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21期第1讲作业
一、请简单明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辞赋?
答:辞赋,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辞赋盛于汉,故世称汉赋。辞为文体之名,犹之。
2、辞赋有什么特点?
答:1、辞赋文体方面的特点
赋体文实为最自由的韵文体,排偶、藻饰和用典是赋的最大特征。
2、辞赋句式方面的特点
辞赋的句式比较多,赋句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句式就是骈句,骈句是一切赋文组成中不可或缺的句式 (文赋除外),是我们初级赋学中的重中之重,骈句就是偶句,主要以四言、六言为主,并且也夹杂五七八九言句式。除骈句外,还有漫句,漫句即散句。骈句、漫句和发语、送语等,合织而成赋句。
辞赋句式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骈句的字数超过4个字以上,就得加上虚词。虚词和发送语是区别诗味,词味,体现赋味的重要因素。
辞赋句式第三个特点就是领字的运用。(咱们知道联、词都会大量使用领字,而赋文一样会使用领字)
3、辞赋篇幅和内容方面的特点
赋文不拘字数,少则几十字,多则上千字。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4、辞赋用韵方面的特点
押韵是辞赋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辞赋的用韵,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是无规律押韵(主要指文赋),比较自由。由于赋的篇幅较长,往往要换韵,换韵一般是与内容段落相一致的。关于骈律赋用韵的问题,后面会做详细的介绍。
概括地讲,辞赋的特点是:词藻华美、对偶形式多变、用典和用韵讲究,是一种特殊的古代美学形式。
3、简述辞赋的流变的过程?
答:辞赋流变的过程:
古赋(汉代及其以前)--骈赋(魏晋南北朝)--律赋(唐朝)--文赋(宋朝,主要是由欧阳修和苏轼倡导)
4、什么叫骈句?
答: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律诗中的偶句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是逐渐工整起来的,初期的骈句,一般只要能对就行,不避同字对,不十分讲究工整。后期的骈句则力求避免同字对,力求工整和精巧。
5、什么叫散句?
答: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不对偶、不要求押韵的句子为散句,散句又叫漫句。
6、什么叫对偶?
答: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对”是以一种应答,就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他们在结构,内容,行文,字数等方面是一种应答的关系;“偶”就是意义上有关联。字数应答,意思应答这个很容易理解,结构应答是指的什么呢?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古代虽没有这些语法术语,也没有偶句这个概念的全面而清晰的定义,但事实上却是这样做的。
运用了对偶修辞格的文句就是偶句,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骈句。
7、什么叫排偶?
答:排偶=排比+对偶。字数相同,不避同字,不拘平仄,是修辞学界提出的一种既有排比又是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骈偶,而不能叫排比。排偶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偶的组成部分。排偶句式形式整齐,富有节奏,但结构、字数等均可变化,不像律诗中的对偶句那样要求字数相同,排斥同字相对,也不要求符合“对”“粘”“替”。可以说,排偶给人的是整齐匀称又富有变化的美感,能收到反复强调,增强语势的表达效果。
8、什么叫古偶句?
答:在偶句中,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句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个句子,虚词除外,在相应的位置上出现了“不”“在”“有”等相同的字,这种特色形式的对偶句,叫古偶句。古偶句主要的特点就是在对句的同一位置用相同的字。
9、什么是马蹄律?
答:马行走时,其特点是“斜对角迈蹄”。即如果左前蹄向前时,其右后蹄亦随之向前,然后,右前蹄向前,随之左后蹄向前,如此循环往复。出蹄的先后顺序是左前蹄,右后蹄,右前蹄,左后蹄。简单点说,就是“左前右后右前左后”这样的一个规律,如果我们将左边比作“平”声,右边比作“仄”声,即成“平仄仄平”。同理,如先以右蹄迈出,即成“仄平平仄”,这就是马蹄律的声律规则。
10、什么是乱?
答:赋后往往有“乱”,乱为赋中最后一节,起总结的作用。
二、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请简答它的简介及主要代表作品。(百度了解即可)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
辞赋21期第2讲作业
一、下面是一篇赋文,请结合讲义完成下列作业:
1、什么叫壮句,试找2例说明之。
答:壮句就是三字单句对。
例如:(1)观夫/舒/明耀,丽/九华。
(2)所以/迈/前古,流/后芳。
2、什么叫紧句,试找2例说明之。
答:紧句就是四字单句对,紧句是四六常式之一。
例如:(1)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3、什么叫长句,试找2例说明之。
答:长句为一对五至十几字的单句对。
例如:(1)五字长句:东门而浸稻,北谷而沤麻。
(2)七字长句:驯致已忘乎力制,积习渐通乎性能。
4、壮、紧、长三种句式使用时要注意哪些?
答:A)壮句在使用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不可有三连平或者三连仄。
(2)壮句按照常规,尽量不要有虚词。
(3)在一篇赋文中一般用一至三次,不能连用,一段中最好少于或等于一次,若连用过多,则壮之有余而宽疏不足。因为赋是一种需要高声朗诵的文体,对朗诵气氛而言,需要句式上的配合才能尽得其妙。
(4)一般壮句前通常需要辅以引发、承接及过渡词语,如以上例句中的“观夫”“所以”“复若”等就是提引词。
(5)壮句一般不宜开篇或在段头使用,适于需要表现紧张壮阔处。
B)紧句在使用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在开篇用紧句时,可加可不加提引词。
(2)在换段、换内容、换韵时,如果用紧句,紧句前要加提引词,这样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可以清晰的看到段中的文意。
(3)在一段中不宜连续使用。最多连用两骈,不能三骈连用,连续使用会显得句型配合呆板。因为连用的太多,也会显得文章空泛平淡,会减弱朗诵的声调,和减弱抑扬顿挫的语感。
C)长句常用于关键部分的前奏与铺垫,一般不在开篇时使用。开篇尽量使用紧句,若是律赋用于开篇破题还是可以的。
二、阅读《赋赋》,请找出赋文中的壮、紧、长。
赋赋(以“赋者古诗之流”为韵)
作者(唐)白居易(一为刘禹锡)
赋者古诗之流也。始草创於荀、宋,渐恢张於贾、马。冰生乎水,初变本於典坟;青出於蓝,复增华於风雅。而後谐四声,祛八病,信斯文之美者。我国家恐文道浸衰,颂声陵迟。乃举多士,命有司。酌遗风於三代,明变雅於一时。全取其名,则号之为赋;杂用其体,亦不出乎诗。四始尽在,六义无遗。是谓艺文之敬策,述作之元龟。观夫义类错综,词采舒布。文谐宫律,言中章句。华而不艳,美而有度。雅音浏亮,必先体物以成章;逸思飘颻,不独登高而能赋。其工者,究笔精,穷旨趣,何惭《两京》於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骋妍词,岂谢《三都》於左思。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振金声於寰海,增纸价於京师。则《长杨》《羽猎》之徒,胡为比也;《景福》《灵光》之作,未足多之。所谓立意为先,能文为主。炳如绘素,铿若钟鼓。郁郁哉溢目之黼黻(fǔfú),洋洋乎盈耳之《韶》《武》。信可以凌轹《风》《sao》,超轶今古者也。今吾君网罗六艺,淘汰九流。微才无忽,片善是求。况赋者雅之列,颂之俦。可以润色鸿业,可以发挥皇猷,客有自谓握灵蛇之珠者,岂可弃之而不收。
答:(1)壮句:谐四声,祛八病。
(2)紧句:四始尽在,六义无遗。
(3)长句: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
二、荀况、宋玉是战国时期的辞赋家,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请简答他们的主要成就及主要代表作。
答:(1)荀况,也叫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战国时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思想家。他的社会活动年代大致在公元前二九八年至二三八年之间。曾讲学于齐国樱下(齐国国都中的一个地名),并先后三次担任齐国学宫中的首领。晚年任楚国兰陵令,去职后,在兰陵著书立说,著有《荀子》一书。
(2)宋玉(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22年),字子渊,号鹿溪子,诗人,楚国鄢人[5],宋国公族后裔,生于楚国,曾事楚顷襄王,为楚国士大夫。[2]战国著名辞赋家,宋玉与唐勒,景差齐名,[1]在创作上颇受屈原影响,后人常以“屈宋”并称,其著作《登徒子好色赋》成为传世佳作,“登徒子”也成为好色者的代名词;其代表作《九辩》,堪称楚辞中体制宏大的杰作,他谱写的音律《阳春》、《白雪》成为高雅音乐的代名词。[6]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便说的是他,这些典故皆他而来。
(3)王勃(650年-676年或684年),字子安,祖籍祁县,后迁绛州龙门通化(今万荣县)。[25]祖父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父亲唐朝官吏王福畤。[23]中国唐代文学家、[24]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王勃主张文学要以“立言见志”为本,注重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其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现存90多篇,王勃的诗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其具体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临高台》《采莲曲》《秋夜长》《滕王阁序》等。王勃还写有许多学术著作,见于著录的有《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5卷等。
==============================
辞赋21期第3讲作业
一、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明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1、隔句有几种?有什么特点?
答:(1)隔句就是相隔一句对仗,因此又叫“隔句对”。这是赋句的基本句式之一。它和对联中两分句的联相似,也有人称为“分句对”或“复句对”。隔句分为六类,分别是:轻、重、疏、密、平、杂。前四后六为轻隔;前六后四为重隔;轻隔和重隔刚好是颠倒的。前三后五至八字为疏隔;前五至八字,后六至九字为密隔;四个分句字数相等,前后或四或五字至七字为平隔,注意平隔字数不要超过八个字哦;前四字,后五、七、八字不限;或后四字,前五、七、八字不限,为杂隔。
(2)隔句的特点
1)单边都有两个分句,共4个句子:隔句由两联四句组成,之所以把它归类到骈句之中,第一,是古人这样划分流传下来。第二是因为它虽然是四句,却是两两相对,也就是说由两组骈句组成、这里的两两相对,并不是我们前面学过的骈句一样,随便凑两句就可以了。
2)四个分句句脚必须符合马蹄律: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非此即彼;以上例句,非常清楚明白。
3)隔句的四个分句中,(1)跟(3),(2)跟(4)相对,并且四句的意思相近或相对。它们并不是两两相对的分开体,而是四句意义相互连在一起的交互对偶。四句的基本规则是以(1)、(3)句为主,(2)、(4)句为辅。
4)隔句必须有分号:隔句是在前两个分句和后两个分句之间要用“;”表示。在这里补充一点说明,辞赋是以一个骈句为单位组成的,骈句的标点一定要标的正确,因为它是骈句句式的标志。
这六种隔句,是写赋必备和经常要用到的,但使用时务必间开,就使用频率来讲,轻、重为最,杂次之,疏、密次之,平为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轻、重隔在赋文中占的比重相对要大一些,杂隔句次之,疏、密次之。平为下,尽量少用。当然也不是必须按这个框框去做,根据文意来安排句式吧!
5)非常式隔句
除以上六大类之外,另外还有两分句以上的隔句,属于“非常式”的范畴,我们就把这类隔句统称为“非常式隔句”。例:
(1)其隐也,则杂昏昏、沦浩浩,晦英姿兮自保,和光同尘兮合于至道;
其遇也,则散奕奕、动融融,焕美质兮其中,明道若昧兮契彼玄同。
——《披沙拣金赋》柳宗元(唐)
(2)圭,锐也,睿作思而百志灵;镇,安也,安于道而万物宁。
——《镇圭赋》元稹(唐)
(3)且夫利器久翳yì,铦xiān锋不全。参差冰缺,掩冉苔联。价减千金之直,文灭七星之躔chán。非夫坚石之锻乃砺乃,巧匠之藏焉修焉,又安得而昭宣?
若乃君上初临,德声未溥。令不尽一,名不咸五。筮微子牙之兆,衮阙仲山之补。非夫忠臣之扶危持颠,英俊之左弼右辅,又安得而稽古?
——《金受砺赋》李程(唐)
非常式隔句,由于这类隔句用得不多,不属于主流,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这种非常式隔句。
2、什么叫漫句?古偶句是骈句还是漫句?
答:(1)漫句,即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少则三四字,多则二三句。
(2)古偶句,因为不符合后来骈句的严格要求,辞赋界把它划为散句。
3、什么是发语,送语?发送起什么作用?
答:发,又叫“发语词”,发语词是文言句首常见的语言现象,它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送,又称“送语”,“者也”、“而已”、“哉”之类也。如:“岂如扣角匡坐,且悲歌于白水;寻山小住,止危途于翠屏而已哉”,这里的“而已哉”即为“送”语。送语主要用在文章末尾,起感叹作用,主要使用在文赋中。一般律赋、骈赋、骈文不用。
4、什么叫提引词,提引词有什么特点?
答:(1)提引词是赋文中的一种概念,通常用在句首或者段落的开头,起到提示、承接或者引领的作用。
(2)提引词的特点:
①提引词均为一些文言语气词,或是由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而组成。
②提引词从一字到三四字的都有,当然,四字以上的也偶可见之,只是比较少。
③提引词在骈句中的使用致使阅读节奏与诗不同,要单独划分节奏。“提引词”的使用,是赋文与诗词最明显的区别。
二、下面是一篇赋,请在括号里说明这个句子是哪种句式。
渔父辞剑赋(以“济人之急,取利诚非”为韵)
宋言(唐)
彼子胥兮亡命江湄,赖渔父兮停桡(ráo)在兹(长句)。既横流而济矣,因解剑以酬之(长句))。厚意殷勤,何惜千金之器;高情特达,竟陈三让之辞(轻隔)。稽其去国无途,迷津独立(紧句)。前临积水之阻,后有追兵之急(长句)。踌蹰而鹤发相哀,顾盼而渔舟可入(长句)。忧心尽展,凭刳(kū,从中间破开再挖空)木以何虞;渡口虽遥,挂轻帆而已及(轻隔)。
繇(yáo,古同“由”)是拂拭青萍,披陈素诚(紧句)。念险难以知我,顾提携而赐卿(长句)。拔三尺之荧荧,波间电落;横七星之凛凛,掌上风生(重隔)。叟乃莞尔兴言,搘zhī(同支)颐话志(紧句)。本期浩淼以排难,讵(jù,岂、怎)可怆惶而徇利(长句)。酬仁报惠,诚多公子之心;害义伤廉,且异老夫之意(轻隔)。
况乎楚令方急,严刑且陈(紧句)。尽索奔亡之党,先诛隐匿之人(长句)。若以爵禄为念,荣华是亲(紧句)。则械尔躬而赴国,持尔剑以防身(长句)。整棹西归,自受执圭之赏;论功北面,宁亡切玉之珍(轻隔)。盖由恻隐为心,艰危是济(紧句)。方图散发之乐,岂假吹毛之锐(长句)。情高而俗虑难量,语罢而鸣桹(láng,船舷赶鱼入网木棍)忽逝(长句)。连环吐月,空临玉匣之间;一叶乘风,渐入寒烟之际(轻隔)。
岂不以识达精微,言穷是非(紧句)。弃霜刃以长往,弄云涛而不归(长句)。寂寞岩烟,沉东流之渺渺;凄凉浦树,含落日以依依(轻隔)。异乎义立一朝,名超万古(紧句)。决云之异状徒逞,皎日之深诚不取(长句)。则知美范蠡(越国军事家)而述鲁连(齐国合纵家),信斯人之可伍(散句)。
三、请在下面的赋中找出3个提引词,并说明它们在起承转合方面起的是什么作用。
白鹦鹉赋
(以“容日上海,孤飞色媚”为韵)
王维(唐)
若夫名依西域,族本南海。同朱喙(huì,鸟兽的嘴)之清音,变绿衣于素彩。惟兹鸟之可贵,谅其美之斯在。
夫其入玩于人,见珍奇质。狎兰房之伎(jì)女,去桂林之云日。易乔枝以罗袖,代危巢以琼室。慕侣方远,依人永毕。托言语而虽通,顾形影而非匹。经过珠网,出入金铺。单鸣无应,双影长孤。偶白鹇(xián)于池侧,对皓鹤于庭隅。愁混色而难辨,愿知名而自呼。明心有识,怀恩无极;芳树绝想,雕梁抚翼。时衔花而不言,每投人以方息。慧性孤禀,雅容 非饰。含火德之明辉,被金方之正色。
至如海燕呈瑞,有玉筐之可依;山鸡学舞,向宝镜而知归。皆羽毛之伟丽,奉日月之光辉。岂怜兹鸟,地远形微。色凌纨 (wán,细的丝织品)质,彩夺缯(zēng,丝织品)衣。深笼久闭,乔木长违。傥(同倘)见借于羽翼,与迁莺而共飞。
答:1、找出3个提引词:若夫、夫其、至如
2、①若夫:大起②夫其:重轮③至如:承上
彼子胥兮亡命江湄,赖渔父兮停桡(ráo)在兹(长句)。(长句)改古偶.
==============================
辞赋21期第4讲作业
1、什么叫虚词?什么叫骈句的领字?领字有什么特点?1)答: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而具有一定语法意义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无用的赘字也是虚词。2)答:骈句的领字就是指在句子的开头或句中,有一个、两个或三个字在语气上起停顿作用、但又不点断句子,在句义上有统领作用的字。3)领字的特点:领字一般为动词,其中去声字占大多数。去声和动词运用于辞赋创作中,能取得良好的声音效果。动词能增强句子的灵动感,而去声激厉劲足,其腔高,这也是合乐的需要。
2、请自己找一首唐诗,加上适当的虚词,用“组编法”连成几个有意思关联的骈句。要求:紧句+长句+轻隔或重隔
《山居秋暝》一一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紧句:空山新雨,天气晚秋。长句:明月乃松间照,清泉之且石上流。轻隔句:莲叶轻摇,知乃兰舟荡下;竹林喧响,想之玉女归来。组篇:空山新雨,天气晚秋。明月乃松间照,清泉之且石上流。莲叶轻摇,知乃兰舟荡下;竹林喧响,想之玉女归来。
3、骈句有领字,请从《腾王阁序》和《黄捧日赋》这两篇赋文中,各找出句前领字和句中领字各一例。
1)《腾王阁序》句前领字: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临、得是领字。句中领字: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枕、尽是领字。
2)《黄捧日赋》句前领字:像/伊皋/之/羽翼,同/周召/之/夹辅。像、同是领字。句中领字:居其中/得/通理/之体,察其外/想/维城/之亲。得、想是领字。
附:黄云捧日赋
正月初吉,观大明之东吐,间瑞气而晓出。初混色於青山之上,犹谓护霜;渐凝华於黄道之中,分明捧日。与抱珥而偶,方守人为匹。原夫皇帝御紫宸,垂至仁,恩覃日域,泽被津,居其中得通理之体,察其外想维城之亲。然後蔚亭亭之彩,环杲杲之轮。左之右之,拥荣光於碧汉;或先或後,敷正色於青春。懿乎日者君之德,者臣之状,彼无私以临下,此竭诚而奉上。故得配阳精而为焕,符土德而标王。以此图国,国乃丰盈;以此示人,人知揖让。既而呈彼瑞暾,曜於天门,似佐无为之化,如承煦妪之恩。自东徂西,异众星之拱极。陈力就列,同万品之尊元;其瑞如之何?以庆其主。其色如之何?非圣不睹。像伊皋之羽翼,同周召之夹辅。丽焉成象,非徒负舟之龙;照也腾文,尽若苴茅之土。萧索笼光,徘徊效祥,抱一轮而匪乌莫黑,散九野而何草不黄。是日也,乾坤交泰,霄汉荧煌。风以动之,谓奉中央之帝;人皆仰也,如披元吉之裳。识我者寡,遇我者众,思飘飘而有托,目眇眇而遥送。飞烟下接,乍回屏翳之姿;喜气上浮,疑绕羲和之控。信乎圣德所加,祯祥不遐,天道悦,人谋嘉。故得无心之,出山川而变色;有耀之瑞,应图牒而增华。
==============================
辞赋21期第5讲作业
一、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明了回答下面的问题(禁止复制讲义)
1、什么是骈句?骈句有什么特点?
答:1)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联(偶句)相似,骈句就是偶句。
骈句就是对偶句,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有韵味,增加了词语的表现力。前面我们所学的壮句、紧句、长句、隔句都是骈句,骈句和散句是两个相对应而存在的概念,非骈即散、非散即骈。
2)骈句的特点①骈句的要求基本和对联一样工稳。不论内部结构还是声律,骈句和对联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用在辞赋中的骈句,四字以上基本上都加上了虚词。所以也有人说,骈句就是加了虚词的对联。②虚词并不是骈句的特点,而是骈文的特点,辞赋类文体的特点。《训蒙骈句》里的骈句,就很少是加了虚词的。换句话讲就是,没有虚词的骈句是很多的,但是没有虚词的赋文却没有。
2、什么叫节奏和节奏点?骈句节奏如何划分?
答:1)无论什么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由不同的词组合为句子,而后成篇的。这些句子,在被朗诵与吟唱时,亦有不同的发声速度与节奏。节奏,又叫节拍,本指音乐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韵文体中句子的节奏分为字意节奏和吟诵节奏两种。散句的节奏,由字义节奏来决定,属于自然节奏,而骈句则以人为控制调节以后的吟诵节奏为主,因为韵文类以及需要讲究对偶的体裁,由于顾及音韵特性,在这方面便有一些独特的要求。字意节奏和吟诵节奏,自韵文体产生之日起,这两种节奏就一直如影相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骈句节奏的划分:骈句的节奏是有变化的,根据字义和字数的不同而变化,骈句有一个字一个节奏的,两个字,三个字,甚至四个字为一个节奏的也有。
A、领字为一个独立的节奏。
B、虚词的节奏划分:①虚词在倒数第二个字的位置的时候,一般虚词跟后面的那个字组成一个音节。②虚词处在其他位置的时候,一般跟其他字词或前或后,一起划分音节,也可以单独划分音节,不作统一要求。③提引词单独化为一个节奏。
3、简述赋句与近体诗诗句和词句的区别。
答:A、相同点:
1)远源都是诗经,都押韵。2)都有偶句,即骈句。3)都存在有节奏的划分。
B、不同点:
1)近体诗只有4-5个韵字(排律除外),是押一个韵部,都是偶数句押韵(首句入韵除外),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词由于篇幅所限一般也是很少只押一个韵部,赋的押韵没有固定要求,也可以随段落和内容换韵。
2)诗全篇都是由字数相等的句子组成,且近体诗基本都是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不允许有长短句兼容。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赋最初都是以四六句为主,后来还融合了其他各种句式。
3)诗一般没有虚词,领字和提引词;词有领字,没有提引词和虚词;赋则同时兼具有虚词,领字和提引词(诗赋除外)。
4)近体诗除起句和最后一句可以不是偶句,其他都必须是偶句;词的偶句位置因为词牌的不同而不同,还有“隔空偶句”;赋则全篇以偶句为主,加少量散句组成。
5)近体诗的节奏是固定的,七言为2-2-3,五言为2-3可见,近体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基本是“尾三字连读”;词除领字外,其他都是两字,三字为一个节奏,但位置不定;而骈句则多是“尾两字或四字连读”。
6)近体诗节奏点上的字,平仄要求很严格,要符合“对粘替”;词由于词牌的不同而不同,没有共同的标准;赋句的平仄相对来说要复杂得多。
7)内容上不同: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楚辞就是古体诗,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
《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道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2、骈句有什么作用?
答:答:骈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以音乐之美感。
二、请摘抄《笠翁对韵》三江部分(2小节),结合该部分内容请完成下列练习:
1、说出本段(2小结)中有至少两个典故(可以群里相互讨论学习,禁止抄袭!)
2、以本段内容为基础,找出壮、紧、长,隔句各一组,用“组篇法”并组成一篇短文(三、四个句子即可,无需写成一篇赋文)!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朱漆槛,碧纱窗。舞调对歌腔。汉兴推马武,夏谏著龙逄。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弄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颜对貌,像对庞。步辇对徒杠。停针对搁竺,意懒对心降。灯闪闪,月幢幢。揽辔对飞艭。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酒量微酬琼香颊,香尘没印玉莲双。诗写丹枫,韩文幽怀流节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2)本段(2小结)中的两个典故:
A、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弄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跨凤:相传春秋时秦国的萧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因爱慕而结为夫妻,史教弄玉以箫吹凤鸣声,凤凰聚止其屋,一日夫妇遂乘凤凰升天而去。见汉˙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后用以比喻结成美好姻缘或求得佳偶。清˙李渔˙慎鸾交˙第二十一出:只消他纤手儿才一动,向茧纸上,兔毫边,留下了伊行笔踪,就不怕事成空,准备着乘鸾跨凤。亦作跨凤乘鸾。
斩蛇:相传汉高祖
刘邦起事前,曾夜行泽中,遇大蛇当道,拔剑斩之。典出
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后以斩蛇指有帝王之运的征兆。唐˙薛逢˙重送徐州李从事商隐诗:斩蛇泽畔人烟晓,戏马台前树影疏。
B、诗写丹枫,韩文幽怀流节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丹枫]唐僖宗时,于佑于御沟拾一红叶,上题诗句,佑亦题其上云:[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上流,为宫女韩夫人得之, 后为夫妇。韩题诗云: [- -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今称红叶媒。
[竹泪]娥皇、女英哭舜于苍梧之野,泪洒竹成斑。
C、以本段内容为基础,找出壮、紧、长,隔句各一组,用“组篇法”并组成一篇短文(三、四个句子即可,无需写成一篇赋文)!
①壮句:但看朱漆槛,碧纱窗。
②紧句:跨凤登台,斩蛇当道。
③长句:柳堤之驰骏马,花院之吠村尨。
④隔句:诗写丹枫,韩文幽怀流节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⑤用“组篇法”并组成一篇短文
但看朱漆槛,碧纱窗。跨凤登台,斩蛇当道。柳堤之驰骏马,花院之吠村尨。诗写丹枫,韩文幽怀流节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
辞赋21期第6讲作业
一、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明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平仄?
2、骈句的平仄有什么特点?
答:骈句的平仄特点包括四个方面:
1)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而并非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交替。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3)对句句脚上的字一般是声调不同。
4)同一节奏内不能出现三或四字同声调。
3、骈文的平仄有什么特点?
答:骈文的句脚平仄一定要符合马蹄律!
二、《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一篇骈文,请对骈文句脚标注平仄,并仔细体会马蹄律的运用。
在狱咏蝉(并序)
初唐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平),是法厅事也(仄),(没走马蹄律)
有古槐数株焉(平)。虽生意可知(平),同殷仲文之古树(仄);而听讼斯在(仄),即周召伯之甘棠(平),每至夕照低阴(平),秋蝉疏引(仄),发声幽息(仄),有切尝闻(平),岂人心异于曩时(平),(走马蹄律)
将虫响悲于前听(平)?嗟乎(平),声以动容(平),德以象贤(平)。故洁其身也(仄),禀君子达人之高行(平);蜕其皮也(仄),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平)。(没走马蹄律)
候时而来(平),顺阴阳之数(仄);应节为变(仄),审藏用之机(平)。有目斯开(平),不以道昏而昧其视(仄);有翼自薄(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平)。吟乔树之微风(平),韵姿天纵(仄);饮高秋之坠露(仄),清畏人知(平)。仆失路艰虞(平),遭时徽纆(mò)(仄)。不哀伤而自怨(仄),未摇落而先衰(平)。闻蟪蛄之流声(平),悟平反之已奏(仄);见螳螂之抱影(仄),怯危机之未安(平)。感而缀诗(平),贻诸知己(仄)。庶情沿物应(仄),哀弱羽之飘零(平);道寄人知(平),悯余声之寂寞(仄)。(走马蹄律)
非谓文墨(仄),取代幽忧云尔(仄)。(散句)
西陆蝉声唱(仄),南冠客思深(平)。
不堪玄鬓影(仄),来对白头吟(平)。
露重飞难进(仄),风多响易沉(平)。
无人信高洁(仄),谁为表予心(平)。
(五律)
三、请摘抄《笠翁对韵》四支部分(4小节),结合该部分内容请完成下列练习:
1、说出本段(4小结)中有至少两个典故(可以群里相互讨论学习,禁止抄袭!)
2、以本段内容为基础,找出壮、紧、长,隔句各一组,用“组篇法”并组成一篇短文(三、四个句子即可,最好是走马蹄,无需写成一篇骈文,)!
A、摘抄《笠翁对韵》四支部分(4小节)
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山亭对水榭,鹦鹉对鸬鹚。五色笔,十香词。泼墨对传卮。神奇韩干画,雄浑李陵诗。几处花街新夺锦,有人香径淡凝脂。万里烽烟,战士边头争宝塞;一犁膏雨,农夫村外尽乘时。
菹对醢,赋对诗。点漆对描脂。璠簪对珠履,剑客对琴师。沽酒价,买山资。国色对仙姿。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
箴对赞,缶对卮。萤炤对蚕丝。轻裾对长袖,瑞草对灵芝。流涕策,断肠诗。喉舌对腰肢。云中熊虎将,天上凤凰儿。禹庙千年垂桔柚,尧阶三尺覆茅茨。湘竹含烟,腰下轻纱笼玳瑁;海棠经雨,脸边清泪湿胭脂。
争对让,望对思。野葛对山栀。仙风对道骨,天造对人为。专诸剑,博浪椎。经纬对干支。位尊民物主,德重帝王师。望切不妨人去远,心忙无奈马行迟。金屋闭来,赋乞茂林题柱笔;玉楼成后,记须昌谷负囊词。
B、本段的两个典故:
1)神奇韩干画,雄浑李陵诗。
2)金屋闭来,赋乞茂林题柱笔;玉楼成后,记须昌谷负囊词。
C、找出壮、紧、长,隔句各一组,用“组篇法”并组成一篇短文(三、四个句子即可,最好是走马蹄,无需写成一篇骈文,)!
①壮句:斯乃五色笔,十香词。
②紧句:金屋闭来,玉楼成后。
③长句:禹庙之千年垂桔柚,尧阶之三尺覆茅茨。
④隔句:湘竹含烟,腰下之轻纱笼玳瑁;海棠经雨,脸边乃清泪湿胭脂。
⑤用“组篇法”并组成一篇短文:
斯乃五色笔,十香词。金屋闭来,玉楼成后。禹庙之千年垂桔柚,尧阶之三尺覆茅茨。湘竹含烟,腰下之轻纱笼玳瑁;海棠经雨,脸边乃清泪湿胭脂。
==============================
辞赋21期第7讲作业
一、以“秋”为母字,用“母字成骈法”分别造出壮句,紧句,五、六、七、八字长句,轻隔,重隔,平隔各一句,要求必须符合讲义中关于骈句的要求。
1)做壮句:既而抛蹴鞠,舞秋千。
2)做紧句:秋风应候,犁春知时。
3)做五言长句:秋霜之过雁,夜月之啼乌。
4)做六言长句:春日且朝看蝶,秋风乃夜闻蛩。
5)做七言长句:夏暑之客思欹枕,秋寒之妇念寄衣。
6)做八言长句:春日乃园中莺恰恰,秋天乃塞外雁雍雍。
7)做轻隔:秋雨潇潇,漫烂黃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8)做重隔:轰轰出地春雷,震惊百里;赫赫丽天秋日,照耀八荒。
9)做平隔:噪晚齐蝉,秋来泣恨;啼宵蜀鸟,春去伤魂。
二、请从自己熟悉的五言律诗中找出一联,必须是工整的一联,用“成句压翻展法”造壮,紧,五字,六字,七字,八字长句各一组。
要求:以上两大题造句要求:
①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而并非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交替。
②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③对句句脚上的字一般是声调不同。
④同一节奏内不能出现三或四字同声调。
⑤尽量讲究用典并且用词多有出处。
⑥壮句要有提引词。
⑦不能骈枝(piánqí)(类似合掌)。
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中的一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压为三字壮句:观夫松间照,石上流.
2)压为四字紧句:月松间照,泉石上流。
3)翻为五字长句:月乃松间照,泉乃石上流。
4)展为六字长句:明月乃松间照,清泉乃石上流。
5)展为七字长句:看明月乃松间照,观清泉乃石上流。
6)展为八字句长句:旦望明月之松间照,详看清泉之石上流。
三、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并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虚词(之、于、而或乎)。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辞赋21期第8讲作业
一、请简答下面的问题
1、做珠的概念
答:写赋,离不开用典。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一种最适合于作赋的阅读时的记录方式,这种方式叫取典化珠,或者叫做珠。具体来说就是从阅读的典故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自己需要的词汇或句子,以备后用。
2、词珠
答:所谓词珠,是指通常以两个字为一词组的经典词汇。
3、骈珠
答:所谓骈珠,就是据典故自行炼化而成的骈句。
4、做珠的技巧
答:做珠也要讲究技巧,通常来说有虚实两个方法。
1、实珠法
所谓实珠法,就是根据典故,直接描述,让人一看就知道此句的出处和含义。
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卯金乃运徂谢,孔明则隐隆中。”“当时诸葛乃成何事,只合终身且作卧龙。”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 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同样是根据《蒙求》的“孔明卧龙”做“虚珠”如:“蛙似公孙而不守,龙如诸葛而须休。” 李山甫《蜀中寓怀》“三顾频烦天下之计,两朝开济老臣之心”。唐·杜甫《蜀相》惊汉阳穷鸟之客,叹梁甫卧龙之才。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另在练习做珠之时,我们还要尽量做到规范,符合骈句的要素。才能写作一篇完整而符合体式要求的赋。
虚珠法和实珠法,各有各的用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一般前面是实珠,后面也是实珠,反之亦然。这两种方法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只要坚持就会胜利。否则,就是徒劳。
5、珠源
答:1、从古诗文里找
我们现在每天都在读唐诗,每天都在学习《声律启蒙》等,常常读,每次读到好的句子我们就可以分类收集起来,做珠化成自己的骈句。如:原句:司春、膏雨、漏声、塞雁、城乌、画屏、雾薄,帘幕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作珠自化为:司春之青帝,膏雨之玄冥。
2、在典故里找
我们辞赋班大都是学过律诗的,一定掌握了很多典故。举例说,前面说的《蒙求》。《蒙求》,取经传故事,编为四言韵语,共596句,2384个字。内容所涉,范围很广,包括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医药、占卜、民族、战争、动物、植物等多方面内容,保存着丰富的资料,确是一部名著。书中有典故592个,有的被广泛应用在诗、词、赋中,如“子猷访戴”,在李白诗集中出现十六次之多,杜甫诗集中也出现六次;“山简倒载”在李白诗集中出现十二次,杜诗中出现七次。而“堕泪碑”这个典故被引用或化用的唐诗共6页118首之多。可见,作珠这个方法,自古就有,我们没有理由不选择继承。
6、做珠的好处
答:1、省时间
我们很多同学在这里学习,都是要工作,要生活,难得在这种情况下抽出一点时间保持一份爱好,实在是不容易,现代人本来也崇尚“效率”二字。在学习律诗的时候,就常常听大家说词穷,这个是非常好理解的,要到唐诗这个汪洋大海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无异于是大海捞针。所以,找到一条学习唐诗的捷径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做珠,开始的时候看似有些麻烦,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我们的词珠和骈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3、古味浓
做珠的词汇来源,决定了化出的句子必定是古香古色的,这就像我们做家具一样,木料本身就是红木,做出的家具不管是不是漂亮,起码可以保证它就是正宗的红木家具。我们大家都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很多人写律诗,写辞赋,最头疼的就是写出的东西都是大白话,做珠能帮助我们去掉这些毛病,使我们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古味浓郁的美。
4、弘扬国粹
我们的祖先留给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如刚才我们所提到《蒙求》《二十四孝典故》《声律启蒙》等,都是古文化的精华,《蒙求》本来就是一个百科全书,里面的那些典故不管是工作、生活、为人、处事,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等方面被都具有超强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去化用这些经典的东西,其实就是在弘扬国粹,于人于己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二、请从[唐]郑锡《日中有王字赋》这篇律赋中,找出词珠(雅词)10个,并选择其中5个词珠做骈珠5个,骈珠必须是紧长隔句式各1-2。
日中有王字赋
[唐]郑锡
至阳之精,内含文明,成命宥密(yòumì,深密,机密),神化阴骘(zhì,安定)。倬(zhuō,高大,显著)元圣而纬天,烁灵符之在日。人文变见,元象贞吉,焕尔殊容,昭然异质。三阳并列,契乾体以成三;一气贯中,表圣人之得一。当是时也,河清海晏,时和岁丰。车书混合,华夷会同。皇帝乃率百吏,禋(yīn,古代烧柴升烟以祭天)六宗。登台视朔,候律占风。祀夕月於礼神之馆,拜朝日於祈年之宫。霁氛雾,扫烟虹,地涯静,天宇空。阴魄既没,大明在东。吐象成字,昭文有融。法科斗以为体,并踆乌(cūnwū古代传说中三足乌)以处中。冯相未觌(dí,同睹,相见的意思),畴人发蒙。此乃圣人合契,至化元通。不然者,何得曜灵起瑞,明被於有截;垂光烛地,运行而无穷?圣人以不宰成能,日月以无私可久。偶圣则呈祥,逢昏则显咎。贞观契无为之功,休祥应无疆之寿。没於地,我则取诫於明夷;登於天,我则呈形於大有。其初见也,昭昭彰彰,流晶耀芒;若神龙负图兮,呈八卦於羲皇。其少登也,发色腾光,乍见乍藏;状灵黾(mǐn,,勉,努力)衔书兮,锡九畴於夏王。蔽亏若木,隐映扶桑。曈昽(tónglóng,天将亮的样子)五云之表,辉映重轮之旁。临紫宸(chén)兮千门洞照,出黄道兮八极增光。惟德化成,惟王正位。兄其日兮姊其月,父事天兮母事地。罄六合以为王,统三才而制字。道不藏宝,神开奥秘。王在日兮垂文,日在天兮重懿。岂徒色映合璧,光连抱珥(ěr,日、月两旁的光晕)?三舍回鲁阳之戈,载中美汉文之志。皇上以为命不于常,惟德是据,灾逐祥启,福随祸著。知微知彰,一喜一惧,因嘉瑞以增德,合元符而降祚。客有上国 观光,金门献赋。睹日中有字之感,成天下至公之务。倾心太阳,企踵云路。顾回光以暂烛,庶千载之一遇。
答:1、词珠(雅词)10个:宥密、曈昽、曜灵、增光、三阳、呈祥、明夷、贞吉、腾光、昭然。
(1)宥密:①谓存心仁厚宁静。②深密;机密。③引申指隐密之地。④指枢密院。⑤借指机要官员,枢密使等。
(2)曈昽:①日初出渐明貌。②指代旭日。③泛指光线微弱貌。④犹蒙胧。不明貌。
(3)曜灵:太阳。
(4)增光:增加光彩。《后汉书·徐穉传》:“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明何景明《内篇》:“夫先人皆显仕于当世……予弗能踵躅绍芳,矧有以增光益休者乎。”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十六章:“我们只能为祖国增光,不能给祖国抹黑!”
(5)三阳:①《易》八卦中的《干》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干》卦。②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③指春天。也指农历正月。④中医谓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为三阳。⑤晋张载字孟阳,张协字景阳,张亢字季阳,合称"三阳"。⑥唐代宫殿名。
(6)呈祥:呈现祥瑞。引《晋书·元帝纪》:“星斗呈祥,金陵表庆。”宋杨亿《奉和御制契丹出境将议回銮五言六韵》:“灵旗风助顺,黄道日呈祥。”
(7)明夷:①六十四卦之一。即离下坤上。②指遭受艰难的贤人志士。③鸣鴺。叫着的鹈鹕。④指太阳下山。⑤鸣弓。谓拉弓发射。⑥大弓。⑦东方之国,日出处。
(8)贞吉:①谓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②指纯正美好。(3)谓占卜问卦,遇“需”卦则吉利幸福。后指吉利与幸福。
(9)腾光:闪射出光彩;光华四溢。
(10)昭然:明白貌。
2、并选择其中5个词珠做骈珠5个,骈珠必须是紧长隔句式各1-2。
①贞吉
紧句:知音贞吉,顾我慈祥。
长句:幸遇之知音贞吉,真逢之顾我慈祥。
轻隔:知音贞吉,但见之欢心;顾我慈祥,相交之幸福。
②增光
紧句:临宸著色,出日增光
长句:临紫宸兮千门著色,出黄道兮八极增光。
重隔:临紫宸兮千门著色,蓬荜生辉;出黄道兮八极增光,山河入画。
③三阳
紧句:三阳并列,一气贯中。
长句:三阳并列之乾体成三,一气贯中之圣人得一。
轻隔:三阳并列,契乾体以成三;一气贯中,表圣人之得一。
④明夷
紧句:诫於明夷,形如大有。
长句:取诫於明夷,呈形於大有。
疏隔:没于地,取诫於明夷;登于天,呈形於大有。
⑤呈祥
紧句:偶圣呈祥,读书有道。
长句:偶圣则呈祥,读书之有道。
平隔:偶圣呈祥,读书有道;逢昏显咎,恋酒长贫。
==============================
辞赋21期第9讲作业
三峡游记(骈文)
暮春时节,三峡往还。是以放眼观,惊心起。两岸之峰交峙,江心之面曲折。山谷风高,石上寒生之冷;滩礁棋布,江中水急之汹。
观夫景致不凡,瞿塘峡处。山形陡峭,水势壮观。古栈道之骇惊,风箱峡之神秘。石岩裸露,雨水撞冲且成;地窟舟行,峰天相接之作。峰似浮空而削,如劈斧形;山之拔地而成,若冲天势。
至乃景观奇秀,巫峡幽深。万峰磅礴之江,锁钥荆襄之势。曾经沧海之水,留恋巫山乃云。飞瀑泫泉,悬流崖壁;青藤古树,,繁盛岩间。翠绿青山,入眼丝绸之展现;高低怪石,沿江峻岭且连绵。
亦既水急滩多,西陵峡至。浮云浩荡,怪石横陈。峡风之远近来,猿影之从容至。战场痕印,有勇士且留名;山石嶙峋,近云朵而显色。灯影峡之明净,杂色纯无;黄牛峡之骇惊,波涛汹涌。
盖夫激情涌动,畅游三峡。雄秀多奇,惊险有异。回视玮瑰之画,极目无边;行吟婉妙之诗,感怀千万。遂乃献赋。
==============================
辞赋21期第10/11/12讲作业
《荷花赋》
盛夏来临,池边漫步。凉爽之风来,清新之卉舞。荷钱连乃现满塘,菡萏美乃赢佳语。参差荷盖,随风其起伏连绵;远近水芝,即景其徘徊观睹。
观乎荷花种种,景色酣酣。小舞妃之淡雅,青毛节之偏蓝。玉碗绿黄则勾染,粉霞红紫则增添。仙女散花,像佛陀之莲座洒然飞舞;白雪公主,似纯洁之六出诸多美谈。
既而四面观看,佳图现出。高柳低垂,游鱼闲逸。山雀之穿行,蜻蜓之久立。菡萏上牛蜂乃振羽,花枝旁白龟乃营食。观美景且留恋忘返,游客吟诗;听颂声且从容有怀,几人挥笔。
至 乃游人无数,佳地多声。单反之频举,美图之既成。此处徘徊,因百态繁花呈现;兴言慷慨,因几家结伴同行。
时则万种风情,万千姿态。微风现之到来,万卉随之摇摆。密云已见,跳珠乃万颗落池;时雨来临,荷叶乃万花直待。水银于芰荷翻滚,万点闪光;芙蓉于密雨相交,万姿精彩。
是以赏景然已消暑,看花然恰爽心。荷花繁盛,伏日登临。游园舒畅,作赋长吟。
(注:第二、中:小舞妃、青毛节、玉碗、粉霞、仙女散花、白雪公主都是荷花的品种。)
==============================
辞赋21期第13/14/15讲作业
梅花赋
百卉飘零,寒英吐艳。万岭香飘,千山妙染。怀高洁之精神,有坚强之肝胆。时看积雪,清光乃如此眩精;不畏严寒,傲骨之令人观感。(暗)
此乃花开多色,名震万乡。欢心悦目,佳句叠双。赏白梅之忠正,赞腊梅乃坚强。山雀声连,终日当歌之高兴;红梅清澈,凌寒傲雪且流芳。(香)
既而携朋一道,在树四周。徘徊观览,馥郁伴游。次第暗香之远溢,芬芳爽气且延留。(浮)
至乃玉面开初,萌芽入胜。似锦芬葩,如云繁盛。花心红蕊,逢人喜相之亲迎;梅子清香,健体强身之自骋。怒放迎寒而有力坚贞,梅花四德之万人争咏。(影)
然其五瓣成形,鲜花出众。似扇形之树里出来,如蝴蝶之枝头舞动。(动)
乃云梅花五瓣,寓意五福。报喜传春之高士,迎祥辑瑞之壮夫。(疏)
可 谓竹松为友,诗句有言。养成侠气之为万事,占尽风情之向小园。(传)
是则仰德修身,咏梅立志。由来应有乃精神,不息自强之品质。百年书著之日传,历代文人之题记(意)
==============================
辞赋21期第16/17课作业
航天(骈文)
嫦 娥奔月,万户飞天。敦煌之有凤仙,夸父乃追阳景。国众之太空梦,壮怀之宇宙间。钱学森之回国立功,华人敬佩;杨利伟之高空称首,美誉流传。
既而俊杰两人,从容五日。神舟六号,实验多方。数字照片乃生成,心脏医学之研究。
至乃空间交会,天外徐行。与天宫一号之接头,做宇宙讲堂之授课。在轨航天员之轮换,太空实验室之告成。
是知立志航天,多年探索。北斗导航之运用,民生活动乃留连。戈壁滩之功名,声传万里;东方红之乐曲,响彻大空。下水黑鱼,发火箭经行于海内;卫星探月,和嫦娥共舞于太空。
乃云世界领先,英雄卓越。不辞劳苦,且喜攀登。强民族之自尊心,增国家之凝聚力。奉青春之热血,至白发之衰颜。
于是心许航天,赋文褒赞。
(注:黑鱼是潜艇的别称)
==============================
辞赋21期第18课作业
牡丹赋(诗赋)
文/21017*鹰击长空
暮春东园显丰妍,自有蜂蝶舞翩翩。
魏黄姚紫争相放,惊艳洛阳传丽华。
行看婀娜千般态,嫣红姹紫到天涯。
富贵雍容美无比,倾倒黎民带笑夸。
不在宫廷享富贵,愿给人间送吉祥。
艳冠群芳仙姿倩,众贤挥笔赋诗扬。
==============================
21期辞赋赋基础班毕业试卷学号:
网名:赋21017*鹰击长空
一、简答题:
1.什么是赋?赋的特点?
答:①赋的概念: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②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
2.什么叫骈文、骈赋、律赋、诗赋、俗赋?它们流变的过程。
答:①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起源于汉代的文体,盛行于南北朝时期。骈文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骈文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②骈赋又称俳(pái)赋,古代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文言文体。骈即对偶的意思,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除了使用"发语"外,几乎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成文。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随意(韵脚除外)。当代某些业余作者认为,今人作骈赋可以不必过于拘泥,根据内容增加叙事性文字,音律平仄似可再随意一些,但这种观点未曾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
③律赋,指有一定格律的赋体。和其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为唐宋以来科举考试所采用。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四:“四声分韵,始於沈约。至唐以来,乃以声律取士,则今之律赋是也。”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今赋试於所司,亦曰律赋。时必定限,作有程式,句常隔对,篇率八段,韵分於官,依韵为次,使肆者不得逞,而谨者亦可及。自唐迄清,几一千年。”——引自《汉典》
律赋是赋体的一种,它从六朝骈赋中蜕变而出,是赋体律化的结果。它的定型和盛行于唐,并因被纳入科举考试而形成创作高峰。
六朝,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 、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六朝承汉启唐,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在科技、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均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开创了中华文明新的历史纪元。
④诗赋:顾名思义,诗赋乃体制类诗之赋,意思是诗和赋。它是仿《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因而称之为“诗赋”。
⑤俗赋:战国时期,荀况最早采用这种文体,写有《赋篇》。至汉、魏时代,文士多以赋体写作,成为新兴的文体,有体物叙事的故事赋,问答体的和叙事代言的杂赋,还有歌功颂德的大赋,但在语言方面则注重铺采摛文,形成一种骈俪杂陈的文人赋。自敦煌艺术宝库发现以后,开始见到了一些唐代民间艺人在传统的杂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韵文赋体作品,如《韩朋赋》《燕子赋》《晏子赋》等,为别于汉魏六朝的文人赋,一般称为俗赋。
马积高先生《赋史》“所谓俗赋,是指清末从敦煌石室发现的用接近口语的通俗语言写的赋和赋体文。”此前也有人用“小品赋”“白话赋”“民间赋”称之。
⑥辞赋流变的过程:
古赋(汉代及其以前)--骈赋(魏晋南北朝)--律赋(唐朝)--文赋(宋朝,主要是由欧阳修和苏轼倡导)
3、汉赋与文赋的区别?
答:汉赋和文赋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起源和发展、形式和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汉赋起源于汉代,注重铺陈叙事,语言华丽;而文赋起源于唐代,强调不拘骈偶,用古文语言写作。汉赋以渲染宫殿城市和描写帝王游猎为主要内容,而文赋则更注重抒情和议论。
4、什么叫壮句、紧句、长句、隔句(包括六种隔句),试各举一例。
答:1)壮句就是三字单句对。例如:观夫/舒/明耀,丽/九华。
2)紧句就是四字单句对,紧句是四六常式之一。例如: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3)长句为一对五至十几字的单句对。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这是唐宋文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而得来的经验。长句常用于关键部分的前奏与铺垫,一般不在开篇时使用。开篇尽量使用紧句,若是律赋用于开篇破题还是可以的。
例如:五字长句:东门而浸稻,北谷而沤麻。
4)隔句就是相隔一句对仗,因此又叫“隔句对”。这是赋句的基本句式之一。它和对联中两分句的联相似,也有人称为“分句对”或“复句对”。隔句分为六类,分别是: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
①轻隔:轻隔:前四字,后六字。例:覆地则微,庶表三冬之候;翻空虽小,那无六出之姿。
②重隔:前六字,后四字。与轻隔颠倒。例:天边之雁应迷,微交月影;
松际之烟已失,稍助山明。
③疏隔:前三字,后五至八字。例:望曲来,绿蛇之宛转;观斜往,紫燕之轻盈。
④密隔:前五字至八字,后六字至九字。例:征老君之语,谦柔胜于刚强;验夫子之文,积善由乎驯致。
⑤平隔:四个分句字数相等。前后或四或五字至七字,这是遵循古人在赋文中平隔用法的频率而定的。例:金杯共色,对酒当歌;玉兔增鲜,临花照水。
⑥杂隔:前四字,后五、七、八字不限;或后四字,前五、七、八字不限。例:空庭欲曙,通宵之瑞露盈盘;幽径无风,一片之春冰在地。
5、什么是提引词?提引词有什么特点?
答:提引词是一种特殊的词语,用于引导或介绍后续的内容。
提引词的特点:
①提引词均为一些文言语气词,或是由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而组成。
②提引词从一字到三四字的都有,当然,四字以上的也偶可见之,只是比较少。
③提引词在骈句中的使用致使阅读节奏与诗不同,要单独划分节奏。“提引词”的使用,是赋文与诗词最明显的区别。
6、什么叫虚词?什么叫骈句的领字?虚词和领字各有什么特点?
答:1)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而具有一定语法意义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
2)骈句的领字就是指在句子的开头或句中,有一个、两个或三个字在语气上起停顿作用、但又不点断句子,在句义上有统领作用的字。领字一般为动词,其中去声字占大多数。去声和动词运用于辞赋创作中,能取得良好的声音效果。动词能增强句子的灵动感,而去声激厉劲足,其腔高,这也是合乐的需要。
3)虚词的特点是:
⑴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⑵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
⑶不能重叠。这些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
领字的特点是:领字在字数上可以是单字、双字、三字,包括多种词类,尤以仄声为多,尤以去声为多。这种特点使得领字在铺扬上更具耸动的效果,同时在同列式联句之中反复增强,使感情达到高潮、更加生动感人。
7、什么叫平仄?骈句的平仄和骈文的平仄有什么特点?
答:1)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2)a.骈句的平仄特点:
①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而并非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交替。
②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③对句句脚上的字一般是声调不同。
④同一节奏内不能出现三或四字同声调。
如“孟学士”“王将军”“金谷盏”“习家池”,这四个节奏的平仄分别为“去入去”“平平平”“平上上”“入平平”,而像“王将军”这样的节奏,在赋文中是极少见的,是特例,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归纳起来,无非是“韵同调,对求异”。即对诗赋而言,押韵字必须同声调,相骈对的字要求声调的不同。正因为如此,无论诗与赋,用平声韵时,其相对的字要用仄声。而仄声韵时,除了可以用平声字相对之外,还可以用仄声字中的其余两个声调的字去骈对。但就声韵原理而言,两句之间无疑是“凡平以仄对”或“凡仄以平对”读起来更加铿锵有力。所以,在我们今后的创作中,我们要尽量做到这点。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无论放哪里都不会被挑剔。
B.骈文的平仄特点:
①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有交替(但不是每个相邻节奏点都要交替)。
②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
③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在某些情况下,也允许上、去、入声调变化相对。
④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不能有三连平,三连仄。
⑤骈文的句脚要走马蹄。
8、什么叫词珠、骈珠,请从《滕王阁序》中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词珠,标注注解及出处,并做成骈珠。
答:1)所谓骈珠,就是据典故自行炼化而成的骈句;所谓词珠,是指通常以两个字为一词组的经典词汇。
从《滕王阁序》中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词珠。
从《滕王阁序》中的骈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找了词珠:潦水、烟光
潦水指的是雨后的积水。烟光的基本含义是云霭雾气或春天的风光。烟光还可以指傍晚的烟光,通常与傍晚的景色相关
做骈珠:秋雨连绵而成潦水,晚晖缭绕不尽烟光。
二、填空题:
1、骈句的特点是对偶的上下句的每个节奏点平仄要(相对)。(壮句)句子前必须有题引词;(四)个字以上需要加虚词。
2、诗的最后一个节奏点是三个字,骈句的最后一个节奏点是(两)个字或者(四)个字。
诗没有领字,骈句可以(有)领字,领字单独(一)个节奏。骈文的文体特征,即(裁对)、(句式)、(隶事)、(敷藻)、(调声)。六朝骈文形式的特点主要有(对)、(典)。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不押韵骈文的题目里面不要带(赋)字,骈文(骈体文)不需要(押韵),押韵的是(骈赋),赋属(诗)文。
5、杜牧的《阿房宫赋》更是(文)赋的典范。还有《秋声赋》前后《赤壁赋》等都属于(文)赋
6、律赋一般限韵是(八)个字。古代科考选择一般是(四)个平韵,(四)个仄韵。
7、赋之首段技法有(直起)、(陪起)、(题前起)、(对起)、(翻起)、(颂扬起)、(暗笼)、(明擒)、(古体);赋之其他首段技法有(开篇实起法)、(开篇虚起法)、(开篇破题法);
8、赋之次段技法有(溯源)、(顺拍)、(逆翻)、(映合);赋之中间诸段技法有(铺叙)、(互勘)、(提起)、(点染)、(停顿)、(反正)、(折落)、(开合)、(浅深)、(推原)、(推论)、(赞叹)、(旁衬);
9.赋之末段(尾)技法有(颂扬)、(怀古)、(寓意)、(推原)、(推论)、(赞叹)、(旁衬)、(托题)、(压题)、(翻题)、(杂体)。
10.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跟律诗中的偶句相似。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不对偶、不要求押韵的句子为散句,散句又叫(漫句)。
11.对偶是一种修辞格,运用了(对偶)的文句就是偶句,也就是骈句。排偶指(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是修辞学界提出的一种既有(排比)又是(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
12.排比是指三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
13.古偶句虚词除外,在相应的位置上出现了(相同)的字,这种特色形式的对偶句,叫(叠字对偶)。
14.赋后往往有“乱”,乱为赋中最后一节,起(总结)作用。
15.马蹄律的声律规则,其特点是(仄顶仄,平顶平)。左边比作“平”声,右边比作“仄”声,即成“平仄仄平”。同理,如先以右蹄迈出,即成“仄平平仄”。
三、判断题:(在括号内正确的用√表示;错误的用X表示)
1、骈文不需要押韵,但句脚需要通篇走马蹄,不可以文白参杂。(X)
2、隔句不必遵循马蹄律。(X)
3、有领字的骈句,领字都是单独划分节奏,上下句领字的平仄可以不相对。(√)
4、曹明纲先生总结文赋的特点为“韵散配合、骈散兼施、用韵宽泛和结构灵活”。(√)
5、诗赋的语言要求是句式整齐而不对偶,不含或少含虚词。(√)
6、“膏摇唇而增炽兮,焰掉舌而弥葩。”是sao体句式(√)
7、根据艺术风格之差异,俗赋约有两种类型:一种为通俗故事型;另一种为诙谐调笑型。(√)
8、可以直接换韵、换段、换内容,不用提引词。(X)
9、散句可以放在一篇辞赋的最前面或最后面?也可以放在段落的前后(√)
10、押仄韵时,骈对上多以四声为用,可以在上、去、入三种声调中变化。(√)
11、骈赋、律赋一般都在偶数句用韵,文赋可以奇数句用韵。(√)
12、sao体赋常有换韵,最主要的体式则是带有语助词“xi”,以及含有虚词,以此调剂诵读节奏,渲染情感。(√)
四、创作题
秋,禾谷熟也。——《说文》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尔雅》秋者,少阴之选也。——《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月令章句》处处田畴尽有秋。——宋·范成大《颜桥道中》请以“秋”主题,作一篇骈赋《××赋》,字数300-400之间。
写作要求:1、需切题,力求出新。不离题,不违背传统的道德观念。2、用韵要符合标准,韵部以词林正韵或平水韵。尽量是一段平韵一段仄韵,或者两段平韵一段仄韵,反之。3、各种句式合理运用,一段句式的安排尽量是紧、长、隔、长。开篇、段首不宜使用隔句和壮句,段尾不宜使用紧句、壮句。4、散句使用得当且不宜过多,散句可以不入韵。作为骈赋来讲,尽量不要安排散句。即使要用散句,建议大家使用古偶句。5、节奏应合乎骈句的特点,最后一个节奏为2字或4字,非3字。6、不可以带“xi”。7、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要有平仄的交替,对句相同序位上的字要平仄相反,句脚字平仄相反,同一节奏内。
中秋赋
文/赋21017*鹰击长空
迎来十五,同乐舍间。亲朋相聚,童稚追欢。富贵月团之满目,清新水果之摆盘。喜地欢天之丰岁庆,得心押韵之浩歌传。翰墨纵横,诗成遣兴而慷慨;觥筹交错,宴乐牵情而笑言。
此乃夜晚来临,冰轮升起。云影苍茫,月光清美。嫦娥更有其丰姿,玉兔尽多其诚意。心中祝福,但希人之久长;此刻欢欣,驻足敬之仰视。
可谓光辉皎洁,际会婵娟。一年乃无似如今夜,我辈乃多为看不眠。银雾追寻,如昼楼台而行进入;金花餐啖,故事动人而听不完。
既而才有清音,便闻玉笛。忽见花灯,还添新式。月夜景且如诗,南瓜灯且润色。彩光闪耀,儿童奔走于院间;玉手参差,邻舍殷勤于书室。
然其中秋赏月,自古顺乡。传承深远,追溯话长。枕边生之白月,地上留之清霜。寒光乃生露草,夕韵乃出风篁。文人之笔,尽抒心中之志;好景之图,尽含月下之光。此时欢乐以盛,到处笑颜以扬。
注:1、月团——又称月饼 2、顺乡——随从乡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