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外线 于 2020-9-29 13:50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5课,红外线作业
一、请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1.(精)(忠)报国 2.破釜(沉)(舟) 3.(闻)鸡(起)舞 4.三顾(茅)(庐) 5.(卧)薪(尝)胆 6.指鹿(为)(马) 7. 文质(彬)(彬) 8.(彬)(彬)有礼9.谦虚(谨)慎 10.谦恭(下)士 11.(招)贤(纳)士 12.(不)矜(不)伐
13.(竭)(诚)相待 14.(克)恭(克)顺15.屈(己)待(人) 16.温(文)尔(雅)17.以(诚)相(待)18.虚(怀)若(谷) 19.虚(左)以(待)20.虚(己)以(听)21.戒(骄)戒(躁) 22.自知(之)明 23.洗(耳)恭(听)24.(相)(敬)如宾
25.以(诚)相待 26.推(心)置(腹) 27.与(人)为善 28.尊(老)爱(幼)29.(举)案(齐)眉30、(父)慈(子)孝 31.开(宗)明(义)032.(明)正(典)刑33.(文)(武)差事 34.知(书)明(理) 35.弄(斧)班(门) 36.(振)聋(发)聩
二、请从本课课件中取出文明礼仪成语10条,释义并注明出处,同义、反义,包括给出的例句。 1、洗耳恭听:恭敬地专心倾听。同义:洗耳拱听,反义:充耳不闻
出处: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请大王试说一遍,容小官洗耳恭听。” 例句:茅盾《惊蛰》:“柳树下稀稀落落有几个金背甲虫,装着洗耳恭听的样子。 2、相敬如宾、释义:相处如待宾客。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同义相待如宾,反义:反目成仇。 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 例句:▶ 张天民《战士通过雷区》:“两个人也算得是齐眉举案、相敬如宾,但局长‘无情’的毛病也克服得不善。” 3、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近义:不耻下问 反义:骄傲自满 出处:《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 例句:孙犁《澹定集•金梅<文海求珠集>序》:“在研究作家和作品时,理论家要虚怀若谷,不存成见。” 4、虚左以待、空出左边的位置等待。表示对宾客尊敬。近义:敬若神明,反义:痴之以鼻。 出处:《东周列国志》第九四回: “诸贵客见公子亲往迎客,虚左以待,正不知甚处有名的游士,何方大国的使臣,俱办下一片敬心伺候。” 例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 “裱的全绫边,那绫边上都题满了,却剩了一方。继之指着道:‘这一方就是虚左以待的。’ 5、自知之明、能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近义:谦虚谨慎,反义:自欺欺人
出处:▶ 宋·苏轼《与叶进叔书》:“仆闻有自知之明者,乃所以知人。” 例句:瞿秋白《乱弹•水陆道场》:“然而阿斗有自知之明,自己知道昏庸无用,所以就把全权交给诸葛亮,由他去治理国家。” 6、礼贤下士、谓有地位者能礼敬贤德之人并降格与之结交。近义:知人善任反义:目中无人。 出处:《孟子•尽心下》“岂谓是欤”汉赵岐注: “谓王不礼贤下士。” 例句:郭沫若《历史人物•甲申三百年祭》:“看他的很能收揽民心,礼贤下士,而又能敢作敢为的那一贯作风,和刘邦、朱元璋辈起于草泽的英雄们比较起来,很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气概。” 7、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近义:彬彬有礼 反义:咄咄逼人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例句: 叶圣陶《城中•演讲》:“头略微左偏,徐徐地俯下去,温文尔雅,正是学者的态度。” 8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 近义:亲近自然,反义:闭门造车 出处:《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例句: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所以根本要看重理智,而出发便在研究自然(‘格物致知’)。” 9、谨言慎行、说话小心,行动谨慎。近义:谦 虚谨慎,反义,口出狂言 出处:《礼记•缁衣》:“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例句:清·陈仪《赠翰林院编修畹兹张公暨配王氏孺人墓志铭》:“闻所以诫其子者,以谨言慎行、知足安贫为训。” 10、与人为善、同别人一起做好事。今多指善意帮助别人。近义:与世无争,反义:与人为恶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例句:李贽《答耿司寇书》:“某行虽不谨,而肯与人为善;某等行虽端谨,而好以佛法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