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0-29 14: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八课作业
32-翰墨韵香
1.什么是尚书?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尚书 (儒家五经之一)。“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又称《书》《书经》,是一本由先秦诸子所著的哲学论著,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主要记载了从尧舜禹时代到东周历时约1500年的历史,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并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初步形成。
2.回答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
答: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展开阐述。
1).古文《尚书》补充许多历史事实。
例1.《大禹谟》记舜欲把帝位禅让给禹,而禹谦逊欲让皋陶,曰:“联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惟帝念功。”舜曰:“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并“拜稽首固辞”,最后由舜决定禅禹帝位。这是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过程中很具戏剧性的一幕,是上古史从原始社会转变为阶级社会之一条极具价值的重要史料。
如此丰富的上古三代史实存在于古文《尚书》之中,它们是研究这段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材料。
2).古文《尚书》保存大量格言和成语。
例如:《大禹谟》载益曰:“满招损,谦受益。”《五子之歌》记太康五弟作歌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大量格言和成语的保存及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再次显示古文《尚书》的珍贵价值。这些格言和成语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具有先秦时代的语言风格,进一步展现其真古文献的魅力。
3).古文《尚书》可考知旧籍引语的背景和用意。
例1.《左传·成公十六年》引《夏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初看此句不知出自何篇,亦不知缘何要说此话。待查古文《五子之歌》,乃知此言是太康五弟在其兄失国后痛述祖上教训:人民的怨限岂能只看明处,在细微不见之时就应图谋。引文的背景和用意遂豁然明朗。
由上数例可知,古籍许多引《书》之文,初看没头没脑,会产生很多疑问,待查古文《尚书》,便可明了其引文的背景和用意,从而加深理解,弄清事实的真相,得到明晰的答案。这是古文《尚书》的又一价值所在。
4).古文《尚书》可订正旧籍引文之讹。
例1:《孟子·公孙丑上》引《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查古文《太甲中》作:“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孔传:“逭,逃也。”显然,“逭”和“违”的意思相近,可以形成对照,且能押韵,下句作“不可逭”是正确的。应劭《风俗通义·过誉》正引作“不可逭”。《孟子》引文“不可活”,当从古文《尚书》进行订正。
由上数例可知,各种古籍所引《书》文,常因记忆不清、传抄脱误或随意篡改等原由,造成许多乖谬和错漏之处。这些谬误,往往能藉古文《尚书》而得到校正。这是古文《尚书》学术价值的又一体现。
5).古文《尚书》可纠正旧注之误。
例如《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杜预注:“灭亡,谓夏桀也。”孔颖达疏:“贾(逵)、服(虔)、孙(毓)、杜(预)皆不见古文,……解为夏桀之时。唯王肃云:‘太康时也。”今查古文《五子之歌》,乃知这段引文是其第三阙唱词。此篇唱词是太康失国后其弟五人所作,故所云“灭亡”必指太康时夏朝都城及大片国土为有穷后羿所占。杜预等一批注释大家看到《夏书》中云“灭亡”,遂望文生义,以为必指“夏桀”,实乃大错。王肃可能见到古文《尚书》而云“太康时也”是对的。杜预等人的旧注“灭亡谓夏桀”应依据古文《尚书》而加以纠正。
由以上可知,汉晋间的注家在注释古籍时,很多人由于没有见到或未认真查阅“逸在秘府”的古文《尚书》,因而其注释往往出错。现今学者正可依据古文《尚书》二十五篇校订旧注之错谬。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在此又一次得到展示。
3.从《尚书》中找出10条你喜欢的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1)好生之德
释义:好生:爱惜人和动物的生命。指有仁爱之心,爱惜生命,不乱杀戮的美德。
出处:《尚书·大禹漠》:“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同义: 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刀下留人
反义:草菅人命、人面兽心、嗜杀成性
例句; 本当杀坏了你,上天尚有好生之德,且饶过你罪,再不许你再此作戏也。 ★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二折
2)功亏一篑
释义: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出处:《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同义:功败垂成、前功尽弃、山亏一篑
反义:大功告成、善始善终
例句; 倘朝廷内外不和,动辄掣肘,必将使剿贼大事,功亏一篑。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3)玩物丧志
释义: 玩:玩赏;丧:丧失;志:志气。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出处:《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同义:不务正业
反义:业精于勤
例句; 道学家教人少作诗文,说是“玩物丧志”,说是“害道”,那么诗文成了废话,这所谓诗文指表情的作品而言。 ★朱自清《论废话》
4)和衷共济
释义: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出处:《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同义:同舟共济、齐心协力、风雨同舟
反义: 同床异梦、貌合神离
例句;他见了启事便跑到书店里来,谈了些和衷共济的话。 ★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
5)凤凰来仪
释义:仪:容仪。凤凰来舞,仪表非凡。古代指吉祥的征兆。
出处: 唐·柳宗元《晋问》:“有百兽率舞,凤凰来仪,于变时雍之美,故其人至于今和而不怒。”
同义:凤皇来仪
例句; 自魏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回
6)光天化日
释义:光天:最大的天,大白天;化日:生长万物的太阳。原形容太平盛世。后比喻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场合。
出处: 《尚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后汉书·王符传》:“化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
同义:大庭广众、众目昭彰、众目睽睽
反义:暗无天日
例句; 彼残忍乖邪之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7)杀人越货
释义: 越:抢劫。害人性命,抢人东西。指盗匪的行为。
出处:《书·康诰》:“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
同义: 谋财害命、打家劫舍
反义; 舍己为人
例句; 贫民变乘势闯入富家,杀人越货,抢劫至两昼夜。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
8)克勤克俭
释义: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出处: 尚书·大禹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同义:省吃俭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反义:无所事事、挥霍无度、好逸恶劳
例句; 克勤克俭,无怠无荒。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梁太庙乐舞辞·撤豆》
9)任人唯贤
释义:贤:有德有才的人。指用人只选有德有才的人。
出处:《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
近义:量才录用、知人善用
反义:任人唯亲、以貌取人
例句;选拔干部应当是任人唯贤。
10)刚柔相济
释义: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
出处:《周易·蒙》:“刚柔节也。
反义:以柔克刚
例句 ;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
|