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9-22 10: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班主任-路漫漫第八讲作业
1. 评价一下王导这个人。
答:王导(公元276-339年),字茂弘,山东临沂人,东晋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王导出身士族,自幼才智出众,颇有远见。他十四岁时,陈留高土张公见他相貌不凡,曾对他的堂兄王敦说:“这孩子容貌、志气不凡,是将相的オ器。”
成年的王导最初承袭祖父爵位即丘子,司空刘寔推荐他为东阁祭酒,后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最后,他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军事参谋。西晋末年,贾后篡政,她的“暴戾”和“专制天下”及废黜太子奸谋,引起司马氏宗室诸王的强烈不满和反抗,致使西晋政治混乱,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西晋从此“宗室日衰”。由于王导自幼跟随父兄周旋于司马氏皇室之间,与琅琊王司马容交往甚密。
王导预感天下将乱,于是一心拥戴司马容,希望能就此复兴晋朝的强盛统治。司马容对王导也格外器重,两人意气相投、情如知己。当时洛阳战火纷飞,一片混乱,王导多次劝司马容离开洛阳,回到自己的封国去。不久,司马越命司马睿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出镇下邳。司马睿当即请王导担任司马,委以军事。王导尽心竭力,军谋密策,知无不为。永嘉初年,司马越又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今南京)。王导跟随司马睿南渡,任安东司马。
司马睿对王导推心置腹,委以重任,事事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不久匈奴汉国攻陷长安,掳走晋愍帝司马邺,一时晋室大乱。王导当即拥立司马睿为晋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王导出谋划策,联合豪强士族,拥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即为晋元帝,建立东晋政权,王导位居宰相。司马睿称帝以后,对王导极为宠信,他深知自己能够得到帝位,王导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于是他曾请王导与他同坐御床受贺,都被王导再三辞谢了。王导的以身作则和躬行节俭,不仅使晋元帝对其大为宠信,同时也得到了群臣的敬重,天下百姓对他更是交口称赞。东晋王朝在王导的尽心辅佐下,政治局面逐渐趋于稳定。当时,国家政事大部分都由王导参与决定,而其堂兄王敦又是手握兵权,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拥兵重镇,其家群弟子一时布列显要,当时有“王与马(指司马氏),共天下”的说法。
王氏兄弟权勢日益增大,渐渐威胁到了晋元帝,由此晋元帝与王氏兄弟之间也就产生了矛盾。晋元帝为了削弱王氏的势力,就暗中对付王敦,同时疏远王导。而王导并不以此为意,依然恪尽职守。但王敦却不甘受气,最终于公元322年,以清君侧和替王导诉冤为名,发兵攻入建康。王导得知王敦起兵造反后,惊慌不已,当即入朝向晋元帝请罪。晋元帝此时也产生了诛杀王导之心,想以此来告诫王敦。
幸亏周急忙劝阻,晋元帝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以讲和的方式平息了此事不久,晋元帝病逝,晋明帝即位。王导遵照晋元帝遗诏,竭力辅佐新帝,希望能够重振东晋国威。晋明帝深知王导的忠诚和才能,于是对他十分倚重,同时对王氏家族也是恩宠有加。公元323年,王敦再一次率兵谋反。王导大义灭亲,主动请兵,征讨王敦,平定了叛乱。公元325年,晋明帝病死,年仅八岁的晋成帝即位。王导再一次承担起辅佐幼主的重任。当时他与外戚庚亮辅政。庚亮骄横自重,排斥王导,任意逐杀大臣。历阳内史苏峻趁机举兵攻入建康,王导又竭力保护幼主,指挥荆州刺史陶侃、东州刺史温峤联军消灭叛军。
公元339年,王导病逝,终年64岁,谥文献。臣民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无不为之落泪。王导历任三朝宰辅,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为方针,竭力调节各种矛盾,使得风雨飘摇的东晋王朝多次转危为安,保持了东晋的安定局面。
2. 东晋北伐的时机是什么?
答: 东晋建立之后,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虽然皇室及大多世族只想偏安江南,然爱国之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规复失土为己任。故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祖逖、桓温、刘裕三人的先后北伐。
首先北伐的是东晋名将祖逖。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西晋末年北方大族,曾与刘琨同为司州主簿,两人同被共寝,闻鸡起舞,志向宏远。永嘉之乱后,祖逖率亲党数百家渡江,居于京口(江苏镇江)。。在东晋建国前,他就向司马睿请求北伐,被任为豫州刺史。建兴元年(313年)祖逖率部曲百家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当时中原郡县系统已经崩溃,到处都是坞壁,祖逖采取灵活策略,招抚坞壁,屡破石勒,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当祖逖练兵积谷,为进取河北做准备时,晋元帝司马睿担心祖逖的发展对他不利,遂任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北方六州军事,节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无成,忧愤成疾,死于军中。祖逖死后,东晋内部连续发生王敦和苏峻之乱,朝廷忙于平乱,无暇北顾,石勒乘机占领了河南,晋军被迫退到淮南,祖逖北伐的成果也化为乌有。
永和元年,东晋王朝任命桓温为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兵权。次年(346年),桓温乘成汉政权腐败,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江直上,率军入蜀。永和三年(347年),桓温灭了氐人李氏的汉国,平定蜀地,声威大振。桓温(312-373),字元子,东晋大将,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娶晋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曾率军三次北伐,欲收复中原。永和五年,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北伐。六年,朝廷以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并委以北伐重任,企图以此对抗桓温。可惜殷浩大败而回,后更被免为庶人,由是内外大权遂集于桓温一身。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首次北伐前秦,他亲率步骑四万余人,连破氐族苻健军,直抵霸上(今陕西长安东)。当地居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传》)桓温因军粮不继,未能攻克长安,退返襄阳。永和十二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收复洛阳。隆和元年(362年),桓温向晋穆帝建议还都洛阳;又建议自西晋末年南迁的土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但上自皇帝下至达官贵人,均安于江南一隅,不愿北还,纷纷反对。桓温的建议未被采纳。前燕趁东晋大臣相互猜忌和牵制之际,占领洛阳。第三次北伐是在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人大败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
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骑兵的追击,死伤三万人。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废帝奕为东海王(即海西公),改立简文帝,自己则以大司马镇姑孰专擅朝政,不久病死。东晋末年,北府将领刘裕控制朝政。占据山东地区的鲜卑慕容氏南燕政权,此时便乘东晋衰乱之际屡次侵扰东晋边境。义熙五年(409年)二月,慕容超大掠淮北,刘裕兴兵北伐。
四月,率水军从建康北上,沿淮河,越大岘(今山东沂水北穆陵关),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收复青、兖两州,追获慕容超,斩首建康。七年(411年),镇压卢循起事军。八年(412年),消灭了刘毅,以及可能形成威胁的诸葛长民、晋朝宗室司马休之等,清除异己势力,巩固了后方。九年(413年),西攻谯纵,收复巴蜀。十二年(416年)后秦主姚兴病卒,子姚泓继立,兄弟相杀,关中扰乱。
刘裕乘机率大军分兵四路北伐后秦,进攻关洛。途经黄河,击败北魏军。翌年进克洛阳,至潼关,命大将王镇恶直趋长安,姚泓投降,后秦亡。晋军收复长安,在少数民族统治下达百年的汉族百姓纷纷响应。这时留在朝廷坐镇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故,刘裕怕政权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刘义真镇长安,王修、王镇恶等率兵万余辅佐,自己仓促返回建康。长安留守军内讧,夏主赫连勃勃乘机夺取关中。刘义真虽被迫撤出长安,但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已为南朝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这是祖逖、桓温、谢安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刘裕在朝廷中声望也达到极点,进而实现禅代。
纵观东晋王朝,虽曾屡屡兴师北伐,然北伐之军每每功败垂成,始终未能恢复中原、完成一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朝廷多方牵制。东晋王室害怕北伐将帅功高难制,故对他们多方限制、监督,不肯充分信任与支援。祖逖之北伐曾受晋元帝之掣肘。桓温反对「永结根于南垂,废神州于龙漠」的苟安态度,请求还都洛阳、「一切北徙」,但上表至十数次均不得批准。其次,东晋的世族又多苟且偷安。当时皇室和南来之北方世族均把江南当作人间乐土,醉生梦死,贪图苟安,胸无大志。如有的大臣认为「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还都洛阳系「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江南本地的望族受朝廷重用,也不希望皇室北还。南北世族对寒族出身的将领更是多方排斥、处处牵制。
北伐失利的另一原因是内乱频连不断。东晋偏安江南,大权多握重臣悍将之手,致内乱频生,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以及桓玄篡立等等,影响了北伐的根本大计。此外,北伐的将帅又每多心怀叵测。北伐将领之中,固不乏忠义之士,如祖逖等,但也有的像刘裕等人,具有政治野心,每区区权衡个人之利害得失,未能把北伐坚持到底。除了上述西晋方面的因素,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北方胡人武功颇盛。五胡之政权虽呈割据纷争之态,但整个北方均为其所占,势力十分庞大。加以胡人多勇敢骠悍,一时很难制服之。
可惜了,东晋出了那么多的北伐猛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可想而知,当时的政局该有多么的糜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