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路漫漫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八讲作业

[复制链接]

3

主题

550

帖子

8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6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9-10-17 18: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讲作业 03-溪水
1.评价一下王导这个人。
答: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为西晋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王裁,官至镇军将军司马。王导年少时就风姿飘逸,见识器量,清越弘远。十四岁时,陈留高士张公在见到他后非常惊奇,对他的从兄王敦说:"这个孩子的容貌气度,是当宰相的材料。"
王导最初世袭祖父王览的爵位即丘子。后被司空刘寔任为东阁祭酒。迁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王导都未到任。其后,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
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心有恻隐仁爱之心,善于体察人情,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其为政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上面,安置一个皇帝。但是由于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不可能建立东晋朝。王导一生的事业就是调剂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这个局面也是王导和晋元帝所专注和希冀的。
王导实行的"侨寄法",成为安置了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也起了一定的开垦繁殖、发展经济的作用。
据《世说新语》记载:他晚年,完全不理政务,只是签字画押。自己感叹道:"人们说我糊涂,但后人会怀念我这种糊涂的。"此举实为执行其安抚士族、缓和与长江上下游势力矛盾的举措。
王导十分热爱书法。他在东迁之时,把钟繇的《宣示表》缝入袖中,誓言"贴在人在,贴亡人亡",足见其对书法之热爱。 他常教诲家族中人要尊重书法,他的堂侄"书圣"王羲之,堂侄孙王献之,孙王珣、王珉,都是一代书法家。
陈寅恪先生有《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论述王导甚妥,其中结语道:“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也。”

2.东晋北伐的时机是什么?
答:东晋时期中原地区大部分都已经被胡人占领,虽然有些皇室众人愿意安于现状不再奢望统一,但是仍然出现了许多的杰出人才,他们始终将恢复国家领土的统一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并且抓住了一切的机会想要实现这个愿望,所以历史上才会出现一次次的北伐战争。
因为东晋内部也是战争不断的,这种内战频繁发生的现象注定了东晋北伐的大多数失败。东晋在江南还是比较安稳的,许多国家方面较大的权力度放在了重要的大臣或者善战的将领手中,促使国家内部不断的出现争斗,例如曾经发生过的苏峻之乱等等,这些内战影响到了北伐作战的根本。而且这些历代进行北伐的将领中有很多人都有着不同的政治野心和思维。所以出现了刘裕这样野心勃勃而且斤斤计较的人。也正是因为这类人十分计较自己的得失,最终造成恶劣的影响。另外东晋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也在于当时北方的胡人们能力太过于强大,虽然当时的大部分朝政都处于分割的状态,但是北方的势力还是大多数在胡人手中,以至于他们的实力是非常强悍的。再加上胡人本就十分的彪悍不惧惨死,致使他们十分难以被消灭。
另外人们在评价东晋北伐的时候也应该注重吸取其中的教训,当时桓温的北伐战争中就吸取了许多之前的教训,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后勤反面去,重视了粮草、武器等方面的补给,并且为此特意要打通一条水道,但是可惜的是并没有成功而已。桓温也是因为私心太重才没有想到一些长远的利弊,注定了最后不能取得较大的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3

帖子

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1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9-12-16 20: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1.评价一下王导这个人。
王导最初世袭祖父王览的爵位即丘子。后被司空刘寔任为东阁祭酒。迁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王导都未到任。其后,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
助建东晋,义固君臣,提掣三代,位极人臣。
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心有恻隐仁爱之心,善于体察人情,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其为政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上面,安置一个皇帝。但是由于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不可能建立东晋朝。王导一生的事业就是调剂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这个局面也是王导和晋元帝所专注和希冀的。

王导实行的"侨寄法",成为安置了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也起了一定的开垦繁殖、发展经济的作用。

据《世说新语》记载:他晚年,完全不理政务,只是签字画押。自己感叹道:"人们说我糊涂,但后人会怀念我这种糊涂的。"此举实为执行其安抚士族、缓和与长江上下游势力矛盾的举措。
2.东晋北伐的时机是什么?
东晋建立之后,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虽然皇室及大多世族只想偏安江南,然爱国之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规复失土为己任。故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祖逖、桓温、刘裕三人的先后北伐。
  首先北伐的是东晋名将祖逖。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西晋末年北方大族,曾与刘琨同为司州主簿,两人同被共寝,闻鸡起舞,志向宏远。永嘉之乱后,祖逖率亲党数百家渡江,居于京口(江苏镇江)。。在东晋建国前,他就向司马睿请求北伐,被任为豫州刺史。建兴元年(313年)祖逖率部曲百家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当时中原郡县系统已经崩溃,到处都是坞壁,祖逖采取灵活策略,招抚坞壁,屡破石勒,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当祖逖练兵积谷,为进取河北做准备时,晋元帝司马睿担心祖逖的发展对他不利,遂任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北方六州军事,节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无成,忧愤成疾,死于军中。祖逖死后,东晋内部连续发生王敦和苏峻之乱,朝廷忙于平乱,无暇北顾,石勒乘机占领了河南,晋军被迫退到淮南,祖逖北伐的成果也化为乌有。
  永和元年,东晋王朝任命桓温为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兵权。次年(346年),桓温乘成汉政权腐败,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江直上,率军入蜀。永和三年(347年),桓温灭了氐人李氏的汉国,平定蜀地,声威大振。桓温(312-373),字元子,东晋大将,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娶晋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曾率军三次北伐,欲收复中原。永和五年,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北伐。六年,朝廷以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并委以北伐重任,企图以此对抗桓温。可惜殷浩大败而回,后更被免为庶人,由是内外大权遂集于桓温一身。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首次北伐前秦,他亲率步骑四万余人,连破氐族苻健军,直抵霸上(今陕西长安东)。当地居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传》)桓温因军粮不继,未能攻克长安,退返襄阳。永和十二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收复洛阳。隆和元年(362年),桓温向晋穆帝建议还都洛阳;又建议自西晋末年南迁的土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但上自皇帝下至达官贵人,均安于江南一隅,不愿北还,纷纷反对。桓温的建议未被采纳。前燕趁东晋大臣相互猜忌和牵制之际,占领洛阳。第三次北伐是在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人大败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
  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骑兵的追击,死伤三万人。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废帝奕为东海王(即海西公),改立简文帝,自己则以大司马镇姑孰专擅朝政,不久病死。东晋末年,北府将领刘裕控制朝政。占据山东地区的鲜卑慕容氏南燕政权,此时便乘东晋衰乱之际屡次侵扰东晋边境。义熙五年(409年)二月,慕容超大掠淮北,刘裕兴兵北伐。
  四月,率水军从建康北上,沿淮河,越大岘(今山东沂水北穆陵关),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收复青、兖两州,追获慕容超,斩首建康。七年(411年),镇压卢循起事军。八年(412年),消灭了刘毅,以及可能形成威胁的诸葛长民、晋朝宗室司马休之等,清除异己势力,巩固了后方。九年(413年),西攻谯纵,收复巴蜀。十二年(416年)后秦主姚兴病卒,子姚泓继立,兄弟相杀,关中扰乱。
  刘裕乘机率大军分兵四路北伐后秦,进攻关洛。途经黄河,击败北魏军。翌年进克洛阳,至潼关,命大将王镇恶直趋长安,姚泓投降,后秦亡。晋军收复长安,在少数民族统治下达百年的汉族百姓纷纷响应。这时留在朝廷坐镇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故,刘裕怕政权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刘义真镇长安,王修、王镇恶等率兵万余辅佐,自己仓促返回建康。长安留守军内讧,夏主赫连勃勃乘机夺取关中。刘义真虽被迫撤出长安,但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已为南朝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这是祖逖、桓温、谢安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刘裕在朝廷中声望也达到极点,进而实现禅代。
  纵观东晋王朝,虽曾屡屡兴师北伐,然北伐之军每每功败垂成,始终未能恢复中原、完成一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朝廷多方牵制。东晋王室害怕北伐将帅功高难制,故对他们多方限制、监督,不肯充分信任与支援。祖逖之北伐曾受晋元帝之掣肘。桓温反对「永结根于南垂,废神州于龙漠」的苟安态度,请求还都洛阳、「一切北徙」,但上表至十数次均不得批准。其次,东晋的世族又多苟且偷安。当时皇室和南来之北方世族均把江南当作人间乐土,醉生梦死,贪图苟安,胸无大志。如有的大臣认为「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还都洛阳系「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江南本地的望族受朝廷重用,也不希望皇室北还。南北世族对寒族出身的将领更是多方排斥、处处牵制。
  北伐失利的另一原因是内乱频连不断。东晋偏安江南,大权多握重臣悍将之手,致内乱频生,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以及桓玄篡立等等,影响了北伐的根本大计。此外,北伐的将帅又每多心怀叵测。北伐将领之中,固不乏忠义之士,如祖逖等,但也有的像刘裕等人,具有政治野心,每区区权衡个人之利害得失,未能把北伐坚持到底。除了上述西晋方面的因素,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北方胡人武功颇盛。五胡之政权虽呈割据纷争之态,但整个北方均为其所占,势力十分庞大。加以胡人多勇敢骠悍,一时很难制服之。
  可惜了,东晋出了那么多的北伐猛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可想而知,当时的政局该有多么的糜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486

帖子

150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10-22 10:59: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期作业:
1.评价一下王导这个人。
2.东晋北伐的时机是什么?


1.王导与司马睿的故事有点类似于“奇货可居”中吕不韦与秦异人的关系。不过王导更恪守臣子之责。且他更为仁厚。倾向收揽贤人君子。关心教育,义固君臣。
在政治方面
王导善于体察人情,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其为政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上面,安置一个皇帝。但是由于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不可能建立东晋。王导一生的事业就是调剂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


2.东晋建立之后,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虽然皇室及大多世族只想偏安江南,然爱国之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规复失土为己任。故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
东晋虽曾屡屡兴师北伐,然北伐之军每每功败垂成,始终未能恢复 中原、完成一统。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多数割据世族只是以扩充个人势力为目的,不积极北伐,或者是利用北伐排斥异己,争权夺利。以桓温为例,姚襄攻打洛阳的周成,并且要归降,但是被拒绝,一度与晋朝矛盾的周成向桓温归降依然被吞并。这些都只是扩充自己实力。
其次,东晋的世族又多苟且偷安。当时皇室和南来之北方世族均把 江南当作人间乐土,醉生梦死,贪图苟安,胸无大志。如有的大臣认为「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还都洛阳系「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 江南本地的望族受 朝廷重用,也不希望皇室北还。南北世族对 寒族出身的将领更是多方排斥、处处牵制。


祖荻时,中原大乱,如果大家团结一心,恢复中原并不难。
谢安的北伐,充分利用了前秦在 淝水之战以后崩溃混乱的机会,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不但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而且深入河北,是 祖逖以来的第一次,远远超过了 桓温的成就,说明如果东晋 朝廷能够下决心支持,再有适当的人选主持,抓住有利时机,北伐是大有可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0:36 , Processed in 0.09982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