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9-1 22: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评阅: 宁静致远
6.江城子·又见七夕
文/阿字
人间织女盼牛郎。侍婆康。育儿长。而立之年,两鬓早生霜。七巧梳妆佳节日,通电话,奔山梁。
昨宵化蝶正回乡。乘民航。到村庄。沽酒对酣,私语紧依旁。今晓闻鸡终曲散,人不见,泪还茫。
人间织女盼牛郎。侍婆康。育儿长。而立之年,两鬓早生霜。七巧梳妆佳节日,通电话,奔山梁。
昨宵化蝶正回乡。乘民航。到村庄。沽酒对酣,私语紧依旁。今晓闻鸡终曲散,人不见,泪还茫。
人间织女盼牛郎。侍婆康。育儿长。而立之年,两鬓早生霜。
相传是牛郎在人间放牛,织女在天宫做绣,你倒过来引用也可以,侍婆康。育儿长。这里的长是不是成长的长呀?如果是长,这个韵字就错误了。如果不引起争议,我给你改一句;侍高堂。育儿康。而立之年,两鬓早生霜。你看这样就无有争议了。
七巧梳妆佳节日,通电话,奔山梁。七巧就已经说明是中国是节日了,后面这个佳节日不如换个词,七夕今宵看碧霄, 牛郎织女渡河桥。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通电话,奔山梁。这里的准备过片在奔山梁。
昨宵化蝶正回乡。乘民航。到村庄。沽酒对酣,私语紧依旁。这段话是你在昨夜梦中的回味。今晓闻鸡终曲散,人不见,泪还茫。从梦中醒来,却看不到梦中的某人,使我泪眼朦胧。总结;作者词语凄凉,有一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叹感觉,但按填词来说有点凌乱,从上阕的奔山梁到下阕的人不见,泪还茫。始终没有显露出奔山梁情景。因为我看不出作者是在对故人的哀悼还是对亲人的思念。如果是哀悼,上阕有一个通电话,奔山梁。是对谁通的电话,不明确。如果是对家人的思念,下阕有一个人不见,泪还茫的诉说。所以我不敢对此文意思的评判,也就是说文词含糊,使读者似懂非懂。如果把这首词能捋顺,一定是首好词。
7.江城子·七夕
文/美人迟莫
长空鹊路渡人逢。是心通,是情浓。绛水终于,清浅作融融。相见虽然添一岁,平生愿,此行踪。
红尘诸事若惊鸿。不能同,不相从。隔岸伊人,正自试玲珑。十万愁情无寄处,凝眸夜,恨重重。
长空鹊路渡人逢。这里的‘渡人逢’不如喜相逢。因为它是一种传说,就是相逢也是神仙。是心通,是情浓。这个疑问用的很好。绛水终于,清浅作融融。清浅作融融作为衬托也不错,就是绛水我想了很久想不出来是什么典故,我百度了一下只是条河流,如果是河流就没必要出现了,因为鹊桥就在银河两岸了。
相见虽然添一岁,平生愿,此行踪。因为是一年一次相聚,这个平生愿就描写的过了点,常期盼,此行踪。
红尘诸事若惊鸿。不能同,不相从。这个过片和上片起句的疑问前后呼应,写的不错。隔岸伊人,正自试玲珑。你这句正自试玲珑我理解不了什么意思,我又让我的同行(评阅辅导老师交流群)里面的老师看了一下,都没有明白什么意思。也许只有作者自己明白。十万愁情无寄处,凝眸夜,恨重重。这十万愁情如果是描写的牛郎织女,这个无寄处就不妥了,他们相聚就是在诉说情愁。如果作者借题诉情,前面应该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情感带进去,但前面没有看到。
总结;上阕写的不错,下阕描述模糊,不知所表,如果下阕和上阕的脉络不断,一定是一首好词。此同学的基本功不错,继续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