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笑嫣

小渔村元曲八期第15讲作业贴

[复制链接]

0

主题

95

帖子

9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5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7-14 10: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曲八期 曲851 石光 第15讲作业

小渔村元曲八期毕业答卷
学号:曲851   网名:石光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①:元曲是一种韵文形式,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乐曲。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因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②: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根据作用分,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杂剧也叫剧曲,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也叫散套、套曲)两类。散套联合同宫调或管色相同的多支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散曲无科白)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其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  
②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的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③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虽然这一时期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综合有六大特点: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典型性、曲折性、艺术性。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①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②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③在分类上,词分:小令、中调、长调。元曲分:剧曲、散曲;④在格式上,词:词牌十标题。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⑤从风格上看,词较为多样化:豪放、清旷、愤激、典雅、婉约与艳丽等。曲的风格也较多样,但以通俗畅达为主,力求痛快淋漓,较多地保留着民间俗曲的某些特色。⑥概括地说:词贵雅,曲尚俗。词贵含蓄,曲尚显露。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①《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他认为 “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于是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写成《中原音韵》,后又作了多次修订。《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②《中原音韵》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
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第三部分,“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①、元曲的曲调: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商调〕等其实指的就是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
②、标题格式:元曲的标题格式在标题上分宫调、曲牌、题目三部分。第一部分如:中吕、越调、双调、仙吕等,就是这首曲子的宫调。第二部分如:我们平常说的“天净沙”、“山坡羊”、“醉花阴”,就是一个曲牌,这比较类似于宋词的格式,但是语言更自由,感情更直白一些。第三部分如:“秋思”“渔夫”等,指所表达的主题,也就是题目。
③、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属什么宫调?
喜春来:中吕宫、正宫。
凭栏人:越调,即黄钟之商声也。
梧叶儿:属商调曲调,又属仙吕宫曲调。
落梅风:北曲属双调。
小桃红:越调。
四块玉:南吕。
醉中天:中吕、仙侣调。
干荷叶:南吕宫。
山坡羊:北曲中吕宫、南曲商调,都有此曲牌。南曲较常用。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①、元曲的平仄韵律,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每个韵部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去。1、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平声和上声可以互换。3、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1)字音组合平仄相间,跟宋词没有什么不同, 很多曲牌与词牌一样,在字音组合上只有平与仄的区别。(2)字音组合平仄相间,但分去上。有些曲牌,其字音结构主要是平仄组合,但也间杂有去上组合。(3)、非律句,元曲虽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②元曲的韵律:《中原音韵》作为押韵的规范,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每个韵部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去。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
1、合璧对:两句相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
2、、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亦称三句对,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中没有,而词中亦少见。
3、扇面对(隔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在六朝时常用的骈文体就是扇面对。这种扇面对,就是我们在辞赋中学过的隔句。
4、救尾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
5、首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
6、连璧对: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此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的。
7、联珠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
8、两韵对:曲词一般用韵有较密的特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
9、衬字对:王力《汉语诗律学》:“曲和词的最大分别就在于有无衬字。”所谓衬字,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而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
10、叠字对:如在宋代词作叠字运用中,最为赞赏的是李清照名作《声声慢》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字,超然笔墨恒蹊之外,确实是大胆的创新。这十四字内包容着千种愁情、万斛怨恨。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①、小令: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我们在这里所指的寻常小令。
②、重头小令: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③、带过曲: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带过曲介于小令与散套之间,在填写时要把带过的几个曲名一并写在前面,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
④、散曲: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不用舞台来表演故事,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其特点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2)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3) 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我前面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
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杂剧中只有套数,没有小令。散曲里有小令,也有套数。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①、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就普通说,这种衬字在歌唱时,应该轻轻地带过去,不占重要的拍子;尤其北曲就是如此。
②、特点: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小令所用的衬字相对较少,南曲更要少用或者不用,套曲、杂剧则比较多。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字。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
③、衬字多少无明确规定。通常小令衬字少,套曲衬字多,剧曲则更多;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戏曲音乐名词。在北曲中,一个曲牌被反复运用,一般从第二曲起称为幺篇。幺者,通数字“一”,幺篇还有第一篇或这一篇之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
曲之“幺篇”与“重头”是不同的。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幺篇”与词的“遍”、“换头”等有渊源,当然也与作者用它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或加大容量有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型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么篇与重头不同,重头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1、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2、集曲中的“集”与“犯”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就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3、集曲的写作要求,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套分三种形式:(1)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周德清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曲字的增损很复杂,一个曲牌有可能有多种体式。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一、元曲统一用《中原音韵》,曲韵也像诗韵一样,可划分为宽韵、中韵、窄韵和险韵。
二,韵字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①借韵:在正常押韵时偶然有一韵字押到所规定的韵部之外,但其音又很相近,在曲中不视为出韵,而称之为借韵。②赘韵:即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地方,而作者因为一时方便,就多押了一两个韵脚,如果押同一韵部我们称之为赘韵,有些情形和赘韵非常相似,就是在可以不用韵的句子里用邻韵煞句,这种情况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准赘韵。③暗韵:所谓暗韵就是在句子的中间穿插进一个韵字,故此称此为暗韵或句中韵。④重韵:即在同一首曲子里有两个以上相同的韵脚。重韵在诗和词中大都忌重韵,惟有曲不忌重韵,为什么不忌重韵,这大约有三个理由:一是有些曲韵比诗韵更窄(如支思、桓欢),不得不以重音效为抵偿;二是散套中,曲子组成多,套数也是每套一音韵;特别是在杂剧里,每折一韵,需用的韵脚比诗词多数倍;三是曲是比较大众化的东西,一般民众是不忌重韵的。⑤失韵:即该用韵之处未用韵。曲韵本来是很密的,偶然一处不用韵也不显得十分严重。曲中失韵者很少见,初学者,要尽量避免失韵。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1、什么是杂剧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2、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二者基本相同,只有大小和完善程度之差别。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而剧套就比较复杂,是用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3、杂剧的结构:(1)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2)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3)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4)楔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5)煞:与散套的煞类似,也叫“尾”“煞尾”“随尾”等,指每一折剧曲的结尾一曲。(6)正名与题目:北曲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道出全剧的表演纲目,再以其中最为精辟确切的句子作为本剧的剧名,在每一个杂剧剧本结尾都要加上“题目”与“正名”。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借宫”: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曲谱里常在某个宫调中某个曲牌的后面解释说:亦入另一宫调。如:中吕宫的“满庭芳”,亦入〔正宫〕、〔仙吕宫〕,这是说“满庭芳”这个曲牌也可以被借到〔正宫〕、〔仙吕宫〕中与那里的曲牌组套。
借宫的原则: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散套一般不借。
杂剧的体式特征: (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这中间夹有宾白及科范。(2)音乐体制: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由一个角色主唱。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可都不唱,只用旁白。(3)角色分工:分为:旦、末、净、杂。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学好基础知识,脚踏实地,多读、多看、多写。积累词汇和辞藻,学会利用俚俗的语言。学会构思故事情节,就像作文一样有开头、中间和结尾等段落。开拓思路,锲而不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40

帖子

111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13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0-7-14 10: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
①平仄
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 这一点大家在查阅《中原音韵》的时候,每个韵部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去。
1、平仄严格。
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3、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
元曲平仄严格,但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如上次讲义中举的例子:
白朴的
天净沙: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草字处,以上声代替平声。
北曲中在一定条件下平声和上声可以互换)
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
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
①律句
(1)字音组合平仄相间,跟宋词没有什么不同, 很多曲牌与词牌一样,在字音组合上只有平与仄的区别。
(2)字音组合平仄相间,但分去上。
    有些曲牌,其字音结构主要是平仄组合,但也间杂有去上组合。
②非律句
    元曲虽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②韵律:
《中原音韵》作为押韵的规范,
一般来说,初学者要学做元曲,可以根据同一曲牌的共性,总结出这一曲牌最合理的平仄韵律关系,这一方法虽难免有以偏概全的缺点,但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还是可取的;另外《四库全书》在考校词谱时同样运用了这一方法;在《四库全书》的提要中说:“今之词谱,皆取唐宋旧词,以调名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句法字数;以句法字数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平仄;其句法字数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又一体;其平仄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可平可仄。自《啸余谱》以下,皆以此法,推究得其崖略,定为科律而已。然见闻未博,考证未精,又或参以臆断无稽之说,往往不合于古法。”
元曲的韵律
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这一点大家在查阅《中原音韵》的时候,每个韵部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去。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
①10种对仗
一、合璧对
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
二、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
亦称三句对,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中没有,而词中亦少见,少见也即是有。
三、扇面对(隔句对)
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这种对法在诗词中是不用的,在六朝时常用的骈文体就是扇面对。这种扇面对,就是我们在辞赋中学过的隔句。
四、救尾对
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
五、首尾对
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
六、连璧对        
  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此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的。
七、联珠对
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
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
八、两韵对
    前面我们交流了,曲词一般用韵有较密的特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
九、衬字对
王力《汉语诗律学》:“曲和词的最大分别就在于有无衬字。”
所谓衬字,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而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
对于衬字,我们将会在以后的交流中进行。由于衬字的出现,使得曲词中本来是对仗的句子,看起来不对仗了。
十、叠字对
在宋代词作叠字运用中,最为赞赏的是李清照名作《声声慢》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字,超然笔墨恒蹊之外,确实是大胆的创新。这十四字内包容着千种愁情、万斛怨恨。
②对仗的特点
由以上对仗形式来看,古代戏曲曲词的对仗形式,较古典诗词更为丰富。它具有以下特点:
1、曲的对仗,既可平仄相对,也可同调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2、俗语入对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古代戏曲“本色当行”的特点有关。
   戏曲作家特别注重剧本的表演性,就必须将曲词写得通俗明晓,使口语韵律化。
3、戏曲曲词衬字多,所加衬字,多数相对,但也有不对的情形。有时,须正确区分正文和衬字,并剔除衬字,才能判别曲词是否对仗。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
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
①小令
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
    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但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我们在这里所指的寻常小令。
②重头小令
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
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③  带过曲
也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带过曲介于小令与散套之间,在填写时要把带过的几个曲名一并写在前面,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
其特性有三点:
一是它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了“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衬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
④散曲
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科,动作。白,道白),不用舞台来表演故事,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
散曲的特点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2)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
3) 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我前面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
⑤套曲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
杂剧中只有套数,没有小令。散曲里有小令,也有套数。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
①衬字
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就普通说,这种衬字在歌唱时,应该轻轻地带过去,不占重要的拍子;尤其北曲就是如此。
②特点:
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小令所用的衬字相对较少,南曲更要少用或者不用,套曲、杂剧则比较多。 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字。 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
③衬字多少
无明确规定。
通常小令衬字少,套曲衬字多,剧曲则更多;
与词名都同的曲子,衬字往往较少,甚至没有衬字;
有些专为小令的曲子,如干荷叶、金字经之类,是不衬字的,还有鹧鸪天、秦楼月、粉蝶儿、太常引也很少衬字,那么,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呢?
答案是:
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
注意:衬字均不拘平仄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
戏曲音乐名词。 同曲变体连用。 在北曲中, 一个曲牌被反复运用, 一般从第二曲起称为幺篇。
幺者,通数字“一”, 幺篇还有第一篇(曲)或这一篇(曲)之意。
当代?赵山林在《读曲常识》中,给“幺篇”下的定义是:“戏曲、散曲术语,北曲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后面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而是写作‘幺篇’或简作‘幺’”。
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
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
我们在读北曲或北曲谱时,经常可以看到“幺篇”之谓,或写作“么篇”。
曲之“幺篇”与“重头”是不同的。
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
“幺篇”,标示着北曲的一种体制形式。它的产生应该比较复杂,与词的“遍”、“换头”等有渊源,当然也与作者用它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或加大容量有关。
历代曲家对“幺篇”的论述,都较为简略,同时存在较大差异。关于“幺”字的来历,给大家介绍比较重要的三种观点:  
一是认为“幺”字是“后”字的简写,用来表示后一篇。
词之上片称前篇,下篇称幺篇,幺篇即后篇。
一说"幺篇"为"腰篇"之省文,从中可知“幺篇”有后篇的含义。具体参阅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中的描述是:“同一牌名而为数曲者,止于首只列名其后,在南曲则曰‘前腔’,在北曲则曰‘幺篇’。(遍,乐曲的一套。每套大曲由十余遍组成,凡完整演唱各遍的,称大遍。)
二是认为源于唐宋大曲大遍中的一遍“衮”,“幺”字是“衮”字的略写。《九宫谱定》云:“篇中或幺或衮,大率即是前腔”。
三是认为北曲中的“幺篇”来源于词的下片。
“幺篇”与“重头”的关系
初看同调重头小令与幺篇很相似,都是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但它们却有本质之别。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
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型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
么篇与重头不同,重头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
1、什么是集曲?
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2、集曲中的“集”与“犯”。
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就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3、集曲的写作要求
      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虽然元曲三百首中没有收录的。但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5

帖子

9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5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7-14 10: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商调•集贤宾 〕战友情
〔集贤宾〕一生一情心里留,此忆最难求。那岁月、步巡边陲,那年华、手握吴钩。保家乡、心系泥鸿,卫祖国、血染沙丘。并肩战壕防与守,生与死、无畏无求。迎风同跨步,踏浪共飞舟。
〔逍遥乐〕(军营里)难言白昼,(也不须)何问晨昏,(管什么)不分黑丑。(只有)兄弟同俦,手携手、共苦同忧。一剑长磨龙虎吼,镇边关、神鬼皆休。国呈安泰,家得安康,热血风流。
〔醋葫芦〕(退伍)摘领花,(满面)热泪流。离别更是把心蹂,几载深情今记否?一朝离去,(虽是)五湖四海(也要常)挂心头。
〔浪里来煞〕回家也无愁,只是思战友。地方岗位也风流。光荣榜中也占首。(只是)怕听更漏,(因为)深情常在梦中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40

帖子

111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13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0-7-14 10: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
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套的首牌就是第一支曲子,不用标曲牌名,题目就是。从题目也可以看出套曲和带过曲的区别:
套曲的题目只标首牌,而带过曲的题目需要把所有的曲牌都写上。
分三种形式:
(1)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
(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散曲套数的特点:
(1)散套由多支曲子组成。
与散曲小令比较一下,文章相对要长很多,同一宫调的最少二支以上的曲子联缀起来,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宫调不同,而管色相同的可以“借宫”,以后我们会讲到,曲谱里常在某个宫调中某个曲牌的后面解释说: 亦入另一宫调。
如:中吕宫的“满庭芳”,亦入〔正宫〕、〔仙吕宫〕,这是说“满庭芳”这个曲牌也可以被借到〔正宫〕、〔仙吕宫〕中与那里的曲牌组套。
(2)始终用一个韵。
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换韵 一篇套曲,无论用了多少个曲调,从头至尾,必须一韵到底。正是靠韵脚的一致,才从声情上加强了只曲与只曲间的联系,体现整体性。
(3)语言更俚俗、形式更活泼;
(4)曲牌之间的联缀次序有一定规律,有首有尾。作者在创作散套时必须依照成规组曲,不是说只要在同一宫调,想怎样组合就怎样组合。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
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王力在《曲律学》中也曾提到:如:南吕〔玄鹤鸣?哭皇天〕就是《北词广正谱》所谓“句字不拘,可以增损,周德清失注”的。( 就是这个曲牌可以字句增损,但是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没有标注出来),还有刘长年在《格律新编》中指出了增损的曲牌。(具体看上节课的讲义)
周德清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曲字的增损很复杂,一个曲牌有可能有多种体式。
句字增损与衬字有些什么区别?
    所谓句字可以增损,是和衬字不同的,衬字是曲字以外的字;而周德清所谓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曲字本身可以增损,衬字在句子中不论平仄,增句如加在正格押韵处,一般要求押韵。
如:无名氏〔新水令〕(散套)
    大明开放九重天,拜紫宸玉楼金殿。
    红摇银烛影,香袅御炉烟。
   (奏)凤管冰弦,(唱)大曲梨园,
   (列)文武官员,(降)玉府神仙,齐贺太平年。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
一,《中原音韵》
我们知道了元曲统一用《中原音韵》,周德清将平水韵重新划分成十九部。
韵中宽、中、窄和险韵部划分
    曲韵也像诗韵一样,可划分为宽韵、中韵、窄韵和险韵,王力先生对其中一些韵部进行了划分:
    宽韵:齐微、鱼模、萧豪;
    中韵:真文、尤侯、江阳、庚青、先天、皆来、家麻、歌戈、车遮和东钟十韵;
    窄韵:寒山、监咸和支思
    险韵:桓欢、侵寻和廉纤
从元曲作品看各韵的使用情况
    王力先生曾就《北词广正谱》做过如下统计:齐微韵占90首以上;尤侯韵占60首以上;鱼模、萧豪、先天各占50首以上;家麻、皆来二韵各占40首以上;庚青、江阳各占30首以上;歌戈、真文、寒山、东钟四韵各占20首以上;
支思、车遮、监咸三韵各占10首以上;廉纤、侵寻、桓欢三韵都不满10首,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使用频率与韵的宽窄有关。
二,韵字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
①借韵:
    在正常押韵时偶然有一韵字押到所规定的韵部之外,但其音又很相近,在曲中不视为出韵,而称之为借韵。曲里借韵的情形远不如词时之多,王力先生总结到《北词广正谱》只认为有十二处是借韵。如杨西庵〔赏花时〕,其中“衾人春裉分”为韵,属于真文韵,而在这里借用了侵寻韵部中的“衾”,这种情况属于借韵,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
②赘(zhuì)韵:
即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地方,而作者因为一时方便,就多押了一两个韵脚,如果押同一韵部我们称之为赘韵,有些情形和赘韵非常相似,就是在可以不用韵的句子里用邻韵煞句,这种情况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准赘韵。
如:无名氏〔六国朝〕冰肌胜雪:
其中的黑隔二字当属车遮部,故而是准赘韵,而侠则是本韵部的字则属赘韵,又如:王伯成〔六么令〕《天宝遗事》:
这首曲子作者处处求谐和,主韵是先天,再仔细观察,尽、神、千、银、灿、远、天、紧、然、近都是和主韵相应的,以上我们看出曲家在度曲时,尽可能使它谐和,不肯放过一些机会。
③暗韵:
所谓暗韵就是在句子的中间穿插进一个韵字,故此称此为暗韵或句中韵。
如: 关汉卿的散套《闺怨》:“乍凉时候西风透”这里的候字即是暗韵,相当于跻和撞。因候字与其句尾透字同属于尤侯韵部。
④重韵:
即在同一首曲子里有两个以上相同的韵脚。
重韵在诗和词中大都忌重韵,惟有曲不忌重韵,为什么不忌重韵,这大约有三个理由:一是有些曲韵比诗韵更窄(如支思、桓欢),不得不以重音效为抵偿;二是散套中,曲子组成多,套数也是每套一音韵;特别是在杂剧里,每折一韵,需用的韵脚比诗词多数倍;三是曲是比较大众化的东西,一般民众是不忌重韵的。
⑤失韵:
    即该用韵之处未用韵。曲韵本来是很密的,偶然一处不用韵也不显得十分严重,如〔商调?玉抱肚〕(套数)  
    渭城客舍,微雨过,陌尘轻浥;
丝丝嫩柳摇金,情袅为谁牵惹
这里的“浥”字处本该用韵,这里却未用韵,曲中失韵者很少见,我们初学
者,要尽量避免失韵。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
    1、什么是杂剧套数?
    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关于借宫,下节课再作交流。
   2、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
   有人说二者基本相同,只有大小和完善程度之差别。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这个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3、杂剧的结构:
(1)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
(2)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科、见科、哭科等。
(3)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共有五本,其中第二本就有五折,其余每本都为四折,共有二十一折,其实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
(4)楔(xiē)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5)煞(煞尾):与散套的煞类似,也叫“尾”“煞尾”“随尾”等,指每一折剧曲的结尾一曲。
(6)正名与题目:
    北曲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道出全剧的表演纲目,再以其中最为精辟确切的句子作为本剧的剧名,在每一个杂剧剧本结尾都要加上“题目”与“正名”。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借宫”
曲谱里常在某个宫调中某个曲牌的后面解释说: 亦入另一宫调。
如:中吕宫的“满庭芳”,亦入〔正宫〕、〔仙吕宫〕,这是说“满庭芳”这个曲牌也可以被借到〔正宫〕、〔仙吕宫〕中与那里的曲牌组套。
  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
借宫的原则
  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当然,这与元曲当年所创造的音韵理论有关,可惜在元末即已经失传。因此,今人只好按元人留下的规矩执行,这有点像宋人创立词谱理论后来失传一样。我们今天只能按后人总结出的所谓词谱小心填写,不敢越池一步,就再也看不到那优美的今人所创的自度腔。
我们只能按照曲套的相关套式进行排列,其排列我们在讲整套曲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按宫调的排序介绍258套,大家在以后的作品中选用即是了。
  散套一般不借。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
①多写多练,学好基础知识。②揣摩古今名家作品,活学活用。③多深入生活体验,积累素材,有情感性有故事性,④多品读体会,积累辞藻多读书。由模仿到自由写作。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商调•集贤宾〕暑夜
(又)夜临暑伏炎月天,叹(夜夜)辗转难眠。那(阵阵)热浪、难夜半,蚊虫叮咬夜熬煎。且觅寻羹鼎纯甜,还期盼瓜果芳鲜。惟相对时光暗转,复相怯倦影烦喧。可怜长夜(永),(夜惊梦),好梦难圆。
〔逍遥乐〕
月光柔远,片片清辉,泻倾满(庭)轩。不语空庭,似相共、同病相怜。深夜长空孤月悬,今复似、瘦损(容颜共)蝉娟。(惟有)空庭摇影,老树横枝,远水浮烟。
〔醋葫芦〕
(试看)一树芭蕉倦卷,(又听)数声蟋蟀复缠绵。小狗时而噪喧 。声声庭院。几分寂寞独(默)无言。
〔浪里来煞〕
人半顛,衫半穿,奈何那臭汗(雨)涟涟。惟求(几许)心中意愿,明朝(上天)怜见,凉风好雨水溅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43

帖子

74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43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0-7-15 18: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平 于 2020-7-15 19:12 编辑

小渔村元曲八期曲859戈平第十五讲作业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
广义地讲,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杂剧和散曲1
狭义来讲,它指的是杂剧。
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两大类。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1)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
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
3)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代表人物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曲只一段,有衬字,用《中原音韵》,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押,部分曲可增损,有些曲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词从一至十字句,曲的句子则更长。方言,俚语的大量应用。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词贵雅、重意境、贵含蓄、内蕴、凝炼、雅丽,多用比兴。
曲尚俗、显露、尚趣味、以直率俚语为主,多用赋、白描。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商调〕等其实指的就是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
标题格式【宫调、曲牌、题目】

中吕:喜春来、山坡羊
双调:落梅风
越调:小桃红,凭栏人
仙吕宫 :醉中天
南吕宫:干荷叶, 四块玉
商调:梧叶儿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这一点大家在查阅《中原音韵》的时候,每个韵部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去。
①、平仄严格。平分阴阳,仄分上去。去声韵不准用平声,上声。如有数声连用仄声者,宜一上一去隔用。
     
②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③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1).合璧对,前两句对。
2.)鼎足对 ,三句对,
3)扇面对(隔句对)
4.)救尾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
5)首尾对,首尾相对
6.)连璧对.四句相对
7.)连珠对。更多句子对仗
8.)两韵对. 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
9.)衬字对.
10.)叠字对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①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我们在这里所指的寻常小令,具体指单阕之曲,为曲中至简者。
②重头小令: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
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③带过曲:见于北曲,即连用两首或三首(一般不超过三首)宫调相同旋律恰能衔接的曲调,合成一首新曲。
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
     ④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另类格律诗,不带科白,只是用来清唱,亦有称为“清曲”
    ⑤套曲:将若干支曲牌连在一起(大都同一宫调,借用其他宫调的称借宫犯调),套曲每曲须一韵到底。
     带过曲与重头小令:
  ①相同点:都由几个音韵相近、声调谐和的曲子组成,其形式相同,而且都不能任意组合。
   ②不同点:一是带过曲是三个以下的单支曲子组合,组合后的带过曲已经变成了一个新曲。重头小令则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二是带过曲一般最多只有三支;
异调重头小令曲子数和重复次数无限制
三是在用韵上,带过曲必须是同一宫调,并且音韵衔接,同押一韵。重头小令中的数支曲子,则可同押一韵,也可各押一韵。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
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
句头,句中,句尾都可以加衬字,字数一字到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三、四字的常见。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
凡曲牌与词牌不同的或名同实不同的,“幺篇”应是参照词的下片形式而形成的。
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些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
么篇与重头不同。后者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的一种曲调形式。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就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
(1)、在名称上
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就是我们刚才所举的一系列例子。
《醉罗歌》是摘取《醉扶归》《皂罗袍》《排歌》三调各数句而成
(2)在宫调上
     所集各曲,必须是宫调相同,或宫调不同但可以相通的曲牌
如:
《长生殿?制谱》一戏中的〔醉罗歌〕,就是用仙吕宫「醉扶归」曲牌的首几句,﹝皂罗袍﹞曲牌的中间几句和﹝排歌﹞曲牌的尾几句组合而成的一支曲子
(3)在曲式上
一是集曲之首数句,必须是原曲的首数句
二集曲的末数句,亦必须是原曲的末数句
三是集曲的中间各句,则较为灵活。
我们不需要自己去只做集曲,初学者按词谱填写即可!
这种写作规范,乃是基于音乐逻辑的和谐性与完整性的要求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别称
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的散套的分类:
分三种形式:
(1)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
如:
义正宫中的[端正好],常与[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连用;
(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句字的增损?:
周德清《中原音韵》14章说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增句如加在正格押韵处,一般要求押韵。一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写曲运用的是《中原音韵》,平仄通押。
允许有:借韵,赘韵,暗韵,重韵,失韵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
     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元曲的套数分为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款。
    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

    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
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1)宾白:
指戏曲中的“道白”
(2)科范:
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
如笑科、打科、见科、哭科等
(3)折:
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
(4)楔子:
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断,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
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
  (5)  正名与题日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
  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
(1)黄钟宫可借曲牌,有5调:
(2)正宫可借曲牌,有32调:
一(3)仙吕宫可借曲牌,有12调:
(4)南吕宫可借曲牌有5调
(5)中吕宫可借曲牌有31调
(6)双调可借曲牌:有9调
(7)越调可借曲牌有4调
(8)商调可借曲牌有23调:
(9)大石调可借曲牌有3调: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四折加一楔子
  元杂剧每本由四折构成,这是它的通例。
(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
(2)音乐体制:
   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由一个角色主唱。
(3)角色分工:分为:旦、末、净、杂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
,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①结构镇密,布好三篇。先做好谋篇布布局:凤头点题,先声夺人,猪肚内容饱满,环环相扣,豹尾前后呼应,简短一有力。
     ②精心酌句,体现三美:音乐美,语言美,风格美。
       二,写作题:
试用[商调.集贤宾]作散套。

【商调.集贤宾】翠屏游
【集贤宾】晚霞映红山顶松,鹰击上蒼穹。赏风景,三三两两,谈笑中,漫步绿丛。樵夫乐,哨绕山腰,茶女喜,曲伴东风。驾牛返,吹笛牧童,浣衣回,农妇匆匆。炊烟絲缕缕,祥气满山冲。
【逍遥乐】月星相拱,云海移船,风来浪涌。天地溶溶,弦歌处、舞影重重。笑语欢声漫夜空,吟诗赋曲伴春风。青春舞动,热血奔腾,壮志飞鸿。
【醋葫芦】看天空星月明,听耳边泉水咚。含情脉脉返途中。分别叮咛手未松,此情共,天南地北心相通。
【浪里来煞】此意同,此境永。宵宵回想听鸣蛩。桑榆晚霞天地笼。衷情频送,健康富寿乐融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081

帖子

15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81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0-7-16 23: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香山红叶飘 于 2020-7-16 23:52 编辑

小渔村元曲八期毕业答卷
816~香山红叶飘

壹: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答:
元曲有散曲、杂剧之分。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
分为初期、中期、末期三个时期。  
初期从元朝立国到灭南宋。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代表人物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从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代表人物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
一: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二: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三: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四: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五: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往往追求团圆结局;
六: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
一: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词多用雅言,曲多用俗语。
二:在风格上,词较为多样化:豪放、清旷、愤激、典雅、婉约与艳丽等等。其中,以高雅含蓄之作居多,散曲的风格也较多样,但以通俗畅达为主,力求痛快淋漓,较多地保留着民间俗曲的某些特色。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
《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所选择的〔越调〕、〔商调〕等即指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规定曲的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喜春来:中吕宫、正宫。凭栏人:越调,即黄钟之商声。梧叶儿:属商调曲调,又属仙吕宫曲调。落梅风:北曲属双调。小桃红:越调。四块玉:南吕。醉中天:中吕、仙侣调。干荷叶:南吕宫。山坡羊:北曲中吕宫、南曲商调。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
一:元曲的平仄韵律,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每个韵部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去。1、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平声和上声可以互换。3、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1)字音组合平仄相间,跟宋词没有什么不同, 很多曲牌与词牌一样,在字音组合上只有平与仄的区别。(2)字音组合平仄相间,但分去上。有些曲牌,其字音结构主要是平仄组合,但也间杂有去上组合。(3)、非律句,元曲虽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二:元曲的韵律:《中原音韵》作为押韵的规范,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每个韵部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去。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
一:合璧对:两句相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
二: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亦称三句对,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中没有,而词中亦少见。
三:扇面对(隔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在六朝时常用的骈文体就是扇面对。这种扇面对,就是我们在辞赋中学过的隔句。
四:救尾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
五:首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
六:连璧对: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此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的。
七:联珠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
八:两韵对:曲词一般用韵有较密的特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
九:衬字对:王力《汉语诗律学》:“曲和词的最大分别就在于有无衬字。”所谓衬字,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而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
十:叠字对:如在宋代词作叠字运用中,最为赞赏的是李清照名作《声声慢》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字,超然笔墨恒蹊之外,确实是大胆的创新。这十四字内包容着千种愁情、万斛怨恨。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一:小令: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我们在这里所指的寻常小令。
二:重头小令: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三:带过曲: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带过曲介于小令与散套之间,在填写时要把带过的几个曲名一并写在前面,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
四:散曲: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不用舞台来表演故事,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其特点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2)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3) 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我前面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
五: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杂剧中只有套数,没有小令。散曲里有小令,也有套数。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一衬字,即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就普通说,这种衬字在歌唱时,应该轻轻地带过去,不占重要的拍子;尤其北曲就是如此。二特点: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小令所用的衬字相对较少,南曲更要少用或者不用,套曲、杂剧则比较多。 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字。 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
三衬字多少,无明确规定。
通常小令衬字少,套曲衬字多,剧曲则更多;
与词名都同的曲子,衬字往往较少,甚至没有衬字;
有些专为小令的曲子,如干荷叶、金字经之类,是不衬字的,还有鹧鸪天、秦楼月、粉蝶儿、太常引也很少衬字,那么,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呢?
答案是:
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
注意:衬字均不拘平仄

(转下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081

帖子

15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81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0-7-16 23: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香山红叶飘 于 2020-7-19 19:11 编辑

曲816~香山红叶飘(接上页)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
戏曲音乐名词。 同曲变体连用。 在北曲中, 一个曲牌被反复运用, 一般从第二曲起称为幺篇。
幺者,通数字“一”, 幺篇还有第一篇(曲)或这一篇(曲)之意。
当代?赵山林在《读曲常识》中,给“幺篇”下的定义是:“戏曲、散曲术语,北曲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后面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而是写作‘幺篇’或简作‘幺’”。
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
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
我们在读北曲或北曲谱时,经常可以看到“幺篇”之谓,或写作“么篇”。
曲之“幺篇”与“重头”是不同的。
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
“幺篇”,标示着北曲的一种体制形式。它的产生应该比较复杂,与词的“遍”、“换头”等有渊源,当然也与作者用它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或加大容量有关。
历代曲家对“幺篇”的论述,都较为简略,同时存在较大差异。关于“幺”字的来历,给大家介绍比较重要的三种观点:  
一是认为“幺”字是“后”字的简写,用来表示后一篇。
词之上片称前篇,下篇称幺篇,幺篇即后篇。
一说"幺篇"为"腰篇"之省文,从中可知“幺篇”有后篇的含义。具体参阅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中的描述是:“同一牌名而为数曲者,止于首只列名其后,在南曲则曰‘前腔’,在北曲则曰‘幺篇’。(遍,乐曲的一套。每套大曲由十余遍组成,凡完整演唱各遍的,称大遍。)
二是认为源于唐宋大曲大遍中的一遍“衮”,“幺”字是“衮”字的略写。《九宫谱定》云:“篇中或幺或衮,大率即是前腔”。
三是认为北曲中的“幺篇”来源于词的下片。
“幺篇”与“重头”的关系
初看同调重头小令与幺篇很相似,都是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但它们却有本质之别。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
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型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
么篇与重头不同,重头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12:
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
一:、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二:集曲中的“集”与“犯”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就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三:集曲的写作要求,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
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别称
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的散套的分类:
分三种形式:
一: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
如:
正宫中的[端正好],常与[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连用;
二: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三: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句字的增损?:
答:
周德清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一:元曲统一用《中原音韵》,曲韵也像诗韵一样,可划分为宽韵、中韵、窄韵和险韵。
二:韵字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①借韵:在正常押韵时偶然有一韵字押到所规定的韵部之外,但其音又很相近,在曲中不视为出韵,而称之为借韵。②赘韵:即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地方,而作者因为一时方便,就多押了一两个韵脚,如果押同一韵部我们称之为赘韵,有些情形和赘韵非常相似,就是在可以不用韵的句子里用邻韵煞句,这种情况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准赘韵。③暗韵:所谓暗韵就是在句子的中间穿插进一个韵字,故此称此为暗韵或句中韵。④重韵:即在同一首曲子里有两个以上相同的韵脚。重韵在诗和词中大都忌重韵,惟有曲不忌重韵,为什么不忌重韵,这大约有三个理由:一是有些曲韵比诗韵更窄(如支思、桓欢),不得不以重音效为抵偿;二是散套中,曲子组成多,套数也是每套一音韵;特别是在杂剧里,每折一韵,需用的韵脚比诗词多数倍。
三:是曲是比较大众化的东西,一般民众是不忌重韵的。⑤失韵:即该用韵之处未用韵。曲韵本来是很密的,偶然一处不用韵也不显得十分严重。曲中失韵者很少见,初学者,要尽量避免失韵。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
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
但也有特长的,这个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了
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
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一:宾白:
指戏曲中的“道白”
二:科范:
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
如笑科、打科、见科、哭科等
三:折:
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
四:楔子:
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断,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
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
“借宫”:曲谱里常在某个宫调中某个曲牌的后面解释说: 亦入另一宫调。
如:中吕宫的“满庭芳”,亦入〔正宫〕、〔仙吕宫〕,这是说“满庭芳”这个曲牌也可以被借到〔正宫〕、〔仙吕宫〕中与那里的曲牌组套。
  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
借宫的原则
  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当然,这与元曲当年所创造的音韵理论有关,可惜在元末即已经失传。因此,今人只好按元人留下的规矩执行,这有点像宋人创立词谱理论后来失传一样。我们今天只能按后人总结出的所谓词谱小心填写,不敢越池一步,就再也看不到那优美的今人所创的自度腔。
我们只能按照曲套的相关套式进行排。散套一般不借。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
一:多看多写多练多观察多体会。
二:认真揣摩名家名作,从妨写套写开始,慢慢领悟,以达到自由写作的目的。
三:写作时,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先选好韵,最好不要选险韵、窄韵,以期写作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四:安排好作品布局:尽量做到凤头点题,先声夺人。猪肚:内容饱满,内容充实。豹尾:前后呼应,环环相扣,漂亮并有说服力。
五:积累词汇和辞藻,学会利用俚俗的语言,而不是顺口溜、口头禅。力争做到雅而不俗,俏而不媚。

贰:写作题

【集贤宾】•草原梦
文/香山红叶飘

【集贤宾】•草原梦
茫茫草原多向往,跨骏马持缰。风云过、角弓翻射,逸兔扑、探手收囊。挟策马、意气腾凌,台望眼,天地苍茫。仙草露凝清气爽,马蹄蜂逐细花香。一夕诗梦里,胜活万年长。
【逍遥乐】
(赏不尽)绿波翻浪,烟蕊飘香,马铃送响。(颂不完)威武儿郎,箭轻举,秒射雁翔。矫健英姿无可挡,关山踏破逐豺狼。(赞不绝)心怀家国,义仗天涯,(柔)情满胸膛。
【醋葫芦】
粉蝶飞,瑞鸟翔。倾情笛韵入斜阳,迎客奶茶擎玉掌。一壶新酿(绿琼浆),主宾对坐举瑶觞。
【浪里来煞】
一朝征念装,每日牵梦想。恨不能连忙拾掇行囊,恨不能当下(篝火)牛排(珠)汗淌。(慢听那)马头琴(吟)唱,(慢学那)长长长调(婉转)悠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2

帖子

32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22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7-17 21: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讲作业
烛光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
①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它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乐曲。
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套曲两种。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②元曲的分类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
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
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根据作用分,分为元杂剧和散曲。
杂剧也叫剧曲,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即舞台动作),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散曲无科白)。
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也叫散套、套曲)两类。散套联合同宫调或管色相同的多支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每首各自为韵。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
从音韵上看
北曲入声字派人平、上、去三声,没有入声字。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分为三个时期  
①初期
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
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
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
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
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②中期:
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
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
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③末期:
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
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
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六大特点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往往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
①在语言上
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
②在格律上
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
③在分类上
宋词:小令、中调、长调
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④在格式上
    宋词:词牌十标题(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中吕?山坡羊〕苏武持节。
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⑤从风格上看
宋词较为多样化:豪放、清旷、愤激、典雅、婉约与艳丽等等。其中,以高雅含蓄之作居多,散曲的风格也较多样,但以通俗畅达为主,力求痛快淋漓,较多地保留着民间俗曲的某些特色。
⑥概括地说
1)、词贵雅,曲尚俗。
    词多用雅言,曲多用俗语,这是词和曲在语言上的区别,就语言特色而说“曲尚俗”实际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过分雕琢,这样就使散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生活化一些。
2)词贵含蓄,曲尚显露
    词注重意境,贵含蓄、内蕴、凝练、雅丽、讲究格律,比较规范,以文雅为主,带文人书卷气。手法多用比兴象征。因而以此作为词在表达方法上的一个基本要求。曲则不然,它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而又在当时普遍传唱的新诗体。它是唱给读书人(文人学士)和不读书人(所谓“村夫俗子”)听的。曲则崇尚趣味,贵显露尖新,表达灵活自由,追求淋漓酣畅,以直率俚俗为主。多用赋的手法,喜欢白描、直陈胸臆。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
①《中原音韵》
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元代周德清在其创作实践和对北曲的研究过程中,深感一般北曲作者和演唱者在语言、声韵、格律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他认为他们的作品“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同时也扬弃了他们用韵不规范的地方。于是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写成《中原音韵》,后又作了多次修订。《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②《中原音韵》的内容
三个方面内容:
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所谓“中原之音”,也就是指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周氏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周德清对曲韵的归纳主要以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为依据,),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第三部分,“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
①曲调
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商调〕等其实指的就是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
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
1、宫调及演变
“宫调者,所以限定朱器管色之高低也。”这是吴梅《顾曲麈(zhǔ)谈?论宫调》所注。就音乐而言,不管是当时的南曲,还是北曲,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2、宫调的分类
周德清《中原音韵》一书列举元曲使用曲牌的宫调共有十二种,它们是: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吕宫、中吕宫、南吕宫、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
3、宫调的应用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散曲中有一种情况,即同名的曲牌,所用的宫调不同,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曲牌了,比如〔正宫·端正好〕和〔仙吕·端正好〕是不同的。〔双调·水仙子〕和〔商调·水仙子〕是不同的。
曲牌
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即指曲调的名称和乐曲的调式,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曲牌名就是俗称“牌子”。
曲牌的文字部分须“倚声填词”,多作长短句,少用齐言。
各曲的句数﹑用韵﹑定格(何处可加如“也罗”之类的和声),以及每句的字数,句法和四声平仄等,都有一定格式,从韵文文体来说,曲牌即为此种文体的格律谱。
曲牌
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其曲牌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曲牌的种类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收有北曲常用曲牌计三百三十五个 。其中黄钟二十四个,正宫二十五个,大石调二十一个,小石调五个,仙吕四十二个,中吕三十二个,南吕二十一个,双调一百个,越调三十五个,商调十六个,商角调六个,般涉调八个。
曲牌的来源
明王骥德《曲律》说:“曲之调名﹐今俗曰‘牌名’”。可见“曲牌”之称由来已久。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後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如〔折杨柳〕﹑〔后庭花〕﹑〔虞美人〕﹑〔懒画眉〕等﹐遂成“曲牌”。
曲牌的基本形式
a.由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联成一套
b.主要有一支曲牌多次重复(其中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构成一套
c.古人所说的“子母调”,即除引子、尾声之外,基本上由两支曲牌交互循环而成。类似缠达。
套曲中的曲牌排列有一定的层次。基本上是慢曲在前,次为中曲,急曲在后,依次递变。
曲牌的特点
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全国共有300多种戏曲曲种,在音乐体系上分为两种:板腔体和曲牌体。绝大多数剧种是板腔体,少数是曲牌体。
②标题格式
元曲的标题格式
     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如:中吕、越调、双调、仙吕等,就是这首曲子的宫调。
第二部分如:我们平常说的“天净沙”、“山坡羊”、“醉花阴”,就是一个曲牌,这比较类似于宋词的格式,但是语言更自由,感情更直白一些。
第三部分如:“秋思”“渔夫”等,指所表达的主题,也就是题目。
简单说
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中吕?山坡羊〕苏武持节。
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③什么宫调?
喜春来:中吕宫、正宫。
凭栏人:越调,即黄钟之商声也。
梧叶儿:属商调曲调,又属仙吕宫曲调。
落梅风:北曲属双调。
小桃红:越调。
四块玉:南吕。
醉中天:中吕、仙侣调。
干荷叶:南吕宫。
山坡羊:北曲中吕宫、南曲商调,都有此曲牌。南曲较常用。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
①平仄
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 这一点大家在查阅《中原音韵》的时候,每个韵部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去。
1、平仄严格。
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3、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
元曲平仄严格,但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如上次讲义中举的例子:
白朴的
天净沙: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草字处,以上声代替平声。
北曲中在一定条件下平声和上声可以互换)
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
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
①律句
(1)字音组合平仄相间,跟宋词没有什么不同, 很多曲牌与词牌一样,在字音组合上只有平与仄的区别。
(2)字音组合平仄相间,但分去上。
    有些曲牌,其字音结构主要是平仄组合,但也间杂有去上组合。
②非律句
    元曲虽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②韵律:
《中原音韵》作为押韵的规范,
一般来说,初学者要学做元曲,可以根据同一曲牌的共性,总结出这一曲牌最合理的平仄韵律关系,这一方法虽难免有以偏概全的缺点,但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还是可取的;另外《四库全书》在考校词谱时同样运用了这一方法;在《四库全书》的提要中说:“今之词谱,皆取唐宋旧词,以调名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句法字数;以句法字数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平仄;其句法字数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又一体;其平仄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可平可仄。自《啸余谱》以下,皆以此法,推究得其崖略,定为科律而已。然见闻未博,考证未精,又或参以臆断无稽之说,往往不合于古法。”
元曲的韵律
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这一点大家在查阅《中原音韵》的时候,每个韵部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去。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
①10种对仗
一、合璧对
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
二、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
亦称三句对,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中没有,而词中亦少见,少见也即是有。
三、扇面对(隔句对)
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这种对法在诗词中是不用的,在六朝时常用的骈文体就是扇面对。这种扇面对,就是我们在辞赋中学过的隔句。
四、救尾对
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
五、首尾对
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
六、连璧对        
  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此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的。
七、联珠对
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
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
八、两韵对
    前面我们交流了,曲词一般用韵有较密的特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
九、衬字对
王力《汉语诗律学》:“曲和词的最大分别就在于有无衬字。”
所谓衬字,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而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
对于衬字,我们将会在以后的交流中进行。由于衬字的出现,使得曲词中本来是对仗的句子,看起来不对仗了。
十、叠字对
在宋代词作叠字运用中,最为赞赏的是李清照名作《声声慢》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字,超然笔墨恒蹊之外,确实是大胆的创新。这十四字内包容着千种愁情、万斛怨恨。
②对仗的特点
由以上对仗形式来看,古代戏曲曲词的对仗形式,较古典诗词更为丰富。它具有以下特点:
1、曲的对仗,既可平仄相对,也可同调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2、俗语入对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古代戏曲“本色当行”的特点有关。
   戏曲作家特别注重剧本的表演性,就必须将曲词写得通俗明晓,使口语韵律化。
3、戏曲曲词衬字多,所加衬字,多数相对,但也有不对的情形。有时,须正确区分正文和衬字,并剔除衬字,才能判别曲词是否对仗。

谨以此献给在汉江堤防汛一线的人们
(商调*集贤宾)汉江汛
文/烛光
(集贤宾)汉江景滩垂绿篱,桥跨似虹飞。泊浪汹,洪涛逸动,沥雨激,险岸湫湄。汛夏至,舒枕难眠,庶民忧,燥夜怆凄。问天可寻神殿邸?去无径,欲借云梯。泉流能聚涌,细雨可成浽。
(逍遥乐)不求黄帝,无惧灾情,何须后羿。有党亲为,出良策,镇守平危。万马千军皆是魁,探隐患,日夜巡堤。一任蚊虫侵倦肌,护江城,哪觉身疲。雨还倾泻,水在奔流,人注澜漪。
(醋葫芦)眠露丘,伞作衣。一腔热血举红旗,两眼锐光凝软基。官民协力,泰山阻路手轻挥。
(浪里来煞)云渐稀,圆月美。只待洪峰直退再现晨曦  只待乌水浊澄清见底 ,只待鱼鸥唳。只待喧街又噪日异惊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32

帖子

2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7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7-17 22: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芝蘭幽谷 于 2020-7-17 23:15 编辑

小渔村元曲八期毕业答卷学号:曲862
网名:芝籣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元曲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元曲有六大特点: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往往追求团圆结局;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 词与曲的区别:1) 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
2) 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
3) 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             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
宋词:词牌十标题(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中吕•山坡羊〕苏武持节。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从音韵上看,北曲入声字派入平、上、去三声,没有入声字。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 《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元代周德清在其创作实践和对北曲的研究
过程中,深感一般北曲作者和演唱者在语言、声韵、格律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他认为他们的作品“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同时也扬弃了他们用韵不规范的地方。于是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写成《中原音韵》,后又作了多次修订。《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原音韵》的内容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第三部分,“作词十法”

6
、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答:元曲的曲调
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商调〕等其实指的就是那个曲在演唱
时所适用的曲调。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
1)、宫调及演变
“宫调者,所以限定朱器管色之高低也。”这是吴梅《顾曲麈(zhǔ)谈•论宫调》所注。就音乐而言,不管是当时的南曲,还是北曲,每种曲调都属
于一定的宫调。
2)、宫调的分类
周德清《中原音韵》一书列举元曲使用曲牌的宫调共有十二种,它们是: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吕宫、中吕宫、南吕宫、双调、
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
3)、宫调的应用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散曲中有一种情况,即同名的曲牌,所用的宫调不同,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曲牌了,比如〔正宫·端正好〕和〔仙吕·端正好〕是不同的。〔双调·水仙子〕和〔商调·水仙子〕是不同的。
元曲的标题格式
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如:中吕、越调、双调、仙吕等,就是这首曲子的宫调。
第二部分如:我们平常说的“天净沙”、“山坡羊”、“醉花阴”,就是一个曲牌,这比较类似于宋词的格式,但是语言更自由,感情更直白一些。
第三部分如:“秋思”“渔夫”等,指所表达的主题,也就是题目。
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中吕喜春来〕
〔越调凭栏人
〔商调梧叶儿〕
〔双调落梅风〕
〔越调小桃红〕
南吕四块玉〕
南吕醉中天〕
南吕干荷叶〕
中吕山坡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32

帖子

2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7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7-17 23: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j接上面)曲862-芝蘭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中原音韵》每个韵部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去。
1)、平仄严格
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
律句
2)字音组合平仄相间,但分去上。
有些曲牌,其字音结构主要是平仄组合,但也间杂有去上组合。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对仗种类
1)、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这种对仗形式在曲词中普遍采用。
2)、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
3)、扇面对(隔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
4)、救尾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
5)、首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
6)、连璧对: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此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的。
7)、联珠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
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
8)、两韵对:曲词一般用韵有较密的特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两韵对。   
10)、叠字对:因为元曲具有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在格律上又比较宽的缘故,妙用叠字更显得缠绵流转,音节和美,琅琅上口。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小令: 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原是民间的小调,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多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 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小令的形式
小令分为寻常小令、摘调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和集曲五种形式。
重头小令:
重头:又叫“联章”,见于北曲,指同一曲调的反复或联缀,数量不限。
重头小令:是指以同一宫调和曲牌,重复填写几遍或若干遍,即围绕某一主题撰写数支曲子。
带过曲:
带过曲是散曲小令的一种体式。即由两三个曲牌联缀在一起使用的特殊形式,通称为带过曲。每支带过曲的具体名称,即由该曲所用的各个曲牌名称组
成,并在中间夹以“带”“带过”“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
这种衬字在歌唱时,应该轻轻地带过去,不占重要的拍子;尤其北曲就是如此。
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小令所用的衬字相对较少,南曲更要少用或者不用,套曲、杂剧则比较多。 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字。
衬字的作用是:补充正字语意的缺漏,使之内容更加完整充实,语言更加周密丰富或生动,或者使字句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
由于衬字不受格律的限制,不讲平仄,不拘字数。既可以补充语义,也可以增加语言的感情色彩,因而作者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可以表达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一是加于句首,二是加于句中,三是加于句末(一般情况下,衬字是不能加于句末的,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加于句末)。
注意:衬字均不拘平仄
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戏曲音乐名词。 同曲变体连用。 在北曲中, 一个曲牌被反复运用, 一般从第二曲起称为幺篇。
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我们在读北曲或北曲谱时,经常可以看到“幺篇”之谓,或写作“么篇”,也有简作“幺”或“么”的。
带幺篇小令很多,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小令都可带〔幺篇〕。某个曲牌是否可以连用“幺篇”,与其“幺篇”的基本定式,是元人都早已确定下来的。我们在创作曲子时,不能随意把曲牌加上“幺篇”,而造成画蛇添足。
曲之“幺篇”与“重头”是不同的。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集曲: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
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集”与“犯”
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就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
和“摊破”字样。
集曲的写作要求
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虽然元曲三百首中没有收录的。
但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但我们要掌握的是集曲也有一定的写作规律。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
的境界。
散套的分类:
分三种形式:
1)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
如: 正宫中的〔端正好〕,常与〔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连用;
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
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吕正庵的正格小令〔后庭花〕,王实甫〔西厢记•后庭花〕,我们通过对照 “我则道”和“元来他”之类
是衬字,而“拂”和“染”就是句子中的增字,“特风流特煞思;”“特聪明特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这四句是这支曲子的
增句。周德清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所谓句字可以增损,是和衬字不同的,衬字是曲字以外的字;而周德清所谓句字可以增
损,则是曲字本身可以增损,衬字在句子中不论平仄,增句如加在正格押韵处,一般要求押韵。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1)我们知道了元曲统一用《中原音韵》,周德清将平水韵重新划分成十九部。
2)韵中宽、中、窄和险韵部划分
曲韵也像诗韵一样,可划分为宽韵、中韵、窄韵和险韵,王力先生对其中一些韵部进行了划分:
宽韵:齐微、鱼模、萧豪;
中韵:真文、尤侯、江阳、庚青、先天、皆来、家麻、歌戈、车遮和东钟十韵;
窄韵:寒山、监咸和支思
险韵:桓欢、侵寻和廉纤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借韵  2)赘韵  3)暗韵  4)重韵   5)失韵

16、什么是杂剧套数?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
答: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关于
借宫,下节课再作交流。
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
有人说二者基本相同,只有大小和完善程度之差别。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
的,这个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06:52 , Processed in 0.0733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