,却感觉并不实用。
思想统一,这是一个人类无法未完成的任务,只要有人,就有个性,有私心,不要说一个军队的思想完全统一,就是十个人都难,所以这一条只能是目标而已。
实施仁政,是历朝历代的口号,也是每代执政者追求的目标。然而,仁政也要在严格的律法下,在高度的自觉中实施。只有仁政,只凭人的感恩去带兵,去治国,就将国而不国。商君之法,成功就在于只讲法律,正是抛开所谓的人情,所谓的法外施恩,才使得秦国在最短的时间内强大起来。如果秦国当时采用的是荀子的仁政,那么亲贵大臣的权力无人能限制,法律也无法推行了。
优秀将领。可以说,这才是制胜的关键所在,吴起,白起,韩信,李广,这样的人才是不世出的,能遇到,是君王和国家的福气,千百年来也没有多少。正是因为这个因素是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了,所以也不是人力可以达到的。

因此,个人认为,荀子的理论看似完美,但让一个国君具体去实施的时候,效果往往不可能达到理想中的状态。诸子百家中,各有各的道理,听起来没有对错,但有些是俗世中可实施的用世之道,有些则是理想主义者的人生追求。象我们常谈的素质教育,理想是完美的,但实施起来却是不可企及的遥远。

二.缩高的行为应不应该被理解?

缩高的行为不应该被人理解。
首先,他是一个将领,他的心中首先应该是使命,君主的大计和将士的生死。而不是个人的私心,那一套父父子子的酸儒理论。真搞不懂一员大将在阵前会这么婆婆妈妈地纠结这样的事。吴起杀妻取将虽然不足取,但做为将军,对胜利的渴望,对军人使命的天性顺从,则是他做为战神的体现。相比而言,缩高不应该算是合格的军人。
其次,他的自杀,只是逃避。可以保全家人,可以避免自己的为难。唯独没有解决任何战场上的问题。

诚然,做为父亲,做为一个人,从人性的角度看,他有能被理解的地方,但是,他的位置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将军。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21: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二年级第八讲晋组轻寒一剪梅作业

一、谈谈六国灭亡原因
看到题目,脑海里就是杜牧在《阿房宫赋》的那段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由此可知,无论哪个国家或者朝代的灭亡,究其根本,都是自身出了问题,红楼梦中探春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一样的道理,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家,根本问题皆出于自身。

其一,六国君主不能真正实施合纵战略,给了秦国可乘之机。六国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造成相互怨恨、猜忌,致使不同心协力,六国成为一盘散沙。
其二,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据历史记载,仅韩、赵、魏三国被秦杀死的人就有几百万。六国之间的战争,造成死亡的人数也不少。战争的频繁,统治者的苛捐杂税,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穷国衰,六国灭亡,势所必然。
其三、弊在赂秦。苏洵在《六国论》中明确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不自强,而向秦低头,出卖尊严和领土的同时,也使得自己走向绝路。“六国破灭,非兵1不利 ,战不善2,弊在赂秦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4也。或曰5:六国互丧,率6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7失强援,不能独完8。故曰:弊在赂秦也。”
其四、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历史是合与分之历史,春秋战国期间,民不聊生,生灵涂碳,人心所向就是统一。因此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统一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必然。从这个角度上讲,不是这六国被灭,就是另外六国被灭。不是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且哪个英雄可以拯救的。若六国中有另一个国家更加强大,那么被灭的就是包括秦在内的另外六国了。


二、吕不韦对秦国的功过

吕不韦之功:
第一,立异人为嫡嗣,稳定了秦王室。虽然吕不韦此举虽然具有政治投机的目的,但立异人为嫡嗣稳定了秦王室,使秦王去世后王室没有发生内乱,加之吕不韦以丞相职位辅佐异人,把握朝政,使秦国在秦昭王、安国君死后没有停步,继续发展,维持了对东方六国的高压态势,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从这个角度看,吕不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第二,对外战争讲究计谋,避免硬仗、恶战。一部战国史,从始至终战争不绝,一场大战伤亡的人数往往在数十万以上。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战俘竟有40万人被坑杀!此战是古往今来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当时吕不韦正在邯郸,亲历了战争给赵国造成的创伤。他在秦国执政后反对在战争中大规模屠杀。他提出了兴“义兵”的思想,所谓义兵,就是“兵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都国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而归之”。

吕不韦之过:
吕不韦做的是政治投资,当了权臣以后,做的也是历代权臣均在做之事,大权独揽,如果说有过,就是权臣之过了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21: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二年级第九讲晋组轻寒一剪梅作业

一、郡县制和分封制比较:
(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2)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3)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4)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第一,传承制度不同。  
分封制度萌芽于夏朝,盛行于西周时期,它是国君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受封的对象有三种类型: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圣王的后裔即先代贵族的后裔。不论受封的是谁,一旦被封,都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  
郡县制则与此相反,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而且不能世袭,即实行的是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例如,必须定期朝聘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者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  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逐渐失去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治地”方位不同。  
分封制下的封地多位于授封者的周围,其中心地带为授封者,即国君或诸侯直接统治的中心。例如,国君直接统治的地区限于“方千里”的“王畿”之地,畿外之地则分封给各诸侯,目的是保卫王畿的安全,保卫四疆之土。诸侯的直接统治也常在封地的中心,称为“都”城,其附近或边远地区则分封给卿大夫作采邑。卿大夫以同样的原则继续分给士大夫。如此,王畿、“都”城、采邑处于各级封地的中心地带,四周之地均为受封者的封地,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众星拱月”的统治网络,体现了“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居中传统观念。  
郡县制的情况多有不同。初建时,郡多在边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如秦南平百越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北击匈奴,收复朔方后,设置了九原郡。县则地近统治中心的、较富庶的近畿地区。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郡和县的地区分布渐趋一致,最终发展成为郡统县的隶属关系。  第四,历史作用不同。  
分封制体现了“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各封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和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平衡、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各诸侯国在封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王国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了列国争霸,互相兼并,国君权力衰微,大权旁落,最后导致完全分裂的政治局面。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可以说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郡县制的出现及其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由此可见,郡县制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社会调控产生了深远影响。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1.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现的,是按照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诸侯王拥有世袭统治权,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二.如果你是燕太子丹,面对秦国的威胁,你该如何做。
看了那么多剧,总有些情节可以借鉴,也有些必须避免的。
1、刺杀。这个想法本身是可以的,但是荆轲的做法太蠢,而且事先没预计好结局和后续的措施。既然是刺杀,成功和失败都有可能,下面再怎么办。按丹的想法,刺杀成功了,秦国难道不会为大王报仇去灭了赵国?刺杀失败了,秦王难道会忍下这口气。所以说,刺杀一定是会灭国的。但如果让我来做,我做让刺客私进宫,以无名的身份刺杀秦王,成功了与自己有好处,失败了与自己无关。(电视剧看多了,没办法)
2、自强。这是正途,自己强大了再有资格去和别人谈条件。
3、联合。和其它六国联合,保全自己,是当时六国人都应该选择的策略,可惜都被放弃了。
4、隐忍。越王勾践可以给夫差养老,终有复国的一天,有这份忍功,也是大丈夫处事之道。
当然,我不是太子丹,只是说说而已,真落到自己身上,冲动之下,谁也难保做出什么事来。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21: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二年级晋01轻寒一剪梅 作业
1.总结秦始皇的功过。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近百年来,这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每个人都持着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虽然秦始皇是皇帝,可是皇帝也是人,不是神,是人都会犯错误,都是有缺点的。

  一、政治

  1.提高帝王尊严:嬴政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之专称。从此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帝”,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此外,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最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如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曰“玺”。

  2.厉行中央集权: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于皇帝。另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3.实施严刑峻法:秦朝在秦国原有的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之法律,颁行於全国。

  二、军事

  修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

  三、经济

  1.统一货币: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金、铜两种圆形货币,其中金为上币,铜为下币。

  2.统一度量衡: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具,作为全国斗算长短、大小、轻重之标准。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

  1.修建驰道: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2.沟通水路:秦疏浚鸿沟作为水路枢纽,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长达六十多里之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

  五、文化

  1.统一文字: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瀳、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来秦国之大篆整理简化而成小篆,在全国通行。后又简化小篆成隶书,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国。

  2.统制思想: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六、对外

  秦始皇于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复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国版图大定,西自陇蜀,东至辽东,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后来中国疆域之基础。

  1.北伐匈奴:战国末年以来,匈奴时常南侵,威胁到燕、赵、秦等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公元前二一五年,乃在燕、赵、秦旧长城之基础上,加以增筑,连结成一条长达五千余里的所谓“万里长城”。是为古代中国及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2.经略百越:百越乃古代中国南方越族之泛称,在全国统一之前,秦已逐渐征服瓯越、闽越等。

 秦始皇之过也同样让人不能抹杀:
   一、焚书坑儒。对思想的禁锢,便得百家争鸣的现象不复存在,而且损害了先贤思想的流传。
   二、大兴土木。他统一六国后,为政残暴,再加上修长城,修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三、误信馋臣。没有将帝位传于长子,而被次子夺权,致使秦二世而亡。
   四、追求长生。修陵墓、访仙人,大兴土木,践踏民力,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为了修建它们,秦朝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
   这些错误都是不可掩盖的。但,难道因为这些就能否定秦始皇统一六国,给人们带来的贡献吗?所以我认为秦始皇虽然有过,可是他的功大于过。

2.假设你是陈胜,你如何成就你的大业?

首先,我不认为陈胜能成就大业。他的能力和出身注定了他的视野有限,他的性格也不符合一个帝王应有的能力。

出身草莽而称帝的,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人的识人、辩世的能力成就了他们的大业。而陈胜只顾争城夺地,哪怕真的军事上胜利了,他也无法维持他的王国和统治。

但是,陈胜吴广的起义也是民怨堆积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为以后刘邦称帝奠定了基础。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21: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二年级第十一讲晋组晋01轻寒一剪梅作业

评价秦朝灭亡的原因。
杜牧在《阿房宫赋》的那段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由此可知,无论哪个国家或者朝代的灭亡,究其根本,都是自身出了问题,红楼梦中探春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一样的道理,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家,根本问题皆出于自身。

一、焚书坑儒。对思想的禁锢,便得百家争鸣的现象不复存在,而且损害了先贤思想的流传。
   二、大兴土木。他统一六国后,为政残暴,再加上修长城,修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三、误信馋臣。没有将帝位传于长子,而被次子夺权,致使秦二世而亡。
   四、追求长生。修陵墓、访仙人,大兴土木,践踏民力,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为了修建它们,秦朝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21: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二年级第十二讲 晋01-轻寒一剪梅 作业

作业:李斯面对秦末乱世,当何去何从?

答:窃以为,秦之盛世,成也李斯,败也李斯。
李斯于秦,功勋卓著。
第一、谏辅秦王政,作出“天下统一”的决策;
第二、谏阻秦王逐客,为秦王政广揽人才;
第三、参与重大改革,巩固奏的统一;
第四、提出“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经济政策和“百姓当家,则力农工”的经济思想。
然,李斯之为人,也有人性之弱点。最终没能逃开自己悲惨命运的同时,也将亲手打造的大国一同送入坟墓。
秦末乱世之中,他不应该以一已私利为念,杀扶苏,立胡亥,杀韩非,同赵高,逼蒙恬,信小人。因选错立场,立错君主,直接造成秦之灭亡。李斯有着不过推卸的责任。是为秦之罪人。若此时,他能不以个人好恶为念,而为秦之将来为重,则秦则不必亡,斯则不必死。
而在形式无法逆转之时,他既无力挽回狂澜,也无法改变历史,若他能隐退山林,或者也可以成为一代宗师,治学,习书,然后他始终无法放弃自己政客的身份,最终死在政治的舞台上。
由此可知,每个人的才能是成就他事业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但是一个人的品性,则是他最终能否将事业和人生走到成功的关键所在。是谓,修才不若修心,怀私必将害命。李斯之前前车之鉴,后人当铭记之。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21: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二年级第十三讲晋组轻寒一剪梅作业

作业:谈谈为何汉朝的影响至今不衰。


答:
       老师给的题目的确是有些大,细细考究来看,哪一个历史王朝对中国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也在不停的发醇中,或者蛰居于历史长河中,等待着属于它的时间,再次发挥其作用。
       而汉朝带给后世的影响显然是十分突出的。有华人处,必知有汉,有中文必,必知有汉。
      首先,我们的主最要民族被称为汉族。我们称自己为汉人,人口统计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占大陆人口的92%。这个由来便是汉朝,因为汉的繁荣强大。这是因为在汉朝才真正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文明,做华夏统一为一个文化共同体。
      其次,汉语与汉字。无疑这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文字之一,它依旧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世界和我们的生活。字和语言的兴起,奠定了汉朝在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光辉。
      第三,政治制度。汉代中央政治最大的特点,是政府跟皇室关系不清。汉代中央实”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分别负责行政,军事,监察,丞相类似国务院总理,太尉类似军事委员会主席,御史大夫类似监察院院长;九卿类似国务院的各部委。这种层层下设的制度,延续至今,与我们相实行的体制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四、人才选拔 。官员主要是被推荐和任命的。后来有了“孝子”和“廉吏”。这就使得铁板一块的贵族体制有了动摇,平民有了可能上进的途径。虽然从机会平等的角度而言,这不是最优的制度,但在当时,却是最务实的制度,也是风险最小的制度。也正因此选拔制度,汉代成为了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所谓的“士人政府”。就如今而言,这种制度也依然在或明或暗地传承着。
      第五、文化积淀。说到中国的美好历史,总会想起汉唐,汉朝造就了汉民族基本的文化与精神。老子思想的广泛影响,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至今依旧。孝义的传播,汉朝从文帝起,就为世人做下了榜样,从而形成了汉族特有孝文化。
      做为一个具有盛世的泱泱大国,汉朝带给后人是,是一种向往,骄傲,和厚重的使命感。若不传承其文化,何以为汉人,若不光复其盛况,何以为汉之子孙?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4 09:54 , Processed in 0.0623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