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绝谷画蝶1

小渔村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跟帖处

[复制链接]

0

主题

229

帖子

22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29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6-29 15: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风 于 2025-6-29 15:32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22-清风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答: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出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原来的情况而发展兴旺起来。
出处:闻一多《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我们人民能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强起来了。"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一诺千金:诺,承诺,意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借以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答应一句话有千金的价值。形容说话算数,很讲信用。诺:诺言。
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之重。指人说话的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百折不挠:指虽然受到很多挫折,但仍不动摇、退缩或屈服。形容意志坚强。
出处: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勇往直前:不怕艰险,奋勇地一直往前进。
出处: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第125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
出处:叶圣陶《倪焕之》:"对于这样另辟蹊径的教育宗旨与方法,自己确有坚强的信念。"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出处:《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
出处: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 寝,昃晷忘餐。”
夜以继日:形容日夜不停。多指工作或学习等。
出处:《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辛劳。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一的:“这大的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赴汤蹈火:指不畏凶险。
出处:晋嵇康《与山 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临危不惧:遇到危难毫不畏惧。
出处:《邓析子·无厚》,原文为“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形容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怕死。
出处:《吕氏春秋·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归:回家。
大义凛然:指形容为了公理正义,坚强不屈,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
出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
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过目成诵:看一遍就能背诵。形容记忆力很强。《
出处:宋史·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成诵:能背诵出来。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灵巧,形容人聪明能干。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
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高明的见识。
出处:明·焦靖《玉堂丛话·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点评

问好老师,作业不错,认真详细,赞  发表于 2025-7-11 09: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

帖子

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16
发表于 2025-6-29 16:51: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23041*自在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及博大精深的特点。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答: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愚公移山:
注释: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出处:《列子·汤问》中记载,愚公立志要搬走挡住家门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即使面对质疑也坚持挖掘,最终感动天帝,山被移走。

精卫填海:
注释:形容意志坚定,不畏艰难,矢志不渝地完成目标。
出处:《山海经·北山经》中讲述,炎帝之女女娃溺亡于东海后化为精卫鸟,每天衔来石子和树枝填海,决心将海填平。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一诺千金:
注释:指许下的一个诺言价值千金,形容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记载,汉代季布为人仗义,信守诺言,时人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以此典故概括为成语。

曾子杀猪:
注释:比喻用实际行动践行承诺,教育人要言而有信。
出处: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讲述曾子之妻为哄孩子听话许诺杀猪,曾子为守信真的杀了猪,以言行教导孩子诚信的重要性。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临危不惧:
注释:面对危险时毫不畏惧,形容人在危难面前镇定勇敢,不向强暴屈服。
出处:《邓析子·无厚》中提及“临难不惧,知天命也”,后演变为“临危不惧”,常用于赞扬在险境中坚守气节的品格。

勇冠三军:
注释:勇气和胆量在全军中堪称第一,形容人勇猛无畏,敢于直面强敌。
出处:《汉书·李广苏建传》中记载,汉代名将李广作战勇猛,“勇冠三军”,后用以形容面对强暴时的英勇气概。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革故鼎新:
注释:指破除旧的事物,建立新的制度或理念,强调创新变革的决心。
出处:《周易·杂卦》中提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以“革”“鼎”两卦象征除旧布新,后凝练为“革故鼎新”,体现对创新的追求。
推陈出新:
注释:剔除旧事物中的糟粕,吸取精华并创造新事物,侧重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出处:源自明代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推陈出新,饶有别致”,后常用于形容在文化、技艺等领域不断革新的精神。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1,愚公移山:
注释: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出处:《列子·汤问》中记载,愚公立志要搬走挡住家门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即使面对质疑也坚持挖掘,最终感动天帝,山被移走。

2,废寝忘食:
注释:顾不上睡觉,忘记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地做事,到了极度投入的程度。
出处:《列子·开瑞篇》中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原指因忧虑而失眠忘食,后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提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逐渐演变为“废寝忘食”,用以形容勤奋专注的状态。

3,夜以继日:
注释:夜晚接着白天,形容不分昼夜地连续做事,极其勤奋或投入。
出处:《孟子·离娄下》中记载:“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原指孟子思考问题时昼夜不停,后《尚书·周书·冏命》亦有“恪勤匪懈,夙夜惟寅”的表述,“夜以继日”由此凝练而来,常用来形容为达成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4,披星戴月:
注释:身披星光,头顶月色。形容早出晚归或昼夜赶路,辛劳奔波的样子。
出处:源自元代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一折:“这大的个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后在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中也有“披星戴月,早起晚眠”的表述,成语通过对星辰月色的描写,生动展现出人在奔波中的勤勉与艰辛。

5,赴汤蹈火:
注释:跳进沸水,踏入烈火。形容不畏惧艰险,哪怕牺牲生命也勇往直前。
出处:最早见于《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后在《汉书·晁错传》中写道:“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成语通过极端场景的比喻,体现出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精神。

6 ,过目成诵:
注释:看过一遍就能背诵出来,形容记忆力极强。
出处:《宋史·刘恕传》中记载:“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宋代史学家刘恕天资聪慧,读书时看一遍便能熟记,后“过目成诵”逐渐成为形容记忆力出众的常用成语,在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也有“黛玉听了,便知出于《金刚经》,不觉点头,心下暗服宝琴过目成诵”的用法,进一步普及了这一表述。

点评

只是一题二小题回答简单了些  发表于 2025-7-11 09:13
问好老师,作业不错,排版整齐,赞  发表于 2025-7-11 09: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

帖子

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38
发表于 2025-6-29 17: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12*小凡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答: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自强不息
注释: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出处:商·姬昌·《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百折不挠
注释:不管经受多少挫折,决不屈服、退缩。比喻意志顽强、节操坚贞。
出处:汉·蔡邕·《太尉乔公碑》:“(公)高明卓异,为众杰之雄,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一言九鼎
注释: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之重。指人说话的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传》·七六:“毛先生(遂)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言而有信
注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不屈不挠
注释:形容顽强斗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法行》:“坚刚不屈,义也……折而不挠,勇也。”

威武不屈
注释:在权势胁迫下不屈服。指人有骨气;刚强不屈。
出处:战国·孟子等·《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推陈出新
注释: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本指秋收后从仓中推去陈粮,换储新谷。后指除旧更新。特指在文化艺术方面去掉旧的糟粕,吸取精华,创造出新的来。
出处:宋·费衮·《梁溪漫志·张文潜粥记》·引《东坡帖》:“夜来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

标新立异
注释:揭示出新颖的,树立奇异的。指特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现多形容敢于改革创新或提出新奇的主张,显示与众不同。也指为了显示自己而故意另搞一套。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怀)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愚公移山
注释:比喻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古代有一个北山愚公,年已九十。他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决心铲平大山。有个叫智叟的老头笑他愚蠢,他反驳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率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

废寝忘食
注释: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寢食者。”

夜以继日
注释: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战国·孟子等·《孟子·离娄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临危不惧
注释:遇到危难,并不顾惜自己。没有私心,十分英勇。
出处: 战国·庄子·《庄子·秋水》:“知穷之有命,知遇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高瞻远瞩
注释:往高处和远方瞭望。多用来形容眼光远大。
出处: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心灵手巧
注释:心思灵敏,手灵巧,形容人聪明能干。
出处:唐·李绰·《尚书故实》:“心敏手疾,须臾立成。”
           清·孔尚任·《桃花扇·三九·栖真》 :“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  ”

点评

问好老师,作业排版整齐,仔细认真,学习了  发表于 2025-7-11 09: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8

帖子

31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18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6-30 09: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26*白雪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1)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3)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
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4)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上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答: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答: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练武。形容有志之士及时奋发努力。
出处:《晋书·祖逖传》。
卧薪尝胆:在柴草上睡觉,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出处: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答:一诺千金: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犬马之诚:谦称自己的诚意。
出处: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答:除暴安良:铲除强暴,安抚善良的人民。
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
冷面寒铁:比喻公正廉洁,不畏权贵的官员。
出处:《明史·周新传》。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答:吐故纳新:谓吐出浊气,吸纳清气。比喻扬弃陈旧的,吸收新鲜的。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刻意》。
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今义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改革。
出处: 商·姬昌《周易·杂卦》。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答:愚公移山:比喻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开瑞篇》。
赴汤蹈火:即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投入、踩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议兵》。
临危不惧:面临着危险从容不迫,毫不畏惧。
出处:《三国志・魏书・陈留王传》。
高瞻远瞩:往高处和远方瞭望。多用来形容眼光远大。
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篇》。
过目成诵:看过一遍就能背得下来。形容印象极为深刻。也形容记忆力极强。
出处:东汉·孔融·《荐祢衡表》。

点评

认真详细完成作业,欣赏!  发表于 2025-7-11 00: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2

帖子

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2
发表于 2025-6-30 11: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翠色和烟 于 2025-6-30 11:02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32*翠色和烟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1)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3)传统节日(均按农历):
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4)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上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答: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夜以继日、独立自主
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一诺千金、一言九鼎
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视死如归、临危不惧
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高瞻远瞩、勇往直前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1.愚公移山:
【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2.夜以继日:
【解释】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赴汤蹈火:
【解释】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4.临危不惧:
【解释】临:遇到;危:危险;惧:怕。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出处】《邓析子·无厚》:“死生自命,贫富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5.高瞻远瞩:
【解释】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6.远见卓识:
【解释】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
【出处】明 焦竑 《玉堂丛语·调护》:“ 解縉 之才,有類 東方朔 ,然遠見卓識, 朔 不及也。”

点评

其他的不错,请补做第二题!  发表于 2025-7-11 00:23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发表于 2025-7-11 0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8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6-30 17: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点 于 2025-6-30 17:11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三讲作业
浅蓝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1)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3)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
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4)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上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        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励精图治:形容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或把事情做好。
出自《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

锲而不舍:意思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出自《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言而有信:意思是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视死如归:指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

宁死不屈:意思是宁愿死也不屈服,形容人坚守气节。
出自明•赵弼《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革故鼎新:意为去除旧的,建立新的,常用于指重大变革创新。
出自《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标新立异:通常指提出新的见解、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披星戴月
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辛劳。
春秋时期,鲁国单父县令宓子贱坐在公堂弹琴却能把县治得很好,而继任的巫马期每天披星戴月、事必躬亲,十分劳累才把县治得井井有条,巫马期向宓子贱请教秘诀,宓子贱说要善于利用能干的人为你办事。

大义凛然
坚持正义,不顾敌人威逼利诱,始终保持严峻不可侵犯的态度。
最早出现在宋代曹辅的《唐颜文忠公新庙记》中,原文表述为:“大义凛然,奋裙首倡。”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形象,即某人在面对重大正义之事时,展现出一种不可侵犯的尊严和严肃,这种行为和态度令人敬畏。这里的“大义”指的是正义或正气,“凛然”则是形容那种令人敬畏的严肃模样。

高瞻远瞩
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瞻(zhān):往上或往前看。瞩(zhǔ):注视。
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别通篇》。在这部著作中,王充提出了“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的观点,强调了开阔视野和远见的重要性。这里的“高瞻”指的是从高处观看,象征着广阔的视野;“远瞩”则指注视远处,代表着长远的目光。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高瞻远瞩”,用来形容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人。

赴汤蹈火
形容不畏艰险,奋不顾身。
晋嵇康《与山 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过目成诵
看一遍就能背诵。形容记忆力很强。
《宋史•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成诵:能背诵出来。

心灵手巧
心思灵敏,手灵巧,形容人聪明能干。
出自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栖真》,原文为“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 。不过也有说法称其故事起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鲁仲连的人,他心灵手巧,能够巧妙地应对各种挑战,这个故事被后人引用逐渐形成了成语“心灵手巧”。

远见卓识
远大的眼光,高明的见识。
有观点认为该成语最早出自《晋书•刘裕传》“裕既袭位,远见卓识,有度量” ,此处用来形容刘裕具有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点评

赴汤蹈火 【解释】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   发表于 2025-7-11 00:32
认真完成作业,欣赏  发表于 2025-7-11 0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

帖子

2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29
发表于 2025-6-30 17: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起舞弄清影 于 2025-6-30 17:38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10*起舞弄清影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 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主要包括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传统节日、民俗习惯、建筑工艺、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礼仪制度和农耕生活文化等九个核心维度‌,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文化体系。‌‌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锲而不舍:意思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出自《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原来的情况而发展兴旺起来。
出处:闻一多《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我们人民能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强起来了。"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一诺千金:诺,承诺,意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借以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答应一句话有千金的价值。形容说话算数,很讲信用。诺:诺言。
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之重。指人说话的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百折不挠:指虽然受到很多挫折,但仍不动摇、退缩或屈服。形容意志坚强。
出处: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勇往直前:不怕艰险,奋勇地一直往前进。
出处: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第125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
出处:叶圣陶《倪焕之》:"对于这样另辟蹊径的教育宗旨与方法,自己确有坚强的信念。"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出处:《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
出处: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 寝,昃晷忘餐。”
夜以继日:形容日夜不停。多指工作或学习等。
出处:《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辛劳。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一的:“这大的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赴汤蹈火:指不畏凶险。
出处:晋嵇康《与山 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临危不惧:遇到危难毫不畏惧。
出处:《邓析子·无厚》,原文为“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形容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怕死。
出处:《吕氏春秋·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归:回家。
大义凛然:指形容为了公理正义,坚强不屈,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
出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
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过目成诵:看一遍就能背诵。形容记忆力很强。《
出处:宋史·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成诵:能背诵出来。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灵巧,形容人聪明能干。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
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高明的见识。
出处:明·焦靖《玉堂丛话·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点评

做得不错,掌握的很好。只有不畏强暴的成语选得不太典型。  发表于 2025-7-10 14: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4
发表于 2025-6-30 19: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03  理还乱

一、 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1)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3)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
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4)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上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强调自 我努力,永不停息。    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讲述了东晋名将祖逖与好友刘琨为报效国家,每日听到鸡叫便起床练剑的励志的故事。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信守不渝,演化自《晋书。谢安传》指坚守诚诺永不改变。  尾生抱柱,出自《庄子。盗跖》,比喻坚守信约、至死不渝的精神。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冷面寒铁,出自《明史。周新传》。比喻公正廉洁,不怕权贵的官员。  临难不惧,出自《韩非子。说疑》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革故鼎新, 出自《周易。杂卦》指破除旧制度,建立新秩序。 独辟蹊径。《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比喻独创新法。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夜以继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过高瞻远瞩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废寝忘食,该成语最早见于《论语·述而》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披星戴月,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冤家债主》·二折,形容早出晚归,辛苦劳碌,或夜间赶路,旅途艰辛。
赴汤蹈火,出处战国·荀子·《荀子·议兵》。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大义凛然,出处宋·苏辙·《栾城集》。形容坚持正义、英勇不屈的气概。
夜以继日,出处战国·孟子等·《孟子·离娄下》褒义 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远见卓识,出处明·焦靖《玉堂丛话·调护》。褒义 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

点评

二大题排版要注意分段。成语选择的不错。  发表于 2025-7-10 14:45
成语的文化特色也应精简回答。  发表于 2025-7-10 14:43
传统文化不要这样直接抄讲义,要有所概括。  发表于 2025-7-10 14: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6
发表于 2025-6-30 21: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4036*漠雨江南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一、回答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答: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1)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答: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答: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1.        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立身行道”:谓修养自身,奉行道义。南朝梁•萧统《与晋安王纲令》:“明公儒学稽古,醇厚笃诚,立身行道,始终如一。”“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2.        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一诺千金:出自《史记》,形容承诺极有价值,信用珍贵,如季布的故事。童叟无欺:指公平诚信,不欺骗弱势群体,常见于商业道德。3.        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临危不惧:面对危险时镇定从容,体现无畏气概。出自春秋时期《邓析子*无厚》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对抗敌人,反映团结抗争精。出自《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4.        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披荆斩棘:出自《后汉书*冯异传》,意思为拨开荆,砍掉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解释为勇敢地一直向前进。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答: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比喻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废寝忘食:出自《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意思是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夜以继日:出自《孟子•离娄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高瞻远瞩:出自《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往高处和远方盼望。多用来形容眼光远大。过目成诵:出自《荐祢衡表》,初涉艺文,升堂睹;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听暂闻,尔忘于心。意思:看过一遍就能背得下来,形容印象极为深刻。也形容记忆力极强。心灵手巧:出自《尚书故实》,心敏手疾,须臾立成。意思是心思灵敏,手灵巧,形容人聪明能干。

点评

克己奉公体现不出自强不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也不是创新。  发表于 2025-7-10 14:49
回答成语特色不要直抄讲义。  发表于 2025-7-10 14:47
排版太乱了  发表于 2025-7-10 14: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4
发表于 2025-6-30 21: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和铭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1)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3)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
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4)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答: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

二 、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精卫填海:
注释:形容意志坚定,不畏艰难,矢志不渝地完成目标。
出处:《山海经·北山经》中讲述,炎帝之女女娃溺亡于东海后化为精卫鸟,每天衔来石子和树枝填海,决心将海填平。
夜以继日:
表示夜晚接著白天,一直不歇息。语出《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一诺千金:
注释:指许下的一个诺言价值千金,形容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记载,汉代季布为人仗义,信守诺言,时人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以此典故概括为成语。
犬马之诚:
解释】比喻诚心实意。一般谦称自己的诚意。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天。”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威武不屈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面对强权或暴力威胁时,坚守气节,绝不屈服。
典故: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强调人格尊严与道德坚守。

破釜沉舟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比喻不留退路,决一死战。
典故: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下令砸碎炊具、凿沉船只,以“不胜则死”的决心激励士兵,最终以少胜多,击溃秦军主力。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吐故纳新:革故鼎新(革: 除去;鼎新:立新)指革除旧的,建立新的
出处:先秦《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标新立异
【解释】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于众贤之外。”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愚公移山
注释:形容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比喻努力不懈,不畏艰难,自能成事。
出处:出自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废寝忘食
注释: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出处:战国《论语·述而》:“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夜以继日:本义是指夜晚接上白天,后形容日夜不停,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披星戴月;原义是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出处:有这大的个孩儿,多亏了他早起晚眠,披星戴月,挣揣下这个家私。(元·郑廷玉《冤家债主》)

大义凛然:临难不苟的节操或高尚远大的气概所表现出严峻而不可冒犯的神色。形容坚持正义、英勇不屈的气概。
出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

高瞻远瞩: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出处:明·焦靖《玉堂丛话·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远见卓识
远大的眼光,高明的见识。
最早出自《晋书•刘裕传》“裕既袭位,远见卓识,有度量” ,此处用来形容刘裕具有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点评

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若选择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等比破釜沉舟更好,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  发表于 2025-7-11 1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4 08:25 , Processed in 0.09263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