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水晶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水晶作业汇总

[复制链接]

5

主题

678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19: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班魏晋班三年级第一讲水晶作业
1.总结西晋灭亡的原因。
答: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65年逼迫曹魏政权末代皇帝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了新政权。直到公元280年西晋消灭了三国最后一个政权东吴,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如果算上东汉的话,西晋是古代第四个大一统王朝。晋武帝司马炎以曹魏权臣身份篡位成功,其立国后的很多统治政策为西晋的短命而亡,埋下了伏笔。
晋武帝司马炎大封宗室子弟为藩王。司马炎认为曹魏政权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曹魏政权诸王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以致孤立而亡。
    西晋时期大量游牧部落内迁。自东汉光武帝开国之后,就允许边民内迁,此后大量游牧民族被迁入西北地区,到西晋时游牧民族人口已占西北地区当地人口一半。这些游牧民族内奸之后,被世族门阀收作奴婢,深受压迫。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为日后西晋亡国和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晋武帝司马炎传位不当。晋武帝司马炎有17个儿子,有的虽然早死,但是司马炎在这些儿子当中选择一个最不能胜任的人,当了接班人,就是晋惠帝司马衷。司马衷是个智障,一语“何不食肉糜”,使他成为了昏君的典型代表。最可怕的就是司马衷的老婆贾南风,是久负盛名的毒妇。贾南风一直被视为后宫乱政的典型负面人物,其为人凶妒暴虐,手段往往残忍而极端,以致后来引起宗室、外戚争权夺利,是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
     总之,西晋作为古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可以说是最耻辱的大一统王朝。后世有人说,司马氏以下篡上而得大位,于内乱中耗损,于外患中消亡,此天命不可违也。唯其善遇前朝之举,为人称赞,此祖宗阴德,得保偏安东南百年。
2.刘琨为什么难以成势?
答:刘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其意气相期如此。
  刘琨临危受命担任并州刺史,五万胡兵围攻并州,并州城内少守将、外无援兵的危急之时,刘琨从容地吹起了胡笳。胡笳惊退五万兵,千秋青史传美名。
     永嘉四年(310)十月,刘琨决定发兵讨伐归附刘渊的匈奴右贤王刘虎和白部鲜卑,但他自己的兵力不足,只得卑辞厚礼请鲜卑拓跋猗卢部出兵增援。拓跋猗卢命其弟拓跋弗之子拓跋耶律率二万骑兵前往援助。刘琨遂率军与鲜卑骑兵共同进攻刘虎和白部鲜卑,大破之,屠其营寨。刘琨引鲜卑兵为援,一是导致了拓跋鲜卑的内侵,二是引起与王浚的矛盾。刘琨感激拓跋鲜卑的支援,遂与猗卢结为兄弟之盟,并表请朝廷署猗卢为大单于,以代郡封之为代公。代郡地属幽州,王浚大为不满,发兵击猗卢,但反被打败,由此王、刘关系破裂。此后,猗卢嫌代郡悬远不便,要求进入陉北之地,刘琨既无力制止,也有心继续依靠拓跋鲜卑,所以把陉北的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等五县让给拓跋鲜卑,迁徙五县人民到了陉南。刘琨的策略一直是倚仗胡人力量压制胡人,这是不可取的,也是靠不住的,这也是他难以成势的直接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78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19: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二讲水晶作业
1.司马睿自己想不想做皇帝?为什么?
答:首先西晋的皇帝下场都挺惨,这样的皇帝不当也罢,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之后五胡之乱,更是让西晋政权分崩离析。司马睿接手就是一个烂摊子,他又何德何能,能把这一副烂到底的牌打好?还有司马睿的影响力不够。司马睿虽出身司马氏,但与正统却离得远。他在众多的王爷里,实在名声不显,地位不高,要说扯旗一呼,会有多少人支持他当皇帝?所以他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实力不足。司马睿虽然坐上了皇帝宝座,但其实是很不开心的。他的宝座没有什么根基,得来虽不容易,却也不牢。
2.刘琨未能成功,原因是什么?
答:刘琨作为历史人物,在今人中知名度不高,甚至远不如同为“闻鸡起舞”主人公的祖逖,然而其却是五胡乱华时期,北方少见的忠于晋室的汉族抵抗脊梁,是影响北方乱局中的响当当的领袖,在两晋普遍的迂腐、荒唐、软弱的贵族群体中是少见的硬气、有担当的男儿,然而其人作为领导人,无论运气还是才能都有所不足,数次犯重大决策错误,出任并州刺史时,刘琨和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猗卢结为兄弟。刘琨吸引了许多志愿抗击匈奴、羯人的志士,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也使不少人离去。后来丢掉了千辛万苦经营起来的根据地,流亡到段部鲜卑,最后不幸卷入段部内乱丧身。刘琨作为晋朝将领,没有组织起自己的部队,却想依靠外族来攻打外族这是行不通的,也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78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19: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班魏晋班三年级第三讲水晶作业
1、评论一下祖逖这个人
答: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他的一生,都在为了收复北方的失地而战斗,可以说燃尽了最后一滴血。
     祖氏家族在北地是大族,世代都是高官,祖逖年少的时期特别豁达,不拘小节,为人极其讲义气,对朋友更会慷慨,经常救济身边贫困的人,乡党了的人很是敬重祖逖。成年后的祖逖才开始发奋读书,博看群书,后来搬家到阳平郡的时候被举为孝廉,又被举为秀才,但是祖逖都没有去上任。
     公元291年,八王之乱爆发后,祖逖深受诸王的青睐,先后担任了司马府的掾属,祭酒、主簿、从事中郎等官职。永嘉五年,洛阳沦陷,祖逖率领乡党百姓南下避难,路途中遇到海盗,祖逖也都应付自如,被同行的人推举为“行主”。
    后晋愍帝继位,司马睿封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但是拨给祖逖的兵马并不多,祖逖率领部队北伐,祖逖的军队军纪十分严明,得到各地百姓的积极响应,数年间收复不少黄河以南的土地,后来封为镇西将军,朝廷一方面封祖逖的官一方面还担心祖逖的兵力过于强大,所以派了朝廷官员去牵制祖逖。
    太兴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祖逖目睹朝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忧愤而死,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北伐大业也因此而功败垂成。
      祖逖在历史上就被评为民族英雄,一生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王导应该怎样处理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的关系。
答:在东晋建立时,司马睿因为王氏的功劳,重用了王导和王敦。当时,司马睿刚刚上任,自然会有各种不同意的声音,也会有各种战乱,例如,当时的江州刺史就不想听从司马睿的命令,于是,司马睿就派王敦去帮他讨伐江州刺史,另外,还有其他的大小战乱,也都是派王敦帮他平复的。但是,王敦与王导不同,他是属于有野心的人。所以,随着王敦平复的地方变多,他就开始在每个地方开始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自己任命官员等。最后,他几乎是统治了长江中游一带地区。
    王敦是王导的堂兄。兄弟二人出身显赫世族,身份高贵。王导为内王敦为外,朝堂渐渐被掌握在他们手里。但是皇帝并不愿意见到这个局面。
       对于君王来说,大臣权利特别大,就是个威胁。所以,当司马睿发现王敦权势已经如此大的时候,他就开始害怕了,怕他谋反,于是重用了一些其它姓氏的人,希望他们能够压压王敦的气焰。但这却使王敦兵行险招,终于在鄂州发动兵变。还在都城的王导为了保全自己发布了一个与堂兄划清界限的声明,希望中央能尽快抓住叛贼。紧接着司马皇帝也发布了一个表彰了王导的大义灭亲的声明。王敦从鄂州一路南下,很顺利就攻占了京城边的一处军事要塞。他纵容手下的士兵四处抢劫。坐不住的皇帝只能选择向王敦求和。王敦一见到堂弟就怪他在当今皇帝即位前没有听他劝,现在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但王导依然坚持认为不能改立皇帝,王敦只好退回鄂州。后来皇帝因为忧虑成疾病逝了,王导接受了遗召,辅佐幼帝上位。
     后来王敦病重了。他的堂弟谎称他已经死了,还发丧号召叛乱者投降。可是王敦没有真的死,他知道后立即组织兵马,但为时已晚,只能不甘地死去。由王敦引发的叛乱就这样被王导平定了。王敦所做并没有影响王氏家族的繁盛。王导的官越做越大,最终成为一代东晋中兴名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78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19: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四讲水晶作业
1.王敦为什么会叛乱?
答:王敦与堂弟王导都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当日仍是琅邪王的晋元帝司马睿初镇建康时仍没有威望,江南士族以至平民都无人理会他,王导与王敦则为他建立威望,建立起在南方较安定地方的一个朝廷。王导主掌政策事务,而王敦则掌握军事力量,对东晋建立有极大的贡献,当时的人更称“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氏的地位和影响力。
      东晋建立后,晋元帝司马睿想制约一下王氏弟兄的权力,便任用刘隗、刁协、戴渊、周顗等人为亲信。司马睿忌惮掌握军事大权的王敦,亦疏远了曾经极力扶持自己的王导。王敦不满,上表给司马睿,要求重用王导,晋元帝不但不予理睬,还在军事上逐渐分散王敦的权力。同时,王敦亦渐见专擅,如自行选置属下州郡官员,自行加任割据险处的何钦为将军,更意图安插亲信任州刺史。这些事都让司马睿感到厌恶,而王敦亦对司马睿的行为大为不快。终于在永昌元年(322年) 王敦以诛刘隗为名自武昌发兵东下,其党羽江东士族沈充也起兵响应。叛兵攻陷建康,杀戴渊等人。
       刘隗北逃,投石勒。元帝病卒。晋太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明帝。王敦移镇姑熟(今安徽当涂),自任扬州牧。太宁二年(324年)王敦病重,明帝诏王导等率军讨叛。王敦以兄王含为元帅,发兵三万复攻建康。  不久,王敦病卒,叛军大溃,余党悉平。

2.如何评价周伯仁这种貌似“作死”的行为 ?
答:王敦掌握军权,为晋元帝所猜忌,制约不成激怒了王敦,于是率军进攻建康,王导在朝中为相,自然要受牵连。王导带着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都在宫门外候罪。当时有一人,名为周顗,字伯仁,与王导有交。他进宫见皇帝时,路过宫门,王导向他大呼:"伯仁,一家大小百余口性命都交到你手上了!"但当时周伯仁未加理睬,进宫后却向皇帝大力保证王导的忠诚,言辞极为恳切,晋元帝听之。周伯仁好酒,在宫中饮宴得大醉后出宫,王导此时还在宫外候罪,又呼伯仁救其身家性命,而伯仁又未理睬,反对随从说:“我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金印,挂在手肘后!"由此结下误会,王导怀恨在心。实际上周伯仁回到家后又上书为王导陈辩无罪之辞,而王导对此种种皆不知晓。
      后来,王导的堂兄王敦攻进了石头城,王敦因此事征求王导的意见,说:“伯仁声望很高,请他任三司应该可以胜任。”王导不说话。王敦又问:“难道只能当令或者仆?”王导还是不回答。王敦又说“那就只有杀掉了。”王导仍不回答,于是王敦下令斩伯仁。王导因为不知周伯仁救了他,所以对王敦的问题不置可否。周伯仁就这样含冤而死了。
       在我们赞扬周伯仁有气节,是一个坦荡的君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你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完整却合理的讲出来,有一些“高傲”的秘密会要你的命。
      同时,你为别人做了好事,特别是为别人做了生死攸关的事情的事后,一定要当事人知道。因为当事人不知道你为他做这件生死攸关的事情,搞不好搞就会变成你自己生死攸关的事情。
     这不是随便表功,而是你做了,有什么不可以说呢?周伯仁气节无敌,但处理的方式欠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78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19: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水晶 于 2020-10-3 19:46 编辑

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五讲水晶作业:
1.分析一下王敦叛乱,为什么没有牵连到王导。
答:王导在建立东晋的道路上,功劳那绝对是不用说的,王家除了这么个大功臣,家族的发展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王家的各种堂兄表弟侄子外甥都当上了高官。但司马睿的心里就不舒服了,这到底是我司马睿的天下,还是你王家的天下,怎么搞成了你王家的家族企业了呢?司马睿这么一想,觉得是时候打压一下王家,让他们别忘了做臣子的本分。他先是提拔自己人,然后发展自己的势力,处处排挤王家人。王导确实势力很大,但是他也确实没有什么多余的想法,也就没有阻止,王导的一个族里的兄弟王敦可就不能忍受了。王敦掌握的是长江流域一带的军政大权,司马睿的两个亲信在京城闹够了,就去王敦管辖的区域去继续闹事,王敦顿时就生气了,率领着军队就要去“清君侧”,直冲都城建康。
      本来王导的打算是忍着就算了,王导这一下子,王导也坐不住了,你一造反,司马睿还不先把我们在眼皮子底下的人都杀了啊,莫名其妙就成了同伙,这可是掉脑袋的大事情啊。王导吓得就把他们家的子孙都召集起来,洗干净脖子,一块上宫门口跪着请罪,王家人一直跪了好几天,不得已司马睿只好赦免了王家人。王家人的脑袋算是保住了,但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王敦除掉了司马睿的两个手下,还想换个皇帝。王导坚决不答应,王敦知道没有王导的配合,他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就气冲冲的回了老家。等司马睿一死,王敦觉得机会来了,想除掉新皇帝,王导可不想受他的牵连,马上就发布声明,和叛臣王敦断绝关系,坚决拥护皇帝对他做出任何处罚。后来王敦病死了,王导没有受到他的牵连,这在亲族株连的时代是很难出现的。
2.总结庾亮的失误。
答:首先庾亮的战略判断能力不行,苏峻不从庾亮之召后,温峤立即准备从江州东下建康,以防苏峻作乱。然庾亮竟然担心远在荆州的陶侃乘虚而入,严令温峤驻防江州,不许越雷池半步。其次苏峻于历阳起兵,有人向王导和庾亮进言,应截断阜陵的道路,把守路口,以逸待劳,定能取得功成。王导同意,但庾亮却没有采纳,也没什么实际策略和行动,贻误了战机,致使苏峻部将韩晃、张健轻取姑孰,夺取粮草。其三 苏峻主力到达蒋陵,覆丹山。陶回对庾亮说,苏峻知道石头城有重兵把守,肯定不敢直接攻取,一定会从小丹杨南道而来,如果我们在那设置伏兵,一定可以打败他,庾亮还是不听,而且不采取任何行动,结果苏峻最后攻陷建康,进入台城,而庾亮则狼狈出逃。后人总结庾亮之人,能力配不上雄心,才华配不上梦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78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19: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六讲水晶作业
1.张骏该不该趁刘曜东进袭击长安,说一下你的看法。
答:咸和初年,张骏派武威太守窦涛、金城太守张阆、武兴太守辛岩、扬烈将军宋辑等率军东与韩璞会合,进攻讨伐秦州诸郡。刘曜派其部将刘胤前来抵御,在狄道城驻军集结。
刘胤率领三千骑兵,在沃干岭袭击辛岩,将其击败,韩璞军崩溃,死者两万多人。
       刘曜此时东征讨石生,长安空虚。大肆阅兵练武,将要袭击秦、雍,理曹郎中索询劝谏说:“刘曜虽然东征,刘胤还留守根据地。道路险阻遥远,很容易防守。刘胤如果依靠氐、羌轻骑抵御我军,那么他横冲直撞很难预料;如果敌军停止东面战事来拒战,那么将不断地进犯我们。近年来频繁出战,兵马在近郊出现,外面有饥弱之民,内部的资财又消耗空虚,这难道是殿下所谓的爱民如子吗?”张骏说:“总是担心忠言不进,当面听从背后违反,我的政教有过失却没有匡正我的人。卿尽忠言规劝,深深地符合孤的心愿。”用羊酒向他表示敬意。张俊如果此时进攻有可能歼灭刘耀,可能占领关中,可张俊却错失了良机。
2.石勒在对待儿子们的问题上,有哪些考虑不周的地方。
答:石勒能够成为后赵开国君主,他的侄子石虎战功卓著,但是石虎也是个持功自傲的人。在封赏的时候石虎觉得不公,所以心生怨恨。333年,石勒驾崩,其皇位由儿子石弘继承。334年石虎将石弘、弘母程氏、石弘、石恢兄弟幽禁,旋即下令杀死。自己做了皇帝!石勒的大臣曾劝告他,控制石虎的势力,因为是自己的侄子,石勒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结果酿成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78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19: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七讲水晶作业:
分析一下石勒和李雄在立储方面存在哪些失误。
答:石勒在称帝时立了儿子石弘为皇太子,但因石弘爱好文章,对儒士亲敬,并没有石勒的强悍。然而当时任太尉、尚书令石虎因为战功显赫,掌有重兵和实权,徐光和程遐都认为一旦石勒去世,石弘都不能驾驭石虎;同时又因石虎怨恨二人,令二人担心一但石虎夺权会诛灭二人及其宗族,于是多次向石勒进言,要求强化太子权力,让太子亲近朝政,并削弱石虎权力。可石勒听罢,未做表态。石勒知道石虎的不满,允诺皇宫建成后,会为他建设新府第,以此作安抚。但其实石虎自太和三年(330年)石勒称天王时将大单于位封给石宏,就十分不满;对于咸和元年石勒让石弘驻镇邺城和修建邺城三台时,逼迁其家室,亦怀恨在心。
      石勒于建平四年(333年)患病,石虎入侍并诏不许亲戚大臣见石勒,令无人知道石勒的病况。后又矫诏召命石勒用以防备石虎而出为外藩的秦王石宏及彭城王石堪到襄国,将他们留在襄国,即使石勒知道后立刻命二人回到驻地,石虎仍然不让他们回去,更骗石勒说二人已在归途上。七月戊辰日,石勒逝世。
        然而杀伐一生的石勒,却在自家人身上栽了跟头--侄子石虎跋扈凶残,石勒虽看到隐患,却未能妥善解决,致使石勒去世后石虎篡权。而此番内耗,也把后赵的国祚拖入了倒计时。
成武帝李雄,少年时以刚烈气概闻名,常常在乡里间周旋,有见识的人士都很器重他。但李雄晚年在立储上出了问题,他自己有十几个儿子,却念着当年大哥李荡的恩情,执意立侄子李班为太子,给之后的内乱埋下了伏笔。李雄去世后,李班继位,但李雄的丧事都还没办完,他就被李雄的儿子李越刺杀于李雄灵前,李雄另一个儿子李期被拥立为君,李越为相国,封建宁王,原来的建宁王李寿则改封汉王。
    李寿威名远扬,自然跟李越起了冲突,一山不容二虎,两人的争斗愈演愈烈,李寿也很担心,毕竟从关系算,李越是李期的亲兄弟兼上位功臣,他李寿不过是李期的堂叔罢了,所以他连朝会都很少参加,生怕一离开军队就被人做掉。后来李寿听从龚壮等的建议,率军袭击成都。李期和李越几乎是一触即溃。战后,李寿废掉李期,又杀尽李雄诸子,自己在成都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78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19: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八讲水晶作业
1.评价一下王导这个人。
答: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与琅邪王(晋元帝)司马睿友善,后与族兄弟王旷、王敦等建议其移镇建邺(帝都),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共同扶佐司马睿,使之于乱世建国,成为东晋开国皇帝。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可以说,没有他和他的家族的话,晋朝早就在晋怀帝被杀的那一刻就终结了。因为他的聪明才智,琅琊王得以成为晋朝的皇帝。拥立元帝,建立东晋,王导是有功的。
  王导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是善于调剂新来的北方士族和旧居的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使得流亡士族在王导率领下逐渐趋于稳定。王导调剂南北士族矛盾,争取相对平衡的关键,在于分别给他盯以经济利益。 他还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东晋政权说来,是安置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也起了一定的开垦,发展了经济。王导在政治上的另一项措施是“维系伦纪,义固君臣”,也就是调剂王氏势力和司马氏势力的矛盾。王导为政的措施之三,是“清静为政”,即用“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方法,来处理东晋统治集团和广大民众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在有势力的大族相互牵制下,以民众为牺牲,对于这些大族和代表他们利益的官吏压迫百姓的行径,不加干涉。
     除了政事以外,王导对于教育事业是关心的。当时军旅不息,学校未修。他曾上书元帝,提出“尊道而贵士”,“先教而后战”…主张“择朝之弟”入学,“选明傅修礼之士”为师,“经纶稽古,建明学业,以训后生”。当然,王导重视教育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
    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心有测隐仁爱之心,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
   至于北伐恢复中原,虽然当时有祖逖等名将积极主张,而且祖逖曾率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屡次击败石勒军,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但祖逖后来并未得到王导和晋元帝的支持和信用,以致忧愤而终。这不能不说是王导政治思想的一个消极方面。
2.东晋北伐的时机是什么?
答:东晋建立之后,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最主要的数祖逖和桓温。
     首先北伐的是东晋名将祖逖。祖逖采取灵活策略,招抚坞壁,屡破石勒,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当祖逖练兵积谷,为进取河北做准备时,晋元帝司马睿担心祖逖的发展对他不利,遂任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北方六州军事,节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无成,忧愤成疾,死于军中。因为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和信任,耽误了北伐的好时机。
      永和元年,东晋王朝任命桓温为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兵权。永和三年(347年),桓温灭了氐人李氏的汉国,平定蜀地,声威大振。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首次北伐前秦,他亲率步骑四万余人,连破氐族苻健军,直抵霸上(今陕西长安东)。永和十二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收复洛阳。第三次北伐是在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人大败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骑兵的追击,死伤三万人。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废帝奕为东海王(即海西公),改立简文帝,自己则以大司马镇姑孰专擅朝政,不久病死。
   纵观东晋王朝,虽曾屡屡兴师北伐,然北伐之军每每功败垂成,始终未能恢复中原、完成一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朝廷多方牵制。其次,东晋的世族又多苟且偷安。当时皇室和南来之北方世族均把江南当作人间乐土,醉生梦死,贪图苟安,胸无大志。结果没有把握好北伐的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78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19: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班魏晋班三年级第九讲水晶作业
1.总结一下成汉灭亡的原因。
答:说到成汉王朝统治的这个期间,其实就是在李寿和李势父子统治的这段时间里面,把国力给逐渐的耗尽了。就是因为他们父子是非常的贪婪,一直都只想着自己享受生活,所以把成汉王朝给推向了覆灭。这个李势非常的残暴,也非常的好色,他当皇帝并不是为了百姓们,而是为了自己的舒服和快乐。这个时候,政治上的乱七八糟,加上李势一直做的事情都是不得人心的,于是就没有什么人在支持李势了。李势看到没有什么人支持自己就开始变得慌张起来了。这个时候成汉王朝的统治就开始摇摇欲坠了。而且成汉王朝也面临着内乱要处理。
    东晋的大军看到了这样的好时机,就决定在这个时候出兵灭了成汉。这个时候的晋军其实是士气高涨的,于是他们一路打过来,速度很快,一下子就把成都给攻破了,于是成汉王朝就在李势的手中彻底的覆灭了。
2.东晋朝廷为什么对收复失地不感兴趣。
答:无论哪个朝代建立初期,首要任务就是稳固民心,养精蓄锐。而不是新王朝成立之际就开始讨伐其他民族。东晋政权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坎坷的过程,虽说建立了新政权,中原大部分地区却已沦为胡人囊中之物,因此政权初期,执政者把稳固江山作为第一要务。
     东晋开国时,晋元帝司马睿对北伐冷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后人对东晋“偏安江南”的评价,但是等到后来,东晋朝廷出于各种原因,为收复中原失地确实进行了很多次北伐,只是成功的次数不多而已。自东晋建立后,东晋内部的政治斗争始终十分激烈,军事和政治从来不分家,所以,北伐在很多时候受到了政治斗争的影响,故而也难以取得长久的胜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78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19: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魏晋班三年级第十讲水晶作业:
1.谈一下石虎在立储问题上的失当之处。
答:石虎当上国主之后,便把儿子石邃立为了太子。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石邃也不是省油的灯。由于石虎喜怒无常,石邃在太子的位置上坐得并不安稳,况且石虎又常常表现出喜欢另外两个儿子石宣和石韬的态度。石邃在这样的情况下,决定做汉时期的冒顿,也就是想杀父取而代之。石邃充分发扬了石家勇猛有余,谋略急需充值的家族作风。行事不严,支持者也不多,石邃很快就被石虎给抓了,并被处死。
石虎就立他喜欢的二儿子石宣为太子。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石虎觉得自己似乎更喜欢儿子石韬,甚至常常公开表达了后悔没立石韬为太子的想法。
    由于父亲的偏爱,石韬开始变得傲慢无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俨然已经是太子,甚至是帝王一般。而太子石宣本来对父亲就不是很服气,常常不服从父亲石虎的命令,此时又看到弟弟石韬如此跋扈,他意识到了危险,更可怕的是他内心那股兽性被强烈地激发出来了。石宣先偷偷除掉弟弟石韬,然后想趁父亲石虎参加石韬葬礼之际,一举把父亲除掉。最后让石虎发现,用异常残忍的方法杀害了这个大逆不道的儿子,并把石宣身边的三百多人车裂,东宫十余万卫士发配凉州。
     石虎在这场父子兄弟的相残中也深受刺激,从此得病在接下来选择太子的问题上,他没有选择年长的燕公石斌和彭城公石遵,而立了年幼的齐公石世为太子。石虎死后,石遵将才登基33天的石世贬为谯王,而安定公主也被贬为谯王太妃,不久便将他们杀死。 石虎立储的不当使得兄弟反目,骨肉相残的悲剧的发生。
2.冉闵杀胡为什么会得到广泛响应?
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五胡乱华“的情况,但是魏晋朝廷却对五胡乱华的情况,完全没有办法,大家都知道在魏晋时期武风不盛,并且官员们穷奢极欲,军队几乎一点战斗力都没有,这也导致胡人找到了机会,对魏晋大举入侵,并且扬言杀尽所有的汉人,对汉人存在的地区进行了残暴的统治。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冉闵站了出来,作为汉人的领袖他对胡人宣告让胡人滚出汉人的地盘,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杀胡令。
     据历史记载,冉闵颁发杀胡令之后,十战十捷威震天下,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所过之处汉人纷纷拥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冉闵杀胡令的第一条就是“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此令一出,各地的军队纷纷响应,对胡人展开了报复性的进攻,从此之后,汉人展开了大反攻。
      说到杀胡令的影响,在之后的几年的战争中,有将近百万的胡人士兵被斩杀,而受宰杀最多的就是当初首批进攻魏晋的民族。最典型的就是羯族,差点就到了灭族的地步。其他进攻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也几乎被冉闵屠杀殆尽,冉闵就这样保住了汉人的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5:29 , Processed in 0.0595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