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7-2 17: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想西泠学资治通鉴班魏晋班交二年级第五讲作业
1.谈一谈你对《徙戎论》的看法。
答:魏晋时民族矛盾突出,江统有鉴于齐万年的起兵造反,深感四夷乱华的苗头已经产生,认为戎人、狄人祸患中华,应当尽早断绝为祸的根源,于是作《徙戎论》以提醒朝廷,说:“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处于极边远的地区。禹平定九州而西戎服从了安排。西戎禀性贪婪、凶暴强悍,无仁爱之心。四夷之中,戎、狄最为突出,势力衰弱则敬畏服从,势力强大就侵扰叛乱。当它们强盛时,像汉高帝那样的雄主也被困于白登,以汉文帝那样富强也曾驻军霸上抵挡深入内地的匈奴军。等到它们衰弱时,像汉元帝、成帝时那样的微弱国力,单于还得来朝见。这些都是已经发生过的实证。因此有道的君王处理夷狄事务,就是防御夷狄常备不懈,虽然它们叩头进贡宝物珍奇,边城并不放松守备,当它们起来作乱时,军队也不加以远征,就是希望境内安宁,疆域不受侵扰而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野蛮而又落后的夷狄,看汉人居住的地区土地富饶,物产丰富,便不断南下劫掠。同时,它们又是毫无廉耻之辈。实力弱的时候可以卑躬屈膝装孙子。等缓过劲来,又复叛。历史上很多中原王朝出于安全考虑,将打败的或主动归附的夷狄,安置到内地。其初衷是便于监管。刚一开始这些夷狄确实很老实,甚至对中原王朝把它们从塞外苦寒之地迁到富庶之地而感恩戴德。可一旦中原出现变故,这些原本老老实实的夷狄便乘势而起,屠杀汉人,霸占中原。五胡乱华就是血的教训。因此,对夷狄要时刻提高警惕,不可引狼入室。但很不幸,晋惠帝在位的元康元年,彻底动摇西晋皇权统治根基的“八王之乱”已经开始,西晋皇室忙于权斗,控制胡人全无可能。更何况,晋惠帝司马衷原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做不了这种大规模的变革决策,但就在提出《徙戎论》的元康九年,贾后杀害太子,西晋王室陷入长期内乱。12年后,西晋国都洛阳更是遭遇了“永嘉之乱”。晋帝被掳、晋之诸王公被杀。西晋的统治体系全面崩溃。江统提出《徙戎论》在前,而“五胡乱华”发生在后,江统自然是有先见之明的。《徙戎论》在二千年后的当代也具有现实意义,现在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让黑人等外国人在国内泛滥成灾,要防患于未燃,加强控制,不能让五胡乱华的悲剧重演。
2.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问题上的失误。
答:司马炎统一全国,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他的糊涂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他知道他的这个宝贝儿子是什么样的,何况他还有很多智力正常的儿子,司马炎也曾经考虑过立其他的儿子,但是杨皇后不同意。她说不能废长立幼,司马衷虽然傻点,但是他是老大。在宗法制度的社会里,老大接班理所当然。但他也始终不放心将位子传给这个白痴,但是司马衷与谢才人有个儿子司马遹特别乖巧聪慧,深得司马炎的喜欢。于是司马炎就没有改立太子。他考虑太不周了,也不想想在他的傻儿子执政期间能否保持江山不变色,又如何能传到他的这个贤孙身上,也不想想贤孙会不会变不贤,他更想不到太子妃贾南风如此阴毒,而太子司马衷又如此之傻,又没有给太子留下一个得力的大臣辅佐,更要命的是司马氏子弟都不争气,只会内斗。因此,他死后,不仅晋朝很快分崩离析,自己真正属意的接班人也最终死于贾南风的屠刀之下。可以说,后来的“八王之乱”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都可追溯这次错误的决策,让天下陷入了比三国时期更加黑暗和更加动乱的大分裂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