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绝谷画蝶1 于 2022-1-20 23:12 编辑
小渔村元曲第十一期作业汇总(一)
元曲十一期1149-静思第一讲作业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元曲是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它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较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一种文艺形式。包抱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元曲简单分为杂剧和散曲两类。 2,元曲的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分为三个时期。初期是元朝立国到灭南宋。其代表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 3.请分别写出你喜欢的曲人,你喜欢的曲牌,你喜欢的五首曲作品。 答,喜欢的曲人有马致远,关汉卿,白朴 4.试作一首〈越调.天净沙〉秋夜 文/静思 昏灯冷榻银筝,轩窗月色闲庭,远嫁明朝岛城。对红妆镜,盈盈泪水无声。
===========================
小渔村曲11期第二讲静思作业: 1、试作一首〔双调•沉醉东风〕 XX怀古, (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注意:一二两句;三四两句要形成对偶。 〔双调•沉醉东风〕 康熙点将台怀古 文/静思 看脚下、青葱草色,入山中、细雨幽怀。缓缓行,深深拜。眺远方、牛马如云。休忘当年铁马金戈。帝王是,枭雄一代。 c、复制并粘贴《中原音韵》一个韵部· 六、皆来: 平声、阴 皆阶街楷偕 该垓陔哉栽 灾钗差台胎 邰骀哀唉埃 挨猜衰腮歪 开揩齐乖筛 揣 平声、阳 来莱鞋谐骸 牌排俳怀槐 淮埋霾皑孩 柴豺侪崖捱 才材财裁台 苔抬能 入声作平声 白舶帛宅泽 画划 上声 海诒给骇蟹 宰载彩采蔼 霭乃奶蒯凯 铠拐揣摆矮 解楷买改 入声作上声拍珀魄册策 跚栅测伯百 柏迫骼革隔 格客刻责帻 摘侧窄仄谪 色穑索掴摔 吓则 去声 懈械獬寨债 态泰太汰丐 盖爱艾捱隘 奈耐害亥戴 带怠待代袋 大岱戒诫 解界芥届外 快哙块再在 载迈卖赖籁 拜败稗湃惫 菜蔡晒洒煞 塞赛坏慨派 帅率
==========================
元曲十一期第3讲静思作业: 一、必做题 1、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喜春来——中吕宫、正宫 凭栏人——越调 梧叶儿——商调 落梅风——双调 小桃红——越调 四块玉——南吕 醉中天——仙吕 干荷叶——南吕宫 山坡羊——中吕宫 2、试作一首〔仙吕•一半儿〕题目自拟。 (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题目和韵部自选。
〔仙吕•一半儿〕喜日 文/静思 月光未落便起床,发髻初盘自理妆,回首霎时闻雨响。顿惊慌,一半儿愁容一半儿凉。
=====================
元曲11期第4讲静思作业: 一、简要回答元曲的宫调、曲牌、韵律? 答.宫调是限定朱器管色之高低,共分十二种。 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的牌子。 韵律是以《中原音韵》为主压的韵。 一、试作〔双调•驻马听〕小令一首。 (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题目不限、韵部自选。 〔双调•驻马听〕秋日 文/静思 云淡天高,几许轻风逐碧水;人稀岸静,一群白鸟向南飞。渔家织网各东西,红尘看破堪心慰。今已非,遍尝那个闲滋味。
===================== 元曲第5讲静思作业: 1.简要回答元曲的对仗种类及对仗特点? 答:元曲的对仗一共有10类: 1、合璧对;2、鼎足对;3、扇面对(隔句对);4、救尾对;5、首尾对; 6、连璧对;7、联珠对;8、两韵对;9、衬字对;10、叠字对等10种。 元曲的对仗特点: 元曲的对仗特点,从对仗形式来看,古代戏曲曲词的对仗形式,较古典诗词更为丰富。1、曲的对仗,既可平仄相对,也可同调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2、俗语入对的现象十分普遍,有时候口语韵律化读来有一种节奏美。 3、戏曲曲词衬字多,所加衬字,多数相对,但也有不对的情形。
2.参照张可久的〔正宫•塞鸿秋〕,试作〔正宫•塞鸿秋〕小令一首。 (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题目不限、韵部自选。
〔正宫•塞鸿秋}秋思 文/静思 潇潇落叶随风舞,深深庭院无人驻。徘徊小径寻花树,凄凉鸟声连烟雾。情怀虽似初,白发无重数,平生恐怕难相聚。
===================== 元曲第6讲静思作业 1. 什么是衬字?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 2.试作〔中吕•山坡羊〕小令一首。 (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题目自拟、韵部自选.参照曲谱: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要求: {中吕.山坡羊}秋夜 文/静思 浮生若戏,红尘百味,无眠辗转以书慰。月辉辉,室凄凄,手捧残卷不知岁。似火年华今得归。心,自在飞;情,自在飞。
===================== 第七讲静思作业 {双调.清江引}感怀 文/静思 痴心皆付书韵里,不计何年岁。柔情似水流,岁月如歌味,休来说青春乃剩几。 {仙吕.后庭花}江边 文/静思 白云逐扁舟,沙滩卧海鸥。双袖西风漱,青山旭日流。步飕飕,谁言老矣,无须说白头。
=====================
第八讲静思作业 {南吕.干荷叶}出嫁 文/静思 倚轩窗,自梳妆,明日辞深巷。别爹娘,去他乡,归期渺渺断人肠,秋月双肩上。 倚轩窗,嗅着花香,秋苑风来荡。叶飞扬,月凄凉,声声汽笛碎人肠,思绪如波浪。 倚轩窗,望爹娘,强作欢颜样。整行囊,拣衣裳,含情脉脉劝爹娘,莫出深深巷。
=====================
元曲11期第9讲静思作业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迁居 文/静思 迎风两袖秋,入眼新庭秀。朝霞绿树流,草色寒阶瘦。 (过)衣食且无忧,忙碌尚难休。心境依如旧,情怀笔底收。心头,万语千言又。山丘,云舒云卷复。
===================== 元曲第十讲静思作业 {正宫.脱布衫过小梁州}闲日 文/静思 院清寒疏雨声微,叶飞扬老树枝低。往来人低头步急,南北路暮鸦惊起。 (带)小坐飘窗尽一杯,放纵心扉。童心与我总相欺,情如水,心旷又神怡。 (幺)平生捡点朋无几,年来忙碌叹人非。趣不违,心无悔,年年客里,踏雪去寻梅。
===================== 第十一讲静思作业 {南仙吕.醉罗歌}晚餐 文/静思 {醉扶归}忒淡忒淡无滋味,摔碗摔碗步桥西。烧烤摊前自一杯,酒下肚才消气。 {皂罗袍}小桥绿水,傍着酒家。和风月桂,傍着酒家。无心自乐犹惭愧。 {排歌}如何对,空叹息。冰糖葫芦送娇妻。
===================== 第十二讲静思作业 {仙吕.赏花时}娟娟月色照轩窗 文/静思 {赏花时}娟娟月色照轩窗,寂寂风声满回廊。秋夜好凄凉,心慌难寐,斜倚在寒床。 {幺篇}几处空来难到访,寸步艰行甚怅惘。令我好悲伤,初游西藏,身体若清霜。 {赚煞}客声低,门扉响,月已西,匆匆画淡妆。 过盘山,满眼牛羊,水流光。心怀荡漾,徒慕青年飞欲狂,泪盈满眶,可怜我已进斜阳。
===================== 第十三讲静思作业 {双调.新水令}打工族 文/静思 {新水令}风餐露宿又一年,已经年尾钱难见。久伫荒凉院,两眼望苍天。思绪茫然,苦水自吞咽。 {驻马听}居不堪言,寄在他人一旧殿;身犹疲倦,奔于商贾职场圈。霜爬满鬓有谁怜,生于僻壤无人荐。亲戚边,贫穷自古宁相远。 {乔牌儿}行云时而卷,啼鸟复难见。恼人天气时时变,光阴千百转。 {水仙儿}人生似梦忒疯癫,事事如棋难抢先。命中注定难随愿,朝昏皆不眠,意难平,愁似云烟。情和怨,利与权,都在心田。 {尾}雪花细细扑人面,透骨风声渐远。老树带残烟,心愁叠成片。
=====================
第十四讲静思作业 {南吕.一枝花}那夜初到昌邑 文/静思 {一枝花}床寒睡意无,夜雪和弦作。破门如铁响,凉气似冰飘。客舍通宵,思绪语难描,窘态怕讥嘲。不是因二两银钞,谁忍受深居困扰。 {梁州}何堪说青春都了,何堪提往事无聊。中年更是多烦恼。不曾放纵,那得时髦。虽无自傲,但也狂豪。纵使穷未改孤高,即便难自得长谣。偶尔叹已不青春,凄凉地孤灯独影,旧时裳白发萧萧。眉梢,渐老。年华似水东流去,尘埃自来扫。自古人生坎坷多,辜负春韶。 {尾声}人情冷暖如秋草,岁月沉浮若酒醪。守着初心到终老。寂寥,此宵,唯盼清光暗相照。
元曲11期毕业作业汇总(二)
小渔村元曲十一期毕业答卷 学号:1149 网名:静思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什么是元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它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 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初期。中期。末期, 初期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 中期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代表人物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往往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1)词分为一段(或片、遍、阕)二段、三段、四段,而以二段为最多,曲通常只有一段,如曲牌《满庭芳》大家可以查一查,是不是词和曲中都有这个牌,它们的词曲名相同,那么如何区别呢?此调词、曲名同,实则异,如果没标宫调,大家一般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看,如是二段的,即是词,如是一段的,即是曲。如:越调就是宫调名。 2)曲有衬字,词一般没有衬字 曲有衬字,即正格(正字)之外的字,而加衬字可多可少,大抵散曲加衬字较少,剧曲加衬字较多,甚至使一支曲衬字多于正文的。散曲中,北曲加衬字多,南曲加衬字少,南曲一般有“衬不过三”的说法。 3)用韵不同: 4)词不能加句子,而部分曲可以加句子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所谓“中原之音”,也就是指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周氏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周德清对曲韵的归纳主要以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为依据,),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第三部分,“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商调〕等其实指的就是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 元曲有标题格式: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方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1、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喜春来——中吕宫、正宫 凭栏人——越调 梧叶儿——商调 落梅风——双调 小桃红——越调 四块玉——南吕 醉中天——仙吕 干荷叶——南吕宫 山坡羊——中吕宫
[size=12.0000pt]
[size=12.0000pt]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1、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 不过,从曲谱来看,阴平、阳平差别不大,没有必要严格区分,所以,我们在制曲时,不用去区别阴平和阳平。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以上仍然是就用韵的平仄而言,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
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曲的对仗种类 曲词对仗的主要形式,据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王骥德《曲律》等书的记载,有如下10种: 1、合璧对;2、鼎足对;3、扇面对(隔句对);4、救尾对;5、首尾对; 6、连璧对;7、联珠对;8、两韵对;9、衬字对;10、叠字对。 合璧对 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这种对仗形式在曲词中普遍采用。 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亦称三句对,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中没有,而词中亦少见,少见也即是有。 扇面对(隔句对) 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这种对法在诗词中是不用的,在六朝时常用的骈文体就是扇面对。我们这个班中很多朋友学过辞赋了,这种扇面对,就是我们在辞赋中学过的隔句。 救尾对 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 首尾对 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 连璧对 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此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的 联珠对 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 两韵对 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 衬字对 王力《汉语诗律学》:“曲和词的最大分别就在于有无衬字。” 所谓衬字,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而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由于衬字的出现,使得曲词中本来是对仗的句子,看起来不对仗了。 [size=12.0000pt]10、叠字对 在宋代词作叠字运用中,最为赞赏的是李清照名作《声声慢》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字,超然笔墨恒蹊之外,确实是大胆的创新。这十四字内包容着千种愁情、万斛怨恨。 元曲的对仗特点: 从对仗形式来看,古代戏曲曲词的对仗形式,较古典诗词更为丰富。 1、曲的对仗,既可平仄相对,也可同调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2、俗语入对的现象十分普遍,有时候口语韵律化读来有一种节奏美。 3、戏曲曲词衬字多,所加衬字,多数相对,但也有不对的情形。
[size=12.0000pt]
[size=12.0000pt]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原是民间的小调,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多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1)重头小令: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 2)带过曲: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 3)集曲:又名犯调,见于南曲。集曲是摘取各调的零句而合成的一个新调,另外起一新名。即集合数调之美声而腔板可以衔接者次为一新曲。 1、相同点:都由几个音韵相近、声调谐和的曲子组成,其形式相同,而且都不能任意组合。 2、不同点:一是带过曲是三个以下的单支曲子组合,重头小令则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 二是带过曲一般最多只有三支;异调重头小令曲子数和重复次数无限制。 三是在用韵上,带过曲绝大部分是同一宫调(极少数串宫带过),并且音韵衔接,同押一韵。重头小令中的数支曲子,则可同押一韵,也可各押一韵。 总之,在这两者之中,带过曲指同一宫调中三个以下单支曲子的联合,它们所使用的韵脚是相同的。而重头小令则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就普通说,这种衬字在歌唱时,应该轻轻地带过去,不占重要的拍子;尤其北曲就是如此。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小令所用的衬字相对较少,南曲更要少用或者不用,套曲、杂剧则比较多。 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字。 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
一是加于句首,二是加于句中,三是加于句末(一般情况下,衬字是不能加于句末的,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加于句末)。
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1)“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
有人认为:北曲中的“幺篇”来源于词的下片,曲本来就源于词,那么,“幺篇”源于词的下片则顺理成章了。
凡曲牌与词牌相同的,应是直接延用下片为“幺篇”。
凡曲牌与词牌不同的或名同实不同的,“幺篇”应是参照词的下片形式而形成的。
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 。那时候如果作者创作了一支小令,感到意犹未尽,可以用同样的曲牌再写一篇,称之为“幺篇”(“幺”或写作“么”),这个“幺”字是“后”字的简笔,故幺篇即后一篇的意思。这是词的体式特点的遗留,不应看作小令曲的体式特征,不过,词的后片是固定的,么篇则可有可无。么篇可以换头,称为“么篇换头”,字数有时还可以增减。
(2)“幺篇”与同调重头小令的关系:
初看同调重头小令与幺篇很相似,都是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但它们却有本质之别。 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些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
么篇与重头不同。后者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的一种曲调形式。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
集曲集曲中的“集”与“犯”。
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
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就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
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3、集曲的写作要求
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虽然元曲三百首中没有收录的。但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
但我们要掌握的是集曲也有一定的写作规律
(1)、在名称上
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就是我们刚才所举的一系列例子。
《醉罗歌》是摘取《醉扶归》《皂罗袍》《排歌》三调各数句而成
(2)在宫调上
所集各曲,必须是宫调相同,或宫调不同但可以相通的曲牌
(3)在曲式上
一是集曲之首数句,必须是原曲的首数句
二集曲的末数句,亦必须是原曲的末数句
三是集曲的中间各句,则较为灵活
这种写作规范,乃是基于音乐逻辑的和谐性与完整性的要求。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别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的散套的分类:
分三种形式:
(1)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
如:(一)结构缜密,布好“三篇”三篇指凤头篇、猪肚篇、豹尾篇,接下来我们会和大家一一交流。
曲由于自身的特点,既可以用来抒情,又可以用来叙事,由此也带来曲在创作上的一些特殊要求。
明代人王骥德指出:套数“有起有止,有开有阖。须先定下间架,立下主意,排下曲调,然后遣句,然后成章。切忌拼凑,切忌将就。务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又如鲛人之锦,不著一丝纰颣(pī/lèi,纰颣,本意指布帛等织物稀疏而有毛病。犹言次品)。意新语俊,字响调圆,增减一调不得,颠倒一调不得,有规有矩,有色有声,众美具矣”。
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元人早就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最初为元人乔吉在其《南村辍(chuò)耕录》中提出,并阐释其义曰:“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他说:“开头和结尾尤其值得讲究。文章起头起得好,才能抓住“眼球”;结尾收得好,才能有回味。所以,明代诗论家谢榛(zhēn)在《四溟诗话》中提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1、凤头篇:
所谓“凤头”,是拿凤的头来比喻文章的开头。引申到戏曲剧本结构上,即一出戏的开头则要俊拔、挺秀。用鲜明有力的戏剧动作提出全剧总的悬念,以便强有力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笔墨清晰、精炼、奇俏,故以凤头相喻。
凤头,是小巧而美丽的,以此为喻,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短小,要开得巧,出手漂亮,扣紧题意。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文章的头开好了,整篇文章写起来就顺手,头开得不好,往往会影响全文的成败。好的开头,主要是能够帮助读者抓住要领,易于领会全文或者能够吸引读者,一见钟情,激发读者的兴趣,使之乐于读完全文。
文章好的开头,并没有统一的模式,需要在大家的创作中去体会。或对仗、或排比、或比喻、或渲染、或设置悬念、或点明观点,但一定要切题,开门见山,力求新颖。只有这样,起笔不凡,先声夺人,才犹如漂亮迷人的凤头,引人入胜。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种常用开篇的方法:
1)凤头一:开门见山
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开篇直接点题,不绕圈子。
2)凤头二:想象、夸张
通过奇妙的构思和形象的夸张手法开篇,首先阐明自己的观点,为下文的立意做好铺垫。如:
3)凤头三:设问
开篇以疑问是借助大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使读者急于一口气读完,能更快是吸引大众的眼球。
正宫中的[端正好],常与[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连用;
(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加、减少。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正常情况下,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行事,曲谱要你哪句末押韵,押平声还是押去声,照办好了,其实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1)借韵:
在正常押韵时偶然有一韵字押到所规定的韵部之外,但其音又很相近,在曲中不视为出韵,而称之为借韵。曲里借韵的情形远不如词时之多,王力先生总结到《北词广正谱》只认为有十二处是借韵,
(2)赘(zhuì)韵:
即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地方,而作者因为一时方便,就多押了一两个韵脚,如果押同一韵部我们称之为赘韵,有些情形和赘韵非常相似,就是在可以不用韵的句子里用邻韵煞句,这种情况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准赘韵。
(3)暗韵:
所谓暗韵就是在句子的中间穿插进一个韵字,故此称此为暗韵或句中韵。
(4)重韵:
即在同一首曲子里有两个以上相同的韵脚。
重韵在诗和词中大都忌重韵,惟有曲不忌重韵,为什么不忌重韵,这大约有三个理由:一是有些曲韵比诗韵更窄(如支思、桓欢),不得不以重音效为抵偿;二是散套中,曲子组成多,套数也是每套一音韵;特别是在杂剧里,每折一韵,需用的韵脚比诗词多数倍;三是曲是比较大众化的东西,一般民众是不忌重韵的。
5)失韵:
即该用韵之处未用韵。
曲韵本来是很密的,偶然一处不用韵也不显得十分严重。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 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 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杂剧的结构: (1)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 (2)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科、见科、哭科等。 (3)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 (4)楔(xiē)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5)煞(煞尾):与散套的煞类似,也叫“尾”“煞尾”“随尾”等,指每一折剧曲的结尾一曲。 (6)正名与题目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
借宫的原则
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
哪些套曲可以借宫
(1)黄钟宫可借曲牌,有5调:
(来自大石调)随煞、(来自仙吕)柳叶儿、(来自中吕)山坡羊、(即随尾,来自南吕)黄钟尾、(来自商调)挂金索。
(2)正宫可借曲牌,有32调:
来自中吕的:叫声、鲍老儿、十二月、尧民歌、快活三,朝天子、红绣鞋、喜春来、上小楼、满庭芳、剔银灯、蔓菁菜、柳青娘、道和、四边静(来自中吕)、四换头(来自中吕)、醉春风、迎仙客、古鲍老、醉高歌石榴花、斗鹌鹑、齐天乐、红衫儿
来自双调的有:太平令、梅花酒、收江南、牡丹春、七兄弟
来自仙吕宫的有:金盏儿
来自般涉调:耍孩儿、煞
(3)仙吕宫可借曲牌,有12调:
来自大石调:归塞北、好观音、青杏子、随煞
来自正宫:塞鸿秋、醉太平、货郎儿、六么遍
来自中吕:满庭芳
来自双调:得胜乐、小将军
来自商调:凤鸾吟
(4)南吕宫可借曲牌有5调
来自黄钟宫:神仗儿
来自双调:水仙子、荆山玉、竹枝歌、收尾
(5)中吕宫可借曲牌有31调
来自正宫:滚绣球、倘秀才、灵寿杖、塞鸿秋、脱布衫、小梁州、醉太平、伴读书、笑和尚、白鹤子、双鸳鸯、蛮姑儿、穷河西、六么遍、菩萨蛮、啄木儿煞
来自仙吕:六么序、后庭花
来自南吕:隔尾、干荷叶
来自双调:镇江回、乱柳叶、风流体
来自越调:三台印
来自般涉调:哨遍、脸儿红、墙头草、墙头花、煞、尾声、耍孩儿、急曲子
(6)双调可借曲牌:有9调
来自大石调:随煞
来自仙吕:金盏儿
来自中吕:卖花声
来自南吕:梧桐树、金字经、干荷叶、玉交枝
来自商调:玉抱肚
来自般涉调:耍孩儿
(7)越调可借曲牌有4调
来自仙吕:醉中天、醉扶归、三番玉楼人
来自双调:收尾
(8)商调可借曲牌有23调:
自来黄钟宫:节节高、四门子
来自正宫:小梁州
来自仙吕宫:赏花时、村里迓鼓、元和令、上马娇、游四门、胜葫芦、后庭花、柳叶儿、青哥儿、上京马、四季花、双雁子
来自中吕:山坡羊
来自双调:雁儿落、得胜令、春闺怨、牡丹春、秋江送
来自越调:酒旗儿
来自商角调:应天长
(9)大石调可借曲牌有3调:
来自小石调:天上谣、恼煞人、伊州遍
杂剧的体式特征
1、元杂剧的基本结构体式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四折加一楔子
元杂剧每本由四折构成,这是它的通例。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首先多读古人作品;其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走出去,细心观察。多写现代生活的作品,反映时代的特点。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商调•集贤宾}闲日 文/静思 〔集贤宾〕西风暗中偷岁老,难见雪潇潇。腊月天如春温暖,信步来海岸听潮。沙滩上脚印串串,堤岸边短棹摇摇。岩石畔闲鸥娜袅,夕阳下海浪喧嚣。心情犹自醉,脚步亦多娇。 〔逍遥乐}渔家甚好,浪里风中,尘埃尽扫。杂事全抛,一生享碧水滔滔。山水情怀无人扰,个中味自得逍遥。不知岁晚,浑似孩童,偏爱春韶。
{醋葫芦}风又回,船渐少。渔夫收网自吹箫,三五游人垂手笑。参差声调,如风儿响彻云霄。 〔浪里来煞〕朝复朝,虚度了。人间阅尽已无恼。不妨自来登半岛,听涛声闹,多情似我鬓苍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