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4-12 16: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思 于 2021-4-18 08:33 编辑
A33一秋水伊人 初级词班作业汇总
第一讲:
一,问答部分
1、什么是词?
答:词是形成于唐而盛于宋的一种新型格律诗。
这里的“词”,是指一种文学体裁,是“调有定字,字有定声,句中定格”的独特的格律诗体。人们所说的“填词”即是指写这种别体格律诗歌。由于单纯一个“词”字可能指歌词中的词,也可能是指诗词中的词。
诗词中的词大部分是律化了的长短句,因此我们把诗词中的词也叫“律词”。
律词可以说是格律诗体对长短句的延伸,从而也丰富了格律诗的体裁。
2、常见的几个与词相关的专用名词有哪些?
答: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忆江南、调笑令、西江月等。
(二)词谱、填词:
1.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也就是平仄格律公式。
2. 填词:“填”,即依谱填写之意。 按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等要求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三)阙、片、过片和准备过片
(1)、阕,就是诗词的“段”落。如上阕就是上段,下阕即下段。有时候一首词也被称为一阕词。
(2)、片,也是词的段落,如上段就叫上片,下段就叫下片。
(3)、过片,是下片的开头,即下片的起句。它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也称“过变”
(4)、准备过片,上片的最后一句叫准备过片。有收住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
(四)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1)单调,即词只有一段,如一些小令等。
(2).双调:是指词有两段落。
(3).三叠、四叠:指词有三个、四个的段落。这是词的一种体式。篇幅较长,节奏较慢,分为三段的词叫做“三叠”,四段为四叠。
(五)肩头句、肩头对:
(1)肩头句:词中一个七字句间有顿,上三下四,这样的句子叫肩头句。例如:溯红渐、招入仙溪,就是肩头句。
(2).肩头对:两个相邻的肩头句组成了对句,就是肩头对。
如: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南宋吴文英《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 )
(六)双拽头:
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三叠,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叫双拽头。看成是第一段和第二段相并列的两根绳子,拽着第三段这个脑袋。这就是“双拽头”
(七)小令、中调、长调
按一般的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是“长调”。最长的词达240字。(虽有争议,但多数认可)
(八)令、引、近、慢
(1).从词有关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长短篇幅来看:
在唐、五代至北宋前期,对字句不多的词,称为令词。在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对不长不短那种词的形式,称为“引”或“近”。明朝人开始把令词称为小令,引、近列为中调,慢词列入长调。(此种是多数人看法)。
(2).从内在意义来看:
令词的名称当来自唐代的酒令。因唐人于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作酒令,遂称为令曲,又称为小令。唐五代的文人词大部分是令曲。
引,本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它和歌、谣、曲等是同样的意思。唐宋大曲中的名目有“引歌”一类,它的次第是在大曲的首段“序”或“散序”之后,也是属于大曲的先头部分。称为“引’,也就是在歌前的意思。
近,又称为近拍,近词和引词一般都长于小令而短于慢词,所以后来又称它们为中调。
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慢曲子大部分是长调,这是因为它声调延长,字句也就跟着加长。
3、填词要用什么韵书?
答:词林正韵
4、简单说一下诗和词有什么区别?
(1),内容上的区别:诗言志,词言情 。(2),用韵上的区别
我们知道,写诗要用《平水韵》,而填词必须要用《词林正韵》(3),格式上的区别:(4),时间、地点上的区别
(5),领字上的区别(6),词组上的区别:(7),用韵上的区别(8),对仗对偶上的区别
二、写作部分
分别以“云,兰,梅”为首字,各填《十六字令》一首。
要求:词林正韵十六字令词谱:
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仄仄平平。
云。万里无风碧海晴。白棉絮,悬叠一团团。
兰。暗送清幽独自言。深山远,花不与争妍。
梅。傲立寒冬几瓣香。红樱绽,芳蕊胜春姿。
第二讲:
搗练子 秋思
秋雨去,晓风寒,一地红霜两地翻。
遥望平湖青黛处,异乡游子独凭栏。
第三讲:
卜算子 中秋国庆
满月照五洲,举国同欢庆。山色青青柳叶明,万里风帆影。
又回首当年,国弱遭欺迸。革命红军领袖毛,带领人民胜。
第四讲:
浣溪沙 秋
雨住风停小帆船,梧桐雨滴打蕉沿。流云秋水静无边。
心事乡愁入梦浅,青红别意映阶前。 黄衫翠艳一年年。
第五讲:
桂殿秋 秋思
文 秋水伊人
寒露起,夜风凉。阶前皓月望断肠。
谁知梦里频频话,醒后空留泪满眶。
第六讲
西江月
古树溪桥红叶,秋声落日霞天。长堤歌韵舞翩翩,佳丽情思一片。
冷露清秋寒至,青山薄雾不眠。冰轮山后望天边,谁数寒星几点。
第七讲:
如梦令
亭外风清雨散,
帘内佳人手软。
暂住手中杯,
翻起柔肠千转。
风暖,风暖。
依旧喜忧各半。
第八讲:
长相思
花万千,
叶万千,
残夜寒风移岸边,
偏怜似阆仙。
长一天,
短一天,
明月高楼倚杖杆,
云何时又圆。
第九讲:
临江仙(贺铸体)
双燕依依飞画栋, 庭前春意浓浓, 娇声倩影映花红 。去年檐下客,衔紫筑新宫。
杨柳丝丝穿掠去,分明惊羡飞鸿。昨朝喜抱九仙童。娇儿声唤唤,甜蜜在心中。
第十讲:
西江月 滇西边境
孔雀翩翩身舞,花香阵阵弥飘。青山绿水染霞娇。云彩山岚轻袅。
边境华楼林绕,乡村农舍图雕。飞檐画意乐天骄。梁绕龙腾花俏。
第11讲:
渔歌子
门前青山对日晖,一弯流水绕庭西。鸳鸯鸟,翠黄衣,轻偎细语又双栖。
第十二讲:
南歌子
云梦峰回路,朝霞满眼红。细长幽径伴微风。流水小桥山路行匆匆。
话重声传意,言轻自忖中。今朝挥手恨孤峰。山静水幽来日又重逢。
第十三讲:
鹧鸪天 西湖
草长莺飞丝柳扬,接天莲碧吐芬芳。三潭浸没楼台月,雪绽红梅疏影长。
依青黛,映湖光,人间唯此是天堂。明珠一颗缘何坠?凤舞龙飞到柳塘。
第十四讲:
朝中措
平川放眼一晴空,
尘远往来中。
默默庭前枯草,
长堤几度春风。
何言芦苇,
新添白发,
且饮千钟。
初醒更知年月,
今朝恰似白翁。
第十五讲:
眼儿媚 春思
风送幽塘起涟漪,杨柳漫飞丝。小桥流水,莺莺燕燕,稚子欢嬉。
楼高登处频频望,只把影儿追。凭空思忖,海棠依旧,物是人非。
第十六讲:
一剪梅 相思
堤岸依稀杨柳风,水深潭绿,冬近霜红。
轻车已过小桥边,去岁今朝,回望相从。
夜至寒深盼一逢,寒窗频倚,且听松风。
欲书尺素寄孤鸿,既恨音长,还恨词穷。
第十七讲:
一剪梅 相思
堤岸残枝凭晓风,水深潭绿,冬近霜红。
斜阳穿透树林中,尖指疏光,抬眼孤鸿。
夜至寒深怕响蛩,寒窗频倚,且听松风。
欲书尺素寄辽东,既恨声高,还恨词穷。
第十八讲
破阵子
风雪几时又起,抬头不见星高,寂静长街行客少,斜照孤灯人影寥,怎堪枯树摇。
终日灰尘满面,斑斑两鬓霜飘,老态双拳藏大袖,且问何时泪又飘,怪风吹过桥。
第十九讲:
破阵子
风雪几时又起,抬头不见星高,寂静长街行客少,斜挂孤灯人影寥,怎堪枯树摇。
终日灰尘满面,一时两鬓霜飘,无力轻拳藏大袖,老泪斑斑横纵飘,寒风吹过桥。
第二十讲:
清商怨 春思
春江水浅杨柳岸 正风吹衫乱
遥望天边 双鸾对对眼
残阳枯树孤影剪 叹流光 频招人怨
残纸空短 凝神字字算
第二十一讲:
谒金门
梦中遇,佳丽翩翩起舞,轻素霓裳共仙乐,遣词得新句。
空阶庭前看雨,杨柳风飘飞絮
第二十二讲:
清平乐 外交官
夜寒残雪,疏影青松叶。危仗孤峰刀似切,坚冰犹铸铁。
两番辛丑交锋,列强美帝殊同。一语铿锵相对,今朝赞我强雄。
第二十三讲:
点绛唇
细雨毛针,风吹杨柳长堤处。看春归去,舟小飘摇橹。
紫燕衔泥,剪影双双去。邀风住,信来归取,莫让尘飞舞。
第二十四讲:
青玉案
开窗空对山间路,看丝雨,浇春树。空叹流光何处去,小桥流水,闲舟停渡,满地飘飞絮。
青藤漫看爬高宇,水暖春江鸭儿驻。试问相思何处去,清茶一盏,瑶琴轻抚,且把文来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