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蓝天深州

成语典故26,蓝天笔记本

[复制链接]

5

主题

419

帖子

5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3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3 09: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26、蓝天
成语典故班第11课作业:
一、填空题:
1.《春秋》是中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2.《春秋》经最著名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请查阅以下成语是否出自《公羊传》,并为其查注解、近义、反义、例句。(不得少于十条)
一统天下、拨乱反正、清君侧、义形于色、正色立朝、冬裘夏葛、反经行权、
不一而足、千里一曲、不绝如线、不绝如缕、尊王攘夷、鱼烂而亡、不毛之地、
传闻异词、传闻异辞、母以子贵、一元复始、善善从长、国色天姿、九世之仇。
①一统天下
解释】: 天下:指全国。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多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构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也泛指为少数人所霸占的某一领域。

【出处】: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又,《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举例造句】: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

【近义词】: 独立王国

【反义词】: 四分五裂、一盘散沙
②拨乱反正
【解释】: 拨:治理;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出处】: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举例造句】: 今天运将转,不过数十年,真人当出,拨乱反正。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二

【近义词】: 拨云见天、旋转乾坤

【反义词】: 离经背道、每况愈下
③清君侧
解释】: 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

【出处】: 《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唐·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新唐书·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举例造句】: 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
④义形于色
解释】: 形:表现;色:面容。仗义不平之气在脸上流露出来。

【出处】: 《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举例造句】: 吴荪甫“义形于色”地举起左手的食指在桌子边上猛击一下。

【近义词】: 义无反顾、义正词严、义愤填膺

【反义词】: 理屈词穷、无理取闹、心怀叵测
⑤九世之仇。
解释:意思是指久远的深仇,原本指国仇等意义重大的仇恨,不适用于一般的私人恩怨,出自《公羊传·庄公四年》。
⑥正色立朝
【解释】: 正色:严肃或严厉的神色。在朝廷上态度严肃。比喻不阿谀逢迎。

【出处】: 《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举例造句】: 秀夫正色立朝,尚日书大学章句,训导嗣君。(蔡东藩《宋史演义》第一百回)
⑦冬裘夏葛
【解释】: 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出处】: 《公羊传·桓公七年》:“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举例造句】: 举得起,放得下,以便冬裘夏葛的同它换衣服。 ★清·吴趼人《痛史》第一回�
⑧反经行权
解释】: 经:常道;权:权宜的办法。指违反常规,采取权宜之计。

【出处】: 《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于权。”

【举例造句】: 而今客居数千里之外,只得反经行权,目下图个伴寂寥之计,他日娶了正妻,遣还了他亦无不可。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二�

【近义词】: 反经从权、反经合权
⑨鱼烂而亡
解释】: 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国家因内部祸乱而灭亡。

【出处】: 《公羊传·僖公十九年》:“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

【近义词】: 鱼烂取亡

⑩千里一曲
解释】: 比喻举止随便,不拘小节。

【出处】: 《公羊传·文公十二年》:“曷为以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

【举例造句】: 吾若万里长江,何能千里一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11)【解释】: 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天姿:天生的姿色。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出处】: 《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汉武帝内传》:“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

【举例造句】: 现出女娲圣像,容貌端丽,瑞彩翩跹,国色天姿,婉然如生。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一回�

【近义词】: 国色天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19

帖子

5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3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1: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26,蓝天
成语典故班第12课作业
一、填空题
1.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2.《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徳)、(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二、写作题
什么是中国速度?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在先进的指导思想下使我国快速进步,发展速度让世界称奇,被人称为中国速度。除了经济领域,中国基建速度和中国高铁速度等也被人称为中国速度,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速度”。它蕴含中国人的智慧、勤劳,既是中国精神的文化标志,也是中国的骄傲。
下面请把中国速度与成语日新月异结合起来创作一首作品,体裁不限,韵字不限!
附成语〔日新月异〕:
注释: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出处:《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七绝
新农村
新楼林立影西斜,驻足难寻梦里家。
半百老槐仍记我,春风犹放旧时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19

帖子

5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3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09: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26.蓝天
成语典故班第13课作业
一、简答题
《中庸》一书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就是“中庸”和“中和”。读者读起来,常常弄不清两者的关系。道“中庸”而求“中和”,这表明“中庸”和“中和”是有区别的。请简要回答:
1.什么叫“中庸”?中庸之道是一种怎样的原则?它是由谁提出来的?
答:中庸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
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对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以中和之道修养自己就是中庸。就《中庸》一书而论,可知中庸既是最高的大道境界,也是处理问题的最正确的思想方法。
中庸是孔子的后裔子思提出来的,后经秦代学着整理而成。
2.什么叫“中和”?
答:《中庸》一书认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常用之道。是不偏不斜的平常之道。
二、写作题
根据今天所学的成语,找出其中一条你喜欢的成语,根据它的白话注解,创作一首作品。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一幅),韵部不限!
(爱民如子)
七绝,南水北调有感亲民
沧流如练自清新,一路欢歌出汉滨。
南水北输滋旱土,稻花香里说功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19

帖子

5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3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11:25: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天深州 于 2020-12-18 21:44 编辑

26蓝天 成语典故班第14课作业
一、问答题
1.简答《论语》的核心思想。
答:《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其核心思想是“仁”、“礼”。   
1, 仁: 《论语》的“仁”,即仁德,它蕴含了君子所有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性和个人修养。包括,信, 直,恕
2,礼:     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礼是外在的表现,礼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2.简答《论语》中的修身之道。
人须先学习,在通过实践,古人强调 “学而优则仕”。只有学好了,治国安民的方略学到家了,然后再从政去将其学以致用,那么就不但做到了修身,而且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
3.论语中有很多的格言警句,请找出你喜欢的十条。 1.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篇》  
2.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
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篇》  
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篇》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论语·八佾篇》  
7.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
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篇》  
10.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篇》
二、写作题
请从《论语》中找出一条你喜欢的成语,根据它的白话注解,创作一首作品。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二幅),韵部不限!
耳顺之年,老了以后才看明一些事情。  
                            悟
人生是道综合题,长笺难书此中迷。
营营万象谁参透,参透惊回日已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19

帖子

5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3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09: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26蓝天
成语典故班第15课作业
一、问答题
1.简答《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①关于富强,论语中足民就是富民,民富国强。
②关于文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生财有道。
③和谐,礼之用,和为贵。
④爱国,修己安人,中君爱国,吾日三省。
⑤诚信, 诚信是立身之德,事君致其身,事父母尽其力,对朋友言而有信。
⑥友善
⑦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论语中的这些观点和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简答什么是仁学?
答:仁学即孔孟伦理学,是《论语》,《孟子》二书之精华,讲自身修养,道德完善,约束自己,符合礼的规范,不合礼的事不听,不看,不说,不做。
主要是,仁者爱人,孝悌之义,克己复礼。

二、写作题
请根据《论语》中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创作一首作品。题目“时光”或“时钟”,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二幅),韵部不限!
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七律 ,叹时光
文/蓝天
莫道人生百岁长,春山几度着新妆。
曾经芳树风中彩,转眼青藤露后黄。
独向清溪闲照影,方知翠鬓悄飞霜。
白云一去天涯远,倦鸟归来正夕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19

帖子

5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3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9 06: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26蓝天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答:《孟子》的教学思想
    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理
性思维的重要。虽然《孟子》教学论主旨在阐发孔子已经提出的各项原则,但是
仍具有自己的特色。
①,启发教学与深造自得。
孔子最先提出启发教学原则。《孟子》发展孔子思想,更加强调启发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要自求自得,教师不应代替学生思考做结论,也不应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它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 又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思想,认为"万物皆备于我矣。" 因此只要自
己自觉体认,积极思考,便会获得知识德性,即所谓"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②,因材施教与坚持标准。
《孟子》认为学生的素质、才能和学习态度、条件等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当
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
有私淑艾者。" 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 总之,教学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多样灵活的方法。

③,循序渐进与专心有恒。
《孟子》以流水为喻,生动地阐发了孔予循序渐进的思想。"流水之为物也
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必须反对急躁躐等,因为"其进锐者,其退速。" 同时,《孟子》讲循序渐进,还有不舍昼夜、持之以恒的意思。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是中国第一任主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泽东1949年9月21日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的著名讲话,在同月30日,他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同时也是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之一。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7周年,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作品,或成联两幅,题目不限,体裁不限!
3.课外阅读《孟子》全文,体会孟子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当今的生活学习中去。

文/蓝天
得道多助
得道民心聚,东方日月新。
苍生天下计,华夏忆先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19

帖子

5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3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8: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天深州 于 2021-1-11 18:59 编辑

26蓝天
成语典故班第17课作业
1.简要回答题
本课我们对《劝学》篇进行了赏析,知道《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重要意义。
请简要回答
①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答:《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
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②从形式上看,请找出《劝学》中从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阐述观点,论证道理的经典句子。
答:从正面设喻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从反面设喻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③《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什么。
答:《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
2.写作题
①国计民生
注释: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
出处:《荀子·富国》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国计之极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②任贤使能
注释: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出处:《荀子·王制》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汉·王充《论衡·自然》
舜、禹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主题 ;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决定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热情讴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最美奋斗者”为榜样,自觉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实现个人理想价值的过程中,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新中国最美奋斗者,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基层优秀党员干部;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外交等方面不懈奋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重要贡献的各行各业代表人士;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业绩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各界人士,以及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等。
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歌颂时代先进人物的作品,题目:最美奋斗者,也可以自己命题。体裁不限,韵字不限!

七绝,感恩警察
灯火千家带笑看,醇香又绕旧庭栏。
此时街巷寒风里,谁束戎装护国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19

帖子

5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3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10: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26蓝天
成语典故班第18课作业
1.简要回答孔子有哪些主要成就?
答:主要成就在
①道德学说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的是今天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制度文明。
②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他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目标是小康社会。
③ 经济学说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④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主张学而优则仕,学而知之,有教无类,主张道德教育,仁为道德标准,礼为道德规范。
⑤ 史学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dòng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⑥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2.写作题
成语1:不饮盗泉
注释:比喻为人。
出处:《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清正廉洁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格,是在各种利益的诱惑面前,能够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的约束、抑制自己的私念和贪欲的一种行为。
孔子言:“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在年幼时,心灵是纯洁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望的膨胀,思想也随之复杂。坚强意志的人,就能够始终把清正廉洁放在心上,能经受各种诱惑的考验,成为人们敬仰的榜样。
古往今来,清正廉洁所蕴含的内容不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是孔夫子对廉洁的诠释。清正廉洁不是口号,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与每个人自身的品质和情操相关。
请根据以上资料,结合今天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好干部,创作一首歌颂时代先进人物的作品,体裁不限,韵字不限!或成联两幅。题目:清正廉洁赋或自己命题!

赞清官
自古贤良列九卿,仁心于内礼于形。
营营万象身无欲,一世英名两袖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19

帖子

5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3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15: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天深州 于 2021-10-19 14:47 编辑

26蓝天
成语典故班第19课作业
1.简要回答老子的主要成就?
答: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1.天道理论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
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规,还是人生的准则。儒家以天、地、人为“三オ”,老子则以道、天、地、人为“四大”。
“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大德、大用,同时也是支配天地万物之最根本规律,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则,是所谓“道理”。“不自生,故能长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天地万物之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就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

“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用、道之理,同时亦是“道术”,是侯王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侯王之“王”天下、治天下,亦当以道为法,“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辩证思想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社会理论
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不标榜仁义,而自有仁义。等到以仁义相标榜,则意味着仁义已不复存在。

4.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们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古朴、稚拙之外,老子也很推崇恬淡,认为“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平淡之美。
5.文学成就
    老子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小。首先,《道德经》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描写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人们的各种现实关系,使读者获得关于历史和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各种正确认识,《老子》在这些方面有很大成就。
6.哲学思想
《道德经》中再提炼出精髓,两个字:“无”和“反”。在《道德经》中,无是道的别称。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老子在此处又说万物生于无,可见无=道。这个“无”不是指什么都没有,而是说道无形无相,没有具体的属性。

7.老子的智慧
老子有很多名言,表现了他的智慧如
无为而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写作题:
⑴成语:上善若水
注释: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上,善若水,指最高的品质应该和水一样。
出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⑵资料:水,无毒,可饮用。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地球表面有72%被水覆盖。它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我国的现状看,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加之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前往浙江余村考察;4月1日,在听取汇报后指出,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请根据以上给出的资料,结合当今新时代对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从我做起,节约每一滴水。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体裁不限,韵字不限!或成联两幅。
提示:主题内容广泛,题目可以任意选择

蓝天
七绝,赞水滴之露珠
凝冷成珠如许圆,身心澄澈自清然。
分明一滴秋河水,晓缀青丛映大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19

帖子

5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3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2-1 14: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26.蓝天
成语典故班第20课作业
一、简要回答庄子的辨证思想。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对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体之存在,它“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但它不是虚空之无,而是涵盖了万有的无。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
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人对道的认识既不能是简单的经验认识,也不能是理性的逻辑推理,而必须是物我、主客为一的内在观照,即超验的形上学的观照。庄子曾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二、写作题
1、出自庄子的成语一共有400多条,请选择其中的成语一条,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2、要求:请列出所用的那条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白驹过隙
释义
意思是如同白色的马在缝隙前飞驰而过,转眼就不见了。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出处
《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七律,转眼就老了
百岁人生莫说长,荒山几度着新妆。
春开花朵忙中落,秋染青藤客里黄
已负奔波心渐老,未谙世路鬓成霜。
浮云天际悠悠远,倦鸟归来正夕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5:24 , Processed in 0.0969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