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云儿一片云

云儿一片云资治通鉴一年级-五年级作业

[复制链接]

150

主题

950

帖子

110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21: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魏晋班二年级第十讲作业
1.刘殷主张不要对君王的过失进行劝谏,对不对?为什么?
答:这样做是对的。刘殷为宰相的时候,从来不会做当面冒犯皇帝、违背圣旨的事情。但会循着事情的进展提出建议,往往对事情的促进很有补益和帮助。刘殷常常告诫子孙:“奉侍君主务必要委婉而和气的劝告。普通人尚不可以当面训斥他的过错,更何况万乘之君呢!委婉的劝谏,不但不会当面冒犯君主的脸面,更关键在于不彰显君主的过错,所以是最好的方法。”在当时这种不民主的封建社会,刘殷的做法是可取的,能对君王的过失进行劝谏,并且不被穿小鞋,需要有好的制度来保证,否则君王不听你的劝,你还被君王杀了头,得不偿失,所以他的应为是可取的。
2.晋愍帝为什么指挥不动司马睿?
答:司马睿渡江之后,他在建康建立了实际上的独立政权,实现了偏安江左的规划,但是并不稳固,需要加强内部建设,保存实力。他在江南尚未立稳脚跟,对北伐能否成功更是怀疑,所以很现实地选择了保存江南政权的策略,对北伐态度极其冷漠。当时南方开发程度较低,也没有足够人力物力支持北伐。二是晋愍帝威望不够,司马睿野心勃勃,自然不服晋愍帝。所以不肯听晋愍帝的指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950

帖子

110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21: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一讲作业
1.总结西晋灭亡的原因。
答:统治集团内部原因,统治阶层的争权夺利是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西晋没有吸取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王朝统治的教训。诸侯王的力量太大,野心膨胀,导致了最高统治层内争不断,耗费了国家的实力。
晋武帝眼光短浅,立痴傻的太子,听信小人谗言。皇室内部为了争夺王位,削弱了自身的统治力量。
西晋没有正确处理好民族矛盾。各个周遍少数民族长期受到汉族的欺压。民族矛盾导致的冲突最后灭亡了西晋。
西晋统治后没有强力的政策来维护统一。西晋建立之初实行分封以及宗王出镇,导致中央式微,地方军事薄弱,最终灭亡。
总之,晋朝是一个统一王朝,随着内乱与昏君听信谗言不明智的立傻儿子为太子,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愚蠢而无法挽回局面的衰败历程,君主昏庸腐败臣子不明奸邪,官位选拔的弊端,这样一个朝代迎接他的只是在等待一个灭亡契机的到来!
2.刘琨为什么难以成势?
答:刘琨只是临危受命,勉为其难不得不从的接受了这份送死的差事,无兵无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势下,刘琨也演绎了自己生命光辉的一笔,有才能也有坚定不屈的信念。但是人生如棋,一招期错满盘皆输,在建兴四年(316年)其一意孤行不听姬澹劝阻全军尽出,中伏大败,丢失并州的转折点,一步步的走向的含冤而亡的地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950

帖子

110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21: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二讲作业
1.司马睿自己想不想做皇帝?为什么?
答:首先,西晋的皇帝下场都挺惨。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之后五胡之乱,更是让西晋政权分崩离析。司马睿接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他又何德何能,能把这一副烂到底的牌打好?
其次,司马睿的影响力不够。司马睿虽出身司马氏,但与正统却离得远。他在众多的王爷里,实在名声不显,地位不高,要说扯旗一呼,会有多少人支持他当皇帝?所以他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实力不足。司马睿虽然坐上了皇帝宝座,但其实是很不开心的。他的宝座没有什么根基,得来虽不容易,却也不牢。
2.刘琨未能成功,原因是什么?
答:刘琨作为历史人物,在今人中知名度不高,甚至远不如同为“闻鸡起舞”主人公的祖逖,然而其却是五胡乱华时期,北方少见的忠于晋室的汉族抵抗脊梁,是影响北方乱局中的响当当的领袖,在两晋普遍的迂腐、荒唐、软弱的贵族群体中是少见的硬气、有担当的男儿,然而其人作为领导人,无论运气还是才能都有所不足,数次犯重大决策错误,出任并州刺史时,刘琨和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猗卢结为兄弟。刘琨吸引了许多志愿抗击匈奴、羯人的志士,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也使不少人离去。后来丢掉了千辛万苦经营起来的根据地,流亡到段部鲜卑,最后不幸卷入段部内乱丧身。刘琨作为晋朝将领,没有组织起自己的部队,却想依靠外族来攻打外族这是行不通的,也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950

帖子

110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21: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3讲作业
1.评论一下祖逖这个人。
答:祖逖(266年-321年), 字士稚。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东晋北伐大将。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后因朝廷内乱,北伐失败。逖少轻财好侠,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曾为齐王冏大司马掾,累官太子中舍人,东海王司马越任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母丧不赴。永嘉五年(311)匈奴族刘曜率汉军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中原大乱,祖逖率亲邻几百家避难南下,甘苦与共,被推为流徒的首领——行主。至泗口(今江苏清江北),镇东大将军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不久征为军咨祭酒,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上书司马睿,力请北伐。建兴元年(313),司马睿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予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作为北伐物资,由其自募战士,自造兵器。他带着随他南下的部曲百余家北渡长江,中流击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至淮阴后,一面冶铸兵器。一面招募流散,得两千多人,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当时,河南坞主各拥部曲自重,相互攻击,依违于石勒和晋朝之间,他派人招抚,共御石勒,进克谯城(今安徽亳州)。蓬陂坞主陈川势力较大,大掠豫州诸郡,被祖逖设伏击溃,将所掠子女财物各归原主,深得民心。陈川投石勒,祖逖率军伐陈,勒遣石虎领兵五万救援,祖逖数以奇兵击退进犯。石勒统治的镇戍多归附祖逖,北方晋室将领李矩、郭默、上官巳、赵固等也愿听从指挥,九年即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土地。祖逖军纪严明;自奉俭约,不畜资产,劝督农桑,发展生产,深得百姓爱戴。历经丧乱的中原父老说:“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黄河北岸坞壁群众向祖逖密报石勒的活动,迫使不敢南犯。石勒遣书求互市,他虽不答,却任凭通商贸易,收利十倍。正当他营缮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秣马厉兵,积蓄力量,准备向北岸推进时,东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太兴四年(321),晋元帝司马睿派遣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以监督祖逖。祖逖忧虑王敦和东晋政权对立,内乱爆发,北伐难成,当年,忧愤死于雍丘。他收复的土地又被石勒攻占。
2.王导应该怎样处理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的关系。
答:王导如为正真之士,当让国家利益高于家族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即便平时不兼顾,大义,大是大非面前,国家利益重于一切。不攀附不纵容家族,行逆之时不得包庇,也算是为家族的繁衍作长远着想,否则,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后帝因敦故,并疏忌导。周嵩上疏,以为:导忠素竭诚,辅成大业,不宜听孤臣之言,惑疑似之说,放逐旧德,以佞伍贤,亏既往之恩,招将来之患。"帝颇感寤,导由是得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950

帖子

110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21: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四讲作业
1.王敦为什么会叛乱?
答:王敦之乱是东晋初年发生的一场动乱,爆发于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结束于明帝太宁二年(324年)。王敦与堂弟王导都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司马睿初镇建康时没有威望,江南士族以至平民都无人理会他,王导与王敦则为他建立威望,建立起在南方较安定地方的一个朝廷。王导主掌政策事务,而王敦则掌握军事力量,对东晋建立有极大的贡献,当时的人更称“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氏的地位和影响力之大。但东晋建立后,司马睿希望减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于是提拔刘隗、刁协等其他士族人士,用以制衡王氏势力。司马睿亦忌惮掌握军事大权的王敦,亦疏远了曾经极力扶持自己的王导。因而王敦发动了叛乱,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并击败朝廷军队。后自任丞相,诛杀周顗等人,并在武昌遥控朝廷。晋元帝死后,明帝继位,王敦意图夺位,但明帝已准备反击王敦。同时王敦亦患病,面对明帝的讨伐,只得由兄长王含与部下将领钱凤等领军与朝廷军队作战,但最终失败。王敦亦在战事期间病逝。
2.如何评价周伯仁这种貌似“作死”的行为?
答:千古名句: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就是指周伯仁与王导这件事。王导和王敦为东晋的建立立下不世之功。但东晋建立后,王导与堂兄王敦一文一武、一内一外,独霸朝政,构成“王与马,共世界”的格局。 王敦手握重兵,骄横跋扈,有赶过皇帝的势头,被晋元帝司马睿猜忌,成心削弱他的兵权。王敦闻讯,先下手为强,赫然从荆州起兵,欲以“清君侧”为名,肃除刘隗、刁协等异己,节制皇帝。 王敦此举已然是谋逆灭族的大罪,天然祸及王导。事前王导在首都建邺为官,一家长幼都在司马睿手里捏着,为保全家生命,王导主动进宫请罪,暗示与王敦划清边界,欲望获得皇帝的宽宥。就在此时,朝中素驰名望,与王导也很有友情的周顗周伯仁也进宫面圣。周顗脾气内敛,不喜措辞,常日以孤高萧洒、嗜酒放浪驰名。王导此时心中忐忑,不知是福是祸,又见不到皇帝的面,目击石友周顗来了,仿佛仿佛抓住救命稻草,便急速向周顗求援,欲望他能在皇帝面前为本身求情。 周顗微一摇头,一言不发,进宫去了。进宫后,周顗先说完私事,再跪下向司马睿求情,愿以本身全家生命为王导担保。司马睿也不想杀王导,又留周顗在宫里陪下棋喝酒,不觉便至深夜。王导还在宫外跪着,比及深夜也不见周顗出来,不知结果若何,不免提心吊胆。十分艰辛周顗出来了,王导赶忙拉住他衣袖,询问他可否求情。不虞周顗却喝醉了,因而拱了拱手便径直去了。王导便觉得周顗没有求情,立时心生仇恨。不久,司马睿赦免了王导一家,还加以重用,捡回一条命的王导觉得这是皇帝的恩义,却对周顗的无情无义心生不满,他不知恰是周顗为他求情,才让司马睿下决计赦免本身一家。但由于周顗没有对王导说清缘由,造成了王导的误会。后来,王敦仰仗残兵败将,竟一路所向披靡,攻入京城,节制了皇帝与朝廷,诛杀了异己。在鞠问周顗时,王敦照样很在乎周伯仁的名望,未敢草率杀他。因而便找堂弟王导商讨,对周顗是杀是留。 王导对周顗因误会而心有怨恨,心想:我落难时你不曾为我求情,我又何必为你出头?他倒也不是掉势便猖狂的小人,并没有乘机说周顗坏话,只是哼了一声,然后三缄其口。王敦见王导这个立场,回头便将周顗杀了。后来王导做了宰相,在查阅奏章时,看到了之前周顗写的谏书,才知周顗切当曾为他辩白求情,还拿一家长幼生命为本身担保。只是周顗施恩不望报,没有对他表露邀功罢了。关于王敦要杀周顗时,王导的沉默,周顗也未做任何表态,只是付之一笑。 想到对友的曲解、关键时落井下石的沉默,王导有很深的负罪感涌上心头,愧对良朋!深受熬煎,最后郁郁而终。所以有的事情不能想当然,该讲清楚还是要讲明白,否则后悔来不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950

帖子

110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23: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五讲作业

1.分析一下王敦叛乱,为什么没有牵连到王导。
答:王导帮助琅琊王在江东站稳脚跟,赢得江东世家的认可。由琅琊王升任晋王乃至进位晋元帝,王氏联合江东世族,以及当时天下形势,起到了大作用。王家的实力,在当时甚至大到可以选择立哪个皇帝。政权建立之后,形成了所谓王与马共天下。
王导的一个族里的兄弟王敦,王敦脾气不太好,一点也没有知识分子的风度。他掌握的是长江流域一带的军政大权,司马睿的两个亲信在都城了闹够了,还不满足,甚至想把手伸到王敦管辖的区域去继续闹事,想要把王敦也排挤出去。王敦最开始觉得不服,准备和皇帝理论理论,结果发现就是司马睿在背后捣鬼,铁了心要和他过不去。王敦顿时就生气了,率领着军队就要去“清君侧”,直冲都城建康。
王导吓得就把他们家的子孙都召集起来,洗干净脖子,一块上宫门口跪着请罪,王家人一直跪了好几天,司马睿既不怪罪,也不说赦免。他也很纠结,他知道如果不是王家的帮助,他也做不上这个王位,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只好就先把王家赦免了。王家人的脑袋算是保住了,但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王敦除掉了司马睿的两个手下,就想着干脆把司马睿也拉下马来,换一个听话的皇帝。王导坚决不答应,王敦知道没有王导的配合,他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就气冲冲的回了老家,但是他纵容手下做了很多坏事,连自己的亲戚都看不下去了。司马睿这样一惊吓,年底居然就死了,他的儿子接任了他的位置。王敦的心思又活了,他感觉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准备趁新皇帝的屁股还没热就把他废了。王敦先是逼迫皇帝给他封了一大堆花里胡哨的头衔,又排除异己,横行霸道。
王敦的直系亲属不想被他牵连,就悄悄把他的计划告诉了王导。王导可不想受他的牵连,马上就发布声明,和叛臣王敦断绝关系,坚决拥护皇帝对他做出任何处罚。324年的时候,王敦也病倒了,皇帝一边打听消息,一边准备发动战争。王敦自己病得很严重,就让哥哥做元帅。王导听说王敦病得很重,就直接替他办丧事,原本想要投靠王敦的人及时和他划清了界限,皇帝的支持者立刻就受到鼓舞,连连胜利,竟然就把王敦气死了。王敦死了,他的哥哥和侄子都被王家人抓住并杀害了。王敦的叛乱终止了,很多人还因此升了官,这在亲族株连的时代是很难出现的。
2.总结庾亮的失误。
答:庾亮姿容俊美,善谈玄理,举止严肃遵礼。早年被琅邪王司马睿召为西曹掾,先后任丞相参军、中书郎等职,颇受器重。其妹庾文君又嫁世子司马绍(晋明帝)为妃,他与司马绍也结为布衣之交。王敦之乱时,以左卫将军协同诸将平叛。

司马绍驾崩后,庾太后临朝,庾亮名义上与王导等人共同辅政,实则拥有决断政事之权。他执政后,一反王导的宽和,依法断事,又杀南顿王司马宗等宗室,因而大失人心。后执意征流民帅苏峻入京,造成了苏峻之乱。京师陷落后,庾亮逃奔寻阳,与江州刺史温峤共推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平定了动乱。乱事平定后,庾亮出镇豫州。陶侃死后,又代其为征西将军,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都督七州诸军事。
咸康五年(339年),庾亮部署诸将,意图北伐,但遭朝臣反对。不久,重镇邾城失陷,致使北伐遇挫。庾亮忧闷成疾,终于咸康六年(340年)逝世,年五十二。获赠太尉,谥号"文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950

帖子

110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23: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作业
1.张骏该不该趁刘曜东进袭击长安,说一下你的看法。
答:咸和初年,张骏派武威太守窦涛、金城太守张阆、武兴太守辛岩、扬烈将军宋辑等率军东与韩璞会合,进攻讨伐秦州诸郡。刘曜派其部将刘胤前来抵御,在狄道城驻军集结。
刘胤率领三千骑兵,在沃干岭袭击辛岩,将其击败,韩璞军崩溃,死者两万多人。
刘曜此时东征讨石生,长安空虚。大肆阅兵练武,将要袭击秦、雍,理曹郎中索询劝谏说:“刘曜虽然东征,刘胤还留守根据地。道路险阻遥远,很容易防守。刘胤如果依靠氐、羌轻骑抵御我军,那么他横冲直撞很难预料;如果敌军停止东面战事来拒战,那么将不断地进犯我们。近年来频繁出战,兵马在近郊出现,外面有饥弱之民,内部的资财又消耗空虚,这难道是殿下所谓的爱民如子吗?”张骏说:“总是担心忠言不进,当面听从背后违反,我的政教有过失却没有匡正我的人。卿尽忠言规劝,深深地符合孤的心愿。”用羊酒向他表示敬意。张俊如果此时进攻有可能歼灭刘耀,可能占领关中,可张俊却错失了良机。
2.石勒在对待儿子们的问题上,有哪些考虑不周的地方。
答:石勒能够成为后赵开国君主,他的侄子石虎战功卓著,但是石虎也是个持功自傲的人。在封赏的时候石虎觉得不公,所以心生怨恨。333年,石勒驾崩,其皇位由儿子石弘继承。334年石虎将石弘、弘母程氏、石弘、石恢兄弟幽禁,旋即下令杀死。自己做了皇帝!石勒的大臣曾劝告他,控制石虎的势力,因为是自己的侄子,石勒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结果酿成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950

帖子

110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23: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七讲作业

分析一下石勒和李雄在立储方面存在哪些失误。
答:石勒心存慈软抑或说做事没有做到极致,有些事做了而没有力度达不到想要的结果,这就考量一个人的判断与决策和执行掌控能力了,在取胜的环节中,整体实力下一代儿子的强弱是决定胜败的主因,有一点虚环整个局面就会被攻破。
李雄纯属义字当头,没有从长远的稳定大局着眼,性情中人,你不尊重事实,事实就会给你好看,毋庸置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950

帖子

110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23: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八讲作业
1、评价一下王导这个人。
答:王导是一个杰出的人,他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为东晋王朝奉献了一生。历仕过三代皇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虽然权倾朝野,但宅心仁厚,性情温和,为人颇有远识,极具政治才干。全心全意辅佐东晋政权,他维护帝室,稳固政权,严明君臣关系。能够隐忍,心怀恻隐,能够做到君臣关系和睦,社会风气良好,使百姓爱戴他,能够笼络人心,招募人才名士,为己所用。他虽然手握大权,但没有挟天子令诸侯,没有篡党夺权的狼子野心,王敦叛乱他大义灭亲,所以没有株连到他,这说明他的为人很可靠,所以皇帝相信他,他辅助三代皇帝,三代皇帝都依靠他相信他尊重他,没有害他没有除掉他,说明他的人格非常高尚,就算到现代我看也没有超越他的人存在。王导在与周伯仁这件事上处理不当,留下了“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句子。
2.东晋北伐的时机是什么?
答:东晋北伐最好的时机是内部团结一致,而外部互相争斗混乱实力削弱的时候,这样的时机非常少,稍纵即逝,很难把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950

帖子

110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23: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魏晋班三年级第九讲作业
1.总结一下成汉灭亡的原因。
答:说到成汉王朝统治的这个期间,其实就是在李寿和李势父子统治的这段时间里面,把国力给逐渐的耗尽了。就是因为他们父子是非常的贪婪,一直都只想着自己享受生活,所以把成汉王朝给推向了覆灭。这个李势非常的残暴,也非常的好色,他当皇帝并不是为了百姓们,而是为了自己的舒服和快乐。这个时候,政治上的乱七八糟,加上李势一直做的事情都是不得人心的,于是就没有什么人在支持李势了。李势看到没有什么人支持自己就开始变得慌张起来了。这个时候成汉王朝的统治就开始摇摇欲坠了。而且成汉王朝也面临着内乱要处理。
    东晋的大军看到了这样的好时机,就决定在这个时候出兵灭了成汉。这个时候的晋军其实是士气高涨的,于是他们一路打过来,速度很快,一下子就把成都给攻破了,于是成汉王朝就在李势的手中彻底的覆灭了。
2.东晋朝廷为什么对收复失地不感兴趣。
答:无论哪个朝代建立初期,首要任务就是稳固民心,养精蓄锐。而不是新王朝成立之际就开始讨伐其他民族。东晋政权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坎坷的过程,虽说建立了新政权,中原大部分地区却已沦为胡人囊中之物,因此政权初期,执政者把稳固江山作为第一要务。
东晋开国时,晋元帝司马睿对北伐冷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后人对东晋“偏安江南”的评价,但是等到后来,东晋朝廷出于各种原因,为收复中原失地确实进行了很多次北伐,只是成功的次数不多而已。自东晋建立后,东晋内部的政治斗争始终十分激烈,军事和政治从来不分家,所以,北伐在很多时候受到了政治斗争的影响,故而也难以取得长久的胜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0:35 , Processed in 0.0637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