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若隐天涯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一年级第二讲作业

[复制链接]

6

主题

748

帖子

135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50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3-18 16: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乐爱阳光 于 2019-3-18 22:56 编辑

17-快乐爱阳光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一年级第二讲作业

1.如何看待出师表
回答:出师表乃诸葛亮在远征之际写给后主刘婵的治国之道,同时也表述了大臣与自己对于朝廷的忠心和尽心尽力辅佐幼主坚定不移的决心。

2.你对孟达之死的看法
回答:孟达之死在于前因后果的结局,战役之中胜取而不计后果的诛杀老弱,没有仁厚的德行而尽遭其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4

帖子

8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3-19 11: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望蓝天一年级第二讲作业

1.如何看待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身鲜明的写照!
    忠有很多种,诸葛亮对刘备尽忠无可厚非,因为诸葛亮曾说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那么对于后主刘禅,他为何尽忠?他的尽忠是否为愚忠呢?我想,诸葛亮的尽忠并非愚忠。
    首先,忠的最高境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责任。而诸葛亮正是如此,他因为感激,帮刘备建立蜀汉政权。随后,又因刘备的永安托孤,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他恐怕早已把此当作自己的责任了吧!既然已成自己的责任,就必须要做且并无对错之分了,不是吗?
    其次,诸葛亮对刘禅尽忠,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是因自己对刘备的承诺。刘备病重时特诏诸葛亮嘱以后事,且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后答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的回答便是对刘备的承诺。古人重诺“一诺千金”成美谈,诸葛亮遵守诺言,竭力辅佐后主,又有何不对呢?
    说诸葛亮愚忠,无非是因为刘禅太差,扶不起来的刘阿斗么!事实而言,我认为其并不是太差。说起亲小人,远贤臣,但刘禅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贤臣存在,并都被予以重任。如诸葛亮逝世后,刘禅任命尚书令费褘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说起其不战而降也可讨论,历史上不战而降的并非其一人,再说蜀汉亡国也不是其一人的过错,不能因其为亡国之君就把他说得一无是处吧!我们可以说刘禅窝囊,但他并不愚昧,对此诸葛亮曾评价说其“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那么既然刘禅已不是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的忠心也就不是愚忠了吧!
    历史长河缓缓流过,带着蜀汉的兴亡,带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叹流过,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他的那份忠心,定当永存于世,千古流芳!

2.你对孟达之死的看法
答:孟达自己害了自己,一会儿投魏,一会儿降蜀,出而反而,诸葛亮对之心存戒心,加之自己做事不够缜密,对司马懿的能力估计不足,最后功败垂成。
生逢三国乱世中原常年征伐战乱,为了能够找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孟达就跟着自己的好友法正一起投靠了当时西川之主刘璋。孟达是个自视甚高的人,他认为自己的才华不能就这样被辜负了,说是另寻明主其实就是卖主求荣的人,孟达此人却做了不少为人所不齿的事情。
,孟达虽然也算是一个能打仗的猛将,却没有什么比较出色的表现,后来刘备派遣孟达去守卫上庸,同时还把自己的养子刘封派去相助,孟达又是个心胸狭窄之人就以为刘封是刘备派来监视他的所以心怀不满。后来关羽由于自己的过错大意失掉荆州,在被敌军围困的时候曾经向驻守在上庸的孟达刘封求救,刘封本意出兵却被孟达几句话给阻止了。不说关羽之死的主因是什么了,光是拒不发兵相救这一点就能看出此人实在是个不顾全大局的小人。
孟达此人一生之中几易其主,但是还不像有的谋士一样在人手下做事的时候尽心尽责,时刻只想着自己的私利而不顾全大局,最终卖主求荣,他一生出卖过刘璋刘备曹睿三个待他不薄的主公,还间接的害死了武圣关羽,之后更是把诸葛亮的北伐计划给打乱了,真的是神坑啊。但是害人终害己,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最后终于把自己作死了,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觉察到了当机立断就把他给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

帖子

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84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3-21 21: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一年级第二讲作业
12 独步轻欢
1.如何看待出师表
在《出师表》里诸葛亮对后主所作的建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叙述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挚感情。反复称念“先帝”,目的是激励刘禅追念祖德、发愤图强,又深切地表示自己对先帝的思念和忠忱。分析当时形势引出的;建议则是直接提出要“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使“内外异法”的意见;推荐一些人才,建议后主任用,并从历史上总结出“亲贤人,远小人”方能使国家兴旺的经验。

2.你对孟达之死的看法
孟达本为刘璋属下,后降刘备。奇袭荆州之战时因不发兵救关羽而触怒刘备,于是投奔曹魏,立场不坚定朝秦暮楚。孟达有才能是肯定的,但是他性格上的缺陷也很明显的,恃才傲物,与其共事的人大多关系恶劣,过于敏感和自我,所以才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结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94

帖子

4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1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9-3-27 14: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一年级东方第二讲作业

1.如何看待出师表
答:出师表是诸葛亮实行的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出师表文辞朴实,字字句句出自肺腑,饱含深情,扫尽虚言浮词,堪称千古传诵的绝世佳作.出师表熔议论,叙事,抒情与一炉,作者情真意切,坦诚直言,披肝沥胆,正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在文章中,既显示了诸葛亮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脑袋.他给后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训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声气,写得不卑不亢,情词十分恳切。

2.你对孟达之死的看法
答:孟达本为刘璋属下,后降刘备。奇袭荆州之战时因不发兵救关羽而触怒刘备,于是投奔曹魏。后因文帝去世后,桓阶和夏侯尚也相继故去,孟达心中忧虑不安。诸葛亮知道后,便引诱孟达,孟达和诸葛亮多次通信,秘密答应归蜀。被魏兴太守告发,司马懿征讨而死。孟达之人,反复无常,经常叛主,而又骄傲自大,军事才能更是不可提及。对战争发展方向不能做出准确估计,致使起兵八天被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主题

3206

帖子

320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0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9-3-31 08: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第二讲作业
11愿你快乐
1.如何看待出师表
答: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文章中,显示了诸葛亮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脑袋.他给后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训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声气,写得不卑不亢,情词十分恳切。
2.你对孟达之死的看法
答:孟达之人,反复无常,经常叛主,又骄傲自大,军事才能更是不可提及。对战争发展方向不能做出准确估计,致使起兵八天被灭。是诸葛丞相调虎离山之计已经成功,鉴定了诸葛亮完成蜀汉政权,主人、客人两大系统的整合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1

帖子

13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6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3-31 08: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心竹 作业
1.如何看待出师表
答: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千古之下读来,尤使人感动不已。记得还被选入中学课本。小时还曾背过其中段落:“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出师表》让我看到了诸葛亮的文学才能。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在《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匪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2.你对孟达之死的看法
答:当初孟达带着部曲连同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北投曹魏。使诸葛亮的隆中对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期望完全没有可能。之后,孟达受文帝宠信,又和桓阶、夏侯尚关系密切,文帝去世后,桓阶和夏侯尚也相继故去,孟达心中忧虑不安。诸葛亮知道后,便引诱孟达,孟达和诸葛亮多次通信,秘密答应归蜀;孟达和魏兴太守申仪有隔阂,申仪秘密上表告发了孟达。孟达听说后,惊惶恐惧,企图举兵反叛;司马懿写信安慰劝解了他,孟达因此犹豫不决。司马懿则秘密率军进讨,仅用八天就抵达孟达的新城城下。
孟达犹如墙上草,图有其表,人品既差,又缺乏相应的军事才能,死有余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85

帖子

11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4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9-4-14 00: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想西泠交资治通鉴魏晋班一年级第二讲作业
1.如何看待出师表
答: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身鲜明的写照!出师表以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他的那份忠心,定当永存于世,千古流芳!

2.你对孟达之死的看法
答:孟达是蜀汉刘备集团与魏延等人平起平坐的野战将军。他文武全才,智勇超群。当年刘备入川,拥有巴蜀之地和汉中,全仗孟达和法正之功。刘备取得汉中后,即封孟达为宜都太守。当时张飞为巴西太守,法正为巴郡太守,诸葛亮为蜀郡太守,魏延为汉中太守。由此可见,当时的孟达已成为刘备集团的重量级人物。 但在建安二十四年,孟达却做了一件与他儒将风度极其不配的事,使得孟达的人生旅程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而蒯`庞`黄等豪族及诸葛亮正是荆襄地主势力的代表。诸葛亮的大姐即嫁给了蒯祺,使诸葛亮和蒯家成为姻亲。蒯祺后来在曹魏为官,此时携带家眷驻兵房陵 。 孟达攻陷房陵后,千不该万不该斩杀蒯祺一门老小。掳回成都,交给刘备发落不就行了,何必斩杀而后快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340

帖子

190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06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4-24 16: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红外线 于 2019-4-24 16:54 编辑

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一年级第二讲作业
21-红外线
1.如何看待出师表
  答:”蜀汉建兴五年(227),他率师北伐,在出师前写下这篇表文。从表可以看出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

2.你对孟达之死的看法
答:孟达是蜀汉刘备集团与魏延等人平起平坐的野战将军。他文武全才,智勇超群。  建安二十四年,孟达挥师北上,进攻房陵。在房陵陷落后,一时性起,斩杀了房陵太守蒯祺及其一家老小。   诸葛亮的大姐即嫁给了蒯祺,使诸葛亮和蒯家成为姻亲。 人非圣贤,杀了自己的姐姐、姐丈和小外甥,诸葛亮的心里能好受吗?
      后来,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当刘备得知关羽曾向孟达求救而被拒绝时,对孟达恨得咬牙切齿。随后孟达便率兵投降了曹魏。曹丕很欣赏孟达的儒将风度,遂封孟达为新城太守。  就在此时,蜀汉诸葛亮加紧对孟达进行政治喊话,劝说孟达起义反正。孟达起义返蜀。
     这些情况很快被司马懿获悉,司马懿作为一方总司令,在自己的辖区内如发生叛乱,根本不须请旨,即可立马剿灭。
   如果此时诸葛亮竟全力驰兵救援,定会赶在司马懿之前与孟达会合,孟达可保不死。但是,诸葛亮没有这么做,他只是微微一笑,只派了一支偏师做形式上的救援。    司马懿只用八天,即率兵直趋新城,仅用了十六天,新城陷落,孟达被斩。
    所以孟达之死,一是自己大意,二是诸葛亮公报私仇,借刀杀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2

帖子

2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02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5-17 08: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一年级第二讲20-玉烟岚作业
二、
1.如何看待出师表
答:诸葛亮的出师表,文辞朴实,字字句句出自肺腑,饱含深情,扫尽虚言浮词,堪称千古传诵的绝世佳作.
出师表熔议论,叙事,抒情与一炉,作者情真意切,坦诚直言,披肝沥胆,正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在文章中,既显示了诸葛亮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脑袋.他给后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训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声气,写得不卑不亢,情词十分恳切。

2.你对孟达之死的看法
答:
孟达是曹魏派驻新城的守将,孟达企图背叛曹魏投靠蜀汉,事情败露之后“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孟达在新城不得人心,这是孟达被杀事件释放的第一个信息。一个不得人心的人,在一般条件下是安全的,在一个特殊的时间区域上却会变得危如累卵,不堪一击。孟达从迎战到被擒经历的时间不超过一天,对孟达来说,这一天,就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区域。“司马懿因而破城斩杀孟达,传首京师”。所有的杀戮之力都作用于孟达一个人,孟达的终局只能是死亡。追随蜀汉政权不安全,这是孟达被杀这一事件释放的第二个信息。孟达追随蜀汉政权,但蜀汉政权始终未尽相应的救护义务,孟达之死以及此前的张松之死指向同一政治图景,即蜀汉权力层的薄情寡义。张松死后,刘备不置一词,孟达死后,诸葛亮若无其事地说了句“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之后便忙于布置他的“失街亭”。张松、孟达一直没有意识到他们不是“桃园三结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486

帖子

150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8-4 15: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题。 于 2019-8-4 15:39 编辑

1.如何看待出师表
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篇著作,在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价值,而且可以给人在治理国家,管理企业,为人处事,提升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有重大的价值值得我们去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语言有十分的生动真挚,富有感情,文学价值也是巨大的。总之是值得所有炎黄子孙品味的一篇千古名篇。


2.你对孟达之死的看法
为官如孟达之流,的确该死。连总参谋长的姐姐都敢杀,况且自己的靠山尚书令法正早已做古,荆襄干部势力抬头,巴蜀人士势力衰落,自己不夹起尾巴做人,还不把新领导放在眼里,不掉脑袋才是怪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0:40 , Processed in 0.0629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