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湘竹

湘竹资治通鉴1-3年级作业

[复制链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09: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年级第十讲作业
1.刘殷主张不要对君王的过失进行劝谏,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误导了那些忠正之士。(? ??_??)?刘殷当丞相时,从不冒犯皇帝违反圣旨,但经常就具体的事情进宫规劝,对刘聪补益很多。汉主刘聪每次与大臣们商议政事,刘殷都不表示什么态度,等大臣们离开,刘殷单独留下,为刘聪对所议铺陈发挥再理出头绪,商讨事宜,刘聪从没有不采纳他的建议的。刘殷常常告诫子孙说:“为君主作事应当务求对君主委婉地劝谏。凡人尚且不能当面斥责他的过错,更何况皇帝呢 ?委婉劝谏的功效,其实与冒犯君主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不明说君主的过失,所以是比较好的方法。”刘殷历任侍中、太保、录尚书等职,并被赐予可以佩剑穿鞋上宫殿、朝见天子不用快步行走、乘车进入宫殿等特权。但是刘殷在公卿大臣中,常常恭顺地带有卑谦礼让的神色,所以处在骄纵横暴的国家,能够保全自己的富贵,不损伤自己的美好声名,以长寿善终。
⊙刘殷被很多人称为贤者。刘殷将其女儿进献给刘聪做皇后,以巩固其受宠地位,因此不足以将其列入正直人士之中。其言曾说:“事君主应当少进谏,平凡之人尚不可当面斥责过错,何况万乘之尊的君主呢?”评论者以此为贤明之言,实则成为阿谀奉承者排挤忠直人士的口实。然而,刘殷虽不足与正直人士相并列,却不可不加辨明。
侍奉父母而少加规劝,是以不忍伤害父子恩情为重。规劝虽不迫切,而娓言缓进。父母虽然专断,也抵挡不住朝夕相处的骨肉亲情,最终必定能够听从。不像君臣之间,不是朝夕相处的。所言尚未谈透,而君主已不愿意听。父母有错,不存在安危存亡决定于倾刻之间的情况,晨有过失而夕改之,等于没有过错。君主掌握着国家和百姓的命运,言出而天下为之震动,行出而大小官员随之皆动,一有失误就会造成九州亿万民众死亡的大祸,如果宛转进言以期改正,待以后采纳所提意见则已悔之晚矣。父母的过失,即使有引导其犯错之人,也不过是淫邪朋友或奴妾而已。其势力不强,人数不盛,其粉饰错误、蛊感人心的智谋,不能凌驾于我之上。用不很明显的语言暗示父母,告知其所未察觉的情况,使那些谄媚之入不能相互勾结,强词狡辩,使我避免受到挫折。倘若君主不善,身边聚集一些善言巧辩、诡僻凶悍之人。他们谎称天人、假借道理与我对抗,忠贞刚正之士必然会忧虑自己不能取胜,所进之言吞吞吐吐,而与之争辩的奸巧之人则声音轰响,从而在气势上被对方所压倒。凡此种种表明,劝谏父母容易,而劝谏君主则难。处在困难境遇,忍气吞声,委曲求全,观察君主的脸色而去猜想、去说话,此为保全官位、得受宠信的便利之计,以此作为小人所行之道当是无疑。更何况如果君臣情投意合,而不会使其离开君主身边。
刘聪凶残暴虐,喜好杀人,刘殷将女儿嫁给刘聪,以此做为保全富贵的计策,从而达到了目的。以献女儿来谀媚夷狄禽兽之心,暂且取誉于天下,此种办法实在乖巧。对此本不足加以深论,然而邪说得以提倡,比如苏轼的谏臣论等,就师从其说而将之称为不循正道以追求功名利禄的办法,如此则君臣之义丧失,而忠奸的界限将会模糊。

2.晋愍帝为什么指挥不动司马睿?
答:①司马睿内部阵营还没有整合好,各地还经常发生反叛之事。这时候他不想北伐,也是有道理的。内部不安稳就对外进攻,是很危险的。②司马睿对北伐热情不高,总想着偏安一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09: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一讲作业

1.总结西晋灭亡的原因。
答:1)、统治集团内部原因?,统治阶层的争权夺利是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西晋没有吸取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王朝统治的教训。诸侯王的力量太大,野心膨胀,导致了最高统治层内争不断,耗费了国家的实力。
2)、晋武帝眼光短浅,立痴傻的太子,听信小人谗言。皇室内部为了争夺王位,削弱了自身的统治力量。
西晋没有正确处理好民族矛盾。各个周遍少数民族长期受到汉族的欺压。民族矛盾导致的冲突最后灭亡了西晋。
3)、西晋统治后没有强力的政策来维护统一。西晋建立之初实行分封以及宗王出镇,导致中央式微,地方军事薄弱,最终灭亡。
2.刘琨为什么难以成势?
答:《晋书》中给予了非常中肯的评价:刘琨善于怀抚,而短于控御。一日之中,虽归者数千,去者亦以相继。然素奢豪,嗜声色,虽暂自矫励,而辄复纵逸。刘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刘琨乃以孤立之身,游于豺狼之窟,欲志之伸也,必不可得;即欲以颈
血溅刘聪、石勒,报晋之宗社也,抑必不能;是以君子深惜其愚也。
太兴元年(318年),段部鲜卑内斗,段末杯击败段匹磾自任单于,并俘虏了刘琨的儿子刘群。刘群得到段末杯的厚待,便给刘琨写密信邀请他共击段匹磾,谁料密信被段匹磾截获。段匹磾虽相信刘琨,但最终还是将刘琨下狱。
刘琨素有名望,拘押期间,远近之人尽皆愤叹。代郡太守辟闾嵩与刘琨部下将领企图反叛段匹磾救出刘琨,因泄密而失败。东晋权臣王敦派人密告段匹磾,让他杀掉刘琨。刘琨听说王敦来使,便对儿子刘遵说:"处仲(王敦)使来而不我告,是杀我也。死生有命,但恨仇耻不雪,无以下见二亲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09: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1.司马睿自己想不想做皇帝?为什么?三年级第二讲
答:司马睿虽出身司马氏,但与正统却离得远。他在众多的王爷里,实在名声不显,地位不高。
永嘉元年司马睿带着一众亡命的士族,到得江东,做他的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军事,镇守建业,他躲过一场浩大的灾劫。
只是,江东土著,根本不买他的账。这也可以理解,西晋晚期,江东经济发达,对于仓皇逃命南下的还要摆谱的众多士族不感冒。何况天下才统一多久?江东的人心根本还没归附呢,现在,这些北方人又想作威作福,谁理呢?其实,东晋立国之初,南方与北方的士族之间的争斗,从来没停过。
愍帝的死并留下诏书,给司马睿的继承合法性,于是刘琨等人很快拥戴。而司马睿假意辞让了,并将周嵩上疏要北伐恢复中原的建议压下,贬职出京,后夺职。之后司马睿即位。从以上分析来看,司马睿有想当皇帝。

2.刘琨未能成功,原因是什么?
答:胡夷族也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而刘琨想以夷制夷的想法,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09: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年级第三讲作业


1.分析东吴灭亡的原因。
答:一、孙权为了抑制东吴世家大族势力,在二宫互争中打击了以吴四姓为首的势力,为东吴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二、防御工事薄弱,没能及时有效的组织反击。武昌到建业一线是主力,建业失去就大局已定。
三、吴江夏太守刘朗、督武昌诸军虞投降。另外,已有败象还不听从张悌的建议,不进兵,造成张悌、孙震、沈莹等七千八百人的牺牲,已经是吴国的主力覆灭。
   孙皓亲近小人,任意地施行刑罚。公元279年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王浚军、杜预等军、王浑等军六路并进。孙皓投降,孙吴灭亡。

2、总结晋武帝执政的得失。
答:
1刚平定吴国,人心躁动,不宜立刻改制度。
2孙秀、孙楷降职
3公平论功行赏,却对上宽松对下严苛。
5管理兵器,职权分开。
6对政事懈怠,让夷狄蠢蠢欲动。
7卖官鬻爵,编谎话自欺欺人。
8不能秉公执法,包庇宠臣,纵容高层官僚贵族。
10误信冯紞排斥张华,排挤齐王
11纵容严重违背礼法的行为,真是昏君。
12猜忌心重,错失齐王担心,
因为提出不同意见就要判罪,晋武帝明显是要借此清除与司马攸亲近的势力。这属于权力斗争,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09: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1.王敦为什么会叛乱?三年级第四讲
王敦与堂弟王导都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当日仍是琅邪王的晋元帝司马睿初镇建康时仍没有威望,江南士族以至平民都无人理会他,王导与王敦则为他建立威望,建立起在南方较安定地方的一个朝廷。王导主掌政策事务,而王敦则掌握军事力量,对东晋建立有极大的贡献,当时的人更称“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氏的地位和影响力。
  但东晋建立后,司马睿希望减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于是提拔刘隗、刁协等其他士族人士,用以制衡王氏势力。司马睿亦忌惮掌握军事大权的王敦,亦疏远了曾经极力扶持自己的王导。同时,王敦亦渐见专擅,如自行选置属下州郡官员,自行加任割据险处的何钦为将军,更意图安插亲信任州刺史。这些事都让司马睿感到厌恶,而王敦亦对司马睿的反抗行为大为不快。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举兵向建康前进,以诛刘隗为名并上奏刘隗的罪状。王敦党羽沈充亦在吴兴举兵响应王敦。
王敦之乱是君弱臣强造成的,其实在初期的时候只不过是为了能够改变朝中大臣和他对立,而国家君主也处处防备与他的这个局面。在当时王敦和王导二人身为开国时期的元老功臣,在朝中的威信几乎比晋成帝还要高,因为那时候晋元帝身上几乎没什么威望,大部分都是王导王敦二人帮助与他,当时他们分别掌握这朝政和军事两个方面。然而随着东晋局面的逐步稳定和发展,晋成帝便不再像从前那样信任他们二人,尤其是对掌握着军事力量的王敦十分忌惮。他也开始提拔向刘隗那样的士族官员,让王敦和他之间的矛盾更加深刻和突出了。


2.如何评价周伯仁这种貌似“作死”的行为?
王敦之乱时,王导领族人跪宫门外求情,而周伯仁出入宫门却对王导的恳求视若不见,但周伯仁冷漠的背后却为好友求情,求得晋元帝的宽恕。当王敦打到建康,询问如何处置周伯仁等名士,心寒的王导不吭声,导致周伯仁被杀。
周伯仁的做派乃是典型的魏晋风骨。知我者,不因我言,而由我心。
 周伯仁是用心去交王导这个朋友的,他以为王导知道他的心;而王导,名为世族豪门之首,却在交朋友的时候,不能交心,只通过外在言行判断敌我。
可怜一代名臣就此妄冤。魏晋风骨不仅仅是清谈与玄学,更重要的是那份浓浓的人文情怀。王导亏欠周伯仁,甚为多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09: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湘竹资治通鉴魏晋班1-3年级作业

三年级第五讲作业


1.分析一下王敦叛乱,为什么没有牵连到王导。
回答:元帝为琅琊王镇江东的时候,中原已经乱了,王氏族迁到江东,已经有把江东当作长远避祸所的打算。王导帮助琅琊王在江东站稳脚跟,赢得江东世家的认可。由琅琊王升任晋王乃至进位晋元帝,王氏联合江东世族,以及当时天下形势,起到了大作用。王家的实力,在当时甚至大到可以选择立哪个皇帝。政权建立之后,形成了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基本架构是,王导在内主政,王敦在外领重兵,可以说,互为犄角,这是个稳定结构,势力很大。
王导的一个族里的兄弟王敦,王敦脾气不太好,一点也没有知识分子的风度。他掌握的是长江流域一带的军政大权,司马睿的两个亲信在都城了闹够了,还不满足,甚至想把手伸到王敦管辖的区域去继续闹事,想要把王敦也排挤出去。王敦最开始觉得不服,准备和皇帝理论理论,结果发现就是司马睿在背后捣鬼,铁了心要和他过不去。王敦顿时就生气了,率领着军队就要去“清君侧”,直冲都城建康。
本来王导的打算是忍着就算了,王导这一下子,王导也坐不住了,你一造反,司马睿还不先把我们在眼皮子底下的人都杀了啊,莫名其妙就成了同伙,这可是掉脑袋的大事情啊。王导吓得就把他们家的子孙都召集起来,洗干净脖子,一块上宫门口跪着请罪,王家人一直跪了好几天,司马睿既不怪罪,也不说赦免。他也很纠结,他知道如果不是王家的帮助,他也做不上这个王位,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只好就先把王家赦免了。王家人的脑袋算是保住了,但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王敦除掉了司马睿的两个手下,就想着干脆把司马睿也拉下马来,换一个听话的皇帝。王导坚决不答应,王敦知道没有王导的配合,他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就气冲冲的回了老家,但是他纵容手下做了很多坏事,连自己的亲戚都看不下去了。司马睿这样一惊吓,年底居然就死了,他的儿子接任了他的位置。王敦的心思又活了,他感觉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准备趁新皇帝的屁股还没热就把他废了。王敦先是逼迫皇帝给他封了一大堆花里胡哨的头衔,又排除异己,横行霸道。
王敦的直系亲属不想被他牵连,就悄悄把他的计划告诉了王导。王导可不想受他的牵连,马上就发布声明,和叛臣王敦断绝关系,坚决拥护皇帝对他做出任何处罚。324年的时候,王敦也病倒了,皇帝一边打听消息,一边准备发动战争。王敦自己病得很严重,就让哥哥做元帅。王导听说王敦病得很重,就直接替他办丧事,原本想要投靠王敦的人及时和他划清了界限,皇帝的支持者立刻就受到鼓舞,连连胜利,竟然就把王敦气死了。王敦死了,他的哥哥和侄子都被王家人抓住并杀害了。王敦的叛乱终止了,很多人还因此升了官,这在亲族株连的时代是很难出现的。
2.总结庾亮的失误。
回答:庾亮姿容俊美,善谈玄理,举止严肃遵礼。早年被琅邪王司马睿召为西曹掾,先后任丞相参军、中书郎等职,颇受器重。其妹庾文君又嫁世子司马绍(晋明帝)为妃,他与司马绍也结为布衣之交。王敦之乱时,以左卫将军协同诸将平叛。

司马绍驾崩后,庾太后临朝,庾亮名义上与王导等人共同辅政,实则拥有决断政事之权。他执政后,一反王导的宽和,依法断事,又杀南顿王司马宗等宗室,因而大失人心。后执意征流民帅苏峻入京,造成了苏峻之乱。京师陷落后,庾亮逃奔寻阳,与江州刺史温峤共推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平定了动乱。乱事平定后,庾亮出镇豫州。陶侃死后,又代其为征西将军,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都督七州诸军事。

咸康五年(339年),庾亮部署诸将,意图北伐,但遭朝臣反对。不久,重镇邾城失陷,致使北伐遇挫。庾亮忧闷成疾,终于咸康六年(340年)逝世,年五十二。获赠太尉,谥号"文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09: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1.张骏该不该趁刘曜东进袭击长安,说一下你的看法。三年级第六讲作业
答:张骏整备军队,想乘虚偷袭长安。理曹郎中索询劝谏说:“刘曜虽然东征,他儿子刘胤防守长安,不能轻视。即使小有所获,但如果刘曜放弃对东方的图谋,回军与我方较量,祸难临头的时候就难以预测了。”张骏这才罢休。如果张骏趁机偷袭,能否占领关中,这个不好说。有可能一举灭了刘曜,拿下北方的一半江山。这样一来,占据了关中的张骏就拥有了地利优势,南结东晋,东出蚕食石勒,说不定能一统天下。也有可能长安久攻不下,被刘曜回兵击败,刘曜趁势西进,灭了张骏。
2.石勒在对待儿子们的问题上,有哪些考虑不周的地方。
答:后赵的群臣请求后赵王石勒即帝位,石勒便号称大赵天王,行施皇帝的事务。又立妃子刘氏为王后,世子石弘为太子。任儿子石宏为骠骑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大单于,封为秦王;石斌为左卫将军,封为太原王;石恢为辅国将军,封为南阳王。任中山公石虎为太尉、尚书令,进升爵位为王;任石虎的儿子石邃为冀州刺史,封为齐王;石宣为左将军;石挺为侍中,封为梁王。又封石生为河东王,封石堪为彭城王。让左长史郭敖任尚书左仆射,右长史程遐任右仆射、兼领吏部尚书。左司马夔安、右司马郭殷、从事中郎李凤、前郎中令裴宪,都任为尚书;参军事徐光为中书令、领秘书监。其余的文武官员,拜官封爵各有差等。
?ω?石勒能有江山,石虎出力最大,但石勒在封赏时,却把石虎排在很多儿子之后,石虎能甘心吗?此乃考虑不周也!
     中山公石虎发怒,私下对齐王石邃说:“主上自从建都襄国以来,端身拱手,坐享其成,靠着我身当箭石,冲锋陷阵。二十多年来,在南方擒获刘岳,在北方赶跑索头,向东平定齐、鲁之地,向西平定秦州、雍州,攻克十三座州郡。成就大赵功业的是我,大单于的称号应当授予我,现在却给了奴婢所生的黄吻小儿,想起来令人气愤,寝食难安!等到主上驾崩之后,我不会再让他活命。”这不,怨恨在石虎心里埋下了。
石弘喜好写文章,为人亲近敬礼儒雅之士。石勒对徐光说:“石弘和悦安闲,全然不像将军世家的儿子。”徐光说:“汉高祖靠马上的功绩夺取天下,汉文帝凭仗沉静无为巩固天下,圣人的后代,必定有使凶暴之徒化为善,因而可以废除刑戮的人,这是上天的规律。”石勒十分高兴。徐光趁势劝说他:“皇太子仁孝温恭,而中山公却雄暴多诈,陛下一旦辞世,我怕国家就不是太子所能据有的了。应该逐渐减少中山公的权势,让太子早些参与国政。”石勒心中同意,但未能照办。
石虎桀骜不驯,将来必定危害太子的地位。看石勒对太子的态度,他应该是盼着石虎今后能上位吧。对可能发生的手足相残不管不问,石勒也够冷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09: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级第七讲作业
分析一下石勒和李雄在立储方面存在哪些失误。
答:石勒在称帝时立了儿子石弘为皇太子,但因石弘爱好文章,对儒士亲敬,并没有石勒的强悍。然而当时任太尉、尚书令石虎因为战功显赫,掌有重兵和实权,徐光和程遐都认为一旦石勒去世,石弘都不能驾驭石虎;同时又因石虎怨恨二人,令二人担心一但石虎夺权会诛灭二人及其宗族,于是多次向石勒进言,要求强化太子权力,让太子亲近朝政,并削弱石虎权力。可石勒听罢,未做表态。石勒知道石虎的不满,允诺皇宫建成后,会为他建设新府第,以此作安抚。但其实石虎自太和三年(330年)石勒称天王时将大单于位封给石宏,就十分不满;对于咸和元年石勒让石弘驻镇邺城和修建邺城三台时,逼迁其家室,亦怀恨在心。
      石勒于建平四年(333年)患病,石虎入侍并诏不许亲戚大臣见石勒,令无人知道石勒的病况。后又矫诏召命石勒用以防备石虎而出为外藩的秦王石宏及彭城王石堪到襄国,将他们留在襄国,即使石勒知道后立刻命二人回到驻地,石虎仍然不让他们回去,更骗石勒说二人已在归途上。七月戊辰日,石勒逝世。
        然而杀伐一生的石勒,却在自家人身上栽了跟头--侄子石虎跋扈凶残,石勒虽看到隐患,却未能妥善解决,致使石勒去世后石虎篡权。而此番内耗,也把后赵的国祚拖入了倒计时。
成武帝李雄,少年时以刚烈气概闻名,常常在乡里间周旋,有见识的人士都很器重他。但李雄晚年在立储上出了问题,他自己有十几个儿子,却念着当年大哥李荡的恩情,执意立侄子李班为太子,给之后的内乱埋下了伏笔。李雄去世后,李班继位,但李雄的丧事都还没办完,他就被李雄的儿子李越刺杀于李雄灵前,李雄另一个儿子李期被拥立为君,李越为相国,封建宁王,原来的建宁王李寿则改封汉王。
    李寿威名远扬,自然跟李越起了冲突,一山不容二虎,两人的争斗愈演愈烈,李寿也很担心,毕竟从关系算,李越是李期的亲兄弟兼上位功臣,他李寿不过是李期的堂叔罢了,所以他连朝会都很少参加,生怕一离开军队就被人做掉。后来李寿听从龚壮等的建议,率军袭击成都。李期和李越几乎是一触即溃。战后,李寿废掉李期,又杀尽李雄诸子,自己在成都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09: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1.评价一下王导这个人。 三年级第八讲作业
答: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与琅邪王(晋元帝)司马睿友善,后与族兄弟王旷、王敦等建议其移镇建邺(帝都),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共同扶佐司马睿,使之于乱世建国,成为东晋开国皇帝。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可以说,没有他和他的家族的话,晋朝早就在晋怀帝被杀的那一刻就终结了。因为他的聪明才智,琅琊王得以成为晋朝的皇帝。拥立元帝,建立东晋,王导是有功的。
  王导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是善于调剂新来的北方士族和旧居的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使得流亡士族在王导率领下逐渐趋于稳定。王导调剂南北士族矛盾,争取相对平衡的关键,在于分别给他盯以经济利益。 他还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东晋政权说来,是安置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也起了一定的开垦,发展了经济。王导在政治上的另一项措施是“维系伦纪,义固君臣”,也就是调剂王氏势力和司马氏势力的矛盾。王导为政的措施之三,是“清静为政”,即用“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方法,来处理东晋统治集团和广大民众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在有势力的大族相互牵制下,以民众为牺牲,对于这些大族和代表他们利益的官吏压迫百姓的行径,不加干涉。
     除了政事以外,王导对于教育事业是关心的。当时军旅不息,学校未修。他曾上书元帝,提出“尊道而贵士”,“先教而后战”…主张“择朝之弟”入学,“选明傅修礼之士”为师,“经纶稽古,建明学业,以训后生”。当然,王导重视教育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
    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心有测隐仁爱之心,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
   至于北伐恢复中原,虽然当时有祖逖等名将积极主张,而且祖逖曾率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屡次击败石勒军,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但祖逖后来并未得到王导和晋元帝的支持和信用,以致忧愤而终。这不能不说是王导政治思想的一个消极方面。
2.东晋北伐的时机是什么?
答:东晋建立之后,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最主要的数祖逖和桓温。
     首先北伐的是东晋名将祖逖。祖逖采取灵活策略,招抚坞壁,屡破石勒,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当祖逖练兵积谷,为进取河北做准备时,晋元帝司马睿担心祖逖的发展对他不利,遂任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北方六州军事,节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无成,忧愤成疾,死于军中。因为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和信任,耽误了北伐的好时机。
      永和元年,东晋王朝任命桓温为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兵权。永和三年(347年),桓温灭了氐人李氏的汉国,平定蜀地,声威大振。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首次北伐前秦,他亲率步骑四万余人,连破氐族苻健军,直抵霸上(今陕西长安东)。永和十二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收复洛阳。第三次北伐是在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人大败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骑兵的追击,死伤三万人。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废帝奕为东海王(即海西公),改立简文帝,自己则以大司马镇姑孰专擅朝政,不久病死。
   纵观东晋王朝,虽曾屡屡兴师北伐,然北伐之军每每功败垂成,始终未能恢复中原、完成一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朝廷多方牵制。其次,东晋的世族又多苟且偷安。当时皇室和南来之北方世族均把江南当作人间乐土,醉生梦死,贪图苟安,胸无大志。结果没有把握好北伐的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09: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级第九讲

1答:成汉

成汉(304——349)是十六国之一。 西晋末年,天灾人祸横行,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率领难民起兵反晋。297年,李特率领关中流民团南下汉中。302年,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第二年定年号建初,率军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罗尚拒守,李特败亡。其弟李流继续统领流民作战,次年病死。 之后李特之子李雄成为首领,于304年攻下成都,称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 334年,李雄病死,遗命其兄之子李班继位,数月后李雄之子李期杀李班自立。338年,李骧之子李寿又杀了李期自立为帝。李寿生活奢侈荒淫,人民受到严酷的徭役压迫。李寿死后,其子李势继位,大肆杀伐,国势更加衰弱。 347年,东晋桓温率兵入蜀,李势投降,两年后其残余力量也被东晋彻底消灭。

叶落评论道:《晋书》说李特性格凶狡,一代枭雄,在剑门叹息蜀汉之失,有志于天下。趁着晋室顾不着他,率领流民,吞并蜀地,汉中,蚕食巴郡,梁州,没人抵挡他们。可以说是皇室无道,以至于末败至此!仲儁天资英武,终成霸业。追寻刘备的足迹,立足公孙述的故地,轻徭薄赋,忍辱负重,可称得上是孙权第二。如果他以亲子相继,国家定会很安定。但他缺乏远略,因爱传国给侄子。结果导致国家混乱,虽可说是天不佑己,但主要还是谋划不够。李班因宽厚博爱遭灾,李期以暴戾至祸,殊途同归,一个下场。李寿穷兵黩武,还能善终,真是运气!李势继位,不改乱政,敢于与大国抗衡。
       成汉立朝短短43年,雄在位就有三十一年,即便如此,朝中无仪品,滥封爵,吏无禄秩,取给于民。军无部队,号令不肃,此皆为其短也。在无内乱的情况下,已有如此短板,国无秩序,自然也留不住人才。李特立李班为储后,就开启了内乱的序幕:雄立班,期杀班而立帝,寿废期而称帝,尽诛雄诸子。寿子势又立帝,成汉根基不深,加之这种种自乱,灭亡当成定势。

2答: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为了躲避战火,大量北方士族、士大夫及平民百姓都背井离乡逃往南方,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衣冠南渡”。

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曜率军攻破长安,西晋灭亡。次年,已提前“南渡”到建邺(今南京)的原西晋琅琊王司马睿宣布登基称帝,改元建武。历史上将这个由司马睿在南方建立的政权称之为东晋。

东晋国祚共延续了一百零三年,与其处于同一时代的则是占据中原地区的十六国政权。同“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十六国相比,东晋政权较为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分裂。然而令人颇感不解的是,尽管中原地区的诸多政权相互厮杀,乱成了“一锅粥”,可是东晋统治者却并没有把握好机会收复中原故土,期间虽然组织过几次北伐,但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那么问题来了,东晋为什么无法统一全国呢?

东晋立国之初的统治阶层多数都是从北方“南渡”而来,在南方的大家族眼中,包括皇帝司马睿在内的这些北方人都是不怀好意的“入侵者”,因此统治阶层在当时的南方受到敌意是可想而知的。最终,丞相王导代表北方移民集团以高官和爵位作为条件,成功说服了大多数有影响力的南方家族支持新政权。在这些根基深厚的大家族带动下,其他南方精英也随之迎合,东晋政权这才在南方站稳了脚跟。

然而,对东晋统治者而言,与南方大家族和解只是千难万险中的第一关。公元322年,控制着长江中游地区的王敦(王导堂兄)发动叛乱,并率军进入都城,掌控了朝廷。两年后,王敦病死,司马家族这才重掌皇权。

公元327年,负责防卫淮河一线的东晋将领苏峻起兵反叛,并一度占领都城,控制朝廷。后来在名将陶侃的讨伐下,苏峻兵败被杀。陶侃因在平叛中的卓越表现而位极人臣,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的实际控制人。

公元347年,军事家族出身的桓温率军溯江而上攻灭了占据蜀地的成汉政权,这场胜利给桓温带来了超乎寻常的声望。在此后二十多年时间里,桓温掌控了南方的政治。

从上面这几起事件中可以看出,司马家族虽然在名义上是东晋的最高统治者,但军事集团将领却在朝廷中拥有非常强势的话语权,皇帝在很多时候反而成了弱势的一方。

桓温掌权后,东晋进入了相对的稳定时期,此时朝廷内部开始有人提议收复北方中原故土。然而,这项提议却引起了很大争论。首先,原来从北方“衣冠南渡”的世家大族都已经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他们生活在南方舒适的庄园里,并在朝廷中担任清闲的要职。对于这些“官二代”、“官三代”而言,所谓的中原故土只是一个书本上的概念,并不存在什么乡土情结,因此是否要以举国之力开展北伐是一件需要商榷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支持北伐必然要授予以桓温为首的军事集团将领们更大权力,一旦北伐成功,桓温等人的威望就要凌驾于皇权之上,重新统一全国对现在的朝廷来说意味着灾难。而即便北伐失败,掌握着“刀把子”的将领们也存在发动叛乱建立军事王朝的隐患。因此,从皇帝到朝廷上的绝大多数文官,都是北伐收复中原这项提议的强烈反对者。

事实上,大家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桓温在执掌大权后,便对北伐之事表现地过分热情。以他当时的名望、地位,如果再加上一场定鼎乾坤的大胜,恐怕就没人可以阻挡他的称霸之路了。朝廷知道桓温的心思,但也不敢强加阻挠,于是就采取了拖延的态度。

后来,桓温还是以自己的权势力排众议,先后发动了三次北伐战争。然而由于东晋内部没有形成共识,因此北伐军队的实力大打折扣,三次北伐皆未达到预期目的,桓温的声望也因此受损,其夺取帝位的野心终究没能实现。

从桓温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在北方十六国大乱斗期间,东晋统一全国并非是没机会、也不是没实力,而是朝廷中除了军事集团之外,没人愿意北伐,也没人支持北伐。如果收复中原故土的代价是江山易主,那对东晋统治阶层而言,统一全国又有什么意义呢?


东晋时期的北伐战争虽然比较多,但是几乎每次都是以失败做为结局的,始终都不能够恢复中原地区的领土。尽管如此东晋北伐比较有名的还是有一些的,例如桓温北伐、殷浩北伐、谢安北伐、刘裕北伐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在历史上比较重要的战役,同时也是东晋北伐中比较有名的。在这所有的北伐战争中说起来还是刘裕得到的成果最为成功和巨大。就拿其中的桓温北伐来说,当时姚襄一直和洛阳的周成作战,后来还曾经想要归降,但是却被周成拒绝了,而周成在向桓温归降之后还是被他吞并了势力,其实说到底这些目的还只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而已。

东晋政治始终没能形成一个名实相符的【集权中心】,也即:皇帝名分与实际权柄始终是分离的。这种名实不合的不稳定态,被田余庆先生概括为【东晋门阀政治】、【皇权政治的变态】。我们既可以把东晋政治视为魏晋皇权彻底崩解以后的“旧制度末世”,也可以把东晋政治视为南朝皇权孕育中的“新制度前传”,总之,【东晋政治】是一个“名实不合”的不稳定时代。

除了东晋内部的因素,北方间歇性诞生后赵、前秦两大黄河流域强权,且前赵、前燕、后秦、北魏均是军事实力不弱的政权,他们的存在也使得东晋很难获得可以大踏步北伐的窗口期,再加上东晋自身的持续内耗,即便有窗口期也很难充分把握。

综上所述,当权者北伐也只是为了扩大实力以博更多的利益,统治者南北士族更是各个角逐利益最大化,无人真正把老百姓的死活当成重中之重,所以,东晋朝廷对收复失地不感兴趣,令天下元元生灵涂炭,真是宁为太平狗,不做乱世人。悲乎矣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5:31 , Processed in 0.0655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