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3-22 2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交作业
小渔村34期律诗强化班国风组13弱水三第八讲作业:
一、问答部分:
1、本讲一共讲了多少种起句的方式,分别都是什么?
共讲了14种起句方式吗
1、 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这种方式直截了当,落笔扣题,2、借景抒情起
3、暗起 起者不点到题字,题意暗藏匿
4、托物起兴(比兴)先咏叹事物,后抒写情怀,即景生情。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5、写景入手式一开始便把有关问题交代清楚,使头绪不乱
6、引事起开头先抒情的词句,为下文写景或记事岩开写作天地。
7、抒情开头式。
8、引起,引起之法,即是不先說題目,而由眼中所見景物,以引出正意。
9、反起1、2句倒置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10、开门见山,
11、问答发问式。以发问起,以答结,或以发问起由,以发问结,这种设问可答可不答。
12、先借他物或他事说起,以引伸所咏之物来。
13,陈述式
14、今昔对照式,虚实交错。用来表达真实,确定的客观事实过程又如:
二、应对部分
1、花间独酌三年久【杨柳】=案上同书一世长
2、初绽心头花一朵【杨柳】=吹弯湖上柳千条
3、几许离愁唯对酒【杨柳】=一弯冷月枉倾情
三、创作部分
1、用下面这幅图创作一幅成联,单边要求七字。
白雾吞山枫吐艳=金风吹露玉含春
2、有能力的同学写一首七律《红枫》。
交作业:
小渔村34期律诗强化班第九讲国风组13弱水三千作业:
1、 起笔的要点都有什么?
1、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先声夺人,或作大的笼罩,总要先占地步,为全诗提神。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
2、起时为全诗定调子
3、要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要突兀高远,造成一种不平凡的局面,使读诗开始阶段,就能被吸引。
4、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6、 律诗有哪几种起的方式?
1、 对仗起法是指律诗首联采用对仗,一反律诗首联不对仗格律要求,故这种手法改变了正常律诗格律。但就写作技巧来说,它却是一种有利于表现的手法。2、比兴法:即用他物兴起本意,诗的起很多采取比兴起,即用他物兴起本意。它的好处就是:
A是起句会自然;
B是兴中有比。3、交代时间、地点、景物交代时间、地点、景物的方法,没有用多少优美的辞藻,可是只要读了这个开头,就知道下文主要写什么。也是初学者最适合的方法。4、兴起兴起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
8、 每人写一首七律,题目《雪》,用韵必须是平水韵。
书写格式要求:大家在写律诗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写成四行,不要写成八行,要两句一行。题目和作者名字各用一行,一共六行。
七律 两地书风雪夜
楼外寒风阵阵狂,窗纱似破乱西墙。
蓉城渐觉秋声紧,彝藏堪惊雪色茫。
叹我孤心日空寂,怜他冷被夜熬长。
连通数据机屏点,输入忧思问暖凉。
交作业
小渔村34期律诗强化班第十讲作业国风组13弱水三千
1、请回答承是什么?
承,即承上,就是承接开头的意思,承接的一联往往是颌联,颌联是要对仗的。对仗的颌联前后两个句子各反映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这两个意思可以加深话题、意境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合起来形成对仗,共同完成承这个环节。承与起的关系,就像中药剂学中的臣药和君药的关系一样,是起辅佐作用。臣药从属并辅佐君药使其力量得以强化;也就是说承从属并辅佐于起,这一目的就是让起显得更有力度。
3、承接的几种方法都是什么?
1、景承:
起写景和承写景作用不大相同。起写景主要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作用,承写景则主要是对起的承接,是顺着起句自然而然延伸。
我们现在找一首古人的名诗来分析一下,便于我们更直观地了解
例诗: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承联描写的时间是在离开家乡的路上,一路上看到好山好水景色 (景承)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2、 意承:
如: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承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登舟而望月。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诗人很容易触发古今的情思了。
“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空忆”的“空”字,暗逗下文。
大家继续看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这是对仗吗?
3、 点题;
就是从诗脉发展上说,承具有点题作用。事实上点题和写意是分不开的。
如唐?卢照邻《雨雪曲》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暗”和“明”极状雪之大 冰之坚“胡沙”“汉月”,不仅为雪、为冰形容,(点题)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二联紧扣诗题,写雨雪之大“暗”和“明”,极状雪之大冰之坚,““胡沙”“,汉月”,
不仅为雪、为冰形容,也是强烈对比,点出所咏对象,即战争双方。当然,状“胡沙”以“暗”,状“汉月”以“明”,自然又反映了诗人尊汉鄙胡的情感。
5、自选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以【冬】为题写一首七律。不强制要求。韵部不限。
天府之冬
冬风一夜起寒流,蜀水巴山雾锁眸。
草木含愁心欲碎,云花照月泪凝收。
开通暖气忙生计,打亮车灯逐玉楼。
祈愿青天开法眼,阳光一抹洒渠沟。
小渔村34期律诗强化班第十一讲国风组13弱水三交作业:
1、承,按写作手法分为几种?
1, 顺承:
所谓顺承,就是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沿上句所造之 “势”,顺势延伸。
2, 递进式承接。
即承的第一句承接首句,而下句比上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在两个句子中,后句的意思在前句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推进。
由不一定十分明确到比较明确,意思进了一层,两句间是递进关系。
3, 并列承接:
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分叙有关联的两件事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即前后两个句子各反映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但这两个意思成横向并列,也就是说明关系的前后两句共说一个意思,是一句说明另一句)。
各层次平行排列,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表述诠释或验证中心主题,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局。
4、一问一答:
这种设问的好处是一方面可引起悬念;二方面可使全诗跌岩起伏,避免单调、平铺直叙。
5、逆承:
是在承接起的时候,不是按起句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正好作了颠倒。
这多出现在律诗中。清代著名学者金圣叹有过精辟的论述:“三四(笔者注:此指律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下同)自来只是承之一体,不必用力太过。若上文发笔意在起句,则三四可尽承起句。若发笔意在次句,则可尽承四句。若发笔起句次句尽有意,则三四必须双承之。双承之者,或是顺承,或是逆承。顺承则三承一,四承二;逆则三反先承二,四乃徐承一也。
3、简述如何写好颔联?
1、它是承接首联的句子,一般是两个对仗的句子。
对仗的句子除平仄相对外,还要区别词性,使词性相对。
2、要紧承首联,一浪接一浪,稳健顺承,紧接起的立意,要气脉相通,意境相连。
自然地按照起的意境来继续深入地描写。
除了一些的咏怀诗外,不能首联写电闪雷鸣,第二联写星转斗移;
首联写阳光灿烂,第二联写肝肠寸断;
第一联写冰川熔化,第二联写鲜花凋谢…。
不能主题要表达哀伤,而承的描写却写的很欢快 .这样就走题了。
3、“起”的形态各异,“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
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无论那种方法,依据承在构思布局,考虑事物的内在联系,气不中断,意不偏离。
4、在描写时,和起的描写有所不同。
因为起是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甚至人物在做什么的,所以对景色的描写就有了限制。
而承因为没有了这样的限制,可以放开手来大笔墨地进行描写。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诗中,起句平平,而承句美妙生动。注意:承句动词不可叠用。
5、诗在一联两句之间衔接问题。如果说起靠的是物事(名词),那么承靠的就是动词。
而承的物事,必须要承起而展开,
也就是要为起而展开,要和转有关联,这是必须的。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使其画面生动起来,生动而不呆板。
总之,承,不能只顾了描写而忘记了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
6、承的讲究,重视律诗的层次与结构。
哪一句该承接哪一句或哪几个字,都有严格的章法,须得一丝不苟。
、选做题: 写一首七律【冬日感怀】,要求用平水韵,韵部不限。
蜀冬见思
文/弱水三千
冬风一夜起寒流,蜀水巴山雾锁眸。
草木含愁心欲碎,霜花怯笑泪先收。
房通暖气忙生计,路闪车灯逐玉楼。
祈愿霾天开亮眼,晴光一片照渠沟。
小渔村第34期律诗强化班第十二讲国风组13弱水三作业:
1、本讲讲了哪几种转的方法,都是什么?
二、转的几种方法
通常转的方法有以下这些:
(一)景入情转法
1、什么是景入情转法?
颈联中,以抒情为主的转法,我们就叫景入情转法。
(二)反转法
1、什么叫反转法?
就是从正面描写转为反面描写,是与起承相反的情绪描写。但注意,其主旨还是一致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刻画而已。不同的节点之处,就是这个转。还有啊,同样要和承、合有联系。
(三)直抒扩转法
1、什么叫直抒扩转法
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描写的范围之转法。
(四)进一层转法
1、什么叫进一层转法
——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
推进一层,是说的这样的手法,叫做层层递进法。
(五)地点转法
地点转法就是转处所写的地点,场面与起、承所写的地点场面不同的。
(六)写意转法:
就是指转在意义上与承相对或者相反的,在意义表达上有所转折。
(七)抒情转法
就是在承的基础上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这个特征是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3、选做题,以《新年感怀》为题,展开联想,写一首七律,必须使用平水韵。
戊戌年终感怀
霜打青松挺直腰,风摧意志梦难消。
凭它业态势东去,也把营销尽力超。
事与愿违终不悔,情随心远亦无憔。
世间万物皆存病,何况人生苦海漂。
小渔村34期律诗强化班第十三讲国风组13弱水三作业:
1、本讲讲了几种合的写法,分别是什么?
关于律诗的最后一联,下面简要的说几种方法
一、从作用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结法:
1、首尾呼应式
以扣题作结,重点突出诗在最后点题,强调前意,意境明了,收住全诗。
2、点意式
即在结尾处点明诗的主题。
3、概括式 即用尾联对上三联所述之事加以总结
二、从写作手法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结法。
1、以景作结
这种情形大多是前七句叙事或抒发感慨,尾句比较典型的景象作结 。
2、 抒情作结
3、以发问作结
有问有答,反问肯定,结意清新。这样会增加层次起伏,留下联想的伏线,使诗更有力。
4、以用典作结;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使诗更有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让人有联想空间。
5、 以判断句作结,
推断加强,主题突出。
6、 以议论作结。
7、托梦寄意结法。
对一些人物、事物、景物等要倾注深情,往往寄意梦中。结尾托梦寄意,常常将人的遐思引领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令人感到味之不尽。
四、写结尾时要注意几点:
1、要把握的是“速”字,这个速意思就是不要拖泥带水的、紧接转的内容,干净利落的关合全篇。不要继续还停留在转的意境上扭扭捏捏。
以一字或两字紧接转,使其连接、不断裂地尽快进入合。
2、合,以意为上。这个意,可以明结,能体现作品畅快得意、神采飞扬的鲜活情态,也可暗示(喻),体现作者的感情、寄托与抱负。
可以是正意,也可以是反意。意,应为无尽之意,不要把意一下子写完、写尽,不能写得没有想象的空间,要留有余味,最好有潜移默化之意。
3、以景结情时,须要放开一步,不直说其意而又蕴含在景中。
4、诗是以抒情为主的,以情作结时,要深化自己思想感情,用警句将强烈的情感表现出来。
5、以议作结时,在前面要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要直接议论,须要公开申明自己的观点。
6、以问作结时,用巧妙的疑问句作结,要避免平直浅露、耐人寻味。
7、7、要委婉含蓄,含蓄,就是蕴储不露的意思。诗不能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盘托出,而要蕴含在形象和意境里,给人留下思索和想象的余地。
3、附加题,以【寒夜】为题,写一首七律。要求使用平水韵。
寒夜
文/弱水三千
雾锁蓉城月退休,冰刀霜剑裹寒流。
楼高窗缝垂帘摆,屋窄宽床厚被投。
电毯传来春日暖,空调送出夏风柔。
从来惯作蛇冬卧,不问云欢与水愁。
小渔村34期律诗强化班第14讲国风组13弱水三千作业:
1、从唐诗三百首里选七律一首,简要分析其谋篇布局。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起点明时间地点是空山雨后秋天晚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承,写山间美景,月照松间,泉流石上,远近相谐,动静相宜。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颈联继承,写人物的生活乐观状态。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转结,抒发作者向往的世外桃源。欲归隐山林,自得其乐的纯朴生活方式。
3、写一首七律《缅怀一代伟人毛泽东》。必须使用平水韵。
交作业
小渔村34期律诗强化班第十五讲国风组13弱水三作业:
1、在唐诗三百首里找出一首七律,自己分析,其中各联之间的独立性和连贯性。
连贯性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起承的连贯性,起句末主在晚秋,晚秋有明月,明月只在晚间出现,时间相连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承转两句,后句重心清泉,清泉是水,转的前句归浣女,洗衣必然得有水才行,物与地点相连惯。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结是前六句引起的感悟,向往自由闲适的山居生活。
独立性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起句交待时间地点,承句具体写景物,各自独立。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承句写物,继承句写人。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结句写情表意。扣题!
3、写一首七律《思乡》
必须使用平水韵,要把握好各联之间的独立性和连贯性。
思乡
弱水三千(张建兰)
何处秋声破寂宵?无端惹得绪回潮。
家山隐隐云天外,父母双双白发凋。
久未关怀常内愧,更无陪伴枉心焦。
推窗望月听风语,番作乡音慢慢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