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清心竹

清心竹《资治通鉴》魏晋班作业汇总1-5年级

[复制链接]

6

主题

601

帖子

13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6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5: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班一年级第10讲
1.你对蜀的兴废的理解
答:回首蜀国的建立至灭亡,真是令人感慨万千。想当初,留下了多少千古成语:义胆忠肝的“ 桃园结义,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智勇若定的“七擒七纵”、“ 单刀赴会”“…..、笔力纵横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随着蜀的灭亡,这一切都被淹入历史的洪流中,任由后人品评,恰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2.简述司马昭、钟会、姜维、邓艾、卫瓘之间的内斗
答:这几位大将之间的内斗,看讲义看了半天,太复杂了,把我都看糊涂了。总的说来,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后,司马氏想巩固政权,钟会认为自己功高,想谋反,姜维不甘心作亡国奴,一心想重振旗鼓,恢复汉室,邓接管成都,与钟会不合,卫老巨滑。总之,乱成了一锅粥。现摘录几段讲义以示其“乱”:
邓艾之死,是由于钟会忌其功,密告诬陷,以至邓艾枉死。邓艾一介将军,却自居亡蜀之功,擅作主张,封刘禅等人官职,这自然使得司马昭很不高兴。。“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司马昭告戒邓艾凡事要先上报,不能擅自做主,但是邓艾却还不以为然,还申辩道:“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邓艾的一个“专之可也”,遭到司马昭的猜忌,因为司马昭自己对魏也是“专之可也”,所以邓艾的“专之可也”不免于被司马昭怀疑有“谋反”之嫌。所以,邓艾之死,是由于司马昭的猜忌而造成的。
钟会内心怀有叛离之志,姜维已有所察觉,就想促成他的作乱。从此他们俩感情融洽关系密切,出则同车,坐则同席。钟会因邓艾承旨专权行事,就与卫一起密报邓艾有谋反的表现。钟会善于摹仿别人的字体,就在剑阁拦截了邓艾的奏章和上报事情的书信,改写了其中的话,让言辞狂悖傲慢,有很多居功自夸之处,同时又毁掉晋公司马昭的回信,亲手重新再写以使邓艾生疑。
钟会派卫先到成都拘捕邓艾,钟会因卫兵力少,想让邓艾杀掉卫,再借此事定邓艾的罪。卫知道他的意图,但又不能抗拒命令,于是在深夜到达成都,传檄文给邓艾所统领的将领,声称:“我奉诏来拘捕邓艾,其余的人一概不予追究;你们投向官军这一边,则如先前平蜀时一样再加爵赏,如胆敢不出,则要诛及三族!”等到鸡鸣时分,诸将都跑到卫这里,只有邓艾帐内之人未来。到早晨,打开营门,卫乘坐使者车,直接进入邓艾帐内;邓艾还躺着未起,于是把邓艾父子抓起来,把邓艾置于囚车中。诸将想要劫持邓艾,就整兵奔向卫的营帐;卫不带卫兵只身出来迎接,又假装书写表章,说将要申明邓艾没有反心。诸将相信了他而未劫持。
钟会到了成都,派人把邓艾押送京师。钟会所忌惮者只有邓艾,邓艾父子既已被擒,钟会则独自统领大众,威震西部地区,于是下定决心阴谋反叛。
姜维想让钟会杀尽从北方来的诸将,自己再借机杀掉钟会,全部坑杀魏国兵士,重立汉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1

帖子

13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6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5: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班二年级第1讲
1.谈一谈晋武帝治国,与曹魏相比有了哪些改变。答:晋武帝是继魏氏苛酷奢侈的政治之后登极的,他以仁厚节俭的作风纠正魏氏的弊端。太常丞许奇是许允的儿子。晋武帝将要在太庙行事,朝廷中议事的时候,大臣们认为,许奇的父亲因过被诛,许奇不宜在武帝身边供职,应当委派他担任朝廷外的官职。晋武帝于是追述许允的名望,称赞许奇的才能,提拔他担任祠部郎。有关部门称,宫中所用的青丝牵牛绳断了,晋武帝下诏,用青麻代替青丝。
晋武帝解除了 魏对汉朝宗室的禁锢。曹丕篡汉之后,为防止汉朝复辟,对汉朝宗室百般防范,禁止他们做官。现在这一禁令也解除了。晋武帝下诏,免除魏宗室的禁锢令,废除部曲将领及州郡长吏纳人质于京师的制度。
2.吴国主动进攻晋国,是否正确,理由为何。
答:吴国主动进攻晋国,我认为不正确。理由如下:
一是晋国虽是新立的朝代,但是魏元帝禅让的,没费一兵一卒,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稳定,这时候攻打晋国不合适。
二是晋武帝上台后,在魏国的管理体制上,扬长避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晋国比魏国实力更加雄厚,更加深得人心。这时候攻打晋国不合适。
三是晋国没有其它敌人,专心对付吴国,吴国的进攻必然无功而返。
四是吴国国主不加强自身建设,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国主孙皓居然还在醉生梦死,大兴土木,连大臣们都被派去修宫殿,孰轻孰重都把握不准,孙皓太糊涂了。
五是东吴为数不多的正义之士,要么去世,要么被排挤。使得吴国后继乏人。
六是吴国国主孙皓荒淫无度,残暴透顶,又宠信太监陷害忠良,已经不得人心,自身都难保了,不想着对攻打晋国,不是雪上加霜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1

帖子

13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6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5: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班二年级第2讲
1.嵇绍该不该做晋朝的官?
答:这个山涛真是多事!以前荐举嵇康,害得嵇康命都没了,现在又向晋武帝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真是吃饱了撑的!看来那封绝交书还没把山涛叫醒!
既然推荐了,晋武帝就下诏征召嵇绍。嵇绍由于父亲嵇康获罪,所以隐居在家,他想拒绝征召,不去赴任。山涛对他说:“我为你想了很久了,天地、四季尚且有消有长,互为更替,更何况对于人臣司马光曰:从前舜诛杀了禹的父亲鲧,而禹却为舜而效力,这是因为禹不敢废弃国家大事。经山涛这么一劝,嵇绍就答应了!
那么,嵇绍到底该不该做晋朝的官呢?我认为是不可以的。嵇绍之父是被司马氏无辜杀害的,杀父之分不共戴天!怎么还能去为他卖命?!所以,嵇绍为为晋朝做官,是大不孝!
2.谈谈众议和独断的利弊。
答:众议和独断,各有利弊。在古代,其利弊就看君王了。如果君王是个民主派,那就适合众议,如果君王是个独裁者,千万别去跟他“众议”,否则就是拿性命作赌注。《资治通鉴》里这类的例子枚不胜举,比如吴国的孙皓是个独裁者,每次宴会群臣都要把大臣们灌醉。他设置了黄门郎十人,专门负责搜集大臣们的过失。每次宴会结束以后,这十个人就向吴主汇报大臣们的过失,凡是大臣中有抵触的、说了错话的,都向吴主举报,严重的被判刑、处死,轻的也要当作罪状记录下来,因此朝廷上下人心相离,没有人肯为吴主尽力。象这样的人,您还敢跟他提“众议”?当然,如果君王很民主,还是应该勇敢地“众议”,这就是孔子说所的“有道则行,无道则藏”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1

帖子

13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6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5: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心竹 于 2020-10-9 16:03 编辑

魏晋班二年级第3讲
1.分析东吴灭亡的原因
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赛。究其原因,东吴的后代忘记了先辈创业的初心,不居安思危,躲在安乐窝里坐享其成,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丛生,最终不支,直至灭亡。比如:一是国主荒淫无度。晋灭吴时的吴国皇帝是孙权的孙子孙浩,此人沉迷酒色,税收又高,民不聊生,但是所征之税全部用于个人开销,连军队都吃不饱饭!二是人才流失严重。陆逊死后东吴再也没有一流大将,三是国防力量薄弱军队吃不饱又缺乏训练,甚至经常小队小队的叛逃西晋,连一些高官也是纷纷叛逃晋朝。在这种情况下,准备了17年的司马炎率兵20万兵分六路进攻东吴,东吴水军主动投降,这使得长江天堑失去了作用,晋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一路南下,而东吴陆军也大多主动投降,
2.总结晋武帝执政的得失。
答:实在说,我对司马氏是有偏见的。认为其来路不正,必定不会有好下场。虽然说晋武帝司马炎结束了三国时代,使天下复归一统。单凭这一点,就足以留名青史,那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两代人的不懈努力换来的。不过,既然历史不能更改,既然晋武帝已经当了皇帝,既然老师要我总结他执政的得失,我也就勉为其难地说说吧。司马炎做得好的方面:一是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二是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三是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四是还重视法律,推行以法治国;五是能容纳直言。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司马炎做得不好的方面:一是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二是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使得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三是立了个“傻子”太子为皇储,简直就是在自掘坟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1

帖子

13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6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5: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班二年级第4讲
1.魏晋玄学泛滥,原因为何?答:魏晋玄学泛滥,主要因为当朝者喜好玄学,下必效之。当时,贾谧、郭彰的权势日益兴盛起来,宾客挤破了门。贾谧虽然骄横奢侈,但却爱好学问,喜欢接纳士大夫。郭彰、石崇、陆机、陆机的弟弟陆云、和郁以及荥阳人潘岳、清河人崔基、勃海人欧阳建、兰陵人缪征、京兆人杜斌、挚虞,琅邪人诸葛诠、弘农人王粹、襄城人杜育、南阳人邹捷、齐国人左思、沛国人刘緕、周恢、安平人牵秀、颖川人陈、高阳人许猛、彭城人刘讷、中山人刘舆、刘舆的弟弟刘琨,都归附于贾谧的门下,号答二十四友。和郁是和峤的弟弟。石崇和潘岳,格外谄媚地侍奉贾谧,每当等候到贾谧以及广城君郭槐出来了,就赶紧从车子上下来,站在道路的左边,望着贾谧、郭槐车后扬起的尘土行跪拜礼。
还有王戎担任三公,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下属,轻身外出游玩。他所赏识提拔的人也都只看虚名。阮咸的儿子阮瞻曾经与王戎会面。王戎问他说:“圣人看重名分,老、庄明了自然,他们的宗旨是相同还是不同?”阮瞻说:“莫非同?”王戎赞叹不已,于是征召阮瞻,当时的人们称之为“三语掾”。
再比如王衍担任尚书令,南阳人乐广任河南尹,他们都喜好清谈,存心于事务之外,在当时很有名望,朝野上下倾慕他们并争相仿效。王衍和他的弟弟王澄,喜好评论人物并定其高下,当世之人都把他们的评价作为标准。乐广性情淡泊谦和,简约,清明广远,与世无争。他谈论起来,总是以简略的语言辨析事理,使人感到心服、满足,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他就保持沉默。他谈论人,必定先称赞这个人的长处,那么这人的短处不用他说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王澄以及阮咸、阮咸的侄子阮脩、泰山人胡毋辅之、陈国人谢鲲、城阳人王、新蔡人毕卓,都以放纵任性为通达,甚至喝醉了酒发狂,裸体,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胡毋辅之曾经畅饮,他的儿子胡毋谦之见到了,厉声叫着他的字说:“彦国,你是上了年纪的人了,不应当这样作!”胡毋辅之欢喜地笑起来,叫他过来一起喝酒。毕卓曾经任职吏部郎,邻室的主人酿造的酒熟了,毕卓喝醉了酒。夜里,溜到放置酒瓮的房间里去偷酒喝,被看管酒的人捆绑起来,第二天早晨一看,原来是毕吏部。乐广听说以后笑他说:“名分礼教之内自有欢乐之处,何必如此!
魏晋时期,士人多好玄学,不务实事。这是由于这段时期以来,篡弑频繁,每一次权臣上台,都要把朝廷中正直的势力清洗一次。这也是对人的素质的一次次逆淘汰。于是士人们渐渐学会了明哲保身,靠空谈不切实际的东西、饮酒作乐来打发时间,醉生梦死,逃避现实。这是时代的悲剧。
2.分析一下杨骏倒台的外因和内因。
答:杨骏倒台是历史的必然,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外因在于朝廷官员互相争斗,大多不满杨骏,想掀他下台。杨骏想独揽大权,但其即无威望,又无好名声,大家都忌恨他。一场危机正在逼近,他还浑然不知。杨骏当政,严厉琐碎而又专断固执,朝廷内外的人都恨他。劝他的人有很多,杨骏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如果他听得进劝,和各派别势力搞好关系,平衡好各方权利,也许就没事了。没那个本事却要吃独食,这是作死的节奏。已经看出杨骏要完蛋,于是纷纷躲避。孟观、李肇禀告晋惠帝,夜里撰写诏书,诬陷杨骏谋反,朝廷内外戒严,派遣使者遵诏命废除杨骏,以侯爵的身份回家。命令东安公司马繇率领殿中四百人讨伐杨骏,楚王司马玮驻守在司马门,任命淮南相刘颂为三公尚书,驻兵守卫毅中。当时杨骏住在曹爽从前的宅第,位置在武器库南边,他听到皇宫内有变动,逃到马房里,被人杀死在那里。杨骏不仅住在曹爽的府邸里,就连行事作风也和曹爽一模一样。平时大权独揽骄横跋扈,遇事优柔寡断。明明有机会主动出击平叛,却缩在家里坐以待毙。
内因在于自身骄横跋扈,专门和好人作对,挖晋朝的墙角,最终惹祸上身。晋武帝病重时,杨骏不让大臣们守候在晋武帝身边,他趁着这个机会,擅自作主把晋武帝身边重要亲近的职位都换了人,培植他自己的心腹。他还篡改遗诏,排挤走司马亮。晋武帝死后,杨骏进入太极殿居住,这时晋武帝的棺材将要移到太极殿停柩,六宫妃嫔都出来与晋武帝的灵柩辞别,杨骏却不下殿,用一百名勇士保卫他。太极殿是晋朝皇宫的正殿,杨骏竟敢跑到那里去住,简直是目无君上。由此可见他多么骄横跋扈。
杨骏心里明白他平时就没有好名声,他想效法魏明帝即位的先例,普遍给大臣们进封爵位,以便讨好众人,收买人心。晋武帝刚刚去世,还在国丧期间,杨骏就打算把丧事当喜事来办,引起人们不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1

帖子

13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6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5: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班二年级第5讲
1.谈一谈你对《徙戎论》的看法。
答:太子洗马陈留人江统,认为戎人、狄人祸患中华,应当尽早断绝为祸的根源,于是作《徙戎论》以提醒朝廷。江统的这篇《徙戎论》,博古论今,可以说是切中要害,把数百年来中原王朝在对待夷狄中犯下的重大失误指了出来,我完全赞同江统的观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野蛮而又落后的夷狄,看汉人居住的地区土地富饶,物产丰富,便不断南下劫掠。同时,它们又是毫无廉耻之辈。实力弱的时候可以卑躬屈膝装孙子。等缓过劲来,又复叛。历史上很多中原王朝出于安全考虑,将打败的或主动归附的夷狄,安置到内地。其初衷是便于监管。刚一开始这些夷狄确实很老实,甚至对中原王朝把它们从塞外苦寒之地迁到富庶之地而感恩戴德。可一旦中原出现变故,这些原本老老实实的夷狄便乘势而起,屠杀汉人,霸占中原。五胡乱华就是血的教训。因此,对夷狄要时刻提高警惕,不可引狼入室。
2.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问题上的失误。
答: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本身没有失误。错就错在立太子上。晋武帝明知道儿子是个白痴,但看在孙子聪慧的份上,才立儿子为太子。但俗话说:竹子都靠不着,还靠笋子(孙子)?殊不知,有这样的糊涂白痴的爹,对孙子只能是祸。其后,贾皇后对这个孙子百般使计,先不使其成才,直至想法贬为平民,最后连日平民都没得做,非弄死不可。可怜这个聪慧无辜的皇孙哟!
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本身没有失误。错还错在选皇妃上。贾南风,又丑又恶,心肠歹毒,无所不用其极,她自己没有儿子,但宁愿使诡计让外人继皇位,也要废掉太子。这等于是断送了晋氏江山啊!这是晋武帝为自己选的好儿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1

帖子

13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6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5: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班二年级第6讲
1.司马冏为什么在短短一年内由平叛英雄变得身败名裂?
答:司马冏变得身败名裂,纯是咎由自取,主要是由于他骄纵奢侈、独揽大权。古诗说得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司马冏为首的三个王,起兵诛杀篡位的司马伦,迎立晋惠帝复位,被授予极高的荣誉和权力。显然,这种超出正常制度下的权力分配,是非常容易再次爆发冲突的。
司马冏想长久地独自控制朝政,但因为惠帝的子孙都死了,便清河王司马覃为皇太子,让司马冏担任太子太师。司马冏此举,用意再明显不过了。扶持一个小皇帝,他就可以长久揽权下去了。可他这样做,其他诸侯王岂能善罢甘休。很快,争权者又要来了。
司马冏如愿以偿,颇有些骄纵奢侈而独揽大权,大规模地建造府第,拆毁公私房屋上百处,格局规模与西宫相当,在朝廷内外失去声望。大臣们忠言相告,可司马冏得意忘形,目空一切,听不进劝告,这是要乐极生悲的节奏。 司马冏作为亲王,功成身退回到封地,也同样是荣华富贵享受不尽。可惜他连履行约定封赏其他功臣、与诸王分享权力都做不到,更别说让他退出朝堂了。这种不知进退的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最终被长沙王司马乂所杀。
2.李特为什么能迅速崛起?
答:李特能迅速崛起,主要是因为他抓住了民心。
罗尚遣送流民,限令七月上路,当时流民分布在梁州、益州地区,为人当佣工,听说州郡逼迫遣返,人人忧愁怨恨,不知所措,加上雨水很多,当年的粮谷还没有收打、没有东西用作路费。李特多次请求留下流民,流民们都感激而倚仗他,许多人互相携带归附李特,使归附李特的人越来越多,一月之间超过两万人。李流也聚集了几千人。流民的心全让李特收买了过去。
李特把部下分作两个军营驻扎,李特在北营,李流在东营,修整铠甲磨砺兵器,严阵以待。六郡的流民一致推举李特为镇北大将军,按照正式程序拜官受爵,封任他的弟弟李流为镇东大将军,号称东督护,镇守统领一方。李特与蜀地百姓约法三章,遍施恩惠,取消劳役,赈济帮助百姓,以礼尊待贤人,提拔怀才不遇之士,军队政务严肃井然。蜀地百姓非常高兴。罗尚多次被李特击败,就设置大量工事,沿着郫水安营扎寨,战线长达七百里,与李特对峙,并向梁州和南夷校尉请求救援。李特也是有才能的人,和罗尚这些昏官相比,高下立判。历来反叛能成功的,都在于迅速聚拢民众在身边,李特深知这一点,抓住罗尚统治暴虐,民怨沸腾的时机,反其道而行之,把民心争取到了手中。通过与罗尚几次战争交锋的胜利,李特风头正盛,势不可挡,其野心也迅速膨胀,给自己加官进爵,这就马上要称王称帝的节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1

帖子

13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6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5: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班二年级第7讲
1.嵇绍之死算不算为国尽忠?
答:嵇绍不应当死而死,不仅仅是违背了祖先志节而为仇贼子孙殉难的问题。晋惠帝进行北征,下诏嵇绍随行,以惠帝的昏庸怎能赏识嵇绍并加以任用呢?实际是司马越的意思。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颖、司马顒、司马越等人,不顾宗亲关系,而互相杀戮,所作所为至为不仁。偶然控制了皇帝,便假托正宗,尊奉一个如同木偶般的懦弱君主以征讨别人。作为君子,应当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嵇绍却说:“臣下护卫君主,不惜以生命护之。”这实在是荒唐之言。他这哪里是尊奉天子,不过是在为司马越卖命而已。情愿做司马越的奴仆而舍生忘死。然而,不知有父母的人,更不知有君主。名可以借用,势可以依仗,奉旨意而盲目追随,这种人不死,那才奇怪呢。秦准曾对嵇绍说:“你可有驯服的良马吗?”意在提醒嵇绍以避免遭到杀戮。而嵇绍却不悔悟,无知之人的无知,终于导致了自取灭亡的结局。
2.如果你是八王之乱时期的一个晋国朝臣(文官),乱世中你将何去何从?
答:圣人说得好: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样八王之乱的国家,有何留恋,离开是最好的办法。如果不能离开,圣人还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我会辞去文官,隐居起来。不过,乱世之际,哪有隐居之地呢?大凡乱世,最遭殃的是平民百姓。谈何去从?人世一浮萍,只有随波逐流,哪能由我作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1

帖子

13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6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5: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班二年级第8讲
1.晋武帝有哪些失误遗患后世?
答:晋武帝最大的失误就是选错了接班人,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无能的皇帝,使得晋朝经历八王之乱,君臣之乱,朝野之乱,以及后来的五胡乱华,这一切都是这个无能的接班人造成的。晋武帝明知晋惠帝白痴一个,根本没有做天子的能力,却一直对其进行袒护,并且不改换皇位继承人。
当然,晋武帝也不是什么好鸟。不正当得来的皇位,肯定不会有好结果。之所以有“八王之乱”,看似惠新帝无能,其实正是这些子孙们学习“祖先”的结果,也算是咎由自取。晋武帝还有一个失误就是分封诸王使其掌管军队。这样做,为“八王之乱”制造了条件。而且这些“王”们互相争斗,打不赢就请外援-匈奴、鲜卑、拓跋,这无异“引狼入室”,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患。2.评价一下刘弘的功劳。
答:东晋据有江南以维系华夏正统,主要是刘弘的功劳。刘弘任用淘侃、诛灭张昌、平定陈敏,江南地区因此得有完整领土。陶侃很有才干,而刘弘则很有器量,只有刘弘善于任用陶侃,陶侃固然在刘弘的庇荫之下,然而,刘弘又不仅仅是以器量而取得成功。刘弘无论做什么,都能坚持以正直、正义。司马越征讨司马顒,司马顒假借皇帝诏书指使刘弘攻打司马越。刘弘不为司马顒去攻打司马越,也不为司马越而去攻司马顒,并致以书信责其罢兵,这是正义之举。司马顒、司马越都是祸乱天下的叛逆者。但由于厌恶张方的凶残,刘弘不得已在两者之问选择了司马越并受其节制,这也是正当之举。虽受司马越节制,却始终不率兵北犯朝廷以诛杀司马顒,这依然是正义之举。张光其人是司马顒的私人亲信,因其征讨陈敏有功,刘弘因为他是司马顒的亲信缘故而压抑他,这又是正当之举。天下方处在动乱之世,而始终能够坚持正义,行则当行其事,止则当止其事,不肆意妄为,也不投靠哪个强者。千年以后,如见其像山岳立于海洋那样的气度。如果能晋朝举国能多任用几个刘弘这样的人,国家则虽然有乱却不会灭亡。可惜刘弘未能执掌国政,而且过早地去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1

帖子

13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6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5: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班二年级第9讲
咏刘渊,律或绝一首。
晋朝历史太荒唐,夷狄爬来一只狼。
能讲汉言要继汉,更披羊革妄称羊。
刘家先祖血成碧,汉室儿孙不认黄。
可叹黎民征战苦,中原游戏又登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5:26 , Processed in 0.0622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