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绝谷画蝶1

小渔村赋14期毕业学员全部作业汇总跟帖处

[复制链接]

176

主题

5154

帖子

51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155

贵宾会员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1: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八课作业:
赋1498-独舞者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 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 )而自己做的(骈句 )。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 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 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  )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分类  )、(析义  )、( 做珠)、(寻较  )、( 做骈 )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答:典故是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答:实珠法:比如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孔明隐于野,如天龙之闲卧。”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虚珠法: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同样是“孔明卧龙”这个源做“虚珠”——“君子既归,不期三顾之遇。”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时维八月,序值中秋。素影分辉,银汉光柔。亲友举杯于画堂,华人望月于九州。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九课作业:
赋1498*独舞者

一,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 感情 ),也可做( 叙述 )与( 议论 )。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 语气 )词以强调(  感情色彩   )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4——8  )字。这个字数,即便于(朗读  ),亦有一定的(容量性  )。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4,6,7  )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答:“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此口诀下附带有批注:骈双句,14言上下宜。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

这个算法的理论基础包含了汉人的蕴气呼吸长短习惯,与汉文字的韵律特性。它认为,汉文字组合为词然后再组合为句,其长度是有个限度的。太长,在阅读时,我们会自然停顿而换气再读。太短,则有气不尽之弊。需得句子的长短合适之后,才能完美表现汉文字组合之后的精妙。在这个认识上,“句式平衡算法”亦参入了“阴阳平衡”的原理。即过长之后,则以短制之;过短之后,则以长助之。如此生生不息,循环不绝。

二,1、 总体来说,赋是集(叙事  )、(  抒情)、(议论  )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主次详简  ),段落的(安排顺序  )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首段   ),(腹段  ),(尾结段   )。“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承叙  )、( 分叙 )(尾结段  )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 实起法 )、(虚起法  )、( 破题法 )。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答:虚起的意思,即是指在起笔之时,并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用一些与主题相关联的素材,做引发之笔。或者用大过文章主题的元素,从上向下延伸;或者也能用小过主题的元素,自下向上反推。无论如何,这些素材都应是在内涵方面,与文章主题是有必然联系的。要注意一个要点——虚法开篇不宜拉的太远,通常在2骈之内即应拉回主题,最长不宜超过4骈。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重阳赋
文/独舞者
时惟九月,序属重阳。山野之霜红罢舞,田间之雏菊绽黄。扬袂之金风送爽,挂枝之丹桂飘香。唤友呼朋,登高而望远;思前想后,举目而怀乡。心求国泰,天佑安康。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十课作业:
赋1498*独舞者

一、填空:
1、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 承叙) ( 分叙) (渡结 )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 天马行空 ),( 无拘无束 )的议。而是要在考虑(整体章法  )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 文脉 )。而这条脉线,是(似显非显  ),(似隐非隐  )的。即不能( 太直白 )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暴露  )。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答:所谓“实写”,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情况描写。
所谓“虚写”,是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包括发感议论之类。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答:“承叙”部分就是指开篇之后,你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此条的作用在承上启下,使不突兀。特别是在用“虚”法开篇之后,如缺少此类,将使文章有脱节的感觉。
“分叙”指的是腹段内容细写和虚实相结合的写法。
“渡结”说白了,其实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

附件题:
“轻寒上翠微赋”
两百字内,韵自选。

轻寒上翠微赋
文/独舞者
夫冰雪消融,江南叠嶂春光乍现。寒冬已去,紫燕当归。瀑倾泄而击石,桃绽放而舞枝。白梨带雨,青柳吐丝。夫其云出岫,绿湿衣。涧水悠悠,拨弦山谷;轻寒漠漠,笼罩翠微。修竹因风而移影,露珠以日而成霓。幽草丛生于林径,野花点缀之山崖。清风之送樵歌,层峦回响;白鹤之挥白羽,松子成泥。隐士悠然,林下落子;童生沉醉,局间观棋。三更灯火,布衣起而晨读;中宵凉月,闺妇卧而春思。霞生映岭,日出鸣鸡。翠微轻寒行将退散。


小渔村赋十四期毕业作业:
赋1498*独舞者

以“竹赋”、“高铁赋”、“飞机赋”为题,任选其一为题作赋。
骈律赋不限,若作律赋题韵字自选。
字数300~500字(不含标点)。


竹赋(以“竹生香逸”为韵)
文/独舞者
夫竹,清标飒飒,疏影亭亭。因九曜绿荫而动,以清飙翠叶而鸣。当阳则长,遇土即生。林生千亩,翠羽临风于川曲;挺立九株,和田泼碧于前庭。持节坚贞,中虚其干;修心慎独,不屈其茎。
及其春雨一夜之千山,芽蘖五更而数尺。宛如戏凤之凌宵,恰似游龙而难及。阴过酒樽,色侵书帙。张气质之清新,美幽姿之俊逸。待乎六出飘飞,寒风四溢。玉蕊凋零,瑶台雪积。群鸟消踪,百禽绝迹。惟其难移傲骨之贞,不改绿筠之色。
观乎天姿拔俗,绿叶吹凉。雨洗则娟娟守净,风吹而细细含香。映碧形于涟漪,浮翠彩于晴光。顾此则梦牵斑竹,思之而泪酒潇湘。若夫三五分明,知已对斟于槛曲;乾坤清静,高人独坐于幽篁。此心宠辱不惊,恰似清风拂竹;即刻功名皆忘,惟有明月如霜。
于是宁食无鱼,勿居无竹。守之而无尘,依之而弃俗。七贤抚弄绿绮于翠林,苏轼泼挥朱砂于素幅。棋局影侵,助之清欢;琴床声拂,生之雅曲。三秋不改其荣,四季难迁其绿。其声听之而静心,其色观之清目。于是人称君子竹,可入诗、入曲、入禅、入画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8

帖子

1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8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1: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瓯茶 于 2020-12-4 22:55 编辑

本作业上接7.8楼

第七课作业:    赋1413*一瓯茶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
答:所谓“成句翻展法”,其“成句”的意思是指前人的诗句。这个方法主要是为加深骈句节奏感而设计的,难度上要小于“母字成骈法”。“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7言诗做为“成句”,然后按“压,翻,展”的次序进行。“压”即压缩,比如“成句”是五言的话,就压为3言壮句或4言紧句。“翻”是指字数不增减,但是要用骈句的吟读节奏来表达。“展”就是伸展的意思,也就是“成句”是五言诗的话,就要用骈句的节奏伸展为6、7、8、9言的长句,通常是到9言即止。也可加长练习到10字或者10字以上,这主要是为练习一句中多个虚字的使用功夫了。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答:即选一个字,作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主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古时选母字时,多是依据平水韵的韵目来选,如先在“一东韵”中选择。通常只是选择较常用的字,一个韵练习几个字之后,就换下个韵。直到将平水韵的106韵练习完毕。如此计算下来,即要练习好几百个母字,一个字要做10个骈句计算,全部加一起就是好几千个骈句。当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在这里练习这么多,我们只是要掌握这样的训练方法。

(3) 何为“提引”?
答:“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个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4) 何为“发送”?
答:“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用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紧句。
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答:
壮句:是乃情迟管,恨咽弦。
紧句:泥情迟管,流恨咽弦。
长五言句:
泥情于迟管,流恨于咽弦。
长六言句:
泥情迟于急管,流恨咽于长弦。
长七言句:
见泥情迟于急管,
便流恨咽于长弦。
长八言句:
见泥情诉之于迟管,
更流恨付之于咽弦。
长九言句:
泥情真切缓迟于急管,
流恨凄然呜咽于冰弦。
*******************************
第八课作业:赋 1413*一瓯茶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而自己做的(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分类)、(析义)、(作珠~炼化)、(寻较)、(作骈)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答:“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具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答:1、实珠法
比如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孔明隐于野,如天龙之闲卧。”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同样是“孔明卧龙”这个源做“虚珠”——“君子既归,不期三顾之遇。”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庚子之年,中秋之月。蓟北雄关,京东险阙。与家人之揽胜,涉足长城;望峻岭之登高,放怀层叠。
于是绕八卦城,环环迷阵;攀危楼阁,步步苔苍。临雄关叹之壮伟,过漫道慨而沧桑。稍安神雁之掠影,便移步云之牵裳。闭目太虚,​恍若仙境;托身胜地,只觉古香。
中秋游冶,喜气深藏。以笔记之,回眸难忘。
​*******************************
第九课作业:1413*一瓯茶
一,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感情),也可做(叙述)与(议论)。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语气)词以强调(感情色彩)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4-8)字。这个字数,即便于(朗读),亦有一定的(容量性)。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4.6)7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答: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此口诀下附带有批注:骈双句,14言上下宜。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
我们先来分析与领会下这段口诀的大意: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3字句式之后,就应该用4,5字的句式。4,5字的句式之后就应该7,8言的句子.
“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6个字的句子是属于字数在适中的句子。如果用了九字句,那接下来就应该用字数少的句式了,这叫“回头滑”。
“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考量平衡句子的长短是不是合适,要以一个段落为基数。就是写完一段再看。另外按披注“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来看,计数方式其实可分为粗细两种。粗的算法是按一段落计数。细些呢,可以按2骈4句就开始计算。平均算下来,单句字数在六七字就比较合适(其实可适当放宽在单句5,8字皆是合理的长短)。如果按一两句骈计算,则在12到16言都算合适的。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主次祥简),段落的(安排顺序)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起首段),(腹段),(尾结段)。“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承叙)、(分叙)(渡结)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实起法)、(虚起法)、(破题法)。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答:
要注意的就是:
1.通常是以骈句开始,与实起法开篇常用散句不同。
2.不能拉扯与题目隔意太远的事物或意象。
3.虚法部分不宜太长,一般2骈或4骈之后,务必要拉回到题目上来。
说简单点就是——若题目为山川花木之类,在写之前,不直接契入,而是从大的方面或者细微的方面入笔。比如从天地乾坤铺垫引发,或者一思一见的细小处地方下手。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具体操作中,大家可以自行发挥。
虚法开篇,多合适于中长篇幅的赋。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重阳赋
一瓯茶
观夫村篱黄菊,云岭丹枫。一帘秋色,两队飞鸿。恰重阳之约友,便赏景于陌东。登崇岭之开怀,欢声笑语;望沧溟之遣兴,瑞气合融。移步云之牵袖,放歌山之声同。于是一把茱萸,寄驱害之意;几只红叶,仿题诗之风。景如胜事,心若孩童。开心重九,来岁再逢。
*******************************​
第十课作业  赋1413*一瓯茶
一、填空:
1、        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承叙) (分叙)(渡结)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议。而是要在考虑(整体章法)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文脉)。而这条脉线,是(似显非显),(似隐非隐)的。即不能(太直白)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隐匿不见)。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答:所谓“虚写”,是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包括发感议论之类。
所谓“实写”,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境况描写。
这个段落若全部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的话,就会显得沉闷而缺乏灵动。而若全部是虚写的话,又会给人离题万里与虚假的感觉,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虚实结合。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答:一、“承叙”部分就是指开篇之后,你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此条的作用在承上启下,使不突兀。特别是在用“虚”法开篇之后,如缺少此类,将使文章有脱节的感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理论上每个段落与段落之间,都需要这个环节。比如你在腹段准备分开描写“风景”“人物”“物产”等等。那在描写过“风景”之后,在描写“人物”之前,就需要做铺垫与过渡。这表现在赋文中,或是用一二散句,或是用一骈句来完成。
二、分叙
我们前面的课程学习过一个歌诀:“首起势,腹中细,腰下收,尾回契。龙扬气脉需雍泰,内涵虚实层层替。文章欲结引笔回,渐收再望深无底。”
其中“腹中细”与“内涵虚实层层替”这两句,就是专讲这“分叙”部分的。我们可以好好领会下这两句的含义。“腹中细”容易理解。就是指腹段内容细写。“内涵虚实层层替”是指他的具体要求,就是说应该虚写与实写相结合。
三、渡结
“文章欲结引笔回”就是说的这部分。这“渡结”旧塾将其归纳在“腹段”之内。其实现在来看,它也可以归属在“尾结”的大段之中。
“渡结”说白了,其实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比如在描述完历史,人物,风景,物产之后,给这些东西寻找出一个总结性的特质。这个特质无论是什么,都必须是自然而然来的,是从你腹段的内容自然而然总结而来的。比如,你描写的这个地方,无论是历史还是出的人物,还是风光景物,都是婉约型的,你在“渡结”时,偏要说这个地方是“刚烈”型的,那就非常不妥当了。

附件题:
“轻寒上翠微赋”
一瓯茶
观夫经霜枫叶,带露菊花。临风炫彩,映日清嘉。乍寒还暖之时,恰当重九;半绿半红之季,犹似绮霞。于是约三五之友朋,开心揽胜;赏几多之风景,欣意云涯。金风送爽,玉树横斜。
见此步步登高,重重瑞气。鸟鹊飞鸣,江山画意。仰长空之飞雁,冷暖自知;俯幽涧之鸣音,浅深如醉。扯几片之白云,赠满山之丛蔚。劝迟到之朔风,留当前之寒翠。
遂而摘几只红叶,仿几度题诗。追古人之风雅,钓诸君之神知。虽未流觞于曲水,却存叠石之丛枝。清寒早晚,苍翠高低。
噫嘘!耀眼彩霞,迷人美景。两袖清风,一襟幽境。忘返于流连,多情于游幸。以笔记之,供人顾省。

两百字内,韵自选。​







小渔村赋十四期毕业作业        赋1413-一瓯茶
竹赋
以“竹报平安”为韵
观夫竹林茂密,神彩丰盈。亭亭玉立,湛湛凝清。丛根深扎于下土,枝干高挺于云层。清姿秀逸,劲节分明。德高称之君子,貌俊谓之绿卿。是时日朗风和,有穿飞之紫燕;云开幽静,自婉转之莺声。竹侧清溪,悠然流动;桥边翠竹,自在风情。
是故煮茗于溪边,临风于茅屋。仿王维独坐于幽篁,效苏轼填词于僧竹。子猷择居,清心种竹于悠闲;湘女寻夫,抛泪苍莨于惊伏。孟宗孝母,山岭出之笋芽;叔夜(嵇康)聚贤,竹林弹之古曲。板桥神笔,善描使之画贵;杜甫佳诗,竹咏传之芳馥。岁寒三友为邻,风韵九天为独。于是神韵邈,襟怀淑。
至乃 外空中直,骨瘦魂坚。凭风雨而知韧性,据霜雪而显傲然。自知冷暖,淡泊悲欢。时序轮换,本色绿颜。雨过则竹涛滴翠,风来则列阵歌旋。思纂(周兴嗣)千字文之鸣凤,嵇康琴赋曲之翔鸾。携清幽于冬夏,蕴优雅于山川。鹊啼如意,竹报平安。
盖乃 伶伦制律,损益开窍。竹管飞音,和风绝妙。或竹舍其身,列排于碧水;或竿筑人居,挺阔于云表。嗟乎!看溪上之闲云,有林间之鸣鸟。与竹相亲,同山共老。处事虚心,为人戒傲。我情如此,谁意同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2: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课作业:

天香
一、简答:
1、什么是辞赋?
答:辞与赋,严格来说,是两种文体。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统称为“辞赋”。

2、何为散体赋?
散体赋是先秦赋之滥觞。此体之宗源,在先秦散文,至两汉最为兴盛。因有铺陈宏大,篇幅偏长等特点,散体赋又称之为“散体大赋”或“汉大赋”。散体赋在思想立意上,多立足于赞美或稍涉讽谏。体式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即以“一问一答为章法所用”为主。且问答之人多为虚拟。散体赋篇幅较长,通常数千字或以上。

二、填空:
1、赋的起源有
(诗经 )、( 楚辞  )、(上古散文 )。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 ,是先秦
(荀况  )的(赋篇   )。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 2 )字或( 3 )字一个节奏。
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  诗经)的流变。
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  韵)文大类。只是( 押韵 )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
5、赋体衍变从(
先秦 )开始,到( 宋代 )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
(骚体赋  )、(散体赋(汉大赋) )、( 骈赋 )、( 律赋 )、( 文体赋 )五大类。


第二课作业天香:
一、简答:
1、什么是骈句?
答: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

2、什么是骈体赋?
答:骈体赋不只是把文字作为一种表述方式,还赋予它文字组合形式上,与诵读声调及韵律的美感。

3、律赋有哪三个特点?
答:
律赋与骈体赋关系紧密。骈赋对律赋有明显的启先关系。相比而言,律赋的三个特点是:
(1)题韵字做为限韵标准,做赋用韵,必需使用所题之字为韵。其余韵字也必须在题韵字的韵中选用。
(2)篇赋短小,多在三百字至四百字之间。
(3)律赋重论述轻铺陈。虽为风物与景观者,但多为托物论理之作。不如骈赋所涉及的内涵宽广。


二、填空:

1、至六朝时期,( 平上去入 )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反切注音法 )迅速普及,( 韵书 )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 音韵层面 )。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 骈对 )与(音韵  )之美。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 骈对句 )之外,还有( )。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骈赋  ),不用韵的叫( 骈文 )。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王勃 )的( 寒梧栖凤赋 )。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古文运动 )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 骈对)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 )的。断没有全然(无韵 )的文体赋。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散偶 )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押韵 )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


第三课作业:
天香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 壮)、(紧 )、( 长)、(隔)、(漫)、(发送)。共计六个大类。
2、壮句为(3 )字成句相骈对者。    紧句为(4 )字成句相骈对者。    长句为(5 )至(9 )字成句相骈对者。    隔句为含( 分)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 轻隔、)、(重隔 )、( 疏隔)、( 密隔)、(平隔 )、( 杂隔)”六种。           
轻隔:( 上4)字,下(六 )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六 )字,下(四 )字;  疏隔:为上(三 )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为上句(五 )字以上,下句(六 )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但要字数( 必须相等);    杂隔:上( 四)字,下(五  )字不限。或下( 四)字,上亦( 五)字不限;    漫句:既(散句  ),不需要(对偶  )的句子。

4、简答:什么是提引发送?

答:提引发送即发语词,即发语词,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

5、以“月”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壮句:

1、此乃明月夜,彩云飞。
2、相思故里,月落杯中。
3.时而思明月,忆汉秋。
4.他乡思故里,望月中。
紧句:
1、明月千里,飞星两情。
2、月踏花影,心牵故乡。
3、相思一枕,对酒千杯。

长句:

1、望空千里之月,饮满两地之愁。
2、独醉故乡之月,空思昨夜之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3: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课作业天香: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四)言的基础上加字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后面 )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不用虚词。而骈句是向(前 )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虚 )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两字 )连读“。诗句是”尾(三字 )连读”。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法子。

    3、关于虚词的节奏划分上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虚字(后 )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前 )暂顿。

   4、旧时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三连 ),骈(尾二 )。之 后(双 ),不妨事。之后(单 ),并成字”。

    5、 8言或者9言的骈句,通常是在7言8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中间 )或者(前面 )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 两字)连读或(四字 )连读。

附加题:
以“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以“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长句:遥望红枫绘景且比春,低吟月色临窗且思故。
轻隔:秋山转角,寻月色之光;西风环绕,敲梦影之窗。
重隔:夜望秋山之上,暮色之归;日思月色之下,客舟而回。
疏隔:秋山上,看袅袅秋风归。银光下,赏清清桂米香。


第五课天香作业: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
骈赋 )、( 律赋 )与(  骚体赋),而(文体赋  )与(散体赋  )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散体赋 )赋与( 文体赋)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
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 骈)赋(律赋)赋要弱。
形象的说,(骈 )赋、( 律)赋合适高声吟诵;(  散体)赋与( 文体 )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整齐  )且句式(变化 )较少,故韵律(偏密  )。韵律(偏密  )者,宜于(高歌配曲  )。
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答:就诗与赋而言,如果诗作骈句在句式上平仄要复杂许多,骈句四言或五言多要增加虚词,或在前面加动词性质的实词。骈句可以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在句式上比诗复杂,而诗不需要加虚词,在考量平仄时候,虚词可以加入节奏,有时候又不需要加入节奏。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答:诗的吟诵是按照平仄节奏,平长仄短,韵字拖长,入声字短顿。骈句吟诵时,节奏与节奏之间要短暂停顿,这个暂停时间就是自然换气。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答:一般作赋赋要平仄转韵,不宜平声韵转平声韵,仄声韵转仄声韵。遇仄韵对仄韵时,要注意上去入替换,不要同一个声调。


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疏隔:
绽东篱,感西风之瑟瑟;妆西岭,环秋意之绵绵。
密隔:
东篱之菊绽,环顾云天一片之秋光;左席之花香,观夫店主平生之好客。

野菊之芬芳,学友花园而起舞;黄花之烂漫,真君香苑而留图。
平隔:
九月而盛开,风中之傲世;一方之烂漫,霜下之安闲。
杂隔:
菊开一径,十里之芬芳;风满千山,万里之妩媚。

第六课天香作业:
1、骈句源于(
古偶句 )。( 先秦诸子  )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 切韵 )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
有形体者 )谓实,字之(无形体者  )谓虚;( 似有而无者 )为半虚,( 似无而有者 )为半实。实者皆是( 名词 )字,惟虚字则有(动词)有( 形容词)。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
联锦)字、( )字、( 同(近)连用  )字和(  反意连用 )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 虚实 )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 虚实死活 )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
字类 )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 词性 )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
活用 )。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 一个 )字时,除了( )词之外,通常不论(  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  词性  )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
现代 )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 古代 )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  古今)结合,( 以今辅古)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 灵活忌呆板  )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 文墨暢童不滞  )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
以“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①紧句:上4下4。
飞巡四海,跨越五洲。

②长句:长句为5字至9字成句,而相骈对者也。
寰球任旅旋,日月之苍穹。

③轻隔:上4下6。
腾云而驾,天涯之遍游;映日月而飞,环天地而翱翔。

④重隔:上6下4。
飞过辰星而傲视,日月而长;穿越环球而展翅,南北而腾。

⑤漫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
天地无阻驾云而过,东西南北畅通而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3: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香 于 2020-12-4 13:05 编辑

第七课天香作业: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
答:“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7言诗做为“成句”,然后按“压,翻,展”的次序进行。“压”即压缩,“翻”是指字数不增减,但是要用骈句的吟读节奏来表达。“展”就是伸展的意思,也就是“成句”是五言诗的话,就要用骈句的节奏伸展为6、7、8、9言的长句,通常是到9言即止,也可加长练习到10字或者10字以上。“成句翻展法”亦可翻为隔句,亦可只到长句即止。原意可守可变,不一定要按原句的思路。但要语句通顺。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答: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主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

(3) 何为“提引”?
答:“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个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4) 何为“发送”?
答:“发送”——“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用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紧句。
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天香25练笔:
1.练笔训练:“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紧句。
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压为壮句:由是情急管,恨长弦。
压为紧句:泥情急管,流恨长弦。
翻为长五言句:泥情于急管,流恨于长弦。
展为长六言句:泥情总迟急管,流恨更长弦。
展为长七言句:泥情总迟于急管,流恨更咽于长弦。
展为长八言句:叹泥情总迟于急管,愁流恨更咽于长弦。
展为长九言句:泥情何故迟于急管,愁流恨偏要咽于长弦。
展为长十言句:泥情何故总迟于急管,愁流恨偏要更咽于长弦。

小渔村赋14期第八课作业:
天香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 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 )而自己做的( 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 )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 )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分类)、( 析义 )、( 做珠)、( 寻较 )、( 做骈 )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答:“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
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实珠法是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虚珠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同样是“孔明卧龙”这个源做“虚珠”——“君子既归,不期三顾之遇。”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
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时值仲秋,金风飒爽,围坐后庭,阖家欢畅。吃宫饼味醇之浓,明月高悬而亮。喜欢乐之气氛,享古色之悠扬。

第九课作业:
天香

一,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 感情 ),也可做( 叙述)与(  议论)。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 语气 )词以强调(  感情 色彩 )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 4-8字 )字。这个字数,即便于( 朗读 ),亦有一定的( 容量性 )。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4,6,7  )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答:“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

这段口诀的大意: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3字句式之后,就应该用4,5字的句式。4,5字的句式之后就应该7,8言的句子。
“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6个字的句子是属于字数在适中的句子。如果用了九字句,那接下来就应该用字数少的句式了,这叫“回头滑”。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 叙事 )、( 抒情 )、( 议论 )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主次详简  ),段落的(安排顺序  )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 起首段  ),( 腹段 ),( 尾结段  )。“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 承叙 )、(分叙  )( 渡结 )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实起法)、(虚起法  )、(  破题法)。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答: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三点:

1.通常是以骈句开始,与实起法开篇常用散句不同。
2.不能拉扯与题目隔意太远的事物或意象。
3.虚法部分不宜太长,一般2骈或4骈之后,务必要拉回到题目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3: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课天香作业:

一、填空:
1、 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
承徐) ( 分叙) (渡结 )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天马行空  ),( 无拘无束 )的议。而是要在考虑( 整体篇章 )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  文脉)。而这条脉线,是( 似显非显 ),(似隐非隐  )的。即不能( 太直白 )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 完全隐匿不见 )。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答:“实写”,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境况描写。“虚写”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包括发感议论之类。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答:
“承叙”
就是指开篇之后,你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此条的作用在承上启下,使不突兀。特别是在用“虚”法开篇之后,如缺少此类,将使文章有脱节的感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理论上每个段落与段落之间,都需要这个环节。比如你在腹段准备分开描写“风景”“人物”“物产”等等。那在描写过“风景”之后,在描写“人物”之前,就需要做铺垫与过渡。这表现在赋文中,或是用一二散句,或是用一骈句来完成。


“分叙”:其中“腹中细”与“内涵虚实层层替”这两句,就是专讲这“
分叙”部分的。我们可以好好领会下这两句的含义。“腹中细”容易理解。就是指腹段内容细写。“内涵虚实层层替”是指他的具体要求,就是说应该虚写与实写相结合。


“渡结”
“文章欲结引笔回”就是说的这部分。这“渡结”旧塾将其归纳在“腹段”之内。其实现在来看,它也可以归属在“尾结”的大段之中。
“渡结”说白了,其实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比如在描述完历史,人物,风景,物产之后,给这些东西寻找出一个总结性的特质。这个特质无论是什么,都必须是自然而然来的,是从你腹段的内容自然而然总结而来的。

附件题:
“轻寒上翠微赋”两百字内,韵自选。

时值九月,节至重阳。登楼而寻月色,闻雁而心凉。暗思量,一别家山四十年;醉情长,常思故土不相忘。壮志未酬,徒增岁月而混时光;梦想难圆,虚度年轮而逐余阳。
虽一事无成,却宽广胸怀。不与红尘争名利,只喜菊花绘亭台。学菊傲秋霜,万难可排;以梅为兄台,千年不厌。

小渔村赋十四期毕业天香作业:

以“竹赋”、“高铁赋”、“飞机赋”为题,任选其一为题作赋。
竹赋
文/天香
  是年酷暑,兴至竹海,见翠竹凌云,虽托根荒径,却素雅绿茵。不显山,依旧隽美之挺拔,心如镜,有虚怀若谷之性情真;不露水,纳高洁之品行,似诗意,怀谦谦君子之德厚仁。
  步林深之处,身静恬淡而坦然;望云烟之上,心安适静而致远。看翠竹缠绵,如纱柔玉带;听微雨呢喃,似竹韵音玄。徘徊其中,梦幻其仙,欢行竹里,痴醉如兰。远看如一蓑烟雨,满目苍茫之绿意;近观乃碧影清幽,一方禅意其心间。
  自古竹乃君子之美称,滴翠而疏影映日辉,集梅兰高雅之奇,富阴柔之美;兼阳刚之气,为文人墨客之痴。虽骨瘦却廉洁,名节清姿;品正壮志,却淡雅而如诗。赏芳华以疏影,映月影而清晖,忠贞于岁寒也,倾心于芳菲,其德可彰显也,正气于兰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21

帖子

4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21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3: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赋14期第一课作业:
赋1433*浅浅淡淡


一、简答:
1、什么是辞赋?
答:辞与赋,严格来说,是两种文体。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由于赋这一文体的发源,受到诗经、楚辞、散文的影响,并且,《文心雕龙》认为,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所以后来的人,常将“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统地称为“辞赋”。


2、何为散体赋?
答:散体赋是先秦赋之滥觞。此体之宗源,在先秦散文,至两汉最为兴盛。因有铺陈宏大,篇幅偏长等特点,散体赋又称之为“散体大赋”或“汉大赋”。


二、填空:
1、赋的起源有(  诗经 )、( 楚辞)、(上古散文 )。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  荀况)的(  赋篇 )。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  二)字或(  三)字一个节奏。
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 诗经 )的流变。
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  韵)文大类。只是(  押韵)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
5、赋体衍变从(  先秦)开始,到(  宋代)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 骚 体赋)、(  散体赋)、(骈赋  )、( 律赋 )、(  文体赋)五大类。




小渔村赋14期第二课作业:
赋1433*浅浅淡淡


一、简答:
1、什么是骈句?
答: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


2、什么是骈体赋?
答: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骈体赋,即是以此类骈句,为行文方式的一种赋体。


3、律赋有哪三个特点?
答:
1、有题韵字做为限韵标准,做赋用韵,必需使用所题之字为韵。
2、是篇赋短小,多在三百字至四百字之间。
3、是律赋重论述轻铺陈。


二、填空:
1、至六朝时期,(平上去入  )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 反切注音法 )迅速普及,(韵书  )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音韵层面  )。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  骈对)与(音韵  )之美。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 骈体赋 )之外,还有(  骈体文)。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
骈体赋)不用韵的叫(  骈体文)。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 王勃)的( 寒梧栖凤赋 )。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 古文运动)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 骈对)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 韵)的。断没有全然( 无韵)的文体赋。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 散偶)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押韵 )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




小渔村赋14期第三课作业:
赋1433*浅浅淡淡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 壮)、( 紧)、( 长)、( 隔)、( 漫)、( 发送)。共计六个大类。


2、壮句为(  三)字成句相骈对者。    紧句为( 四)字成句相骈对者。    长句为(五 )至(九 )字成句相骈对者。    隔句为含(分 )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 轻隔)、(重隔 )、( 疏隔)、( 密隔)、( 平隔)、( 杂隔)”六种。         
  轻隔:句式为上( 四)字,下( 六)字:重隔:与轻隔颠倒,上( 六)字,下(四 )字;    疏隔:为上( 三)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为上句( 五)字以上,下句( 六)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 不限),但要字数( 相同);    杂隔:上( 四)字,下(  五、七、八)字不限。或下( 四)字,上亦( 五、七、八)字不限;    漫句:既(  散句 ),不需要( 对偶 )的句子。




4、简答:什么是提引发送?
答: 提引发送句:
发,即发语词,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新增练习:


以“月”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答:
【壮句】
由是澄明镜,烂银盘。
【紧句】
如冰皎洁,似水清寒。
【长句】
当素影娟娟而升海底:待瑶华淡淡而挂云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21

帖子

4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21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3: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赋14期第四课作业:
赋1433~浅浅淡淡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 四)言的基础上加字    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后面 )或者( 中间)加字,并且不用虚词。而骈句是向(前 )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 虚)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 三字)连读“。诗句是”尾(二字 )连读”。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法子。


    3、关于虚词的节奏划分上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    虚字( 后)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 前)暂顿。




   4、旧时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 三连),骈( 尾二)。之 后( 双),不妨事。之后(单 ),并成字”。


    5、 8言或者9言的骈句,通常是在7言8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 中间)或者(前面 )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 二字)连读或( 四字)连读。




附加题:
以“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长句】
塞雁排云于天际,丹枫入目于林间。


【轻隔】
秋风萧瑟,峰峦木叶而衰;落日微茫,溪涧烟波而冷。


【重隔】
白露沾以半凋,昏鸦老树;青山转于空寂,古道西风。


【疏隔】
画屏冷,南翔大雁之长空 ,青嶂幽,西坠斜阳之逝水。


小渔村赋14期第五课作业:
赋1433~浅浅淡淡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  骈赋)、( 律赋 )与( 骚 体赋),而( 文体赋 )与(  散体赋)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 散体 )赋与( 文体 )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骈 )赋( 律)赋要弱。形象的说,(骈 )赋、( 律)赋合适高声吟诵;( 散体 )赋与(文体  )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 整齐 )且句式(  变化)较少,故韵律(偏密  )。韵律(  偏紧密)者,宜于( 高歌 )。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答:押韵字必须同声调,相骈对要力求声调不同。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答:诗句的吟诵节奏规律是2+3节奏。赋的骈句常有单音节独为一个节奏的情况,故在变化上要较诗句更为丰富。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答:上声不能对上声,只能对“去入”声调。




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疏隔】
绽东篱,朵朵枝头而隐逸;迷雅士,婷婷眼底之风流。


【密隔】
凭耐寒之节,生处岂于雕栏;任宜酒之情,盛时还于绮席。


【平隔】
影浸金樽,本色留存;香凝茗盏,初心不负。




【杂隔】
知己陶翁,毫端蕴秀而评后;阅人太祖,笔下生花而认同。




小渔村赋14期第六课作业:
赋1433~浅浅淡淡


1、骈句源于( 古偶句 )。(   先秦诸子)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 切韵 )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 有形体 )谓实,字之( 无形体 )谓虚;(  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  )为半实。实者皆是(  死)字,惟虚字则有( 死)有( 活)。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 连绵)字、( 叠字)字、( 同近义 连用 )字和( 反义连用  )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  )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  虚实死活)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字类)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  )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  活用)。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一个  )字时,除了( 实 )词之外,通常不论( 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 词性   )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  现代)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 古代 )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 古今 )结合,(  以今辅古)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 灵活忌呆板  )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 文脉流畅  不滞)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
以“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紧句】
半空直上;双翼平衡。


【长句】
万里之翱翔;一行之缥缈。




【轻隔】
宛如飞鸟,呼啸于飞云端;浑似潜蛟,盘旋则隐天际。


【重隔】
俯瞰连绵山脉;眼底全收;
纵观清澈江河;窗前可见。




【漫句】
悠矣轻盈灵活,线条银白之雄鹰闪电疾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21

帖子

4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21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3: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赋14期第七课作业:
赋1433~浅浅淡淡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
答:所谓“成句翻展法”,其“成句”的意思是指前人的诗句。这个方法主要是为加深骈句节奏感而设计的,一般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7言诗做为“成句”,然后按“压,翻,展”的次序进行。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答: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主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




(3) 何为“提引”?
答:“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个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4) 何为“发送”?


答:“发送”——“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用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紧句。
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压【壮句】
是以情迟急,恨咽长。


压【紧句】
情迟急管,恨咽长弦。


翻为【五言句】
情迟于急管,恨咽于长弦。


展为【六言句】
泥情犹迟急管,流恨尚咽长弦。


展为【七言句】
泥情尽随于急管,流恨每流以长弦。


展为【八言句】
奈泥情总迟于急管,叹流恨空咽以长弦。


展为【九言句】
奈泥情每惜迟于急管,叹流恨频悲咽于长弦。




小渔村赋14期第八课作业:
赋1433~浅浅淡淡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 )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 典故)而自己做的( )。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 )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 )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  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分类)、( 析义 )、( 做珠 )、( 寻较 )、( 做骈 )。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答:“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
答:“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答:
实珠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而虚珠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金风颯颯,玉露泠泠。东篱菊韵以成;丹桂花香则溢。素秋佳节,万里神州共度于此时。渐斜日半竿隐于山巅,又清影一轮升于海上。光映轩窗皎洁,声喧巷陌依稀。凭栏而思;目凝星斗参差,举盏而念。由是攒眉久,敬礼遥。今夕良辰,借景抒怀之酒;同袍挚友,题诗顾曲之情。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九课作业:
赋1433~浅浅淡淡


一,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 感情),也可做(  叙事)与(  议论)。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 语气 )词以强调(  感情色彩 )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  4-8)字。这个字数,即便于( 朗读 ),亦有一定的( 容量性 )。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 4、6、7 )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答:口诀是:“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


分析口诀: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3字句式之后,就应该用4,5字的句式。4,5字的句式之后就应该7,8言的句子. “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6个字的句子是属于字数在适中的句子。如果用了九字句,那接下来就应该用字数少的句式了,这叫“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考量平衡句子的长短是不是合适,要以一个段落为基数。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  叙事)、(抒情  )、(  议论)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主次详简  ),段落的(  安排顺序)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  起首段 ),(腹段  ),(  结尾段 )。“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  承叙)、(  分叙)(  渡结)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实起法  )、(  虚起法)、( 破题法 )。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答:虚法开篇不宜拉的太远,通常在2骈之内即应拉回主题,最长不宜超过4骈。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重阳赋
文/浅浅淡淡
寒风扫叶,白露为霜。对荻花之萧瑟,望渔火之微茫。节近重阳,满径茱萸自有乃馨香。眺远登高,难越关山而叹;牵情触景,久离故土而伤。唐有王维之别绪,宋如清照之愁肠。几多寂寞,无尽思量。谁知逆旅千里以外,今吾于他乡。是乃眼含泪,手举觞。尚怀壮志于胸,军中报国;犹记青春之梦,笔下成章。嗟乎!芳心一寸,明月半窗。征衫未解,客路长行。作赋中宵惟所愿,传音两地又何妨。




小渔村赋14期第十课作业
赋1433~浅浅淡淡


一、填空:
1、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 承叙) ( 分叙) (渡结 )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  天马行空),(  无拘无束)的议。而是要在考虑( 整体章法 )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  文脉)。而这条脉线,是(似显非显  ),(似隐非隐  )的。即不能( 太直白 )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  隐匿不见)。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答:
实写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境况描写。
虚写是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包括发感议论之类。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答:
承叙部分就是指开篇之后,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


分叙就是指腹段内容细写。应该虚写与实写相结合。


渡结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




附件题:
“轻寒上翠微赋”
两百字内,韵自选。


轻寒上翠微赋
文/浅浅淡淡
霏霏细雨,漠漠轻寒。零乱井梧则怯,萧疏篱菊以残。征雁两行,遥见翠微之上;浮云一抹,尚游苍壁之端。楼台十里参差,闲阶深苑;风景四围来往,衰柳淡烟。先有太白伤秋之思忆,后知少陵恨别之艰难。由是闻钟磬,看琅玕。追寻于朱雀桥,野花寂寂;怅望于乌衣巷,夕照漫漫。登临燕子三台洞,倚遍金陵十二栏。嗟乎!依然风月,何处管弦?怀古感时,六朝旧事尽悲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21

帖子

4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21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4 13: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赋14期毕业作业
赋1433~浅浅淡淡




竹赋
文/浅浅淡淡
若夫楚烟袅袅,汉水泠泠。修竹参天,仰可依于峻岭;小溪衬影,俯相映于芳汀。微润可堪毓秀,纤尘不染钟灵。耸其身,春暖发芽则偏固;压其骨,冬寒落雪以惯经。罡风里飘摇于野旷,夏日中挺拔为翠屏。万籁三更,怀贤忆昔于琳琅别院;四时依旧,对月摘星于寂寞空庭。


堕泪难禁,雨恋盈盈之势;闻香欲醉,花迷郁郁之形。愧留画舫为樽,期作书斋之笔;愿在草堂为席,甘当贫女之簪。所以知品格,鉴精神。摩诘独闲,弹琴月下悠然之淡泊;苏仙数语,问俗文端嘲讽之良箴。喜杜工捻墨题诗之雅致,感逸少呼朋把酒之登临。鸣缥缈之管弦,潺湲流水;奏疏狂之琴曲,啸咏知音。


嗟乎!羡凌云之气盖,慕抱朴之胸襟。且与松梅,结伴岁寒三友惺惺相惜也。千古以来,君子何须其鲜妍俗媚;一生向上,世人皆爱其劲节虚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13:01 , Processed in 0.0687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