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凡皿沐子

小渔村四十五期评阅强化班疏影组第十四讲作业

[复制链接]

0

主题

59

帖子

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9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村加强班第十四讲作业
疏影07-辣椒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南北文风融合:是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答:
从历史背景来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南北长期分裂,文化上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南方地区气候温润,经济发达,社会相对稳定,文化呈现出细腻、婉约、柔美的特点。南朝文学多以描写自然景色、男女爱情为主,辞藻华丽,讲究声律对偶,如南朝的山水诗、宫体诗等。而北方地区则长期处于动荡的战乱之中,民族融合频繁,其文化风格粗犷、豪放、刚健,文学作品多反映战争、民生疾苦等现实内容,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像北朝民歌《木兰诗》《敕勒歌》等。
随着隋朝统一南北,政治上的大一统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基础。南北文人的交流增多,南方文学的精巧技艺与北方文学的刚健之气相互影响。唐朝时期,这种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朝诗人既继承了南朝诗歌的优美韵律和精巧的表现手法,又吸收了北朝诗歌的雄浑气魄和现实关怀。例如,初唐四杰的诗歌既有南朝诗歌的华丽辞藻,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建功立业的豪情;而边塞诗派则将北方的豪迈气概与诗歌的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创造出了大气磅礴、情感奔放的作品。
南北文风融合,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创新,使中国文学呈现出多元、包容的繁荣景象。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唐代诗人陈子昂提出。
兴,原本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即托物起兴,通过对自然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引发情感和联想。寄,则有寄托之意,指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志向和理想等。
陈子昂强调诗歌要有,兴寄,就是要求诗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的描绘或单纯的辞藻堆砌上,而应该有所寄托,要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慨,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例如,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是,兴寄的典范之作,这些诗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兴寄,的提出,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引导诗人关注现实,使诗歌具有更深刻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风骨和兴寄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重要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答:
从区别来看,风骨,主要侧重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风,指诗歌的情感力量和感染力,要求诗歌情感真挚、充沛,能够打动读者;骨,则指诗歌的语言表达要刚健有力、简洁明快,具有一种内在的骨力。例如,建安文学就以,风骨,著称,其作品情感慷慨悲凉,语言质朴刚健。而,兴寄,主要强调诗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要求诗歌有所寄托,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诗人的志向和情感。
从联系来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有兴寄,的诗歌往往更容易体现出“风骨”。当诗歌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时,诗人的情感会更加真挚和强烈,在表达上也会更有力度,从而使诗歌具有,风骨。例如,陈子昂的诗歌既有,兴寄,又体现出,风骨,他的《登幽州台歌》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情感强烈,语言苍劲,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和内在骨力。另一方面,风骨,有助于更好地传达,兴寄。刚健有力的语言和充沛的情感能够更有效地将诗人的“兴寄”传达给读者,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二、创作题

听雨
南宋·方岳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客应嫌酒尽,花却为诗开。
莫下帘尤好,恐妨云往来。

五律.山居(步韵)
文/辣椒
瓦舍绿中隐,泉流径覆苔。
白云时有歇,飞鸟近无猜。
举目青山翠,依窗雏菊开。
雨敲林竹响,天送妙音来。

步韵,压灰韵。
韵字平仄比例:2/2
首字平仄比例:4/4
首联破题,交代了地点,环境。瓦舍依山傍水,绿阴环抱,流水潺潺。承句补充,运用了拟人手法,写白云随意在院中停歇,飞鸟也与人无猜的和谐画面。转句写举目是竹林苍翠,依窗是黄菊盛开。中二联有对仗。句式212和221。尾联扣回主题,写雨打竹响,如天籁之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4

帖子

1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4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穆小兮 于 2025-8-19 16:31 编辑

小渔村45期评阅强化班第十四讲作业
疏影-穆小兮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朝与北朝文学传统的差异,归结为“轻绮”和“气质”的对立,要求取长补短,以形成新一代文风。其中所谓的“气质”或“贞刚”,显然带有“风骨”论的成分。但这还不能算是本来意义上的“风骨”论,因为唐初史家对“气质”的理解,是以儒家正统的“雅正”观念为核心的。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相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

二、  创作题:
原玉:
出塞
唐代 · 杨炯

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
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
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五律:秋思(依韵唐代诗人杨炯《出塞》)
文/穆小兮

芦雪影纷纭,黄花痩几分。
风前孤笛怨,梦里旅人闻。
木落惊寒雨,霜侵冷翠裙。
故园千里外,可有暖风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9

帖子

13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39

注册会员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朝阳 于 2025-8-19 17:31 编辑

小渔村45评阅强化班第十四讲疏影组作业
疏影12-朝阳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把南朝与北朝文学传统的差异,归结为“轻绮”和“气质”的对立,要求取长补短,以形成新一代文风。其中所谓的“气质”或“贞刚”,显然带有“风骨”论的成分。但这还不能算是本来意义上的“风骨”论,因为唐初史家对“气质”的理解,是以儒家正统的“雅正”观念为核心的。
“和而能壮,丽而能典”(《周书·王褒庾信传论》),便可认作他们对融合南北、开创新风的具体标准,这跟“建安风骨”的任气使才、追求个性自由解放,并非一码事。
“南北文风融合” 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脉络,它源于地域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又在历史进程中通过交流互鉴形成更具生命力的文学传统。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风格叠加,而是在 “刚健” 与 “柔美”“豪放” 与 “婉约” 的碰撞中,构建了中国文学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核。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一词,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引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范畴的出典。
“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就一般创作过程而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所以“风骨”的倡导和“兴寄”的追求,也是可以同时并举的。但侧重主体和侧重客体毕竟有所区别,于是以“风骨”为主或“兴寄”为主,也就分头衍生出各异的诗歌倾向和诗歌潮流。
从历史的演进线索来看,“风骨”论流传在先,盛唐之前已经风行;“兴寄”说产生稍后,中唐以下始形发达。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不光是理论观念上的迁革,亦且是诗歌创作实践的变化,即从唐前期侧重诗人主观情怀的抒述,逐渐过渡到中叶以后偏向客观社会事象的描绘。


二、创作题
原玉  七律   有所思

近现代   伟人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七律   怀乡  和诗,不步韵
文/朝阳
枫叶红如二月时。客乡庭院捻梧枝。
寒霜浸月如纱覆,雅菊迎风若玉驰。
寂寞阶台衣湿露,怜仃单影意难期。
天涯漂泊凄怆境,冷壁孤床凝故思。
答复:自己觉得用韵和格律无误,四联个人觉得适合章法。韵字,时、驰、思为阳平,枝、期、为阴平。首字:枫、寒、怜,天为平声,客、雅、寂、冷为仄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0

帖子

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60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5评阅强化班第十四讲作业
疏影28-邱一知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 “南北文风融合”论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是对旧传统的局部改良,是量的渐进,那么,“以汉魏变齐梁”的号召,恰恰是在复古的外衣下,进行全面革新,是质的飞跃。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变,正体现了唐诗脱胎六朝,而终于获得自身定性的演进过程。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 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相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

二、创作题
原玉:七律·新秋
文/筱筱兰
一叶辞柯报素商,风移日影上苔墙。  
蝉分碧树金声碎,雁引青天玉篆长。  
半亩残荷犹抱梦,满篱新菊已浮香。
莫嗟朱夏随云远,且拾清光入锦囊。
七律•初秋(步韵 新秋)
文/邱一知
天未微凉已是商,暂停农事静依墙。  
庬嬉野径声传远,鹭映斜阳影转长。  
茭稻芡菱争竞满,橘柠橙柚合融香。
重将针线细梳理,且就风光绣锦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28

帖子

72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28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5期评阅强化班疏影组第十四讲作业
疏影20-筱筱兰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  “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相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就一般创作过程而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所以“风骨”的倡导和“兴寄”的追求,也是可以同时并举的。但侧重主体和侧重客体毕竟有所区别,于是以“风骨”为主或“兴寄”为主,也就分头衍生出各异的诗歌倾向和诗歌潮流。

二、  创作题
原玉: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创作:
七律·赤壁怀古依韵和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文/筱筱兰
霸业消沉水自流,烟波犹锁汉时愁。
东风未与周郎便,赤壁空余折戟收。
千载潮声湮故垒,一江明月送行舟。
登临唯见寒芦老,瑟瑟长吟万古秋。

三、自评
1.此诗格律严谨,平仄无误,用韵正确。韵字阴阳平衡(3阴2阳,比例得当),首字平仄分布平衡(4平4仄),规避了撞韵、挤韵、连韵等音韵瑕疵。
2.中二联对仗工整,句式灵活,结构错落有致。
3.章法严整,气韵贯通,起承转合分明。
①起(首联):破题立象,定下基调。
上句“霸业消沉”直接点明“怀古”主题,“水自流”定下全诗苍凉、空渺的基调。“锁”字既呼应了刘禹锡原玉中“千寻铁锁”的典故,又将无形的“愁”化为有形,营造出极其浓厚的怀古氛围。
②承(颔联):深化主题,用典翻新。
颔联紧承首联的“愁”字,具体阐释这“汉时愁”究竟是什么,深化了“怀古”的内涵。此联化用两位前辈大师的典故。上句用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句,下句用其“折戟沉沙铁未销”之意。“空余”二字,充满了巨大的失落感和虚无感。
③转(颈联):拓开意境,由古及今。
此联笔锋一转,从对历史事件的直接咏叹,转向对宏大时空和永恒自然的描绘。实现了从“怀古”到“感今”的过渡。
④合(尾联):收束全篇,余韵悠长。
尾联“合”拢全诗。诗人从历史的遥想和时空的慨叹中收回目光,将前三联的所有情感(愁、空、湮)都凝聚、投射在萧瑟的芦苇这一景物上,作结全篇,余音袅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4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无奈 于 2025-8-20 22:19 编辑


小渔村45评阅强化班第十四讲作业
疏影31-我本无奈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答:古代南北文风差异大,北方文风刚健质朴,多写战争、民生,像北朝乐府;南方文风婉约细腻,常绘自然、情思,如南朝乐府。后来因交流增多,南北文风相互影响。北方文学吸收南方的细腻,南方文学借鉴北方的雄浑,让文学风格更多样,内容更丰富。

2. 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是写诗手法,“兴”是触景生情,借别的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寄”是把自己的想法、情感藏在诗里描写的东西中,让诗有更深含义。

3. 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让诗有精神、语言有力,兴寄给诗藏寓意、表情感。风骨是兴寄的支撑,没风骨兴寄难动人;兴寄为风骨添内涵,没兴寄风骨易空洞,二者结合诗才好。



二、  创作题:

今天我们自已选一首你认为比较喜欢的律诗来酬和一首诗,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的都行。但必须附上原玉。七律五律不限,韵部不限!期待大家佳作哦!
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


原玉《登高》 -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思
文/我本无奈
风吟壑冷雁啼哀,夜寂窗幽意漫回。
无尽秋光寥落至,几行心事不期来。
天涯念远时愁客,病里伤情独倚台。
困瘁飘零催鹤发,优思聊放素醪杯。
评:
起:首联营造出孤寂忧愁氛围,引出秋思,不错。
​ 承:颔联秋光引心事,过渡自然,但“几行心事”太直白。
​转:颈联写天涯愁客、病中独倚,深化愁绪,“时愁客”表述欠妥。
​合:尾联说困苦催白发、借酒消愁,“优思”是错别字,且收笔仓促。

韵字阴阳:3/2。

4. 其他:无撞韵、挤韵、连韵。首字平仄符合5/3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7

帖子

18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87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四十五期评阅强化班疏影组第十四讲作业
疏影--白雾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是对旧传统的局部改良,是量的渐进,那么,“以汉魏变齐梁”的号召,恰恰是在复古的外衣下,进行全面革新,是质的飞跃。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变,正体现了唐诗脱胎六朝,而终于获得自身定性的演进过程。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相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
二、  创作题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酬和诗  
五律 山路
白雾
寒烟湿旧锦,路断远林环。
飞鸟遗新曲,回波映古湾。
萧萧峰顶路,脉脉镜中颜。
风月未同醉,与花入梦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8-23 12:54 , Processed in 0.0583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