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绝谷画蝶1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跟帖处

[复制链接]

0

主题

419

帖子

4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19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8-19 23: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
学号:       网名:一生健康
一、问答题
  1、简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思想内容:昏官判案草率,判定的是窦娥的错误,窦娥在刑场上也立下毒誓证明自己的冤屈,后来在窦娥死后,六月下起了飞雪。显示了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妇女的不幸。
艺术特色: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
    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自觉高尚和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没有勇敢反抗;司法官员的渎职腐败,刑讯逼供,匆匆结案等是滋生冤案的根本原因,充分反应了社会的政治悲剧。
2、简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新的内涵。  
  答:艺术特色:该剧通过对杜丽娘与柳梦梅倾心相爱,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故事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及精神世界的活动。表达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残酷。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前人的作品相比:至情化身的是杜丽娘形象,在作品中呈现出“生而有情,因情成梦”的生命存在状态,使杜丽娘的形象绽放出思想解放与生命自由的人性主义光辉。自幼在严苛管教与约束中成长的杜丽娘,虽然鲜少与外界接触,但来自书籍中男女相恋的故事,仍然使杜丽娘这位青春少女,因憧憬爱情这一自然情感而萌动春心。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封闭式教育,妄图压制摧残人的天然欲望的目标,在人性光辉的照耀下是很难达成的。作品中流露的女性生命意识,不仅造就了杜丽娘青春意识与情感意识的觉醒,更是在杜丽娘的精神世界引发动荡,促使丽娘走上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个性解放之路。汤显祖人文主义情怀的体现,正是随着杜丽娘对爱情不懈追求而逐渐深刻的。如果汤显祖仅仅将杜丽娘塑造成偶然“慕色怀春”的少女的话,恐怕《牡丹亭》的艺术高度将会大打折扣。杜丽娘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即使肉身已死、香消玉殒,但仍在死后执着地寻觅、追求自己所坚持的爱情理想。汤显祖再次用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讴歌了生而死、死而生,超越生死的爱情理想,而这一爱情理想正是对其所推崇的人文精神的最佳诠释。
3、简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答:首先巧妙的矛盾设置,刻画人物同时,表现了人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两条线索相互制约,交错展开,共同构成了丰满曲折的画面。其次是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塑造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她们一个出身名门贵族、富有才情,一个身份低微却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再就是精炼的语言技巧,《西厢记》语言成就的探讨,众说纷纭,但我认为《西厢记》的语言在音韵和用词上较为突出。
4简论马致远的《汉宫秋》
答:马致远的《汉宫秋》写的是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从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遭其在美人图上落痣污容,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二、 填空题   
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  
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此外还有印度(影戏傀儡戏说)、(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 )、(梵剧说)等观点。  
4.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俗乐乐工)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戏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弟子)。  
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6.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出)脚本。院本是(戏)与(戏曲)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7.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  
9.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剧本)和(话本)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刘知远诸宫调)、(天宝遗事 )诸宫调和(董解元西厢记 )。   
11.元杂剧剧本体制为(四折一楔子)。《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的作者是(关汉卿);《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白朴);《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汉宫秋》的作者是(马致远);《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娇红记》的作者是(孟称舜); 《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长生殿》的作者是(洪昇);《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宝剑记》的作者是(李开先);《雷峰塔》的作者是(方成培)。
12.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1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 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14.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  
15.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屠隆的(彩毫集)、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16.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二人转)、(黄梅戏)、(花鼓戏)、(道情戏)、(采茶戏)等。
17.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昆曲)、(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的简称。  
18.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调);加唱词,称(滚唱)。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9.南府和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四大徽班指(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 元曲创作强调(清丽)与(豪放),元曲曲文分(本色)和(当行)两派。曲的对仗共有(合璧对)、(连璧对)、(鼎足对)、(扇面对)、(救尾对)、(鸾凤和鸣对)、(同韵对)、(重叠对)、(两韵对)、(律句对)十种。

三、选择题
1.〔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元·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①“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曲牌),“马嵬坡”是(题目)。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2.〔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①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用典)和(比喻)两种。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C)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琢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①此曲的开头运用了(织女)的神话传说。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B)
  A.“雪练寒”,“雪练”指瀑布雪白如长长的白绢;“寒”,是说处在寒冷的季节里。
  B.作者描写地上瀑布,却从“天机”落笔,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
  C.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D.这首元曲形象鲜明,气韵生动,主要得力于夸张的成功运用。
  ③这首元曲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说说其表达效果。
此曲使用的修辞手法有用典,如开篇织女的传说,对偶如鼎足对“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比喻如借喻“雪练”、“冰丝”、“露华”,明喻“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等。用典是写瀑布之高之神奇,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对偶是为了使句式更为整齐,增加气势,描画瀑布动态更为有力;但这首元曲主要得力于比喻的成功运用,尤其是后三句,以“似”字提起,以“自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形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神形俱现,极为壮观。通篇比喻迭出,多方设喻,既描画了瀑布的静态“高垂”、“悬”是以静写动,又写出了他的动态;既描画了瀑布的色彩形状,又写出了它流走飞动的神韵。虽然全篇不见“瀑布”字样,壮美奇伟的瀑布却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4.〔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元·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①此曲主要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
A.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感叹仕途受阻的不幸命运。
    B. 曲中运用典故,以《长门赋》作者的飞黄腾达、受人赏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作者以“且看了长安回去”,是说游玩了长安,回家后就能等待朝廷的重用。

四、写作题
1.试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大石调•阳关三叠〕小令作品一首,要求正确书写标题(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
  〔大石调•阳关三叠〕隐括杜少府之任蜀州
帝都城阙辅三秦,宦海处、远近浮沉。透云烟遥指,宦海处、远近浮沉。杜君行客旅,宦海处、远近浮沉,望京烟锁五津。〔幺〕休烦恼,要知世上有知己。天涯若尺,驿路途中解客梦。休烦恼,要知世上有知己。践行岐路,知己存心,友朋为近邻。休烦恼,要知世上有知己。分手之时,隐忧成泪人。
曲谱:
〔大石调•阳关三叠〕(谱从《元曲格律新编》)
去平平上去平平△,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平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去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幺〕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平去上,去去平平上去去。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去平平去,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65

帖子

46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5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8-20 14: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荷塘月色美 于 2024-8-25 17:35 编辑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
学号: 9   网名:荷塘月色

一、问答题
1.简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作品通过对窦娥一生的遭遇的描写,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妇女的不幸。2)、窦娥的悲剧一方面是社会的政治悲剧,另一方面是窦娥内在的信念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剖析了窦娥悲剧的深层原因。3)、在艺术特色上,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
2. 简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新的内涵。
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该剧通过对杜丽娘与柳梦梅倾心相爱, 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故事的描写。 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及精神世界的活动。表达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残酷。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此剧的艺术特色表现为: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3. 简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是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杂剧作品之一,其诞生年份早,曲辞优美,历代以来受人评价颇多。 《西厢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甚高。《西厢记》之所以能够艳压群雄,历经数百年依然受世人的追捧与热爱,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巧妙的矛盾设置;其次是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它的语言风格清丽华美,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抒情气息;再次是精炼的语言技巧,西厢记》注重曲词追求音韵的完美,既可对白也可对唱,同时讲究平仄与对偶,多用暗喻与象征的手法。 自明清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对《西厢记》的语言技巧多有赞美之意。“王实甫的《西厢记》既有诗的语言,又有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  除此之外,《西厢记》在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诗词句,给人以新鲜之感。
4. 简论马致远的《汉宫秋》
马致远,号东篱,他有“曲状元”之誉,有辑本《东篱乐府》。后世将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汉宫秋》为爱情名剧,其他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曲词清俊与豪放兼有之,散曲成就为世人所称。
《汉宫秋》的曲辞具有意境美、音律美。[梅花酒]、[收江南]二曲运用短句顶真重复的修辞手段,节奏短促,往复回环,产生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汉宫秋》取材于《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晋葛洪《西京杂记》有关史实,又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突破了前人嗟叹昭君“红颜薄命”或哀其“远适荒漠”的窠臼,借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生离死别,歌颂了真挚的爱情,表现了昭君的民族气节和对故土的深切依恋。作者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为统治集团的无能和国力的衰微,也具有一定的鉴戒意义。
《汉宫秋》借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生离死别,歌颂了真挚的爱情,表现了昭君的民族气节和对故土的深切依恋。 他的作品具有深沉宏丽、放达豪迈的特点。
《汉宫秋》在语言抒情艺术上,达到了极为出色的境地,特别在描写汉元帝送别王昭君这些场景上。表达出了汉元帝焦躁、怨愤的情绪,深刻地体现出他对王昭君的怀念之情,艺术感染力达到了巅峰。
二、 填空题   
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综合性 )、( 虚拟性 )和( 歌舞性 )。  
2.唱、念、做、打是中国(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 ),此外还有印度(影戏傀儡戏说 )、(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梵剧说)等观点。  
4.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俗乐乐工)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戏曲 )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弟子)。  
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 ),通名为两段。”  
6.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 舞台艺术)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唱)脚本。院本是(戏)与(戏曲)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7.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张协状元 )、(宦门子弟错立身 )和( 小孙屠)。     
9.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剧本)和(话本)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董解元西厢记)、(天宝遗事)诸宫调和(刘知远诸宫调)。      
11.元杂剧剧本体制为(四折一楔子 )。《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的作者是(关汉卿);《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白朴 );《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汉宫秋》的作者是(马致远);《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娇红记》的作者是(孟称舜); 《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长生殿》的作者是(洪升);《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宝剑记》的作者是(李开先);《雷峰塔》的作者是(方成培)。
12.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1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 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14.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  
15.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屠隆的(彩毫集)、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16.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二人转)、(黄梅戏)、(花鼓戏)、(道情戏)、(采茶戏)等。  
17.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昆曲)、(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的简称。   
18.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调);加唱词,称(滚唱)。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9.南府和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四大徽班指(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 元曲创作强调(清丽)与(豪放),元曲曲文分(本色)和(当行)两派。曲的对仗共有(合璧对)、(连璧对)、(鼎足对)、(扇面对)、(救尾对)、(鸾凤和鸣对)、(同韵对)、(重叠对)、(两韵对)、(律句对)十种。
三、选择题
1.〔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元·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①“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曲牌),“马嵬坡”是(标题)。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D)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2.〔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①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用典)和(借喻)两种。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C )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琢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①此曲的开头运用了(嫏嬛记)的神话传说。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D)
  A.“雪练寒”,“雪练”指瀑布雪白如长长的白绢;“寒”,是说处在寒冷的季节里。
  B.作者描写地上瀑布,却从“天机”落笔,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
  C.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D.这首元曲形象鲜明,气韵生动,主要得力于夸张的成功运用。
③这首元曲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应用的修辞手法:夸张、用典、比喻。表达效果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4.〔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元·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①此曲主要运用了(顶针续麻)修辞手法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A.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感叹仕途受阻的不幸命运。
B. 曲中运用典故,以《长门赋》作者的飞黄腾达、受人赏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作者以“且看了长安回去”,是说游玩了长安,回家后就能等待朝廷的重用。
四、写作题

〔大石调•阳关三叠〕 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
文/荷塘月色

叹吟城阙辅三秦,送友去落泪纷纷。仕途风烟隐,送友去落泪纷纷。怕折堤上柳,送友去落泪纷纷,啸歌从此少君。   〔幺〕伤离别,纵然一醉也难了。蜀程万里,继任天涯友谊存。伤离别,纵然一醉也难了。梦中倾诉,诗里心声,每思依旧亲。伤离别,纵然一醉也难了。知己情真,可怜犹泪人。

曲谱:
〔大石调•阳关三叠〕(谱从《元曲格律新编》)
去平平上去平平△,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平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去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幺〕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平去上,去去平平上去×△。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去平平去,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437

帖子

246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6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8-22 14: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24-8-22 14:19 编辑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一)

学号: 网名:浪淘沙
一、问答题
1. 简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思想内容
答:《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窦娥一生的遭遇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共同的不幸,尤其是妇女的不幸。窦娥因父亲借了高利贷无法偿还,被卖给蔡婆做童养媳,平时倍受蔡婆的虐待,但她对蔡婆仍是以礼相待。蔡婆轻易地答应张驴儿父子的逼迫,但窦娥各种理由劝阻蔡婆并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张驴儿的无理要求和调戏。即便遭到张驴儿“毒死公公”罪名的逼迫,窦娥也严词拒绝,甚至几次遭到毒刑、受尽折磨仍不肯屈招。然而,一旦贪官要严刑拷打蔡婆,她就甘愿自己承认死罪也不让蔡婆受刑。最后被押赴刑场。
艺术特色: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三桩誓愿的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这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从人物的形象塑造看,他在杂剧里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元杂剧的人物画廊增添了色彩。
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
纵观全剧,蔡婆这个人并不值得同情,窦娥对她却处处按照孝道来对待。她可以恨具体的蔡婆,却得对抽象的蔡婆全心尽孝。一个满脑子孝道、贞节等伦理观念的善良女子被一个大力提倡孝道、贞节的社会所迫害致死,这才是窦娥的悲剧所在。
归纳:
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毒化。
⑵高利贷重利盘剥。
⑶元代社会的黑暗。
2.简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新的内涵。
答:《牡丹亭还魂记》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与前人的作品相比,作者热情奔放的赋予“情”超越生死的力量。至情化身的是杜丽娘形象,在作品中呈现出“生而有情,因情成梦”的生命存在状态,这种深厚、真挚而坚定的情感,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封闭式教育,妄图压制摧残人的天然欲望的目标,在人性光辉的照耀下是很难达成的。汤显祖再次用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讴歌了生而死、死而生,超越生死的爱情理想,而这一爱情理想正是对其所推崇的人文精神的最佳诠释。
3.简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答: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其主题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意识,歌颂青年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现“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理想。
4. 简论马致远的《汉宫秋》
答:《汉宫秋》全剧4折1楔子,主角汉元帝,当他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作品的主题描写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爱情,同时,又写出了王昭君对祖国的感情,并把这两方面的描写交织在一起。此外还批判了封建社会昏庸无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们存大敌压境时的怯懦态度;批判了他们在太平时可以共享太平宴,国难时却不如一个女子。
这个剧本的创造,抒发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感情,当时正处在民族压迫极为严重的元代,因此,这个剧本富有现实意义。其艺术特色鲜明,结构精妙。第一折写王昭君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点污图像,发入冷宫。可是汉元帝在一次巡宫时听见她的琵琶声并发现她的美丽,从而对她产生了强烈的爱情,元帝和昭君沉浸在幸福之中。第二折和第三折写毛延寿把美人图献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于是呼韩邪单于以武力威胁,强迫汉王交出王昭君。第四折汉元帝梦见王昭君逃回汉宫,汉元帝还没来得及与昭君细诉衷肠,就被大雁声警醒。
二、 填空题
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程式性)和(虚拟性)。
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此外还有印度(梵剧说)、(影戏傀儡戏说)、(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等观点。
4.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俗乐乐工)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戏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子弟)。
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6.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出)脚本。院本是(宋杂剧)与(元杂剧)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7.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小孙屠)、(张协状元)和(宦门子弟错立身)。
9.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剧本)和(话本)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刘知远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
11.元杂剧剧本体制为(四折一楔子)。《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的作者是(关汉卿);《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白朴);《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汉宫秋》的作者是(马致远);《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娇红记》的作者是(孟称舜); 《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长生殿》的作者是(洪升);《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宝剑记》的作者是(李开先);《雷峰塔》的作者是(方成培)。
12.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梦)。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
1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 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14.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  
15.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屠隆的(彩毫记)、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16.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簧)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花鼓)、(滩簧)、(采茶)、(秧歌)、(道情)等。  
17.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昆曲)、(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的简称。  
18.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白);加唱词,称(滚唱)。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9.南府和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四大徽班指(春台)、(和春)、(三庆)、(四喜)。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 元曲创作强调(本色)与 (当行),元曲曲文分(清丽)和(豪放)两派。曲的对仗共有(合璧对)、(鼎足对)、(扇面对)、(救尾对)、(首尾对)、(连璧对)、(联珠对)、(两韵对)、(衬字对)、(叠字对)十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437

帖子

246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6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8-22 14: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二):
学号:  网名:浪淘沙
三、选择题
1.〔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元·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①“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曲牌名),“马嵬坡”是(题目)。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2.〔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①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用典)和(对仗)两种。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C)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琢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①此曲的开头运用了(织女)的神话传说。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B)
  A.“雪练寒”,“雪练”指瀑布雪白如长长的白绢;“寒”,是说处在寒冷的季节里。
  B.作者描写地上瀑布,却从“天机”落笔,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
  C.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D.这首元曲形象鲜明,气韵生动,主要得力于夸张的成功运用。
  ③这首元曲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说说其表达效果。
此曲使用的修辞手法有用典,如开篇织女的传说,对偶如鼎足对“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比喻如借喻“雪练”、“冰丝”、“露华”,明喻“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等。用典是写瀑布之高之神奇,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对偶是为了使句式更为整齐,增加气势,描画瀑布动态更为有力;但这首元曲主要得力于比喻的成功运用,尤其是后三句,以“似”字提起,以“自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形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神形俱现,极为壮观。通篇比喻迭出,多方设喻,既描画了瀑布的静态“高垂”、“悬”是以静写动,又写出了他的动态;既描画了瀑布的色彩形状,又写出了它流走飞动的神韵。虽然全篇不见“瀑布”字样,壮美奇伟的瀑布却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4.〔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元·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①此曲主要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
A.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感叹仕途受阻的不幸命运。
B. 曲中运用典故,以《长门赋》作者的飞黄腾达、受人赏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B.作者以“且看了长安回去”,是说游玩了长安,回家后就能等待朝廷的重用。
③此曲使用了修辞手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此曲吐露出作者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元代统治者压制人才的悲愤不平,也唱出了广大下层文人的共同心声。此曲在艺术表现上也是十分成功的,下句开头的字往往承接上句末尾的字,形成“顶真”的格式,层层推进,回环往复,从而将婉转轻快与沉郁顿挫两种风格融为一体。
四、写作题
1.试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大石调•阳关三叠〕小令作品一首,要求正确书写标题(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
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川)
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大石调•阳关三叠】隐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文/浪淘沙
上京城阙辅三秦,在此地忍泪别君。宦游难由己,在此地忍泪别君。宦游多似许,在此地忍泪别君。宦游相隔五津。
【幺】虽遥远,但因境内有知己。愁眉半展,若在天涯也最近。虽遥远,但因境内有知己。断肠模样,虽隔天涯,也能如并邻。虽遥远,但因境内有知己,虽隔天涯,也能如并邻。


2.曲谱:
〔大石调•阳关三叠〕(谱从《元曲格律新编》)
去平平上去平平△,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平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去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幺〕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平去上,去去平平上去去。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去平平去,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
3.曲例:
〔大石调•阳关三叠〕隐括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元·无名氏
渭城朝雨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翠色,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柳色新。  〔幺〕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富贵功名有定分。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旧游如梦,(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4.制曲要点:
①〔阳关三叠〕入北曲大石调,此曲牌题材内容适合叙事、送别、寄情山水、感怀等,题材比较广泛。
②此调无对偶、领字要求,但一定要注意曲中的排比句和反复句的使用。
③此调声情风流酝藉,指诗文的意趣飘逸而含蓄,适合表达各种忧乐不同的思想感情。
④熟读原文理解文旨,隐括原文内容要求其基本内容、所用主要意象不能变,要结合时节,突出主题,寄意悠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3

主题

4190

帖子

4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4-8-23 15: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绝谷画蝶1 于 2024-8-25 15:14 编辑

绝谷画蝶
〔大石调•阳关三叠〕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
九重城阙辅三秦,放眼向险隘关津。怅迷濛江浦,放眼向险隘关津。怅迷濛物色,放眼向险隘关津。怅迷濛晓色云。
〔幺〕休烦恼,宦途路上有知已,赠诗留別就此,纵是天涯若比邻。休烦恼,宦途路上有知已,志同何幸,风雨相依,不曾行路辛。休烦恼,宦途路上有知已,风雨相依,不曾行路辛。

〔阳关三叠〕为北曲大石调曲牌,又名《阳关曲》、〔渭城曲〕,用于小令。此调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中国古琴曲。
正篇为七句,即“七七五七五七六”,么篇为十三句,即“三七四七三七四四五三七四五”。
其定格为:〔大石调·阳关三叠〕(谱从刘长年《元曲格律新编》)
去平平上去平平△,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平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去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幺〕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平去上,去去平平上×▲。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去平平去,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

     《北词》谓第八句开始为么篇。“平”表示借平前,因全曲用“贞文”的,而“青”字属“庚青”韵。此曲用者甚少,多数谱书不引,《元曲格律新编》收录,主要是考虑曲的完整性,供读者学习参考。

       制曲要点:
①〔阳关三叠〕入北曲大石调,此曲牌题材内容适合叙事、送别、寄情山水、感怀等,题材比较广泛。
②此调无对偶、领字要求,但一定要注意曲中的排比句和反复句的使用。
③此调声情风流酝藉,指诗文的意趣飘逸而含蓄,适合表达各种忧乐不同的思想感情。
④熟读原文理解文旨,隐括原文内容要求其基本内容、所用主要意象不能变,要结合时节,突出主题,寄意悠远。

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川)
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2

帖子

32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22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8-23 21: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烛光 于 2024-8-26 14:16 编辑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跟帖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
学号:       网名:
一、问答题
1.简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简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新的内涵。  
3.简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4.简论马致远的《汉宫秋》
二、 填空题   
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 )和( )。  
2.唱、念、做、打是中国( )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 ),此外还有印度( )、( )、( )、( )等观点。  
4.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 )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 )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 )。  
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 )一段,名曰艳段;次做( ),通名为两段。”  
6.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 )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 )脚本。院本是( )与( )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7.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 )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 )、( )和( )。  
9.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 )和( )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 )、( )、( )、( )、( )。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 )、( )诸宫调和( )。  
11.元杂剧剧本体制为( )。《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的作者是( );《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 );《倩女离魂》的作者是();《汉宫秋》的作者是();《赵氏孤儿》的作者是();《西厢记》的作者是();《牡丹亭》的作者是(); 《娇红记》的作者是(); 《风筝误》的作者是();《长生殿》的作者是();《桃花扇》的作者是();《宝剑记》的作者是();《雷峰塔》的作者是()。
12.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  
1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 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 )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14.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的主张。  
15.唐代白居易的()和陈鸿的(),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明代屠隆的()、吴世美的(),清代洪升的()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16.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等。  
17.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的简称。  
18.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加唱词,称()。梆子(秦腔)作为一种()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9.南府和昇平署是()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四大徽班指()、()、()、()。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研究的开山之作。 元曲创作强调()与 (),元曲曲文分()和()两派。曲的对仗共有()、()、()、()、()、()、()、()、()、()十种。


三、选择题
1.〔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元·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①“南吕”是(),“四块玉”是(),“马嵬坡”是()。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2.〔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
衣送酒②。
  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①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和()两种。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琢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①此曲的开头运用了()的神话传说。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雪练寒”,“雪练”指瀑布雪白如长长的白绢;“寒”,是说处在寒冷的季节里。
  B.作者描写地上瀑布,却从“天机”落笔,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
  C.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D.这首元曲形象鲜明,气韵生动,主要得力于夸张的成功运用。
  ③这首元曲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说说其表达效果。
4.〔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元·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①此曲主要运用了()修辞手法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感叹仕途受阻的不幸命运。
    B. 曲中运用典故,以《长门赋》作者的飞黄腾达、受人赏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作者以“且看了长安回去”,是说游玩了长安,回家后就能等待朝廷的重用。


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川)
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大石调*阳关三叠〕 隐括上五律
文/烛光
阙城巴蜀漾烟云,望眼处、隐雾弥沦。宦游红尘远,望眼处、隐雾弥沦。宦游红尘久,望眼处、隐雾弥沦,宦游疲雅趣存。
〔幺〕时光瞬,恋君不倦旅途谨。纯情逝水,不尽天涯隔不断。时光瞬,恰如异岸品思酒。欲留情愫,知己漂然,怎堪孤魄纷。时光瞬,瞰观四海藐千岭 ,磋踏三津,踩风寻逝春。

点评

问好学友,写作题之外的题目,请尽快完成。  发表于 2024-8-24 14: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2

帖子

12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24
发表于 2024-8-24 14: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含英咀华~ 于 2024-8-26 14:45 编辑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
学号:       网名:含英咀华
一、问答题
1.简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作品通过对窦娥一生的遭遇的描写,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妇女的不幸。
(2)窦娥的悲剧一方面是社会的政治悲剧,另一方面是窦娥内在的信念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剖析了窦娥悲剧的深层原因。
(3)在艺术特色上,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
2. 简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新的内涵?
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该剧通过对杜丽娘与柳梦梅倾心相爱, 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故事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及精神世界的活动,表达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残酷,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此剧的艺术特色表现为: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3. 简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答:《西厢记》是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杂剧作品之一,其诞生年份早,曲辞优美,历代以来受人评价颇多。 《西厢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甚高。《西厢记》之所以能够艳压群雄,历经数百年依然受世人的追捧与热爱,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巧妙的矛盾设置;其次是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它的语言风格清丽华美,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抒情气息;再次是精炼的语言技巧,《西厢记》注重曲词追求音韵的完美,既可对白也可对唱,同时讲究平仄与对偶,多用暗喻与象征的手法。 自明清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对《西厢记》的语言技巧多有赞美之意。王实甫的《西厢记》既有诗的语言,又有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除此之外,《西厢记》在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诗词句,给人以新鲜之感。
4. 简论马致远的《汉宫秋》。
答:马致远,号东篱,他有“曲状元”之誉,有辑本《东篱乐府》。后世将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汉宫秋》为爱情名剧,其他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曲词清俊与豪放兼有之,散曲成就为世人所称。
   《汉宫秋》的曲辞具有意境美、音律美。[梅花酒]、[收江南]二曲运用短句顶真重复的修辞手段,节奏短促,往复回环,产生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汉宫秋》取材于《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晋葛洪《西京杂记》有关史实,又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突破了前人嗟叹昭君“红颜薄命”或哀其“远适荒漠”的窠臼,借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生离死别,歌颂了真挚的爱情,表现了昭君的民族气节和对故土的深切依恋。作者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为统治集团的无能和国力的衰微,也具有一定的鉴戒意义。 他的作品具有深沉宏丽、放达豪迈的特点。
   《汉宫秋》在语言抒情艺术上,达到了极为出色的境地,特别在描写汉元帝送别王昭君这些场景上。表达出了汉元帝焦躁、怨愤的情绪,深刻地体现出他对王昭君的怀念之情,艺术感染力达到了巅峰。
二、 填空题   
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综合性 )、( 虚拟性 )和( 程式性 )。  
2.唱、念、做、打是中国(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 ),此外还有印度(影戏傀儡戏说 )、(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梵剧说)等观点。  
4.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乐工)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戏曲 )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弟子)。  
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 ),通名为两段。”  
6.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 舞台艺术)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唱)脚本。院本是(戏)与(戏曲)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7.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张协状元 )、(宦门子弟错立身 )和( 小孙屠)。     
9.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剧本)和(话本)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董解元西厢记)、(天宝遗事)诸宫调和(刘知远诸宫调)。      
11.元杂剧剧本体制为(四折一楔子 )。《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的作者是(关汉卿);《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白朴 );《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汉宫秋》的作者是(马致远);《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娇红记》的作者是(孟称舜); 《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长生殿》的作者是(洪升);《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宝剑记》的作者是(李开先);《雷峰塔》的作者是(方成培)。
12.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1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 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14.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  
15.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屠隆的(彩毫集)、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16.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二人转)、(黄梅戏)、(花鼓戏)、(道情戏)、(采茶戏)等。  
17.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昆曲)、(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的简称。   
18.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调);加唱词,称(滚唱)。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9.南府和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四大徽班指(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 元曲创作强调(清丽)与(豪放),元曲曲文分(本色)和(当行)两派。曲的对仗共有(合璧对)、(连璧对)、(鼎足对)、(扇面对)、(救尾对)、(鸾凤和鸣对)、(同韵对)、(重叠对)、(两韵对)、(律句对)十种。
三、选择题
1.〔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元•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①“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曲牌),“马嵬坡”是(标题)。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D)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2.〔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①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用典)和(比喻)两种。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C )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琢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①此曲的开头运用了(嫏嬛记)的神话传说。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B)
  A.“雪练寒”,“雪练”指瀑布雪白如长长的白绢;“寒”,是说处在寒冷的季节里。
  B.作者描写地上瀑布,却从“天机”落笔,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
  C.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D.这首元曲形象鲜明,气韵生动,主要得力于夸张的成功运用。
  ③这首元曲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 此曲使用的修辞手法有用典,如开篇织女的传说,对偶如鼎足对“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比喻如借喻“雪练”、“冰丝”、“露华”,明喻“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等。用典是写瀑布之高之神奇,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对偶是为了使句式更为整齐,增加气势,描画瀑布动态更为有力;但这首元曲主要得力于比喻的成功运用,尤其是后三句,以“似”字提起,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形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神形俱现,极为壮观。通篇比喻迭出,多方设喻,既描画了瀑布的静态“高垂”、“悬”是以静写动,又写出了它的动态;既描画了瀑布的色彩形状,又写出了它流走飞动的神韵。虽然全篇不见“瀑布”字样,壮美奇伟的瀑布却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4.〔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元•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①此曲主要运用了(顶针续麻)修辞手法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A.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感叹仕途受阻的不幸命运。
B. 曲中运用典故,以《长门赋》作者的飞黄腾达、受人赏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作者以“且看了长安回去”,是说游玩了长安,回家后就能等待朝廷的重用。
四、写作题
1.试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大石调•阳关三叠〕

〔大石调•阳关三叠〕 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
                     文/含英咀华
   帝都城阙辅三秦,放眼望、五渡迷津。伴君来歧路,
放眼望、五渡迷津。劝君歧路饮,放眼望、五渡迷津饯行时勉使君。
〔幺〕休烦恼,信知境内有知己。男儿泪忍,为获功名请奋进。休烦恼,信知境内有知己。互言珍重,挥手征途,此生无憾存。休烦恼,信知境内有知己。挥手征途,此生无憾存。
2.  曲谱:
〔大石调•阳关三叠〕(谱从《元曲格律新编》)
去平平上去平平△,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平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去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幺〕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平去上,去去平平上去去。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去平平去,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24-8-25 12: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3

主题

4190

帖子

4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10: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绝谷画蝶1 于 2024-8-25 10:07 编辑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统计:
1.诗野2.莲花色
3.浅浅淡淡
4.一点春
5.赵绪林
6.山水人家
7.人生百味
8.笑嫣

【第二页】
9.一生健康
10.荷塘月色
11.浪淘沙
12.烛光
13.含英咀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0

帖子

5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3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8-25 12: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荷心幽 于 2024-8-26 13:37 编辑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
学号:       网名:紫荷心幽
一、问答题
1.简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原因和内在因素。‌
社会原因主要包括:‌
封建统治的腐败,‌这是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之一。‌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的欺凌迫害以及高利贷的严酷盘剥都是导致窦娥悲剧的社会因素‌。‌
社会的黑暗腐败,‌包括社会的黑暗腐败、‌腐败的政治以及黑暗的官场,‌这些都是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乡绅恶霸的欺凌,‌混乱的社会秩序以及乡绅恶霸的欺压也是导致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之一‌。
内在因素主要是窦娥自身的性格特点,‌她一方面接受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另一方面又想挣脱这束缚;‌一方面甘受命运的摆布,‌另一方面又要与命运抗争;‌一方面靠天,‌另一方面又要骂天。‌窦娥没有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因此她的命运必然是悲剧的‌。
综上所述,‌窦娥的悲剧是由外部的社会原因和内部的个人性格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简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新的内涵。  
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优美的文字和唱词,以及对个性解放思潮的推波助澜作用。‌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剧中杜丽娘“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同时也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残害,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这是现实主义手法的体现。
‌优美的文字和唱词‌:剧中的文字非常优美,特别是《惊梦》一幕中小姐游后花园的唱词,情景交融,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的伤感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对个性解放思潮的推波助澜作用‌: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牡丹亭》对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到了推动作用。剧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深远,从清朝《红楼梦》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影响。
与前人的作品相比,《牡丹亭》不仅在艺术手法上有所创新,更在思想内容上展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这些特点使其在文学和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简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答:情节安排和结构技巧‌:
《西厢记》通过两条线索展开剧情,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冲突,副线是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这种相互交错的情节安排使得剧情极具戏剧性。此外,该剧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连台本戏形式,并在若干折戏里采用了旦、末轮唱的方式,这种创新为剧情的安排和人物的刻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体制创新‌:《西厢记》在体制上进行了突破,不仅打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而且在体制上也有所创新,如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连台本戏形式,以及旦、末轮唱的方式,这些创新对安排剧情、刻画人物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人物塑造‌:通过将人物置于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他们的言行来展现他们的性格,如老夫人的赖婚、张生的天真犯傻、莺莺的机智伪装、红娘的聪明泼辣等形象鲜明,生动活泼。这种塑造方式不仅使人物更加鲜明,还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适合舞台演出‌。
3、语言技巧‌:《西厢记》的语言技巧非常出色,它注重曲词追求音韵的完美,既可对白也可对唱,同时讲究平仄与对偶,多用暗喻与象征的手法。语言风格清丽华美,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抒情气息。此外,《西厢记》还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诗词句,给人以新鲜之感,并喜欢使用典故,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4.简论马致远的《汉宫秋》
答:《汉宫秋》不仅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戏曲作品,更是一部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瑰宝。它通过元帝对昭君的思念,塑造了一个多情柔弱的君主形象,揭示了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同时,王昭君的形象展现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的女性,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的反映。‌

二、 填空题   
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综合性 )、(程序性 )和( 虚拟性)。  
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 )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 戏曲起源于巫觋‌‌),此外还有印度(梵剧 )、(影戏傀儡戏)(原始歌舞)(宗教仪式)等观点。
4.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 乐工)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戏曲 )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弟子)
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 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 ),通名为两段。”
6.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 戏曲)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出 )脚本。院本是( 宋杂剧)与(元杂剧)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7.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 温州)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 小孙屠)、( 张协状元)和(宦门子第错立身)。  
9.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剧本 )和(话本 )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刘知远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 )。   
11.元杂剧剧本体制为( 四折加楔子)。《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的作者是( 关汉卿);《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白朴);《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汉宫秋》的作者是(马致远);《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娇红记》的作者是(宋梅洞); 《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长生殿》的作者是(洪昇);《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宝剑记》的作者是(李开先);《雷峰塔》的作者是(方成培)。
12.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弋阳腔)、(昆出腔)、(海盐腔)、(余姚腔)。  
1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 )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14.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 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
15.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明代屠隆的(采毫记)、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16.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花鼓)、(滩簧)、(采茶)、(秧歌)、(道情)等。

17.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的简称。
18.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白);加唱词,称(滚唱)。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9.南府和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四大徽班指(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元曲创作强调(本色)与 (当行),元曲曲文分(清丽)和(豪放)两派。曲的对仗共有(合璧对)、(连璧对)、(鼎足对)、(扇面对)、(救尾对)、(鸾凤和鸣对)、(重叠对)、(同韵对)、(两韵对)、(律句对和衬字对)十种。

三、选择题
1.〔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元·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①“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曲牌),“马嵬坡”是(题目)。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D)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2.〔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①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和(倒叙)两种。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琢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①此曲的开头运用了(织女)的神话传说。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B )
  A.“雪练寒”,“雪练”指瀑布雪白如长长的白绢;“寒”,是说处在寒冷的季节里。
  B.作者描写地上瀑布,却从“天机”落笔,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
  C.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D.这首元曲形象鲜明,气韵生动,主要得力于夸张的成功运用。
  ③这首元曲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说说其表达效果。

4.〔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元·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①此曲主要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 )。
A.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感叹仕途受阻的不幸命运。
    B. 曲中运用典故,以《长门赋》作者的飞黄腾达、受人赏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作者以“且看了长安回去”,是说游玩了长安,回家后就能等待朝廷的重用。

四、写作题
1.试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大石调•阳关三叠〕小令作品一首,要求正确书写标题(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
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川)
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大石调•阳关三叠〕隐括《杜少府之任蜀州》
紫荷心幽
这城都谨辅三秦,放眼去、锁雾迷津。
但和君分手,放眼去、锁雾迷津。但和君分手,放眼去、锁雾迷津。又能知几许音。〔幺〕休烦恼,若心既是有知己。身居四海,不怕江湖远万里。休烦恼,若心既是有知己。纵天涯客,心里依然,以天涯是邻。休烦恼,若心既是有知己。挥手烟尘,眼眸休拭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9

帖子

12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29
发表于 2024-8-25 19: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忆江南 于 2024-8-27 22:17 编辑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
学号:       网名:忆江南
一、问答题
1、简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思想内容:昏官判案草率,判定的是窦娥的错误,窦娥在刑场上也立下毒誓证明自己的冤屈,后来在窦娥死后,六月下起了飞雪。显示了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妇女的不幸。
艺术特色: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
    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自觉高尚和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没有勇敢反抗;司法官员的渎职腐败,刑讯逼供,匆匆结案等是滋生冤案的根本原因,充分反应了社会的政治悲剧。

2、简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新的内涵。  
  答:艺术特色:该剧通过对杜丽娘与柳梦梅倾心相爱,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故事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及精神世界的活动。表达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残酷。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前人的作品相比:至情化身的是杜丽娘形象,在作品中呈现出“生而有情,因情成梦”的生命存在状态,使杜丽娘的形象绽放出思想解放与生命自由的人性主义光辉。自幼在严苛管教与约束中成长的杜丽娘,虽然鲜少与外界接触,但来自书籍中男女相恋的故事,仍然使杜丽娘这位青春少女,因憧憬爱情这一自然情感而萌动春心。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封闭式教育,妄图压制摧残人的天然欲望的目标,在人性光辉的照耀下是很难达成的。作品中流露的女性生命意识,不仅造就了杜丽娘青春意识与情感意识的觉醒,更是在杜丽娘的精神世界引发动荡,促使丽娘走上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个性解放之路。汤显祖人文主义情怀的体现,正是随着杜丽娘对爱情不懈追求而逐渐深刻的。如果汤显祖仅仅将杜丽娘塑造成偶然“慕色怀春”的少女的话,恐怕《牡丹亭》的艺术高度将会大打折扣。杜丽娘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即使肉身已死、香消玉殒,但仍在死后执着地寻觅、追求自己所坚持的爱情理想。汤显祖再次用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讴歌了生而死、死而生,超越生死的爱情理想,而这一爱情理想正是对其所推崇的人文精神的最佳诠释。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3. 简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答:《西厢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特色如下:
1)从情节安排和结构技巧上看,剧情曲折,结构巧妙合理。全剧从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崔、张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二者相互交错、制约,极富戏剧性。
2)体制上有突破。它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连台本戏;并且打破了元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在若干折戏里采用了旦、末轮唱的方式。这种突破与创新,对安排剧情、 刻画人物,都起了很好作用。
3)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主要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塑造人物,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4)优美的词章,高度的语言技巧。作者精心安排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使人物语言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对创造戏剧氛围、表达人物的深层次感情,起了极好的作用。

4. 简论马致远的《汉宫秋》
答:马致远,号东篱,他有“曲状元”之誉,有辑本《东篱乐府》。后世将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汉宫秋》为爱情名剧,其他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曲词清俊与豪放兼有之,散曲成就为世人所称。
《汉宫秋》的曲辞具有意境美、音律美。[梅花酒]、[收江南]二曲运用短句顶真重复的修辞手段,节奏短促,往复回环,产生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汉宫秋》取材于《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晋葛洪《西京杂记》有关史实,又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突破了前人嗟叹昭君“红颜薄命”或哀其“远适荒漠”的窠臼,借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生离死别,歌颂了真挚的爱情,表现了昭君的民族气节和对故土的深切依恋。作者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为统治集团的无能和国力的衰微,也具有一定的鉴戒意义。
《汉宫秋》借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生离死别,歌颂了真挚的爱情,表现了昭君的民族气节和对故土的深切依恋。 他的作品具有深沉宏丽、放达豪迈的特点。
《汉宫秋》在语言抒情艺术上,达到了极为出色的境地,特别在描写汉元帝送别王昭君这些场景上。表达出了汉元帝焦躁、怨愤的情绪,深刻地体现出他对王昭君的怀念之情,艺术感染力达到了巅峰。


二、 填空题   
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综合性)、( 虚拟性)和( 程式)。  
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 )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 古优),此外还有印度(影戏傀儡戏说 )、( 原始歌舞说)、( 宗教仪式说)、( 梵剧说)等观点。  
4.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乐工 )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 戏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 )梨园弟子。  
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 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 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6.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 舞台艺术)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 演唱)脚本。院本是(戏 )与(戏曲 )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7.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 )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 )和(小孙屠 )。  
9.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 剧本)和(话本 )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 )、(荆钗记 )、( 白兔记)、( 杀狗记)、( 拜月记)。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董解元西厢记 )、(天宝遗事 )诸宫调和( 刘知远诸宫调)。   
11.元杂剧剧本体制为( 四折一楔子)。《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的作者是( 关汉卿);《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 白朴);《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汉宫秋》的作者是(马致远);《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娇红记》的作者是(孟称舜); 《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长生殿》的作者是(洪升);《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宝剑记》的作者是(李开先);《雷峰塔》的作者是(方成培)。
12.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江派)。“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戈阳腔)。  
1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 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 浣纱记)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14.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  
15.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梧桐雨),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屠隆的(彩毫记)、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16.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二人转)、(黄梅戏)、(花鼓戏)、(道情戏)、(采茶戏)等。  
17.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昆曲)、(戈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的简称。  
18.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调);加唱词,称(滚唱)。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9.南府和昇平署是()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四大徽班指(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 元曲创作强调(豪放)与 (清丽),元曲曲文分(本色)和(当行)两派。曲的对仗共有(合壁对)、(连壁对)、(鼎足对)、(扇面对)、(救尾对)、(鸾凤和鸣对)、(同韵对)、(重叠对)、(两韵对)、(律句对)十种。

三、选择题
1.〔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元·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①“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曲牌),“马嵬坡”是(标题)。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2.〔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①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用典)和(比喻)两种。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C )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琢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①此曲的开头运用了(织女)的神话传说。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C )
  A.“雪练寒”,“雪练”指瀑布雪白如长长的白绢;“寒”,是说处在寒冷的季节里。
  B.作者描写地上瀑布,却从“天机”落笔,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
  C.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D.这首元曲形象鲜明,气韵生动,主要得力于夸张的成功运用。
  ③这首元曲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说说其表达效果。
   4.〔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元·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①此曲主要运用了(顶针)修辞手法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
A.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感叹仕途受阻的不幸命运。
B. 曲中运用典故,以《长门赋》作者的飞黄腾达、受人赏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作者以“且看了长安回去”,是说游玩了长安,回家后就能等待朝廷的重用。

四、写作题
1.试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大石调•阳关三叠〕小令作品一首,要求正确书写标题(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
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川)
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大石调•阳关三叠〕隐括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忆江南
      灞桥折柳赴蜀门,望远道晓雾迷津。自今别知已,望远道晓雾迷津。自今别宦客,望远道晓雾迷津。自今别海角亲。  〔幺〕休烦扰,素怀密意眼前咏。江遥万里,纵是天涯也最近。休烦扰,素怀密意眼前咏。离别岐路,(莫学)儿女伤情,洒鲛珠湿巾。休烦扰,素怀密意眼前咏,(莫学)儿女伤情,洒鲛珠湿巾。

2.曲谱:
〔大石调•阳关三叠〕(谱从《元曲格律新编》)
去平平上去平平△,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平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去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幺〕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平去上,去去平平上去去。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去平平去,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4 08:23 , Processed in 0.0769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