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路漫漫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七十一讲作业

[复制链接]

5

主题

685

帖子

11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4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3-11-13 14: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想西泠学资治通鉴南北朝交三年级第七十一讲作业
1.论述南梁皇帝萧渊明
答:萧渊明(?~556年6月2日),字靖通,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南朝梁第五位皇帝。梁文帝萧顺之之孙,长沙宣武王萧懿之子,梁武帝萧衍之侄。少有才情,历任清要,初封贞阳侯,豫州刺史,太清元年(547年),他在接应侯景的过程中被东魏大将军高澄所俘。承圣四年(555年),得知梁元帝萧绎为西魏所杀后,他在北齐文宣帝高洋的支持下南下建康,被王僧辩拥立为帝,年号天成。在位四个月就被司空陈霸先废黜,降为建安王,任太傅。
[1-6]      绍泰二年(556年),毒疮发作而死。后被萧庄追谥为闵皇帝。
萧渊明年轻时历任显要职务,封爵贞阳侯,深得其叔父梁武帝萧衍的亲近宠爱。 [1]
太清年间(547年—549年),萧渊明担任豫州刺史。侯景背叛东魏投降南朝梁时,梁武帝命令萧渊明率领十万水、陆军队奔向彭城接应侯景,并趁机北伐,攻打东魏。梁武帝命令兖州刺史、南康嗣王萧会理总领众帅,指示方略。 [2]  萧渊明渡过淮河没多久,就被东魏军击败,萧渊明及其部众全部被魏军俘虏。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登上城楼,亲自引见萧渊明和众将帅,解除对他们的囚禁,送往晋阳。东魏丞相高澄对萧渊明的礼节非常隆重,对他说:“先王同梁主和好十多年,听说他拜佛的文辞常说敬奉魏主以及先王,这很是梁主厚意。不料一朝失信,导致这场纷扰。自出师征伐,作战没有不胜利的,攻城没有不陷落的,想要和好,不是武力疲惫。边境上的事情,知道不是梁主的本意,应当是侯景违命煽动所致。您可派使者询问斟酌,如果还念先王情义,重新往来友好,我不敢违背先王的旨意,您及众人一并马上放回。”于是让人把萧渊明的信报告梁武帝,梁武帝就送信来慰问高澄。 [3]
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杀害梁元帝萧绎。
承圣四年(555年),北齐文宣帝高洋拥立萧渊明为梁朝皇帝,派从前所抓获的梁将湛海珍等人跟随萧渊明归还,命令上党王高涣率部下送行。 [4]  当时,南朝梁太尉王僧辩、司空陈霸先在建邺,推举晋安王萧方智为太子。高洋赐予王僧辩、陈霸先玺书,王僧辩没有接受诏书。于是,高涣向南进军,令萧渊明给王僧辩写信,往来再三,陈述利害。王僧辩起初不接受。不久,高涣攻破东关,杀死裴之横,江南危急恐惧。王僧辩就启奏高涣要求接纳萧渊明,派船迎接。高涣以酒食款待梁军将士,同萧渊明杀牲歃血,订立盟约。于是,梁军车马东渡长江,北齐军队向北返回,由侍中裴英起护送萧渊明进入建邺称帝,年号天成,大赦天下,册立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为太子,任命王僧辩为大司马。萧渊明上表派第二子萧章乘马疾驰到北齐京都,拜谢文宣帝高洋。 [5]
承圣四年(555年)冬天,司空陈霸先起兵于京口,率军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改立萧方智为帝,并以萧渊明为太傅、建安王。陈霸先给朝廷上表,诬告王僧辩叛国谋逆。同时,派人通报北齐仍然请求向北齐称臣,永远当北齐的附属国,北齐派遣行台司马恭和南朝梁人在历阳订立盟约。 [6]
太平元年(556年),北齐要求梁朝送回萧渊明,陈霸先备派使者将萧渊明送还北齐,但适逢萧渊明毒疮发作,还没有出发萧渊明便病故 [7]  。梁元帝之孙萧庄称帝后,追谥为闵皇帝。
这个可悲的皇帝在位不过四个月。,如果不当这个皇帝,可能会活得久一点。

2.评价陈霸先杀王僧辩
答:552年,为平定侯景之乱,梁朝大将王僧辩、陈霸先在湓口会师,两人还在白茅湾“升坛歃血,共读盟文”。之后两人精诚合作,取得了平叛战争的胜利。王僧辩“推以赤心,结廉、蔺之分”,与陈霸先的关系更进一步,两人还约定婚姻,结为儿女亲家。然而到了555年,陈霸先却翻脸了,率军袭杀了王僧辩。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内有离心
经过侯景之乱,王僧辩、陈霸先成为梁朝的两股重要的军事力量,虽然两人表面上的关系很好,但实际上还是心存芥蒂的,正如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外托同德,内有离心”。在平定侯景之乱后,陈霸先在王僧辩的推荐下,前往京口任职。王僧辩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想利用陈霸先抵抗北齐的进攻,另一方面借此来削弱陈霸先的力量。
为了防备陈霸先,王僧辩还将自己的亲信将领安排到了京口身边地区,以杜龛为吴兴太守,韦载为义兴太守,王僧智为吴郡太守,张彪为东扬州刺史。这些将领根本不把陈霸先放在眼里,与陈霸先的关系很差,比如杜龛“以霸先既非贵素,兵又猥杂,在军府日,都不以霸先经心;及为本郡,每以法绳其宗门,无所纵舍,霸先衔之切齿”。
二、矛盾激化
王僧辩、陈霸先虽然存在矛盾,但还是能够维持合作的关系,比如在553年,面对北齐大军的进犯,两人再度合作,击败了北齐的军队。更重要的是,王僧辩也好,陈霸先也好,他们都得服从于江陵的梁元帝萧绎。到了554年十月,情况再度发生变化!
江陵被西魏大军攻破,梁元帝被杀,至此梁朝陷入没有皇帝的境地。为了稳定局势,王僧辩、陈霸先进行了最后一次合作,拥立萧方智为太宰,并且打算推举他为皇帝。树欲静而风不止,北齐见梁朝动乱,又有南下的想法,并且要护送萧渊明返回建康,成为梁朝的皇帝。555年五月,王僧辩被迫同意接纳萧渊明为帝,但是陈霸先表示坚决反对。
三、分道扬镳
陈霸先以维护萧方智的正统地位为由,反对接纳萧渊明为帝,“遣使诣僧辩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竟不从”。于是,陈霸先在京口起兵,率领水陆大军十万人,偷袭建康。王僧辩全无防备,结果被陈霸先擒获。陈霸先问道:“何意全无防备?”王僧辩讥讽道:“委公北门,何谓无备。”当天夜间,王僧辩被陈霸先处死。
事后,陈霸先声称王僧辩“外依戎狄,援立非次”,但实际上这只是他的借口。在杀死王僧辩后,陈霸先派遣使者,“仍请称臣于齐,永为蕃国”。由此可见,陈霸先袭杀王僧辩,既不是为了对抗北齐,也不是维护梁朝正统,而是要独揽朝政,从而夺取天下!无论古代现代,为了争权夺利,只要夺得皇位,无所不用其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50

帖子

8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6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3-12-1 20: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溪水 于 2023-12-1 21:31 编辑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七十一讲作业03-溪水
1.论述南梁皇帝萧渊明。答:萧渊明年轻时历任显要职务,封爵贞阳侯,深得其叔父梁武帝萧衍的亲近宠爱。

(历史lishixinzhi.com)
太清年间(547年—549年),萧渊明担任豫州刺史。侯景背叛东魏投降南朝梁时,梁武帝命令萧渊明率领十万水、陆军队奔向彭城接应侯景,并趁机北伐,攻打东魏。梁武帝又命令兖州刺史、南康嗣王萧会理总领众帅,指示方略。

萧渊明渡过淮河没多久,就被魏军击败,萧渊明及其部众全部被魏军俘虏。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登上城楼,亲自引见萧渊明和众将帅,解除对他们的囚禁,送往晋阳。东魏丞相高澄对萧渊明的礼节非常隆重,对他说:“先王同梁主和好十多年,听说他拜佛的文辞常说敬奉魏主,以及先王,这很是梁主厚意。不料一朝失信,导致这场纷扰。自出师征伐,作战没有不胜利的,攻城没有不陷落的,今天想要和好,不是武力疲惫。边境上的事情,知道不是梁主的本意,应当是侯景违命煽动所致。您可派使者询问斟酌,如果还念先王情义,重新往来友好,我不敢违背先王的旨意,您及众人一并马上放回。”于是让人把萧渊明的信报告梁武帝,梁武帝就送信来慰问高澄。
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 ... 害梁元帝萧绎。承圣四年(555年),北齐文宣帝高洋立萧渊明为南朝梁皇帝,让从前所抓获的梁将湛海珍等人都跟随萧渊明归还,命令上党王高涣率部下送行。
当时,南朝梁太尉王僧辩、司空陈霸先在建邺,推举晋安王萧方智任丞相。高洋赐予王僧辩、陈霸先玺书,王僧辩没有接受诏书。高涣于是进军,萧渊明又给王僧辩写信,往来再三,陈述利害,王僧辩起初不接受。不久高涣攻破东关, ... 死裴之横,江南危急恐惧。王僧辩就启奏高涣要求接纳萧渊明,派船迎接。高涣以酒食款待南朝梁的将士,与萧渊明 ... 牲歃血,订立盟约。于是南朝梁的车马东渡长江,北齐的军队向北返回。侍中裴英起护送萧渊明进入建邺,萧渊明于是称帝,定都建邺,改年号为天成,大赦天下,立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为太子,任命王僧辩为大司马。萧渊明上表派第二子萧章乘马疾驰到北齐京都,拜谢文宣帝高洋。
同年冬天,陈霸先诛 ... 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改立萧方智为帝,并以萧渊明为太傅、建安王。陈霸先给朝廷上表,说王僧辩阴谋篡逆,所以 ... 了他。萧方智请求向北齐称臣,永远作为附属国,北齐派遣行台司马恭和南朝梁人在历阳订立盟约。
太平元年(556年),诏令萧渊明前往。陈霸先还称属国,将派使者送萧渊明,适逢萧渊明毒疮发作于背而死。梁元帝之孙萧庄称皇帝后,追谥其为闵皇帝。
2.评价评价陈霸先杀王僧辩
答:侯景这个南北朝搅屎棍,得罪了全地图玩家后,索性破罐子破摔,直接杀入建康城,将梁武帝给活活饿死了。
虽然侯景操控了建康的局势,也将梁武帝和他的太子萧纲牢牢掌握在手里,可是南梁还有大片土地不在侯景的控制范围之内。
最诡异的是,南梁这些封疆大吏,居然没几个主动带兵前来勤王的。等于说这帮封疆大吏,看梁武帝不行了,纷纷打算以分公司一把手的资格出来创业了!
其中的佼佼者,便是陈霸先和王僧辩。不过在侯景之乱爆发的时候,这两个人的起点,其实是不一样的。
一、王僧辩本来是跟着湘东王萧绎混的。
王僧辩跟着他老爹,从北方投奔南方以后,便归属到了湘东王萧绎麾下。侯景之乱爆发的时候,萧绎这家伙做事十分滑溜。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他一边摇旗呐喊,声称要带兵勤王,一边迟迟不肯动身,打算坐观成败。萧绎虽然也是梁武帝的儿子,但是他不是太子,所以没有继承权。
如果勤王成功了,萧绎依旧还是配角,压根就做不了一国之君。因为他老爹梁武帝,和他哥哥太子萧纲,但凡活下来一个,都没有萧绎什么事儿。
所以说萧绎压根就没必要那么卖力。当时侯景正在攻打建康,萧绎得知消息以后,不急不慢地组织军队,随后让王僧辩带着1万大军前去勤王。
可王僧辩的人马刚到建康,梁武帝就被逼饿死了,王僧辩两手一摊:我们可是尽力了,千万别说咱们王爷没有勤王。
很显然,此时的王僧辩,是紧跟着湘东王萧绎后面混的,压根就没有自己出来创业的想法,也不具备这方面的实力。

二、陈霸先当时已经是一方诸侯了。

陈霸先的运气很好,因为侯景之乱爆发的时候,他的所有直系领导,恰好都挂了!他也因为平定交州的叛乱,成为了一方诸侯,博得了梁武帝的信任。
因此按道理,陈霸先前去救援梁武帝,那是没话说的。
一来,他不是萧家的子孙,没有继承权,也就没有什么利益纠葛。
二来,他手握重兵,是一方诸侯,不需要听从其他人的调遣就可以前去勤王。
可陈霸先偏偏选择了按兵不动,一直等到梁武帝在台城被活活饿死以后,陈霸先这才打算起兵勤王。王都挂了,还勤个毛线呢?这显然只是为了做个姿态而已。出师无名也不好,毕竟王僧辩起兵时,是以萧绎为首脑。陈霸先如果以自己为首脑,似乎过分托大了。因此他想来想去,最终选择将宗室萧勃弄到广州做名义上的一把手。
为啥搞来一个名不经传的萧勃呢?原因很简单,萧勃是南梁宗室,但跟梁武帝又没那么亲密,这层关系就比较微妙了。
将来起兵成功了,那陈霸先随时可以把萧勃给赶下台。如果起兵失败了,那罪魁祸首也是萧勃,而不是他陈霸先。
他以为萧勃是个傻子,结果人家也不笨!萧勃以非暴力不合作的姿态,选择和陈霸主分道扬镳。陈霸先无奈,只好转而投奔到了湘东王萧绎麾下。

三、击溃侯景,谁的功劳更大?
侯景之乱的始作俑者,当然是侯景。可平定这场叛乱的英雄人物又是谁呢?这事儿好像很多人没搞清楚,因为期间老萧家的人太多了,一个个都想接管梁武帝留下的烂摊子。
比如说新上台的皇帝萧纲,被侯景控制了。还有北讨大都督、邵陵王萧纶,湘东王萧绎,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等等。他们都是宗室,是梁武帝的子孙,所以说手下人有多少功劳,都得算在他们身上。
其实真正要论平定侯景之乱的功臣,那肯定是陈霸先和王僧辩了。那么新的问题来了,这两位中,谁的功劳更大呢?
第一,王僧辩长期应对侯景的主力。
王僧辩回来以后,帮助萧绎扫除了一系列跟他作对的障碍,这才腾出手来和侯景一较高下。那时候侯景带着20万水军西进,打算一举消灭湘东王萧绎的部队。
王僧辩作为萧绎这边的主帅,多次用火阵的方式击败侯景,甚至将侯景手下大将任约给抓了。侯景久久无法攻克巴陵城,只好选择撤军。
而王僧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直接带兵横扫侯景大军,陆续拿下了江州、郢州等地,挥军直奔建康而来。所以说,侯景的主力大军,实际上是王僧辩击败的。
第二,陈霸先长期在南方剿灭侯景的支持者。
陈霸先就比较讨巧了,他先在南方击败了不听话的南梁宗室萧勃,顺利拿下了南康。后来又花了1年半时间,在南康和侯景的支持者李迁仕交战,并且将其击败。
正当陈霸先沿着赣江向北推进的时候,侯景主力被王僧辩击败的消息就已经传来了。所以说侯景兵败如山倒,转攻势为守势。
此后王僧辩和陈霸先在建康城下会合,开始联合在一起进攻侯景大军,最终将其击溃。侯景之乱就这么被平定了。那么你觉得平定叛乱的最大功臣是谁呢?我看是王僧辩,这期间,陈霸先更像是个打酱油的角色。

四、萧绎兵败后,王僧辩何去何从?
说实话,王僧辩和陈霸先,都不是湘东王萧绎的嫡系。但是我们会发现,在萧绎跟前,王僧辩显然要比陈霸先更有资历,毕竟王僧辩是萧绎一手提拔上来的,而陈霸先是梁武帝一手提携起来的,两者完全不同。
不管怎么说,击败侯景以后,萧绎成为了最后的大赢家。王僧辩和陈霸先,这两位大功臣,都是萧绎名义上的手下。
因此,陈霸先和王僧辩,在攻下建康以后,全都上书给萧绎,让萧绎继承大统。萧绎也就这么成为了南梁的皇帝,也就是梁元帝。
萧绎这家伙,父亲和哥哥活着的时候,他没想着搭救,如今果然实现了自己的计划。可他当初为了击败自己的兄弟萧纶,曾经主动向西魏称臣,导致西魏击败蜀地的萧纶。虽然最初他们都想着拥立萧绎的儿子萧方智为帝,可后来他们俩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其实这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五、一山不容二虎,王僧辩和陈霸先,只能留一个。
很多人认为,王僧辩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在关键时刻,开始惧怕北齐的军队,从而改变主意,放弃了萧方智,改立梁武帝的侄子萧渊明为帝。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这事儿其实早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因为陈霸先和王僧辩都在建康一带混,两大军阀之间怎么可能没有矛盾呢?
所以说,当陈霸先要迎立萧方智的时候,王僧辩早就想换人了。换成萧渊明,只是个幌子而已,他真正想做的,就是要跟陈霸先一较高下。因为一座山上,只能有一只猛虎。
双方终于剑拔弩张,摊牌了,不装了,就是要把对方消灭。这事儿上,很显然是陈霸先更有理,毕竟他所支持的萧方智,可是萧绎的儿子、梁武帝的孙子。而王僧辩所支持的萧渊明,只是梁武帝的侄子而已。
因此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站在了陈霸先这一边,王僧辩挡不住陈霸先的攻势,兵败身死。从此陈霸先一家独大,成为了南梁的实际掌权人。

其实王僧辩和陈霸先是一路人,如果他们真的是忠臣的话,在消灭侯景之后,应该第一时间,将建康的军权都交还给萧绎。
可他们不仅没有这么做,反而将萧绎孤零零地留在了江陵城。甚至西魏灭了萧绎以后,他们两位作为当时南方最强大的军事集团领袖,都没想着为自己的主子报仇雪恨。
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俩都已经看出了彼此都有不臣之心。相对来说,陈霸先更放得开,所以步子迈得更大。而王僧辩更像是个想做权臣的人,最后那一步,他或许做不出来。
因此陈霸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南陈王朝。至于王僧辩,则和成功擦肩而过,这就是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0:26 , Processed in 0.0549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