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天香

古典成语班慢慢长大作业本

[复制链接]

2

主题

534

帖子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34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1-12 18: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成语典故班第10课作业:
137慢慢长大


一、填空题
1.《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2.(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可以体现《礼记》作品的思想。
3.《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学》)、(《学记》)、(《中庸》)三篇中。
4.(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这三种类型,是《礼记》四十九篇的文体。
5.《礼记》多样的修辞手法有:(比喻修辞格)、(顶真)、(广泛运用了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虚词的灵活运用)、(雅洁明畅的语言风格)。
二、写作题
“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请根据《礼记·学记》中这句话进行创作。韵字不限,体裁不限。
附: 释义:坏事发生了再加以禁止,就遭抵触而难以奏效。过了学习的年龄然后学习,就勤苦也难有成就。杂乱地进行教学而不循序渐进,就会搞坏、弄乱教学秩序而不整饬。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学识褊狭浅薄而见识不广。  赏析:一个人要使自己的学习有所收获,他就必须做好这几方面的事:一是要抓住机会学习,趁着自己年轻努力作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纪大了想要有所作为,但是人老体衰,失去了人生中最佳的学习机遇,即使他耗费年轻时数倍的力气,恐怕也收效甚微。
二是要循序渐进,不能毫无章法。那种“这山望着那山高”、“没有学会爬就想跑”的学习方法只能使自己的学习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效果。三是要学会交流,广交有道德的朋友。在与朋友交谈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新见解、新知识、新思维。

七律·少年不懂老学难(中华通韵)
少年不懂老学难,杂事千重搁眼前。
反复三行心内记,检查四句腹中殚。
呼声切切拍清净,古砚幽幽恨寂寒。
常悔当初由蛀蠹,凭灯执墨泪潸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4

帖子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34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2-22 12: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1课作业:
慢慢长大

一、填空题:
1.《春秋》是中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2.《春秋》经最著名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请查阅以下成语是否出自《公羊传》,并为其查注解、近义、反义、例句。(不得少于十条)
一统天下、拨乱反正、清君侧、义形于色、正色立朝、冬裘夏葛、反经行权、
不一而足、千里一曲、不绝如线、不绝如缕、尊王攘夷、鱼烂而亡、不毛之地、
传闻异词、传闻异辞、母以子贵、一元复始、善善从长、国色天姿、九世之仇。
答:
(1):一统天下:天下:指全国。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多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构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也泛指为少数人所霸占的某一领域。
【出自】:《公羊传·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又,《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近义词:独立王国。反义词:一盘散沙。
例句:一统天下是所有有为之君的共同理想。
(2):拨乱反正:拼音是bō luàn fǎn zhèng,意思是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扭转乱象,归于正道。出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同义词:恢复秩序。反义词:乱七八糟。
例句:文革后期,人民迫切需要拨乱反正。
(3)【解释】: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
【出自】:《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
同义词:诛恶扬善。反义词:为虎作伥。
例句: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历史上发生了很多叛乱事件。
(4)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荆蛮的大举入侵。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此词出自于春秋时期,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
同义词:抵抗侵略。反义词:卖国求荣。
例句:尊王攘夷在东亚文化中,具有特殊二重要的意义。
(5)鱼烂而亡:【解释】: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国家因内部祸乱而灭亡。
【出自】:《公羊传·僖公十九年》:“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
同义词:祸起萧墙。反义词:风清气正。
例句:大国的灭亡都不会是突然发生的,一般都是鱼烂而亡。
(6)不毛之地:意思是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某地荒凉、贫瘠。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同义词:穷乡僻壤。反义词:肥田沃土。
例句:看到现在城市边缘竟然还有这样的不毛之地,真让人痛心。
(7)九世之仇:【解释】:九世:九代,形容历时久远。指久远的深仇。
【出自】:《公羊传·庄公四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同义词:深仇大恨。反义词:世代友好。
例句:中国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者是九世之仇。
(8)国色天姿:【解释】: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天姿:天生的姿色。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出自】:《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汉武帝内传》:“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
同义词:天生丽质。反义词:东施效颦。
例句:她长得正是国色天姿,让人过目不忘。
(9)善善从长:【解释】:善善:褒扬美德;从长:源远流长的意思。原指褒扬美德,源远流长。后用来比喻吸取别人的长处。
【出自】:《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同义词:见贤思齐。反义词:刚愎自用。
例句:每一位有远见的人才都具备善善从长的优秀品质。
(10)千里一曲:【解释】:比喻举止随便,不拘小节。
【出自】:《公羊传·文公十二年》:“曷为以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
同义词:不拘小节。反义词:正襟危坐。
例句:虽然生性豪放潇洒,但也不能随处不拘小节千里一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4

帖子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34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2-22 12: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2课作业
慢慢长大

一、填空题
1.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2.《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二、写作题
什么是中国速度?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在先进的指导思想下使我国快速进步,发展速度让世界称奇,被人称为中国速度。除了经济领域,中国基建速度和中国高铁速度等也被人称为中国速度,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速度”。它蕴含中国人的智慧、勤劳,既是中国精神的文化标志,也是中国的骄傲。
下面请把中国速度与成语日新月异结合起来创作一首作品,体裁不限,韵字不限!
附成语〔日新月异〕:
注释: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出处:《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中国速度(平水韵)
文/慢慢长大
昨日荒凉地,今朝列绮楼。
腾飞新速度,当使上仙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4

帖子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34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2-22 12: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3课作业
慢慢长大

一、简答题
《中庸》一书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就是“中庸”和“中和”。读者读起来,常常弄不清两者的关系。道“中庸”而求“中和”,这表明“中庸”和“中和”是有区别的。请简要回答:
1.什么叫“中庸”?中庸之道是一种怎样的原则?它是由谁提出来的?
答:《中庸》一书认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常用之道。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对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以中和之道修养自己就是中庸。《中庸》指出,用中和之道处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举,而是时时、事事、处处都能自然符合中和之道,这才叫做中庸。
“中庸之道”从文字上的涵义就是“中间平常的道理”.这个中间平常的道理,就是智慧的临界点,从人的思维角度来讲就是灵感,由于你处于心态归零的状态,没有任何的偏见,所以判断的事物对于错,就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就是最高的德行.使事物按照规律发展,使人按仁道发展. 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中庸之道”的解释本身就是需要智慧的.供参考.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最高的道德.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1)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中庸思想和天圆地方应该没什么关系,却和天人合一有关系。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依据。现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2.什么叫“中和”?
答:《中庸》一书认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常用之道。“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达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达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是修养人性,其中关联了学习的方式,做人的规范和“三达德”等。
二、写作题
根据今天所学的成语,找出其中一条你喜欢的成语,根据它的白话注解,创作一首作品。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一幅),韵部不限!

七绝·同文共轨(中华新韵)
不敢惜身卑似虫,但愁未见轨文同。
慨情化作推天手,捏拢海峡寰宇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4

帖子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34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2-22 12: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成语典故班二年级第14课作业
慢慢长大

一、问答题
1.简答《论语》的核心思想。
答:《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但是条理不清,次序不明,很难对其思想进行概括、分理。《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其核心思想是“仁”、“礼”。(一)“仁”。     “仁”是“论语”的主要思想,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论语》的“仁”,即仁德,它蕴含了君子所有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性和个人修养。    1、孝。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忠的基础。儒家认为,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孝、悌说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但是儒家宣扬的孝是愚孝,是无条件的服从,是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2、忠。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论语》所说忠,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它包括对君主的忠诚和对朋友的义气。    3、信。“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4、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    5、恕。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6、其它。如先难而后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其言也讱; 恭、宽、信、敏、惠;…… 等等。 (二)、“礼”    1.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礼是外在的表现,礼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譬如:“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孔子遵从的礼是周礼,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孔子主张“正名”。“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所有的事情就能迎刃而解。
2.简答《论语》中的修身之道。
答:(1)古人为什么强调“学而优则仕”。只有学好了,治国安民的方略学到家了,然后再从政去将其学以致用,那么就不但做到了修身,而且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那就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说为了别人如何如何,为了社会如何如何,为了国家如何如何,应该首先想到为了自己如何如何。这也就是孔子所经常提到的那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的真正涵义。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让别人如何如何,为了让别人对自己如何如何。出发点不同,整个味道就全变了。    孔子的“为己之学”,也不是单纯的为了提高自己,就不管不顾他人了。古人云“学不躐等”(《礼记·学记》)。他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为学之次第,即首先要把自己的素质和水平提高了,然后才有资格去教导别人,也即“打铁先须自身硬”。儒家的治学本意就是如此。
(2)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关于孔子的正名,《左传》中也有记载,孔子认为,只有国家礼器与名分不可借与别人。
3.论语中有很多的格言警句,请找出你喜欢的十条。
答:(1)君子不器。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5)德不孤,必有邻。
(6)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写作题
请从《论语》中找出一条你喜欢的成语,根据它的白话注解,创作一首作品。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二幅),韵部不限!

七绝·文质彬彬(平水韵)
先贤圣训记分明,君子修身事不轻。
文质中庸循正道,偏颇惘怠绝非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4

帖子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34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2-22 12: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成语典故班二年级第14课作业
慢慢长大

一、问答题
1.简答《论语》的核心思想。
答:《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但是条理不清,次序不明,很难对其思想进行概括、分理。《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其核心思想是“仁”、“礼”。(一)“仁”。     “仁”是“论语”的主要思想,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论语》的“仁”,即仁德,它蕴含了君子所有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性和个人修养。    1、孝。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忠的基础。儒家认为,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孝、悌说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但是儒家宣扬的孝是愚孝,是无条件的服从,是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2、忠。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论语》所说忠,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它包括对君主的忠诚和对朋友的义气。    3、信。“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4、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    5、恕。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6、其它。如先难而后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其言也讱; 恭、宽、信、敏、惠;…… 等等。 (二)、“礼”    1.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礼是外在的表现,礼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譬如:“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孔子遵从的礼是周礼,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孔子主张“正名”。“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所有的事情就能迎刃而解。
2.简答《论语》中的修身之道。
答:(1)古人为什么强调“学而优则仕”。只有学好了,治国安民的方略学到家了,然后再从政去将其学以致用,那么就不但做到了修身,而且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那就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说为了别人如何如何,为了社会如何如何,为了国家如何如何,应该首先想到为了自己如何如何。这也就是孔子所经常提到的那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的真正涵义。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让别人如何如何,为了让别人对自己如何如何。出发点不同,整个味道就全变了。    孔子的“为己之学”,也不是单纯的为了提高自己,就不管不顾他人了。古人云“学不躐等”(《礼记·学记》)。他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为学之次第,即首先要把自己的素质和水平提高了,然后才有资格去教导别人,也即“打铁先须自身硬”。儒家的治学本意就是如此。
(2)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关于孔子的正名,《左传》中也有记载,孔子认为,只有国家礼器与名分不可借与别人。
3.论语中有很多的格言警句,请找出你喜欢的十条。
答:(1)君子不器。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5)德不孤,必有邻。
(6)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写作题
请从《论语》中找出一条你喜欢的成语,根据它的白话注解,创作一首作品。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二幅),韵部不限!

七绝·文质彬彬(平水韵)
先贤圣训记分明,君子修身事不轻。
文质中庸循正道,偏颇惘怠绝非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4

帖子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34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2-22 12: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绝谷画蝶1 于 2021-2-22 23:28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15课作业
慢慢长大

一、问答题
1.简答《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  一、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论语中的思想言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稳合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许多思想言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合。    1.关于富强,论语中有“足民”即富民可以使民富足。2.关于文明,论语中讲道: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亲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向孔子请教克已复礼,实际上也是关于文明的体现,“见利思义,见危接命.”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3.关于和谐,论语中讲道:"礼之用,和力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学知识在过去和当代在许多人眼里是件苦差事.迎来送往也常使人感到麻烦,孔子却能做“悦”“乐”“不愠"这实在是大气。    4.关于爱国,论语中讲到:“执于戈以卫社稷”“倾己以敬...修已,安人...修已以安白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可奇也。春秋时诸侯纷战,也产生了爱国的思想。君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君以爱国。5.在论语中敬业的句子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敬业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孔子曰:三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忠岗位、激情工作才能快乐生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醒我们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做好了本职,你的事业才能成功。       6.关于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凡事要讲究实事求是。诚信是君子立身之德,在孔子看来,不讲诚信的人是不好的处世态度。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诚信也是君子修身的必修课之一。7.关于友善,友善观在论语中也有明显体现。只有友善,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由此可见,论语中的观点和思想,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儒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其道德人文主义以心性论为基础,而关于“良知”的学说则是儒家心性论的中心。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正确地指导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中个体与整体、个人与他人的道德原则。历史地看,儒家的“心性论”及其“良知”说,曾经有效地制约了社会冲突和个人行为,加强了人群之间的亲和力,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    孔子的“中庸”、“礼”可为发展现代经济创建一个有利的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庸”,朱熹解释说:“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强调矛盾的统一性,强调“和”,主张社会的和谐稳定。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气生财”,已化为人们普遍的牢固的共同心理态势。提倡孔子的“中庸”“、和”,就使客观社会的稳定性易于被人们接受,为社会的稳定提供心理基础。“中庸”对社会稳定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而“礼”把使人们自觉地遵守社会角色的行为准则的规定,形成社会的有序和安定团结。只有社会稳定,才能保证现代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儒学作为一种有丰富精神资源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能够启发和成全人们的道德良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不断提升人的内在心性,催发人们为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而努力。至于它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仁爱、和谐与温情,反对利己主义、纵欲主义等等,更是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因此,可以这么认为,尽管儒学不是医治现代社会精神弊病的灵丹妙药,但它至少是一剂良方,是乐于为现代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
2.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儒家学说重视整体,强调整体的和谐,认为个体价值只有通过整体价值才能体现,个人只有在整体(包括家族、集体和国家)中才能充分显示出自己存在的意义,个人的意志、情感也只有在群体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培养出了为国家、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以他人、以集体为重的崇高的情怀。儒家思想中的笃诚、尚情、敬业等思想,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儒家文化中“人”的学说,即以人为本、为中心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今天的企业家,他们吸收了儒学的“和为贵”的学说并加以改造,提出了“和谐高于一切”的口号。认为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应始终保持和谐的关系或状态。人们之间以礼相待,既充满热情又严肃认真。3、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先秦儒家所建立的道德体系,内容无比精湛、丰富,对于其中反映人类文明进程共性和普遍性的东西,我们加以继承、更新,有利于建立适应商品经济和现代经济的新道德,从而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提到新的高度。
2.简答什么是仁学?
答:   仁学即孔孟伦理学,其内容选自《论语》、《孟子》二书之精华。以仁学和儒学相对比,用“仁学”一词专指孔孟伦理学,以区分于古代儒教经学和宋明理学。

二、写作题
请根据《论语》中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创作一首作品。题目“时光”或“时钟”,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二幅),韵部不限!
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时光悄逝有感(平水韵)
阴阴近月余,陋室不堪居。
举目地天合,开门庭院虚。
白驹缘隙走,黑发逐根锄。
偶揽菱花镜,惊呼可是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4

帖子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34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2-22 13: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慢慢长大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答: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孟子》教学思想,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理
性思维的重要。虽然《孟子》教学论主旨在阐发孔子已经提出的各项原则,但是
仍具有自己的特色。
(1)启发教学与深造自得。
孔子最先提出启发教学原则。《孟子》发展孔子思想,更加强调启发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要自求自得,教师不应代替学生思考做结论,也不应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它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 又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思想,认为"万物皆备于我矣。" 因此只要自
己自觉体认,积极思考,便会获得知识德性,即所谓"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孟子》认为,也只有这种自觉探求思考得来的知识,才能掌握得牢固,
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它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
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强调知识德性的内烁内求,重视独立思考的作用,发
挥教为诱导、学为主体思想,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原则,但是也使之蒙上了神秘
色彩,而且有忽视闻见之知的倾向。
(2)因材施教与坚持标准。
《孟子》认为学生的素质、才能和学习态度、条件等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当
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
有私淑艾者。" 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 总之,教学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多样灵活的方法。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同时提出教学必须坚持一定标准,
对因材施教思想作了必要补充。《孟子》举例说,羿教人射箭一定把弓张满,学者也必须学着张满弓,张满弓是射箭所要求达到的标准。能干的工匠教人学艺,
一定要用规矩,学者也必须学会用规矩,因为无规矩方圆便失去了标准。"大匠
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又要坚持统
一要求与标准,"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3)循序渐进与专心有恒。
《孟子》以流水为喻,生动地阐发了孔予循序渐进的思想。"流水之为物也
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必须反对急躁躐等,因为"其进锐者,其退速。" 同时,《孟子》讲循序渐进,还有不舍昼夜、持之以恒的意思。
它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因此,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还必须反对"一暴十寒"、半途而废。学习要有成效,还必须做到专心致志。《孟子》以二人从奕秋学艺,学习结果大不相同的故事,说明"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的道理,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的了。

关于孟子的教育主张主要从两方面来体现: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宋明理学。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是中国第一任主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泽东1949年9月21日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的著名讲话,在同月30日,他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同时也是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之一。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7周年,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作品,或成联两幅,题目不限,体裁不限!

《浪淘沙令·纪念伟人毛主席》(词林正韵)
回首百年前,国破家残,蛮夷铁骑卷狼烟。民国皇朝皆不是,路在何边。
草履出韶山,逆水行船,举灯畅写卷三千。扫尽害虫还你个,清晏人间。

3.课外阅读《孟子》全文,体会孟子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当今的生活学习中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4

帖子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34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2-22 13: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7课作业
慢慢长大

1.简要回答题
本课我们对《劝学》篇进行了赏析,知道《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重要意义。
请简要回答
①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答: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②从形式上看,请找出《劝学》中从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阐述观点,论证道理的经典句子。
答: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③《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什么。
答:《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2.写作题
①国计民生
注释: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
出处:《荀子·富国》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国计之极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②任贤使能
注释: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出处:《荀子·王制》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汉·王充《论衡·自然》
舜、禹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主题 ;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决定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热情讴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最美奋斗者”为榜样,自觉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实现个人理想价值的过程中,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新中国最美奋斗者,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基层优秀党员干部;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外交等方面不懈奋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重要贡献的各行各业代表人士;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业绩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各界人士,以及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等。
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歌颂时代先进人物的作品,题目:最美奋斗者,也可以自己命题。体裁不限,韵字不限!

钟南山(平水韵)
文/慢慢长大
八秩从来未肯休,白衣披挂做兜鍪。
阎罗相见亦应惧,笑对风霜空染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4

帖子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34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2-22 13: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8课作业
慢慢长大

1.简要回答孔子有哪些主要成就?
答:1.道德学说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最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
3.经济学说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4.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5.史学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他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地“损益”的。
6.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2.写作题
成语1:不饮盗泉
注释:比喻为人。
出处:《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清正廉洁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格,是在各种利益的诱惑面前,能够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的约束、抑制自己的私念和贪欲的一种行为。
孔子言:“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在年幼时,心灵是纯洁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望的膨胀,思想也随之复杂。坚强意志的人,就能够始终把清正廉洁放在心上,能经受各种诱惑的考验,成为人们敬仰的榜样。
古往今来,清正廉洁所蕴含的内容不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是孔夫子对廉洁的诠释。清正廉洁不是口号,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与每个人自身的品质和情操相关。
请根据以上资料,结合今天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好干部,创作一首歌颂时代先进人物的作品,体裁不限,韵字不限!或成联两幅。题目:清正廉洁赋或自己命题!(先进人物各项各业都有,百度搜索)

张富清(平水韵)
解下功勋柜底藏,躬身僻野谱新章。
一朝神阕仙风起,吹散烟尘拾玉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4 23:13 , Processed in 0.0633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