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更上层楼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更上层楼作业汇总

[复制链接]

4

主题

363

帖子

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1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2: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魏晋班一年级第十讲作业016-更上层楼
1.你对蜀的兴废 的理解
答:蜀国初兴时,当汉末乱世,刘备胸怀大志,礼贤下士,在他周围会聚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一时文武齐备,当其占荆州,取西川,下汉中后,是鼎盛时期,确实具有与曹魏叫板的实力。
蜀国其败始于关羽守荆州之失,当时关北拒曹是成功的,如果关还能东和东吴待刘备西川稳定一段时期,则三国大势历史可能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荆州失,关羽亡后,西蜀偏安一隅,人才凋敝。已经沦为三国中最弱小的国家,刘备伐吴失败,加速了蜀国灭亡的步伐,受托孤之重的诸葛亮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一时也能自保。但后主昏庸,诸葛亮死后,奉遗命继承遗志的人才能均不及诸葛,蒋琬、费祎、董允等执政,因循守成,无有建树,这些人尚能守旧,但他们与诸葛亮也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诸葛亮之后,这批 蜀国精英也相继故去,然后蜀国宦官秉权,政治腐败,国君昏庸,国力更趋衰弱。终于成为三国中最先败亡的国家。
2.简述司马昭、钟会、姜维邓艾、卫瓘之间的内斗
答:司马昭要想篡位,必须建立功业。怎么立功呢?伐蜀。他想大规模伐蜀,可是多数群臣都认为不可,就连一直在关中和姜维抗衡的邓艾都持反对意见,只有司隶校尉钟会赞同。
   姜维在看到刘禅已经降魏,心中悲愤,只能投降。但是,姜维并不甘心,他主动接触钟会,并且挑起钟会在蜀地割据自立的野心。邓艾率先突进成都,在成都耀武扬威 。攻蜀汉的钟会因为嫉妒邓艾先行攻入成都,与邓艾争功,姜维施反间计,煽动钟会污蔑邓艾,卫瓘当时是司马昭派去的监军,他与钟会在司马昭面前恶意诋毁邓艾,最后卫瓘杀死了邓艾父子。
     钟会手中有几十万大军,加上姜维的十万蜀军,倚仗蜀道天险,完全可以在蜀汉自立。于是,钟会和姜维日夜谋划,准备兵变。姜维想在钟会杀掉魏军高级将领之后,自己再杀掉钟会,光复蜀国。可是,消息竟然泄露了,而告密的的人就是卫瓘。卫瓘是司马昭一手提拔的,知恩图报的卫瓘早就把自己的命卖给了司马氏,怎么可能还会跟着钟会一块谋反呢,所以在当天晚上,卫瓘就把钟会要谋反的消息告诉了胡烈等将领。胡烈赶紧调集军队包围了皇宫,不过卫瓘还在里面,所以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而紧跟着,钟会又犯了第二个错误,他居然想要让卫瓘去外面安抚将士。 等到卫瓘出了城,立马就发布讨贼檄文,命令大军征讨钟会。最终钟会被乱箭射死,而作为同谋的姜维眼看大势已去,也拔剑自尽了。三国后期最有名的三个大人物,都被卫瓘这个文弱书生给除掉了,不得不说,卫瓘真的是太牛了。所以在这场政治都整中最后的赢家就是司马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3

帖子

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1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2: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二年级第一讲作业 016更上层楼
本期作业: 1.谈一谈晋武帝治国,与曹魏相比有了哪些改变。答:晋武帝效仿魏国初期的制度。魏宗室诸王都降为侯。追尊晋宣王司马懿为宣皇帝,晋景王司马师为景皇帝,晋文王司马昭为文皇帝;尊王太后为皇太后。封皇帝的叔祖司马孚为安平王;叔父司马斡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肜为梁王,司马伦为琅邪王,封皇帝之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又把司徒司马望等诸子侄共十七人都封为王。任命石苞为大司马,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何曾为太尉,贾充为车骑将军,王沈为骠骑将军;其余的文武官员,提级进爵各有差别。乙亥(二十五日),任命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统领朝廷内外的军事事务。过了不久,又任命车骑将军陈骞为大将军,与司徒义阳王司马望、司空荀等,总共是八公,同时并列设置。晋武帝以魏氏孤立无援的弊害作为警戒,因而大封宗室,赋与他们职权。晋武帝又诏告诸王可以自己选择封国中的官吏,只有卫将军齐王司马攸不敢自选,全部官吏都请求晋武帝指派。晋武帝下诏,免除魏宗室的禁锢令,废除部曲将领及州郡长吏纳人质于京师的制度。这些限制都被取消了。对这些宗室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另外魏国为了防止部将和地方官叛乱,在外派他们到地方上任职时,要让他们留下亲人在京城做人质。这种极其变态的做法,体现了曹魏对自己的统治很没有信心,不信任任何人。无论是姓曹的亲戚还是外姓大臣,都像防贼一样。这样一来,还有谁会真心效忠这个朝廷呢,魏国仅仅延续四十几年便灭亡,也不奇怪。
晋武帝是继魏氏苛酷奢侈的政治之后登极的,他以仁厚节俭的作风纠正魏氏的弊端。太常丞许奇是许允的儿子。晋武帝将要在太庙行事,朝廷中议事的时候,大臣们认为,许奇的父亲因过被诛,许奇不宜在武帝身边供职,应当委派他担任朝廷外的官职。晋武帝于是追述许允的名望,称赞许奇的才能,提拔他担任祠部郎。有关部门称,宫中所用的青丝牵牛绳断了,晋武帝下诏,用青麻代替青丝。
要想得天下,必须“笼络人心”。曹魏的一系列苛刻作风,也给了司马家族“笼络人心”的空间。所以同样是篡位得国,晋朝的寿命比魏国要长久。虽然遇上个白痴皇帝司马衷,引其八王之乱,但东晋仍然在江南延续百年时间。

2.吴国主动进攻晋国,是否正确,理由为何。
答:不正确。就从听信有人说徐绍曾称赞中原之国的美好,就动怒杀徐绍。可见个人有主观有偏见,不核实,就下判决。这性格容易让晋国找到突破口。而且听从孙晧把国都迁到武昌这就加速了吴国国力的损耗,使原本势单力孤更加惨淡何谈进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3

帖子

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1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2: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二年级第二讲作业 016更上层楼
1.嵇绍该不该做晋朝的官?
答:嵇中散是魏臣,嵇侍中是晋臣,各忠自己的君主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个价值观和政治选择都是没有错的;嵇康不愿与司马氏合作有他的苦衷。
他的妻子长乐亭主,是曹操的曾孙女,为魏国曹氏宗亲。另一方面魏曹氏和嵇康都是谯国人,有同乡之谊。以前曹丕当了皇帝的时候,没事就把朝政交给司马懿、陈群他们,自己跑到老家找乡亲们玩耍,曹氏皇室与当地老乡们关系非常好。于情于理嵇康是不能背叛曹氏作二臣的。不要说像嵇康这样的名士不在意那些繁文缛节。要知道忠君爱国并不仅仅是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它应该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价值观,即使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也不能例外;
嵇绍这个人气质不凡,也因为他确实才华出众,拥有卓而不凡的气度。
要说政治理念,我一直认为嵇康是三观最正的历史人物之一,嵇康自己不愿为司马氏效力,但是也从没有干涉过或过朋友为司马氏效力。
嵇康最有名的两篇书信《与山巨源绝交书》和《家诫》里表现的很明白。处处体现着司马氏擅长的儒家的那一套为人处世的方法论。这或许一方面是告诫嵇绍自保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暗示儿子不要像父亲一样自己跟自己死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都有自己的情不得已,不妨碍大家相处做朋友,相互尊重就行。他对他儿子的为官的态度想必也是如此。也是君子所为,无有不妥。

2.谈谈众议和独断的利弊。

答:国家大事,往往赖独断而非众谋。一群人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这个人提出的方案那个人反对,往往会误事。本来这次伐吴时机很好,却被大臣们七嘴八舌给拖黄了。所以说,成大事者,必须有力排众议的果断精神,不能被人云亦云牵着鼻子走。孙权如果听那一群谋士的,早就投降曹操了,哪还有后来的吴国呢?但是众议可以弥补个人思考的不足,在皇权时代,众议是必须的,但是决策者必须有精明的头脑。不能误了良机

3.以羊祜为题,诗词联赋曲都可以,魏晋班投稿小渔村公众号(此题选作,作品小窗交给路漫漫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3

帖子

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1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2: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二年级第三讲作业 016更上层楼
问:简评马太后不接受章帝封自己的兄弟为候。
答:建元二年,章帝想要封赐众位舅舅爵位,太后不同意。太后下诏说:“那些上书奏事的人,都想要借诌媚皇帝谋求好处罢了。从前外戚王氏一天之内有五人同时封侯,当时黄雾弥漫,没听说有天降及时雨的感应。外戚过于富贵显赫,很少不灭亡的。所以先帝对他的舅舅慎重安排,不让他们在机要位置任职,------
章帝看到诏书后悲哀的叹息,再次请求说:“汉朝建立以来,皇帝的舅舅封侯,就像皇子封王一样。太后如果真的心存谦让之意,为什么偏让我不能对三位舅舅施以恩惠呢!------”太后回复说:“我反复考虑这件事,,希望能对国家和马氏两方都有好处,怎么能只让自己获取谦让的名声而让皇帝蒙受蒙受不施恩与外戚的嫌恨呢!------我想到皇帝,是天下人的君主,我因为你还没有超过三年的服丧期,有事关我的家族,所以专断这件事。如果阴阳之气得以调和,边境平静无事,在此之后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了。我则只管含着糖豆弄孙儿,不再干预政事了。” 在马太后的教育感化下,马家内外亲属一致崇尚谦逊朴素,不曾谋取官职。
  又过了两年,有关部门再次奏请为皇帝的舅父们封侯,章帝认为全国粮食丰收,边境太平无事,遂同意了这一建议。马太后听到消息后说:“我年轻时,只羡慕古人名垂史册,心中不顾惜性命。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仍然告诫自己不要贪婪。所以我日夜警惕,想自我贬损。想不到临老却不能遵从自己的心愿,身死之后,我将永怀长恨。”马廖等人表示辞让,章帝不允许。马廖等人只好接受封爵但请求辞官,章帝答应了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3

帖子

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1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2: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二年级第四讲作业 016更上层楼

1.魏晋玄学泛滥,原因为何?
回答: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后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潮。玄学的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立言玄妙,专门探讨“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行事玄远,远离具体事务。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统称为玄学。玄学家多是当时的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举止和虚无玄远的“清淡”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一部分玄学家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依然维护着统治阶级的伦理观念。
玄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正始玄学,以王弼、何晏为代表,是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由汉末才性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尤以王弼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最大。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是魏晋玄学家最喜谈论的著作。他们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是世界的本体,“有”为各种具体事物的存在,是本体“无”的表现。王弼还从哲学上探讨自然与名分、尊卑、名教的关系,宣称名教出于自然,尊卑名分是自然的结果,应当反映自然。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注《周易》、《老子》,著有《论语释疑》,皆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企图齐一儒家,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王、何等玄学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问难析理,反复辩论,称为“清谈”,这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王、何等人出身儒家,身居显位,而又寄托心神于老庄,显示超脱世俗的姿态,既能辩护世家大族放达生活的合理性,又能博得“高逸”的赞誉,所以短时间内玄学蔚然成风。
   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哲学上嵇康、阮籍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嵇康、阮籍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他们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因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对当政的司马氏集团以名教掩饰政治上的腐败极为不满,否认自然与名教一致。这一时期,向秀与嵇、阮相反,认为自然与名教不相矛盾,用“称情”、“得性”解释“自然”,提出“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的主张,认为人的欲望与自然“不得相外”。在有无关系上承认有一个“不生不死”的生物之本作为万有生生化化的根据,但引进了“自生”、“自化”的概念,成为玄学发展中从王弼的贵无向裴頠、郭象的崇有过渡的中间环节。
   西晋玄学,以裴頠、郭象为代表,构成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玄学仍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嵇、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由贵无派发展到极端,使当时一些名士如阮瞻、王澄、谢鲲等人,继承嵇、阮思想中颓废的一面,嗜酒极欲,追求表面形迹上的放达。这种放浪形骸的拙劣模仿完全窒息了玄学贵无派在思想上的创造力,使它走向没落。二是沿着向秀的思想发展为裴頠、郭象的崇有论哲学,裴頠作《崇有论》,指斥时弊,批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风气,重新肯定名教的作用,他在哲学上提出“至无者无以能生,始生者自生也”的观点,反对在万有之外去寻找事物的本性,认为万物“自生而必体有”,没有别的东西作为其存在的根据,从而完成了从贵无向崇有的过渡。郭象进一步发展了裴頠的崇有思想,提出“无不能生有”、“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等新命题,并在万物“自生”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化”的概念,把崇有论推向极端。
   东晋玄学,以张湛、韩伯、陶渊明、袁宏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时司马氏政权南迁,社会矛盾尖锐复杂,齐生死、解脱逍遥的问题便成为玄学的中心内容。张湛注《列子》,综合崇有、贵无学说,把世界和人生说成是瞬息万变、稍纵即逝、虚伪无常的,主张纵欲主义,从而把玄学引入了绝境。这也在政治上反映了门阀士族的没落。东晋以后,玄佛合流,般若学各宗都以玄学语言解释佛经。因此,佛学取代了玄学,中国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魏晋玄学是一种思辨性很强的哲学,玄学的思潮开创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新时期,中国哲学发展到魏晋时期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分析一下杨骏倒台的外因和内因。
回答:西晋武帝时,国丈杨骏位高显赫,把持朝政。常常对自己的两个弟弟,杨珧,杨济说:“我们兄弟要权位永固,任用自己人是最要紧的,若是满朝文武皆为我党,还用怕什么风吹草动嘛?”
  杨珧,杨济颇有见识,他们认为哥哥的做法早晚要出大祸。而杨骏却嗤之以鼻,对自己兄弟的劝谏不以为意。晋武帝病重时,杨骏更加剧了自己的步伐,在朝廷内安插大批亲信。
  晋武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严厉斥责了杨骏。又让汝南王司马亮和杨骏共同辅政,以分杨骏之权。

  杨骏十分害怕,与亲信商议此事,根据亲信的计策,杨骏将诏书藏了起来。于是躲过了一劫。没过多久,武帝驾崩。杨骏变得更加飞扬跋扈起来,更不把即位的惠帝和众大臣放在眼里。
  杨骏整日盘算如何整治他人,大树亲党。他的做法招致了大家的一致反对,很多人还怀恨在心。中郎孟观,李肇对他非常不满,便向贾后诬告杨骏要篡夺皇位。贾后早有干预朝堂之野心,便勾结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一起发动了兵变,将杨骏一党诛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3

帖子

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1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2: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二年级第五讲作业 016更上层楼
1.谈一谈你对《徙戎论》的看法。

答:太子洗马陈留人江统,认为戎人、狄人祸患中华,应当尽早断绝为祸的根源,于是作《徙戎论》以提醒朝廷。江统的这篇《徙戎论》,博古论今,可以说是切中要害,把数百年来中原王朝在对待夷狄中犯下的重大失误指了出来,我完全赞同江统的观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野蛮而又落后的夷狄,看汉人居住的地区土地富饶,物产丰富,便不断南下劫掠。同时,它们又是毫无廉耻之辈。实力弱的时候可以卑躬屈膝装孙子。等缓过劲来,又复叛。历史上很多中原王朝出于安全考虑,将打败的或主动归附的夷狄,安置到内地。其初衷是便于监管。刚一开始这些夷狄确实很老实,甚至对中原王朝把它们从塞外苦寒之地迁到富庶之地而感恩戴德。可一旦中原出现变故,这些原本老老实实的夷狄便乘势而起,屠杀汉人,霸占中原。五胡乱华就是血的教训。因此,对夷狄要时刻提高警惕,不可引狼入室。
2.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问题上的失误。
答: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本身没有失误。错就错在立太子上。晋武帝明知道儿子是个白痴,但看在孙子聪慧的份上,才立儿子为太子。但俗话说:竹子都靠不着,还靠笋子(孙子)?殊不知,有这样的糊涂白痴的爹,对孙子只能是祸。其后,贾皇后对这个孙子百般使计,先不使其成才,直至想法贬为平民,最后连日平民都没得做,非弄死不可。可怜这个聪慧无辜的皇孙哟!
晋武帝对待这位“贤能的皇孙”,本身没有失误。错还错在选皇妃上。贾南风,又丑又恶,心肠歹毒,无所不用其极,她自己没有儿子,但宁愿使诡计让外人继皇位,也要废掉太子。这等于是断送了晋氏江山啊!这是晋武帝为自己选的好儿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3

帖子

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1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2: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二年级第六讲作业 016更上层楼
1.司马冏为什么在短短一年内由平叛英雄变得身败名裂?
答:.司马冏沉湎于宴饮嬉乐中,不上朝,而在自己府第里坐受百官的叩拜,用符节向各官.署发号施令。任用官吏不讲原则,使亲宠小人掌握权力。殿中御史桓豹奏报情况,没有先经过司马冏的府署,司马冏就加以考问追究。南阳隐士郑方,上书劝谏司马冏说:“现在您居安不思危,宴饮玩乐超过限度,是失误之一。皇族骨肉之间本不应当存有细小的芥蒂,现在则不是这样,是失误之二。四方蛮族、夷族并不宁静,您却说功业已经十分盛大,不把蛮夷事务放在心上,是失误之三。战乱之后,百姓贫穷疲困,却没有听说曾经赈济救援,是失败之四。您曾与讨伐司马伦的各路举义之师在神前盟誓约定:战争成功后,及时奖赏,但现在还有未曾被论功受赏的人,是失误之五。”
孙惠上书说:“天下有五难、四不可,而您却全部具备:不避艰险锋芒迎头而上,是一难;聚集英雄豪杰,是二难,与将士官兵分担劳苦,是三难;以弱胜强,是四难;振兴恢复帝业,是五难。四不可:不可长久地享受大名,不可长久地夸耀大功,不可长久地把持大权,不可长久地保持大威。您做那些难事而不以为是难,处在不可的境况却还说这样可以,这是我内心感到不安的地方。您应该考虑功成身退之道,尊崇推举亲近的人,把重任交给长沙王与成都王,谦逊有礼地返回封地,那么辞让天下的吴太伯、辞让国家的曹子臧就不会在历史上独占美名了。现在您忘却高高至极的危险,贪婪权势则受疑忌,即使在官位的高台上面遨游,在宫城重地自由来往,我认为这危险覆亡的忧虑,超过了兵败颍川、阳翟的时候。”司马冏.都没有听取,而诸王对司马冏极度不满,最后手足相残,身败名裂。

2.李特为什么能迅速崛起?
答:李特多次请求留下流民,流民们都感激而倚仗他,许多人互相携带归附李特,李特就在绵竹设棚帐来安置流民。给辛冉去文求他宽限。辛冉勃然大怒,派人在各条大路张贴告示,悬赏捉拿李特兄弟,许下很重的赏格。李特看见后,全部取下带回,与弟弟李骧将悬赏的内容改动了下,这样流民大为恐惧,归附李特的人越来越多,一月之间超过两万人。李流也聚集了几千人。这么一推一让,流民的民心全让李特收买了过去。
而李特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和罗尚这些昏官相比,高下立判。历来反叛能成功的,都在于迅速聚拢民众在身边,李特深知这一点,抓住罗尚统治暴虐,民怨沸腾的时机,反其道而行之,把民心争取到了手中,所以李特能迅速崛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3

帖子

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1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2: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二年级第七讲作业 016更上层楼
1.嵇绍之死算不算为国尽忠?
答:嵇绍是嵇康之子,嵇绍十岁时,嵇康被掌权的司马氏集团杀害,他也被迫退居乡里,不得出仕。后在山涛劝解下被举荐为秘书丞。后为齐王司马冏幕僚,司马冏被杀后返乡。河间、成都二王进攻京师时,长沙王司马乂拜嵇绍为使持节、平西将军,以安定军心。司马乂被害后,与百官被成都王司马颖废为庶人。当朝廷攻讨司马颖时,嵇绍被恢复官爵。奔赴荡阴时,正值王师大败,百官奔走,嵇绍拼死保卫惠帝,最终遇害。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及琅玡王司马睿相继表奏其忠,累赠太尉,谥号“忠穆”。嵇绍在其父嵇康无罪被杀后,经山涛推荐而入仕 死,从中国古代的伦理观看,其仕为不孝,但其在护帝殉难又为忠臣。在最关键的一刻他名节刚烈视死如归,尽忠尽职,可歌可泣。

2.如果你是八王之乱时期的一个晋国朝臣(文官),乱世中你将何去何从?
答:司马氏建立的晋朝虽然统一了三国,但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无功掌权,弑君篡位,骄奢淫逸,毫无建树,第一个被外族灭国的国家。处于当时的乱世,晋惠帝又是个鲁愚迟钝,无力驾驭政局的无能皇帝,假如我作为晋国朝臣,在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我要学习处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马睿,为避杀身之祸,他采取恭俭退让的方针,尽量避免卷入斗争的旋涡。我肯定离职归田,远离尘嚣,明哲保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3

帖子

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1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2: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二年级第八讲作业 016更上层楼
1.晋武帝有哪些失误遗患后世?
答: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大多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但晋代是个例外,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虽然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他的两大失误让中国历史在经过短暂的统一后,又开始分裂,出现五胡乱华战乱纷纷的局面。司马炎的两大失误,一个是统一全国之后开始纵情享受声色奢靡的生活,一个是错定了痴呆继承人司马衷当太子。严格来说,第一个不是失误,是司马炎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过,作为开国皇帝来说,不思进取,贪图享受,也可以算作他的政治失误。
第二个失误是真正的失误,错选继承人。这对西晋以后的走向是决定性的。司马炎选定的继承人是他的二儿子司马衷,由于老大早已去世,司马衷是司马炎活着的儿子中最大的一个,是皇后杨艳为他生的,可以说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不过,司马衷为人很不精明,被后世称为“痴呆皇帝”,而且还有一个彪悍的妒妇皇后贾南风。司马炎不是不知道太子司马衷不能委以重任,大臣们也正面侧面向他反映过,他那么精明的一个人,心里也应该清楚。但他看中了聪明的皇孙司马遹。后来的康熙选中雍正当皇帝,有不少成分是看中了雍正的儿子乾隆。不过,司马炎没有达到目的,司马遹后来被贾南风害死,早就虎视眈眈的司马伦等人趁机发动政变,这才引来了八王之乱。
虽然西汉时期也有个七王之乱,但西汉的统治者能够平定叛乱,而西晋的统治者却没有那个本事。内战加上胡人入侵,刚刚统一的国家很快又陷入战乱。五胡乱华,东晋,南北朝,这一乱又是几百年,直到出现隋文帝杨坚。从这一点上来说,司马炎简直就是历史的罪人。
不过,总体来说,司马炎在历史上还不算一个昏君,他颁布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措施,而且这个人也能接受大臣对他的批评。

2.评价一下刘弘的功劳。
答:刘弘(公元236-306年),字和季,西晋名将。一身正气,学识渊博,有治世之才,颇有威名,官封荆州刺史、侍中、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大将军,爵封宣城公。公元306年,在南平郡作唐县(今湖南省安乡县)军旅中猝然去世,葬于湘鄂两省交界处的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黄山头主峰东南麓的南禅湾。刘弘病逝后,百姓悲痛不已,如同自己的父母去世一样。朝中廷议谥号“元”,给与最高的尊崇,并追赠新城郡公。刘弘有文集三卷,各种表、教等。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高度赞誉他“晋保江东以存中国之统,刘弘之力也。”
  力举贤能。平定张昌叛乱后,因人员损耗严重,当时荆州(州域范围湖北大部,湖南、陕西、贵州、广西、广东、河南等部分,荆州治所在襄阳,下辖多个郡国。他坚持推荐皮初为襄阳太守,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仅如此 ,当时朝廷按陈规要封刘弘次子一人为县侯,被刘弘坚决拒绝了。刘弘选拔官员以功劳德行为依据,量才启用,而不任人唯亲,深受朝中官员和百姓赞赏。刘弘提拔部属不问出身、不计亲疏,只重才能。近来天下多难,淳朴之风日渐微弱,臣提拔官员是希望阻止奔走竞进的时弊,培养谦虚退让的操守。”
  重修水利。西晋初年,其父刘靖在蓟城地区(今北京)主持兴建了大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戾陵堰和车箱渠,发挥了灌溉农田的作用。仅用六个月的时间,就恢复了戾陵堰和车箱渠的灌溉功能。刘弘重建堰、渠,筑长岸,复水门和主坝,建护岸堤防,抬高水门,减少流量,稳固了工程,控制了水势,扩大了灌溉面积,后人把戾陵堰尊称为“刘师堰”。刘弘治理地方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劝农桑,宽刑罚,减赋税,得到老百姓拥戴。
  体恤下情。因为荆州战乱,当时境内有流浪人口十多万户,贫穷无依,大多沦为盗贼。刘弘分给他们田地、稻种种粮食,让其自食其力,还提拔其中的贤才,量才予以重用。
千年口碑。刘弘的祖父刘馥,颇有功绩;刘弘父亲刘靖,勤政务实,造福百姓,有乃父遗风;刘弘清正无私,关爱百姓,有卓越的功勋与德行,处处为人楷模。祖孙三代皆为西晋名臣,被历代有识者所赞颂。一千七百多年来,刘弘的德行如同日月高悬,辉映在荆楚大地。仰望先贤,追思前人的功德,激励着后来者奋发有为。如今,朗朗清风不断,无数个清廉、担当者不断涌现,正成为国家民族挺立的脊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3

帖子

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1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2: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二年级第九讲作业 016更上层楼
七绝    西晋灭亡

国尚富饶又遇难,八王同室互操戈。
蛮夷各路同台舞,从此中原民族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6:39 , Processed in 0.06253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