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静思

小渔村36期联班B组第一讲作业贴(评阅-一缕心香老师)

[复制链接]

0

主题

50

帖子

5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0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8-3-18 20: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36期对联班第一讲作业
B组29 -星韵
1、         对联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这几个时期的关联如何?
答:对联的发展经历了唐代、宋元明、清朝三个时期。
唐代:对联的产生时期,宋元明:对联的发展时期,清朝:对联的鼎盛时期。
2、         对联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举例说明
答:对联的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宽广的。例如:现代婚嫁、祝寿、开业、乔迁、丧事。逢年过节等处处体现了对联的存在。
3、         对联有哪些特点?
(1)、字数相等,
(2)、意思完整。
(3)、对偶辞格。
(4)、实用性很强。
4、         传统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字数要相等。
(2)、词组要相同。
(3)、词性要相同。
(4)、词性位置要相同相对。
(5)、句法要一致。
(6)、平仄要相调。
5、         请你写出自己喜欢的一幅对联,并简要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岸花明又一村
我喜欢的理由是:人的一生中,无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艰难困阻,但只要坚定信念,乐观向上,就会出现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点评

星韵好,作业完成的很好,基本要求还有内容相关。  发表于 2018-3-23 07: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27
发表于 2018-3-18 22: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36期对联班第一讲作业:
B组长-风落

1、对联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这几个时期的关联如何?
答: 对联的发展大致分为三阶段:
(1)唐代:对联的产生时期。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除白居易外,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
(2)宋元明:对联的发展时期 。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3)清:对联的鼎盛时期。清代对联的发展在四个方面比较突出:一是越写越长。二是越写越巧。把许多艺术手法都运用上了。三是使用越来越普遍和广泛。四是对联独有的整套格律-----马蹄韵不仅形成,而且已经完善。总之,对联在清代以来,进入了它的空前鼎盛时期。

2、对联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举例说明
答:(1)、由于它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不论任何事情、场所、场合,有没有对联,人们的感受就有很大差别。 新年时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时见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越常;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所以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诗词还大。它还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
(2)、由于它思想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善于表达意境和情感,能从记事、述史、写景、抒情、言志、寄怀、宣传、鼓动、褒扬、贬斥到慨叹、讽刺、鞭挞、娱乐、交际、游戏、谐谑等等,都能随作者意志所为,完成它的作用。
    可见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它壮丽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3、对联有哪些特点?
答:(1)、独特性和普遍性
(2)、寄生性和包容性
(3)、实用性和艺术性
(4)、通俗性和高雅性
(5)、严肃性和游戏性

4. 传统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2)、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3)、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4)、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5)、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6)、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
(7)、上下联内容要相关。

5. 请你写出自己喜欢的一幅对联,并简要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答:出句:月移竹影来诗里【再嫁东风】
  对句:我把梅香拾案前【竹雨心情】
————————
上联静中有动,“移”“来”,把月和竹写活了。
下联流转好,无论意境还是诗境都跟上联关联的恰到好处,把上联的情感拓开来,诗意盎然。

点评

风落好,作业完成的很好,再看看联的特点  发表于 2018-3-23 07: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4

帖子

9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2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8-3-19 05: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村36期对联班第一讲作业:
益友
1、对联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这几个时期的关联如何?
答 萌芽期 隋唐 律诗出现前
     发展期 宋 律诗出现后
     鼎盛期 明清 律诗衰落后
     衰落 民国 国家危亡时候
2、对联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举例说明
     装点 门联 春联
     应对 文人笔会
     游戏 应对游戏
     表达情志
3、对联有哪些特点?
      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2、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3、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4、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5、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4.?传统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字数相等
2、词性相当
3、结构相称
4、节奏相合
5、平仄对立
6、文义相关
5.?请你写出自己喜欢的一幅对联,并简要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门对千棵竹
     家藏万卷书
   这幅联是从相声里听来的 但他的内容很有点世外桃源的意境

点评

益友好,熟读讲义,回答的 还不全面,加油  发表于 2018-3-23 07: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

帖子

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15
发表于 2018-3-20 08: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B06 梦嫣然
小渔村36期对联班第一讲作业:(1)、对联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这几个时期的关联如何?
对联的发展大致分为三阶段
唐代:对联的产生时期
说对联产生于唐代,是有史实根据的。陆续发现的一些出现于唐代的实实在在的对联作品,便是有力的说明。方东先生就在《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发现了三副唐代的堂室对联。一副为唐乾符(874~879,僖宗年号)进士林嵩所题。联曰: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到了隋唐时期,永明体日渐兴盛
注: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
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
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除白居易外,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
如李白的题湖南岳阳楼联:
  天水一色
  风月无边
杜甫题写的诸葛亮故居联:
  三顾频烦天下事
  两朝开济老臣心
骆宾王题杭州观潮亭联: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等等
对联产生的途径,除对偶的修辞手法而外,最关键的就是律诗。
律诗,又称近体诗,分五言和七言。其句数,除排律而外,每首都是八句。
它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且合一定的平仄。
对联也讲对仗平仄。
这说明对联之为对联,其最基本的东西,正是从律诗直接继承发展来的。
没有能够独立下去,便算不得真正的对联,这说明律诗之“联”与对联,有联系又有区别
慢慢来
这是基础知识
由律诗之“联”转化为对联,还有一定的条件。除律诗而外,在唐代,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从不同程度上促使了对联的产生。这些因素,主要是联句、摘句和书壁几种。
第二个发展期——宋元明:对联的发展时期
对联自孟昶题写以后,便逐步推广开来。如果说用来替代桃符还只是它向社会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那么,到宋代就正式向各个领域深入了。
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王安石在它的《元日》一诗中这样写到:“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赵庚夫在他的《除夕即事》诗中这样写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这说明,在当时联语作者已不在少数了。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第三个时期——清:对联的鼎盛时期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因此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
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因一副对联而改变一个人命运者有之。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联题字,以壮雅兴。
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杰作传世。
在这一时期,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如:昆明大观楼联。
由于长联的出现,使得清代的对联在我国楹联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对联的兴盛和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汇集、记叙对联的专家学者,梁章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写的《楹联丛话》等几本专著,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资料,其他如梁恭辰、袁枚、王渔洋、谭嗣同、俞正燮等人也都有专著传世。
清代对联的发展在四个方面比较突出:一是越写越长。二是越写越巧。把许多艺术手法都运用上了。三是使用越来越普遍和广泛。四是对联独有的整套格律-----马蹄韵不仅形成,而且已经完善。总之,对联在清代以来,进入了它的空前鼎盛时期。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外寇的入侵,中国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之作。这之中尤以四川刘师亮为驰名。
他于1929年创办《师亮随刊》,颇有影响。他气质洒脱,语言幽默、诙谐,作品讽刺性强,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其他还有冯玉祥、孙中山、柳亚子、郁达夫、郭沫若等,都写过较有影响的名联佳作。
从对联的发展史看,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
(2)、对联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举例说明
(一)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1、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
2、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例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3、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春联。如:家人卜卦得归妹,君子抚琴歌关雎
4、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5、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一九四一年时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懂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其实上面已经多少的对对联的作用进行了解说
对联的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宽广的:从种类说,由春联一种逐渐发展到贺婚祝寿,交际装饰,吊丧悯死等十多种类;
从阶层爱好说,先有皇帝至将相,逐步扩大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不分阶级阶层,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喜欢使用情趣各异的对联,从张挂场所说,由皇帝的宫殿苑囿到监狱牢门,由富户的高堂华厦到民众的小庐茅舍,
以至祠庙寺观,亭台楼阁,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清泉仙窟,门房书室,卧室案头,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甚至戏台神座,香炉花灯,箔柜仓库,猪栏牛舍等等莫不悬挂长短不一,千姿百态的对联。
(3)、对联有哪些特点?
对联的特点
对联,是用汉字书写的(后来发展到也可用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书写),悬挂或张贴在壁间柱上的两条长幅;要求两两相对。
它的特点,大致有:
1、上下两个长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至于各联本身的字数则没有一定之规,从一个汉字到几百个汉字都可以。
2、承上而言,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
3、从修辞学角度看,构成对联基础的是对偶辞格。
4、对联的实用性很强。
我觉的作为楹联的特征来说 ,傅小松的《中国楹联特征论略》写的很好。
这里将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
1、独特性和普遍性
2、寄生性和包容性
3、实用性和艺术性
4、通俗性和高雅性
5、严肃性和游戏性
(4)、传统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对联的要求:
对联,如果是五字或七字式,那就与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三、四句)或腹联(五、六句)完全相同。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机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件事物,或阐清一个道理。
具体说来,对联的要求是:
1、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2、上下联词组要相同。
3、上下联词性要相同;
4、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
5、上下联句法要一致;
6、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7、上下联内容要相关;
(5)、请你写出自己喜欢的一幅对联,并简要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王安石
集句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熊东遨评】
一写所见,一写所闻;见者静中有动,闻者动中含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本王籍《若耶溪》诗中名句,荆公嫌其理意重合,故取谢贞《春日闲居》中“风定”一句取代“蝉噪”,构成新篇。荆公之剪接极为有理,不惟纠正了原诗合掌的问题,而且丰富了画面内容,创造了更新更美的意境。
我的理由是这幅联清新灵动,那种动静的结合感觉有声有色,别有一番趣味!甚是耐人寻味~

点评

孟嫣然好,作业非常详细,讲义掌握的很好,赞  发表于 2018-3-23 07: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7
发表于 2018-3-20 11: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B组一一23阳春三月河作业
1.对联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这几个时期的关联如何?
? ?? ?对联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其中,唐朝是对联的产生时期,宋元明三朝是对联的发展时期,清朝是对联的鼎盛时期。在唐代,由于对偶和律诗等的产生发展,对联也渐渐出现;到了宋元明三代,对联就正式向各个领域深入了;到了清朝,对联被纳入科举考试,从而得到了迅速发展,达到鼎盛。

2.对联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举例说明。
? ?? ?它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不论任何事情、场所、场合,有没有对联,人们的感受就有很大差别。 新年时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时见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越常;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所以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诗词还大。它还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
? ?? ?它思想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善于表达意境和情感,能从记事、述史、写景、抒情、言志、寄怀、宣传、鼓动、褒扬、贬斥到慨叹、讽刺、鞭挞、娱乐、交际、游戏、谐谑等等,都能随作者意志所为,完成它的作用。

3.对联有哪些特点?
(1)上下两个长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至于各联本身的字数则没有一定之规,从一个汉字到几百个汉字都可以。
(2)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
(3)从修辞学角度看,构成对联基础的是对偶辞格。 从内涵上说,它要求意义上的关联,也就是不能各说各的;从形式上说,它的基本要求是要对称;此外,它还要求音节上的和谐相对。?
(4)对联的实用性很强。一副对联,得为一个主题而创作出来,最好能书写下来,为张挂之用。它是为某种实用目的而创作的。 而且,连张挂的形式也固定下来了:上联在左,下联在右。人们从对面看,则上联在右首,下联在左首。 它们必须成对称形式,悬挂在相对的位置上。连载体形式也固定下来了:必须是两个完全相等的长条形字幅状。

4.传统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2)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3)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4)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5)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6)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7)上下联内容要相关。

5.请你写出自己喜欢的一幅对联,并简要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 ?? ?稻草捆秧父抱子
? ?? ?竹篮提笋母怀儿
? ?? ?这幅对联据传是清代方苞七岁时所对,上下两联都表达父母对子女的骨肉亲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秧长大了就成了稻草,所以将稻草比作父亲,将秧比作儿子,“捆”这个动作就如同“抱”一样。下联与上联异曲同工,构思巧妙,使得整副对联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从结构上看,对仗工整,平仄相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小学课本中学过之后,至今仍然印象深刻,是我最喜欢的一幅对联。

点评

阳春三月河好,作业做的非常好,赞  发表于 2018-3-23 2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

帖子

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20
发表于 2018-3-20 20: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少 于 2018-3-20 20:44 编辑

小渔村第36期对联班第一讲作业20七少
1、对联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这几个时期的关联如何?

对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由唐代律诗的对仗和宋元明桃符的发展,使对联在清朝成为鼎盛时期。

2、对联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举例说明
对联的作用很广,开业,祝寿,丧事,过年都用对联来表达。
如春联,杨柳吐翠九州绿
                杏桃争春五月红,已生机勃勃的景色来衬托春节的喜庆。
3、对联有哪些特点?
1.独特性和普遍性。
2.寄生性和包容性。
3.实用性和艺术性。
4.通俗性和高雅性。
5.严肃性和游戏性。
4.传统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字数相等
2、内容相关
3、词性相当
4、结构相称
5、节奏相应
6、平仄相谐
     
5.?请你写出自己喜欢的一幅对联,并简要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此联是清代名士溥山所题,此联立意清晰,体现了作者不被俗称所扰,甘于淡泊名利的心情

点评

七少好,复习下讲义,熟悉下对联的基本知识,加油  发表于 2018-3-23 21: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6

帖子

10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3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8-3-20 23: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36期对联班B12-寒言第一讲作业:
1、对联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这几个时期的关联如何?
1,唐朝由律诗脱围而出的萌芽期
2,宋元明文学兴盛的发展期
3,清至民国早期的鼎盛期
2、对联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举例说明
     婚嫁,寿丧,开业,乔迁等,最简要的有装饰点缀衬托感情氛围的作用
3、对联有哪些特点?
独立与普通性
实用与艺术性
高雅与通俗性
严肃与游戏性
寄生与包容性
4.?传统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当
  3内容相当
  4节奏对应
  5结构相称
  6平仄对应
5.?请你写出自己喜欢的一幅对联,并简要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人性总是太贪,所以,总是忘记最初的初心,因而迷失自我,等到想起的时候,一切已然太迟,却悔之晚矣。

点评

寒言好,复习下讲义,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作业回答的不全面,加油  发表于 2018-3-23 21: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9
发表于 2018-3-21 13: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B28一心怡作业
小渔村36期对联班第一讲作业:
1、对联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这几个时期的关联如何?
对联的发展大致分为三阶段
唐代:对联的产生时期
宋元明:对联的发展时期
对联自孟昶题写以后,便逐步推广开来。如果说用来替代桃符还只是它向社会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那么,到宋代就正式向各个领域深入了。在当时联语作者已不在少数了。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清:对联的鼎盛时期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
清代对联的发展在四个方面比较突出:一是越写越长。二是越写越巧。把许多艺术手法都运用上了。三是使用越来越普遍和广泛。四是对联独有的整套格律-----马蹄韵不仅形成,而且已经完善。总之,对联在清代以来进入了他的空前鼎盛时期。
2、对联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举例说明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
1、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2、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3、对联有哪些特点?
对联的特点
对联,是用汉字书写的(后来发展到也可用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书写),悬挂或张贴在壁间柱上的两条长幅;要求两两相对。
它的特点,大致有:1、上下两个长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
2、承上而言,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
4.传统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对联的要求是:
1、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2、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3、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4、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5、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
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6、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
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7、上下联内容要相关;
5.请你写出自己喜欢的一幅对联,并简要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此联是一种境界,源于中国的传统道家思想,是对于荣耀屈辱无动于衷,心地安宁,欣赏庭院中花开花 落;对于升迁得失漠不关心,冷眼观看天上浮云随风聚散。

点评

心怡好,作业做的细致,赞,再复习下对联的作用  发表于 2018-3-23 21: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5
发表于 2018-3-21 13: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花小石头 于 2018-3-21 21:54 编辑

小渔村36期对联班第一讲作业:
B2-雨花石
1、对联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这几个时期的关联如何?
答:一 唐代。对联的产生时期
     二 宋元明。对联的发展时期
     三 清代。对联的鼎盛时期
2、对联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举例说明
答:1、由于它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
不论任何事情、新年时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时见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越常;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所以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诗词还大。
它还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
3、对联有哪些特点?
答:1 独立性和普遍性
      2 寄生性和包容性
      3 实用性和艺术性
      4 通俗性和高雅性
      5 严肃性和游戏性
4.?传统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1 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        2 上下联的词组要相同
        3 上下联的词性要相同
        4 上下联的词性位置相同还要相对
        5 上下联的句法要一致
         6 上下联的平仄要相调
         7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关连  
5.?请你写出自己喜欢的一幅对联,并简要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答: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这副对联 蕴含的道理以及作者的境界让我很感动。


点评

雨花石好,作业完成的不错,再复习对联的特点。  发表于 2018-3-23 2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5
发表于 2018-3-21 14: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的眼泪 于 2018-3-22 06:58 编辑

B17-云的眼泪
小渔村36期对联班第一讲作业:

1、对联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这几个时期的关联如何?

对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由唐代律诗的对仗和宋元明桃符的发展,使对联在清朝成为鼎盛时期。

2、对联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举例说明

对联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例如新年时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时见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越常;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

3、对联有哪些特点?
1.独特性和普遍性。
2.寄生性和包容性。
3.实用性和艺术性。
4.通俗性和高雅性。
5.严肃性和游戏性。


4.传统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字数相等
2、内容相关
3、词性相当
4、结构相称
5、节奏相应
6、平仄相谐

5.?请你写出自己喜欢的一幅对联,并简要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上联:华夏有天皆丽日 下联:神州无处不春风 横批:春满人间
“华夏”与“神州”,皆指辉煌的中华民族;“有天皆丽日”和“无处不春风”写得更为精妙,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春光明媚的风景图,“丽日”对“春风”,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横批则贯连上下联,画龙点睛.整幅对联,词词都有吞山河、贯长虹的气势.观后,使人惊叹不已,拍案叫绝,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

点评

云的眼泪好,作业不全面,复习下讲义,加油  发表于 2018-3-23 22: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00:04 , Processed in 0.20841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