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路漫漫

汉05-栖霞客作业本

[复制链接]

0

主题

92

帖子

30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7-7-31 16: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年级第四讲作业
1.        今天的作业:详细评价一下汉文帝的一生。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病死于长安末央宫,庙号为太宗,谥文帝。其子刘启继位,即景帝。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的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
1、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他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对当时农生产的迅速恢复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当时各诸侯王掌握着封国内的政治、经济大权,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政权的巩固形成了严重威胁。汉文帝先后粉碎了刘兴居和刘长的谋反,又接受贾谊提出的分割大的诸侯的建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妥善处理好汉朝同南越和匈奴的关系,对南越王赵佗实行安抚政策,对匈奴继续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边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汉境,都被他及时派兵还击,赶出了塞外。
4、汉文帝在高祖的基础上,进一步废除了肉刑和诽谤妖言罪等一些严邢苛法。他实行平狱缓刑,约法省禁的政策,并带头执行法制判决,作为一个封建国君,这是难能可贵的。
5、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拔重用了贾谊、晃错、张释之、周亚夫等人才,开创了文景盛世的繁荣局面。
6、他节俭敦朴,严于律己,在封建帝王中是做得比较好的。在位期间,宫室、苑圃、车骑、服御很少增添。有一次他想修筑一座露台,一算需花费黄金100斤,相当于中等人家l0户的家产,就作罢了。他反对厚葬,其坟修在长安附近灞水的旁边,称做灞陵。修筑时顺着山陵形势挖掘洞穴,不再加高,陪葬品全用陶器,不准用金银等贵重金属。他还主张死后把夫人以下的宫女遣送回家,让她们改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2

帖子

30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7-7-31 16: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年级第五讲作业
1.谈一下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之道。
外戚专权和宦官干政是汉朝的两大弊病,这种影响在景帝执政里依然如此。过于的依赖和信任使亲情和国情不能分开,不能很好的外理,是最终失去亲情的罪魁。所以一定要有尺度,国情里不能混淆亲情。不能威胁到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处置七国之乱,景帝正确和失误的地方都有哪些?
七国乱事一起,景帝听从窦婴、袁盎等意见,杀了晁错,以息事宁人、委曲求全。然而吴王已谋反数十年,以诛晁错为名,借朝廷削地发难,本意并非真的为诛杀晁错,因此乱事并不止息。景帝派遣袁盎通告七国,诸王仍不罢兵,继续西进。
乱事结束
景帝遣大将军窦婴守荥阳、太尉周亚夫东征平叛,周亚夫出师前,提出用梁王刘武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之略,后梁王受到吴楚压迫,不停向周亚夫求救,但周亚夫按兵不动,用轻骑兵截断了吴楚军的粮食供给。缺粮的叛军反扑未果,终于崩溃。叛乱历时三个月即被平息,吴王兵败自杀,其他叛王亦多自杀或被斩杀。七国之乱平定不久,景帝颁布新令,使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诸侯无权过问王国之政事,王国行政权、官吏任免权悉归中央,另又留部分封王于京师长安,不让他们前往各自的封国。
历史评价
七国之乱后,王国与郡几同,中央皇权遂大为加强。司马迁于《史记?孝景帝本纪第十一》中评语道:“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认为晁错没有采取逐步削减诸侯势力的办法,是导致七国之乱的原因。
在处置七国之乱过程中,景帝正确和失误的地方都有,
主要的失误有,于景帝“削潘”太急和范围太广而引起的叛乱,他应有重点的进行“削潘”,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结果正好让吴王刘濞钻了空子,使得众潘结伙谋反,而在七国之乱发生后,他为了平乱,却连晁错都给诛杀了,这也是他的一大失误。
处置七国之乱,景帝做得正确的地方有:
1、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领三十六位将军及其部队。从战事的发展,以及周亚夫在战局中的表现来看,景帝的这个主将选择得十分合适。得力的主将是战争中能够取胜的比较关键的一点。
2、除了周亚夫,景帝还安排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国、将军栾布攻打齐境叛军、起用窦婴监督用兵于齐国和赵国的汉军。合理的军事部署,也是军队的战斗力。
3、放弃梁国,断绝吴楚粮道,景帝坐收渔翁之利,不得不说他老谋深算。
4、让赵涉经蓝田,出武关,抵达洛阳,也是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5、封齐孝王的太子为齐王,允许楚王续后,算是乱局平定之后的安抚,收拢人心,有利于局势很快稳定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2

帖子

30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7-7-31 16: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年级第六讲作业
1.        评价一下汉景帝一生的功过
太史公曰: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索隐述赞】景帝即位,因脩静默。勉人於农,率下以德。制度斯创,礼法可则。一朝吴楚,乍起凶慝。提局成衅,拒轮致惑。晁错虽诛,梁城未克。条侯出将,追奔逐北。坐见枭黥,立翦牟贼。如何太尉,後卒下狱。惜哉明君,斯功不录!
朱勇曰:博弈争杀刘濞子,因痈生恨饿邓通,邀好窦氏戏梁王,削藩策令诛晁错,亚夫平难走狗烹,王娡色诱生武帝,刘荣何罪死郅都,阳陵千里姬何在?(刘荣母栗姬)

1.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史称吴楚之乱,或“七国之乱”。 汉景帝成功平叛,稳固皇权。
2.与匈奴和多战少,蓄势待发,发展经济,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做准备。
3.造苑马以广用,景帝时期养马业的大发展,军马生产颇具规模,属于官府的马匹发展到了40万匹,民间的尚且未计,为军队提供了优良的马匹。
4.景帝在政治上“清静恭俭”:“清”,是为政少事;“静”,是安定百姓;“恭”,是善待臣民;“俭”,是节省汰用。
5.轻徭薄赋,约法省禁;发展教育,打击豪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2

帖子

30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7-8-7 14: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年级第七讲作业
1.        对于董仲舒的主张,你有什么看法?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但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法,却将专治集权推向了极端,阻塞了社会的发展,物极必反,这样是很不利于国家的全面发展的。
2.        汉朝太后和皇帝的双头政治是好是坏。
汉朝太后和皇帝的双头政治是弊大于利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干扰和分化了皇帝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也分化了群臣对皇帝指令的执行,分化了大一统的执行,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局面成为其显著的政治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2

帖子

30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7-8-7 15: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年级第八讲作业
1.评价一下“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出自《 道德经》,是 道家的 治国理念。“无为而治”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 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所以,无为而治,就是顺应自然科学的作为,以顺应民众的需求为重点来治理国家。汉初的几代君王推崇“无为而治”的思想并在治国的过程中实行,在用人的问题上,重用和延续上一代君王重用的老臣;在对待百姓上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在生活上“节欲崇简”;在与匈奴关系上,采取和亲与武力并用的政策等等。这些都是遵循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而为之,所以顺应了民意和历史潮流,使得汉初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达到了兴旺发展的目的,这都与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2.汉武帝收服百越,对后世的贡献如何?
汉武帝收服了百越,使大汉朝的疆域更加的广阔,增加了人口,加速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对后世这就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领土,从而带来了沿海交通的便利,功在千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2

帖子

30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7-8-7 15: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年级第九讲作业
1、分析一下中原王朝屡屡受到北方胡虏侵扰的原因。
答:一、地理环境的不同
  中国东南临海,受海洋季风影响较多,环境适宜、物产丰饶,很适合人类定居、耕种,以及商业发展;而遥远的北方草原则是大陆性气候。相对于中原地区湿润、温暖的气候,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住的环境更加寒冷、干燥。而气候的不同决定了生活在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无法像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那样进行大规模的农业耕作,只能转而发展狩猎、畜牧。

  二、政治上的差异
  中原王朝属于农耕文明,从南至北,由东到西,各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人情风俗不同,要管理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自然需要一套精密的国家机器来掌控,所以从秦汉大一统开始,除极个别时间外,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就是不断的强化中央集权,中央政府要做到对于各地的有效控制,就必然要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其后果就是中央政府增强了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力,而整个政府机构的设置也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庞大、复杂。北方游牧民族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落后决定了其社会形态的简单化,各级政府的组织架构也较为简单,而简单的组织架构,则可以很高效的的运转军队。游牧民族的君主,既是一个政权的领袖,又是整个国家军队的最高统帅和实际指挥者。中原王朝的君主,除去开国皇帝之外,大都是生在深宫中,长于妇人之手,既没经历过战火的熏陶,也不清楚用兵打仗的种种方法,他们对于国家军队的掌控,更多的是来自于父死子继、受命于天的王朝延续的合法性,以及一整套复杂的政治制度作为保障,这就决定了他们既不熟悉自己的军队,也不能十分有效的建立起威望,所以对于自己的将领和军队,往往难以充分信任,甚至很直接的表现出敌视。

  三、军事上的成果
  北方的大草原虽然干燥贫瘠,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养马场,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拥有众多马匹,而恶劣的自然环境,也造就了草原人民强壮的身体和坚毅的性格,每个人都能随时跨上战马,摇身一变成为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主宰——骑兵。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兴盛一时,给中原王朝强大压力的游牧民族,无论是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还是契丹、女真、蒙古,他们的人口数量总是不到中原王朝的十分之一,却在同中原王朝的战争中常常掌握主动权。一方面是北方绵长的国境线,中原王朝要处处防备,以防止游牧民族的侵袭,军事力量无法重点集中。而游牧民族通常是集中力量攻打一处,所以虽然在人口和军队总量上无法跟中原王朝相提并论,但是在具体细化的战斗中,往往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取得战场上的优势。另一方面是游牧民族凶悍的骑兵部队,其战术机动性,要远远优于中原王朝步骑混编甚至步兵为主的军队。

  四、文明上影响
  其一,是农耕民族天然具有的保守性,而中国的地大物博、资产丰厚更加重了这一点,只要守住眼前的就足够了,缺乏游牧民族那种对于物质和财富的渴望。其二,自古以来的优越心态,中国人历来以“中央上国”自居,视周边国家为夷狄,以禽兽蓄养之。不老实就教训一下,如果不是逼急了,是不会倾其全力与四夷争衡的。汉诛匈奴、唐灭突厥,都是为洗刷奇耻大辱而为之。其三,攻守之势不同,依托北方诸多山脉而建筑的长城等防御工事,在绝大多数时候,可以有效地防御北方蛮族的侵袭,对中原王朝而言,这种骚扰不过是肌肤之痒,不会有太多损失。而一旦下定决心对游牧民族进行征讨,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汉武帝外事四夷以至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是每个统治者都不得不认真考虑的事情。国家的防御性政策,也会影响到军队的将兵,往往士气不振,消极避战者多。最后,也是最重要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统治者的素质。


2、汉朝开发岭南的必要性。
答:汉代是岭南地区从地方割据走向统一的时代,中原王朝对岭南的直接统治,带来了这一地区新的变化,岭南出现了早期的开发,商业开始萌芽。从承认南越国半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武力解决。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到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北方匈奴的威胁基本解决;南越国经济发展,分立的趋势明显。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2

帖子

30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7-8-7 15: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年级第十讲作业
1、游侠对于社会是好是坏。
答:游侠是秦汉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在秦汉时代,无论贵贱,皆慕侠成风。除了与秦汉民风剽悍,崇尚勇武有关,更重要的还是,游侠在世人眼中具有很多独特的品质,他们“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信守然诺,万死不辞”,他们“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从这些溢美之词中,我们已经能大致看出游侠们的行为逻辑和基本特征,这是一群讲诚信,讲道德,专门急人所急,打抱不平,在公家政府和法律之外为人们提供私人权益救济的人。至于救济的手段,往往无视律法,不加限制,但主要依靠的是私人武力和财富。一些著名的游侠,如朱家、剧孟、郭解,都是一时的道德楷模。郭解受人之托办事,只要可以办成的,立马给人办;办不成的也要争取让各方满意。剧孟则但凡有人求其办事,哪怕事情再难再危险,也一定挺身帮忙,绝不装作不在家或找其他借口。朱家则更为高标准,他“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散尽家财,养活了名士数百,庇护了平民数千,见到被自己救助过的人,宁可躲起来,也羞于接受别人的感谢,如果对方富贵了,则终生不见。

  对朝廷而言,游侠的危害主要是聚集党徒,标榜气节,为了显身扬名,不惜触犯国家法律。实际上,侠者之所以被汉武帝们所忌惮,必欲除之而后快,原因并不单只是触犯法律。

  首先,侠客们讲道德,有人格,从中产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甚至一度有凌驾于中央政府对基层组织控制的态势。比如朱家,京师以东各路英雄豪杰,“莫不延颈愿交”;剧孟,名将周亚夫得到他的支持,甚至像“若得一敌国”;郭解,公卿郡县“争为用”。私人过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无疑都会触犯了帝王的大忌。功臣若是“功高震主”,尚且难以避免杀身之祸,何况这些拥有私人武装的平民。

  第二,游侠在地方上依靠自身的威望,挟持地方政府,很多郡县土豪发生矛盾冲突,不找官府,而是找游侠调解。游侠还常干预地方政府事务,如郭解通过私人关系给官府打个招呼,甚至就能免除某人的劳役。当时中国统一未久,削弱诸侯王国的措施也才初有成效,正是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的逐步形成阶段。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帝王们对任何地方自发性组织,都不会有丝毫的留情,只能是铲除殆尽而后已。

  最后,秦汉社会的人们之所以仰慕游侠,爱戴游侠,在于游侠确实能“扶危济困”,救人于水火,较之诉诸官府,这种方法往往更为有效,这也是包括司马迁这样的精英文人在内的社会普遍看法。

  故游侠对社会的好与坏不能一味而论,与其自身的道德品质、行为准则,以及所处环境有关。


2、评价一下主父偃的为人。
答:主父偃曾经游说燕、齐、赵都未被赏识,以致穷困潦倒,人不与通;后因上书汉武帝“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而被重用,富贵后则大量收受贿赂,无守初心,因看透人情世故而未听他人之劝告,情愿“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以一己之私利报复未遂己者,而致齐王自杀,赵王恐而弹劾入狱,然终因削藩之事而被灭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2

帖子

30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7-8-10 10: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年级第一讲作业
你对汉武帝复兴礼教的看法?

礼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资治通鉴的一段话来说明: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 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 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 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 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 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 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 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 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 》,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 :“天尊 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言君臣之位, 犹天地之不可易也 。《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 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拳 拳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 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 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 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 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 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 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 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 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 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 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 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 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 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 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 《易》曰 :“履霜,坚冰至”,《书》曰 :“一日二日 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说到底,“礼”是执政的封建统治阶级执政治国的武器,是维护统治地位的封建统治秩序的“纲纪”。 它决定了封建制度的等级基础和管理模式,相当于宪法之于美国。
礼教又称儒教,是由儒家学说演化发展而来的。礼教的诞生,以汉武帝确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董仲舒回答汉武帝的《天人三策》是礼教的第一个纲领。
汉代由于国家统治的需要,自汉高祖以来,历任帝皇比较推崇老子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但从汉武帝开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儒者董仲舒依据孔子的思想,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对这传统的国家宗教教义进行了新的解说。在董仲舒新解说的基础上,后来的儒教不断努力,逐渐使传统宗教彻底建立在由周公、孔子奠定的儒家学说的基础之上。因而,独尊儒术,是传统的国家宗教彻底儒化的开端,也是儒教的真正开端。
董仲舒将儒家学说进行宗教化改造经过了以下几个步骤:
一、在孔子“天命”观念的基础上,对先秦以来的天道观进行了修补,制造一个人格化的至上神——天,又以“天”来神化封建君主为“天子”,把皇帝变成为“天”神在人间的代表,完成了神权与皇权的统一。
二、为了进一步说明天意、天志,董仲舒又吸收了阴阳五行观念,认为“天”的意志体现为阴阳两种形式:阳,是天志的积极方面,持“正”,主“生”;阴,是天志的消极或辅助方面,持“反”,主“死”。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他指出,阴阳两者虽对立,但阳是主,阴是辅;阳永远处于主导地位,阴永远处于隶属地位。由此产生了“男尊女卑”的理论。
三、提出唯心主义目的论。他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体现“天”的目的,人类本身的出现,也是天的目的。寒暑变化,四时运行,一切都是“天意”的安排。
四、提出“天人感应”的观念。他认为,人的出现是天意、天志的最高产物;人类产生之后,其他的天地万物要为人类服务。“天”神按自己的形态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因而,天、地、人三者是统一的,是天意的体现。人有什么变化,“天”便会感知而有所反应;“天”有什么变化,人也会感知而有所反应。
五、提出“君权神授”的社会政治观。他认为,“君权”来自“神权”,君主的行为也要顺从“天意”,否则,君主也一样会受到“天”神的惩罚,如各种天灾。“君权神授”的观念,是遵守儒家学说中的“礼”和“仁”的规范,将儒学宗教化,便于君主更主动、积极地推行封建社会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六、提出礼教的人、圣观念。他认为,人性是“天”所先天赋予的,不可更改。人的仁,即善的品质,体现了天的阳的方面;人的贪,即恶的品质,体现了天的阴的方面。人的性(理性),体现天的阳的方面;人的情(情感、欲望),体现天的阴的方面。他得出结论:性可以产生善,情可以产生恶。因此,他主张以性控制情。这就要接受“圣人”的教化。
七、提出人性三品的观念,论证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他按人性中的性、情对比不同,分为三类: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具有“圣人之性”的人,其实就是天子;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是“中民”或“斗筲”之徒。这样,“圣人”(天子)就成了百姓的老师,学生受老师的管教,也就是天经地义的了。董仲舒根据这种神学人性论,建立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是绝对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五常”是用来调整这种关系的基本原则。他认为“三纲”这种秩序,完全出于天意,不可改变。这样,就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法则,建立起神权、皇权、父权、夫权的封建道德观。
八、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董仲舒认为,由“天”选择“天子”来治理天下,“获德者受天命,失德者失天命”。因而,改朝换代是合理的,但天命的本质(德),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说,反映天命本质的封建制度是不可改变的。
董仲舒把儒家学说宗教化后,他的思想体系成了礼教的经义,儒家学说变成礼教经典。但此时的礼教只是雏形。到了隋唐时期,儒释道三家学说融合,使礼教进一步完善。宋明理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礼教的正式完成,朱熹的《大学章句》成为礼教的又一个纲领。礼教的发展,也进一步把孔子神化,他成了礼教的教主“至圣先师”。礼教在中国封建社会广泛深入到各个阶层和每个家庭,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延续时间之久,是其他宗教难以匹敌的,它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对巩固和发展封建大一统的专制制度起过积极的作用,对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延续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腐朽意识,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对社会发展起了反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2

帖子

30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7-8-10 11: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栖霞客 于 2017-8-10 15:24 编辑

五年级第二讲作业
你觉得刘安为什么谋反不能成功?

1、刘安逆天行事,不知时势。汉廷当时政治清明,民心所向,所以谋反属于不义之行,必然失道寡助。
2、军事上力量相差悬殊,无异于以卵击石,完全没有与朝廷能对抗的能力。
3、刘安伪造皇帝印玺和丞相、御史大夫、将军、军吏、中二石等的印信、信节等行为,完全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所以,他的谋反是注定要失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2

帖子

30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7-8-10 15: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年级第三讲作业
你对汉武帝内迁匈奴的看法

内迁匈奴有利有弊。
有利的地方是:徂进了各民族的团结,消除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和朝廷对立,使游牧民族提高了生活水平,典定了中华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提高了中华民族的素质。
实现了文化的交流,繁荣了经济,中和了内地与边疆的习俗,促进了大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逐步融合,正是融合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今天中华民族的各民族 ,已经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不利之处:收留了匈奴,后又赐姓,鼓励外族移民,和现在的欧洲移民一样危险,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这种大批的内迁,并没有让匈奴人真正转化成汉人。为以后的五胡乱华,埋下了隐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4 09:42 , Processed in 0.0939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