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绝谷画蝶1

小渔村成语典故班第24课作业跟帖处

[复制链接]

15

主题

2437

帖子

246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6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3-23 10: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24课作业:
007*浪淘沙
一、简要回答《兵略》篇中的军事理论思想。
答:《兵略》篇,代表了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水平,其主要思想如下:
其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政治上的得失。
其二,比较精辟地论述了军事行动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其三,为将帅具体提出了一些统兵、用兵之要。①将帅必须使部下与自己同心齐力。②将帅要善于利用天道、地利、人和及兵势。③将帅要威义并用,要能与士卒同甘共苦。④将帅必须具备三隧、四义、五行、十守等能力或品质。所谓三隧,即要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察人情;所谓四义,指治国不拥兵自负,为主不独顾自身,见难不畏死,决疑不避罪;所谓五行,指柔而不可卷,刚而不可折,仁而不可犯,信而不可欺,勇而不可凌。⑤将帅要善于利用己方之实,攻敌方之虚。
二、写作题
1.请从《淮南子》中,选择其中的一条成语或N条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五绝·得马失马
作者:浪淘沙
天际一渔蓑,悠然放浩歌。
潜心尘物外,得失任其多。


2.要求:请列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答:①得马失马:谓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 宋·黄庭坚 《梦中和觞字韵》:“作云作雨手翻覆,得马失马心清凉。”
②得马生灾:谓因福而得祸。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唐·元稹 《哭子》诗之一:“维鵜受刺因吾过,得马生灾念尔冤。”亦作“ 得马折足 ”。 宋 黄庭坚 《次韵奉送公定》:“得马折足祸,亡羊多歧悲。”
③马去马归: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宋·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褐衣褐见,莫陈 汉 戍之便宜;马去马归,敢计塞翁之倚伏。”
④塞翁失马:比喻祸福相倚,坏事变成好事。
典出:《淮南子·人间训》。宋·陆游 《长安道》诗:“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

点评

五绝  发表于 2021-3-23 11:41
作业认真及时,学习同桌的五律了。  发表于 2021-3-23 11: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07

帖子

401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401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1-3-23 11: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726

帖子

33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3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1-3-24 09: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冷色石桥月 于 2021-4-12 12:00 编辑

石桥月    成语典故班第24课作业
一、简要回答《兵略》篇中的军事理论思想。
其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政治上的得失。首先,政治上得道,军事上才能取胜。其次,军事上取胜的根本,在于加强政治统治,即为存政,建立牢固的统治基础。 再次,《兵略》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
其二,比较精辟地论述了军事行动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军队出击,要如神出而鬼行,运于无形,出于不意,使敌人无法察觉,莫知其所之、莫知其所集,以达到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在强调以静制动的同时,还强调以无形制有形。
其三,为将帅具体提出了一些统兵、用兵之要。①将帅必须使部下与自己同心齐力。②将帅要善于利用天道、地利、人和及兵势。③将帅要威义并用,要能与士卒同甘共苦。④将帅必须具备三隧、四义、五行、十守等能力或品质。⑤将帅要善于利用己方之实,攻敌方之虚。

二、写作题
1.请从《淮南子》中,选择其中的一条成语或N条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2.要求:请列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智圆行方
注释:圆圆满,周全;方端正,不苟且。知识要广博周备,行事要方正不苟。
出处:《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而事欲鲜。”
   立必端直,处必廉方
五绝 智圆行方
山远连千壑,海深容百川。
世人皆可度,造化有余年。

点评

问好同学,作业认真,切题,加油。  发表于 2021-3-24 21: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46

帖子

71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1-3-24 21: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15-丁木成语典故班第24课作业:

一、简要回答《兵略》篇中的军事理论思想。
答:《兵略》篇,代表了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水平,其主要思想如下:
其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政治上的得失。《兵略》认为,军事上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士卒殷轸(众多)等物质条件,以及奇谋诈术的巧妙运用和良臣猛将的合理任用等主观条件,虽然是克敌制胜不可缺少的条件,但皆佐胜之具也,并不是保证战争必胜的根本条件。军事上的必胜之本在于政治上的强大,即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略足以知强弱之势。
《兵略》认为: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并指出: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
《兵略》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提出:全兵(获得彻底胜利的军队)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思想,主张:制胜于未战。它说: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后战者也,这样可以费不半而功自倍也。它主张先以德胜敌,然后再与之战,可以获得全胜,并指出: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万乘之国好用兵者亡,反对穷兵黩武。
其二,比较精辟地论述了军事行动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兵略》认为,军队出击,要如神出而鬼行,运于无形,出于不意,使敌人无法察觉,莫知其所之、莫知其所集,以达到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
《兵略》同时认为,军队不动则已,动则应发如疾风,疾如骇龙,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使敌人未见其发,固已至矣。因此《兵略》十分注重兵贵神速的思想,指出一旦抓住敌之虚,就要乘而勿假也,要以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及掩目之势,迅速发起进攻,并穷追猛打,使敌人静不知其所守,动不知其所为,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兵略》强调军队采取行动前一定要在思想上、装备上、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出击,就当以生击死,以盛乘衰,以疾掩迟,以饱制饥,这样就如同以水灭火,以汤沃雪,何往而不遂,何之而不用达。为了保证兵出而不徒归,《兵略》还指出,善于指挥作战的军事将领,必须掌握三势(气势、地势、因势)、二权(知权、事权)。
其三,为将帅具体提出了一些统兵、用兵之要。
①将帅必须使部下与自己同心齐力。②将帅要善于利用天道、地利、人和及兵势。③将帅要威义并用,要能与士卒同甘共苦。④将帅必须具备三隧、四义、五行、十守等能力或品质。⑤将帅要善于利用己方之实,攻敌方之虚。
二、写作题
1.请从《淮南子》中,选择其中的一条成语或N条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2.要求:请列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社威擅势
    注释:倚仗权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出处:《淮南子·汜论训》将相摄威擅势,私门成党,而公道不行。”
沙尘暴
作者:丁木
卷地浮沙晓日残,枯蓬醉舞仲春寒。
街灯欲醒行人误,杨柳徒闻世味酸。
怒似鲲鹏张两翼,势将蚍蚁蔽重峦。
危途最易浊泥昧,但许从心如是观。

点评

问题回答正确。写作题能就近取物,和题目相结合,有深意。  发表于 2021-3-25 07: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86

帖子

34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4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3-25 07: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花树 于 2021-3-25 16:04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24课作业
010-千花若素

一、简要回答《兵略》篇中的军事理论思想。
其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政治上的得失。首先,政治上得道,军事上才能取胜。
1.《兵略》认为: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拙,得道而工(精明);国,得道而存,失道而亡。
2.《兵略》认为:军事上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士卒殷轸(众多)等物质条件,以及奇谋诈术的巧妙运用和良臣猛将的合理任用等主观条件。
3.《兵略》认为: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再次,《兵略》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
其二,比较精辟地论述了军事行动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1.《兵略》认为:军队出击,要如神出而鬼行,运于无形,出于不意,使敌人无法察觉,莫知其所之、莫知其所集,以达到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
2.《兵略》同时认为:军队不动则已,动则应发如疾风,疾如骇龙,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使敌人未见其发,固已至矣。因此《兵略》十分注重兵贵神速的思想。为了保证兵出而不徒归,《兵略》还指出,善于指挥作战的军事将领,必须掌握三势(即气势、地势、因势)、二权(即知权、事权)。
然而,《兵略》由于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最推崇的还是所谓以静制动,以无形制有形,以无为制有为的战术思想。
3.《兵略》认为,己方应相应调整部署,待敌动做,侍机出击。
《兵略》在强调以静制动的同时,还强调以无形制有形。
其三,为将帅具体提出了一些统兵、用兵之要。
1.将帅必须使部下与自己同心齐力。
2.将帅要善于利用天道、地利、人和及兵势。
3.将帅要威义并用,要能与士卒同甘共苦。
4.将帅必须具备三隧、四义、五行、十守等能力或品质。
5.将帅要善于利用己方之实,攻敌方之虚。
由此,《兵略》指出:善于治国统军者,能实其民气,以待人之虚也;不能者,虚其民气,以待人之实也。《淮南子·兵略》的上述主要思想,既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军事理论,同时又有许多独到之处,因而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写作题
1.请从《淮南子》中,选择其中的一条成语或N条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2.要求:请列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http://chinaxiaoyucu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612&extr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
语出《淮南子·说山训》
翻译:兰花生长在无人的山谷,不会因为没人看而不芳香。比喻君子行仁义之事不求名不避宠。

七绝•兰
文/千花若素
山间冷眼向荒途,几许纯真气自孤。
为伴云霞非落寞,临风馥馥异凡株。

点评

问好同学,作业简洁明了,完成的很棒,向同学学习。  发表于 2021-3-25 13: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47

帖子

104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4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3-25 13: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二顷田 于 2021-3-25 14:26 编辑

03.二顷田
成语典故班第24课作业
一、简要回答《兵略》篇中的军事理论思想。
《兵略》篇中的军事理论思想
《兵略》篇,代表了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水平,其主要思想如下:
其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政治上的得失。首先,政治上得道,军事上才能取胜。《兵略》认为: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拙,得道而工(精明);国,得道而存,失道而亡。所谓道者,即是与天地顺、与四时合的最高行为准则。得道者,众之所助,虽弱必强;失道者,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因此政治上得道,是保证军事上取胜的基本条件。政治上得道的军队可以车不发轫(防止车轮滚动的木头),骑不被鞍,鼓不振尘,旗不解卷,甲不离矢,刃不尝血,本国的社会生活秩序也不用打乱,即朝不易位,贾不去肆,农不离野,只要对敌国招义而责之,就可以大国必朝(前来归附),小国必下。
《兵略》还回顾了古时的战争,认为五帝时期的战争是得道的。那时的战争不是为了扩张土地,也不是为了贪金玉之略(掠夺),而是为了禁暴讨乱,为了消灭残贼天下、令万民不得安生的贪昧饕餮tāo tiè之人,如黄帝击败炎帝,颛顼zhuān xū诛杀共工,尧舜讨灭不义的丹水和有苗,因而战无不胜。
他们用兵之前,往往先教之以道,导之以德,不听,则临之以威武,再不从,则制之以兵革,因此用兵若栉zhì发耨nòu苗,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是所谓圣人之用兵。
殷商以后,至春秋时期的用兵是所谓霸王之兵。这个时期的战争,多是为了消灭加虐于民的敌国之君,为义兵之举,因此往往克(攻克)国不及其民,废其君而易其政,尊其秀士(仁人智士)而显其贤良,振其孤寡,恤其贫穷,出其囹圄líng yǔ,赏其有功。这种战争非以亡(消灭)存(存在)也,将以存(保存)亡(殆尽的东西)也,故也是得道的。
战国时期的用兵则是失道的晚世之兵。这时期的战争,无道之君往往设渠堑,傅(防守)堞dié(城上女墙)而守,进攻一方也不是为禁暴除害,而是要侵地广壤,都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为个人私利进行的战争,不仅失道,而且造成人员的巨大伤亡,同时这种战争最终也不会获得胜利的,因为它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其次,军事上取胜的根本,在于加强政治统治,即为存政,建立牢固的统治基础。
《兵略》认为,军事上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士卒殷轸(众多)等物质条件,以及奇谋诈术的巧妙运用和良臣猛将的合理任用等主观条件,虽然是克敌制胜不可缺少的条件,但皆佐胜之具也,并不是保证战争必胜的根本条件。军事上的必胜之本在于政治上的强大,即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略足以知强弱之势。
《兵略》认为: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并指出: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它主张修政于境内,使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这样就可以修政庙堂(朝廷)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拱揖指(指挥)而天下响应,《兵略》认为这是用兵之上也。它还列举楚怀王、秦二世败亡的教训,以及武王伐纣的事例,说明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的道理。
再次,《兵略》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提出:全兵(获得彻底胜利的军队)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思想,主张:制胜于未战。它说: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后战者也,这样可以费不半而功自倍也。它主张先以德胜敌,然后再与之战,可以获得全胜,并指出: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万乘之国好用兵者亡,反对穷兵黩武。
它强调:凡用兵者,必先自庙战。所谓庙战,即在采取军事行动以前,就敌我双方的主孰贤、将孰能、民孰附、国孰治、积蓄孰多、士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备孰便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加强不足之处,保证最终取得全胜。《兵略》认为:只有进行充分的庙战,运筹于庙堂之上,才能够做到决胜于千里之外,并指出:庙战者帝。
其二,比较精辟地论述了军事行动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兵略》认为,军队出击,要如神出而鬼行,运于无形,出于不意,使敌人无法察觉,莫知其所之、莫知其所集,以达到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
《兵略》同时认为,军队不动则已,动则应发如疾风,疾如骇龙,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使敌人未见其发,固已至矣。因此《兵略》十分注重兵贵神速的思想,指出一旦抓住敌之虚,就要乘而勿假也,要以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及掩目之势,迅速发起进攻,并穷追猛打,使敌人静不知其所守,动不知其所为,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为此,《兵略》强调军队采取行动前一定要在思想上、装备上、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出击,就当以生击死,以盛乘衰,以疾掩迟,以饱制饥,这样就如同以水灭火,以汤沃雪,何往而不遂,何之而不用达。为了保证兵出而不徒归,《兵略》还指出,善于指挥作战的军事将领,必须掌握三势、二权。
所谓三势,即气势、地势、因势。气势即激发兵将的高昂斗志;地势即善于利用险要地形,能控制战略要地;因势即能把握战机,乘敌之虚,因其劳倦怠乱,饥渴冻喝(中暑)采取军事行动。所谓二权即知权、事权。《兵略》强调在采取军事行动前,一定要详尽侦知敌情,并据此制定出完备的作战计划,同时要很好地隐蔽自己的军队,做到出敌不意,使 敌人之兵无所适备,此谓知权。两军交战,能够灵活有序地调遣军队,布阵迎敌,使本方受刃者少,而伤敌者众,此谓事权。
《兵略》认为掌握好三势、二权,选拔出精兵强将,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之后的军事出击是所谓必胜之攻,是所谓胜定而后战,可以攻不待冲隆云梯而城拔,战不至交战接刃而敌破。它强调军队唯无一动,动则凌天振地,抗泰山,荡四海,鬼神移徙,鸟兽惊骇,并指出,在这样的军队面前将野无校(对抗)兵,国无守城,无人能挡。
然而,《兵略》由于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最推崇的还是所谓以静制动,以无形制有形,以无为制有为的战术思想。它指出,静以合躁,治以持乱并认为以静制动,以无形制有形,以无为而应变,虽未能得胜于敌,敌人也不可得胜之道也。并称:敌先我动,则是见其形也;彼躁我静,则是罢(疲)其力也。形见则胜可制也,力罢(疲)则威可立也。
它还提出:物未有不以动而制者也。但是,《兵略》推崇的以静制动,并非被动地待敌先动而后击之,而是要视其所为,根据敌人所犯的错误,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之后,出击致胜。当敌无隙可乘时,《兵略》认为要饵之以所欲,以罢(疲)其足(满足),引诱敌人出错,一旦敌人有间,就要抓住战机,急填其隙,迅速出击,打败敌人。相反敌人若止而不动。
《兵略》认为,己方应相应调整部署,待敌动做,侍机出击。若己方已先敌而动,也要尽力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变我静而敌动,重新掌握主动。《兵略》反对在敌人未显现错误之举前,便冒然对其发动攻击,提出:善用兵者,当击其乱,不攻其治,是不袭堂堂之寇,不击填填(旗帜牢固树立的样子)之旗,强调敌容未可见,以数(密集)相持,一定要等到彼有死形,才可因而制之。
《兵略》在强调以静制动的同时,还强调以无形制有形。它认为:诸有象(相貌、形象)者,莫不可胜也;诸有形者,莫不可应也。并举例说:风雨可障蔽,是因其有形,寒暑不可开闭,是因其无形的缘故。它认为,兵家所恃,无非是天时、地利、巧举、人和。而此四者皆为有形之举,因而都有相应的破除之法,如:任天者可迷也,任地者可束也,任时者可迫也,任人者可惑也。只有无形者无可奈也,没有任何可以破除的方法。所谓无形者,按《兵略》的描述,实际上就是无法无仪、无名无状,上穷至高之末,下测至深之底,高深莫测、变幻无穷的军事韬略。《兵略》认为,善用韬略者,可以打败一切敌人。
其三,为将帅具体提出了一些统兵、用兵之要。
①将帅必须使部下与自己同心齐力。《兵略》认为:将卒吏民,动静如身,乃可以应敌合战。因而强调将吏一定要以民为体(身体),而兵民则一定要以将为心,并指出:心诚则支体亲刃,心疑则支体挠北。心不专一,则体不节动,将不诚心,则卒不勇敢。
因此要求将帅统兵,要同其心,一其力,使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同时要止如丘山,发如风雨,如此则战无不胜。《兵略》还指出:夫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挃(捣);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兵略》认为将帅能使部下用力谐,不仅能致胜于敌,而且还可以以少胜众,以弱胜强。它分析了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寡胜众的问题,指出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能是在人众一方势不齐,即士卒不能同力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如果人众一方做到人尽其才,悉用其力,若要以少胜之,则自古至今,未尝闻也,从这个角度再次强调士卒同心共力的重要性。
②将帅要善于利用天道、地利、人和及兵势。所谓兵势,即指战无不胜,攻无不破的气势。《兵略》认为: 兵之所隐议(占卜视兆)者天道也,所图画者地形也,所明言者人事也,所以决胜者钤势也。它根据用兵的方略把将帅分为上中下3等,认为: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并善于把握战机,利用兵势,战无不胜,从不失败,是所谓上将之用兵;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专用人与势,虽然未必能获得全胜,但也能胜多败少,是所谓中将之用兵;博闻而自乱,多知而自疑,居则恐惧,发则犹豫,结果动辄败北,是所谓下将之用兵。
《兵略》还十分重视兵势的作用。它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齐备的情况下,若兵无势,仍不会取得任何战果。它要求将帅利用兵势,要如决积水于千仞之堤,若转员石于万丈之溪一般,使任何人、任何军队都无法抵挡,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③将帅要威义并用,要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兵略》认为:兵之所以强者,民也;民之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能行者,威也。所谓威义并用,就是要赏罚分明。
《兵略》明确指出:夫人之所乐者生也,而所憎者死也;然而高城深池,矢石若雨,平原广泽,白刃交接,而卒争先合者,彼非轻死而乐伤也,为其赏信而罚明也。赏能使士卒冒死征战,罚则使他们令行禁止。只有赏信而罚明,军队才有战斗力。此外,《兵略》还强调将帅必须爱护部下,使自己得到士卒的爱戴。
④将帅必须具备三隧、四义、五行、十守等能力或品质。所谓三隧,即要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察人情;所谓四义,指治国不拥兵自负,为主不独顾自身,见难不畏死,决疑不避罪;所谓五行,指柔而不可卷,刚而不可折,仁而不可犯,信而不可欺,勇而不可凌;
⑤将帅要善于利用己方之实,攻敌方之虚。所谓实者,即指主明良将,上下同心,气意俱起,同仇敌忾;所谓虚者,指上下有隙,将吏不相得,为将者所持不直,士卒心中积怨深重。《兵略》认为:虚实之气,兵之贵也。两军相遇,实则斗,虚则走。气虚一方是无法与气实一方对敌的。但《兵略》也指出:胜兵者非常实也,败兵者非常虚也,认为虚实之气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它引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强盛及败亡的教训,指出:夫差最初之所以能取得包括生俘越王勾践在内的一系列战争的胜利,拥地2千里,带甲七十万,是由于用民气之实的结果。其后,夫差骄溢纵欲,拒谏喜腴,使上下失和,吏民不附,直至国灭身亡,是越王勾践因制其虚的结果。



二、写作题
1.请从《淮南子》中,选择其中的一条成语或N条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2.要求:请列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成语:
13.长夜漫漫
注释:漫漫无边际的样子。漫长的黑夜无边无际。多用来比喻社会的黑暗。
出处:《淮南子·宁戚〈饭牛歌〉》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才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黄钟•出队子〕长夜漫漫党百年颂
二顷田
夜何时旦,家国贫弱居。红船星火腐浊诛,大地新苗生气苏,沥胆初心(百年)倾热土。

附谱
〔黄钟•出队子〕
谱:×平平去▲,平平平厶平(上)△。×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厶平(上)△,×仄平平平厶上(平)△。


点评

问好学友,作业完成的认真、仔细,而且非常完整,习题也切题,拜读学习了!  发表于 2021-3-25 14: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120

帖子

2049

积分

贵宾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49

贵宾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21-3-25 14: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24课作业
一、简要回答《兵略》篇中的军事理论思想。
答;《兵略》篇,代表了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水平,其主要思想如下:
其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政治上的得失。首先,政治上得道,军事上才能取胜。《兵略》认为: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拙,得道而工(精明);国,得道而存,失道而亡

《兵略》认为: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

再次,《兵略》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提出:全兵(获得彻底胜利的军队)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思想,主张:制胜于未战。

其二,比较精辟地论述了军事行动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兵略》认为,军队出击,要如神出而鬼行,运于无形,出于不意,使敌人无法察觉,莫知其所之、莫知其所集,以达到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

《兵略》还指出,善于指挥作战的军事将领,必须掌握三势、二权。

所谓三势,即气势、地势、因势。气势即激发兵将的高昂斗志;地势即善于利用险要地形,能控制战略要地;因势即能把握战机,乘敌之虚,因其劳倦怠乱,饥渴冻喝(中暑)采取军事行动。所谓二权即知权、事权。

其三,为将帅具体提出了一些统兵、用兵之要。

①将帅必须使部下与自己同心齐力。《兵略》认为:将卒吏民,动静如身,乃可以应敌合战
    ②将帅要善于利用天道、地利、人和及兵势。所谓兵势,即指战无不胜,攻无不破的气势。

③将帅要威义并用,要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兵略》认为:兵之所以强者,民也;民之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能行者,威也。所谓威义并用,就是要赏罚分明。

④将帅必须具备三隧、四义、五行、十守等能力或品质。所谓三隧,即要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察人情;所谓四义,指治国不拥兵自负,为主不独顾自身,见难不畏死,决疑不避罪;所谓五行,指柔而不可卷,刚而不可折,仁而不可犯,信而不可欺,勇而不可凌;所谓十守,指头脑清醒,谋略深远,意志坚定,明辨是非,不贪于货,不淫于物,不滥发议论,不推卸责任,不轻易欢喜,下轻易动怒。总而言之,就是要求将帅做到,发(举措)必中诠(公允),言必合数,动必顺时,解必中揍(道理),同时还要做到,通动静之机,明开塞之节,审举措之利害,若合符节。
⑤将帅要善于利用己方之实,攻敌方之虚。

二、写作题
1.请从《淮南子》中,选择其中的一条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2.要求:请列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成语】: 一叶知秋  一的成语、秋的成语接龙
【拼音】: yī yè zhī qiū【解释】: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处】: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成联两幅;
题秋叶
得风顾则舞难停,虽零落为泥,犹向流年书锦字;
纵体沉而心不灭,宁来时化蝶,再依高木赋阳春。

题 秋风
轻盈拂面, 闻庭院桂香,静默红尘,最难禁柴荆滴露;
旋转登高, 赏东篱菊韵,悠然净界,又何妨草木凝霜。

点评

香香同学作业认真仔细,两幅联都棒棒的。  发表于 2021-3-25 15: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85

帖子

121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14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1-3-25 15: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二十四讲作业      
    31-水冰泪

一、简要回答《兵略》篇中的军事理论思想。
答:《兵略》篇,代表了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水平,其主要思想如下:
其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政治上的得失。首先,政治上得道,军事上才能取胜。
①《兵略》认为: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拙,得道而工(精明);国,得道而存,失道而亡。
②《兵略》认为:军事上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士卒殷轸(众多)等物质条件,以及奇谋诈术的巧妙运用和良臣猛将的合理任用等主观条件。
③《兵略》认为: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再次,《兵略》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
其二,比较精辟地论述了军事行动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①《兵略》认为:军队出击,要如神出而鬼行,运于无形,出于不意,使敌人无法察觉,莫知其所之、莫知其所集,以达到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
②《兵略》同时认为:军队不动则已,动则应发如疾风,疾如骇龙,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使敌人未见其发,固已至矣。因此《兵略》十分注重兵贵神速的思想。为了保证兵出而不徒归,《兵略》还指出,善于指挥作战的军事将领,必须掌握三势(即气势、地势、因势)、二权(即知权、事权)。
然而,《兵略》由于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最推崇的还是所谓以静制动,以无形制有形,以无为制有为的战术思想。
③《兵略》认为,己方应相应调整部署,待敌动做,侍机出击。
《兵略》在强调以静制动的同时,还强调以无形制有形。
其三,为将帅具体提出了一些统兵、用兵之要。
①将帅必须使部下与自己同心齐力。
②将帅要善于利用天道、地利、人和及兵势。
③将帅要威义并用,要能与士卒同甘共苦。
④将帅必须具备三隧、四义、五行、十守等能力或品质。
⑤将帅要善于利用己方之实,攻敌方之虚。
由此,《兵略》指出:善于治国统军者,能实其民气,以待人之虚也;不能者,虚其民气,以待人之实也。《淮南子·兵略》的上述主要思想,既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军事理论,同时又有许多独到之处,因而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写作题
请从《淮南子》中,选择其中的一条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要求:请列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蝶恋花.一寸光阴一寸金
文/水冰泪
屈指年光春已暮。砌下残红,多到无心数。撩乱心情千万绪,无聊没个安排处。
可叹朱颜衰几许。缕缕唉声,谁个能相助。留也青春留不住,愁将化作流云去。

附成语:一寸光阴一寸金
【注释】一寸光阴和一寸长的黄金一样昂贵。比喻时间十分宝贵。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点评

问好,作业完成的好棒,好词!  发表于 2021-3-25 2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906

帖子

29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940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3-25 21: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24课作业  
蓝色星空
一、简要回答《兵略》篇中的军事理论思想。
答:《兵略》篇,代表了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水平,其主要思想如下:
其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政治上的得失。首先,政治上得道,军事上才能取胜。《兵略》认为: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拙,得道而工(精明);国,得道而存,失道而亡。所谓道者,即是与天地顺、与四时合的最高行为准则。得道者,众之所助,虽弱必强;失道者,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兵略》认为,军事上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士卒殷轸(众多)等物质条件,以及奇谋诈术的巧妙运用和良臣猛将的合理任用等主观条件,虽然是克敌制胜不可缺少的条件,但皆佐胜之具也,并不是保证战争必胜的根本条件。军事上的必胜之本在于政治上的强大,即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略足以知强弱之势。
《兵略》认为: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并指出: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它主张修政于境内,使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这样就可以修政庙堂(朝廷)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拱揖指(指挥)而天下响应,《兵略》认为这是用兵之上也。
再次,《兵略》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提出:全兵(获得彻底胜利的军队)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思想,主张:制胜于未战。它说: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后战者也,这样可以费不半而功自倍也。它主张先以德胜敌,然后再与之战,可以获得全胜,并指出: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万乘之国好用兵者亡,反对穷兵黩武。
《兵略》认为:只有进行充分的庙战,运筹于庙堂之上,才能够做到决胜于千里之外,并指出:庙战者帝。

其二,比较精辟地论述了军事行动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兵略》认为,军队出击,要如神出而鬼行,运于无形,出于不意,使敌人无法察觉,莫知其所之、莫知其所集,以达到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
《兵略》同时认为,军队不动则已,动则应发如疾风,疾如骇龙,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使敌人未见其发,固已至矣。
为此,《兵略》强调军队采取行动前一定要在思想上、装备上、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出击,就当以生击死,以盛乘衰,以疾掩迟,以饱制饥,这样就如同以水灭火,以汤沃雪,何往而不遂,何之而不用达。为了保证兵出而不徒归,《兵略》还指出,善于指挥作战的军事将领,必须掌握三势、二权。所谓三势,即气势、地势、因势。气势即激发兵将的高昂斗志;地势即善于利用险要地形,能控制战略要地;因势即能把握战机,乘敌之虚,因其劳倦怠乱,饥渴冻喝(中暑)采取军事行动。所谓二权即知权、事权。
《兵略》由于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最推崇的还是所谓以静制动,以无形制有形,以无为制有为的战术思想。《兵略》推崇的以静制动,并非被动地待敌先动而后击之,而是要视其所为,根据敌人所犯的错误,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之后,出击致胜。当敌无隙可乘时,《兵略》认为要饵之以所欲,以罢(疲)其足(满足),引诱敌人出错,一旦敌人有间,就要抓住战机,急填其隙,迅速出击,打败敌人。相反敌人若止而不动。
《兵略》在强调以静制动的同时,还强调以无形制有形。它认为:诸有象(相貌、形象)者,莫不可胜也;诸有形者,莫不可应也。
其三,为将帅具体提出了一些统兵、用兵之要。①将帅必须使部下与自己同心齐力。《兵略》认为:将卒吏民,动静如身,乃可以应敌合战。因而强调将吏一定要以民为体(身体),而兵民则一定要以将为心,并指出:心诚则支体亲刃,心疑则支体挠北。心不专一,则体不节动,将不诚心,则卒不勇敢。《兵略》不仅强调兵将要齐心同力,而且还强调将帅应能使兵卒同其心,一其力,指出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兵略》还指出:夫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挃(捣);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兵略》认为将帅能使部下用力谐,不仅能致胜于敌,而且还可以以少胜众,以弱胜强。
②将帅要善于利用天道、地利、人和及兵势。所谓兵势,即指战无不胜,攻无不破的气势。《兵略》认为: 兵之所隐议(占卜视兆)者天道也,所图画者地形也,所明言者人事也,所以决胜者钤势也。它根据用兵的方略把将帅分为上中下3等,认为: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并善于把握战机,利用兵势,战无不胜,从不失败,是所谓上将之用兵;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专用人与势,虽然未必能获得全胜,但也能胜多败少,是所谓中将之用兵;博闻而自乱,多知而自疑,居则恐惧,发则犹豫,结果动辄败北,是所谓下将之用兵。
③将帅要威义并用,要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兵略》认为:兵之所以强者,民也;民之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能行者,威也。所谓威义并用,就是要赏罚分明。
④将帅必须具备三隧、四义、五行、十守等能力或品质。所谓三隧,即要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察人情;所谓四义,指治国不拥兵自负,为主不独顾自身,见难不畏死,决疑不避罪;所谓五行,指柔而不可卷,刚而不可折,仁而不可犯,信而不可欺,勇而不可凌;
所谓十守,指头脑清醒,谋略深远,意志坚定,明辨是非,不贪于货,不淫于物,不滥发议论,不推卸责任,不轻易欢喜,下轻易动怒。总而言之,就是要求将帅做到,发(举措)必中诠(公允),言必合数,动必顺时,解必中揍(道理),同时还要做到,通动静之机,明开塞之节,审举措之利害,若合符节。
⑤将帅要善于利用己方之实,攻敌方之虚。所谓实者,即指主明良将,上下同心,气意俱起,同仇敌忾;所谓虚者,指上下有隙,将吏不相得,为将者所持不直,士卒心中积怨深重。《兵略》认为:虚实之气,兵之贵也。两军相遇,实则斗,虚则走。气虚一方是无法与气实一方对敌的。但《兵略》也指出:胜兵者非常实也,败兵者非常虚也,认为虚实之气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二、写作题
1.请从《淮南子》中,选择其中的一条成语或N条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2.要求:请列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摘自《淮南子·说山训》
解释:积水成渊,鱼才会聚拢;树茂林密,鸟才会集栖。
七绝.积水成渊感怀
蓝色星空
水积成渊鱼涌跃,林多茂密鸟来栖。
朋缘不在酒和肉,爱好相同自会迷。

点评

问好同学,作业认真,学习了,点赞!  发表于 2021-3-25 21: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85

帖子

1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85
发表于 2021-3-25 21: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兮九畹 于 2021-3-25 21:54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24课作业
九畹

一、简要回答《兵略》篇中的军事理论思想。
答:《兵略》篇,代表了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水平,其主要思想如下:
其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政治上的得失。《兵略》认为,军事上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士卒殷轸(众多)等物质条件,以及奇谋诈术的巧妙运用和良臣猛将的合理任用等主观条件,虽然是克敌制胜不可缺少的条件,但皆佐胜之具也,并不是保证战争必胜的根本条件。军事上的必胜之本在于政治上的强大,即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略足以知强弱之势。
《兵略》认为: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并指出: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
《兵略》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提出:全兵(获得彻底胜利的军队)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思想,主张:制胜于未战。它说: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后战者也,这样可以费不半而功自倍也。它主张先以德胜敌,然后再与之战,可以获得全胜,并指出: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万乘之国好用兵者亡,反对穷兵黩武。
其二,比较精辟地论述了军事行动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兵略》认为,军队出击,要如神出而鬼行,运于无形,出于不意,使敌人无法察觉,莫知其所之、莫知其所集,以达到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
《兵略》同时认为,军队不动则已,动则应发如疾风,疾如骇龙,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使敌人未见其发,固已至矣。因此《兵略》十分注重兵贵神速的思想,指出一旦抓住敌之虚,就要乘而勿假也,要以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及掩目之势,迅速发起进攻,并穷追猛打,使敌人静不知其所守,动不知其所为,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兵略》强调军队采取行动前一定要在思想上、装备上、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出击,就当以生击死,以盛乘衰,以疾掩迟,以饱制饥,这样就如同以水灭火,以汤沃雪,何往而不遂,何之而不用达。为了保证兵出而不徒归,《兵略》还指出,善于指挥作战的军事将领,必须掌握三势(气势、地势、因势)、二权(知权、事权)。
其三,为将帅具体提出了一些统兵、用兵之要。
①将帅必须使部下与自己同心齐力。②将帅要善于利用天道、地利、人和及兵势。③将帅要威义并用,要能与士卒同甘共苦。④将帅必须具备三隧、四义、五行、十守等能力或品质。⑤将帅要善于利用己方之实,攻敌方之虚。


二、写作题
1.请从《淮南子》中,选择其中的一条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2.要求:请列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七绝·题不可揆度
东风破冷送梅香,不觉子规啼仲阳。
忽见当庭春雪舞,揆度预示好年光。
不可揆度 [ bù kě kuí duó ]
揆:音‘葵’度:音‘夺’揆度:估量,揣测。指无法推测。
出 处: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能治五官之事者,不可揆度者也。”

点评

问好学友!您的作业认真,七绝·题不可揆度主题鲜明,合律合韵,学习了。  发表于 2021-3-25 2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3:03 , Processed in 0.09268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