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快乐蝴蝶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柔荑组第三讲作业

[复制链接]

0

主题

585

帖子

5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85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9-29 09: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三讲作业
柔荑29-高山峻岭
一、问答题
1、古诗词作品对语言一般做哪些变形处理?
答:一、改变词性
1.形容词的使动;
2.名词活用作动词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4.动词使动
二、改变词序
(一)倒装
(1)主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主宾倒装
(4)定语挪前或挪后
(5)状语置前或后置
(6)介宾倒装
(二)词句的超常搭配
(三)句子的反常组合
三、省略压缩
(一)答话蕴含问话
(二)意象组合

2、举实例说说诗家语中的变形处理。
咏怀古迹•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蜀主窥吴幸三峡,“幸”是动词使动用法。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古庙、杉松、巢、水、鹤。五个名词列锦。且“巢”是宾语前置。
意思是鹤在水边古庙的杉松上建巢。这样体现了诗家语的凝练,很有画面感。

二、创作题
请参照以下资料,以龙门山色为意,展开想象,创作律诗一首,五律七律不限,题目、格式不限,并加以自评。
要求
1、必须采用诗家语。
2、把所用诗家语变形标注出来,并加以说明。
3、参考图片加以发挥。
4、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要符合4/4或5/3要求。
6)意脉不可断裂。
7)不少于100字。
七律•龙门山色
柔荑29-高山峻岭

东西夹峙水争流,石洞开雕续数秋。
卢舍光明余十米。洛神久远尽仙游。
香山古寺松林翠,矗立云边竹院收。
碧色飞泉莺语婉,龙门景物醉双眸。

诗家语:数秋:指历经十多个朝代长达1400多年。
自评:用韵格律无误。首句点出了龙门山川的走向,这里两山夹峙,形若门阙,伊水争流其中,宛如一条长龙穿门而过。伊阙两岸分别是龙门山和香山。以及石窟的年代久远。
颔联紧接着说明石窟卢舍佛像的雄伟壮观,在观赏石窟的时刻,游人很自然地想起曹植写的洛神赋。无不感叹洛阳古都的历史悠久和神话传说。
颈联再说香山的翠松遮掩着千年的古寺,这里非常安静。
尾联,用列锦的手法总揽全景,回扣主题,感悟龙门山色之美。
另外:首字平仄符合要求,韵字阳平衡,诗中没有撞韵、挤韵、连韵现象。
但是诗中还有许多不足,如意象选择不准,没有给读者带来美的视觉盛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64

帖子

1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64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9-29 13: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的旋律 于 2024-10-6 17:23 编辑

小渔村44期评阅强化班第三讲作业:
疏影28-雨的旋律
一、问答题
1、古诗词作品对语言一般做哪些变形处理?
答:古诗词作品对语言一般有如下几种变形处理:一是改变词性, 二是改变词序,三是省略压缩。
2、举实例说说诗家语中的变形处理。
例诗1: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诗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两字均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诗2:王维《山居秋暝》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均改变了主谓语词序。
例诗3:贾岛《寻隐者不遇》诗中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多余的字句,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五律一首
龙门山色

伊阙傍云伫,梵音荡远空。
白云浮碧水,仙气绕青松。
鱼跃成龙处,波翻映日红。
登临多旷达,诗意正盈胸。
自评:龙门山(通常指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及其周边自然风光)的壮丽景色与超凡意境,主要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也表达自己情怀。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点评:
首联:“伊阙傍云伫,梵音荡远空。”开篇即以“伊阙”(即龙门,因伊河两岸东西两山对峙,状若门阙而得名)的雄伟形象引入,云雾缭绕之中,仿佛天门初开,而远处传来的梵音,更添一份神秘与空灵,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
颔联“白云浮碧水,仙气绕青松。”此联通过对白云、碧水、青松等自然元素的描绘,构建了一幅清新脱俗的山水画卷。白云轻浮于碧波之上,青松间似乎有仙气缭绕,不仅展现了龙门山色的自然之美,也赋予了其超凡脱俗的仙气。
颈联“鱼跃成龙处,波翻映日红。”此句运用“鱼跃成龙”的典故,既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艺术化想象,也寓意着梦想成真、奋斗不息的精神追求。同时,波光粼粼的水面在日光的照耀下更显红艳,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与活力。
尾联“登临多旷达,诗意正盈胸。”结尾两句直抒胸臆,写登临龙门山后的产生的诗意。面对如此美景,自然就会有写诗的冲动。
总之,这是为了写诗而写,再加上学识有限,很难写出好的诗来。

伊阙水山秀,云深四望迷。
松风传古韵,岩壑隐仙机。
鲤跃成龙处,波翻映日奇。
此景谁能解,悠然入我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2

帖子

32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22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9-29 21: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烛光 于 2024-9-29 21:59 编辑

第三讲作业

   
七律*龙门揽胜
文/烛光
北岭琵琶吟俗白,西山石窟淌珠泉。
龙门轻启芳华醉,春幕掀开彩蝶翩。
漠漠穹空凭傲雁,阴阴绿色布新田。
晴川一览琼涯近,旭日辉盈广夏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3

帖子

34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41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10-5 20: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霁 于 2024-10-6 21:51 编辑

小渔村44期评阅强化班柔荑组第三讲作业
柔荑13秋霁


一、问答题
1、古诗词作品对语言一般做哪些变形处理?
答:一是改变词性:(1)形容词的使动。
(2)名词活用作动词。(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4)动词使动。
      二是改变词序:(1)倒装,主要有: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倒装;定语挪前或挪后;状语置首或后置;介宾倒装。
(2)词句的超常搭配。(3)句子的反常组合
    三是省略压缩:(1)答话蕴含问话。(2)意象组合。


2、举实例说说诗家语中的变形处理。
  答: 一是改变词性:(1)形容词的使动。如: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使樱桃红了,使芭蕉绿了。
(2)名词活用作动词。如:白居易《问六十九》中“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雪是下雪的意思,活用作动词。(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满作动词遮蔽讲。(4)动词使动。如: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鸣”,使动用法,使物发出响声。
      二是改变词序:
   (1)倒装,主要有
      其一,主语后置。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主谓语倒置,本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其二,宾语前置。如: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正常语序应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其三,主宾倒装。如: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其四,定语挪前或挪后。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的“孤城”即“玉门关”,是为“玉门关”的同性定语,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易让人理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这是定语挪前。
        其五,状语置首或后置。状语前置的,如: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状语后置的,如:崔护《题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春风”本属状语,可理解为“桃花依旧春风笑”,失去了音律美,让状语“春风”后置,成了“笑”的宾语。
          其六,介宾倒装。如:如:刘长卿《偶然作》“书剑身同废,烟霞吏共闲”中应为“同身”、“共吏”。
    (2)词句的超常搭配
如: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中“孤灯”怎能点燃“客梦”?“寒杵”又何以捣出“乡愁”呢?
    (3)句子的反常组合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常式句应是: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山前疏雨,可想夜行人的焦急。
       三是省略压缩:
    (1)答话蕴含问话。
如: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番问话,至少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典型的列锦手法,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二、
七律 龙门山
柔荑13-秋霁
洛阳伊阙古龙门,千佛慈悲守众魂。
苦渡真心传圣意,频拈莲指谢神恩。
山环杨柳白园处,水送琵琶子夜痕。
唱彻东都歌一曲,今朝怎可旧观论。(自评:平仄格律正确,对仗不工整,尾联结句突兀。65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9

帖子

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9
发表于 2024-10-7 13: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5楼秋枫舞剑
2024-9-26 22:33:25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三讲作业
柔荑20—清风几又

一、问答题
1、古诗词作品对语言一般做哪些变形处理?
答:一、改变词性:
(一)形容词的使动。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四)动词使动。
二、改变词序
(一)倒装
(1)主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主宾倒装。
(4)定语挪前或挪后。
(5)状语置首或后置。
(6)介宾倒装。
(二)词句的超常搭配
(三)句子的反常组合
   三、省略压缩
(1)答话蕴含问话。
(2)意象组合。

2、举实例说说诗家语中的变形处理。
  答: 一、改变词性:
(一)形容词的使动。如: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使樱桃红了,使芭蕉绿了。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如:白居易《问六十九》中“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雪是下雪的意思,活用作动词。
(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满作动词遮蔽讲。
(四)动词使动。如: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鸣”,使动用法,使物发出响声。

     二、改变词序
(一)倒装
(1)主语后置。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主谓语倒置,本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2)宾语前置。如: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正常语序应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3)主宾倒装。如: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4)定语挪前或挪后。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的“孤城”即“玉门关”,是为“玉门关”的同性定语,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易让人理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这是定语挪前。
(5)状语置首或后置。状语前置的,如: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状语后置的,如:崔护《题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春风”本属状语,可理解为“桃花依旧春风笑”,失去了音律美,让状语“春风”后置,成了“笑”的宾语。
(6)介宾倒装。如:如:刘长卿《偶然作》“书剑身同废,烟霞吏共闲”中应为“同身”、“共吏”。
(二)词句的超常搭配
如: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中“孤灯”怎能点燃“客梦”?“寒杵”又何以捣出“乡愁”呢?
(三)句子的反常组合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常式句应是: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山前疏雨,可想夜行人的焦急。
   三、省略压缩
(1)答话蕴含问话。
如: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番问话,至少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典型的列锦手法,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二、创作题

请参照以下资料,以龙门山色为意,展开想象,创作律诗一首,五律七律不限,题目、格式不限,并加以自评。

五律.龙门山色
柔荑20—清风几又
龙门横断水,伊阙映天光。
两岸山如画,中流势更长。
石窟存瑰宝,草本散芬芳。
步步现奇景,频频惹客忙。

自评:

1用韵、格律:本诗遵循了律诗的格律要求,每句尾字押韵,且平仄相间,未出现撞韵、连韵的情况。

2章法:该小诗作起承转合章法清晰。首联“龙门横断水,伊阙映天光”起笔描绘龙门山色的总体景象;颔联“两岸山如画,中流势更长”承接上联,具体描写两岸山景与水流之势;颈联“石窟存古迹,草本散芬芳”转而描述龙门山与香山出产香葛的特色景观;尾联“步步现奇景,频频惹客忙”总结全诗,点出龙门山色之美,处处皆胜景。

3韵字阴阳平衡:诗中韵脚字“光”、“长”、“芳”、“忙”均为平声,符合阴阳平衡的要求。

4首字平仄:首字平仄符合4/4的要求,即前四句首字两平两仄,后四句亦是如此。

5意脉:全诗围绕“龙门山色”这一主题展开,意脉清晰,未出现断裂。从山水之景到古迹芬芳,再到步步美景,游客的眼睛应接不暇作总结,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6

帖子

9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6
发表于 2024-10-8 09: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三讲作业:
柔荑19-中秋之月
一、问答题
1、古诗词作品对语言一般做哪些变形处理?
答:一、改变词性:
(一)形容词的使动。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四)动词使动。
二、改变词序
(一)倒装
(1)主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主宾倒装。
(4)定语挪前或挪后。
(5)状语置首或后置。
(6)介宾倒装。
(二)词句的超常搭配
(三)句子的反常组合
   三、省略压缩
(1)答话蕴含问话。
(2)意象组合。

2、举实例说说诗家语中的变形处理。
  答: 一、改变词性:
(一)形容词的使动。如: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使樱桃红了,使芭蕉绿了。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如:白居易《问六十九》中“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雪是下雪的意思,活用作动词。
(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满作动词遮蔽讲。
(四)动词使动。如: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鸣”,使动用法,使物发出响声。

     二、改变词序
(一)倒装
(1)主语后置。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主谓语倒置,本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2)宾语前置。如: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正常语序应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3)主宾倒装。如: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4)定语挪前或挪后。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的“孤城”即“玉门关”,是为“玉门关”的同性定语,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易让人理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这是定语挪前。
(5)状语置首或后置。状语前置的,如: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状语后置的,如:崔护《题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春风”本属状语,可理解为“桃花依旧春风笑”,失去了音律美,让状语“春风”后置,成了“笑”的宾语。
(6)介宾倒装。如:如:刘长卿《偶然作》“书剑身同废,烟霞吏共闲”中应为“同身”、“共吏”。
(二)词句的超常搭配
如: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中“孤灯”怎能点燃“客梦”?“寒杵”又何以捣出“乡愁”呢?
(三)句子的反常组合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常式句应是: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山前疏雨,可想夜行人的焦急。
   三、省略压缩
(1)答话蕴含问话。
如: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番问话,至少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典型的列锦手法,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二、创作题
请参照以下资料,以龙门山色为意,展开想象,创作律诗一首,五律七律不限,题目、格式不限,并加以自评。
附学习资料:
龙门,古称伊阙,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称“龙门”。 [1]这里两山夹峙,形若门阙,伊水流经其中,宛如一条长龙穿门而过。伊阙两岸分别是龙门山和香山。龙门山上便是著名的龙门石窟,香山上是白园──白居易葬于此地。白居易曾说“洛阳西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因而“龙门山色”很早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

七律·龙门山色
文/柔荑19-中秋之月
帝阙南门鬼斧成,两山对峙水分行。
石窟瑰丽耀西岸,香葛葳蕤美世评。
神禹池边古义发,白园卧下妙文生。
京都选址有根据,巧匠加持播远名。
洛阳南郊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名“伊阙”。隋唐时遥对皇宫南门,又称龙门。这里山清水秀,以瑰丽的石窟艺术蜚声海内外。西山又称龙门山,为石窟精华所在,还有珍珠泉、禹王池等名胜。东山又名香山,因出产香葛而得名。其北为琵琶峰,因平面形似琵琶而得名,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所在地。峰南为香山寺。雄伟的石拱桥犹如长虹卧波,横跨龙门口上,凭栏四顾,只见如画青山矗立两岸,清澈的河水潺潺北流,山上林木葱茏,鸟鸣婉转,碧泉飞溅,滚珠落玉。人间仙境般的美景吸引着海内外游客趋之若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6

帖子

18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81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10-9 09: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雨燕双飞 于 2024-10-9 09:57 编辑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三讲作业
柔荑08-微雨燕双飞
一、问答题
1、古诗词作品对语言一般做哪些变形处理?
答:一、改变词性:
(一)形容词的使动。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四)动词使动。
二、改变词序
(一)倒装
(1)主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主宾倒装。
(4)定语挪前或挪后。
(5)状语置首或后置。
(6)介宾倒装。
(二)词句的超常搭配
(三)句子的反常组合
   三、省略压缩
(1)答话蕴含问话。
(2)意象组合。


2、举实例说说诗家语中的变形处理。
  答: 一、改变词性:
(一)形容词的使动。如: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使樱桃红了,使芭蕉绿了。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如:白居易《问六十九》中“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雪是下雪的意思,活用作动词。
(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满作动词遮蔽讲。
(四)动词使动。如: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鸣”,使动用法,使物发出响声。


     二、改变词序
(一)倒装
(1)主语后置。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主谓语倒置,本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2)宾语前置。如: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正常语序应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3)主宾倒装。如: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4)定语挪前或挪后。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的“孤城”即“玉门关”,是为“玉门关”的同性定语,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易让人理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这是定语挪前。
(5)状语置首或后置。状语前置的,如: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状语后置的,如:崔护《题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春风”本属状语,可理解为“桃花依旧春风笑”,失去了音律美,让状语“春风”后置,成了“笑”的宾语。
(6)介宾倒装。如:如:刘长卿《偶然作》“书剑身同废,烟霞吏共闲”中应为“同身”、“共吏”。
(二)词句的超常搭配
如: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中“孤灯”怎能点燃“客梦”?“寒杵”又何以捣出“乡愁”呢?
(三)句子的反常组合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常式句应是: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山前疏雨,可想夜行人的焦急。
   三、省略压缩
(1)答话蕴含问话。
如: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番问话,至少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典型的列锦手法,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二、创作题
请参照以下资料,以龙门山色为意,展开想象,创作律诗一首,五律七律不限,题目、格式不限,并加以自评。
附学习资料:
龙门,古称伊阙,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称“龙门”。 [1]这里两山夹峙,形若门阙,伊水流经其中,宛如一条长龙穿门而过。伊阙两岸分别是龙门山和香山。龙门山上便是著名的龙门石窟,香山上是白园──白居易葬于此地。白居易曾说“洛阳西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因而“龙门山色”很早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6

帖子

9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6
发表于 2024-10-9 17: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三讲作业:
柔荑07-时光已老
一、问答题
1、古诗词作品对语言一般做哪些变形处理?
答:一、改变词性:
(一)形容词的使动。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四)动词使动。
二、改变词序
(一)倒装
(1)主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主宾倒装。
(4)定语挪前或挪后。
(5)状语置首或后置。
(6)介宾倒装。
(二)词句的超常搭配
(三)句子的反常组合
   三、省略压缩
(1)答话蕴含问话。
(2)意象组合。

2、举实例说说诗家语中的变形处理。
  答: 一、改变词性:
(一)形容词的使动。如: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使樱桃红了,使芭蕉绿了。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如:白居易《问六十九》中“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雪是下雪的意思,活用作动词。
(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满作动词遮蔽讲。
(四)动词使动。如: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鸣”,使动用法,使物发出响声。

二、改变词序
(一)倒装
(1)主语后置。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主谓语倒置,本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2)宾语前置。如: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正常语序应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3)主宾倒装。如: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4)定语挪前或挪后。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的“孤城”即“玉门关”,是为“玉门关”的同性定语,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易让人理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这是定语挪前。
(5)状语置首或后置。状语前置的,如: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状语后置的,如:崔护《题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春风”本属状语,可理解为“桃花依旧春风笑”,失去了音律美,让状语“春风”后置,成了“笑”的宾语。
(6)介宾倒装。如:如:刘长卿《偶然作》“书剑身同废,烟霞吏共闲”中应为“同身”、“共吏”。
(二)词句的超常搭配
如: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中“孤灯”怎能点燃“客梦”?“寒杵”又何以捣出“乡愁”呢?
(三)句子的反常组合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常式句应是: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山前疏雨,可想夜行人的焦急。
  三、省略压缩
(1)答话蕴含问话。
如: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番问话,至少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典型的列锦手法,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二、创作题
请参照以下资料,以龙门山色为意,展开想象,创作律诗一首,五律七律不限,题目、格式不限,并加以自评。
附学习资料:
龙门,古称伊阙,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称“龙门”。 [1]这里两山夹峙,形若门阙,伊水流经其中,宛如一条长龙穿门而过。伊阙两岸分别是龙门山和香山。龙门山上便是著名的龙门石窟,香山上是白园──白居易葬于此地。白居易曾说“洛阳西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因而“龙门山色”很早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
洛阳南郊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名“伊阙”。隋唐时遥对皇宫南门,又称龙门。这里山清水秀,以瑰丽的石窟艺术蜚声海内外。西山又称龙门山,为石窟精华所在,还有珍珠泉、禹王池等名胜。东山又名香山,因出产香葛而得名。其北为琵琶峰,因平面形似琵琶而得名,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所在地。峰南为香山寺。雄伟的石拱桥犹如长虹卧波,横跨龙门口上,凭栏四顾,只见如画青山矗立两岸,清澈的河水潺潺北流,山上林木葱茏,鸟鸣婉转,碧泉飞溅,滚珠落玉。人间仙境般的美景吸引着海内外游客趋之若鹜。

七律•龙门山色
柔荑07时光已老
层峦耸翠鸟声溶,夹峙中流百万峰。
山卧云烟藏古寺,水开岩壑跃苍龙。
西来大佛年年渡,欲尽浮生念念凶。
俯瞰天门谁得醉,风光无限夕阳钟。
自评:首联写龙门声与色以及特点,颔联则写龙门山的龙门石窟在云烟缭绕的环境中,是远景,后分句是鲤鱼跃龙门化用。颈联则是从龙门石窟的佛像着笔。尾联写俯瞰龙门山谁能不最迷在其中呢?
用韵、格律无误。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韵字溶、峰、龙,凶,钟3个阴平,2个阳平,用韵阴阳平衡提高。
没有发现撞韵、挤韵、连韵现象。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意脉没有断裂。自评不少于100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3

帖子

14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43
发表于 2024-10-9 19: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字母宝宝 于 2024-10-9 20:18 编辑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三讲作业
柔荑02-字母宝宝
一、问答题
1、古诗词作品对语言一般做哪些变形处理?
答:一、改变词性:
(一)形容词的使动。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四)动词使动。
二、改变词序
(一)倒装
(1)主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主宾倒装。
(4)定语挪前或挪后。
(5)状语置首或后置。
(6)介宾倒装。
(二)词句的超常搭配
(三)句子的反常组合
   三、省略压缩
(1)答话蕴含问话。
(2)意象组合。

2、举实例说说诗家语中的变形处理。
答: 一是改变词性:
(1)形容词的使动。如: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使樱桃红了,使芭蕉绿了。
(2)名词活用作动词。如:白居易《问六十九》中“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雪是下雪的意思,活用作动词。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满作动词遮蔽讲。
(4)动词使动。如: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鸣”,使动用法,使物发出响声。
二是改变词序:
(1)倒装,主要有
其一,主语后置。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主谓语倒置,本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其二,宾语前置。如: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正常语序应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其三,主宾倒装。如: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其四,定语挪前或挪后。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的“孤城”即“玉门关”,是为“玉门关”的同性定语,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易让人理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这是定语挪前。
其五,状语置首或后置。状语前置的,如: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状语后置的,如:崔护《题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春风”本属状语,可理解为“桃花依旧春风笑”,失去了音律美,让状语“春风”后置,成了“笑”的宾语。
其六,介宾倒装。如:如:刘长卿《偶然作》“书剑身同废,烟霞吏共闲”中应为“同身”、“共吏”。
(2)词句的超常搭配
如: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中“孤灯”怎能点燃“客梦”?“寒杵”又何以捣出“乡愁”呢?
(3)句子的反常组合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常式句应是: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山前疏雨,可想夜行人的焦急。
三是省略压缩:
(1)答话蕴含问话。
如: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番问话,至少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典型的列锦手法,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二、创作题
请参照以下资料,以龙门山色为意,展开想象,创作律诗一首,五律七律不限,题目、格式不限,并加以自评。

‌五律•龙门山色‌
柔荑02-字母宝宝

龙门千仞立,山色入云来。
翠壁横天驻,清泉绕涧开。
松声传古寺,龛窟偎高埃。
到此归岑寂,梵音渌水回。
自评:
1)经搜韵检测用韵、格律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首联:开篇即显龙门之巍峨,千仞高峰直插云霄,山色如黛,扑面而来;
颔联:具体描绘龙门山景,翠壁如屏,横亘天际,清泉潺潺,绕石而流;
颈联:转而以声影相映,松涛阵阵自古寺传来,龛窟依偎在翠壁高埃之上,既显幽静,又添禅意;
尾联:结尾部分是思考和感悟吧;
3)韵字阴阳平衡2/2;
4)没有撞韵、连韵;“水”挤韵了;
5)首字平仄符合4/4;
6)由于看到作业好难就没写,已经到了作业提交的最后时间赶完,意脉不可避免有断裂现象,请老师指导纠正,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3

帖子

4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2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10-13 11: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村44评阅加强班第三讲作业创作题点评
二、创作题
请参照以下资料,以龙门山色为意,展开想象,创作律诗一首,五律七律不限,题目、格式不限,并加以自评。

1、五律 · 龙门山色
文/柔荑21-我在路上
伊阙峰峦秀,龙门紫气浮。
石龛千佛立,涧水一川流。
霞染禅林晚,风吟古寺秋。
山川皆入画,胜景意难收。

顺眼阳光老师点评:
韵脚阴阳比例为2:2,比例完美!
首字平仄比例为5:3,比例合适。
起句总写,破题准确。中二联对仗工整,词语结构缺乏变化。诗句画面感很强,动词形容词:浮,收,吟,用得不错。转句山川对应峰,关联准确。七转八合衔接合理,结尾虽然立意寻常,但是比较工整,尚好!继续加油!

2、五律•龙门石窟
疏影26-寥词客
石壁千龛佛,龙门二水分。
溪喧连日雨,影倒一天云。
古寺迎新客,清香礼老君。
灵山横伊阙,胜迹久传闻。

顺眼阳光老师点评
韵脚阴阳比例为2:2,比例完美!
首字平仄比例为4:4,比例完美!
审题包含两部分:龙门和石窟。其中龙门是特定方位词语,重点是石窟。题目是龙门石窟,起句破题准确。但是结构上,描写石窟应该放在龙门之后,压轴出场。也就是说,第一二句更宜调换位置。中二联对仗工整,词语结构错落有致。分别写出了龙门和石窟的景色,风景优美,画面感很强。动词形容词:喧,迎,倒,横,礼,用得不错!七转八合,灵山对应古寺,千佛,关联准确合理。结尾含蓄蕴藉,但是缺乏新意。



3、五律•龙门山色
柔荑12-起风了
选胜何须远,闲来南陌游。
两山相对峙,伊水自中流。
嵌壁窟龛众,卧波桥影浮。
平生厌尘俗,到此忽悠悠。

顺眼阳光老师点评
韵脚阴阳比例为1:3,比例合适。
首字平仄比例3:5,比例合适。
题目是龙门山色,起句起得拖泥带水,废话连篇,建议删除。起句直接破题更精准。中二联对仗工整,词语结构缺单一,乏变化。由于起句导向失败,中二联景色衔接得突兀。脉络紊乱,空间布局不合理:山——水——山——水。前文没有铺设尘俗,转句转得突兀。七转八合衔接合理,结尾过于随意了。修改一下会更好看,加油!

4、五律•龙门古迹
柔荑01-小松
仞顶迎风立,川流足下腾。
空山藏古迹,半壁刻禅僧。
战鼓催军勇,寒门跃鲤兴。
游人观到处,敬畏自攀升。

顺眼阳光老师点评:
韵脚阴阳比例为3:1,比例合适。
首字平仄比例为4:4,比例完美!
题目是龙门古迹,审题:龙门的古迹。起句仞是山,川流是水,破题准确。整首诗词采用分分总的写法,空间布局存在不合理:山——水——山,安排紊乱。可以先水后山更合适。中二联对仗工整,词语结构单一缺乏变化,四平头。七转八合衔接合理。结尾含蓄蕴藉,符合诗词要求。
修改一下会更好看,加油!

5、五律•龙门风光
柔荑05-无形无相
长桥卧淼飞空跨,伊水吟歌荡碧粼。
日照波光流灿灿,河翻峰影颤频频。
窟龛嵌壁留千古,郁峭叠山添墨新。
此景当疑入仙境,人间胜迹出凡尘。

顺眼阳光老师点评
韵脚阴阳比例为1:3,比例合适。
首字平仄比例为5:3,比例合适。
题目是龙门风采,审题一下,是写龙门景色的。起句直接描写龙门景色,破题准确。诗词存在大量的废字,显得臃肿。比如:日照波光流灿灿=流光,飞空跨中空字可以删除。中二联对仗工整,词语结构错落有致。频字凑韵。添墨新斟酌一下。空间布局合理,最好分一下虚实,不要一个物体描写两遍。整体看废字过多,堆砌感十足。转句不够精炼,结尾缺乏新意,旧调重弹。修改一下会更好看,加油!

二、创作题
请参照以下资料,以龙门山色为意,展开想象,创作律诗一首,五律七律不限,题目、格式不限,并加以自评。
6、七律•龙门山色
柔荑29-高山峻岭
东西夹峙水争流,石洞开雕续数秋。
卢舍光明余十米。洛神久远尽仙游。
香山古寺松林翠,矗立云边竹院收。
碧色飞泉莺语婉,龙门景物醉双眸。

老晕子老师简评:“石洞…”句、“矗立”句建议再推敲一下、个见。)

7、五律•龙门山色
柔荑18—爱国者
久慕龙门美,今朝伊阙来。
青山云下耸,绿水斧中开。
石窟寻陈迹,梵音环古台。
清风多兴致,微雨浥尘埃。

老晕子老师简评:符合作要求、继续加油!)

8、七律·龙门山色
——题图
柔荑17-铁马秋风
浩浩伊河断碧峦,千秋胜境起心澜。
西崖石刻佛光灿,东谷白园诗意漫。
已览香山禅似梦,还看劲柏势如磐。
自然古迹相辉映,拍照频频忘力殚。

老晕子老师简评:“断碧峦”“禅”“自然古迹”建议再推敲一下,个见。)

9、七律·龙门山
柔荑06-戏墨花开
伊阙映苍穹,龙门景不同。
翠微飞白鹭,绿水戏轻鸿。
千佛慈悲显,万松意蕴崇。
客来思不返,愿欲一山翁

老晕子老师简评:“绿水…”句建议再推敲一下,个见。

10、龙门山色
柔荑11-雨的旋律
伊阙水山秀,云深四望迷。
松风传古韵,岩壑隐仙机。
鲤跃成龙处,波翻映日奇。
此景谁能解,悠然入我诗

老晕子老师简评:“伊…”句、“成龙处”建议再推敲一下,个见。)

小渔村44评阅加强班第三讲作业创作题接龙
二、创作题
请参照以下资料,以龙门山色为意,展开想象,创作律诗一首,五律七律不限,题目、格式不限,并加以自评。

11、七律*龙门揽胜
文/烛光
北岭琵琶吟俗白,西山石窟淌珠泉。
龙门轻启芳华醉,春幕掀开彩蝶翩。
漠漠穹空凭傲雁,阴阴绿色布新田。
晴川一览琼涯近,旭日辉盈广夏妍。

千里简评:
全篇没有重点,没有立意主旨,写景没有取舍剪裁,是看到什么写什么的景色罗列,没有层次。二句后三字需斟酌,是否“淌珠泉”是实景,写在此处的目的是什么?为谁写来?物象必须要围绕立意来选取,不能凑词凑韵。“醉”滥用落俗,动不动就用“醉”这是懒于炼字。尾联亦然,“琼涯”之于龙门并非咫尺,即便是夸张亦不能悖理。尾句妥妥的凑句,未见与题中龙门有何关系,就算是是龙门实景也是属于看见啥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全然不知道作何用,为谁用。律诗,也是如绝句一样要围绕立意来以“起承转合”的章法来组织语句的。多读和分析揣摩前人名作品,看看名篇的写作赏析。另外,“情志是的血液,无情之诗就如失血的躯体,纵多装扮也是僵尸。有情则诗生,无情则诗死。”——引用诗词前辈的精辟言论以共勉。

12、龙门山色
文/柔荑07时光已老
层峦耸翠鸟声溶,夹峙中流百万峰。
山卧云烟藏古寺,水开岩壑跃苍龙。
西来大佛年年渡,欲尽浮生念念凶。
俯瞰天门谁得醉,风光无限夕阳钟。

千里简评:
通篇写得诗意流畅,写景得雄浑壮丽的气势,画面感强读者展开想象,美景如在眼前。只可惜一个“醉”字烂俗,亦是属于动不动就用“醉”来表达情感的懒字,众多人如此用就显索然无味,“纵是红烧肉味美,吃多了也是腻得难以下咽。”

13、七律 龙门山
文/柔荑13-秋霁
洛阳伊阙古龙门,千佛慈悲守众魂。
苦渡真心传圣意,频拈莲指谢神恩。
山环杨柳白园处,水送琵琶子夜痕。
唱彻东都歌一曲,今朝怎可旧观论。

千里简评:
前半部写得不错,后半部就需要再打磨一番了。颈联“杨柳、送琵琶、夜痕”似乎写的是送别,这与前半部的龙门胜景中透出来的“佛意”不相关,如此立意不统一而意杂。尾句的议论来得突兀,前无铺垫。前后两部分近于各说各话,且都只说了一半。一首诗不可意杂,一首诗表述清楚一个立意即可。囫囵吞枣不如细嚼慢咽品出意味来。

14、龙门山色
文/柔荑09-东方烛明
久慕龙门景,石窟万佛呈。
梵音歌古调,风语道今荣。
伊水闲云卧,香山野鹤鸣。
传承多少事,尽墨也难倾。

千里简评:
语句通顺,语意流畅,需要注意的是,二句格律不对,“石窟”为入声字,但其为固有名词,平仄可放宽,合格律亦是考虑的。可再斟酌的是“歌”,于佛教道场而言显得不够庄重,或可用“传、听”。结句也可以再打磨,结得轻了显得力弱,不够深沉厚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11:17 , Processed in 0.06635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