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轻寒一剪梅

资治通鉴班轻寒一剪梅作业整理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21: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一讲汉15轻寒一剪梅 作业

作业:试用你的观点谈谈项羽可不可以在鸿门宴上除去刘邦。



      鸿门宴已经成为一个危机四伏的代名词,项羽杀刘邦,是主题。按照后世人的观点来看,一个是楚霸王,一个是后来的汉高祖,两强相遇,必定是一番腥风血雨。所以,结果就是两个:杀刘邦,中国历史将改写。项羽建国。不杀刘邦,才有了乌江之难。
      用当代的眼光来看,杀刘邦是百分之百正确的,防患于未然,何况范增已经说得那么清楚了。是项羽刚愎自用,错失了大好良机,使得刘邦逃走。项羽这是妇人之仁,正是他的这种性格导致了最后的失败。这是必然得出的结论,看似毫无破绽。
      我想,理解一个历史事件,还有一个思路就是还原当时的情形,让自己以当时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情。
      其时,楚霸王项羽威震天下,刘邦不知进退自立关中王,实在是找揍的节奏。项羽听后很生气,亚父劝他杀了刘邦,这时候项羽有动作吗?没有啊。
刘邦从张良那里得来项伯的消息,告秘,说的是项羽要杀刘邦吗?不是。是范增进言。从进言的结果看,项羽没动手,范增也没动手。也就是说项羽没有杀刘邦的打算。
那么,鸿门宴从哪里的?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羽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羽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项羽因留沛公与饮。”
     刘邦是不请自来!
     按正常逻辑思维, 要杀人的一方言事先准备好,再请君入瓮。而鸿门宴则是刘邦一方如临大敌,心惊肉跳,项羽则是例行待客之道“因留沛公与饮。”舞剑,是古时军中做为待客时的节目,应该说是经常有的,若自己心里就害怕,那么怎么看那个剑都是冲着自己来的。或者,范增授意项庄过,但是,项羽无论从能力还是从威望,都足以控制当时的局面。若他不同意刘邦死,别人是杀不了他的。
      项伯充当了内奸,对项庄对舞。樊哙进去保护,刘邦尿遁,张良献宝。这一系列动作,都是刘邦一方因为害怕采取的措施,项羽其实什么也没做。
     因此,从历史的事件中,我看到的是项羽根本就没想要杀刘邦。大致原因如下:
     1、不屑。在项羽眼中,刘邦只是一个让他有些生气的沛公,想教训他一下,让他知道自己几斤几量,但从没想过要杀他。因为那时候,如刘邦这样的存在不止一个两个,没有人威胁到项羽的地位,所以杀他其实没有必要。
     2、情义。项羽不是平常人,或者说不是正常人。表现上,他更象个侠客。纵横江湖,唯我独尊,快意恩仇,不计后果。他能一夜杀20万兵士,也能对一个结拜的大哥也存不忍。这两种情感同时存在于他的身上,同样是真实的。结拜对于刘邦只是手段,因为他是政治家,一切都是他为了达到目的采用的手段,但是对于项羽,则是一种承诺,他不会失信于自己的诺言,杀结拜大哥是他的观念中不能被接受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事实上并没有理会亚父的建议。

     3、时机。如果项羽要杀刘邦,他的机会绝对不止这一个。对于项羽而言,若刘邦真的到了必杀的时候,他会动手的,但是鸿门宴时,时间远远不到。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到,而是刘邦犯下的错还不到。他不会因为一个可能和如果去杀他,这就是项羽的性格。
     以不同的时代和立场,看同一件事情,有时候会有不同的结论,遑论孰对孰错。角度不同,观念不一,试讨论之。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21: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二讲汉15轻寒一剪梅 作业

作业:说说你对项羽分封诸侯这件事的看法。


一、先看项羽封诸候的背景:
其时楚怀王为义帝,各路诸候应之号召,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项羽是正面主力部队,杀秦军20万,战功卓著。刘邦避重就轻,先入咸阳,安民得人心。鸿门宴后,刘邦无奈退出,项羽举火,阿房宫付之一炬,生灵涂炭。此时义帝仍在,刘项都是诸候王,刘邦的隐忍与项羽的张扬现成鲜明对比,刘邦的收笼人心与项羽的独夫残暴彰显于世,刘邦的审时度世与项羽的一已爱憎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可以说,此时,虽然表面上项羽占上风,凭借武力赢得天下,但是刘邦却在不为人注意的时候,已经赢得了天下的人心。
项羽虽是诸候,却自主分封诸候,本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人心不服。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为自己招来无穷指责的诱因。况且,经历多年争战,人心思安,中国历史已经进入应该大一统的时期,而项羽空拥有可以统一天下的能力,却没有那个心志和抱负。将全国再一次推向战争的同时,也将自己一步步推入深渊。
二、分封情况
秦灭后,天下本是七家诸候,项羽却分封成十八家诸候。即以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魏豹为西魏王,都平阳;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韩成为韩王,都阳翟;司马卬为殷王,都朝歌;赵歇为代王,都代;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吴芮为衡山王,都邾;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臧荼为燕王,都蓟;田巿为胶东王,都即墨;田都为齐王,都临淄;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从这十八家诸候的分封上看,我倒觉得项羽有他值得称赞的地方。第一、他的分封没有因地位高低而定,而是看战功。这一点在现代看来是正常的,但是在当年,出身决定了人的一切。项羽的作法是极大的进步。
第二、项羽没有为自己谋利。以他当时的威望和地位,想给自己多分土地,占领最大最好的领土,易如反掌,但是他放弃了富足的关中地区,回来自己偏僻的领地。
后世人指责他分配不公,其实所有的分配都不可能真正公正,这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汉家后来得了天下,而项羽的分封中,将刘邦赶去了蜀地。史笔如斯,不再多述。
项羽的分封真正带来的灾难如下:
其一、无视义帝的存在,留人口实。
其二、他自己并没有真正的执行下去。他没有监督各路诸候按分封行事,自己衣锦还。留了无数的争执与麻烦给各路诸候,引起不满。
其三、给对手留下了喘息的机会,也给自己的发展造成了实质性的困难。
其四、与分封的诸候关系并不融洽,受恩者不感恩,反招来背叛。
正是这次分封,为后来楚汉之争结局打下了浮笔。当刘邦两路大军直下之时,项羽无路可退,也无援兵支持,最后自刎乌江。


综上,项羽封十八路诸候之举,是历史的倒退,也是自身特点的再一次暴露,间接导致了楚国最后的走向。他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个人意志在整个事件中起到主导和决定性作用,也使得这一事情带有极强的项羽特色。
后世人,当再无此才能,亦应无此机遇,便有,当无如此做法矣。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21: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三讲汉 15轻寒一剪梅 作业
作业:对比说明刘项二人的成败原因。
       刘兴项败的原因,是个宏大的话题。且不说后世人的立场不同,便是当时的人看到的,也未必便是真实的历史。何况,后来的历史是汉家执笔。今天,仅以资治通鉴上的内容为准,分析其原因,大体如下:
       一、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刘邦有大志,志在统一全国。项羽守田园,分封诸候。时至今日,我们知道中国的历史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前230年时中原各国总人口达到约3000万。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造成期间全国的社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死亡,民生凋敝,而楚汉争霸之时,人口仅为400~500万,可以说民生之艰惨不忍睹。这时,历史一定会选择一个让社会安定的君主来恢复生机。
       所以,刘邦能战胜项羽,不是上天在帮他,而是他选择了顺着历史的河流而走。

       二、是否能任用人才。
       一说到刘邦任用人才,总用首先想到汉初韩信之死,可是,多年之后再看历史,我们会发现,如果不是刘邦,韩信根本不可能活到建国那么久。也只有刘邦,能常识他,信任他,容忍他,使他成为一代名将,乃至功高震主。
       刘邦的三大名臣:韩信战无不胜,是个不世出的三军统帅;萧何稳定后方,是不做第二人想的钱袋子和现成的相国;萧何运筹帷幄,暗渡陈仓。从谋划到实施,从钱粮到军队,刘邦都拥有了当时最出色的人才。
       反观项羽,可惜了范增啊。他是项羽身边真正的忠臣和谋臣,可惜最后被气走。
       不得不说的是,人才是哪个时代,哪个人身边都有的,缺的,只是一双发现的眼睛。
       这一点上,刘邦拥有和显微镜和放大镜,而项羽,则是全盲。

       三、民心归向是最终成败的关键。
       刘邦破城后安抚民心,不允许烧杀抢掠,帮助老百姓生活。
       再看项羽:屠城,杀人,暴行。我们现在玩游戏中,会有一项技能叫百人斩,意思是杀一百个人,而项羽则是史书记载的千人斩,也就是说一个人用自己的双手杀死了1000以上的人,哪怕不信鬼神之话,这个人身上,难道没有一股骇人的戾气吗?他还喜欢煮人:烹徐生、烹周苛、烹“陵母”、“烹”太公,似乎一个人死了还不够,还要煮了吃。
       不仅如此,项羽历史上记载共六次屠城:
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杀全城平民。
第二次城阳大屠杀,杀光了辅助秦军抵抗的全城平民。
第三次新安大屠杀,坑杀秦军降卒20万。
第四次咸阳大屠杀,杀戮关中平民无计,大烧,大杀,大劫掠,大掘墓。
第五次破齐大屠杀,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大劫掠大烧杀,逼反复辟后的齐国。
第六次外黄大屠杀,因一个少年的利害说辞,好不容易放弃。
       什么是屠城?就是已经胜利了,取得了城市后杀光所有人。试想,他再去攻打的城市,会有人投降吗?降也是死,为什么不拼死一战呢?项羽自己给自己杀出了坟墓。
       用数字说话,一个是想救民于水火的君主,另一个是杀人吃人的魔鬼,其它的就不必说了吧。
        四、个人素质与能力。
       按说,项羽出身名门,刘邦出身平凡,但这两个人的经验,似乎告诉我们纨绔子弟的不接地气是怎么养成的。论武功,论打仗,刘邦都不如项羽。可是,论智慧,论志向,论胸中的韬略,论看清世事的眼光,项羽则远不如刘邦。而个人的性格与情商,似乎更是决定成败的原因所在。所以不论是什么出身,后天的培养和教育才是取决定性作用的,所以才有官二代犯罪,道理与项羽的确有相通之处。
      综上可见,培养一个人,他的技能和学问高低并不是主要的,决定其起点的,可能是这些傍身之物,但决定其高度的,则是其胸襟、胆识、眼光和志向,以及心中的悲悯。以刘项观今时、今事、今人,皆同理也。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21: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四讲汉15 轻寒一剪梅 作业

作业:论述复立六国之后的害处。

答:要顺应历史潮流与趋势。六国复立不利于大汉统一,所以从总的方面来看就是有害的。
子房的话应该把利害说透了,罗列如下:
1.以当时刘邦的力量无法完全控制六国,更没有办法对抗项羽。
2.以刘邦当时的威德,尚不足以臣服天下人民。
3.以刘邦当时的财政力量,不足以拨散府库的金钱,赈济贫苦百姓,发放赈济粮食。
4.刘邦无法做到马放南山,废弃战车,倒置兵器,不再用兵。因为当时天下混乱,必须要以武力征战才能统一。
5.刘邦无法做到牧牛于桃林之北,以示不再用它们运输粮草辎重。
6.天下远游的士子,所以要远离自己的父母兄弟,抛弃自己祖先的坟墓,离开自己的老友,跟随刘邦辗转奔波,为的就是要建功立业,以得到日后的封赏。倘若当时重新封立六国国君的后裔,使天下远游之士各自回去事奉他们的君主,伴随他们的父母妻儿,返归他们旧友、祖坟所在的故土,那么就没有人会为刘邦夺取天下。
7.况且当时只有楚国强大,尚无超过它的,假如复立的六国后代重又屈从楚国,那么刘邦就没有办法使他们臣服于汉。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21: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五讲周唐组汉15-轻寒一剪梅 作业

作业:试分析,在楚汉相争不下时韩信应不应该自为王,有没有可能使天下三足鼎立。
答:问题从来是一分为二来看的,我认为,他应该自立为王,同时他又立不住这个王。其原因如下:
首先,他应该自立王。原因是:
1、 在兵力和能力来看,当时项羽和刘邦作战多年,早已兵困马乏,项羽连粮草都快没有了,刘邦离开韩信就等于一个有名无实的汉王,谁也没韩信兵力十足;
2、蒯通的话分析得透彻,当时楚汉已经到了相持阶段,所谓的“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足以说明韩信已经成为左右当时战争局面的决定性因素
3、韩信已经形成功高震主的事实,一个大到让君王害怕的臣子一定不会有好下场,无论他反与不反,最终都会因为君主的疑心丢命。想起琅琊榜里的一句话:“不是他反没反的问题,而是如果他想反,随时都可以反。”韩信就是这样的地位,被除去是他必然的结局,那么,反就是必须的路。
而韩信不反的原因,是所谓的恩义,刘帮待他有知遇之恩,这种心态是中国儒家教育中弘扬和宣传的,从这一点上看,韩信深受其影响。蒯通说他是妇人之仁,半点儿没错。一背即可得天下,却直接舍弃,性格和信仰造成的悲剧让他自己走向了死亡。
其次,他如果自立为王,也必定被灭。原因如下:
1、从三方民意上来看,项羽名震一时,服之所甚众。刘帮行仁义,得民心无人可比。韩韩信以叛将起兵,背主弃义,势必受人指责。
2、从为君主的能力上看,项羽是一代名将之后,西楚霸王名震天下,关东死士以命相助。刘邦用人的能力不必多说,有张良为谋士,萧何做后勤,一时的兵败,也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韩信帐下只有蒯通,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却不是君王,他有统兵的能力,也没有治国用人的天份。起兵,能有一时之胜,却无长久之安。
3、性格原因。这三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项羽的刚愎自用,韩信的目光短浅,和刘邦的能屈能伸,知人善用,能忍一时之气,顾全大局相比,是完全是没有胜算的。
综上,韩信可成三足之势,却必定难保三足之势。被灭是早晚的事,一位功臣,到了如此功高震主的阶段,真的就是走到了走投无路之时。反是死,不反也是死。试想当今,亦如是。多人公司到最后大多分道扬镖。无他,历史必然也。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08: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六讲汉15轻寒审一剪梅作业
作业:简评汉战胜项羽后刘邦所采取的安天下的策略。

答:刘邦灭楚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军队和主要将领的掌控权。
1、首先回军到达定陶县,奔入齐王韩信的营垒,接管了他的部队。没有军权的君主是站不住的,这个道理刘邦清楚,而且做得干净利索。
2、韩信封为楚王,统辖淮河以北地区,都城设在下邳。使他脱离原来的军队,从一个将领变得一方守城主。稳定自己的统治。
3、封魏相国建城侯彭越为梁王,统辖魏国故地,都城设在定陶。
刘邦以最快的速度掌控了两大军事要员,分散了他们的军队控制能力,以保证自己统治的稳定。
二、稳定民心
1、 继续赦免天下判斩刑以下的所有罪犯,获得人心。
2、 继续封赏诸侯将士,并于五月,令士兵们都复员回家。经过长期战争,士兵早已厌倦了,士兵复员回家,一方面降低军队开支,增加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军队对国家的影响力。开启新的太平盛世。
3、减免赋税徭投。颁布诏书,诏令逃难的百姓各自返回,恢复他们过去的爵位和田地住宅。官吏应依据法律义理进行教诲,处理纠纷,不得鞭笞侮辱军中官兵。凡爵位至七大夫以上的,都让他们享用封地民户的赋税收入,非七大夫爵位及其以下的,都免除其个人及一户之内的赋税徭投,不予征收。
4、鼓励农耕,发展经济。对于国力疲惫的初汉,百废待兴,发展是硬道理。
三、建立皇权。
1、 自立为帝,建都洛阳。改称王后为皇后,王太子为皇太子;追尊先母为昭灵夫人。从制度上确立了自己的合法性,这一点对封建王朝来说,至关重要。
2、 待天下大定之后,迁都易于防守、物产丰富的长安。
刘邦虽然出身地层,但他的治国方针和采取的措施,从方方面面来看,都是明智的、合理的、及时的。刘邦自己总结得很有道理: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这三个人,如果离了刘邦,可能一事无成,他们成就了刘邦的江山,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后来,刘帮倒底逐一清除了他们,也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太大,大到让刘邦害怕的程度。韩信死,萧何囚,张良隐之后,汉家江山才算真正是汉的,真正稳定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家,治班,治公司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把握主动权和经济命脉,稳定人心,排除过强的对手。古时如此,而今亦然。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08: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三年级汉15轻寒一剪梅 第七讲作业

作业:韩信等人为汉高祖得天下立下了大功,当汉家天下稳固后,这些功臣又成了威胁汉家江山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中国历史上来看,自汉代几乎是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后政权一稳定就开始了对那些功臣伸向了防患于末然的刀,试分析功臣与帝王之间的怎么样才能不流血的方式化解。

  同生死易,共富贵难。君臣如此,夫妻如此,朋友亦如此。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当外部矛盾激化时,内部矛盾会被忽视,同时,因为外部矛盾的存在,使人心产生不安全感,急于寻求同伴和保护,这个时候,一同创业和共度难关的伙伴之间,会产生一种相互依赖,相信信任的纽带。这时候,会把对方看得非常重,因为他的生死,在某种程度上关乎自己的生死。所以,在困难时期,不仅会产生深厚的感情,甚至于为了对方宁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
  但是,当危险过去,和平到来,盛世下失去了外部矛盾,人的不安全感会自动转移。而这时候,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于昔日的伙伴。因为他和自己付出同样多,也因为在君主的心中,这个人太于过重要。那种感觉自己随时可以被取代的压力,是没有人愿意承受的。
  想起电视剧《琅琊榜》里的一句话:不是他有没有反,而是如果他想,随时都可以反。
  多么可怕的担心,有着这种担心的人,怎么可能允许危险的存在?这,就是帝王铲除功臣的心理因素。可悲的是,自苦以来,能看懂,看透的人并不多。君王不懂,所以极力想掩饰,想表现自己的大度,却终于在忍不下去的时候,大开杀戒。功臣不懂,自认为半壁江山是我打下来的,和君主曾经是生死弟兄,想着能和君王同享富贵。有的继续手握重权,有的心存特权意识。而无论哪一种,都没有摆正自己臣子的位置。
  君王中,看得最透的人,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保全了自己的兄弟们,也保全了国家安全和自己的心理安全。
  臣子中,看得最透的人,是范蠡,他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为了越国复国,他倾尽了所有,陪伴越王度过最艰难的岁月,却在功成名就的时候,退隐西湖,发挥他在经商方面的才干,成了一代陶朱公。
  虽然,避免流血的方法不是唯一,但也基本类似。除非,那个臣子有着让君王绝对放心的,不可能谋反的忠心,而这忠心又令群王完全相信。而那个君主则真的大度到能相信卧榻之侧安睡之人,不是猛虎,而是门神。这种境界,可遇,不可求。若拿自己的性命来赌,倒底是不值得的。
  推而广之,为什么带兵的将领易被君王猜忌,岳飞如是,史可法如是,文天祥亦如是。他们没有忠心吗?为什么天下人能看到,史官能看到,后世人能看到,唯独帝王看不到?就是因为不放心。这种心理不是谁能克服的,要想解决,必须根除君王心理上的担忧。
  史上也不乏聪明的将军,他们为了换得君王的放心,不惜往自己身上抹黑,要土地的有,要官职的有,要与君王联姻的也有。让君王相信自己就是一个俗人,是低于君王,有求于君王的臣子。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让君王安心。
  我的结论看似奇怪:手握重权,重兵者,不能是清官,更不能是直言犯上者。为了社稷安全,肯损自己的千古之名,成全一世基业,亦有之。
  每一个历史现象,每个段历史故事,都有其背后深刻的心理原因。让君王放下那把高高举起的屠刀,是君王的智慧,也是臣子的智慧。同样,夫妻之间,创业伙伴之间,也存在着同样的原理。
  请君思之,然否?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1: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轻寒一剪梅 于 2016-9-16 01:58 编辑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八讲汉15轻寒一剪梅 作业
作业:简评“高帝与冒顿和亲”对后世的影响。
答:和亲简而言之,就是具有政治目的联姻。有史料记载和亲至少100多次。从西汉初年的汉高祖宗女嫁冒顿单于到清朝时,和亲达到顶峰,仅满清一朝各类联姻就达到2000多次。从历史上看,和亲做为一项政治手段,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的当政者使用,其中有文治武功著称于世的明君圣主,也有亡国罪人。高帝与冒顿和亲则开启和亲这一事件先河的举措。只有梳理历史长河中这些和亲的结局,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和亲这一事件,给后世带来的影响。整理和亲记录表如下:

汉朝
前200年,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前152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前103年,汉武帝宗女解忧公主嫁乌孙王岑陬、翁归靡
前33年,宫女王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十六国
前秦世祖苻坚女嫁仇池首领杨定
前秦高帝苻登妹东平公主嫁西秦高祖乞伏干归
北燕太祖冯跋女乐浪公主嫁柔然可汗郁久闾斛律
后秦高祖姚兴女西平公主嫁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南凉景王秃发傉檀的之女嫁西秦太祖乞伏炽磐
西秦太祖乞伏炽磐女兴平公主嫁北凉太祖沮渠蒙逊
西秦太祖乞伏炽磐女平昌公主嫁北凉太祖沮渠蒙逊太子沮渠兴国
北凉太祖沮渠蒙逊女兴平公主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南北朝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之女始平公主嫁夏帝赫连昌
北魏宗女兰陵公主嫁柔然可汗郁久闾阿那瑰
北周赵王宇文招女千金公主嫁突厥沙钵略可汗
后梁明帝萧岿之女嫁隋文帝杨坚之子杨广
隋朝
隋文帝宗女光化公主嫁吐谷浑可汗世伏、伏允
隋文帝宗女安义公主嫁突厥启民可汗染干
隋文帝宗女义成公主嫁突厥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
隋炀帝宗女信义公主嫁西突厥泥厥处罗可汗
隋炀帝小女(争议)淮南公主嫁突厥突利可汗
唐朝
639年,唐太宗侄女弘化公主(淮阳王李道明的女儿)嫁吐谷浑诺曷钵
641年,唐太宗宗女文成公主嫁吐蕃松赞干布
710年,唐中宗养女金城公主(邠王李守礼的女儿)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717年,唐玄宗宗女永乐公主杨氏(唐太宗孙子李续外孙的女儿)嫁契丹首领李失活、李娑固
717年,唐玄宗外甥女固安公主辛氏嫁奚首领李大酺、李鲁苏
722年,唐玄宗外甥女燕郡公主慕容氏嫁契丹首领李郁于、李吐于
726年,唐玄宗外甥女东光公主韦氏(唐中宗女李季姜的女儿)嫁奚首领李鲁苏
744年,唐玄宗宗女和义公主(告城县令李参之女)嫁宁远国王阿悉烂达干
745年,唐玄宗外孙女静乐公主独孤氏(唐玄宗女信成公主的女儿)嫁契丹王李怀秀
745年,唐玄宗外甥女宜芳公主杨氏(唐中宗女长宁公主的女儿)嫁奚王李延宠
758年,唐肃宗第二女宁国公主嫁回纥英武威远可汗
758年,唐肃宗侄女小宁国公主(荣王李琬之女)嫁回纥英武威远可汗、英义可汗
788年,唐德宗第八女咸安公主嫁回纥武义成功可汗
821年,唐穆宗第四妹太和公主嫁回纥崇德可汗
唐懿宗第二女安化公主嫁南诏王隆舜(彝),未成婚
五代十国
南汉襄帝刘隐女清远公主嫁闽太宗王延钧
西夏
夏毅宗李谅祚与梁皇后之女嫁西蕃大首领董毡之子蔺逋比
辽朝
耶律襄女义成公主嫁夏州都督(西夏太祖)李继迁
 
 
宗女成安公主耶律南仙嫁西夏崇宗李乾顺
元朝
汪古部
阿剌海别吉公主嫁汪古部首领不颜昔班,后嫁其侄镇国与弟孛要合(成吉思汗女,皇女孛儿只斤氏)
忽答迭迷失公主嫁汪古部首领阔里吉思(太子真金女,孛儿只斤氏)
爱牙失里公主嫁汪古部首领阔里吉思(元成宗女,皇女孛儿只斤氏)
回鹘公主嫁汪古部首领孛要合之孙丘邻察(宗王阿只吉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叶绵干真公主嫁汪古部首领术忽难(宗王兀鲁歹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速哥八剌公主嫁汪古部首领马札罕(宗王晃兀帖木儿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竹忽真公主嫁汪古部首领孛要合之孙火思丹(宗王卜罗出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奴伦公主嫁汪古部首领阔里吉思弟阿里八斛(宗王完泽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吉刺实思公主,封赵国公主嫁汪古部首领阿剌忽都(不知)
难公主嫁汪古部首领马札罕(宗王晃兀帖木儿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畏兀儿
也立安敦公主嫁畏兀儿亦都护阿尔忒的斤(成吉思汗女,皇女孛儿只斤氏)
八卜叉公主嫁畏兀儿亦都护纽林的斤(窝阔台孙女,不鲁罕公主妹,孛儿只斤氏)
兀刺真公主嫁畏兀儿亦都护纽林的斤(安西王阿难答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雪雪的斤公主嫁畏兀儿亦都护雪雪的斤(不知)
朵儿只思蛮公主嫁畏兀儿亦都护帖睦尔普化(宗王阔端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高丽
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封安平公主嫁高丽忠烈王(忽必烈女,皇女孛儿只斤氏)
也速真公主嫁高丽忠宣王(不知)
金童公主,封曹国长公主嫁高丽忠肃王(魏王阿不哥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亦怜真班公主,封德宁公主嫁高丽忠惠王(镇西武靖王焦八(搠思班)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宝塔失里公主,封徽懿鲁国大长公主嫁高丽恭愍王(魏王阿不哥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纳论公主,封国公主嫁高丽沈王王皓(梁王松山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吐蕃
门达干公主嫁吐蕃白兰王达尼钦波桑波贝(元成宗姐,孛儿只斤氏)
布达干公主嫁吐蕃白兰王(不知)
清朝
努尔哈赤第三女莽古济嫁蒙古敖汉部长琐木诺杜棱
努尔哈赤养孙女肫哲嫁蒙古科尔沁部台吉博尔济吉特氏奥巴
太宗皇太极第一女固伦公主嫁蒙古敖汉郡王班第
太宗皇太极第二女马喀塔嫁蒙古察哈尔亲王额哲
太宗皇太极第三女延庆公主嫁蒙古科尔沁亲王奇塔特
太宗皇太极第五女阿图嫁蒙古巴林郡王色布腾九
太宗皇太极第八女嫁蒙古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
圣祖康熙帝玄烨第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嫁蒙古巴林郡王乌尔滚
圣祖康熙帝玄烨第五女和硕端静公主嫁蒙古喀尔沁杜棱郡王噶尔臧
圣祖康熙帝玄烨第六女固伦恪靖公主嫁蒙古喀尔喀亲王敦多布多尔济
圣祖康熙帝玄烨第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嫁蒙古科尔沁台吉多尔济
恭亲王常宁第一女固伦纯禧公主嫁蒙古科尔沁台吉班第
怡亲王胤祥第四女和硕和惠公主嫁蒙古喀尔喀亲王丹律多而济之子多尔济塞布腾
庄亲王胤禄第一女和硕端柔公主嫁蒙古科尔沁郡王清齐默特多尔济
高宗乾隆帝弘历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嫁蒙古科尔沁亲王巴布腾巴尔珠尔
仁宗嘉庆帝颙琰第三女庄敬和硕公主嫁蒙古科尔沁亲王索特纳木多布济
仁宗嘉庆帝颙琰第四女庄静固伦公主嫁蒙古土默特贝勒玛尼巴达喇
宣宗道光帝绵宁第四女寿安固伦公主嫁蒙古奈曼部札萨克郡王德穆楚札克布

      
     历来,史学家对待和亲的态度,大体分为如下三种:赞扬,反对,一分为二。赞扬者,认为和亲能带来暂时的或者长久的稳定,对国计民生有益,对统治有利;反对者,认为和亲是屈辱的表现,男儿无能,反牺牲女子换来和平;一分为二者,认为和亲有好有坏,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在我看来,和亲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其一,国力与战况。
      谈和,和亲在什么样的双方实力对比情况下进行的,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效果。西汉初年,高祖被匈奴打得没有还手之力,万般无奈之下,想出的和亲政策,将民女代替亲女远嫁,换得一时的安稳,虽然表面上看,单于成了他的女婿,但实际上,嫁女的同时,还要送上大量财物,相当于变相意义上的服软,如此条件下的和亲是没有尊严可讲的。即便如此,以此换得西汉初年恢复生计的短暂时机,从国家层面上讲,也是值得的。汉武帝期间,也曾和亲,但那时,霍去病,卫青的铁骑踏入匈奴腹地,是将他们打服后再坐下来谈和,这样谈出来的和亲,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尊严的和平。
        落后就要挨打,国力才是公平谈判的硬条件,此理,千古皆然。
        其二、和亲的人。
       纵观和亲的上百位公主。因个人性格不同,遭遇不同,在和亲中所起的作用也相差甚远。有人能将中原的文化带入,将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带过去,甚至将文明礼仪传承过去。有的则自悲自怜,默默消失在史海中,无声无息地长眠于异国他乡。文成公主入藏,王昭君嫁于匈奴,都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带来全新的气象,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
       有历史学家反对个人主义,认为历史的车轮并不是由某个人决定的。但在和亲这件事上,一个和亲公主的素质和心性,真的能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限于古时的礼教,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能如明君出塞般果敢、智慧的公主廖若晨星。也使得和亲大计的成效大打折扣,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其三、达到的效果
       和亲,首先在血缘上,进行了融合,使得华夏民族和外民族从血缘上进一步贴近。从根本上促进了民族的统一。
       其次,文化、经济上的沟通进一步加强,互通有无。
       另外,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过与突厥的和亲,使突厥贵族进入皇族,优待他们,利用他们比较熟悉本民族的优势,给他们封官加爵,从而达到对突厥的统治。
       做为一项国家政策,和亲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是对于远嫁异乡的公主或者宗女来说,则是完全的个人牺牲,不习惯于当地的苦寒,不适应贫困生活,吃不下喝不下,还都在其次。文化的不能融合,才是最致命的。做为儒家教育的传承者,异乡父死嫁子,子亡嫁孙,兄终随弟的风俗,才让她们致命的根源。这些可怜的女人,承受了不应该让她们承受的苦痛,却换不来一点点怜惜,因为在当时的传统中,她们是低贱的,耻辱的。
        和亲的女人们,就是以这样一种既卑微又高贵,既遥远又真实的状态,生存并折磨着。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素材,也成为皇家典籍中一个曾经的存在。
        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
        在和主公主思乡的泪水中,在她们的魂梦中,是否也曾问: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09: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九讲汉15轻寒一剪梅作业


作业:用你观点说说萧规曹随的意义。
答:
  萧规曹随就是“不折腾”。这话,不仅适用于汉初,也适用于当代。
  不变,不动,不改,不折腾。这种看似无为,无能的方法,其实包含着大智慧,大胸襟。
  萧何是谁?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
  观其一生,在汉室兴起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刘邦建国后的第一功臣。月下追韩信,为大军保证后勤供给。他制定汉律,为汉之稳定奠定了基础。为了江山,他不顾及个人情感。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汉初,就是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也是寥寥无几。
  曹参不是萧何的朋友,但他是萧何心灵上的知已。更重要的是,他能看清楚自己的能力、地位。不好大喜功,不贪名逐利。他并不想自己一任上,扬名立万,流芳百世,想的只是怎么给国家带来真正的安宁和发殿。于是,接任后,他原封不动地照搬萧何留下的律典。这种以不变,不动做事的方法,恰好是当时最需要的。
  再看如今,多少人为了一已私利,当官好搞面子工程,各种改革,各种折腾,教育从文化教育到素质教育,现在又一句话兴全国足球;医疗从免费到收费,从改药价到改治疗费用,怎么改结果都没有改;房价从鼓励到限购,从增值税到地产税。如果说,这是改革,是探索,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一方大员的亚洲第一楼,世界第一高之类的形象工程,就不能不说,功利而且愚蠢。
  千秋万代之后,我们可以看得萧规曹随的美名,可否能看到那些急功近利的一时之作呢?既便看到,美之?毁之?
  平生能做一点儿实事,当个清醒的人,足矣!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20: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十讲 汉15轻寒一剪梅 作业:

作业:谈谈你对吕后的评价。
吕后:吕雉,字娥姁,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
先看她的标签:
1、汉高祖刘邦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
2、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
3、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
4、史记中唯一单独做传的女性。
5、唯独两个非帝王而列入本纪的人之一,另一个人是项羽。
6、妒妇的象征,人彘的作者。

       吕雉是一个在历史上浓墨重彩地活过的女人,褒贬不之,功过皆有,如她这般张扬的踩踏在史海中女性,除了武则天,也只有清末那位慈禧了。三个人,有相同之处,也个有特色。都是皇家的媳妇,都是太后临朝。却也无一例外地受到排斥和史学家的打压。唯独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吕后写了本纪,这是帝王才有待遇,写项羽本纪,有情可原,那是楚霸王,而吕后能入本纪,不得不说这是太史公的过人之处了。从这一点上说,武则天和慈禧的史官远不及也。
看待吕后,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其一:刘邦的政治伙伴。
       吕雉的政治眼光和政治决心,从刘邦起事就开始了。赤帝之子怎么来的?因为斩杀了白帝。谁知道那是白帝?因为白帝的母亲哭诉。那时,吕雉随军。别的,不用多说了。她不仅是刘邦的妻子也是刘邦的政治合作伙伴。
      太子位之争,眼见着大势已去,吕雉没有怨天尤人,没有企求刘邦回心转意。她派人请来了商山四皓,为儿子谋得了天下,也为自己换来了后半生的荣华。
       诛杀韩信。一代战神,一方诸候,死于妇人之手。韩信,“三齐王”: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韩信,“顶天立地”于大汉,绝不以“兵器”杀之。吕后便将他吊于钟楼大钟下,头为大钟所罩,脚悬空于地面,无法顶天立地,并使用竹刀杀了他。韩信是汉初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吕雉以其敏锐的政治眼光,看到并做出了选择。
        刘邦不能做的,她能。
        其二:汉初务实的领导者
        汉初,民生凋敝,后吕雉之后很快迎来了文景之治,开启在大汉的全盛时期。稍有常识的人,就应该知道,经济的恢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
        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这样的评价,对于任何君主来说,都是希冀得到的。
        其三:任由感情左右的女人
        吕雉是个女人,而且是个感情会走极端的女人。吕雉嫁刘邦,是下嫁。当时,吕家富有,刘邦贫寒,如此患难夫妻,使得在刘邦称帝后,有了新欢,让她无法接受。于是,出现了威夫人的悲剧。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她无法掌控自己的感情失利,对错是非,无法人在评,她太看重刘邦,而忽略了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
       吕雉是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从她任用自己的家人可以看得出来,她的政权并不稳定,她谁也无法相信,只能依靠刘家的势力,想自己踏实。喜欢谁,相信谁,凭自己的感情来判断。也正是因此,是她首开了外威专政的先河,这个阴影笼罩在千年历史的上空,久久不散。
       其实,很久以来,一直想好好写写吕后,这个女人,在电视屏幕上的形象,总是恶毒的,冷血的,一个典型的从天真少女到恶毒妇人的形象,其实,哪怕在史记中,她也是完整的,立体的,多方位,多侧面的。
       她一直在为自己的行为负着挨骂的职责,却极少有人知道,她曾经做出的贡献,和她,曾经做为一个有才气,有胆量,有担当的女人,努力地活过。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4 09:52 , Processed in 0.0681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