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7-23 07: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追雨客 于 2017-8-11 11:04 编辑
雪012-如凡第一讲作业
1,认真阅读《钦定词谱》的序、提要和凡例。
2,请准备《蕙风词话》卷一。《宋词三百》(这两本可以是电子版),要会使用搜韵工具中关于词牌介绍,历代例作部分,及其注释部分。
3,请分别写出你喜欢的十位词人、二十个词牌、二十首词作品。词人和作品可以是任何时期的;二十首词,只列出词牌,题目和作者,不用写内容。请组长做个统计,交由主讲老师。
1、陆游
2、纳兰容若
3、李清照
4、李煜
5、辛弃疾
6、宴几道
7、宴殊
8、苏轼
9、温庭筠
10、秦观
二十个词牌:《蝶恋花》《浣溪沙》《喝火令》《如梦令》《忆江南》《西江月》《沁园春》《清玉案》《临江仙》《清平调》《卜算子》《江城子》《长相思》《水调歌头》《生查子》《踏莎行》《木兰花》《鹧鸪天》《渔家傲》《念奴娇》
二十首作品:
1,《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
2,《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3,《清平乐》 留人不住 晏几道
4,《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5,《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
6,《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7,《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8,《声声慢》 寻寻觅觅 李清照
9,《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10,《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11,《雨霖铃》 寒蝉凄切 柳永
12,《长相思》 山一程 纳兰容若
13,《满江红》 怒发冲冠 岳飞,
14,《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 欧阳修
15,《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16,《清平乐》 红签小字 晏殊
17《卜算子》 咏梅 陆游
18,《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秦观
19,《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 李之仪
20,《西江月》 梅花 苏轼
大家简述一下词的发展史,列出代表人物。
答: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它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从史书记载上看,词大致起源来隋代(一说是唐代),于宋代为最盛,所以人们常有 “唐诗宋词”一说。
词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和诗(近体诗)、曲及唐以前的乐府、古体诗、楚辞、诗三百等,在分类上是处于同一个层面的,但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裁。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它始于南北朝的梁代,形成于唐而极盛于宋。最初,词又被称为曲子、曲子词、琴趣、诗余、长短句等等。从词的许多别名可以窥见词与诗及音乐的不解之缘
第一代词人群,以柳永(987?—1053?)[4]、范仲淹(989—1052)、张先(990-1078)、晏殊(991—1055)、欧阳修(1007—1072)等为代表。另有宋祁(998—1061)、杜安世等人。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个体的社会地位都比较显达,除柳永、张先以外,差不多都是台阁重臣,其中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官至宰辅,位极人臣,人生命运相对来说比较顺利适意。其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 这一代词人,从创作倾向上可分为两个创作阵营:柳永、张先为一阵营,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宋祁等为一个阵营
第二代词人群(1068—1125)的开创 第二代词人群,是以苏轼(1036—1101)、黄庭坚(1045—1105)、晏几道(1038—1110)[5]、秦观(1049—1100)、贺铸(1052—1125)、周邦彦(1055—1121)等为代表的元佑词人群。此外著名的词人还有王安石(1021—1086)、王观、李之仪(1048—1127)[6]、赵令畤(1051—1134)、晁补之(1053—1100)、陈师道(1063—1101)、 毛滂(1064—1121)等。 这代词人的创作历时半个世纪,大致始于十一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终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初。
词人大致可划分为两个群体:
一是以苏轼为领袖的苏门词人群,黄庭坚、秦观、晁补之、李之仪、赵令畤、陈师道、毛滂等属之。晏几道、贺铸等
二是以周邦彦为领袖的大晟词人群:晁冲之、曹组、万俟咏、田为、徐伸、江汉等
总之,元佑前后半个世纪的词坛,是多种风格情调并存共竞的繁荣期。其中创造力最强盛、影响力最深远的是苏轼和周邦彦。 十一世纪七十年代初,文坛主将欧阳修去世后,从四川盆地冲出的大才子苏轼在欧阳修生前的大力扶持下继起而执掌文坛。他以文坛领袖特有的胸襟和悍然不顾一切的气魄对词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开拓和变革,“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同前)。 词是抒情的文学,苏轼无意于改变词作抒情的文体特性,而是要拓展词的情感领域,扩大词的抒情功能,将只表现“爱情”的词扩展为表现“性情”的词,将只表现女性化的“柔情”的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的词,使词作像诗歌一样可以充分表现创作主体的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性情怀抱。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境界,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苏轼以后的南宋词坛,主要有两种创作趋向,并形成两大派系:一是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二是注重词艺音律的精严,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而力避豪迈,强调词的协律可歌。前者是骚人志士的“诗化”词、“豪气”词;后者是知音识律者的“乐化”词、“风情”词。前者以苏轼为宗,主要词人有叶梦得、朱敦儒、向子諲、张元干、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戴复古、陈人杰、刘克庄、刘辰翁和金源词人。后者以周邦彦为祖,主要词人有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诸人。前者习惯上称为“苏辛”派,后
中华分校词三第二讲作业:
雪12-如凡
一、试着 对民歌歌词 重新填写(全部要求是原版的歌曲,翻新 改版的都不行)要求:
1、符合原歌曲情绪
2、每句字数和原歌曲相同
3、完整性:整首歌词反映一个完整的意思
4、统一性:不得有游离于主题以外的内容
5、演唱性:自己根据原曲唱一下你填的歌词,看看是不是适合演唱。可选择几种不同风格的试做:
曲目:
《半个月亮爬上来》
《虞美人》(原词作者,南唐 李后主)
二、 简述词的发展史,列出各时代的代表人物。
作业曲目一:《半个月亮爬上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
咿啦啦爬上来
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
咿啦啦梳妆台
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
咿啦啦快打开
为什么我的姑娘不出来
咿啦啦不出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
咿啦啦爬上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
咿啦啦爬上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
咿啦啦爬上来
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
咿啦啦梳妆台
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
咿啦啦快打开
再把你那玫瑰摘一朵
轻轻的扔下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
咿啦啦爬上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
咿啦啦爬上来
改版:《心上人儿快回来》
心上人儿快回来
咿啦啦快回来
牵着我的小手上楼台
咿啦啦上楼台
请你把那心窗快打开
咿啦啦快打开
能否让我幸福的住下来
咿啦啦住下来
心上人儿快回来
咿啦啦快回来
心上人儿快回来
咿啦啦快回来
心上人儿快回来
咿啦啦快回来
牵着我的小手上楼台
咿啦啦上楼台
请你把那心窗快打开
咿啦啦快打开
红豆洒满天涯海角
幽幽待君采
心上人儿快回来
咿啦啦快回来
心上人儿快回来
咿啦啦快回来
曲目二:词牌《虞美人》(原词作者,南唐 李后主)
《虞美人》
雪12/如凡
鱼书雁信何其杳,粉泪知多少?
冷宵独坐听秋风,最是无聊时候忆重重。
初心不忘人何在?只怕深盟改。
万般幽绪上心头,怎奈前尘徒剩一回眸
二、 简述词的发展史,列出各时代表人物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为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北朝的梁代,形成于唐,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而极盛于宋。故俗称宋词。 词,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宋词走到了鼎盛时期,分成不同的流派,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1、婉约派:以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柳永、李煜、晏殊、秦观、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2、豪放派:其特点是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姿多彩、变化自如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 欧阳修等。
第四讲作业
一、问答题: 1、简述词谱的六大来源。
答:唐宋词调的来源大约可分下列六类:
1)、来自外域或边地。 唐时外域音乐大量传入,它的某些曲调也随其流行,而被采作词调。
2)、来自民间,词初起时,它的曲调很多来自民间。
3)、摘自大曲和法曲大曲、法曲是唐代大型的歌舞剧曲,用许多的乐曲组成,结构复杂,全部演奏很不容易。
4)、创于乐工歌妓 。演唱乐曲是乐工歌妓的专业,所以他们大都也能够创制词调。
5)、由官立的音乐机关专门整理的古乐和制作的新曲。
6)、词人自度或自制 的词牌
唐宋词人中有不少懂得音律乐理的,他们都能够自己创制词调。
二、以门为首,填三阙十六字令。
门。深锁闺中梦里人。
纤眉蹙,
永夜暗消魂。
门。
庭院幽幽懒听春。
喧嚣外,
潇洒做闲人。
门。
一扇轻开满目春。
花藤下,
蝶戏俏佳人。
门。
苔迹苍苍落叶陈。
天涯远,
望眼盼归人。
如凡第三次作业
一,问答部分:简单说一下诗和词有什么区别?
1、诗词与音乐的关系不同。
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走向成熟与繁荣。而词是一种合乐的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创作近体诗,叫“吟诗”“作诗”,而创作词令,叫“倚声填词”。
1)(词牌)词有词牌曲谱调,如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等,而近体诗无论律绝只有四体,没有诗调诗谱之说。
2)(段落)诗長至排律,短至绝句,都无段落之分,而词,因曲调可反复咏唱,故有段落之分。当然,词的段落,不叫段,而叫“片”“遍”或“阙”。
3)、句式)近体诗句式整齐划一,而词的句式参差不齐,長短不一,故亦称長短句,近体诗一般为五言,七言句,而词句中,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字都有。
4)(押韵)押韵的规则也不一样,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注意是一般,也有少数押仄韵的),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而词的押韵更加灵活多变,韵脚通常疏密不定,不同的词谱有不同的押韵要求,有的押平,有的押仄,有的平仄通押,有的还一词多韵。关於词的用韵要求,我们在具体审词牌時,还会再详细讲到。
5)(对仗)对仗上的要求不尽相同。一般讲近体诗中律诗的中二联要求工整对仗,但词的对仗灵活得多,没有统一要求,可对可不对,即使要求对仗的,规则上有要求工整的,也有不要求绝对工整的。
6)(用字声调)字声配合严密程度不同。
词的字声组织基本上和近体诗相近似,但是变化更多,而且有些词调还必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求“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
2、诗词反映的内容不同
我们常说,诗言志,词表情。诗所体现的往往是一种观点,一种取向。重言志,其特点以“严谨、严肃”为要。无论畅叙感怀,亦或吟咏风月,均岸然庄重,一派肃然。词重言情,其特点偏重“自然、简朴”,词味更多凸显在语言的生活化上,缠绵柔婉,少事雕琢,自然感发。
3、雅俗程度的问题
与诗相比,词更通俗一点。与词相比,诗则更庄重一些。中规中矩。此所谓诗庄词雅。
4、章法上的区别
诗句之间存有固定的起、承、转、合关系,这是诗特有的章法定规,亦即句子成双,两句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词之句式多种多样,模式千差万别,以致词之章法灵活多变,加之节奏配合,片阙层进,形成与诗迥异的章法结构特征。
5、风格上的差异。
诗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区别,诗好比一个男子汉,有一种阳刚的美,肩膀宽宽的,腰板直直的,即使写点柔情蜜意,也是一个男人的温存淳厚,而词更婉约,好比一个娇滴滴的
江南女子,軟身细步,款款而来,即使有横眉怒目的時候,也藏剑於豪端之间。
词的特点总结為四点:一曰其文小,二曰其质轻,三曰其径狭,四曰其境
春
阡陌风柔草色新。
芳菲处
彩蝶吻娇唇
秋
北雁南飞客倚楼
家山远
何处系归舟
冬
六瓣如酥冷气浓。
庭前立
豁眼软疏红
本帖最后由 如凡 于 2016-9-23 15:10 编辑
中华分校词三期第六讲作业:雪12-如凡
《浣溪沙 客愁》
夜静风凉独倚楼,别情几许忍听秋。一壶浊酒意难休。
十载飘零游子泪,半生落寞客心愁。何时携梦踏归舟?
词三第七讲作业雪012-如凡
《浣溪沙 柳江垂钓》
碧水轻摇一短蓬,悠闲垂钓柳江中。烟霞深处沐清风。
小曲轻吟尘已远,银鸥相伴趣犹浓。谁人不羡此仙翁。
此首词,上片写景,下片言情。以“烟霞深处沐清风,”借景抒怀衔过片,来达到整首词的一个主题思想:抛开尘念,悠然潇洒胜似仙翁。乱说一通,具体请老师多指点。辛苦点评老师
词三第九讲作业:
雪12-如凡
《鹧鸪天? 客愁》
羁旅十年霜鬓融,一壶浊酒冷宵中。
依窗忍对檐前月,搁笔凄听帘外风。
愁未断,念何穷,归心切切泪光溶。
相思漫漫天涯远,欲寄音书无雁踪。
这阙鹧鸪天选择词林正韵,东冬韵ōng
属于合口呼:一般宜於抒发比较伤感的情绪,与词中所表达的声情相符。,欲寄音书寻雁踪。
小渔村词三作业:雪12-如凡
《鹧鸪天 重逢 》
十载同窗廿载分,幽怀脉脉对清樽。
欲回母校去圆梦,怎奈红尘难脱身。
书雁信,寄微群。如今学友喜逢春。
欢歌笑语屏前聚,纵使天涯亦若邻。
词三第十二讲雪组作业:
雪12-如凡
填写一阕《西江月》,要求使用正格填写,起拍或过片至少有一处对偶。
《西江月? 感怀》
文?如凡
玉案孤灯寂影,清风淡墨窗花。
凝眸远眺月笼纱,几许闲愁落下。
往事幽幽似梦,人生涩涩如茶.
流年恰若指间沙,笑看红尘也罢。
词三第十三讲作业:
雪12-如凡
填《西江月》一阕,注意选韵。
要求:1、题材贴近生活。2、语言以轻松,诙谐。
西江月?看街头算命有感
文?如凡
掐指摇头一算,随时出口成章。
测天测地测凶祥,阔论红尘万丈。
都晓机缘靠己,何愁世事无常。
且行且惜莫彷徨,岂用他人臆想。
小渔村中华分校词三期:清照组C12-如凡第十五讲作业
《虞美人》 公祭日有感
文.如凡
屠城日寇天良灭,江水凝成血。
尸横遍野垒成山,历史悲歌回忆痛心肝。
勿忘国耻兴华夏,策马风云咤。
此时公祭慰英魂,震耳警钟催醒后来人。
小渔村中华分校词三期:清照组12-如凡第十六讲作业
《虞美人 乡愁》
衡州一别乡音杳。思泪知多少?
每逢年近怕登楼。不忍心中幽绪、叠成秋。
十年苦旅磨人倦。无计韶光挽。
望中孤影叹声连。何日荣归故里、享天年。
词三二期第十八讲作业:审词牌《青玉案》
清照组12-如凡
学审词牌《青玉案》:不要求大家填写《青玉案》,而是要求大家按照以上审词牌的步骤,将你对《青玉案》的审识过程写出来!
审词牌:《青玉案》
一〉、词牌简介:
青玉案,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中原音韵》注“双调”。《太和正音谱》注“高平调”。蒋氏《九宫谱目》入中吕引子。韩淲词有“苏公堤上西湖路”句,名《西湖路》又名《横塘路》、《西湖路》
二〉、看词牌宫调:高平调中吕,此调以贺词、苏词及毛词、史词为正体,若张炎词之叠韵,李弥逊、吴潜、胡铨词之添字,李清照词之句法小异,曹组词之句法小异又添字,毛词别首之摊破句法,赵长卿词之减字,赵词别首之句读参差,皆变体也。但诸词中,有前段第二句六字折腰,后段第二句或七字、或六字、或八字者。有前段第二句七字,后段第二句或七字、或八字者。有前段第二句六字不折腰,后段第二句或七字、或八字者。亦有前段第二句五字者。又有前后段第五句或押韵,或不押韵者。各以类列,庶不混淆。
《青玉案》
例词:(贺铸)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
⊙○◎●○○▲ ●◎● ○○▲ ◎●⊙○○●▲ ◎○⊙● ◎○⊙▲ ⊙●○○▲
◎○◎●○○▲ ◎●○○●○▲ ◎●⊙○○●▲ ◎○⊙● ◎○⊙▲ ⊙●○○▲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楼花院,绮窗朱户,惟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空题断肠句。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例词:(苏轼)
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
○○●●○○●(韵)●○●(豆)○○●(韵)●●○○○●●(韵)●○○●(句)●○●●(句)●●○○●(韵)
●○○●○○●(韵)○●○○●○●(韵)●●○○○●●(韵)○○○●(句)●○○●(句)○●○○●(韵)
三年枕上吴中路,遗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此与贺词同,惟前后段第五句各不押韵,宋元词如此填者甚多。)
例词:( 李弥逊)
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
○○●●○○●(韵)●●●(豆)○○●(韵)○●○○○●●(韵)○○●●(句)●●○○(句)○●○○●(韵)
●○○●○○●(韵)●●●(豆)○○●○●(韵)●●○○○●●(韵)●○○●(句)○●○○(句)●●○○●(韵)
杨花尽教难拘管,也解趁、飞红伴。骢马无情人渐远,沙平浅渡,雨湿孤村,何处长亭晚。
欲凭桃叶传春怨,莫不似、斜风倩双燕纵得书来春又换,只将心事,分付眉尖,寂寞梨花院。
(此即苏词体,惟后段第二句八字异。《松隐集》曹勋词二首正与此同,但曹词前后段第三句“趁得梅花先春到”、“正怕和风都开了”俱作拗句。 按此词前后段第五句第四字俱用平声,又与诸家异。)
例词(毛滂)
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
○○○●○○●(韵)●●●(豆)○○●(韵)○●○○○●●(韵)●○○●(句)●○○●(句)●●○○●(韵)
●○○●○○●(韵)●●●(豆)○○●(韵)●●●○○●●(韵)●○○●(句)○○●●(句)○●○○●(韵)
芙蕖花上濛濛雨,又冷落、池塘暮。何处风来摇碧户,卷帘凝望,淡烟疏柳,翡翠穿花去。
玉京人去无由驻,忍独在、凭阑处。试问绿窗秋到否,可人今夜,新凉一枕,无计相分付。
(此词前后段第五句俱不用韵,与苏词同,惟后段第二句作六字折腰句法异。宋有吕渭老、王炎、沈端节诸词可校。 元顾德辉词亦填此体,惟换头句“红入花腮青入萼”,两“入”字俱仄声,“腮”字平声。)
例词:(毛滂)
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韵)●●●(豆)○○●(韵)●●○○○○●(韵)○○○●●○●(韵)●○●(豆)○○●(韵)
○○●●○○●(韵)●●●(豆)○○●●●(韵)●●○○●○●(韵)●●○○●●●(句)●●●(句)○○●(韵)
今宵月好来同看,月未落、人还散。把手留连帘儿畔,含羞和恨转娇盼。任花映、春风面。
相思不用宽金钏,也不用、多情似玉燕。问取婵娟学长远,不必清光夜夜见。但莫负、团圆愿。
(此词前段第二句六字,后段第二句八字,与李弥逊词同,惟前后段第四、五句减一字作七字一句,两结添一字俱作六字句异。 又按前后段第三句第六字用平声,俱作拗体。所谓宋人间一为之,原非定格也,至第四句前后平仄亦不同,惜无别首可校。)
例词:(史达祖)
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
●○●●○○●(韵)●●●(豆)○○●(韵)●●●○○●●(韵)○○○●(句)●○○●(韵)○●○○●(韵)
○○●●○○●(韵)●○●(豆)○○●(韵)○●○○○●●(韵)○○○●(句)●○○●(韵)○●●○●(韵)
蕙花老尽离骚句,绿染遍、江头树。日午酒消听骤雨,青榆钱小,碧苔钱古,难买东君住。
官河不碍遗鞭路,被芳草、将愁去。多定红楼帘影暮,兰镫初上,夜香初炷,犹自听鹦鹉。
(此词前后段第五句用韵,与贺词同,惟后段第二句作六字折腰句法异。宋有黄公绍词可校。)
例词:(张炎)
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一叠韵。
●○○●○○●(韵)●●●(豆)○○●(韵)●●○○○●●(韵)○○●●(韵)○○●●(叠)○●○○●(韵)
●○●●○○●(韵)●○●(豆)○○●(韵)●●●○○●●(韵)○○○●(韵)○○●●(叠)●●○○●(韵)
万红梅里幽深处,甚杖屦、来何暮。草带湘香穿水树,尘留不住,云留却住,壶内藏今古。
独清懒人终南去,有忙事、修花谱。骑省不须重作赋,园中成趣,琴中得趣,酒醒听风雨。
(此与史词同,惟前后段第四句多押一韵,第五句用叠韵异。)
例词(吴潜)
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
○○○●○○●(韵)○●○○●○●(韵)●●●○○●●(韵)●○○●(句)●○○●(句)○●○○●(韵)
●○●●○○●(韵)●●○○●○●(韵)○●●○○●●(韵)●○○●(句)●○○●(句)○●○○●(韵)
人生南北如岐路,惆怅方回断肠句。四野碧云秋日暮,苇汀芦岸,落霞残照,时有鸥来去。
一杯眇眇怀今古,万事悠悠付寒暑。青箬绿蓑便野处,有山堪采,有溪堪钓,归计聊如许。
(此即苏词体,惟前段第二句亦作七字异。 按张矩词前段第二句“秋在黄花羞涩处”正与此同,但“羞”字平声,“涩”字仄声。)
例词( 胡铨)
双调,六十九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
○○○●○○●(韵)●●●●○○●(韵)○●○○○●●(韵)●○○●(句)●○○●(句)●●○○●(韵)
●○○●○○●(韵)●●●(豆)○○●○●(韵)●●○○○●●(韵)●○○●(句)○○●●(句)○●○○●(韵)
宜霜开尽秋光老,感动节物愁多少。尘世难逢开口笑,满林风雨,一江烟水,飒爽惊吹帽。
玉堂金马何须到,且斗取、尊前玉山倒。燕寝香清官事了,紫萸黄菊,皂罗红袂,花与人俱好。
(此亦苏词体,惟前段第二句七字,后段第二句八字异。)
例词:(李清照)
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
○○●●○○●(韵)●●○○○●(韵)○○○○○●●(韵)○○●●(句)●○○●(句)●●○○●(韵)
○○●●○○●(韵)●●○○●○●(韵)○●○○○●●(韵)○○○●(句)●○○●(句)●●○○●(韵)
征鞍不见邯郸路,莫全匆匆归去。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镫清话,最好留连处。
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诗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
(此即苏词体,惟前段第二句六字不折腰异。)
例词:(曹组)
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
●○●●○○●(韵)●●●○○●(韵)●●○○○●●(韵)●○○●(句)●○○●(句)●●○○●(韵)
○○●●○○●(韵)●○●(豆)○○●○●(韵)○●○○○●●(韵)●○○●(句)●○○●(句)●●○○●(韵)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颖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渔樵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漫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明月,总是离人泪。
(此与李清照词同,惟后段第二句八字异。 按曹词别首前段第二句“在家纵贫亦好”,后段第二句“正思乡、惊时梦初觉”,正与此同。)小渔村中华分校词三第十九讲作业贴:
清照12-如凡
倚正格填写词牌《青玉案》。以贺铸词和苏轼词為正格均可。
<青玉案 >
文/如凡
那年三月曾携手。共相诺、长厮守。
蜜语柔柔萦耳后。
山花铺锦,清香入袖。摘朵攒襟右。
秋风已老寒深透。怅立霜桥晓昏候。
料是初盟君忘否?
一声孤雁,满堤残柳。瑟瑟黄花瘦。
词三第二十一讲作业:清照12-如凡
小重山 闺怨
文/如凡
倦对4更深愁绪多。玉人风牖倚,锁清娥。
一弦寥落任消磨。难道是、怅也为他么?
指上老情歌。幽幽帘外月,影婆娑。
深庭寂寂化沉疴。切莫问、梦碎有谁呵。
清照组12-如凡
小重山 游桃园
文/如凡
最是迷人三月天。
盈盈桃靥展、俏山间。
唇边一朵醉清鲜。
竞惹得、彩蝶舞翩翩。
香气任风传。
漫将红袖舞、意缠绵。
花蹊拾得一嫣然。
悄声问、可否约来年?
?
3楼 如凡
2017-3-20 11:56:35
清照组12-如凡
青玉案 又是春空误
文/如凡
夭桃烁烁香如故。但人面、知何处?
含泪遍寻江畔路。
画桥烟柳,花溪绿浦,谁把春空误。
多情总被无情负,旧梦如风不堪诉。
若问心中愁几许?
一江春水,漫天梨絮。不抵相思雨。
6楼 如凡
2017-4-5 11:23:20
喝火令
文/如凡
缕缕桃风暖,丝丝杏雨扬。
绕梁归燕影成双。
虽是锦春依旧,无慰我心伤。
一别将三载,重逢在何方。
望穿天际费思量。
纵是情深,纵是泪沾裳。
纵是梦难圆满,忆起总含香。
喝火令
文/如凡
夙愿能偿少,痴心隐恨多。
此时春梦独消磨。
何处冷箫回荡,相伴是离歌。
那日轻言诺,如今记得么?
许将盟语葬长河。
忍对流光,忍对水泠波。
忍对画桥依旧,一任泪婆娑。
第二十七讲课后作业:
清照组12-如凡
1、请大家参照前面第十六讲的讲义内容和我平时讲课的大体模式,自行完成《一剪梅》审词牌常规工作!
词谱
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疏枝,略点梅梢。
◎●○○◎●△ ⊙◎⊙⊙ ◎●○△
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手相招。
⊙○⊙●●○○ ⊙●○○ ◎●○△
夜渐寒深酒渐消,袖里时闻,玉钏轻敲。
◎●⊙○◎●△ ◎◎○⊙ ◎●○△
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 ⊙●○○ ◎●○△
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叶韵则有上、下片各三平韵、四平韵、五平韵、六平韵数种,声情低抑。亦有句句叶韵者,如《一剪梅·温州》:“人说繁华比帝乡,馆厦皇皇,道路皇皇。山川瑰丽胜苏杭,楼外花香,楼里人香。 攘往熙来富贵商,天上机航,水上舟航。王孙到此也牵肠,欲把他乡,落作家乡。”(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稿》)
来源
此调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词谱》以周邦彦、吴文英词为正体。周词为上下片各六句三平韵,即起句、第三句和结句用韵。梦一窗词为上下片各六句,四平韵,即起句,三、四句和结句用韵。另一体为每句用韵,如蒋捷、张炎词。另有五十八字、五十九字两体。此调以一个七言句带两个四言句,节奏明快。
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句用韵。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叶韵则有上、下片各三平韵、四平韵、五平韵、六平韵数种,声情低抑。亦有句句叶韵者,[1]如《一剪梅·温州》:“人说繁华比帝乡,馆厦皇皇,道路皇皇。山川瑰丽胜苏杭,楼外花香,楼里人香。 攘往熙来富贵商,天上机航,水上舟航。王孙到此也牵肠,欲把他乡,落作家乡。”
词牌格式
一剪梅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周邦彦
一剪梅花万样娇 斜插疏枝 略点梅梢 轻盈微笑舞低回 何事尊前 拍手相招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中中中句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句中仄平平句中仄平平韵
夜渐寒深酒渐消 袖里时闻 玉钏轻敲 城头谁恁促残更 银漏何如 且慢明朝
中仄中平中仄平韵中中平中句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句中仄平平句中仄平平韵
2、填写一阙《一剪梅》
一剪梅 送别
暮霭沉沉锁灞洲。杜宇声声,流水幽幽。
依依杨柳拂钗头,执手相牵,无语相酬。
花谢花飞蝶梦休。昨日才逢,此际难留。
问天何计遣离愁,十里烟波,一叶孤舟。
词三第二十八课作业:清照12-如凡
填一首《一剪梅》提示:
1、四字句当中,你是否使用了叠字叠韵,为什么要这么使用。
2、四字句是否使用了对偶句(或流水,枚举),简述你为什么使用或者不使用。(50字内)
一剪梅 幽居
小院春回翠染廊。缕缕清风,阵阵幽芳。
谁人阶畔独徜徉。听罢莺歌,又为词狂。
此地深居近竹篁。名利轻抛,恩怨相忘。
心无尘事自恬详。懒倚新阳,静品书香。
1、四字句当中,你是否使用了叠字叠韵,为什么要这么使用。
答:四字句中没有使用了叠字叠韵。
不过感情的表达有递进。
2、四字句是否使用了对偶句(或流水,枚举),简述你为什么使用或者不使用。(50字内)
答:四字句运用了对偶和了流水两种写法。
“名利轻抛,恩怨相忘。”使用这两句对偶,作者的想法有三点,一,是因为格律的需要,二,是想加强词意的表达。三,是想表达和营造一个出尘悠然的场景。
“懒倚新阳,静品书香。”这两句既属于对偶,也有流水的味道。沐浴着暖暖的晨光,静静的在书海中荡漾。好一副温馨,宁静,的画面。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画境中,何来的名利纷争?何来的恩怨情仇?让他们统统随风去吧。
“缕缕清风,阵阵幽芳。”这两句属于流水句,因为缕缕的清风而送来了阵阵的幽芳,用这短短的八个字,营造了一个幽静而恬淡的氛围。好生惬意!
“听罢莺歌,又为词狂”,这两句流水句的使用,用“听罢”和”又为”四个字来把作者的行为作一个递进,作者悠闲惬意的心境也更能得到体现。
词三期清照组第三十讲作业:
《行香子 》
文/如凡
高卧山庐,时沐烟霞。
抬望眼、云海无涯。
庭前竹立,壁上藤爬。
享几丝香、几声鸟、几丛花。
浮华淡看,青山坐拥。
共松风、趣味赊些。
梅边牧鹤,篱畔收瓜。
伴一溪琴、一册卷、一壶茶。
词三第三十一讲作业:清照12-如凡
破阵子
静隐深深竹坞,微曛屡屡秋阳。
十里山光开画境,一卷诗书坐荫凉。风来金桂香。
淡看红尘纷扰,已然荣辱皆忘。
不问功名居世外,自有烟霞绕舍旁。悠悠云水长。
词三期清照组第三十三讲作业: 清照12-如凡
风入松 山居
碧溪轻浣槿篱笆。檐角织云霞。
几声翠鸟茅庐外,更引来、无尽幽遐。
苔染井栏青绿,露洇瑶砌无瑕。
泥炉微火煮新茶。烟色罩萝纱。
摊开诗卷吟闲日,竹风摇、心自清嘉。
恬淡时光如水,静悠流过生涯。
第三十五讲作业:去论坛选取某位同学的作业,对该同学的作业进行评词。
清照12-如凡
《江城子.月夜感怀》赤霄
疏帘幽梦著沉香,竹轩窗,少时光。笑语盈盈,花雨入回廊。纵使相逢无觅处,酬月夜,暖冰霜。
残阳依旧染青江,楚天长,路茫茫。燕子斜飞,只影向何方。万水千山凭槛忆,望秦岭,义难当。
简评:问好赤霄同学,很幸运能拜读你的作品,首先这首词格律正确,字句优美。感觉出来是化用了苏轼的作品,然而也有一点不足。化用痕迹太明显了。首先,我们看题目,《月夜感怀》可是花雨,残阳的和题目就隔景,跑题了,而且乱。再看上阕,疏帘幽梦,梦中的竹窗,笑语,飞花都是那么美好,此处一句,“少时光”破坏了美感。
纵使相逢应无觅处,也在这个幽静的夜里,在甜蜜的梦中夙愿得偿。所以如冰霜之心也得以融化。然后再看下阕,从忽相逢的月夜梦中转到斜阳依旧,跨度大了些,少了衔接过度,所以显得与上阕联系不大。
上阕似是儿女情长,下阕结局句义难当就背离了这首词的主旨。所以从立意来看,上下阕意隔。总得来说,这首词下阕稍改还是不错的。以上纯属个见,旨在交流,背离赤霄同学原意的地方还望海涵,学习了。
清照组12-如凡作业
沁园春
文/如凡
又是春来,黄莺啭柳,素袂裁风。共木舟踏浪,萍香杳袅,远山盈碧,晓色空濛。
欸乃声声,青蓑寂寂,幽境闲竿白发翁。结鸥鹭,向水云深处,一片葱茏。
江村诗画相融。抱一盏清茶卧芋丛。享悠然岁月,闲归清梦,波光潋滟,悄隐仙踪。
闹市轻离,虚名不慕,唯把余生寄钓篷。拥岚气,听晨钟暮鼓,俗念何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